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按要求填空。(1)是日也,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_。(王羲之《_______》)(2)_________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3)杜甫《蜀相》的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答案】①.惠风和畅②.兰亭集序③.信而见疑④.三顾频烦天下计⑤.两朝开济老臣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写法:惠、频烦、济。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1)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A.雨村判案B.元妃省亲C.探春理家D.香菱学诗(2)小汇作为第四届中国进博会志愿者,承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话剧《红楼梦》海外巡演”拟写宣传广告的任务。小汇拟写的广告用词不恰当的一处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精心制作出品的话剧《红楼梦》将以全本演出的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演出由上部“春夏·风月繁华”和下部“秋冬·食尽鸟归”组成,跨越四季,岁月沧桑〔甲〕。真与假、兴与衰、梦境与现实交织,营造出一个诗化却又真实的世界〔乙〕。艺术家们美轮美奂的表演〔丙〕和引人入胜的剧情〔丁〕将带领喜爱中国文化的您领略极致中式美学。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答案】(1)D(2)C【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雨村判案”故事梗概: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雨村判案”中,英莲本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但贾雨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四大家族,体现了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而“四大家族”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内圈紧密的四大家族一荣俱荣,外圈薄弱的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能借此与他们攀上关系,这充分体现了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元妃省亲”故事梗概:元妃省亲时先看到大观园,暗叹过于奢华。后来与贾母等人相遇,都哭了一场。接着见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薛姨妈,又见了贾宝玉,然后看了匾额,她着各人
选一首题诗,薛、林二人得到赞誉。宝玉独作四首,薛宝钗看见他用了“绿玉春犹卷”这一句,提醒他元妃不喜欢“绿玉”一词,叫宝玉改成了“绿蜡”。宝玉作了三首,正在冥思苦想,黛玉见他只差“杏帘在望”一首,就帮他作了一首,让宝玉抄。其实黛玉本想今夜大展奇才压倒众人的,但元妃只命一人作一首诗,她只好作罢。结果元妃看了,喜之不尽,说最后一首为上。把山庄名改成了“稻香村”。之后再听了几出戏,也就散了。“元妃省亲”发生在贾家内部,是一种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体现了“差序格局”。“探春理家”故事梗概:探春理家一回实际上是贾探春、李纨和薛宝钗三个人共同管理荣国府,王夫人就叫贾探春出来帮助管理,然后又请上了薛宝钗。探春先拿自己母亲开刀,狠狠驳回了她要破坏祖宗旧例野心;接着,她又把目光瞄准了凤丫头和贾宝玉,把前者的面子驳得分毫不剩,把后者不该花的钱一刀给裁得干干净净;最后,她又不惜得罪贾府内外众多的买办,把他们平日能搜刮得到的脂粉钱给夺了回来。这种种举措下来,虽说没能节省多少银子,但却杀倒了很多人的威势。“探春理家”发生在亲属关系之中,以“探春”为中心结成网络,取得了初步成效,体现了“差序格局”。“香菱学诗”故事梗概:香菱学诗可以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写黛玉指导香菱读诗。第二部分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习写诗的过程。这一部分按香菱写诗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就是写作第一稿的过程,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写成的,遭到了宝钗的否定,得到了黛玉的中肯评价。第二层亦即第二稿是在如痴如醉的苦思下完成,被宝钗评价为偏题,林黛玉则评价为只有景色,缺少人的灵性。第三层就是写香菱在阶前竹下“挖心搜胆”终于在梦中偶得,写诗获得成功。“香菱学诗”中,香菱本来与宝钗的亲属关系更近,但宝钗不愿意指导她,反而是与她关系较远的黛玉愿意指导,所以这则故事中没有体现“差序格局”。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岁月沧桑”:表示一段已然逝去的坎坷岁月。用在此处正确。B.“诗化却又真实的世界”:充满诗意的却又真实的世界。用在此处正确。C.“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形容“表演”,是错误的。D.“引人入胜”: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后多指山水风景或文学艺术等特别吸引人。用在此处正确。故选C。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典型①人们把作家创作出来的那些高水平的人物,称为典型,或典型人物。②从一般道理上说,作家所写的人物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接受和认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但从理论上界定,还真是一件难事。从人类最初的叙事作品到今天,作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写人物,看法发生了许多变化。③朱光潜先生曾对典型这一概念作过考证:“典型”(Tupos)这个名词在希腊文里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模一样。这个名词在希腊文中与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涵义,引申为“印象”“观念”或“思想”。由这个词派生出来的Ideal就是“理想”。所以从字源看,“典型”与“理想”是密切相关的。④这就是说,典型这个概念虽然在近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
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⑤亚里斯多德在为诗所作的辩护中曾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人要写“有普遍性的事”,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他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会给人物起名字。⑥在这里,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条写人物的原则,先把人物普遍化,也就是抓住同一类人物的共性,然后再给人物个别性,如起名字。在这一思想中,涉及到了人物的典型性问题,“典型”几乎与“”成了同义词。其实,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这种类型化思想反映出文学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对个别的人物和琐碎的事件的描写,而要写出包含更多意义的作品,这是叙事文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从此,西方叙事文学就沿着这条类型化的道路向前发展。⑦18世纪以后,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朱光潜先生对此做了客观的总结:第一,黑格尔并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东西,而是把它看成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分的。其次,黑格尔不但把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而且看作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第三,黑格尔要求典型人物性格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只是理念的象征或符号。⑧朱光潜先生的评价是公允的。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⑨在17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他在《水浒传》的批评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理论,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⑩除金圣叹外,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点评也取得了很高的理论成就。有人因为中国传统叙事学是点评式的,所以认为叙事研究缺少理论深度,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叙事研究包括人物塑造问题,不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叙事研究,尤其是典型人物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的创作基础上的,所涉及的理论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命题出发,所以更具有美学价值。⑪20世纪中期后,中国文艺理论界对典型理论的研究展开过较大规模的研讨,力图揭示典型作为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形成的主要观点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3.填入第⑥段横线中的词语,最不贴切的一项是()A.共性B.原型C.类型D.特征4.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古希腊时期对“典型”理论有了深入探讨和界定。B.文中阐释的“典型”概念不限于叙事文学的范畴。C.黑格尔的《美学》丰富了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D.马恩的典型理论是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和总结。5.假设以下说法都成立,最能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的一项是()A.典型人物是被读者认可的高水平人物。B.历史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的性格形成。C.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在于丰富和多元。D.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
6.作者对第⑩段中的“错误的看法”作了反驳。你认为反驳是否有力?请具体评析。7.用文中第⑪段的观点,从林冲、王熙凤、聂赫留朵夫、阿Q这些典型人物中选择其一加以分析。【答案】3.B4.A5.D6.答案示例1:反驳有力。理由是:评价叙事研究的水平不仅包括理论是否深浅,还体现在创作水平的高下上。中国的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如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提出了系统又深刻的人物塑造理论,概括了典型人物的美学特质,理论研究与叙事创作相辅相成。答案示例2:反驳不力。理由是:叙事研究应该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发现上,作者仅列举了金圣叹的《水浒传》点评来阐述中国叙事研究的成果,而且点评式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提炼,个案不足以支撑“中国叙事研究有理论深度”的观点。7.答案示例:阿Q形象具有“典型”的美学特质:他在与未庄人的冲突中所表现的自夸又自贱、自负又自嘲为其所独有,其言行、心理展现的保守愚昧、忍辱屈从集中反映了旧中国不觉悟又善自欺的国民劣根性,“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成了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概念。【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概念的能力。结合“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分析可知,“类型化的思想”指向“类型”;“共同特征”指向“共性”和“特征”。故“典型”里包含了“类型”,“共性”和“特征”,没有“原型”。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A.原文只说“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并没涉及“深入探讨和界定”的问题,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分析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应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即“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答题。反驳有力。理由是:结合“叙事研究包括人物塑造问题,不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问题”可分析出,评价叙事研究的水平不仅包括理论是否深浅,还体现在创作水平的高下上。结合“中国的叙事研究,尤其是典型人物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的创作基础上的”可分析出,中国的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
理论水平,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所涉及的理论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命题出发,所以更具有美学价值”,据此分析,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提出了系统又深刻的人物塑造理论,概括了典型人物的美学特质,理论研究与叙事创作相辅相成。若说反驳不力,可从中国叙事研究的具体特点分析:事例的单一性:作者仅具体列举了金圣叹的《水浒传》点评来阐述中国叙事研究的成果,且“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这个观点也是一家之言,个案不足以支撑“中国叙事研究有理论深度”的观点。理论特点:中国传统叙事学是点评式的,举的例子“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即是简单点评,明显缺乏理论的提炼,所以叙事研究缺少理论深度。而叙事研究是应该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发现上的。【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⑪段观点是: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解答本题,要分析出相关人物的个性与共性,并挖掘出典型意义。比如林冲的形象具有“典型”的美学特质。在一百零八个上梁山的人物中,真正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一再退让,却又步步被逼,走投无路,最后只好拼死反抗,上梁山的,唯有林冲。林冲就是在求生存的斗争中忍让,忍让,再忍让,直到忍无可忍,最后才爆发处愤怒的吼声。林冲杀死陆谦等三人,不仅是他对高俅的坚决反抗,而且也是他同原来为之尽忠效力的封建朝廷的彻底决裂。从此,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梁山。他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典型代表。林冲虽然是一个英雄,但是他是一个悲剧英雄,并且他是封建社会和封建思想下产生的一个典型人物,可以说林冲反映了封建时期很普遍的现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药鲁迅①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②“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③“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④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悉悉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⑤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药》评点吴中杰背景描写,着墨不多,而阴冷色调全出,为本文定下了基调。一开场就两次写小栓的咳嗽,既点染氛围,也暗示老栓此行的目的。
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⑥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⑦“哼,老头子。”“倒高兴……”⑧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⑨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⑩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⑪“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⑫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⑬“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⑭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丁字街口是杀人的刑场,真是写得鬼气森森。眼里闪出攫取之光者,盖即用人血馒头来换取他衣袋之银元者也。此处虚写杀人场面,实写看客的动态。颈项如鸭子的比喻,形象地画出这类人的神情,没有同情,没有义愤,极具讽刺意味。鲜红的馒头,蘸的是革命者的热血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却被当作商品来交易。何其冷峻的笔触!
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城根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⑮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⑯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⑰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她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⑱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痴痴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⑲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人血馒头当然不能救治小栓的痨病,两个母亲终于在坟地上相遇了。因为儿子夏瑜是死刑犯,所以夏大妈上坟时羞于被人遇见,可见儿子所干的革命事业,连母亲也并不理解。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时候忍不免呐喊几声,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关于《药》的主题,评论家有说是表现亲子之爱的,有说是表现革命者英勇气概的……其实,鲁迅的命意并不在此。8.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为《药》的第⑫段写一则评点。9.《药》以“药”为线索交织起华、夏两家故事,请对此作赏析。10.阅读“《药》评点”画线处,推断评点者对《药》的主题的看法,并阐释你推断的依据。11.班级公众号“阅读名家”栏目的定位是“阅读经典,积累学法”。在编辑《鲁迅小说》这一期时,小徐建议选编《药》,小汇建议加上《<药>评点》。请你代小徐或小汇写一则发言稿阐述选编理由(150字左右)。【答案】8.“慌忙”“不敢”“踌躇”等神态体现了老栓的老实与胆小,“抢”“扯”“抓”等系列动词刻画了“黑的人”的贪婪与凶残,老实人和刽子手交易革命者鲜血的场景让人悲哀,引人思考。
9.答案示例:小说以华老栓为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病为明线,关连起革命者夏瑜就义的暗线,明暗两线先在刑场、后在坟场交织形成完整的故事,一剂“药”展现了华夏两家悲剧和刽子手、看客等众生相,以“药”为线索隐喻了主题,扩大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10.答案示例:《药》的评点讽刺了看客围观革命者就义的麻木,评述了革命者鲜血被交易的冷峻事实,及其从事革命事业甚至不被母亲理解的悲哀,引用鲁迅的话揭示其创作意图,由此推断出评点者的观点:《药》的主题是警醒华夏民族需要一剂良药治疗野蛮与愚昧的国民劣性,“花环”旨在慰藉先驱者、鼓舞后继者前行。11.小徐答案示例:我建议选入鲁迅的小说《药》。这篇小说有双线编织的巧妙构思,形象精准的鲁迅式语言,以“药”的故事揭示的现实意义。阅读《药》能助益我们反思国民性,深化对鲁迅小说“忧愤深广”底色的了解,积累小说阅读的经验。小汇答案示例:我建议选入鲁迅的《药》加上《<药>评点》。《药》是鲁迅的代表作,以“药”为线索构思、隐喻主旨;《<药>评点》从小说环境、文字意图及表达效果等方面示范小说的读法,既能启发读懂情节及主旨,还能点拨我们如何评点小说,助益积累小说的阅读经验。【解析】【分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文章描写华老栓的句子有“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老栓还踌躇着”,“慌忙”“不敢”“踌躇”等神态描写体现了老栓的唯唯诺诺、老实本分与胆小怕事。描写“黑的人”的句子有“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抢”“扯”“抓”等系列动词刻画了“黑的人”的贪婪与凶狠。鲜红的馒头,蘸的是革命者的热血,本段主要写华老栓和刽子手交易革命者鲜血的场景,这种场面让人悲哀,引人读者的深刻思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一个秋天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小说以华老栓为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病为明线,关连起革命者夏瑜就义的暗线,明暗两线先在刑场、后在坟场交织形成完整的故事。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一剂“药”展现了华夏两家悲剧和刽子手、看客等众生相,以“药”为线索隐喻了主题,扩大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划线句子为“关于《药》的主题,评论家有说是表现亲子之爱的,有说是表现革命者英勇气概的……其实,鲁迅的命意并不在此”。《药》的评点“此处虚写杀人场面,实写看客的动态。颈项如鸭子的比喻,形象地画出这类人的神情,没有同情,没有义愤,极具讽刺意味”,讽刺了看客围观革命者就义时内心的麻木;“鲜红的馒头,蘸的是革命者的热血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却被当作商品来交易。何
其冷峻的笔触”,评述了革命者的鲜血被用来交易的严酷事实;“因为儿子夏瑜是死刑犯,所以夏大妈上坟时羞于被人遇见,可见儿子所干的革命事业,连母亲也并不理解”,表达了革命者夏瑜从事革命事业甚至不被母亲理解的悲哀;引用鲁迅的话“有时候忍不免呐喊几声,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揭示其创作意图。由此可以推断出评点者的观点:《药》的主题是警醒人们需要一剂良药治疗野蛮与愚昧的国民劣性,“花环”旨在慰藉先驱者、鼓舞后继者前行。【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如代小徐写一则发言稿阐述选编理由,我们可以从线索、语言、主旨等角度阐述。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在小说《药》中,作者以形象精准的鲁迅式语言叙述,个性化的文风依然如此鲜明地扑面而来,让人情不自禁地为小说的简洁而丰盈,凝练而峻拔的语言风格所深深吸引。以“药”的故事揭示的现实意义,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阅读《药》能助益我们反思国民性,深化对鲁迅小说“忧愤深广”底色的了解,积累小说阅读的经验。如代小汇写一则发言稿阐述选编理由,我们可以分析《药》及《<药>评点》的特色。《药》是鲁迅的代表作,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以“药”为线索构思、隐喻了文章的主旨;《评点》写“背景描写,着墨不多,而阴冷色调全出,为本文定下了基调”,揭示了小说的环境;“一开场就两次写小栓的咳嗽,既点染氛围,也暗示老栓此行的目的”等评论总结了文字意图;“此处虚写杀人场面,实写看客的动态。颈项如鸭子的比喻,形象地画出这类人的神情,没有同情,没有义愤,极具讽刺意味”,赏析了表达效果。《评点》启发我们读懂情节及主旨,点拨我们如何评点小说,帮助我们积累小说的阅读经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①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流寓湘江。②魑魅:泛指鬼怪。12.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B.两首诗都以“水”寄情。C.两首诗都用了借代手法。D.两首诗都以实写虚抒情。
13.宋人葛立方说“李诗思疾而语豪,杜诗思苦而语奇”,结合这两首李杜诗对此作分析。【答案】12.A13.答案示例:李诗写“我”人在沙丘无心赏景、喝酒和唱歌,对“你”的思念如汶水浩荡南行难以抑制,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杜诗选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写急盼朋友音讯而不得,引发世路凶险的担忧,揣想友人向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把对友人的同情及殷切的思念表达得沉郁深微且寄意深远。【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错误,李诗的韵脚是“城”“声”“情”“征”,押“eng”韵;杜诗的韵脚是“何”“多”“过”“罗”,押“e”“uo”韵,这说明李白的诗歌格律更严整。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李诗思疾而语豪”这一评价,“思疾”是说感情迅疾,难以遏制;“语豪”是说语言风格豪放不羁。然后结合李诗分析。李诗结尾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人运用比喻修辞说思念杜甫的情感如同浩荡的汶水,难以遏制,可见其“思疾”;为了书法这种情感,诗人在前三联写自己高卧沙丘城,无心欣赏城边的古树,无心聆听动人的秋声,无心饮用甘醇的美酒,只因思念朋友。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接着理解“杜诗思苦而语奇”这一评价,“思苦”是说因为某种思想感情而内心郁闷;“语奇”是说用语奇崛,含意深远。最后联系杜诗分析。杜诗标题即表明怀念友人李白的情感,首联写因为凉风而有所感,颔联写因为秋水茫茫,以致鸿雁不到,难以知道朋友的音信。“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诗人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描写自己对朋友音信的急切盼望,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和关怀,含意深远,可见其“思苦”“语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李陵传班固①李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②天汉二年,贰师(李广利)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吾发军多,毋骑予女。”诏陵以九月发。③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④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身践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意思。(1)与单于相直(2)抑数万之师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A.为……牺牲B.谋求C.追求D.奉献(2)上以迁诬罔()A.劝阻B.陷害C.蒙蔽D.欺诈16.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17.把第③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18.《李陵传》第④段引用《报任安书》中的话时对原文进行了取舍,请从剪材的角度分析各自的写作意图。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诚欲效其款款之愚:陵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诋毁)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19.白居易不认同司马迁和班固对李陵投降的态度。阅读《李陵论》节选,对白居易的观点进行评析。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节选自白居易《李陵论》)【答案】14.(1)遭逢、遇上(2)阻挠,阻止15.(1)A(2)C16.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17.恰巧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就逃亡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18.答案示例:本文详叙了李陵以少战多事迹,引用史家的话强调两点:李陵为国死战称得上名将,被逼而降是想伺机报效国家,情有可原;司马迁的信详写李陵作战勇猛,意在强调自己为李陵辩护是出于公正,借此抒发自己的公正和忠君不被肯定反遭刑罚的愤懑。19.答案示例:白居易持传统君臣伦理观来评价李陵,李陵奋勇抗敌但战败而降不算勇敢,为保全性命而降敌是对朝廷不忠,给家族带来灾祸就是不孝,这些评价抹杀了李陵为国而战的忠诚和功业,而两位史学家能客观叙述李陵的战绩,体恤李陵的境遇,作出公允的评价,更尊重事实和人性。【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相直:相遇,遭遇。本句的意思是“和单于遭遇”。(2)抑:抑制,阻挠。本句的意思是“阻挠数万敌军”。【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殉:为……牺牲。句意为:李陵经常奋不顾身为国家危难而牺牲。故选A。(2)罔:蒙蔽,诋毁。句意:皇上便以司马迁污蔑、诋毁贰师。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中,“臣所将”为主语,“皆……也”表判断,作谓语,其宾语为“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故“也”后断开;“愿”是表示能愿的动词,作谓语,其宾语为“得……一队”,故“队”后断开;“以”表目的,紧承上句,达到的目的是“分单于兵”,故“兵”后断开;句意:臣所率领的屯边士兵,都是荆楚的勇士奇材剑客,力大可扼虎,射箭能中目标,希望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吸引单于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兵力攻击贰师将军。故正确断句为: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勿令专乡贰师军。【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会”,恰逢,正赶上;“为……所”,表被动;“亡”,逃跑;“具”,详细地;“且”,将要。【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的能力。本文在引用《报任安书》中的话时,删去了“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诚欲效其款款之愚:陵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等司马迁陈述自己为李陵辩护理由的句子,可见,班固在写李陵传时,侧重表现的是李陵在战争中的功绩,以少胜多,足以称得上是一代名将;而《报任安书》一文是司马迁回复任少卿的一封信,里面更多的是写自己的情感,强调的是自己为李陵辩护的正义性,因为正义直言却身遭宫刑,突出的是写信的目的,不侧重于表现李陵的勇猛善战。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文体不同,故选材也各有取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观点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白居易从传统的君臣伦理角度出发,认为“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即不忠、不勇、不智、不孝,认为李陵在面对强敌时战败投降,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于是导致了身败名裂的后果。司马迁和班固秉笔直言,从人性、人情的角度,公正地写出了李陵兵败投降的史实,体现了史学家写“信史”的理念,评判公允,符合事实。参考译文:李陵,字少卿,少年时任侍中建章监。善于骑射,爱护关心他人,对部下谦让,很有好名声。天汉二年,贰师将军率三万骑出兵酒泉,在天山攻击匈奴右贤王。皇上召见李陵,想让他担任贰师将军的辎重运输任务。李陵叩头自请说:“臣所率领的屯边士兵,都是荆楚的勇士奇材剑客,力大可扼虎,射箭能中目标,希望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吸引单于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兵力攻击贰师将军。”皇上说:“我派出了很多部队,已经没有骑兵派给你了。”下诏对李陵说在九月出发。李陵率领步兵五千从居延出发,李陵到浚稽山,与单于遭遇,李陵军被三万骑兵包围。李陵交战相攻,千弩齐发,敌军应弦而倒。匈奴退回上山,汉军进击,杀死数千敌兵。单于召集左右步兵、骑兵八万多人攻击李陵。李陵军一日交战数十回合,又杀死敌军二千余人。匈奴不利,想退兵,正遇李陵军军候管敢被校尉所辱,逃降匈奴,讲述了汉军情况,说李陵军无后援,箭也快射完了。单于大喜,四面箭如雨下。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死,就不是壮士。再有几十支箭,足可以逃走了。今天没有武器再战,大家各自逃命,还会有脱身回报天子的人。”
半夜时,击鼓起程,鼓没有响。李陵与韩延年都上了马,跟从的壮士有十几人。敌寇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李绪说:“没有面目向陛下报告了!”于是便投降。后来听说李陵投降,皇上非常愤怒,司马迁极力说:“李陵经常奋不顾身为国家危难而牺牲。只率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直入到达匈奴腹地,阻挠数万敌军,转战千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失败被俘,然而他所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所以不死,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皇上便以司马迁污蔑、诋毁贰师,为李陵游说为罪名,判处他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汉元平元年病死。第5小题文段参考译文: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第6题语段参考译文: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不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藏书室记(宋)苏辙①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行之,吾世()庶矣乎!②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③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④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孟子论学道之要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譬之稼穑,以为无益而舍之,则不耘苗者也;助之长,则揠苗者也。以孔孟之说考之,乃得先君之遗意。20.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则盖B.而其C.而盖D.则其21.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从孔子教育人的顺序,表明言传身教的重要性。B.做好细微末节的事情比学习礼乐、读书更重要。C.孔子的弟子们“见仁见智”表明人各有其所长。D.引孔子言论呼应上文,遵照“孔氏遗法”读书。
2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②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③学者必由读书A.③①②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23.读了本文后,小汇得出这样的结论:若谨守先贤遗训和长辈教诲便能修身立世。请结合你对《乡土中国》中“教化权力”的理解,对小汇的结论作出评价(150字左右)。【答案】20.B21.D22.B23.答案示例:小汇的结论适用于稳定的乡土社会。教化权力的产生是因为社会发展缓慢,接受长辈的教化并遵循礼俗便能“内以治身,外以治人”,但谨守礼俗不能应对飞速发展时代的变化,只有传承并创造性地运用“忠信”“好学”等美德和学法,学习新知、更新观念,用发展观才能解决新问题。【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则”,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等”;也可表判断。“盖”,作副词,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而”,作为连词,可表并列、顺城、递进、转折、假设、修饰等关系。“其”,可作代词;作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商量、强调等语气。句中“受”和“形”为顺承关系,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故应选用“而”;前面为条件,后面表示推测事情的结果,……就会(大概会)……,故应选用“其”。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的能力。A.“表明言传身教的重要性”错误,孔子教育人的顺序,表明教育循序渐进的重要性;B.选项曲解文意,先细节后礼乐,表明教育应循序渐进,由浅到深;C.“表明人各有其所长”错误,表明孔子教育方法的正确;文章第一段提出父亲遗留给我们书,并说要按照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学习,若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很好了。第二段具体列举了“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及其弟子的相关成就,意在证明父亲遗意“此孔氏之遗法也”的正确,即遵照“孔氏遗法”读书。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衔接排序的能力。前面引孔子的话,意为: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谈孔子好学,承接此意,首句应接孔子句以承上启下,故②在前,排除AC;分析①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③学者必由读书,先“……必由学”,后“学者必由……”,故①在③前。正确顺序为:②①③。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小汇的结论“若谨守先贤遗训和长辈教诲便能修身立世”也就是是文中苏辙的观点,当时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在过去稳定的乡土社会,这种观点是适用于后辈成长的。“教化权力”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或者长辈的教化。这同样是因为社会发展缓慢而稳定,人们才会接受并遵循礼俗便能“内以治身,外以治人”。因此若要应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变化,就要传承并创造性地运用儒家的“忠信”“好学”等美德和学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先贤遗训和长辈教诲,要继承,更要创新和发展,继往开来才能解决新问题。参考译文: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孟子谈学习方法的旨要说:“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比如种庄稼,有的人以为培养没什么用,就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干预助长的人,就是拔苗的人。用儒家学说研究它,就能明白先人留给我们的思想。三、写作24.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这句话对你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自我与世界考查学生对成长及自我的认知。考生需要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这句话中的主体与细节来思考立意。从材料来看,“被塑造”“自我塑造”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历程,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部分。同时,“不断”二字也提醒着我们,如此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而非一时或几次就可以决定的。“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大家把握住的第二个主题,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在“关系”二字上,此时自身与外部世界需要彼此联结,不可以孤立地、割裂地进行讨论。
何为“被塑造”?人生来就如一张白纸,注定要被各种色彩浸染。幼年时,你被父母的言行塑造,长大后,你被师长的教导塑造,再大一些,你会被社会上的各种习气规则所塑造……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是社会的动物,只要仍生活在社会中,你就不免被各种因素所塑造。而他人言行、教育、规则种种,归纳起来就是外部世界的影响。何为“自我塑造”?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尼采的“成为你自己”,古今哲学家们不断地叩问自我,审视自我。自我塑造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就是对自我挖掘与剖析的过程。清楚自己的性格与特质,洞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最后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前进的方向。结合两者,可以发现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外部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塑造着自身的成长,而我们根据外部世界的指引和参照,也在成长中认识自己。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首先指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外部世界的影响,引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人的成长就真如泥塑般,只能被他人捏成他们想要的形状”,进而引出答案“我要活成自我,活出自我”,接着分析如何活出自己,如“需要打碎被动塑造的外壳,主动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成就自我”,如“在物欲横流与信息化的时代里,不被物质与信息的茧房蒙蔽,拥有独立的精神与自我”,并进而指出,这是对自我能力的提升与超越,最后引用名言呼应开头。立意:1.成长,从认识自我开始2.外部世界促人成长。3.在外部世界的指引中成长,也在成长中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