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A(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驯服(xùn)毗邻(pí)宅邸(dǐ)纡尊降贵(xū)B.痉挛(luán)商埠(fù)皱襞(bì)一哄而上(hòng)C.犄角(jī)忧悒(yì)肖像(xiào)冰冷砭骨(biān)D.鬈发(juán)瞥见(piē)挨骂(ái)千刀万剐(guă)【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纡尊降贵”的“纡”应读作“yū”;B.“商埠”的“埠”应读作“bù”;“一哄而上”的“哄”应读作“hōng”;D.“鬈发”的“鬈”应读作“quán”;故选C。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校外培训行业乱相从生,为加强监管,教育部设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B.为了确保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顺利收关,各部门正加强胁调,努力工作。C.在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中国主弦律电影受到年轻观众的亲睐。D.我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利,是量子计算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乱相从生”的“相”应改为“象”。B.“胁调”的“胁”应改为“协”。
C.“主弦律”的“弦”应改为“旋”。“亲睐”的“亲”应改为“青”。故选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B.医疗废物大多是沾有病人血液的物品,如处理不当很可能污染土壤、水源,对周围生活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C.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D.中国古典文献文不加点,加之有些内容年代久远晦涩难懂,这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因此出版加注标点和注释的版本便显得很有必要。【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A.熟稔,很熟悉。语境是说一些人熟悉互联网,正确。B.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语境是引出“周围生活人员”,正确。C.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语境形容自驾游活动很兴旺。D.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此处是说古典文献没有标点,成语属望文生义。故选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8年的12月的前半个月,杭州日照总时间仅7.9小时,平均日照时间为0.5小时/天,而历史同期平均值为4.5小时/天,少了整整9倍,创2000年来同期平均日照时间的新低。B.这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老旧社区景观改造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街心公园藏身于大城市的街巷中,弥补了城市步行环境欠佳、活动场所不足的局限。C.进博会的成果说明去年以来中国致力于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的工作为主。D.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正面软着陆的国家和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国探月团队长期以来的拼搏与创新。【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少了整整9倍”倍数不能减少;B.“弥补了城市步行环境欠佳、活动场所不足的局限”搭配不当,可改为“弥补……的缺陷”;C.“致力于……为主”句式杂糅,可删掉“为主”。故选D。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饶宗颐先生曾指出,中国文明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欧洲的拼音文字迁就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汉字却拉近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距离。①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字系统②现代汉语与上古汉语的语音也相差甚远③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④虽然中国境内方音各异⑤具有更强的稳定性⑥随着语言的分化,方言的出现A.③⑤①④②⑥B.③①⑥⑤④②C.⑥①③⑤④②D.⑥①②⑤③④【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由“虽然……但……”的关联词固定搭配以及横线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内容可确定末两条横线处应为④②,排除A、D两项;由横线前的内容以及第二条横线后的句号提示可知,前两条横线处的内容应是对欧洲拼音文字的特点的进一步说明,③⑤是属于中国汉字的特点,由此可确定前两条横线处应为⑥①,排除B项。故选C。6.对下列语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的当下,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诗句犹如狂风暴雨之后一道夏日的阳光,温暖人心!基督教读“博爱”,佛教倡“慈悲”,儒家言“仁爱”。各种哲学与文化形态存在宗教和历史文化的差异,但在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方面,却是殊途同归。“爱人类”是儒家“仁爱”思想底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儒家思想的现代性价值不可低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建立在欲望的满足和利益的追求上,而且奠基于一个全人类共有的人性基础和道德精神依托之上。A.引用比喻排比B.对偶夸张借代C.拟人比喻夸张D.对偶反复比喻【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诗经奏风无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2)“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诗句犹如狂风暴雨之后道夏日的阳光,温暖人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诗句比喻成阳光。(3)“基督教读‘博爱’,佛教倡‘慈悲’,儒家言‘仁爱’”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李密在向晋武帝上奏的《陈情表》中,既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诉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B.元代杂剧盛行,体例一般为一本四折一楔子。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C.归有光,明代散文大家,后人将他和唐顺之、王慎中等人称为“唐宋派”。《项脊轩志》借项脊轩之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主要成绩就是戏剧,如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与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错,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把王实甫换成郑光祖。故选B。8.下列各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文郁郁乎文哉(完美)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修饰,讲求仪表)B.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观过,斯知仁矣(过错)过故人庄(经过)C.党党同伐异(偏袒)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结党)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类别)D.比鳞次栉比(排列)君子周而不比(勾结)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等到)【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过故人庄:拜访朋友的村庄。过:拜访,探望。故选B。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余音婉转悠长,像细丝一样绵延不断。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天色苍茫,难道是它正常的颜色吗?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的徒弟,他的贤能比不上孔子。D.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就请你用打仗来说明吧。【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B.天之苍苍,天色深蓝;其,用在选择句子中,表选择,是……还是……;正色,真正的颜色。句子翻译为: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C.之徒,这一类人;其,代词,他们的。句子翻译为: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D.请,请允许我;喻,作比喻。句子翻译为: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吧。故选A。10.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对江山的赞美,也是对豪杰的烘托。B.上片由眼前的江水联想到逝去的英雄,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C.下片中年轻有为、儒雅从容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D.词人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为一体,境界恢弘。【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错误。“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觞:酒杯B.信可乐也信:相信C.虽趣舍万殊趣:同“取”
D.向之所欣向:过去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老之将至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而母立于兹终期于尽C.登高而招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D.其可怪也欤录其所述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述兰亭聚会的盛况。B.第二段主要辨析“生”与“死”的关系,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C.选文以聚会欢愉,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乐”与“痛”对比鲜明。D.选文语言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答案】11.B12.C13.B【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信:相信”错误。“信可乐也”意思是:实在是很快乐啊。“信”,实在。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B.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向;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意义和用法相同。D.第一个“其”,表反问,难道;第二个“其”,代词,他们;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及时行乐”错误。第二段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但是作者没有表达“及时行乐”的思想。故选B。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14.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通过它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下列潜台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亲戚?②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③周朴园怎么?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A.①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B.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C.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面前。D.④那次她们母子被人救起了。【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A.“你这样狠毒,哪管我们母子死活”错误。“闲事”,无关紧要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事。用问句,意思是“老爷不要问这些闲事了”,潜台词是“她现在和你没什么关系了”。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国际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诞生于何处,受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性制约,它所能统辖的地理范围都是相当有限的,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必然先后建立起为数众多的国家。由众多“分而治之”的国家为最高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国际体系,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体系,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是国家无能为力建立世界政府的相应后果。置身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国家将始终面临多重结构性力量的作用:(1)同一国家疆域内人们基于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相互认同,产生对自群体(本国人)的偏爱和对他群体(外国人)的疏离;(2)各个国家优先为疆域内社会的繁荣与福利而行动;(3)没有中央权威阻止拥有组织化暴力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他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4)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增强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变与他国的力量对比关系,而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也不得不增强自己的力量。这诸方面的合力决定国家间充满着不依单方意志为转移的竞争。国家间的竞争推动着上述诸方面的变化,他们的变化又赋予国家间竞争以新的内涵。只要没有国家能将世界上“分而治之”的众多国家统合为一个国家,国家间相互竞争,尤其是大国间相互竞争的严峻局面就将持续下去。直接地看,国家间的竞争是彼此实力的比拼,无实力即无竞争力。而国家的实力在国家间的竞争中总是要被消耗的,一个国家,无论眼前的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足以保证在国家间的竞争中能长时间处于优势地位。长远地看,国家作为能动性主体,其实力的大小依存于能力的强弱,实力随着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国家间的竞争,如果我们关注的不是一时的成效,就需要从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实力考察上升到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考察。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拥有超大社会规模的中国国力呈现相对他国更快的上升势头,中国在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地带的同时,也置身于越来越激烈的国家间竞争,并面临现有大国特别是居于世界舞台中心的首强大国一环紧扣一环的围堵与遏制。从根本上讲,中国在国家间竞争中严峻乃至凶险的处境,不是自身可以避让的。如果不愿由他国主宰命运,中国的选择便不在于是否应对他国的竞争,而在于如何应对他国的竞争。加强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建设,破解他国设置的困扰中国发展的迷局。(摘编自黄清吉《论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目前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的竞争也就看不到将要停息的迹象。
B.国家间的竞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合作也是一种竞争。C.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过程,是国家彼此实力与能力强弱的比拼的过程。D.国家间的竞争以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国家间的竞争也推动多方面的变化。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证了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对当下中国该如何面对国际竞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B.文章论证了置身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国家始终面临的“四个方面”的多重结构性力量的作用。C.文章论证到,当今世界的无政府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将会加以改变。D.文章论证到,中国在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地带的时候面临围堵是正常的,但不可自乱阵脚。【答案】15.D16.C【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国家间的竞争以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错误,原文意思是“这诸方面的合力决定国家间充满着不依单方意志为转移的竞争”。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将会加以改变”错误。文章只提到“置身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国家将始终面临多重结构性力量的作用”,并没有说“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国家体系将会加以改变”。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1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1)世人皆浊,__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___?《渔父》(2)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2)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4)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佯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
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节选自《祝福》)18.根据节选文字,加点的“无聊生者”指的是,“厌见者”指的是。从文中画线句看,鲁四老爷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1)“无聊生者”是:_____________(2)“厌见者”:______________(3)鲁四老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选文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18.祥林嫂活得有趣的人们守旧(迷信具有封建思想重禁忌)均可;冷酷(冷漠自私丧失同情人)均可19.渲染阴冷、寂静的氛围;暗示社会环境的冷酷;衬托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反衬我内心的不平静。【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词语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从选文的最后一段“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可以知道,文中“无聊生者”指的是祥林嫂,而“厌见者”则是指活得有趣的人们。对于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从文中他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他“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话中可知,此人冷漠自私,对一个在自己家干过多年长工的人的去世毫无同情心,同时,因为祥林嫂是在祝福之夜死去,他认为这很不吉利,所以才在祥林嫂死后还对她进行咒骂,在他眼里,即使一个人的死也要发生在恰当的时间,这也看出他封建思想浓厚的特点。1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整理如下: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深化作品主题等。
文中最后一段中描写了一个阴冷下雪的夜晚,渲染了当时的阴冷和寂静。这就为小说营造了一种阴冷、压抑的氛围,这是一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象征社会环境,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酷无情。联系文中祥林嫂就是在这样一个夜晚去世,在去世后还要遭受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咒骂,反映了当时封建势力对劳苦大众的压迫,而“我”感受到这一环境的阴冷、压抑,反衬我内心的不平静。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之间的辩证关系,引人深思。作为高中生,对于老子所说的“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有何看法呢?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少千800字。【详解】本题属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引语类材料。材料是《老子》第七章中的一段话,这段话阐述了“利他”和“利己”的关系。“利己”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展开行动。“利他”,对他人有利,给予他人利益、方便,且不求回报,即以他人的利益为主。老子用天地和圣人为例阐述“利他”和“利己”的关系,天地因为无私而长存永驻,圣人由于忘私而成就理想。由此看来,“利他”和“利己”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亲密伙伴。“作为高中生,对于老子所说的‘利人’和‘利己’的辩证关系有何看法”,考生可以赞同老子的观点,也可以指出过分强调利他,强调牺牲奉献,容易演变成道德绑架,一味利他,也用意忽视自我内心,或陷入讨好型人格,走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行文构思上,可以用材料中老子名言引出“利他“精神,然后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贤人“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之境界,接着联系当下,指出现代不少人的狭隘甚至错误观点“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再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指出“利他”和“利己”之间的关系,最后发出呼吁,回归材料。【参考立意】(1)利己利他两相宜。(2)做个利他的利己之人。(3)行利他之事,得利己之果。
(4)利己利他,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