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B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不要在答题范围外答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读书方法,我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②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③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④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⑤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⑥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
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⑦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材料二:为什么要重提“整本书阅读”?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阅读现状决定的。课堂上使用的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阅读时间短、阅读目的单一,难以建构文章间的意义关联,散点式阅读的倾向比较明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文化基础”,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指向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的关注。基础、底蕴和情怀都需要积淀,积淀需要长时间的稳定状态,散点式、碎片化、拼接型的阅读却在不断切割、打断、搅动学生的阅读。我们期望达成的课程目标和目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怎样解决呢?增加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权重是比较合理的策略。单篇课文能够承载的大多只是文化的“横截面”,甚至只是某种文化场域中的一个现象,一个场景。整本书则不同,它更像“画卷”,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彼时彼刻的社会生活图景,演示文化特质形成和发展的“纵贯线”,让学生既能看到“这一点”,也能联系和“这一点”相关的若干点,了解“这一点”从哪里来,可能到哪里去。浸润在整本书提供的文化场域中,学生可以吸纳更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特定文化场域形成完整的认识。整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大,信息链条完整,信息关联度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透过变化的现象发现不变的本质,体验不断建构、解构、再建构、再解构的循环。需要借助联系思维,努力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在分离中看到渗透,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考,进而树立起事物间普遍存在联系的哲学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整本书内容的展开,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认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反思性知识的形成与丰富。“特犯不犯[注],同而不同处有辨”是我国传统小说的经典创作手法,作品中的人物做着相似的事情,却有着细微的差别,同中能见异,异中也能见同。相似的人物或事件,被写得各有千秋、毫无重复,让读者在同与不同之中领会人物的独特之处。阅读整部《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学生能够在大量文段中发现这一手法,体会其精妙,并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特色的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注]:“犯”指类似或近似,“特”是故意设置。“不犯”指不同的细节、不同的人物秉性。
(摘编自吴欣歆《阅读整本书,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凡是读书至少需要读两遍,还须记录纲要和精彩的的部分以及自己的见解。B.书籍丰富也会带来弊端,读书并不在多而在精,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种学问,他读书必须有预定计划和系统。C.读书过程中通过笔记、卡片等形式,便将读书所得知识分类整理,可以弥补脑力记忆不足,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和系统化。D.整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大,信息链条完整,信息关联度高,学生阅读过程中通过体验帮助自己反思性知识形成和丰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的所有成就是长期积累得到的,如果没有书籍记载根本流传不下来。B.求学问不要因当前的繁杂的书籍迷失方向,浪费时间精力,应认真读基本要籍。C.有的读书人因不会选择,所读的书远超学段常识课程和要籍数量,终难得实益。D.因为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这种编排方式和语文课程目标产生了巨大矛盾。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整本书更像‘画卷’”观点的一项是(3分)A.《茶馆》通过裕泰茶馆里各色人物从清末到民国半个世纪个人生活的变化,展示出来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B.《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诗画般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C.《荷花淀》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军民形象,歌颂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和美好情感,充满诗情画意。D.《阿Q正传》以近乎漫画的手法,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5.“特犯不犯,同而不同处有辨”是我国传统小说的经典创作手法。请结合《红楼梦》“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中薛宝钗和林黛玉对贾宝玉所说的话,分析薛、林二人的心情。(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青春之歌杨沫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
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脚夫的嘴巴突然像封条封住了。他不做声了。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你不认识我表哥吗?”脚夫又不出声了。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校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直到天黑了,这才
有一个跛脚老头从大路上蹒跚地走来。这老头看见有人站在台阶上,远远地先喊了一声:“找谁的呀?”道静好容易盼着来了个人,欢喜得急忙跑下台阶和老头招呼:“张文清先生是在这儿教书吗?”“哦,找张先生的?……”老头喝得迷迷糊糊的,红涨着脸,卷着大舌头,“他,他不在这儿啦。”道静吃了一惊:“他哪儿去啦?——他写信告诉我暑假不离开学校的呀。还有,我表嫂呢?她也在这儿教书……”“不,……不知道!不知道!……”老头越醉得厉害了,东倒西歪地跌进学校的大门,砰的一声把两扇庙门关得紧紧的。这下子可把林道静难坏了!现在怎么办?以后又怎么办呢?……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海涛拍打着岩石,却不停地着单调的声响。林道静用力打了几下门,可是打不开,老头一定早入梦乡了。她心里像火烧,眼里含着泪,一个人在庙门外站着、站着,站了好久。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节选自杨沫《青春之歌》)1931年,17岁的杨沫和她笔下的林道静一样,因抗婚而离家出走,投奔在北戴河教书的哥哥。我们已无从得知当时的杨沫是否也随身带着那样一个行李卷,多年之后创作这部小说时,她在日记中写道:“关节使我痛得成天躺在床上看书,累了就欣赏音乐。我对于音乐的爱好不亚于文学——初中时,我弹月琴、吹口琴,还学过笙、笛。”很显然,那一袭白衣的女子,不仅是年轻时代的林道静,也是年轻时代的杨沫本人。(光明网——《光明日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道静随身携带多种乐器,可看出她多才多艺且生活优越,也符合女学生的身份。B.面对旅客的议论,她并不在意,而是沉入冥想,说明她沉浸在投亲的兴奋快乐之中。C.蓝天、碧野、大海使她欢喜激动,而脚夫却看不出美不美,说明脚夫不懂欣赏美。D.脚夫因不认识张文清而不做声还转移话题,跛脚老头因醉得厉害而记不起他去哪儿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运用了排比、拟人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特点。B.小说以乘客们的视角巧妙而自然地引出主要人物林道静,运用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写出了道静素净、沉郁的特点。C.小说写林道静走出车站后看不见有人来接她,脚夫谈到表哥嘴巴像封条封住,都是为下文找不到表哥埋下的伏笔。D.小说节选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以阴郁的树林、聒噪的蝉声、单调的涛声,衬托了道静此时投亲不遇的孤单无助。
8.道静和脚夫、老头有较多的对话,请分析对他们的语言描写的作用。(4分)9.文中有这样的描写:“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茅盾在这段文字旁曾经写过眉批:“描写太不简练,可以删去。”但杨沫并未听从这一建议。结合文本说明杨沫是出于什么原因而保留了这些文字。(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受禅之初,颇好微行,或谏其轻出。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也。”既而微行愈数有谏辄语之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一日,罢朝,坐便殿,不乐者久之。左右请其故。曰:“尔谓为天子容易耶?早作乘快误决一事,故不乐耳。”汴京新宫成,御正殿坐,令洞开诸门,谓左右曰:“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见之。”吴越钱俶来朝,自宰相以下咸请留俶而取其地,帝不听,遣俶归国。及辞,取群臣留俶章疏数十轴,封识遗俶,戒以途中密观,俶届途启视,皆留己不遣之章也。俶自是感惧,江南平,遂乞纳土。南汉刘鋹在其国,好置鸩以毒臣下。既归朝,从幸讲武池,帝酌卮酒赐鋹。鋹疑有毒,捧杯泣曰:“臣罪在不赦,陛下既待臣以不死,愿为大梁布衣,观太平之盛,未敢饮此酒。”帝笑而谓之曰:“朕推赤心于人腹中,宁肯尔耶?”即取鋹酒自饮,别酌以赐鋹。晚好读书,尝读二典,叹曰:“尧、舜之罪四凶,止从投窜,何近代法网之密乎!”谓宰相曰:“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遂著为令。乾德改元,先谕宰相曰:“年号须择前代所未有者。”三年,蜀平,蜀宫人入内,帝见其镜背有志“乾德四年铸”者,召窦仪等诘之。仪对曰:“此必蜀物,蜀主尝有此号。”乃大喜曰:“作相须读书人。”由是大重儒者。(选自宋史·太祖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而微行/愈数有谏/辄语之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B.既而微行愈数/有谏辄语之/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C.既而/微行愈数有谏/辄语之/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D.既而微行愈数/有谏/辄语之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宋太祖接受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B.二典,是《尚书》中《尧典》、《舜典》的合称。典是指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书籍。C.刑部,隋以后官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刑罚等。D.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匡胤当皇帝后喜欢便装私访,臣下劝他不要轻易出去,宋太祖对属下的规劝不予回应,便装出宫的次数更多了。B.宋太祖堪称明君,他因自己错误决断一事,在便殿向左右说自己的内心就像洞开的殿门,稍有邪思杂念,人人都看得见。C.宋太祖不听大臣劝告而放归吴越钱俶使其感动,赐酒南汉刘鋹推心置腹,都可说明他不喜欢用阴谋诡计来实现某种目的。D.宋太祖看到当时朝廷对违法杀人的人置之不问,于是立法令规定,从今以后判决死刑的案卷一定要上报刑部复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戒以途中密观,俶届途启视,皆留己不遣之章也。(2)帝笑而谓之曰:“朕推赤心于人腹中,宁肯尔耶?”14.宋史对宋太祖评价很高:“考论声明文物(声教文明与典章制度)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概括上文中宋太祖以哪些表现赢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自嘲陆游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5.下列对《自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少年时就有报国的壮志,如今暮年却只能寄身农桑,无法报国。B.颔联写乡居生活的悠闲,喜欢喝酒其实是写出无法报国,以酒消遣的苦闷。C.颈联写自己虽年老体衰相貌变老,但内心意气风发,仍有轩昂的报国之志。D.尾联写诗人看清现实,通过嘲笑愚公不自量力来表达自己寄身农桑的洒脱。16.请分析《自嘲》与《书愤》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交代自己白天“,”,闲适
恬静,也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2)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把过去和未来对举,来表达自己的醒悟:“,”丰富了《论语》中的内涵。(3)《列子·皇帝》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于是“鸥”的意象便引入诗歌之中,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历经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动人歌谣,这是一个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大增。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将脱贫攻坚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的奋斗姿态,我们定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孜孜不倦永垂青史焕然一新一往无前B.孜孜以求彪炳史册焕然一新一往无前C.孜孜以求永垂青史耳目一新勇往直前D.孜孜不倦彪炳史册耳目一新勇往直前19.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B.李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难”。C.学习《氓》要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D.“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20.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如果改成“各地都有扶贫工作者”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菜花是中国特有的水生植物,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等地。海菜花整个植株都沉在水面之下,茎短缩,海带般的叶子于基部长出,叶柄的长短①,浅水中叶柄长不到20厘米,而深水湖中则可达300厘米。花期是5至10月,温暖地区全年有花。海菜花名字里有一个“海”字,②,而是生长在温暖、阳光充足、水深不超过4米的淡水中。③,
使其成为了重要的环境指示植物,堪称水质“监测员”。如波叶海菜花仅出现在I类水质的泸沽湖境内,稍有污染都会影响它的生长甚至存活。环保部门往往把生长海菜花作为决定淡水湖泊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标志。严重污染时,湖泊中各种沉水高等植物全部消亡,中度污染时,湖泊中的敏感植物如海菜花等消失,轻度污染时,湖泊中的海菜花逐渐消失,没有污染时,湖泊中的海菜花则一派繁茂。海菜花用于环境监测,也由此获得了“环保菜”的称号。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环保部门往往把是否生长海菜花作为决定淡水湖泊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标志。B.环保部门往往把是否生长海菜花作为判别淡水湖泊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标志。C.环保部门往往把是否生长海菜花作为判别淡水湖泊水质受到污染的标志。D.环保部门往往把生长海菜花作为判别淡水湖泊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标志。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列夫·托尔斯泰实践证明,只要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习近平高三伊始,班内要以“团结能办小事也能办大事”为主题开班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B)1.A(A项偏离原文意思,原文“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并非指全部的书都要至少读两遍)2.B(A项,原文是“学问”需要书籍记载才可以流传,不是“所有成就”。C项,原文“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使有些读者“不能得实益”。D项,原文“期望达成的课程目标和目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巨大矛盾”不是“编排方式”。)3.C(C项,《荷花淀》是短篇小说,不能形成整本书)4.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然后举例的方式解释读书确立中心后怎样形成系统,然后阐明读书可以有多个系统,并采用比喻论证解释怎样将零星片断的归到每个系统里去,最后强调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络贯串的意义。
5.(1)薛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从中看出薛宝钗对贾宝玉关心、关爱而又自持,希望宝玉成为她希望的人。(2)林黛玉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表现林黛玉对贾宝玉挨打的心痛,希望宝玉不要再受笞打。(学生答案与薛、林所说的原话话个别字有出入不扣分,核心意思对即可)6.A(B“兴奋快乐”错,C脚夫不是不懂欣赏美,而是觉得打不上鱼吃不上饭而无心欣赏,D“脚夫不认识张文清”错)7.A(“细致入微”“拟人”错)8.(1)表现人物的性格,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道静表达对大海的赞美、介绍自己的语言,表现出道静热爱自然、单纯可爱。(2)交代或暗示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脚夫和老头谈到道静的表哥时避而不谈转移话题,暗示表哥已去向不明,道静寻亲不遇又推动了情节继续发展。9.(1)刻意渲染此时林道静的小资产阶级气质,以使其后来的成长更具意义。(2)更符合人物年龄、身份特点,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3)个人情感的因素,杨沫年轻时代有过林道静类似的经历。10.D11.C(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的是兵部)12.C(A错在“宋太祖对属下的规劝不予回应”,B“在便殿”错,D文中提到的杀人置之不问的是五代,不是“当时”)13.(1)告诉他在路上秘密观看。钱俶到途中启封阅读,都是要求太祖把自己留下而不要遣还吴越的奏章。(2)太祖笑着对他说:“我把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放到别人的胸膛里,我怎么会这样做呢?”14.(1)秉性任其自然,喜欢便装私访民情(2)善于自省。(3)认为人命至关重要,加强死刑审核方面的立法。(4)心胸宽阔,光明磊落。【答出三方面的意思即可】15.D(“看清现实”“洒脱”错)16.(1)都运用对比。《自嘲》首联通过少年的“凌云壮志”与暮年的“一事无成”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作者有心报国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落寞之情。《书愤》第二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辉煌的过去,与眼前无力杀敌报国形成鲜明对比。(2)都运用典故。《自嘲》运用愚公移山的典故,以洒脱的自我解嘲,写出作者的爱国之情。《书愤》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其他答案视情况酌情给分)17.(1)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海上轻鸥何处寻?烟波万里信浮沉(陆游《鸥》)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李白《古风·摇裔双白鸥》)18.B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永垂青史: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在历史上。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焕然一新:耳目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一往无前: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奋勇地一直往前进。)19.C(引用别人的话。A项,特定称谓。B项,着重指出。D项,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20.①原句“大山深处、田间地头”强调扶贫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地点山村和农村,“朴实”和“忙碌”强调扶贫工作者品质和工作状态,“笑脸”“身影”富有画面感,生动形象。②原句短句强调,语意丰富,利于下文“脱贫攻坚精神”的总结。③语言干瘪而没有情感,无法凸显对扶贫工作者奉献的讴歌和赞美之情。21.B22.①因水体的深浅而存在差异②却并非生长在海里③其(海菜花)对水质要求严苛的特点23.参考高考评分标准。参考译文:太祖皇帝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节约俭省,秉性任其自然,不故意矫揉造作以掩饰自己。接受后周禅让的初期,很喜欢便装出行,有人劝说他不要轻易出去。太祖说:“帝王的兴起,自有天命,周世宗看到将领中有方脸大耳的人都把他们杀死,我整天侍奉在他身边,他也不能危害我。”这之后便装出宫的次数更加多了,有人规劝他,就对规劝的人说:“享有天命的人任他自己做事,你不要禁止。”有一天,太祖退朝下来,坐在便殿中不高兴了很长时间。左右侍从问太祖为了什么事?太祖说:“你们认为当天子是件容易的事吗?我在早朝时乘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处理了一件事,因此不高兴。”汴京新建的宫殿落成,太祖来到正殿坐下,命令把殿门全部打开,对左右说:“这好比是我的内心,稍微有不正的地方,人们都可以看见的。”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廷,自宰相以下的文武官员都请求太祖留下钱俶而收取他的土地,太祖不听这种意见,放他回国。等到钱俶辞行的时候,太祖取来大臣们请求留下钱俶的几十件章疏,密封后交给他,告诉他在路上秘密观看。钱俶到途中启封阅读,都是要求太祖把自己留下而不要遣还吴越的奏章。他从这件事之后既感激又恐惧。江南平定,于是请求把国土归宋。南汉刘鋹在自己的国家里,喜好在酒中放毒药毒死臣下,不久归顺朝廷,跟着太祖来到讲武池,太祖倒了一杯酒赐给刘鋹,刘鋹怀疑酒中有毒药,捧着杯子哭泣着说:“我犯的罪是在不赦之列的,陛下既然不以死罪对待我,我愿意做一名大宋的平民百姓,亲眼看看太平盛世,我不敢饮下这杯酒。”太祖笑着对他说:“我把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放到别人的胸膛里,我怎么会这样做呢?”立即拿过刚给刘鋹倒的酒自己喝了下去,另外倒了一杯酒赐给他。皇宫中的苇帘,用青布包边;太祖经常穿的衣服,洗过多次还在穿。魏国长公主短袄上装饰着翠鸟的羽毛,太祖告诫她不要再用了,又教诲她说:“你生长在富贵之中,应当懂得珍惜福分。”看见孟昶用珠宝装饰的小便器具,就把它捣毁打碎,说:“你用七种宝石装饰便器,那么应该用什么器皿来盛放食物?你这样的所作所为,不亡国还等什么?”
太祖晚年喜好读书,曾经读《尚书》的《尧典》、《舜典》,叹息说:“尧、舜处罚四个凶人,也仅仅把他们流放出去,为什么近代法网如此严密啊?”对宰相说:“五代时期诸侯骄横,有违法杀人的人,朝廷也置之不问;人命至关重要,姑息纵容藩镇,应当是这样的吗?自现在开始各州判处犯人死刑的,要记录好案情上奏朝廷,交给刑部重新审查复核。”于是立为法令。乾德改年号,太祖事先告诉宰相说:“年号必须选择以前朝代没有使用过的文辞。”乾德三年,后蜀平定,后蜀宫女来到太祖内宫,太祖看到她们使用的铜镜背后铸有“乾德四年铸”这样的文字,把窦仪等人召来查问这件事。窦仪回答说:“这一定是前蜀的东西,前蜀皇帝曾经使用过这个年号。”太祖于是很高兴地说:“担任宰相的还应该是读书人。”自此以后十分器重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