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素养检测(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②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③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选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①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②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使世界人口的可观部分获得了从事信息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个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领域中开展传播活动,由被动的读者和听众转变为发言者和对话的参与者。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1
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③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④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砭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⑤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⑥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2
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逼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选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是一个含有纵向的等级化的“序”和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组成的立体结构。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B.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具备真正意义的大众性。其“准入资格”与传统身份相勾连,普通民众常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C.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D.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解析】选B。A项错在“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原文是“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C项错在“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这是国家调整与公民关系的表现,而不是“屈服于”。D项“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强加因果,原文是“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把西洋的社会结构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是团体格局,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C.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D.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公民权利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解析】选C。“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错,原文是“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3
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微信中,有以血缘、地缘抑或是亲属关系组成的微信群,如“我爱我家”;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班同学群”。B.2012年的诸如“与父母合影”“带着外公去旅行”等微公益事件,是由个人率先发起,后经由网络的信息传播和网民接力而获得全民慈善效果。C.微博的兴盛成就了具有海量粉丝和拥趸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D.福州小伙儿赵宇见义勇为踹伤施暴者反被刑拘14天的新闻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民质疑刑法制度不合理,57天后赵宇收到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解析】选A。A项中的这些微信群还是体现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特点,即以“己”为中心形成不同关系的圈子。B项证明公私维度中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C项内容可证明网络中出现拥有信息权力的新阶层,是从权力维度考虑。D项内容可证明互联网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侧重于权利维度。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差序格局”简要下一个定义。(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材料一中作者引用了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的一段话,但费孝通原文中是借助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并未给“差序格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要给“差序格局”下定义,在句式上要采用“‘差序格局’是……社会格局”句式,其内涵要能体现它的特点,即以自己为中心、按与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关系、具有等级化和弹性特点。答案:“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按与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关系、具有等级化和弹性特点的社会格局。(或:“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按亲疏关系和利益关系形成的人际圈子和社会结构。)5.材料二中,一、二、三方面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例证法、道理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第一方面将乡土社会的情况与网络社会的新变化对比,运用对比论证。第二方面以微信、微博中网民4
的行为为例,运用例证法。第三方面则引用李永刚、刘学民等的话语,属引证法。答案:①第一方面采用对比论证,作者将乡土社会的公私结构与网络空间的公私结构进行对比,突出网络社会公私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②第二方面采用例证法,作者以微信和微博中网民“不合理的点赞”及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为例,证明信息权力的力量。③第三方面运用引证法,引用李永刚、刘学民等的话语,突出中国社会公民权利的变化及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橄榄油坛子[意大利]皮兰德娄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榨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现在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他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他是一个跛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5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补的时候看吧。”“能补好吗?”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而且,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6
使劲提动它。“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迪马大叔获胜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迪马大叔听从唐·罗洛的修补方法,这一举动看似妥协,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B.农民笑弯了腰,是因为迪马大叔被囚禁在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C.“有许多魔鬼”既表现了唐·罗洛难抑的愤怒,也写出了农民们尽情欢乐的情景。D.唐·罗洛的坛子打造—破裂—复原—再破裂的过程是故事的重要内容。【解析】选A。“反抗的开始”无中生有。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对坛子的描绘,表明它承载着唐·罗洛对于财富的幻想,它作为审美意象,贯串小说全文。B.迪马大叔被困坛中,前文有伏笔铺垫,如坛子“肚子”很挺,他干活时“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等。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唐·罗洛对坛子改“踢”为“提”的行为,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D.小说在塑造唐·罗洛和迪马大叔形象的同时,还描绘了农民群体,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小说内容。【解析】选C。据原文,改“踢”为“提”主要是怕自己的坛子坏掉,从后文他把坛子推倒可以看出,他并不在意迪马大叔的安危。7
8.迪马大叔说“您看多好的胶水”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多好的胶水”是迪马大叔在夸赞自己的胶水很有效,坛子经修复后,唐·罗洛使劲提也没有再裂开;②同时也表明他期待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发明;③迪马大叔被坛子囚禁着,依然忘不了夸赞自己的胶水,表现了他对自己发明的自信,还有他乐观淡定的性格。(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9.小说结尾设计得很精彩,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妙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符合人物形象。唐·罗洛气急败坏,将坛子推下山坡,是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的表现。②极富趣味性。吝啬的唐·罗洛居然自己推倒了坛子,人物形象的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使小说更加精彩。③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批判、讽刺了自私自利的农庄主,表达了对迪马大叔等劳动百姓的同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8
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稍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节选自《魏书·祖莹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B.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C.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D.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解析】选C。“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时亦以此多之”均不能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B.登阼,即位。阼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借指帝位。C.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解析】选D。大夫之死称为“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莹勤奋好学,酷爱读书。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生病禁止他苦读,但阻止不了,他常等父母睡下,偷偷地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怕被发觉,因此深得赞誉。B.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C.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D.祖莹博闻强识,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言。【解析】选C。“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错,原文是说写作不能和别人求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4分)9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每”“才器”“远至”每处1分,句意1分)(2)(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很受器重。(“拜”“征署”“见”每处1分,句意1分。)【名师点拨】文言文翻译“五方法”1.留:凡古代的朝代、年号、国号、日期、人名、地名、官职、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换: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3.删:把可略的字、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4.调:把文言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的语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5.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内容。14.祖莹博学多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祖莹讲学误拿《曲礼》,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②高祖令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③祖莹诵读《悲彭城》,替元勰解困;④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代玉印。(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参考译文】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县人。(祖莹)刻苦好学,沉湎于书籍之中,夜以继日,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想禁止他苦读却禁止不了。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仆人,等父母睡觉之后,偷偷地燃火读书,用衣被遮住窗户,以防泄漏光亮,被家人发觉。由此他的声誉很高。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选他为都讲。学生们全部集合。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竟不知天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曲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曲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竟不漏一字。讲完之后,李孝怡感到惊异,向博士说明了原委,10
学中师生全都大为惊奇。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背诵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皇帝听后赞叹不已。(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很受器重。尚书令王肃曾经吟咏一首《悲平城诗》,彭城王元勰很是叹赏其文辞优美,想让王肃再吟咏,却失口说:“王公您吟咏情性,词语声律,都特别优美,是不是可以再吟一遍《悲彭城诗》?”王肃就笑言他道:“怎么《悲平城》变成了《悲彭城》了?”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当时在座,就说:“有《悲彭城》,只不过是王公您没有见过罢了。”王肃说:“可以为我们读一读。”祖莹应声诵读:“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肃听罢,很是惊叹赞赏。元勰也大为高兴,回来对祖莹说:“你真是神嘴啊。今天若不是你,我差点被吴子所压服。”祖莹以文学为世人所重,他常对人说:“文章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生活经历不同,怎么能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呢?”祖莹性情豪爽,气节很高,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印,皇帝下诏给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辨别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他多次升迁后担任国子祭酒,等到出帝登基,祖莹以太常卿的身份主持大礼,被封为文安县子。渐渐地因功迁升仪同三司,晋封为伯爵。他去世以后,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注】子规杜甫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注】此诗是永泰元年(765)诗人客居云阳时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貌,一个“齐”字写出江楼的整饬。B.江岸两边的大山与树木交合在一起,山高林茂,营造子规悲啼的环境。C.“眇眇”写春风吹动的样子,“萧萧”写夜色的凄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11
【解析】选C。C项,“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中“对比”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无论是“眇眇春风”,还是“萧萧夜色”,都是哀景,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二者属于同类,无法形成对比。16.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客愁”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①山树相合,天色晦暗,风声萧萧,夜色凄凉,以此衬托诗人客居在外之愁;②诗人客居在外,羁旅含愁,子规偏偏傍人低飞且悲鸣不已,使诗人愁上加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谆谆告诫后主,宫中之事咨询郭攸之等人之后再施行,必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的《师说》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之后,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指出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态度,必将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答案:(1)裨补阙漏有所广益(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2021·八省联考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0分)京剧得到了城市的有力支撑和推动,它发源、酝酿于农村,诞生、成熟于北京,兴盛、繁荣于上海。正是城市强大的辐射性与集中性,使京剧得以极大地拓展生存的空间,赢得上升的高度,获得长足的发展。京剧的繁荣也使城市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使城市精神得到了足够的升华,()。因此,京剧与城市的关系是血脉相连、无法拆解的。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健康的、不断成长的人,那么建筑便是它的骨骼和身躯,版图便是它的肌肉,科学技术、生产水平和市民社会生活水平便是它的血液。而支持、承载它的则是一条条文化经脉。京剧艺术正是永恒跳动的一条经脉,它的搏动牵动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各类艺术,它与其他千万经脉一起构成了整个城市、整个民族强大的精神网络。没有京剧的精神网络,没有文化的经脉,一个城市再怎么高耸,再怎么庞大,也只能是一个缺12
乏智慧、没有活力的躯壳。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京剧的成长是城市的力量推动的,城市的文化由京剧的魅力塑造B.京剧的成长是城市的力量推动的,京剧的魅力塑造了城市的文化C.城市的力量推动了京剧的成长,城市的文化由京剧的魅力塑造D.城市的力量推动了京剧的成长,京剧的魅力塑造了城市的文化【解析】选D。D项两句话构成对偶,句式整齐,内容贴切,城市与京剧互相成就,衔接得比较好。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B.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解析】选D。D项和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京剧艺术正是一条永恒跳动的经脉。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一般来讲,确定食物保质期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要考虑食物食用品质,包括外观、颜色、口感、味道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实践中大多以微生物指标作为判断其卫生品质的依据,保质期内的食物,不应出现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现象。我们国内经常将食物的安全期限当作“保质期”,认为食物只要过了这个安全期限就是危险的。事实上,国外所提的“保质期”,指的是食物具有最佳食用品质的最后日期或者商家售卖该种食物的最后日期,超过这个天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时候的食物卫生品质有问题,已经不能食用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外的表述更加客观合理,预留的想象空间较小。答案:①另一方面是要考虑食物卫生品质②食物的食用品质就变差了③相对于我国“保质期”的提法13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4分)2020年6月3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基本面良好。《报告》基于统计数据,利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预计,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7亿吨,高于2019年的6.6亿吨。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将分别达到2.1亿吨、1.3亿吨和2.6亿吨。粮食种植面积较2019年略有减少,但单产将有所增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2020年6月3日,②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③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7亿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深圳一名9岁女孩,乘坐电梯上行时,突然遭遇电梯下坠。她马上按下所有按钮,电梯从19楼渐次滑至1楼,女孩安然无恙。材料二:江苏一名13岁的男孩,独自在家时遭遇火灾。看到客厅冒烟,他立刻躲进卫生间,将淋浴打开对准门缝喷洒,防止明火蔓延,同时大声呼救,最终被消防员安全救出。材料三:日前,江苏省某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的父亲在班级群里说:“今天我去学校,挂上来访证啦。回来跟孩子一说,孩子立马说,老师早就说过,外来人员到校必须登记并戴上‘外来人员来访证’。为学校保障孩子安全的举措点赞!”据介绍,该小学开设了“午间三分钟——护航孩童生命成长”安全教育课程,旨在关注学生安全防护与安全教育。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高中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任务。①参加学校演讲会写一篇演讲稿。②给《教育报》写一封建议信。③给家长写一篇倡议书。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4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本题共设置三则材料,前两则材料记述的是小学生在危险和意外等突发状况中成功自救的事件,第三则材料是学校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实例。三则材料分别从学生自身和学校教育的角度,关注学生安全防护与安全教育问题。据此,考生写作时应围绕“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的问题,探讨提高安全意识、生存意识,如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本题所给任务有三个:任务一,参加学校演讲会写一篇演讲稿,写作时要注意演讲稿的形式,还要注意演讲的具体情境,内容上侧重呼吁学生提高安全意识,从学生自身角度增长安全知识和经验;任务二,给《教育报》写一封建议信,注意书信体的格式,称谓、语气要得体,内容上侧重提出合理的安全建议;任务三,给家长写一篇倡议书,注意倡议书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写作对象是家长,考生写作时要从家庭教育角度提出合理的倡议。还要注意以高中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三个写作任务,任选其一。【参考立意】为参加学校演讲会写一篇演讲稿,可立意为:①自保自救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生必备;③学习贵在应用。给《教育报》写一封建议信,可立意为:①各级学校都应把培养学生安全防护意识放在应有的位置;②自保自救不是选修课,应是必修课;③各级学校应重视校园安全;④学校教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卫生健康素养。给家长写一封倡议书,可立意为:①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分数,也要重视孩子的安全防护意识的培养;②家长应大力支持学校采取的安全措施;③安全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必要选项。【参考例文】冷静机智,学会自救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冷静机智,学会自救”。当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每天都能看到车祸、食物中毒、坠楼、火灾、溺水、误伤等报道,一件件、一桩桩都让人触目惊心。我们无法体会那些人面临死亡,失去生命那一瞬间脑海里有过什么想法或是经历了什么样的恐惧,但活着的我们都能感受一个生命突然从身边15
消失的痛苦和无奈。据了解,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将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有专家指出,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在面对意外或危险时,能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机智勇敢地处置危险,我们才能快乐、平安、健康地成长。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面对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抱怨愤怒无济于事,也于事无补。这时若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就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伤亡和损失。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否则,凶多吉少。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冷静和好心态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保持良好心态,往往能规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灾害。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较好者,也会感到紧张害怕,但大脑清醒,肌肉有力,反应敏捷,行动有力;心理素质不好者,如平素胆小怕事者,见灾难临头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不知赶快逃离,最终难逃危险。尽管每一个人面对恐慌、灾难、死亡等危险,都会感到担心、害怕,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常的心理表现。但是,除了这些反应之外,人们更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害怕不是办法,担心无济于事,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设法解决,这才是成熟心理的凸显。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体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素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日本的抗震防震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每年的9月1日是全国的防灾日,都要组织大规模的防灾演习。而我们安全预防教育则相对匮乏,安全意识也相对薄弱,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经验也欠缺,安全教育的短板急需弥补。同学们,生存是一种本领,善于生存、学会自我保护是我们一生必修的功课。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