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历史(新教材)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五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与救亡图存运动(附解析)
ID:68490 2021-11-27 1 3.00元 6页 27.54 KB
已阅读6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专题突破练五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与救亡图存运动一、选择题1.(2021·北京西城期末)关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林则徐解释为“器不良”“技不熟”。史学家陈旭麓则认为是“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对此不同认识解读准确的是(  )A.两人阶级立场相同,由于观察角度不同造成认识不同B.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的亲历者,认识更准确C.林则徐的观点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D.史家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结论不带主观因素2.(2021·云南玉溪一模)1810年,《大清律例》首个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后,西方人主要关注刑事的法律规定。鸦片战争后,欧美人开始关注《大清律例》中有关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这一变化反映出欧美国家(  )A.已获得在华特权和利益B.弱化了民族优越意识C.开始插手中国司法审判D.侵华方式发生了改变3.某学者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4.(2021·陕西渭南一模)1859—1861年,人们可以看到太平天国的兴起,同时也可以看到清朝对西方列强的政策从敌对转向妥协。清政府的这一政策调整(  )A.加快了洋务运动的发展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主题C.加速了农民运动的失败D.旨在改变中国社会性质5.(2021·海南联考)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觊觎中国的新疆地区,其中,最为主要的国家是(  )A.英法       B.德俄C.日俄D.英俄6.(2021·江苏南京联考)中国自古以来海疆辽阔,可是一直有疆无防。但是19世纪70年代后,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训B.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思想C.甲午中日战争的教训D.列强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7.(2021·山东青岛一模)“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 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形成独自控制中国局面B.“三国干涉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国家利益8.(2021·北京昌平一模)革命元老吴玉章曾回忆道:“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请愿,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他们上书要求拒签的和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9.(2021·山东临沂一模)“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唯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B.社会各阶层向日本学习的热情C.戊戌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D.甲午中日战争增强了民族自尊心10.(2021·浙江杭州一模)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D.义和团运动11.(2021·湖南新高考适应性测试)1898年,湖南率先建立培养新式官僚的课吏馆,其课程分学校、农工、工程、刑名、缉捕、交涉六类,戊戌政变后被废止。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下令各省设立课吏馆。据此可知(  )A.课吏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湖南确立C.课吏馆是地方官制改革的标志D.湖南率先引入了近代官僚制度12.(2021·天津南开期末)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朝宗室大臣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主要是由于(  )A.革命运动的高涨B.清末新政的失败C.黄花岗起义爆发D.革命派积极推动13.(2021·广西桂林一模)辛亥南北战事相持不下,为了避免因战祸延长给国家社会带来重大危机,促使清帝退位成为首要选项。袁世凯力图借清帝逊让之名,主导南北政府合并。孙中山表示为了中华民国的前途,让位的手续应当慎重。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政体制度的选择 B.革命最终主导权C.社会发展的走向D.临时大总统人选 14.(2021·河南联考)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之处,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开始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普遍建立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使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5.(2021·广东梅州一模)《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见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参加了。”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B.辛亥革命失败有其必然性C.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D.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二、非选择题16.(2021·浙江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5年,面对大国地位的衰落和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各自的方式展开救亡运动。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国有着多重意义。——摘编自孔亭《1895年:近代中国的多重意义》材料二 曾经是顽固保守的官员、对国家积弱状况并无深切了解但是有切肤体会的平民百姓,以及始终自觉承负着使命的知识阶层,似乎在1895年的刺激中,一下子都成了“改革者”。1895年以后,西方文化在转型时代有着空前的扩散。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分野,《万国公报》的言论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前大多没有超出通商筑路、改革科举的范围,以后便转向“不变法不能救中国”。——摘编自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2)1895年对近代中国具有转型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种转型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17.(2021·湖南长沙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公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人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又一个根本颠覆。这两条虽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没有立即实现,但至少在法律上、观念上得到了认可,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对后来政治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十分深远。辛亥革命使人们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李文海《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专题突破练五 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与救亡图存运动1.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陈旭麓对鸦片战争战败原因的解读更符合唯物史观,作为地主阶级的林则徐只能认识到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军事技术落后,体现了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符合当时学习西方的认知水平,C项正确。2.A 解析鸦片战争前,西方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华输出鸦片,触犯的是清朝的刑法;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已经获得在华特权,打开了中国大门,与中国人的纠纷主要集中在民事方面,A项正确。西方人关注中国司法领域的变化不能体现其民族优越意识、插手中国司法和侵华方式的改变,故B、C、D三项均错误。3.C 解析题干材料“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对土地和产品的平均分配,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的内容,故排除A项;B项不是题干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故排除;《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D项错误。4.C 解析为集中精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政策逐渐转向妥协,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于两次鸦片战争后,A项“加快”说法错误。清政府将矛头对准太平天国不能体现救亡图存,B项错误。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但其目的不是改变中国社会性质,D项错误。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故D项正确。6.A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两次从海上侵扰京津地区,直接威胁清朝的统治中心,迫使清政府重视海防,尤其是京津地区,A项正确。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一种具体的战术,不是国防战略调整的原因,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列强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驻扎军队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 7.C 解析题干材料描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因获得赔款而国力日升,“三国干涉还辽”后帝国主义抢占租借地,强化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C项正确。8.C 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借各省举子进京会试之机,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公车上书”,C项正确。9.A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西方的领域扩大到政治制度层面,这是对民族救亡道路的深化,故选A项;向西方学习的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而非“社会各阶层”,排除B项;维新派并未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基础薄弱,排除C项;清王朝被日本打败,使得民族自尊心遭到践踏,排除D项。10.C 解析鸦片战争反映的是“入侵势力”,不是“反应”,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不属于对“入侵”的反应,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的阶级矛盾激化,即反对清王朝的统治,B项错误。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学习西方,且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反应”,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不提倡学习西方,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D项错误。11.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课吏馆课程“分学校、农工、工程、刑名、缉捕、交涉六类”,种类丰富,实用性强,清廷设此馆说明对新式专业型人才有需求,这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故选A项;1904年清廷颁布的“癸卯学制”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现代学制,排除B项;课吏馆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而非官制,排除C、D两项。12.A 解析1905—1911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高涨的时期,清政府为维护统治,不得不实行一些改革,顺应时代的要求,A项正确。清末新政的失败发生于1911年,排除B项;黄花岗起义爆发是在1911年,排除C项;革命派的任务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非推动立宪,排除D项。13.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袁世凯力图通过促使清帝逊位,由自己主导革命权力,而孙中山为了民国前途不愿轻易放弃资产阶级对革命的主导权,故选B项;双方和谈已确定袁世凯赞成共和政体,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因此双方在制度选择和临时大总统人选上已达成一致,排除A、D两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双方对社会发展走向的看法,排除C项。14.C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故选C项;戊戌维新运动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A项;B项的“普遍”表述绝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排除D项。15.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并非真正的革命,而是找到了升官发财的新出路,这类人投机革命,说明革命潜伏着危机,B项正确。16.参考答案(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会,积极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三国干涉还辽”。(2)表现:改革在一定层面上成为共识;西方文化广泛传播;维新变法思想走向成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逐渐兴起;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17.参考答案示例论题: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的斗争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并在中国形成了“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推动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届高三历史(新教材)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五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与救亡图存运动(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