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历史(新教材)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附解析)
ID:68489 2021-11-27 1 3.00元 6页 27.08 KB
已阅读6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专题突破练四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2021·山东济南一模)商朝统治者崇尚天帝神权,强调“天命神授”,而西周统治者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  )A.儒家民本思想初步形成B.以宗法人伦取代天命C.王权神授观念逐步淡化D.天命观具有人文色彩2.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A.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B.南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C.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3.(2021·山东潍坊一模)魏晋玄学家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也主张“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最终认为只要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的潜意识便能实现仁义道德。据此可知嵇康思想的本质是(  )A.反儒崇道       B.外道内儒C.逍遥避世D.三教合一4.(2021·辽宁抚顺一模)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5.(2021·江西赣州一模)北宋僧人契嵩指出,儒学“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6.(2021·陕西西安一模)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正统地位巩固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缺乏理论创新7.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可知,《太极图说》(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B.带有迷信色彩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的理论任务8.(2021·浙江温州一模)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  )A.反映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推动理学受到官方推崇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9.(2021·河南郑州一模)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农书成书时间主要内容陈敷《农书》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记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农桑辑要》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由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官方农业著作,以北方农业为研究对象王祯《农书》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对耕作技术、农具、桑蚕等的记述,都顾及南北差别A.农业科技最为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10.(2021·山东威海一模)《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11.(2021·河北唐山一模)中华文化悠远浩博,从孕育产生到恢宏壮大,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文化体现了不同的特征,下列对明清时期文化概括最为妥帖的是(  )A.集成与转型B.奠基与经典C.鼎新与革故D.经世与玄思12.(2021·广西桂林一模)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言情成分明显增多,一些书商也喜欢鼓吹作品的言情内容;同时,很多侠客题材的作品也受到读者的推崇。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戏曲艺术的革新B.平民教育的兴起 C.封建制度的衰落D.商品经济的冲击13.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地理学生物学数学 学50种1种5种11种2种12种语言文字学医药学哲学和逻辑学生理学炮战技术艺术5种1种6种3种2种若干种据上表推之(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14.(2021·山东菏泽一模)近代某学者认为,近世医学及种种科学上的新发明,都是为富人应用的。真科学不是这些物质科学,真科学是孔子的科学。他意在说明(  )A.尊重人的科学才是真的科学B.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现了人文主义C.近代科学的应用限于少数人D.科学关系到人类本性的发展问题15.(2021·北京海淀一模)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源于《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于《论语》。这表明(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人原住在陇西,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壮大,东迁至陕西关中一带。秦国吸收了六国的长处和六国的人才,逐步发展成为秦帝国。汉朝发展成为庞大的文化体,也是不断地进行文化的输出和输入。汉朝的文化输出,东到日本、东南亚,西到天山,北到大漠;汉朝的文化输入,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还有北方和各地的道教的成分。汉文化四面拓展,把南方的动植物引进中国,从西域引进西瓜、葡萄,从北方带来骆驼等。这样无穷的文化交流、物产交换,使得汉文化异常博大丰富,“中国”变成了东亚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评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评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7.(2021·广东湛江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文献显示,几乎所有早期入华的佛教信徒都沿陆上丝绸之路自西北而来集中在洛阳,而非海道说者所认为的江淮地区;且佛教在西域的传播虽晚于中原地区,却仍较南海地区为早;此外,虽然广州和交州为佛教自海上登陆的首选地点,但于文献所见最早传入的时间也仅在东汉年间,因此,海道说并不可取。通过将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早期佛像造型进行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南北方的佛教造型风格都受到犍陀罗造型艺术的影响,且南方佛教艺术来源于中国北方的可能性更大。通过对敦煌悬泉东汉浮屠简的分析,进一步充实了陆道说的证据。——摘编自姚崇新《陆道还是海道?——佛教初传中国路径问题再探讨》材料二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深刻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在一起。——摘编自高晚欣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佛教传入中国路径的看法及其具体史料依据。若要进一步论证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还可以收集哪些材料?(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参考答案专题突破练四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1.D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西周的天命观认为只有“保民”才能“享天之命”,具有人文色彩,D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A项错误;“保民”并非“宗法人伦”,B项错误;西周并未否定天命观,仅仅是将天命与保民联系起来,C项错误。2.A3.B 解析道家学派主张顺应自然,与题干材料“任自然”“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的潜意识”相符,“实现仁义道德”“怀忠抱义”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故选B项。4.A 解析“戒”反映的是佛教,“不叛逆君王”是儒家的忠君思想,道教经典中既有“戒”又有“不叛逆君王”,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5.A 解析题干材料“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现实,A项正确;儒、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融合,B项错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学思想,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6.A 解析题干材料“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反映了宋朝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故A项正确;宋朝之前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故B项错误;佛教衰落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佛教虽与时俱进,但其思想被理学吸收融合,理学受到官方推崇,故D项错 误。7.C8.C 解析南宋时期,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使文人士大夫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强烈,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情怀,并没有体现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理学受到官方推崇无关,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故D项错误。9.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南宋的统治范围主要在江南地区,这决定了陈敷《农书》的内容;《农桑辑要》成书时,元朝尚未统一全国,统治区域主要在北方,这决定了《农桑辑要》的内容;王祯《农书》成书时,元朝已经统一全国,这使王祯《农书》可以兼论南北农业技术,C项正确。10.D 解析《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朝,明朝时期新航路已经开辟,海外技术传入中国,丰富了国人的科学认知,故选D项。1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成期,也是向近代文明的转型期,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奠基与经典是先秦时期文化的特点,故B项错误;鼎新与革故是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经世与玄思是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故D项错误。12.D 解析言情、侠客等题材的作品具有通俗性,属于世俗文学,符合市民阶层的品味,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冲击,故选D项。13.A14.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科学不应为致富服务,而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强调的是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A项正确;孔子的思想具有“以人为本”的色彩,但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有本质的区别,B项错误;该学者主张科学并非为富人应用,要惠及大众,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人性的问题,D项错误。15.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排除B、C、D三项。16.参考答案示例观点:开放交流是古代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论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创造出更高层次的文明。中国古代秦汉文明、隋唐文明、宋元文明,一方面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文明成果,如饮食、音乐、舞蹈、服饰等,同时,也把中原文化传播到边疆地区乃至周边国家。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也学习和吸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如佛教,中亚、西亚地区的文化。同样,古希腊、古罗马也学习和吸收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如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创造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文明。综上所述,开放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明,是古代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17.参考答案(1)看法:佛教通过陆道传入中国。史料依据:早期入华的佛教信徒都集中在北方;佛教在北方的传播比南方早;南北的佛教造型风格同源,且南方佛教艺术很可能来源于中国北方;敦煌悬泉东汉浮屠简的记载。材料:中外文书档案;个人著述与书信;早期寺庙遗迹、碑刻等实物资料。(2)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新题材和灵感;影响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和文化;影响中国伦理观念;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届高三历史(新教材)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四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