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快速地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二、常见问题模式 1、是什么? 问什么就答什么。要注意保持问题和答案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是”前面的语句都该保留。 2、为什么?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讲清原因时,要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问题时,要加入“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例:《伟大的友谊》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答:“因为第32页共32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共同革命目标的基础上的,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3、怎么样?着重讲清过程或状况。例:《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五壮士是怎样痛歼敌人的?”我们可以联系课文中描写五壮士如何引敌上山,而后又如何居高临下地打击敌人的过程进行回答,回答时还要把五壮士的神态、语言以及杀伤敌人的情况讲具体。)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理解标题1、破解/参透标题的信息1)写作内容:______2)行文作用(标题的作用):_____3)文章体裁:______2、阐述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字面意思、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注意有无比喻等修辞(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点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3)中心:(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分析);3、标题的【作用】A内容上:1)表明写作对象2)体现主要内容3)揭示情感主旨B结构上:1)贯穿全文线索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4、品味标题精妙之处第32页共32页
1)揣摩标题含义(表+深)先看标题的本义(表层含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2)分析标题【作用】A内容上:1)表明写作对象2)体现主要内容3)揭示情感主旨B结构上:1)贯穿全文线索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3)最后分析其效果 a)生动形象b)新颖含蓄c)意味深长d)耐人寻味e)引起阅读兴趣。(二)理解字词或语句1、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含义(理解词语作用/含义——可以套用一个模板)【知识储备·词语作用】1)、(形容词、动词、副词)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叠词):叠词具有音节美的作用。2)、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3)、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4)、情感作用: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答题格式:第32页共32页
(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几类词)1)、结构上:点题、照应、过渡(看词语所在句子、段落在文章哪个位置)。2)、内容上:a.表层:看词语是什么词性。b.深层:有无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等艺术手法,并分析作用3)、中心上: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态度、观点等。2、赏析/分析/理解语句题型A★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答题格式:不行。1)加点字词是动词,属于动作描写。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心情、情状;2)体现了/表达了……感情、态度、观点;3)如果换掉就没有以上这种效果。(或者答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2)形容词:★答题格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答题格式:不行。1)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2)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B★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调换”牵扯到字词的逻辑性)★答题格式: 第32页共32页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所以不能互换。C★“××”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1)用了“××”词,(描写手法(动作描写)、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生动地/准确地形象地说明了/写出了……事物的……特征;2)表现了/抒发了/表达了……感情、态度、观点;3)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D★“××”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格式:不能1)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2)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3)表达了……感情、态度、观点;1)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注意】1)看字词是什么词性,特别注意动词,就要想到动作描写作用。2)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3、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含义。★答题格式: (1)……词原指……(表层含义) (2) 文中指……(文中含义) (3)描写了/刻画了/表达了/体现了……感情、态度、观点(深层含义——中心)第32页共32页
(三)赏析/分析/理解句子1、赏析/分析/理解句子或段落从三方面考虑a)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b)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c)修辞★答题格式:(1)句子表层含义(句子大意:缩句;段落大意) (2)深层含义:分析句子里关键词的表达效果:修辞+修辞作用 (3)中心/主旨2、修辞手法【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传神A比喻:对象+特点+主旨1)用XX比喻XX(点出标志词),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事物……的特点,3)表达了(人物)……感情、态度、观点(主旨)B拟人:对象+特点+主旨1)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点出标志词),2)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3)表达了(人物)……感情、态度、观点(主旨)(2)排比、反复:加强语气、强调A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1)使句式更整齐,加强语气,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2)表达了(人物)……感情、态度、观点(主旨)B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1)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2)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3)表达了(人物)……感情、态度、观点(主旨)★【注意】第32页共32页
(1)、反复修辞手法的几种类型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2)、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法的区别——领会其实质A同:反复和排比: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B异a)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b)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3)夸张:突出特征,更强调1)突出特征,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2)表达了(人物)……感情、态度、观点(主旨)(4)反问、设问:强调,加强语气,反思A反问:强调,加强语气1)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2)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主旨) B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a开头出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b文中或结尾出现:1)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2)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主旨)(5)借代:第32页共32页
1)用XX代XX(点出标志词),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3)表达了(人物)……感情、态度、观点(主旨)(6)引用:引用诗句:1)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表达了(人物)……感情、态度、观点(主旨)引用故事、神话传说:1)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2)表达了(人物)……感情、态度、观点(主旨)(7)对偶:1)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2)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3)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主旨)3、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问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a)表现环境,b)营造氛围,c)抒发情感,d)突出主题第32页共32页
【总结·艺术技巧作用】(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①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②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③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④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2)、议论:语言特点①准确性(概念准确,修饰恰当,用词有分寸感)、②鲜明性(论点表述鲜明,行文鲜明)、③概括性(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引述事例简明扼要)、④生动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句式灵活)、⑤严密性(表达周密,逻辑性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3)、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②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4)、描写(人物刻画方法)a)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b)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c)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d)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e)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突出个性)f)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揭示主题)。g)工笔(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I)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2)细节描写(1)定义①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第32页共32页
①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2)种类肖像(外貌)、动作(行为)、语言、神态、心理。(3)【作用】①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②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3)表现手法①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②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③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④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⑤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⑥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⑦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⑧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⑨还有借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正文反作、叠词等。(4)修辞手法①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②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③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④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⑤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⑥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⑦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⑧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⑨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5)语言特色第32页共32页
①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②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小结】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格式:①技巧本身作用+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②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③突出(渲染)……,刻画了……人物形象,3、理解句子含义: ★答题格式:A从内容上:1)表层含义:字面意思(缩句/概括句意)2)深层含义(抓关键词分析):句外含义(隐含意义)——注意有无修辞和描写手法3)中心:(段意、情感、态度)B从结构上:看句子所在的位置:首、中、尾4、句子/段落的作用/含义(可以套用一个模板)先判断出句子/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答题格式:对于作用把握2点:1)、内容上:具体写了什么a)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表现事物本身的特征)b)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看法。即句、段的含义)2)、结构上:看句子位置就是谋局部布篇上的作用,由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答题格式:a)篇首句/段b)篇中句/段c)篇末句A【首句/段作用】第32页共32页
★答题格式:★结构上:直接套用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3)与后文或结尾形成照应★内容上:结合文章内容1)直接表明文章的写作对象2)开篇点题(暗含主旨/点名主旨)3)设置悬念,为后文的某处情节作铺垫、埋伏笔,引起读者兴趣4)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感情,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以上几点为常见作用,以下几点为特殊作用)5)如故事开头: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6)如开篇发问:可引起读者思考7)如诗歌开篇:可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8)如开篇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上作用可能单一出现,也可能综合出现,需根据具体内容分析)B【中间句/段作用】★答题格式:★结构上:1)承上启下(过渡):2)前后照应★内容上:1)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2)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引起读者兴趣C【篇末句/段作用】★答题格式:★结构上:1)总结全文2)首尾照应★内容上:第32页共32页
1)交代结局,使文章情节完整2)篇末点题(暗含、点名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等)3)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注意】分析句段作用除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句/段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环境/人物)议论等2)记叙方式:倒叙、插叙等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总结1·词语、句子、段落含义/作用】(可以套用一个模板)★答题格式:①内容上:表+深表层含义理解、深层含义理解②结构上:看位置a)开头:设置悬念、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点明中心、埋伏笔、作铺垫;b)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c)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首尾呼应呼、照应前文,扣题。③中心:句子的理解离不开文章的中心,一定要注意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总结2·结构作用】1、过渡(承上启下、衔接自然)2、照应(照应前文、后文)3、设置悬念、铺垫(埋下伏笔)4、统领全文、总结上文5、深化主题、点题,揭示主题6、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结尾)7、开头:统领全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8、文中: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上文,领起下文。9、结尾:照应前文,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华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10、伏笔、悬念:引人入胜,为下文埋作铺垫。【结构作用】第32页共32页
★答题格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5、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正面、侧面描写)【通用作用】:1)表现人物……的特点2)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精神)。(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3+1(小说三要素+主题)★答题格式: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人物);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4)点明了/揭示了/表达了……的主题、思想感情(主题)。6、具体描写手法的【作用】(1)人物描写①外貌(肖像)描写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1)表露人物感情,2)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行动)描写1)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2)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1)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2)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3)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第32页共32页
注意:表现人物的手法: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5种人物描写手法)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a)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b)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c)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d)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A肖像、神态、动作描写:【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B语言描写:【作用】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C心理描写:【作用】a)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b)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c)推动情节发展。D细节描写: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作用】①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⑥暗示影射。第32页共32页
7、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1)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2)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3)主题(突显某种主题)★答题格式:1)定性: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2)具体事件:性格特点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延伸】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2)环境描写作用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作用】★答题格式:a)运用了……描写手法(点出手法);b)社会环境作用1)社会环境: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2)人物: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3)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主题:揭示社会本质特征,进而揭示主题。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自然环境作用】★答题格式:a)运用了……描写手法;b)自然环境作用①自然环境: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②人物: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③情节: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④主题:象征和暗示、深化主旨;第32页共32页
★【总结·环境作用通用答题格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3+1)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社会关系,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8、情节的【作用】(3+1)①环境交代……时间,交代……背景、社会关系,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1)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情节更突出;2)制造悬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5)照应前文情节;③人物1)丰富人物;2)表现人物性格④主题1)深化某种主题;2)突显某种主题。9、情节的特点⑴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a)引人入胜,扣人心弦,b)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第32页共32页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起到制造悬念的。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⑤贯穿情节的线索:事、物、人、情、时间、空间。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5种记叙手法/顺序)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a)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b)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作用】: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第32页共32页
(四)段落1、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答题格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人物+事件)2、段意的归纳/概括故事情节: (人物+事件)(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题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答题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注意:记叙文】(1)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2)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3、记叙的要素/线索的作用1)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2)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3)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4)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5)感情:以“感情”。 ★答题格式: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4、人称(人物形象)作用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第32页共32页
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称(人物形象)【作用】★A第一人称:①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②有亲切感;③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④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B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C第三人称:①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②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5、段落的作用/含义同句子作用/含义(五)文章主旨与中心1、归纳文章的中心★答题格式:本文通过描写了……表达了……思想感情。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2、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第32页共32页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汇编听 香白音格力①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题额。②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小时候,一定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我大概在上大学后,就再没说过这句“土话”,只要一回到家乡,“听香”一词就无处不在,顿顿饭都离不开。③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第32页共32页
④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⑤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读来妙不可言,从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⑥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这样的亭,人坐其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的逍遥自在。⑦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回目名称诗词,《苏幕遮·其二》中有“水榭听香”句,也是阿朱的居所名称。多么让人艳羡啊,临水而居,听得水声如乐,缓缓流进心田,于静谧中,自然也听得到花开的声音,闻得到香气。尽是自在悠闲,一派天真之趣。⑧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⑨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⑩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描述,不管是听到与花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还是花香本身是有声音的,都是非常好的心境。⑪ 试想,巷子里突然传来一声卖花声,你枯坐窗前,耳朵里会不会一下子开出花来呢?⑫ 试想,那些个夜晚,你案头一枝荷也罢,一枝梅也罢,静静守着你,你在一抬眼间,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花已初绽,你是不是仿佛听到花香在屋子里飘着的声音,你是真的能听到香的。⑬ 香到骨头里,鼻子能闻见,耳朵能听见,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这样的。⑭ 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⑮ 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花瓣上,能听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脚步声……⑯ 这样的人,心上长着耳朵,细腻而美好。(选自作者作品集《喜欢你,是一首诗的样子》)第32页共32页
1.下面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B.“闻香”侧重体现嗅觉,“听香”侧重体现听觉。C.“香”可以尝,可以品,可以嗅,可以用心感受。D.“香”还能够香到你的骨头里,香到你的生活中。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的笔法灵动且思路清晰,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B.“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语带夸张,意在突出我听觉很好。C.文章举清代画家张问陶诗句为例,把“听香”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D.第⑧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之感悟。 3.文章紧扣“听香”展开。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主要内容。(6分)段落范围有关“听香”的主要内容①②自然段我与“听香”这种说法的渊源。③~⑧自然段⑨~⑭自然段⑮⑯自然段 4.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6分) 【文本简析】这篇文章主要讲听香。作者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阅读指导】1.【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答题指南】B、C、D三项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符合文意。第32页共32页
A项有误,结合第二段“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可知,作者家乡的人把“闻香”说成“听香”,是土话,并没有提到方音误传。结合第三段“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及后文作者的观点句可知,还有一些人是有意地把“闻香”说成“听香”,不是方音误传,这样一种有意的说法,表现的是他们的一种自在、悠闲的生活态度。可见A项中“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A项。【参考答案】A。 2.【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鉴赏。【答题指南】A、C、D三项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是正确的。B项有误。结合第二段“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可知,这里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知道“听香”这个词之早,目的是写“听香”这个词在家乡应用之普遍,进而引发后文自己对这个词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对这个词的深入解析、理解。不是为了突出听力好。可见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B项。【参考答案】B。 3.【考点】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答题指南】文章第③到第⑦段分别举出了四位作家、诗人在自己诗文里用“听香”这个词语的例子,结合“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等句子可知,突出了“听香”这种说法的深层内涵,一种生活姿态。第⑧段总结上文。结合第⑧段“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可知,文章第③到第⑧段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结合第⑨段“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等句子可知,文章第⑨段到第⑭段写出了“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文章第⑮段采用排比的手法,具体举例写出了生活中“听香”的美好;第⑯段写能“听香”的人必然是美好的人。故第⑮和第⑯段,深化主题,突出了“听香”之美好。【参考答案】①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②“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③深化主题,突出“听香”之美好。 4.【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第32页共32页
【答题指南】结合第⑨段“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可知,“这样的人”运用丰富的联想,通过听到的具体的“声音”去“听香”,可概括为: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结合第⑨段“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可知,这里突出香本身好似有声音能够被心存美好的心灵所听到,可概括为: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结合第⑭段“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可知,要想听香,则要让心境“长耳朵”;结合第④段“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可知,“听香”展现了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心存美好、悠然的生活姿态;故这样的人通过拥有美好的、自在悠闲的心境让心上长了“耳朵”,进而感受香的声音。可概括为: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参考答案】①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②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③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母亲》——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荠菜。这样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儿时时光。第32页共32页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妈妈做菜,伴随着我们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回忆,你出再多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将是少了一个我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心,因为那一刻,我心也在痛。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生活是我全部现实,其余一切都是假。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曾把唯一母亲抛弃到了时空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爱很明显是有限,与那无限母爱形成了鲜明对比。⑤母亲走了,我头顶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你?(本文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17.选文中与母亲有关事,都带给我深刻感受。请补全下面表格。(4分) 与母亲有关事情带给我内心感受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① ②幸福 母亲在我离家时靠吃催眠药入睡③ 我接到母亲去世长途电话④ 18. 选文第②段画线内容能否去掉?请说出你理由。(4分) 19.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第32页共32页
20.请品析选文第④段画线语句表达效果。(4分) 21.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不超过100个字)(6分) 【参考答案】17.①陶醉②妈妈炖海带排骨给我吃③心痛(痛苦)④自责(懊悔)18.示例一:不能(1分);用台湾美食家蔡澜对妈妈做菜评价能够衬托出我对妈妈做海带炖排骨一菜感受(1分);这种共性促使我探究出其中三个原因(1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赞美了母爱细致入微,表达了作者在痛失母爱后懊悔、自责之情(1分)。 示例二:能(1分);台湾美食家蔡澜对他妈妈做菜评价与我对妈妈做海带炖排骨一菜感受在情节上关联不大(1分);去掉后,行文思路更简洁,衔接更顺畅(1分);去掉后,文章主旨仍能得到充分表达(1分)。19.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动作和心理细节描写,只答细节描写不给分。)(2分);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夜间离开家时与母亲告别动作和心理特点(1分);表达了我既不忍惊扰母亲又依依不舍矛盾心理,可见我对母亲依恋之深(1分)。20. 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1分);把母亲比成了易碎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随时可能离开我们特点(1分);作者意识到:能够和母亲在一起日子一定要珍惜(1分)。21.写法2分;后三点中,答出其中任两点即可给满分。 示例一: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写作手法(2分);母爱凝聚在荠菜上(2分);母爱浓缩在排骨海带汤中(2分);母爱呈现在我离家时母亲吃催眠药上(2分)。 示例二:作者通过具体详尽地叙事来刻画母爱(2分);跟母亲去紫金山挖荠菜时,母亲夸赞和奖赏,令我陶醉(2分);母亲给我炖排骨海带汤,这道融化着母爱家常菜,让我感受到幸福(2分);我每次离家,母亲靠吃催眠药入睡,表现了母亲对我不舍之情(2分)。语言是刀尤今语言是刀。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第32页共32页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选自《广州日报》) 1.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3分)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2.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第32页共32页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文本简析】这篇文章围绕“语言是刀”展开论述。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慎于言”。【阅读指导】1.【考点】本题考查对写作意图的探究。【答题指南】A、C、D三项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符合本文写作意图。B项有误,从文章“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可知,用语言来抨击他人必须慎重,不能给人造成重大伤害。因此B项错误。故选B项。【参考答案】B。 2.【考点】本题考查对论证内容的分析。【答题指南】B、C、D三项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是正确的。A项有误,从文章“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可知,作者要论证的是真诚的赞美胜过虚伪的赞美,而不是“赞美胜过批评”,可见A项是错误的。故选A项。【参考答案】A。 3.【考点】本题考查对观点的分析和探究。【方法引路】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答题指南】A、B、C三项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是正确的。第32页共32页
D项有误。作者论述“话语如刀”,要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他人;要用劝谏的话语对待“好友长了脓疮”,而且要让他领情;而“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导致“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可见,“话语如刀”,不用也会有误伤。“慎于言”,是思考后再言,是谨慎地言,是让朋友努力领你的情,而不是无言。可见D项的分析和探究是错误的。故选D项。【参考答案】D。《屋头青瓦是谁家》——潘新日①一场雨,让寄居在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第32页共32页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B. 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C. 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遥远的乡愁等等。D. 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第32页共32页
2.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5分)3.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D(第⑩自然段主要是运用排比,排比中有部分引用,没有运用典故。2.①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喻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②“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3、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结尾处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②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③这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第32页共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