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1.请阅读《“旗开月表,五星闪耀”背后的科技力量》,完成下列各题。①12月3日,由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携带的“织物版”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与嫦娥三号、四号以及玉兔月球车上的国旗采用喷涂方式不同,嫦娥五号国旗是一面真正的旗帜,此面国旗由技术团队,历时八年持续攻关完成。②此次月面展示国旗装载在着陆器外侧,无任何温控保护措施。当整流罩脱落后,国旗面临着高度真空、高低温循环以及强紫外辐照等极端环境。为确保国旗在月面展示时的完美呈现,团队经一系列科技攻关,开发出了体现中国特色的耐极端环境条件的高性能纺织品国旗。③这面国旗以国产高性能芳纶纤维材料为主,团队通过攻克高模量差异纤维高品质纱线制备的技术难题,利用小分子调控技术实现了芳纶纤维的结构调控及颜色构建,使其达到了极端紫外条件下优良的耐日晒牢度。④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全景相机转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记录五星红旗第一次月表动态展示的任务,该所自2012年起承研嫦娥五号全景相机转台任务,打造了一套空间成像探测的灵巧操作机械臂。⑤嫦娥五号着陆月面后,全景相机转台接受地面上传程序指令后,成功解锁。转台通电并完成矩阵序列测试,状态正常,随后按照预定流程,先后完成一系列任务。随后,全景相机转台在12月3日完成了国旗拍摄任务。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进行国旗展示的照片,这是继嫦娥三号、四号任务后,五星红旗又一次展现在月球表面,也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月表动态展示,沈阳自动化所为嫦娥五号量身定制的全景相机转台经受住月面严酷环境的考验,托举相机完美记录下了“旗开月表,五星闪耀”的历史瞬间。(中国科学报)(1)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2)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请分析⑤段中加点词“第一次”能否删去,为什么?(4)结合语段内容,请简要概括“旗开月表,五星闪耀”背后的科技力量有哪些?2.阅读《防辐射眼镜难防辐射》,回答下列各题。①近日,笔者走访了多家眼镜店,发现它们都在销售各类“高科技防辐射眼镜”。花费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买的眼镜,真能隔离电磁辐射,为自己的眼睛“上保险”么?②第112页共112页
从科学上看,仅以一片镜片来防御电磁辐射是不现实的。电磁波遇到镜片时会形成衍射,绕过镜片继续传播。③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阻止电磁辐射呢?密闭性和导电性是防护电磁辐射的两个缺一不可条件。如果将贴有金属膜或含金属物质的镜片做成一个密封的整体,至少可以阻挡50%以上的电磁波辐射。导电材料只有做成密闭容器,才能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有效的屏蔽。时下流行的防辐射眼镜其实是把材料的电磁屏蔽能力偷换为产品的电磁屏蔽能力,误导了消费者。④有关研究显示,一般情况下,电脑电视的液晶屏幕发出的电磁辐射不会对眼睛构成伤害。可以说,眼睛疲劳其实和电磁辐射关系不大。《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明确规定,公共辐射防护标准为12伏/米。现在大多数电视电脑采用液晶屏幕,一般情况下,液晶电视和电脑屏幕正常工作时,在距屏幕30厘米处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不大于1伏/米。也就是说,液晶屏幕近距离的电磁辐射值仅为国家防护标准的十二分之一。⑤那么,看电视、用电脑时间久了眼睛疲劳的原因到底何在?其实眼睛疲劳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过度专注用眼,并非电脑辐射所致。⑥对于不时引发公众担忧的电磁辐射问题,有专家认为:“包括电脑、手机等在内的电器产品,国家都设有严格的电磁辐射标准,在市场上销售的合格产品所产生的辐射,都在辐射防护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日常生活中,像微波炉这样的产品只要是合格的,其辐射量也在标准范围内,而且这些产品产生的电磁辐射随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距离1米以上就可确保安全。”(1)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非常准确地讲清楚了电磁辐射的特性。B.现实中我们接触的大部分电磁辐射都很弱,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没有必要花大价钱买防辐射眼镜。C.本文说的是防护眼镜,跟电磁波相关,是一篇富有情趣的事物说明文。D.第④段中的“一般”指大多数情况,即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对第④段划线句子说明方法使用判断正确的一项 A.分类别和列数字B.下定义和作比较C.下定义和列数字D.列数字和作比较(3)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其实辐射量在标准以内的产品,不会对人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可以随意靠近。B.如果将贴有金属膜的镜片做成密封的整体,就可以挡住绝大多数的电磁波辐射。第112页共112页
C.使用电脑时因为眨眼的频率快速下降,导致眼角膜干燥,引起眼睛疲劳。D.防电磁辐射眼镜的镜片在技术路径上与太阳镜相似,防护措施也相似。3.现代文阅读。材料一: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据一些古籍资料显示,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在古代,服饰不仅仅是衣裳之用,而是包括衣、冠、发式、鞋等一整套礼仪体系。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的是中国古人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看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材料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走上街头,向人们展示汉服之美,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社群“同袍”推动汉服文化发展。据了解,很多汉服爱好者会把汉服当作结交新朋友的媒介,而“同袍”就是汉服圈内对汉服爱好者的称呼。曾运琪曾经是中国人民大学汉服社的负责人。她表示,汉服文化既给自己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也为自己带来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次,青年群体中各大汉服社团也在助推汉服文化发展。据曾运琪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汉服社每年都会举办几场有关汉服的大型活动,主要包括成人礼、中秋拜月活动、国际文化节、“萌之韵”汇报演出等,有时还会组织一些制作小视频的手工活动。很多汉服爱好者表示,现代汉服能很好地满足其对于高雅审美情趣的需要,又是他们凸显个性的较好选择,而其本身也就成为独特的象征。此外,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与《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影视作品的走红不断助推着汉服文化向大众渗透。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热度也越来越高。材料三: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再出发,创新性打造一款首次聚焦“美”的文化类节目一—《衣尚中国》。这是继《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之后的又一次创新,以服饰之美为切口,每期一个主题,娓娓道来中华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世创新,追根溯源,向世界传递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让中国美给你看”是节目的slogan,把这句slogan落实着实不易。节目执行总导演文康作为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他说,“美”是百姓对服装最共通的需求,因此《衣尚中国》将“美”作为了节目内容表达的共同核心。第112页共112页
具体到十期节目的主题甄选标准,《衣尚中国》节目组也进行了深思熟虑——“百姓对服装的认知首先是功能性的,所以先有了骁勇之美、良缘之美、童真之美、跃动之美、节庆之美、戏韵之美这几期基于功能和使用场景分类的主题”。而在功能性之上,节目组在调研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与历史专家、美术专家、人文专家进行了深入深讨,对服装审美进行了进一步提炼,于是又确定了锦绣之美、自然之美、雅韵之美、和合之美另外一个维度的服饰之美表达。可以说,《衣尚中国》虽以服饰为引,却包罗万象,因此观者总能在其中找到审美共鸣。具体到每一期主题美的呈现,节目又通过“三大空间”生动、鲜活、有层次,充分对位当代审美——“历史空间”代表过去,“匠心空间”代表现在,“创演空间”代表未来,“三大空间”巧妙的设置极致彰显东方美学优势。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称赞,《衣尚中国》这档节目有三层意义,在文化上,有助于我们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倡导服饰文化;第二方面,在经济上,有助于带动服装行业,拉动内需产业发展,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第三方面,在社会民生层面有助于服务民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服饰,既作衣裳之用,又包括一整套礼仪体系。B.“同袍”是汉服圈内对汉服爱好者的称呼,他们在推动汉服文化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C.《衣尚中国》是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创新,向世界传递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衣尚中国》在文化、经济、社会民生层面都有重大意义。(2)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根据材料三,说说《衣尚中国》节目是如何落实“让中国美给你看”这一slogan的。(50字以内)(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汉服为什么越来越火?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深海压力那么大,深海鱼为什么没被压死?叶沛沅①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是我国载人深潜器新的深度纪录!②随着深潜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才逐渐发现,茫茫深海之中并非一片死寂,无数生物在这一片漆黑之处繁衍生息。③第112页共112页
其中,生活在海面下大约8000米处的马里亚纳狮子鱼,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深的深海鱼”。作为对比,人类潜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内,最极限的深度也不过三百来米。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处,静水压大约是800个大气压左右,差不多相当于一头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盖上。要是没有深潜器,人类是绝无可能到达这么深的海中的。④那么,深海鱼类是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的呢?⑤大家在游泳的时候可能有这样一种体验:当你潜入游泳池底的时候,会觉得耳膜有一种压迫感,甚至是有轻微的疼痛。这是因为耳膜外部的水压明显大于内部的气压,导致耳膜受到一个向内的压力。可见,随着水深的增加,水压会远远大于大气压,导致周围的水会开始向内挤压充气的物体。⑥而大部分的硬骨鱼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充气的物体,因为它们体内有一个充气的鱼鳔。对于生活在浅海的硬骨鱼类来说,鱼鳔是它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可以帮助鱼类调整浮力,从而实现上浮或者下潜。但是对于深海鱼来说,充满气的鱼鳔无异于一个脆弱的气球,外部巨大的水压会毫无保留地挤压、蹂躏这个气球,直到它炸成碎片为止。因此,很多深海鱼在进化的过程中“舍弃”了鱼鳔这个“危险”的结构,转而依靠某些脂类来提供浮力。⑦相比于浅海中的鱼,深海鱼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较少,而脂质和胶质则相对较多。此外,深海鱼骨骼中软骨的比例也远高于浅海鱼。对于深海鱼来说,这都是为了适应深海生活所作出的必要的“妥协”。所谓“过刚则易折”,相比于骨骼和肌肉,脂质和胶质能更好地帮助鱼类对抗巨大的压力。⑧然而这并不是深海鱼的全部本领。⑨要知道,静水压力并不只是从宏观的身体结构上对深海鱼造成影响,它是无孔不入的,无论是宏观结构还是微观结构都会受到它的攻击。从微观世界看,高压环境下细胞的细胞膜会变得更“硬”,细胞膜的流动性会降低,导致物质进出细胞更加困难,细胞外的营养物质无法进入细胞,细胞内产生的废物难以运出细胞,那生物将无法生存下去。然而,科学家发现,相对于浅海鱼来说,深海鱼的细胞膜上有着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让它们的细胞膜能在高压环境下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提高物质运输的效率。⑩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能让深海鱼即使身处高压环境仍然拥有“柔软”的细胞膜,但如果一条深海鱼被捕捞上岸,它的细胞结构也会随之破坏,因为当它身处低压环境中时,细胞膜的流动性就有些过强,细胞膜过“软”,导致细胞很容易坏掉,身体就会变形。⑪脂质并不是唯一受到高压影响的物质,蛋白质也难以逃脱这无处不在的压力。正常来说,受到高压影响的蛋白质会发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丧失,而蛋白质的正常工作对于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对于这一点深海鱼也有相应的应对策略。深海鱼的某些蛋白质特定位点的氨基酸会被其它氨基酸所替换,提高其对压力的抗性。(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奋斗者号成功坐底10909米深海,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器新的深度纪录。B.人类潜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内,最极限的深度也不超过三百米。C.鱼鳔是硬骨鱼很重要的结构,可帮助它们调整浮力,实现上浮或者下潜。D.静水压力不只对深海鱼的身体结构造成影响,还对它的细胞膜进行攻击。第112页共112页
(2)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被捕捞上岸的水滴鱼,曾被评为世界上最丑的动物,其实它在深海里的原貌却是萌萌的。下面是生活在澳大利亚附近600﹣1200米的深海里的水滴鱼上岸前后的照片。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水滴鱼上岸前后变化的原因。5.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文本一:亭①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并设有“亭吏”。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的这些功能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②亭作为点景建筑,也出现在园林之中。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A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大明宫中有太液池,池内有太液亭。兴庆宫有多组院落,内有龙池,龙池东的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在宋《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文本二:①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说起亭,忽然想起清代扬州笔记作家李斗,他在《扬州画舫录》中说,扬州以园亭胜。园亭,就是指园林。当然,扬州的亭也是别具一格的。以五亭桥最为有名。五亭桥,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又称莲花桥。亭与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为五亭,莲花状,聚集于一桥,亭亭之间连以短廊,形成完整屋面。②亭虽小,但是在传统园林建筑中,却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B明代袁中郎游香山,觉得“香山龙潭水光千顷,荷香十里,长堤迂曲回环,垂杨夹道,大有江南风景”。但美中有不足,他说:“无亭榭可布几筵耳。”四周群山郁苍,群木荟蔚,景致殊美。若有一亭,供三两知己摆点儿酒菜,喝上几盅,方才快意。第112页共112页
③山水之间,有亭可憩,方能渐入佳境,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趣融为一体。登山途中,或风景佳处,皆有亭。流泉自幽涧中或隐或现,曲折而下,激石有声,铿锵如琴。苏轼说:“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亭虽小,在瞬间又被无限放大。古人作画,亦多置亭,为点缀。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则多置空亭,他写下名句:“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张宜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作者朱千华,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文本二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B.两文都使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亭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作用。C.文本二首段介绍五亭桥,突出中国造亭艺术高超,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D.“亭”的功能在不断发展演变,魏晋南北朝时,“亭”的堡垒和维护治安的功能被废弃。E.文本一的语言平实朴素;文本二语言活泼生动,形象性强。(2)文本二是怎样围绕“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进行说明的?请简要分析。(3)在上面两个文本中,A、B两处画线句都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但作用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故宫里的猫江湖刘慧①在紫禁城的红墙碧瓦之间,除了岿然不动的文物,还有一身轻灵,穿梭时光,款款向我们走来的故宫猫。②故宫有9371间房子、807556件文物,木质的古建筑群特别容易受到老鼠的青睐。181只御猫的守护,让故宫鼠患几乎为零,所以故宫的平安、文物的保存,离不开猫的功劳。③故宫猫主要分为两种,一部分是帝王宠物的后代,另一部分是外来的流浪猫。为什么说猫是帝王的宠物?历史上,号称紫禁城第一猫奴的嘉靖皇帝,十分喜欢猫,甚至为了凑齐所有品种,还特别设立了“猫儿房”,让全天下的人帮他收集各种拥有奇异花纹的猫。嘉靖最爱的猫叫作“霜眉”,猫身毛色微青,双眉雪白,在御猫中最善解人意,嘉靖甚至册封它为“虬龙”。而这些猫死后,更是会用金棺厚葬在万寿山上,还有猫坟“虬龙冢”,可谓生荣死哀。④现在故宫里还有土生土长的宫猫,比如大黄,现年16岁,相当于人类的75岁,十分罕见。还有一些外来的流浪猫,这些无意进入故宫的喵星人,在这里得到了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⑤第112页共112页
西瓜视频网站中有一个注册名为“宫猫图鉴”的账号,UP主(指在视频网站、论坛等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把镜头对准了故宫办公室周围的猫,拍下它们的日常生活。现在,“宫猫图鉴”已拥有46万粉丝。⑥为什么故宫猫会获得众多粉丝关注?网红猫们贡献了巨大的网络流量。比如,景仁宫的颜值担当鳌拜,以及赌神白点儿和古风小七。螯拜是一只白猫头顶和尾巴都是黑色,因毛发量多且长而得名,黑白相间的毛发,琥珀色的眼珠,看上去贵气十足。赌神白点儿是一只黄猫,爪子和下巴带了一点白,20年世界杯期间,它连续七场准确预测出比赛结果,一战成名。还有柔软温顺的小七,它的长相古风,和北宋《富贵狸花猫》的猫主角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让人拍案称奇。这些视频记录让故宫猫的真实生活呈现在大众面前,形成了一个窗口,让外界看到更多故宫的生态。⑦有人很好奇,故宫猫的伙食究竟如何?据故宫工作人员介绍,以前它们只能吃食堂里的剩饭,或工作人员自掏腰包买的猫粮,现在救助组织捐赠了很多猫粮,还有热心群众从天南海北寄来快递,并注明“慈宁宫的猫,这里有您的小鱼干。”“延禧宫的猫,猫粮到了,请签收。”……食物问题得以解决。⑧有人在问,故宫猫的粪便该如何清扫?每天早上八点,故宫的保洁人会全院巡视,看到猫的粪便就立刻清理。因为猫的活动范围有限,基本在固定区域活动。在总体数量得到控制后,工作人员基本都认得了所有猫,也方便管理。⑨故宫猫是否会破坏故宫里的文物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之一。其实,故宫猫从来不会抓挠、破坏木质古建筑,还能抓老鼠,被工作人员戏称“猫保安“御前带爪侍卫”。⑩而在十年前,故宫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对这些猫进行规范管理,给猫登记造册,定期投食和打疫苗。它们也成为故宫最亮眼的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有些游客还会特意带着猫粮前来投喂,也有部分故宫猫,被领养出宫,结束了自己的流浪生涯。⑪时至今日,故宫猫已成为故宫的一个重要象征,由此故宫也被游客列为与日本猫岛、台湾猴硐村齐名的撸猫圣地。故宫猫的存在,如黑夜中璀璨的星星,重新点亮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宫殿,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选自《知识窗》,2021年第2期,有删改)(1)选文介绍了故宫猫的江湖,其中主体部分依次介绍了 、 、故宫猫的伙食情况、故宫猫的粪便清扫以及 。(2)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 A.故宫猫的存在使木质的古建筑群等尽可能地免受老鼠的侵害。B.故宫猫大多是帝王宠物猫的后代,也有一部分是外来流浪猫。C.选文第⑦段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目前故宫猫的伙食得到了改善。D.选文的语言较生动,例如,写工作人员戏称故宫猫为“猫保安”“御前带爪侍卫”,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第112页共112页
(3)《上新了•故宫》节目组向大众征集素材,想将故宫从一个“高冷”的古打造成又萌又有趣的“网红”,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向节目组写出推荐“故宫猫”作为拍摄素材的理由,同时为故宫猫设计一款“文创产品”(即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并给它命名。7.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2021年有望成为“史上最快一年”?原来你的时间被“它”动了手脚①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5日报道,目前,地球自转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平均一天的时间将会比以往快0.5毫秒,2021年有望成为“史上最快一年”。报道称,如果地球自转速度继续加快,为了与地球自转的时间保持同步,世界各地的时钟可能都需要重新调整,或将首次出现全球时钟中删除一秒的场景。②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时间单位都是固定不变的,一年怎么就能变快?这删除一秒又是什么鬼?③各国之前采用的时间计量系统是以地球自转为基准的天文时。天文时是借助天文观测得到地球自转的平均周期(也就是1日)的,然后将其等分为86400份,即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地球的自转速度很均匀,是一台相当靠谱的时钟,因此天文时就被作为当时通用的时间标准。④但20世纪中叶之后,人们发现地球其实并不靠谱,其自转的速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一天的长度并非恒定不变。地核熔化、海洋和大气的复杂运动、月球等天体的影响、潮汐的摩擦力和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变化等,造成了每日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同。此外,全球变暖对高海拔地区的冰雪融化产生的影响,也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尽管影响有限。⑤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科学家引入了原子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⑥相对于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天文时来说,原子时是均匀的计量系统,用原子时来衡量时间,本质是寻找一个稳定的周期现象。⑦但是涉及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周期性变化,则以天文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⑧为兼顾人类对天文时和原子时的需要,科学家们规定了协调世界时(UTC),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世界标准时间。它不与任何地区位置相关,也不代表此刻某地的时间。⑨以原子时为标准,一天就是86400秒。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不断变化,从1820年至2015年,天文时的一天如果用原子时来衡量,平均有86400.002秒。这千分之二秒的误差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差异会越来越大。为了让二者的时间尽量保持一致,科学家在1972年,引入了闰秒系统。⑩闰秒一般被安插在23时59分59秒,以我们所用的时间标准来说,下一秒应为0时0分0秒,但加入闰秒之后,时钟则显示为23时59分60秒,之后再进入0时0分0秒。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进行了27次闰秒调整,而这27次都是在等待赶不上趟的地球自转,也就是说我们的时间一共增加了27秒。⑫第112页共112页
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报道指出,发现过去50年里,地球完成一次旋转所需的所间慢于86400秒(24个小时)。然而在2020年中,这一长期趋势被逆转,现在一天的时长常短于86400秒。2020年7月19日,这一天的时长比24小时缩短了1.4602毫秒——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因此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情形。(有删改)文本二①古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是比较明确的时间单位,时间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仅仅是提示。②在过去,每个国家对时间有不一样的称谓,想要清晰地“看到”时间就需要借助工具,日晷就是用来计时的器具之一。它的工作原理其实也很简单,由于地球自转,在地球上固定一处看向太阳,太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日晷上的指针即“晷针”的影子也是在不断位移的,“晷针”的影子对应的辱面上的刻度就是当下的时间。③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时间的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后来,就有了对时间的全新定位。④在对时间的研究中,“诞生”了秒,秒是全世界统一的时间单位,是国际单位制(SI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量之一。人们将地球自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定义为24小时,由于一小时等于60分钟等于3600秒,将地球自转一圈的距离除以86400就算出了一秒的时间单位。⑤随着科技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时间对于人类而言作用也越来越大。想要知道时间也不需要特地跑去看日辱,科技已经将时间“穿戴”在了身上,比如我们的手表、手机等。(节选自《时间不再缥缈,它“无孔不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第⑨段中的“尽量”不能删去,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B.文本一第⑫段中的“这一长期趋势被逆转”中的“长期趋势”指代的是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C.人们对时间的计量标准有三种:天文时、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D.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时间对人们来说,已不仅仅起提示的作用,人们对时间的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E.文本一主要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约数说明了一天的具体时间和长短变化。(2)文本一是如何条理清楚地解释说明“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情形”的原理的?请简要分析。(3)文本一第③段和文本二第④段都说明了一天的时间,其说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第112页共112页
智能家居定义未来生活①科技的进步不断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以住宅为平台,智能家居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重新定义生活。②作为智能家居系统中最常见的组件,智能家电不仅包含传统家电的几乎所有功能,还具有网络化、智能化、节能化,以及开放性、兼容性、易用性等特点。复杂的控制和操作流程已内嵌在智能家电中的控制器里,因此,人们操作起来会非常简单便捷。电视机、冰箱、空调、音响、微波炉、洗衣机等传统电器都已进入智能时代,就连小家电也在大踏步迈向智能化,各显神通。比如,洗碗机能感应油脂含量,从而决定洗碗的程序及冲水的次数……③如果说智能家电只是智能家居的1.0形态,那么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的交织影响下,智能家居不断“进化”,从家庭自动化延伸到家居所有物品、环境智能化。若将整个智能客居系统比作人体,那么各组件是器官,软件是骨骼,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是经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则是大脑。人们可随时随地上网,也为智能家居系统中各组件的互联、互通、互控创造了理想的网络通信条件。智能手机作为万能遥控器,方便地控制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各组件,实现远程感知和远程控制并最终实现“人”和“家”的互联,实现对家庭环境和家人状况的自动感知,对家居组件的智能控制。④物联网技术的崛起使万物互联的梦想成为现实,它将是构建适老龄化智能家居的关键。各类智能传感器可感知人的各种健康信息,为智慧养老创造更好的技术条件。比如体积小、能耗低、信息处理速度的快超微型传感器“智能微尘”,尤其适用于监控老年人或病人的生活。家居中可布放各种“微尘”监控器,如嵌在手内的“微尘”会实时发送老人或病人的血压情况;地毯下的“微尘”会显示老人的行动及体重变化:衣服里的“微尘”则发送出体温的变化;连抽水马桶里也有“微尘”,可以及时分析排泄物,如有问题及时警示……⑤作为当今科技的大热门,人工智能也正渗透到智能家居的方方面面。比如,智能音响的升级版——人工智能音响结合大数据分析、语音识别等新技术,不仅能提供多样化音乐服务,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还可利用其与人进行语音沟通的能力,执行人们的各种语音指令,甚至还能通过控制红外模块遥控智能家居系统中的组件。智能语音是人工智能的一大应用,人们只需说出一些指令,便可启动智能家居系统组件的某些功能。试想一下,如果你早上醒来,直接对着空气说:“帮我煮一杯咖啡”,那将是多么惬意的事情。⑥如今,机器人也已进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具备自主移动、避障、人脸记忆与识别、运动检测、语音交互、皮肤感知、声音监测与定位、网络通信等能力,可以较完美地实现听、说,读、看、行起等功能,通过互联网长时间在线通信,而且可以实现多台机器人协同工作。正因如此,智能机器人在未来可作为家庭中的“小管家”,随时待命。它们不但可以担当信使、安保、家政、家庭医生等大任,甚至还能帮忙遛狗。⑦“生活在未来”曾经是一个口号,但现在已经逐渐变为现实。智能家居系统将会越来越能“读”懒人心,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家变得更有“温度”。第112页共112页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智能家居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2)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若将整个智能家居系统比作人体,那么各组件是器官,软件是骨骼,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是经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则是大脑。(3)下面句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请做出判断并分析原因。智能家电不仅包含传统家电的几乎所有功能,还具有网络化、智能化、节能化,以及开放性、兼容性、易用性等特点。(4)第③段运用了 顺序,清晰有力地说明了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中的“定义”原指对某一事物的特征做个界定,在这里引申为“规划”的意思。B.文章第⑤段列举智能音响的升级版这一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智能家居的人工智能化。C.文章第③至⑥段,作者采用并列式的方式详细的说明了智能家居智能化的方方面面。D.文章第⑦段中“读”“温度”两个词语,形象地指出了智能家居的便利化。9.现代文阅读。极光的绚丽色彩从何而来?小小粒子有贡献王铮①美国女航天员克里斯蒂娜•H•科赫是单次在太空滞留时间最长的女性。近日,她在社交媒体公布的一张照片受到颇多关注——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的星轨照片。这并非克里斯蒂娜•H•科赫第一次公布在空间站创作的摄影作品。今年6月,她在国际空间站拍摄的极光照片也吸粉无数。②极光通常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夜间的高空中。它自古就因为绚丽多彩而被留意、观察和记录。克里斯蒂娜•H•科赫拍摄的极光照片呈现出绿色的光芒。人们也曾观测到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极光,甚至同时夹杂不同的颜色。③那么,极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背后又是什么不同的物理过程?④通常认为,极光是太空(太阳风或地球磁层)中的高能带电粒子进入极区附近的高层大气引发的自然现象。它因为集中出现在两极附近被称为极光。出现在南极的被称为南极光,出现在北极的被称为北极光。极光常常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连续在变化。⑤简单地说,分子(也包括原子等)可以吸收或发射特定波长的光来改变能量状态。我们地球的大气,越往高空越稀薄,高空的分子、原子等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的过程可以发光,就会产生极光。而光的颜色与光波长有关,故而极光的颜色会与这种过程有关。⑥第112页共112页
这就涉及到大气的电离和复合过程。在太阳紫外线、宇宙射线等的作用下,有些空气分子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成为正离子;有些分子获得电子而带负电,成为负离子。这种中性大气分子获得电荷的过程,称为大气电离。这些离子、电子等带电粒子又可能在碰撞后重新变成中性,这种过程叫做复合。⑦随着海拔高度增高,大气逐渐稀薄,甚至不同成分分离,出现以氧分子(O2)甚至氧原子(O)、氮氧化物分子(NO)为主的高度。再通过这些电离等过程,出现一些带电粒子,包括氧离子(O+)、羟基自由基(OH﹣)等。⑧在最高海拔处,以原子氧为主,受激发的原子氧(O)跃迁时常发射波长为630纳米的光,呈现红色,极光的颜色就会呈现出红色。由于原子氧浓度很低,而人眼对这个波长的光的灵敏度低,所以只有在太阳活动很强烈的时期,才能看到红色的极光。⑨当海拔高度较低时,粒子碰撞频繁,抑制了形成红光的过程,受激发的分子氮(N2)通过碰撞将能量传递给氧原子(O),此时微观粒子的跃迁会发射波长为555.7纳米的光,极光主要呈现出绿色。而当在这种情况下微观粒子跃迁较为平缓时,发射出的光波长仅为428纳米,呈现出的就是蓝色。更为罕见的粉红色或黄色的极光是由绿光和红光的过程按一定比例混合,共同作用而成。由于红色、绿色和蓝色是颜色加性合成的主要颜色,所以上述这些过程结合之后,理论上有可能出现几乎任何颜色的极光。不过以上几个颜色是主要的。另外,极光也包含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过它们都不是我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了。(1)本文题目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2)文章第一小节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填空。极光产生的颜色与高空中 的波长有关;在最高海拔处,人眼很少能观察到 色的极光;而在较低海拔处,发出绿色还是蓝色极光取决于 ;其他任何可能颜色的极光来自于不同极光 。A.红色B.光波C.按一定比例混合,共同作用D.微观粒子的跃迁(4)文中第⑨段画线句中的“几乎”能否删去?请简要回答。10.阅读《拒绝做“热量富豪”》,回答问题。拒绝做“热量富豪”①要想瘦,热量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对热量又了解多少呢?②热量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基础,很多人也都知道,只有消耗的热量超过摄入的热量,才能达到减重的目的。那么,我们摄入的热量都从哪里消耗呢?③一部分是人体的基础能量消耗,这是我们热量消耗最主要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在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等各种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60%~70%,基础能量消耗虽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体表面积、年龄、性别、激素、季节、劳动强度等因素,但它基本是恒定的。第112页共112页
④第二是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也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我们体内消化、代谢需要消耗的能量。第三个是体力、脑力活动的消耗,这也是我们最可控的一部分。第四是生长发育的消耗,这主要针对的是儿童和孕妇。所以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基础能量消耗若基本恒定,那么可以控制的,就只有我们摄入的食物和我们的体力消耗了。⑤那么,该如何计算食物及我们消耗的热量呢?⑥先来看看该如何“丈量”食物。首先,我们要养成看食物包装上食物成分表的习惯。一般上面都会注明食物所含的热量是多少,这样就很容易估算出我们摄入的热量。而对于那些没有标明热量的食物,《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特别提出:“食物标准分量的概念,从量化到形象化,让人们更容易把握食物用量和平衡膳食。”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到的食物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我们吃的食物。假如午餐我们吃了100克主食,一份蔬菜炒肉,那摄入的热量是530千卡。⑦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哪些运动可以消耗530千卡热量呢?如果想要消耗掉530千卡,就需要快走120分钟,或者慢跑70分钟,或者游泳50分钟。是不是吃进去热量很容易,但想要消耗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常说,健康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⑧需要强调的是,减重是一个自律的过程,吃、动合理兼顾,科学计算我们的摄入与消耗,拒绝做“热量富豪”,才能达到最终目标。(1)从第②段看,要想达到减重的目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2)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我们摄入的热量都是从哪里消耗的?(3)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写出两种说明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等各种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60%~70%,基础能量消耗虽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体表面积、年龄、性别、激素、季节、劳动强度等因素,但它基本是恒定的。(4)文中第⑧段加点的词语“热量富豪”的含义是什么?1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王欣①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常不无担忧地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它会不会像《黑客帝国》中的矩阵一样,成为人类的统治者?②第112页共112页
人工智能(简称AI)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20世纪。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AI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2年,第一台搬运机器人诞生;1965年,第一台具有声光“感觉”的机器人诞生;1966年,第一台聊天机器人诞生……机器人成了人工智能的代表。其实工厂里的智能机器、家庭中的智能家电、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等都是人工智能的杰作。③AI真的具有智能吗?毫无疑问,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它的所有智能都建立在计算这种功能之上。以AlphaGo战胜人类的围棋高手为例,AlphaGo存贮了很多棋谱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每一步棋输赢的概率,知道最有可能获胜的下一步棋。它没有创造出前人没有过的下法,也没有战胜对手的主观愿望,可是它的每一步棋都是高手的真传,这样的优势积累起来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④人工智能据说也可以写诗,只要给它足够数量的文字资料作为语料库,再通过编程让它从语料库里选择一些文字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组合,就变成了一首诗。乍一看,这些诗像模像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细细推敲就觉得不伦不类,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的诗作流传,可见在创造性的领域,人工智能想追上人类还遥遥无期。⑤为了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计算机科学家不断向脑科学取经。如果把大脑的信息处理比喻成一个黑箱,有信号的输入,有信号的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是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计算机矩阵破解了这个黑箱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用矩阵中的点来模拟神经元的发放频率,用矩阵中的线(公式)来模拟神经元的整合规律。计算机矩阵看似庞大复杂,其实远比人类大脑简单和单调。计算机矩阵通过一次一次地拟合,确实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模仿得比较逼真,主要集中在感觉输入﹣运动输出这样的反射性活动方面。对于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思维、推理、联想等脑的高级功能,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⑥人们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有朝一日反抗人类?对于这个想法,相信绝大多数脑科学家会报以一声苦笑。什么是自我意识?脑科学目前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能够把自我意识相关的神经回路、神经递质弄清楚就不错了,至于这些物质是怎么变成精神的?在哪一个层面,那些电流、那些化学物质就形成了可以驰骋古今、纵横四海的意识?这是比黑洞还要深奥的秘密。⑦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就让人工智能在运动控制、计算、识别的方面发挥所长吧!至于情感、意志、决策、想象、创造这些方面则交给人类来做。人类不应该害怕被机器超越,人类要不断超越自己﹣﹣不要让人性的弱点被AI放大,无休止地破坏和改变自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选自《科普时报》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1)第④段加点词“不伦不类”在文中的含义是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根据文章第②﹣⑥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第112页共112页
① ② 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了说明对象。B.第④段写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作不可能流传,细细推敲显得不伦不类。C.第⑤段中“黑箱”是指大脑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神经网络信号。D.全文流露出作者对人类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深切忧虑,提醒我们保持警惕。(5)以下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两段之间最恰当? (填写选项)请阐述理由。A.第③段与第④段B.第④段与第⑤段C.第⑤段与第⑥段D.第⑥段与第⑦段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机器人可以微笑,也可以说出“我爱你”这样的话语,可是它毕竟是硅晶和金属制作的,不是生命有机体。只是当机器人的外形看起来和人类极为相似的时候,当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辨的时候,人们该如何对待它们,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1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小小鱼刺有大用①说起鱼刺,估计很多人会联想起吃鱼时被刺着的感觉。可这小小的鱼刺并不是这么简单。②鱼刺,在生物学上叫肌间骨或肌间刺,指夹杂在肌肉内的小骨,而不是鱼体中间的那根又粗又硬的脊椎骨。通常,鱼刺在整个鱼体,除头部以外都有分布。根据分布位置的不同,又大体可分为髓弓小骨、脉弓小骨和椎体小骨。髓弓小骨是脊椎骨以上、由头部后方到尾柄基部肌肉中的鱼刺,脉弓小骨主要在脊椎骨下面的区域,椎体小骨则是靠近脊椎附近的细小的刺。椎体小骨仅在低等鱼类存在,而在骨鳔总目中,包括我们熟悉的鲤科鱼类中已经退化。③鱼刺其实有不同的形状。鱼刺常见的7个形状分别是I形、卜形、Y第112页共112页
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以历经长年养殖的鲢鱼为例,它至少包含四个类型的鱼刺,即I形、卜形、Y形和一端多叉形,其中I形和卜形的数量较多,没有更复杂的两端两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④鱼刺有什么用?科学界普遍认为鱼刺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肌肉、传递能量以及与鱼的运动有关。鲤科鱼类多以植物或者底栖动物为食,捕食过程中,更需要身体做出细微的调整。因此,当鱼进行纵向运动的时候,正因为肌肉的收缩,所以可能才需要借助鱼刺产生的作用力,来完成一些较为细微的方向转变。但是像鲇鱼一类的肉食性鱼类,捕食主要依靠瞬间爆发力,此时强劲的骨骼支撑和发达的肌肉才可能是其最需要的,而非鱼刺。⑤鱼刺虽然会让我们在品尝美味时带来麻烦,它却是了解鱼类进化的重要途径。古生物学家发现,随着鱼类的逐渐演化,鱼刺的数量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从多到少,最后消失的过程。鱼刺的类型也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又退化。如低等鱼类海鳗,鱼刺平均有409根,且仅有I形、卜形和Y形;而到了鲤科鱼类,鱼刺数目减少到93至133根,且出现了7个类型;到了更晚一些的鲇形目,如黄颡鱼,体内的鱼刺仅残留了8根,且为简单的I形。⑥科学家对我国特有鱼属——金线鲃属鱼类的鱼刺进行了研究。金线鲃属鱼类是一类洞穴和半洞穴的鱼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喀斯特区域。由于对洞穴生活的适应,出现了眼睛退化、身体无色素等适应特征。除此之外,科学家也发现从半洞穴种类到完全洞穴种类,鱼刺有减少的趋势。科学家分析,这可能与洞穴生存环境较极端、食物缺乏相关,鱼刺数量的减少有利节约能量。同时,金线鲃属鱼类鱼刺无树形结构,也可以说明金线鲃属鱼类属于进化上比较慢的类群。⑦养殖品种的鱼类,鱼刺的数量和形状都有减少和简单化的趋势,这可能与养殖过程中食物来源充足,而且也没有太多运动空间相关。如鲤鱼、鲫鱼等一些养殖的品种中,腹部的脉弓小骨已经退化消失,吃鱼的时候肋骨附近的肉可以放心大口地吃。⑧如此看来,肌间刺的发育既有进化的历史原因又有生态适应的现实原因,未来某一天,科学家或许能找到跟鱼刺的形成有关的基因并且利用到育种上来,届时,我们吃鱼时就不用担心小小鱼刺带来的麻烦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并非每一种鱼身上都有髓弓小骨、脉弓小骨和椎体小骨。B.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C.洞穴和半洞穴的鱼类,眼睛退化,身体无色素,鱼刺也都减少了。D.“科学界普遍认为鱼刺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肌肉、传递能量以及与鱼的运动有关。”其中“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联系全文,说说研究鱼刺的作用。(3)结合选文相关知识,完成下面的对话。时间:中午地点:家中餐厅第112页共112页
奶奶(感叹地):“怎么我觉得现在的鲤鱼比我小时候的,刺少了!”小明:“ ”13.阅读《昙花:花中智者》,回答问题。昙花:花中智者①昙花,似乎是一种让人伤感的花,它那短暂的花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颜易衰”“流星滑落”“流水不复”等等,对人来说无力回天的场景。②冰雪晶莹的昙花,从花蕾轻绽到凋零垂落,只有短短三、四个小时,最最华美的盛花期,不过十几分钟。昙花开放时,花筒慢慢翘起,外层苞农片片绽开,馨香便从花苞内弥漫开来。在沁人的清香里,20多片洁白、如玉似脂的花瓣,如电影慢镜头般一丝丝舒展、再舒展,直到露出点点鹅黄的花药,伸出菊花一样的柱头。③昙花,是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热带沙漠中的土著居民。和其他地区相比,气候又干又热,只有到了晚上才凉快些。④和沙漠中的很多植物一样,昙花也把自己的叶子退化成小小的针刺,一来避免动物啃食,二来减少水分蒸腾。我们看到的所谓“叶子”,实际上是昙花的叶状变态茎,昙花派遣这绿色变态的茎干,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加工吃食,可谓物尽所能、一举两得。⑤昙花知道,当自己张开那硕大的花瓣时,水分会流失得特别快,而自己的根,从沙土中吸收水分,又是多么的不易,对于沙漠植物来说,水贵如油,须时刻牢记的。这炎热的白天,自然是不可以开花了。那就夜晚开吧,花期也要缩短,昙花的这个脑筋急转弯,被事实证明是多么明智,昙花真是“花中智者”。三、四个小时的香味与色彩广告(白色花瓣,在黑夜里最醒目),对惯于在晚出没的“煤婆”﹣﹣蛾类和蝙蝠来说,也足够了。沙漠中昼夜温差大,晚上八、九点钟以前的高温和半夜后的低温,对开花都不利,就这个点,温度刚刚好。⑥终于明白,昙花是花中的智者,那瞬间绽放的绚丽,让我感动又敬佩。⑦昙花一现,如同冰河解冻、春笋破土,是华丽珍贵的。不仅为我们带来瞬间的震撼,也定格为永恒的记忆。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昙花一现,也该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吧。(1)为什么说昙花是“花中智者”?(2)根据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昙花从花蕾轻绽到凋零垂落,只有十几分钟。B.昙花叶子退化成针刺,为了用它进行光合作用。C.昙花在晚上八、九点钟之后到半夜前开花。D.昙花的深红色花瓣,能够在夜间吸引蛾类和蝙蝠。(3)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写出来。昙花,是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热带沙漠中的土著居民。和其他地区相比,气候又干又热,只有到了晚上才凉快些。第112页共112页
(4)如何理解第⑦段中加点词“昙花一现”的含义。14.阅读。紫檀的特性马未都①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宫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②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檀被开启、打光以后,颜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④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以上的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⑤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⑥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檀材质的优点在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1]”。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备受众多雕刻家的青睐。⑦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选文有删改)【注】[1]势如破竹:形容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1)按如下要求答题。①第④段,“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的原因是: 。第112页共112页
②第⑤段,“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的原因是: 。③第⑥段,“紫檀没有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介绍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既体现了紫檀的名贵,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对紫檀的介绍。B.紫檀的特性之一是颜色沉静有光泽,而且是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紫檀时才能感受到。C.“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句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紫檀名贵,再分说紫檀特性,最后写紫檀备受青睐。(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紫檀的特性。15.说明文阅读。三星堆遗址①最近,三星堆再次火了。据某在线旅游平台发布数据显示,由于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公众对三星堆博物馆的热情暴增。预订三星堆博物馆门票的游客数环比增长近12倍,不少游客还会“打飞的”专门去看古蜀文明。②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③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古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鸭子河南岸的马牧河南北两岸的高台地上,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沿河一带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已确定的古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湾”“真武宫”,北部的“西泉坎”,东部的“狮子堰”,西部的“横梁子”,以及向西延续的“仁胜村”“大堰村”等遗址最为重要。三星堆遗址群的年代范围前后延续2000年,所出的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已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④从20世纪20年代末三星堆遗址开始被世人知晓以来,三星堆已历经近100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出土文物是宝贵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青铜立人、有宽1.32米青铜面具、有高达3.95米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无二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金器,以满饰图案边璋为代表玉石器,亦属前所未见稀世之珍。第112页共112页
⑤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例如此次发现的铜、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⑥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三星堆遗址的,请补充完整。三星堆古遗址的概况;① ;② ;③ ;三星堆遗址的研究价值和意义。(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①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②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16.阅读下面片段,完成问题。【片段一】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A.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在那里,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节选)【片段二】卢沟晓月①第112页共112页
王统照①卢沟桥不过是一座大桥,却居然也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列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卢沟晓月”。②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最容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凌晨早发的光景,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一道雄伟的壮丽的石桥,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游览,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东方未明时打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你想,在交通工具还没有如今迅速便利的时候,车马来往奔驰,再加上每个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横在心头,谁不为“生之活动”在精神上负一份重担?盛景当前,把一片壮美的感觉移入渗化于自己的忧喜欣戚之中,无论他是有怎样的感观,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错综。而对着这个具有崇美的压迫力的建筑物,行人如非白痴,自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别,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触感,于是留在他们心中,或留在书籍文字绘画表达出的作品中,对卢沟桥三字真是有很多的酬报。③不过,单以“晓月”形陪衬卢沟桥的实在是一位善于想像而又身为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潮气清漾,烘托出那钩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蝶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如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样反向的美感。④无论你是否身经其地,现在,你对于这名标历史的胜迹,大约不止于“发思古之幽情”吧?其实,即以思古而论也尽够你深思永叹,有无穷的兴趣!何况,血痕染过的那些石狮的馨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就是万古长存的“晓月”也必定对你惨笑,对你冷觑,不是昔日的温柔,幽丽,只引动你的“清念”。⑤桥下的黄流,日夜呜咽,泛挹着“青空的灏气”,伴守着沉默的郊野……⑥他们都等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注释】①本文作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有删节。“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②泛挹(yì):洋溢的意思。挹:舀,酌。把液体盛出来。③灏(hào):同“浩”。(1)片段一中画横线的A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石拱桥有 的特征;B句用了 说明方法,说明中国石拱桥有 的特征。(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①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②阅读片段二第②③段中“你想”领起的语句,从写法的角度说说其作用。(3)两个片段内容都写到了“卢沟桥事变”,各有什么作用?第112页共112页
片段一: 片段二: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生气的成本①人人都知道生气不好,可事到临头每个人都会不加控制地大生其气。原因何在?还是对生气认识不到位。事实是,你的每一次心理变化,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②神经为了应对产生的心理变化,会调动身体的全部资源,进入应激状态。由于神经系统连接着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所以,一旦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就像一个国家启动战争程序一样,所有相关系统都会投入战斗,正常的生产将停止,所有资源都用来备战。③于是,原来用于生长、修复的内分泌,被改变为用于应激状态的内分泌,其结果就是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会因为应激需要而受到抑制;循环能力会因为应激而下降;消化功能会因为应激而减弱。机体为了应激,不得不强化心脏的跳动以支持“战争”所需的供养,这就为心脏病的发生累积了条件。为了应激,机体不得不提高血压来保证循环需要,从而引发高血压。血糖也不得不升高,机体还要将肝糖迅速转化为血糖,将组织中的蛋白质也转化为糖,以支持能量的应激供应,这就当然地引起糖尿病!④可悲的是,这场战争是假想出来的。并不是像兔子遇到老虎、猴子遇到蟒蛇那样,必须应激以保护生命,而是由于你自己大脑的思维模式引起的神经紧张,牵动了机体的系统变更。⑤美国的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⑥在导致疾病的五大因素中,营养失衡、毒素积累、损耗过度、自然衰老这四个因素加起来的损害,都没有不良情绪积累所带来的严重。因为,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⑦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坏心情,触动压力导火索的?原来,仔细研究发现,能够触动神经紧张的因素,来自这样几个方面:陷入了不愿意面对的境遇;碰上了让人失望的事情;预期的意愿没有实现。⑧如何避免不良情绪,如何创造好心情,这是养生之道中最关键的部分。道家为此选择闭关;佛家进入深山老林,严格宣布“八戒”;儒家设法约束举止;武术家更是想尽办法让自己入静。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摆脱人为的思想压力所引起的生理病变,费尽脑汁。⑨淡定从容、泰然自若、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这些成语,道出了心智修养的核心,也道出了解决不良情绪伤害的途径。(原文有删改)(1)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第112页共112页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有”能否删去?为什么?一旦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就像一个国家启动战争程序一样,所有相关系统都会投入战斗。(3)不良情绪对人产生了哪些危害?再举例说说你将如何排遣不良情绪。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四海为家”的微塑料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学家“捕获”。科学家们认为:“这基本可以证明,微塑料已遍布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塑料在生活中很常见,“微塑料”又是什么?它为何引发科学家频频关注,又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害?科学界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才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来源。“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所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一方面,摄入微塑料容易堵塞生物食道,另一方面,塑料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化学物质,有50%以上都是有毒物质,生物摄入微塑料后,这些有毒添加物质逐步释放或与周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有毒中间产物,由此对生物产生危害,而纳米尺度的微塑料甚至可以穿过生物细胞膜造成危害。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加之具有较大表面积,容易吸附海水中的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较周围沉积物高100倍,较海水高100万倍。而这些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最让科学家们担心的是,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科学家们普遍呼吁,世界各国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目前,微塑料已遍布全球海洋,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第112页共112页
B.“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是海洋中微塑料的两大来源。C.“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都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等日化用品的生产。D.微塑料具有高疏水性,而疏水性污染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最终可能进入人类体内,威胁人体健康。(2)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简要概括微塑料具有哪些特性。(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两种原因。英国南极考察队在距离极点1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19.阅读《动物为什么不锻炼》,回答问题。动物为什么不锻炼①有野生动物要想在自然界生存下去,都需要极佳的体能,但我们很少看到动物会有意识地锻炼身体,为体能做储备,候鸟就是一个好例子。大部分候鸟迁徙时都要不间断地飞行成千上万公里,其难度绝不亚于一场马拉松,但没人见过候鸟会在出发前先锻炼一下,它们就知道不停地吃,似乎只要储备足够多的能量就行了。又如熊,大部分在冬天会找个山洞钻进去睡上好几个月,直到第二年开春才苏醒。令人惊讶的是熊醒来后立刻就能活蹦乱跳地出洞觅食,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②为什么动物不需要锻炼呢?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问过,但直到最近才有科学家试图去寻找答案。研究发现,冬眠之所以不会让熊的肌肉萎缩,是因为熊的血液里存在某种因子,能够让肌肉细胞维持健康。曾经有人把小鼠的肌肉组织浸泡在熊血之中,发现如果是在夏天采的血,那么小鼠的肌肉会持续萎缩,但如果采的是冬眠中的熊的血,肌肉的萎缩速度会减缓40%。这个结果说明,冬眠中的熊会分泌一种对肌肉有保护作用的化学物质。③迁徙的鸟类之所以不需要锻炼,似乎也和基因有关。加拿大一位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一种名叫黄腰林莺的北美候鸟,他发现,只要通过人为控制光照和温度的办法模仿季节变换,这种鸟的肌肉细胞内就立刻会有上百个基因发生变化,为即将到来的长途奔袭做好准备。④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大部分野生动物的生活模式是相当固定的。它们每天的每个时刻应该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这些动物干脆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无须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⑤人类肌肉没有这种功能第112页共112页
,因为我们的生活模式是不固定的。我们的肌肉需要时刻做好准备去应对不同的场景,没法按照某个固定模式去生长。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我们的肌肉不干脆进化得永远保持强壮呢?答案在于,肌肉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奢侈品,维持肌肉健康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研究显示,休息状态下的肌肉组织每天每公斤需要消耗15千卡的能量,运动状态下的消耗更是会成倍增加。考虑到肌肉组织平均要占到一个人体重40%左右,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有20%是为了维持肌肉健康而被消耗掉的,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自然选择不会允许我们浪费宝贵的资源去养活一支强大的常备军。⑥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是无须担心肌内萎缩的,我们的祖先几乎每天都要出门觅食,无论是捕猎还是采集,都需要不停地运动。一个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动的人是吃不到足够的食物的,这时他身体里的肌肉组织就会被当作食物储备消耗掉,帮助他渡过难关。⑦现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变化,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整天坐办公室的人。他们的心跳和呼吸频率长时间维持原样,他们的肌肉根本得不到足够多的刺激,这就导致他们的运动能力大幅度下降。这些人要想维持一定的运动能力,就必须人为地创造出某些场景,强迫自己动起来,这种场景被我们称为“锻炼身体”。⑧换句话说,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让现代人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满足我们的动物本能,让我们这些靠脑子吃饭的人可以相对健康地活下去。(1)阅读全文,说说大部分野生动物不需要锻炼的原因是什么?(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①又如熊,大部分在冬天会找个山洞钻进去睡上好几个月,直到第二年开春才苏醒。 ②休息状态下的肌肉组织每天每公斤需要消耗15千卡的能量,运动状态下的消耗更是会成倍增加。 (3)第⑤段中加点的“这种功能”指的是什么?(4)人类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什么?20.说明文阅读。无坚不摧的“水刀”华兴恒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利用高压水射流来切割材料的技术,这种高压水射流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②“水刀”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我们常用的最细的自动铅笔芯的直径还要细一些,水从出口喷出时的压强非常大,相当于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在如此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使被加工受冲击的的部位在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切割工件的目的。③第112页共112页
_________,“水刀”几乎可以做到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无论是工字钢,还是能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水刀”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都可以被水带走,同时,在切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使用“水刀”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所产生的废水还可以回收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④“水刀”的应用范围广泛。由于“水刀”具有不是刀却胜于刀的特点,因此在采矿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可以用来在坚硬的岩石上打眼,还可以用来破碎岩石。在南非,工人利用“水刀”在地下几千米的金矿中切割石英岩壁上的矿块。我国有些煤矿使用了一种“水刀”采煤机,利用高压水射流的冲击力来采煤,效果非常理想。由于“水刀”切割不会产生火花,不存在使气体燃烧而发生爆炸的隐患,因此可以代替常规的爆破方式。由于“水刀”切割具有准确无误的特点,因此在制鞋工业中,用它来切割鞋片,快速又省力。它可同时切割四层泡沫塑料而不走样,还能节省10%﹣15%的材料。此外,“水刀”在造纸业、机械制造业以及电子工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⑤“水刀”的应用前景十分诱人,它将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1)选文第②段画线句除了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2)请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写一个提示该段主要内容的句子。(3)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高压水射流的相关知识。B.“‘水刀’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几乎都可以被水带走”一句中,“几乎”一词说明了“水刀”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大多数都被水带走了,但不是全部被带走,该词用在此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水流速度猛然增加,压力骤然减小,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D.“水刀”的应用范围广泛,在造纸业、机械制造业以及电子工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水刀”可能在外科手术中得到应用的原因。(说出三点即可)【材料】日本东京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的科学家曾用“水刀”在家兔身上做实验,结果表明,它可以用于肝、肾和其它器官的手术。虽然动物实验距人体应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用“水刀”为病人做手术也并不是不可以实现的。现在,加拿大的医生就常用类似“水刀”的工具做骨切开手术,效果很好。21.阅读《菊花》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菊花①菊花原产地是中国。菊花又名鞠,还有黄花、九华、金蕊、金精、帝王花等三四十个称谓。菊花大多开放在秋寒之季,飒飒冷风中,百花凋落,唯有菊花灿然绽放,让人心生敬意。第112页共112页
②菊花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依花径可将菊花分为大菊和小菊;依花期可分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寒菊)和四季菊;依花色可分为黄、白、粉、紫、橙、褐、绿以及间色和复色等。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③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而在少光、寒冷的地方菊花也能生长。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播种或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菊花良好的适应性,使其在中国自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菊花是很多城市绿化的首选花卉。④菊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菊花端庄素雅,晚香凝秀,花姿飘逸,淡意疏容,是著名的观赏植物。“重阳日赏菊”始于晋代陶渊明,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例如每到秋季,我国许多城市常常举办规模不等的“菊展”供市民欣赏。⑤菊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中医学认为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它的这一功效,历来为广大民众所认可。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⑥菊花自古受人喜爱,国人爱其质朴的形象更爱其高洁的品格。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后来也风靡世界,是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美丽礼物。(选文有改动)(1)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说明方法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B.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D.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下面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菊花全都开放在秋寒之季,飒飒冷风中,百花凋落,唯有菊花灿然绽放。B.菊花耐寒冷,越是在少光、寒冷的地方,越能生长得更健康,更茁壮。C.“重阳日赏菊”始于晋代陶渊明,现在已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文化传统。D.菊花自古受人喜爱,国人不仅喜爱菊花质朴的形象,尤其喜爱其高洁的品格。(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自然段加点词“大多”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B.第②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C.第③至第⑤自然段依次说明了菊花适应性强、有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高等特点。D.本文在介绍菊花时,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行文的脉络清晰。22.阅读《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两文节选,回答问题。第112页共112页
【甲】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乙】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1)【甲】文的说明对象是 ,【乙】文的说明对象是 。(2)【乙】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甲】文“大多引用活水”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下面的材料,也是对卢沟桥的介绍,与【乙】文相比,为什么内容会有所不同?材料: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跨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坍损。柱的间距1.8﹣2米,柱高1.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卧的,蹲的,伏的,大抱小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厘米。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犼,柱下各有石象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节选自罗英《中国桥梁史料》)2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北斗,国之重器①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成功发射,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系统组网完成。②第112页共112页
提到卫星导航,人们自然会想到GPS系统。GPS系统由美国研发,自1995年建成后,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既然GPS系统方便可用,为什么还要建设北斗系统呢?卫星导航系统属国之重器,只有拥有自主建设和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才能长期、稳定、可靠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③目前,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系统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功能大体相近,都能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测速、授时服务。而中国的北斗三号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④高精度的“太空灯塔”。相比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通过配置新一代原子钟,提升了卫星性能,定位精度提升1至2倍,改善了用户体验。北斗三号可以为汽车导航提供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实现车道级的导航。换句话说,在北斗的帮助下,未来导航软件能准确地判断你的车是在中间车道,还是左转车道。北斗三号系统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精密测量测绘数据。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表示,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即便是几毫米,都逃不过北斗的法眼。⑤更有效的搜救服务。北斗三号系统通过在6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上搭载搜救载荷,为水上、陆地以及空中遇险目标提供定位和救援服务。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只能收到求救者向卫星发出的求救信息,至于求救信息是否发出,救援人员是否收到,求救者无从得知。我国的北斗三号系统专门设计了反向链路,求救者不仅可以发出求救信息,还可以收到救援人员的反馈信息。这样大大增强了求救者的获救信心,从而提升了搜救成功率。⑥独门绝技的“短报文”。与众不同的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附加了通信功能﹣﹣短报文,具备在没有网络信号条件下的通信功能。在无人区、荒漠等地区,或在通信基站遭受地录水、台风等破坏时,装有短报文模块的北斗终端仍能保证通信畅通。如今,北斗三号从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每次能发送汉字1200个,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北斗的一体化功能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儿”,也能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北斗的这一功能,GPS之父帕金森教授盛赞道:“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⑦不少人好奇,我们何时才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呢?其实,北斗就在你我手中!卫星导航以态片模式搭载在手机硬件里,只要拥有一台装有北斗芯片的手机,就可以收到北斗卫星导航信号。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已突破1亿片。2020年一季度,国内市场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超过75%支持北斗定位。就连大家非常熟悉的共享单车,也大量使用了北斗定位系统。可以说,北斗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研发周期最长、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工是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选文有删改)(1)选文思路清晰,全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研制北斗系统的原因、 和 这三方面内容。(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12页共112页
A.本文主要从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方便人民生活等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作用。B.本文在说明北斗三号强大作用时,是从精确导航和测量、搜救服务、“短报文”保证通讯这三方面具体展开的。C.第⑥段引用GPS之父帕金森教授对北斗三号一体化功能的赞誉,说明了该项功能给用户带来的全新体验。D.第⑦段中“截至2010年底”一句对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的销量统计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请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无人机,有前途①在旅游景区、影视拍摄基地,或是重大新闻现场。我们经常能看到无人机在空中忙碌地穿梭。那么到底什么是无人机呢?②“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或有车载计算机完全和间歇地自主操作的不载人飞机。我们熟悉的无人机,通常指的是携带载荷飞行的无人机机身,完全意义上的无人机,指的是有无人机平台、任务载荷、起降系统、测控与信息传输系统、操作手等组成的“无人机系统”。③常见的无人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固定翼,顾名思义就是翅膀形状固定,靠通过机翼的风提供升力;第二种是直升机,特点是靠一个或两个主旋翼提供升力;第三种是多旋翼,就是具有四个或者更多多旋翼的直升机。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具有不同的优势。固定翼机飞行速度快、高度高,飞行覆盖面积大,抗风能力强,比较适合全管段巡航、通讯巡航、航拍等工作。直升飞机飞行高度低、速度慢,比较适合短距离巡航、高清摄影和对地目标监控与跟踪,还可以定点悬停,在各种情况下均可起降。④无人机具有成本低、零伤亡、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可以代替传统的有人驾驶飞机执行“3D”的任务﹣﹣即“Dull”(枯燥)“Dirt”(脏)“Dangerous”(危险)的任务。无人机用途广泛,被业界宠爱有加。军事上,可用于侦察监视、对地攻击、通讯中继、靶标模拟等,是“得力好伙伴”;民用上,可用于科学研究、气象观测、货物配送、娱乐体验等,是“百变小能手”。⑤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约有150家无人机生产企业,产品达1000多种,基于预测的国际数据以及对我国市场的乐观预判,到2020年,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将从2016年的250万架飙升到700万架,其中消费级无人机有430万架,另有270万架用于商业目的,2025年,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其中军用无人机市场约占7%,民用无人机市场约占93%。⑥第112页共112页
无人机毕竟是机器,其可靠性还取决于系统复杂程度和外部使用环境,无人机系统中任意设备的故障都将影响任务执行,无人机使用的任意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影响飞行安全,这需要制造商和消费者共同努力。(1)第④段是从 和 两个方面来说明无人机的。(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①常见的无人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固定翼,顾名思义就是翅膀形状固定,靠通过机翼的风提供升力;第二种是直升机,特点是靠一个或两个主旋翼提供升力;第三种是多旋翼。(指出2种说明方法)②到2020年,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将从2016年的250万架飙升到700万架。(3)下列句中加点短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民用上,可用于科学研究、气象观测、货物配送、娱乐体验等,是“百变小能手”。(4)根据第⑤段内容,概括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的理由。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疲劳之后不可剧烈运动①当感觉不太舒服或运动中特别疲惫的时候,要及时停下休息。当身体劳累疲惫时,一定不要再做剧烈运动,否则会让心脏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②很多人养成了每天运动的习惯,甚至在疲劳之后还做剧烈运动,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运动性粹死是指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了相应的症状,最终发生非创伤性死亡,主要表现形式为心源性猝死。例如,跑步中猝死多为快速的心室颤动,这是一种极快且无规律的跳动,使得心脏不能有效收缩排出血液,进而导致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此时若不能及时施救很容易出现猝死。③在我国,运动性猝死涉及的运动项目主要有跑步、足球、篮球,跑步是发病最多的项目。运动性猝死是不是运动过量导致的?不是,运动过量更多时候只是诱因,有些人看上去特别健壮,实际上可能已经存在某些心脏疾病,只不过平时显现不出来,当运动后心脏负荷增加到一定程度,病变部位才会出现问题。所以,运动一定要控制好强度,千万别超标。④那么,如何保证合理的运动强度?心率是判断运动强度的重要方法。安静状态下成年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一般身体活动允许的心率叫最大心率,即220减去年龄,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心率超过了最大值就会喘不过气或头晕,这些症状就是在提示“运动过度”了,需要休息一下。当然,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最大心率也会增加。⑤只要心率低于“最大心率”就是安全的吗?不是。我们要尽可能离临界点远一些,运动时心率最好不要超过最大心率的85%,一般来说,“中低等强度区间”的运动心率为最大心率的50%~70%,“剧烈运动强度区间”的运动心率则为最大心率的70%~85%。⑥第112页共112页
对于初次锻炼的中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以及肥胖、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开始运动前一定要到医院做个运动负荷评估,经医生指导后再运动,确保科学锻炼。简单地说,运动要科学,循序渐进,当感觉不太舒服或运动中特别疲惫的时候,要及时停下休息。当身体劳累疲惫时,一定不要再做剧烈运动,否则会让心脏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即使是健康人也可能引发猝死,更不要说有过心梗和猝死经历的人了。(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文章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4)阅读全文,给喜爱运动的中老年人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26.阅读《人工肺》一文,完成下面小题。人工肺①人工肺(ECMO)医生习惯称它为体外膜肺,其核心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②在湘雅二医院重症监护室内,一台人工肺设备正在运转,可以看到这名病人体内抽出来的血是深红色,经过人工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后变成鲜红色,又输回患者体内.③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吴晨方告诉记者,这位使用人工肺的病人是一名重症肺炎患者,入院时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医生先后予以持续高流量呼吸机、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等支持手段仍无法维持患者氧供需要,在综合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后,医生决定为他进行“人工肺”治疗。目前,患者氧合明显改善,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④重症肺炎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下,选择使用人工肺以争取抢救时间。氧气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当人体供氧轻度不足时,会给患者吸氧;当人体供养严重不足时,医生就会给患者上呼吸机;而人工肺在临床上一般只用于可逆的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病人。有一些等待心肺移植的病人也选择使用人工肺争取更多的时间。人工肺是替代心肺部分功能的医疗手段,让患者的肺得到充分休息。⑤今年大年初四,重症监护室救治了一名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的孕妇,她上呼吸机3天后呼吸仍然困难,经过评估后,医生给她上了人工肺,为治疗原发病争取了时间,5天后她的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我们撤下了人工肺。她已经转入康复病房。⑥人工肺花费不菲。一般上人工肺当天最贵了,主要是穿刺管路和膜肺的费用,大概在6万元左右。当天患者的穿刺揉作费用和化验费用,还要1万元。加上每天维持机器运转、一些化验和药物还要几千元。所以使用一次人工肺大概要准备10万元。据悉,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以及重症医学科,先后为60多名患者实施人工肺技术。因为人工肺的使用费用高、操作难度高、对监护人员要求高,即使像湘雅二医院这样的大医院,每年的使用量也最多在二十多台。⑦第112页共112页
人工肺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救命神器,如果患者的原发病得不到控制,那么即使用人工肺也无济于事。疾病治疗的关键还是原发病的治疗,人工肺只是心、肺功能的支持技术,为药物起效、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1)下面对全文说明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工肺核心部分是膜肺和血泵。B.人工肺用于治疗重症肺炎患者。C.人工肺是替代心肺部分功能的医疗手段。D.人工肺花费不菲。(2)下面对文中第⑥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应用人工肺的技术难度高。B.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应用人工肺的技术难度高。C.运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肺的花费不菲。D.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肺的花费不菲。(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肺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使用人工肺是为了让患者的心得到充分休息。B.重症肺炎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下,选择使用人工肺可以争取抢救患者的时间。C.第⑥段中“使用一次人工肺大概要准备10万元”,“大概”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D.患者的原发病如果得不到控制,即使用人工肺也无济于事,人工肺并不是万能的。2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文本一:深海生物,为何通体透明?①深海生物的颜色,并没有浅海生物的颜色那么丰富,甚至很多深海生物都是通体透明的。②有人说,那是因为深海没有光照,看不见物体,也无人欣赏,所以它们无须浪费能量去合成色素;也有人说,因为颜色都是光折射后才被分辨出来的,深海没有光照,所以看不到颜色;还有人说,黑暗中最适合隐藏自己,弱小的生物在危机四伏的海洋中求生,透明是最好的避难之道。③那么,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认为,在不同环境里生活的动物,各有一套保护自己的本领。而在深海生存的生物,隐形是它们的绝技之一。在没有光线的深海区,这些生物因为透明,可以更容易地躲过捕食者。所以,透明身体的进化与形成,的确是一种为了逃避捕食者而进行的自我保护。人们也通常把变得透明的鱼,形象地称为“玻璃鱼”。④以玻璃章鱼为例。它们的身体几乎全透明,只有消化系统、视神经和眼睛可见。而为了更完美地隐形,它们的眼睛也进化得相当有特色——不是那种普通的、大大的圆眼睛,而是一种被拉长的管状眼睛。这样结构的眼睛虽然会损失部分视觉,却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在阳光下投射的影子,从而更不容易被下方的掠食者发现。而且研究者发现,玻璃章鱼一直都是直立向上地游动,这应该也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身体投射到海底的影子。⑤第112页共112页
玻璃鱿鱼也是如此。它们生活的海洋深度通常在200米到1000米之间,身体已经完全透明,但大眼睛却不是透明的。所以,原本在它们下方游动的掠食者,可以很容易就发现玻璃鱿鱼的眼睛投下的影子。但玻璃鱿鱼又进化出另一种功能让自己“隐形”——它们的眼睛下方有一个发光体,能发出一种可调节的光,制造出“发光消影”的效果,这个过程有点像阳光经过滤镜后照射下来,就不会让滤镜产生影子,玻璃鱿鱼也由此让身体下方的掠食者发现不了自己。只不过,从其他角度看的时候,玻璃鱿鱼发出的光却十分明显——如同海水中吸引掠食者前来的灯塔。⑥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并不代表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就真的是全透明的。透明动物其实一样拥有肌肉组织和皮肤组织,只不过这些组织中几乎没有色素细胞,看起来就像是透明的。⑦有一种被称为“海洋蓝宝石”的海洋生物叶水蚤,体型跟蚂蚁差不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它们本身是有颜色的,因为它们的皮肤表皮细胞具有微小的晶体片,以六边形的蜂巢图案排列,不同角度反射光线的波长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以突然隐身——随着角度变化,当它们反射光线的波长位于紫外线范围内,我们就无法看到它们了。⑧总之,深海生物的透明就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选择,真正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仅仅认为它们是为了隐形而变得透明也未必完全正确,毕竟深海通常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也已经退化,是否能隐形并不是特别必要。况且,透明的身体看上去似乎也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但深海没有阳光,生物不需要靠颜色来吸收阳光保持体温,而合成色素细胞反倒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透明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摘自《羊城晚报》2021年03月22日作者:克莉斯汀)文本二:①我们都知道章鱼和鱿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但其他海洋动物如何隐形呢?②海洋动物如果想躲藏起来,一般有三种选择:生活在深海的动物,它们往往与沙子或岩石融为一体,或者隐藏在珊瑚中。不过,深海通常是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已经退化,隐形并不是很有必要;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在躲藏时,则会利用生物发光效应,展示出令人炫目的色彩效果,使位于下方的掠食者误以为是阳光照射水面时产生的波纹。③而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则没有这两种选择。因此,变得透明就成为它们隐形的最简单方式,使光线能完全穿过身体。④在开阔的大洋中,由于缺乏可供躲藏的岩石、裂缝等,变得透明也成为非常理想的隐藏方式。因此,变得透明成为许多完全毫无关联的动物们共同的选择。(摘自《中关村在线》)(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第112页共112页
A.深海生物的透明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为了在他们遇到掠食者时可以达到隐身的效果逐渐进化而成的。B.深海生物可以隐形,而浅海生物则会利用生物发光效应来保护自己,这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C.文本一中“捕食者”“隐形”“发光消影”“海洋蓝宝石”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D.海洋生物叶水蚤,生活在温带和暖温带海域,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以突然隐身,这主要归功于它皮肤表皮细胞上的六边形微小晶体片,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反射的原理。E.文本二分别从“生活在深海的动物”“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三个方面,列举说明了生活在不同海域的动物,各自有不同的躲藏方式。(2)上面两个文本中,都提到了章鱼和鱿鱼通过变换身体色素细胞,达到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的自我保护效果,文本一详写,文本二略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3)请简要分析文本二的说明顺序。28.现代文阅读。火星,我们来了冯华①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离探索火星的梦想更进一步。②早在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天问一号”瞄准火星,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寻的序慕。③专家介绍,火星探测大约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飞越探测,第二阶段是初步了解火星表面,第三阶段则是探寻火星生命迹象。④从1990年至今,火星的探测方式主要为着陆和巡视探测,目标是寻找火星水存在的证据和生命迹象。其间发射过多颗探测器,成功找到了火星水存在的证据。一些国家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火星取样返回。由探测器从火星上采集岩石和土壤,并带回地球。⑤最近5500万公里、最远4亿公里的距离,决定了火星探测并不轻松。截至2020年6月底,人类进行的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完全成功的探测任务只有19次,成功率约43%。即使算上部分成功的,也仅仅只有23次,成功率约53%。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尽管人类在月球探测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火星面前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手”,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技术,都带来全新的考验。⑦第112页共112页
“火星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即使前期掌握了一些资料,但科学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刻,需要反复进行试验和推导。”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介绍,以火星的地表环境为例,红色沙砾中含有的氧化剂、氧化铁、高氯酸盐等成分,以及太阳风、紫外线、宇宙射线等,对航天器伤害很大。火星的大气稀薄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无疑给着陆火星增加了难度。⑧火星光照特殊,也给探测器的能源供给出了难题。同样面积下,火星接收太阳光的能量只有月球表面的40%。探测器想要正常运转,需要增加一些特殊设计。太阳翼面积需要更大更灵活,大致相当于放置月球上的太阳翼的2~3倍,还要具备双轴驱动能力,时时刻刻追着太阳走。⑨火星和地球的远距离,还影响了无线电信号接收。“火星距离地球最远时有4亿公里,从地面上向火星探测器发布一道指令,探测器要在23分钟以后才能执行,这种巨大的延时为测控带来阻碍。只有采用更大口径的天线,才能尽可能降低这种不便。”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部部长耿言说。⑩火星的重力不一样,这种特殊的动力特性给探测器的建造带来挑战,对火星车体轮系的结构强度、驱动力都提出了新要求。火星这颗荒漠行星,也是希望之星。无论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索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专家认为,现有开展的一系列围绕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感情。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选自《人民日报》)(1)火星探测困难重重,探测成功率低,面临着 、 、 和重力不同探测器建造难的巨大挑战。(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了屈原《天问》中的诗句,目的是说明“天问一号”探测器名字的由来,也说明人们对生命和宇宙的探索从古到今,从未间断。B.选文采用逻辑顺序先介绍了“天问一号”的发射情况然后介绍了火星探测的三个阶段,接着介绍了火星探测的难度,最后介绍了火星探测给人们带来的思考。C.第⑤段中“截至2020年6月底”对人类进行的火星探测任务中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D.第⑧段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火星光照特殊,火星探测器需要增大太阳翼面积和灵活性、增加双轴驱动能力才能保证能源正常供给。(3)作为天文馆的小解说员,你需为参观者讲述“火星探测的意义”。请结合选文,说说你讲述的要点。2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①第112页共112页
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1)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请从语言学家的角度谈一下原因。(2)下面四句话,是从原文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②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③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④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第112页共112页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①②④③(3)第⑦段加点字“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4)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3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深海压力那么大,深海鱼为什么没被压死?①前些天,一个大新闻几乎刷屏了朋友圈: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是我国载人深潜器新的深度纪录!随着深潜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才逐渐发现,茫茫深海之中并非一片死寂,无数生物在这一片漆黑之处繁衍生息。②其中,生活在海面下大约8000米处的马里亚纳狮子鱼,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深的深海鱼”。作为对比,人类潜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内,最极限的深度也不过三百来米。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处,静水压大约是800个大气压,差不多相当于一头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盖上。要是没有深潜器,人类是绝无可能到达这么深的海中的。③那么,深海鱼类是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的呢?难道是因为它们心态好吗?抗压,首先从鱼鳔的断舍离开始。对于生活在浅海的硬骨鱼类来说,鱼鳔是它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可以帮助鱼类调整浮力,从而实现上浮或者下潜。但是对于深海鱼来说,充满气的鱼鳔无异于一个脆弱的气球,外部巨大的水压会毫无保留地挤压、蹂躏这个气球,直到它炸成碎片为止。因此,很多深海鱼在进化的过程中“舍弃”了鱼鳔这个“危险”的结构,转而依靠某些脂类来提供浮力。相比于浅海中的鱼,深海鱼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较少,而脂质和胶质则相对较多。此外,深海鱼骨骼中软骨的比例也远高于浅海鱼,对于深海鱼来说,这都是为了适应深海生活所作出的必要的“妥协”。所谓“过刚则易折”,相比于骨骼和肌肉,脂质和胶质能更好地帮助鱼类对抗巨大的压力。④深海鱼之所以能在深海中生存,也归功于它们深入细胞膜的强大抗压能力。科学家发现,相对于浅海鱼来说,深海鱼的细胞膜上有着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让它们的细胞膜能在高压环境下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提高物质运输的效率。第112页共112页
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能让深海鱼即使身处高压环境仍然拥有“柔软”的细胞膜,但如果一条深海鱼被捕捞上岸,它的细胞结构也会随之破坏,因为当它身处低压环境中时,细胞膜的流动性就有些过强,细胞膜过“软”,导致细胞很容易坏掉。⑤脂质并不是唯一受到高压影响的物质,蛋白质也难以逃脱这无处不在的压力。正常来说,受到高压影响的蛋白质会发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丧失,而蛋白质的正常工作对于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幸好对于这一点深海鱼也有相应的应对策略。深海鱼的某些蛋白质特定位点的氨基酸会被其它氨基酸所替换,提高其对压力的抗性。比如深海鱼体内的a肌动蛋白在多个位点发生了氨基酸的取代,其中包括了钙离子和ATP的结合位点。这两个位点的氨基酸替换能够保证肌动蛋白在高压环境下仍然能正常工作。⑥现在一些人总是觉得周围的环境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选择佛系生活甚至自暴自弃。但是你们想一想,深海的鱼类面临着这么大的压力都没有放弃,即使从蛋白质层面开始改变自己也要适应环境,成为环境的主人,你还有什么理由放弃!(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在海面下大约8000米处的马里亚纳狮子鱼,是人们发现的“最深的深海鱼”。B.深海鱼之所以抗压,是因为在进化的过程中“舍弃”了鱼鳔这个“危险”的结构,转而仅依靠脂质来提供浮力。C.深海鱼之所以具有强大抗压能力,是因为其细胞膜上有很多不饱和脂肪酸。D.蛋白质受到高压的影响会发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丧失,但深海鱼的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抗压性强。(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处,静水压大约是800个大气压,差不多相当于一头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盖上。(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科学家发现,相对于浅海鱼来说,深海鱼的细胞膜上有着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让它们的细胞膜能在高压环境下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提高物质运输的效率。第112页共11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请阅读《“旗开月表,五星闪耀”背后的科技力量》,完成下列各题。①12月3日,由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携带的“织物版”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与嫦娥三号、四号以及玉兔月球车上的国旗采用喷涂方式不同,嫦娥五号国旗是一面真正的旗帜,此面国旗由技术团队,历时八年持续攻关完成。②此次月面展示国旗装载在着陆器外侧,无任何温控保护措施。当整流罩脱落后,国旗面临着高度真空、高低温循环以及强紫外辐照等极端环境。为确保国旗在月面展示时的完美呈现,团队经一系列科技攻关,开发出了体现中国特色的耐极端环境条件的高性能纺织品国旗。③这面国旗以国产高性能芳纶纤维材料为主,团队通过攻克高模量差异纤维高品质纱线制备的技术难题,利用小分子调控技术实现了芳纶纤维的结构调控及颜色构建,使其达到了极端紫外条件下优良的耐日晒牢度。④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全景相机转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记录五星红旗第一次月表动态展示的任务,该所自2012年起承研嫦娥五号全景相机转台任务,打造了一套空间成像探测的灵巧操作机械臂。⑤嫦娥五号着陆月面后,全景相机转台接受地面上传程序指令后,成功解锁。转台通电并完成矩阵序列测试,状态正常,随后按照预定流程,先后完成一系列任务。随后,全景相机转台在12月3日完成了国旗拍摄任务。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进行国旗展示的照片,这是继嫦娥三号、四号任务后,五星红旗又一次展现在月球表面,也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月表动态展示,沈阳自动化所为嫦娥五号量身定制的全景相机转台经受住月面严酷环境的考验,托举相机完美记录下了“旗开月表,五星闪耀”的历史瞬间。(中国科学报)(1)本文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2)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请分析⑤段中加点词“第一次”能否删去,为什么?(4)结合语段内容,请简要概括“旗开月表,五星闪耀”背后的科技力量有哪些?【分析】本文由嫦娥五号携带的“织物版”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引出对其背后科技的介绍:月表展示的国旗是耐极端环境条件的高性能纺织品国旗,具有优良的耐日晒牢度。自主研发的全景相机转台,具有空间成像探测的灵巧操作机械臂,记录了五星红旗第一次月表动态展示的历史瞬间。【解答】第112页共112页
(1)本题考查对说明文类型的掌握。说明文按说明对象来划分,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此文介绍的是“旗开月表,五星闪耀”背后的科技力量,因此是事理说明文。(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这一句将此次展开的红旗与嫦娥三号、四号以及玉兔月球车上的国旗进行比较,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的是此次的红旗“是一面真正的旗帜”的特点。(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通常回答“不能删去”,然后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再比较删去后句意的变化,最后强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第一次”说明了此次展示的五星红旗是首次在月表的动态展示,如果删去,表达就不准确了。(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由第②③段内容可概括为:月表展示的国旗是耐极端环境条件的高性能纺织品国旗,具有优良的耐日晒牢度。由第④⑤段内容可概括为:自主研发的全景相机转台,具有空间成像探测的灵巧操作机械臂,记录了五星红旗第一次月表动态展示的历史瞬间。答案:(1)事理说明文。(2)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与嫦娥三号、四号及玉兔月球车上的国旗比较,突出嫦娥五号在月球展示国旗的与众不同,是一面真正“织物版”的旗帜。(3)不能删去。“第一次”起限制作用,说明嫦娥五号探月展示的五星红旗,是首次在月表动态的展示。去掉之后,表达不准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月表展示的国旗是耐极端环境条件的高性能纺织品国旗,具有优良的耐日晒牢度。自主研发的全景相机转台,具有空间成像探测的灵巧操作机械臂,记录了五星红旗第一次月表动态展示的历史瞬间。【点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说明、作假设等。2.阅读《防辐射眼镜难防辐射》,回答下列各题。①近日,笔者走访了多家眼镜店,发现它们都在销售各类“高科技防辐射眼镜”。花费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买的眼镜,真能隔离电磁辐射,为自己的眼睛“上保险”么?②从科学上看,仅以一片镜片来防御电磁辐射是不现实的。电磁波遇到镜片时会形成衍射,绕过镜片继续传播。③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阻止电磁辐射呢?密闭性和导电性是防护电磁辐射的两个缺一不可条件。如果将贴有金属膜或含金属物质的镜片做成一个密封的整体,至少可以阻挡50%以上的电磁波辐射。导电材料只有做成密闭容器,才能对其内部空间进行有效的屏蔽。时下流行的防辐射眼镜其实是把材料的电磁屏蔽能力偷换为产品的电磁屏蔽能力,误导了消费者。④有关研究显示,一般情况下,电脑电视的液晶屏幕发出的电磁辐射不会对眼睛构成伤害。可以说,眼睛疲劳其实和电磁辐射关系不大。第112页共112页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明确规定,公共辐射防护标准为12伏/米。现在大多数电视电脑采用液晶屏幕,一般情况下,液晶电视和电脑屏幕正常工作时,在距屏幕30厘米处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不大于1伏/米。也就是说,液晶屏幕近距离的电磁辐射值仅为国家防护标准的十二分之一。⑤那么,看电视、用电脑时间久了眼睛疲劳的原因到底何在?其实眼睛疲劳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过度专注用眼,并非电脑辐射所致。⑥对于不时引发公众担忧的电磁辐射问题,有专家认为:“包括电脑、手机等在内的电器产品,国家都设有严格的电磁辐射标准,在市场上销售的合格产品所产生的辐射,都在辐射防护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日常生活中,像微波炉这样的产品只要是合格的,其辐射量也在标准范围内,而且这些产品产生的电磁辐射随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距离1米以上就可确保安全。”(1)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C A.本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非常准确地讲清楚了电磁辐射的特性。B.现实中我们接触的大部分电磁辐射都很弱,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没有必要花大价钱买防辐射眼镜。C.本文说的是防护眼镜,跟电磁波相关,是一篇富有情趣的事物说明文。D.第④段中的“一般”指大多数情况,即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对第④段划线句子说明方法使用判断正确的一项 D A.分类别和列数字B.下定义和作比较C.下定义和列数字D.列数字和作比较(3)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C A.其实辐射量在标准以内的产品,不会对人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可以随意靠近。B.如果将贴有金属膜的镜片做成密封的整体,就可以挡住绝大多数的电磁波辐射。C.使用电脑时因为眨眼的频率快速下降,导致眼角膜干燥,引起眼睛疲劳。D.防电磁辐射眼镜的镜片在技术路径上与太阳镜相似,防护措施也相似。【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前两段引出说明内容:电磁辐射。如何防止电磁辐射。然后依次介绍了怎样防止电磁辐射,人眼感觉疲劳的原因,专家的看法与观点。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解答】(1)本题考查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BD.正确。C.有误。本文是事理说明文,不是事物说明文。故选:C。第112页共112页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细读划线句可知,本句中出现了准确的数字,所以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公共辐射防护标准为12伏/米”与“在距屏幕30厘米处产生的电磁辐射强度不大于1伏/米”做了比较。所以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故选:D。(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A.有误,原文表述为“许多人以为,防电磁辐射的镜片在技术路径上也与之类似。但实际上,电脑屏幕等设备发出的电磁波波长要远大于紫外线波长,阻断其传播的防护措施也大不相同”。B.有误,原文表述为“至少可以阻挡50%以上的电磁波辐射”。C.正确。D.有误,原文表述为“距离1米以上就可确保安全”。故选:C.故答案为:(1)C(2)D(3)C【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3.现代文阅读。材料一: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据一些古籍资料显示,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在古代,服饰不仅仅是衣裳之用,而是包括衣、冠、发式、鞋等一整套礼仪体系。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的是中国古人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看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材料二:第112页共112页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走上街头,向人们展示汉服之美,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社群“同袍”推动汉服文化发展。据了解,很多汉服爱好者会把汉服当作结交新朋友的媒介,而“同袍”就是汉服圈内对汉服爱好者的称呼。曾运琪曾经是中国人民大学汉服社的负责人。她表示,汉服文化既给自己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也为自己带来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次,青年群体中各大汉服社团也在助推汉服文化发展。据曾运琪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汉服社每年都会举办几场有关汉服的大型活动,主要包括成人礼、中秋拜月活动、国际文化节、“萌之韵”汇报演出等,有时还会组织一些制作小视频的手工活动。很多汉服爱好者表示,现代汉服能很好地满足其对于高雅审美情趣的需要,又是他们凸显个性的较好选择,而其本身也就成为独特的象征。此外,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与《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影视作品的走红不断助推着汉服文化向大众渗透。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热度也越来越高。材料三: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再出发,创新性打造一款首次聚焦“美”的文化类节目一—《衣尚中国》。这是继《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之后的又一次创新,以服饰之美为切口,每期一个主题,娓娓道来中华服饰的历史演变与现世创新,追根溯源,向世界传递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让中国美给你看”是节目的slogan,把这句slogan落实着实不易。节目执行总导演文康作为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他说,“美”是百姓对服装最共通的需求,因此《衣尚中国》将“美”作为了节目内容表达的共同核心。具体到十期节目的主题甄选标准,《衣尚中国》节目组也进行了深思熟虑——“百姓对服装的认知首先是功能性的,所以先有了骁勇之美、良缘之美、童真之美、跃动之美、节庆之美、戏韵之美这几期基于功能和使用场景分类的主题”。而在功能性之上,节目组在调研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与历史专家、美术专家、人文专家进行了深入深讨,对服装审美进行了进一步提炼,于是又确定了锦绣之美、自然之美、雅韵之美、和合之美另外一个维度的服饰之美表达。可以说,《衣尚中国》虽以服饰为引,却包罗万象,因此观者总能在其中找到审美共鸣。具体到每一期主题美的呈现,节目又通过“三大空间”生动、鲜活、有层次,充分对位当代审美——“历史空间”代表过去,“匠心空间”代表现在,“创演空间”代表未来,“三大空间”巧妙的设置极致彰显东方美学优势。第112页共112页
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称赞,《衣尚中国》这档节目有三层意义,在文化上,有助于我们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倡导服饰文化;第二方面,在经济上,有助于带动服装行业,拉动内需产业发展,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第三方面,在社会民生层面有助于服务民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服饰,既作衣裳之用,又包括一整套礼仪体系。B.“同袍”是汉服圈内对汉服爱好者的称呼,他们在推动汉服文化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C.《衣尚中国》是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创新,向世界传递中国元素与中国审美,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衣尚中国》在文化、经济、社会民生层面都有重大意义。(2)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根据材料三,说说《衣尚中国》节目是如何落实“让中国美给你看”这一slogan的。(50字以内)(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汉服为什么越来越火?【分析】本题是以“汉服”为中心的材料阅读题。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正误的判断,第二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掌握,第三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概括,第四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概括。【解答】(1)解答此题注意先从材料中找到选项相对应的句子,然后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答案。ACD.正确;B.有误,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推动汉服文化发展的首先是“社群‘同袍’”,“其次,青年群体中各大汉服社团也在助推汉服文化发展”,此外“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热度也越来越高”,并没有强调“社群‘同袍’”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故选:B。(2)细读材料一,第一自然段解说什么是“汉服”,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第二段具体说明古代服饰的双重作用,运用的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二者相结合,让读者对“汉服”及其产生的时间、作用等有了科学全面的了解。(3)阅读材料三,第二自然段指“‘让中国美给你看’是节目的slogan,把这句slogan落实着实不易”,由此可见第三至七段是对这一问题的具体解说。根据第三至五段,可以概括出节目的每一期都体现出服装之美;根据第六段“节目又通过‘三大空间’生动、鲜活、有层次,充分对位当代审美”,可概括出:每期节目通过设置“三大空间”来彰显东方美学优势。概括出大意后,一定要注意题干中对字数的要求“50字以内”,对答案进行适当地压缩。(4)阅读完所给的材料,可知材料二重点介绍的是汉服越来越火的原因。根据其中的“首先,社群‘同袍’推动汉服文化发展”“其次,青年群体中各大汉服社团也在助推汉服文化发展”“此外,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等句子,即可整理概括出答案。答案:(1)B第112页共112页
(2)综合运用了下定义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对汉服有准确、系统的认识,使说明更通俗易懂。(3)①每一期主题都明显体现服装之美;②通过设置“三大空间”,彰显东方美学优势。(4)①社群“同袍”和各大汉服社团推动汉服文化发展;②科普、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影视作品的走红不断助推着汉服文化向大众渗透。【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深海压力那么大,深海鱼为什么没被压死?叶沛沅①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是我国载人深潜器新的深度纪录!②随着深潜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才逐渐发现,茫茫深海之中并非一片死寂,无数生物在这一片漆黑之处繁衍生息。③其中,生活在海面下大约8000米处的马里亚纳狮子鱼,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深的深海鱼”。作为对比,人类潜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内,最极限的深度也不过三百来米。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处,静水压大约是800个大气压左右,差不多相当于一头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盖上。要是没有深潜器,人类是绝无可能到达这么深的海中的。④那么,深海鱼类是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的呢?⑤大家在游泳的时候可能有这样一种体验:当你潜入游泳池底的时候,会觉得耳膜有一种压迫感,甚至是有轻微的疼痛。这是因为耳膜外部的水压明显大于内部的气压,导致耳膜受到一个向内的压力。可见,随着水深的增加,水压会远远大于大气压,导致周围的水会开始向内挤压充气的物体。⑥而大部分的硬骨鱼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充气的物体,因为它们体内有一个充气的鱼鳔。对于生活在浅海的硬骨鱼类来说,鱼鳔是它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可以帮助鱼类调整浮力,从而实现上浮或者下潜。但是对于深海鱼来说,充满气的鱼鳔无异于一个脆弱的气球,外部巨大的水压会毫无保留地挤压、蹂躏这个气球,直到它炸成碎片为止。因此,很多深海鱼在进化的过程中“舍弃”了鱼鳔这个“危险”的结构,转而依靠某些脂类来提供浮力。⑦第112页共112页
相比于浅海中的鱼,深海鱼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较少,而脂质和胶质则相对较多。此外,深海鱼骨骼中软骨的比例也远高于浅海鱼。对于深海鱼来说,这都是为了适应深海生活所作出的必要的“妥协”。所谓“过刚则易折”,相比于骨骼和肌肉,脂质和胶质能更好地帮助鱼类对抗巨大的压力。⑧然而这并不是深海鱼的全部本领。⑨要知道,静水压力并不只是从宏观的身体结构上对深海鱼造成影响,它是无孔不入的,无论是宏观结构还是微观结构都会受到它的攻击。从微观世界看,高压环境下细胞的细胞膜会变得更“硬”,细胞膜的流动性会降低,导致物质进出细胞更加困难,细胞外的营养物质无法进入细胞,细胞内产生的废物难以运出细胞,那生物将无法生存下去。然而,科学家发现,相对于浅海鱼来说,深海鱼的细胞膜上有着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让它们的细胞膜能在高压环境下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提高物质运输的效率。⑩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能让深海鱼即使身处高压环境仍然拥有“柔软”的细胞膜,但如果一条深海鱼被捕捞上岸,它的细胞结构也会随之破坏,因为当它身处低压环境中时,细胞膜的流动性就有些过强,细胞膜过“软”,导致细胞很容易坏掉,身体就会变形。⑪脂质并不是唯一受到高压影响的物质,蛋白质也难以逃脱这无处不在的压力。正常来说,受到高压影响的蛋白质会发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丧失,而蛋白质的正常工作对于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对于这一点深海鱼也有相应的应对策略。深海鱼的某些蛋白质特定位点的氨基酸会被其它氨基酸所替换,提高其对压力的抗性。(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奋斗者号成功坐底10909米深海,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器新的深度纪录。B.人类潜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内,最极限的深度也不超过三百米。C.鱼鳔是硬骨鱼很重要的结构,可帮助它们调整浮力,实现上浮或者下潜。D.静水压力不只对深海鱼的身体结构造成影响,还对它的细胞膜进行攻击。(2)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被捕捞上岸的水滴鱼,曾被评为世界上最丑的动物,其实它在深海里的原貌却是萌萌的。下面是生活在澳大利亚附近600﹣1200米的深海里的水滴鱼上岸前后的照片。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水滴鱼上岸前后变化的原因。【分析】本文说明内容是“深海压力那么大,深海鱼为什么没被压死”,从“抗压,首先从鱼鳔的断舍离开始”“深入细胞膜的强大抗压能力”“深海鱼的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最后结合现实,对年轻人提出希望。第112页共112页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ACD.正确。B.有误,原文是“最极限的深度也不过三百来米”,“最极限的深度也不超过三百米”表述不准确。故选:B。(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第⑤段列举人们游泳时耳膜受压的事例,说明了水深度增加,会挤压充气的物体,运用举例子的方法,生动形象。(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结合“深海鱼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较少,而脂质和胶质则相对较多”“深海鱼被捕捞上岸,它的细胞结构也会随之破坏,因为当它身处低压环境中时,细胞膜的流动性就有些过强,细胞膜过‘软’,导致细胞很容易坏掉,身体就会变形”概括作答即可。答案:(1)B(2)示例:第⑤段使用了人们游泳时耳膜受压的事例,说明了(水深度增加),水压加大,会挤压充气的物体,用常见的生活体验来引出下文对深海鱼的身体结构(身体结构用具体的内容来写亦可)的说明。(3)示例:因为上岸后,没有坚硬的骨骼和肌肉的支撑,身体就变形了;这类深海鱼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低压环境时,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膜过“软”,导致上岸后身体变得软趴趴的。【点评】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5.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文本一:亭①第112页共112页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并设有“亭吏”。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的这些功能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②亭作为点景建筑,也出现在园林之中。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A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大明宫中有太液池,池内有太液亭。兴庆宫有多组院落,内有龙池,龙池东的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在宋《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文本二:①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说起亭,忽然想起清代扬州笔记作家李斗,他在《扬州画舫录》中说,扬州以园亭胜。园亭,就是指园林。当然,扬州的亭也是别具一格的。以五亭桥最为有名。五亭桥,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又称莲花桥。亭与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为五亭,莲花状,聚集于一桥,亭亭之间连以短廊,形成完整屋面。②亭虽小,但是在传统园林建筑中,却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B明代袁中郎游香山,觉得“香山龙潭水光千顷,荷香十里,长堤迂曲回环,垂杨夹道,大有江南风景”。但美中有不足,他说:“无亭榭可布几筵耳。”四周群山郁苍,群木荟蔚,景致殊美。若有一亭,供三两知己摆点儿酒菜,喝上几盅,方才快意。③山水之间,有亭可憩,方能渐入佳境,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趣融为一体。登山途中,或风景佳处,皆有亭。流泉自幽涧中或隐或现,曲折而下,激石有声,铿锵如琴。苏轼说:“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亭虽小,在瞬间又被无限放大。古人作画,亦多置亭,为点缀。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则多置空亭,他写下名句:“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张宜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作者朱千华,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A.文本一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文本二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B.两文都使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亭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作用。C.文本二首段介绍五亭桥,突出中国造亭艺术高超,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D.“亭”的功能在不断发展演变,魏晋南北朝时,“亭”的堡垒和维护治安的功能被废弃。E.文本一的语言平实朴素;文本二语言活泼生动,形象性强。(2)文本二是怎样围绕“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进行说明的?请简要分析。(3)在上面两个文本中,A、B两处画线句都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但作用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第112页共112页
【分析】文本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亭”的功能的发展演变。文本二先举扬州“五亭桥”的例子,说明园林建筑中“亭”给人们带来的观赏价值;接着以“明代袁中郎游香山”为例,说明在传统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最后引资料突出亭在自然山水中的实用性和观赏性。【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CE.正确。B.有误,文本一引用宋《营造法式》中的资料说明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D.有误,原句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的这些功能逐渐废弃”,“魏晋南北朝时,‘亭’的堡垒和维护治安的功能被废弃”与原文不符。故选:BD。(2)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文本二先举扬州“五亭桥”的例子,说明园林建筑中“亭”的观赏价值;接着列举“明代袁中郎游香山”例子,说明亭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引资料说明亭在自然山水中的实用性和观赏性。(3)本题考查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文本一列举“风亭、太液亭、沉香亭”等景观建筑的例子,说明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了。文本二举袁中郎游香山的例子,说明“亭”在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答案:(1)BD(2)先举扬州“五亭桥”的例子,说明园林建筑中“亭”给人们带来的观赏价值;接着以“明代袁中郎游香山”为例,说明在传统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最后引资料突出亭在自然山水中的实用性和观赏性。(3)文本一列举“风亭、太液亭、沉香亭”等是为了说明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了。文本二举袁中郎游香山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亭”在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点评】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作引用: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从而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第112页共112页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故宫里的猫江湖刘慧①在紫禁城的红墙碧瓦之间,除了岿然不动的文物,还有一身轻灵,穿梭时光,款款向我们走来的故宫猫。②故宫有9371间房子、807556件文物,木质的古建筑群特别容易受到老鼠的青睐。181只御猫的守护,让故宫鼠患几乎为零,所以故宫的平安、文物的保存,离不开猫的功劳。③故宫猫主要分为两种,一部分是帝王宠物的后代,另一部分是外来的流浪猫。为什么说猫是帝王的宠物?历史上,号称紫禁城第一猫奴的嘉靖皇帝,十分喜欢猫,甚至为了凑齐所有品种,还特别设立了“猫儿房”,让全天下的人帮他收集各种拥有奇异花纹的猫。嘉靖最爱的猫叫作“霜眉”,猫身毛色微青,双眉雪白,在御猫中最善解人意,嘉靖甚至册封它为“虬龙”。而这些猫死后,更是会用金棺厚葬在万寿山上,还有猫坟“虬龙冢”,可谓生荣死哀。④现在故宫里还有土生土长的宫猫,比如大黄,现年16岁,相当于人类的75岁,十分罕见。还有一些外来的流浪猫,这些无意进入故宫的喵星人,在这里得到了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⑤西瓜视频网站中有一个注册名为“宫猫图鉴”的账号,UP主(指在视频网站、论坛等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把镜头对准了故宫办公室周围的猫,拍下它们的日常生活。现在,“宫猫图鉴”已拥有46万粉丝。⑥为什么故宫猫会获得众多粉丝关注?网红猫们贡献了巨大的网络流量。比如,景仁宫的颜值担当鳌拜,以及赌神白点儿和古风小七。螯拜是一只白猫头顶和尾巴都是黑色,因毛发量多且长而得名,黑白相间的毛发,琥珀色的眼珠,看上去贵气十足。赌神白点儿是一只黄猫,爪子和下巴带了一点白,20年世界杯期间,它连续七场准确预测出比赛结果,一战成名。还有柔软温顺的小七,它的长相古风,和北宋《富贵狸花猫》的猫主角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让人拍案称奇。这些视频记录让故宫猫的真实生活呈现在大众面前,形成了一个窗口,让外界看到更多故宫的生态。⑦有人很好奇,故宫猫的伙食究竟如何?据故宫工作人员介绍,以前它们只能吃食堂里的剩饭,或工作人员自掏腰包买的猫粮,现在救助组织捐赠了很多猫粮,还有热心群众从天南海北寄来快递,并注明“慈宁宫的猫,这里有您的小鱼干。”“延禧宫的猫,猫粮到了,请签收。”……食物问题得以解决。⑧第112页共112页
有人在问,故宫猫的粪便该如何清扫?每天早上八点,故宫的保洁人会全院巡视,看到猫的粪便就立刻清理。因为猫的活动范围有限,基本在固定区域活动。在总体数量得到控制后,工作人员基本都认得了所有猫,也方便管理。⑨故宫猫是否会破坏故宫里的文物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之一。其实,故宫猫从来不会抓挠、破坏木质古建筑,还能抓老鼠,被工作人员戏称“猫保安“御前带爪侍卫”。⑩而在十年前,故宫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对这些猫进行规范管理,给猫登记造册,定期投食和打疫苗。它们也成为故宫最亮眼的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有些游客还会特意带着猫粮前来投喂,也有部分故宫猫,被领养出宫,结束了自己的流浪生涯。⑪时至今日,故宫猫已成为故宫的一个重要象征,由此故宫也被游客列为与日本猫岛、台湾猴硐村齐名的撸猫圣地。故宫猫的存在,如黑夜中璀璨的星星,重新点亮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宫殿,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选自《知识窗》,2021年第2期,有删改)(1)选文介绍了故宫猫的江湖,其中主体部分依次介绍了 故宫猫的来历(种类) 、 故宫猫受欢迎的程度(原因) 、故宫猫的伙食情况、故宫猫的粪便清扫以及 故宫猫的用处和管理情况 。(2)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 A.故宫猫的存在使木质的古建筑群等尽可能地免受老鼠的侵害。B.故宫猫大多是帝王宠物猫的后代,也有一部分是外来流浪猫。C.选文第⑦段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目前故宫猫的伙食得到了改善。D.选文的语言较生动,例如,写工作人员戏称故宫猫为“猫保安”“御前带爪侍卫”,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3)《上新了•故宫》节目组向大众征集素材,想将故宫从一个“高冷”的古打造成又萌又有趣的“网红”,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向节目组写出推荐“故宫猫”作为拍摄素材的理由,同时为故宫猫设计一款“文创产品”(即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并给它命名。【分析】选文介绍了故宫猫的江湖,其中主体部分依次介绍了故宫猫的来历(种类);故宫猫受欢迎的程度(原因);伙食情况、故宫猫的粪便清扫以及故宫猫的用处和管理情况。最后说明故宫猫已成为故宫的一个重要象征,由此故宫也被游客列为与日本猫岛、台湾猴硐村齐名的撸猫圣地。故宫猫的存在,如黑夜中璀璨的星星,重新点亮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宫殿,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故宫猫主要分为两种,一部分是帝王宠物的后代,另一部分是外来的流浪猫”,概括为:故宫猫的来历(种类);结合“为什么说猫是帝王的宠物……可谓生荣死哀”“为什么故宫猫会获得众多粉丝关注……让外界看到更多故宫的生态”,概括为:故宫猫受欢迎的程度(原因);结合“而在十年前,故宫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对这些猫进行规范管理,给猫登记造册,定期投食和打疫苗。它们也成为故宫最亮眼的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有些游客还会特意带着猫粮前来投喂,也有部分故宫猫,被领养出宫,结束了自己的流浪生涯”,概括为:故宫猫的用处和管理情况。第112页共112页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CD.正确;B.有误,文中并未明确故宫猫大多是帝王宠物猫的后代。故选:B。(3)本题考查阅读拓展。推荐理由:结合“为什么故宫猫会获得众多粉丝关注?网红猫们贡献了巨大的网络流量”,概括为:故宫猫拥有众多的粉丝,贡献了巨大的网络流量;结合“这些视频记录让故宫猫的真实生活呈现在大众面前,形成了一个窗口,让外界看到更多故宫的生态”,概括为:故宫猫的真实生活呈现在大众面前,可以让外界看到更多故宫的生态,使故宫更有温度;结合“猫身毛色微青,双眉雪白”“螯拜是一只白猫头顶和尾巴都是黑色,因毛发量多且长而得名,黑白相间的毛发,琥珀色的眼珠,看上去贵气十足”,概括为:故宫猫有颜值,有特色,是故宫最亮眼的名片,能吸引众多游客;结合“时至今日,故宫猫已成为故宫的一个重要象征,由此故宫也被游客列为与日本猫岛、台湾猴硐村齐名的撸猫圣地。故宫猫的存在,如黑夜中璀璨的星星,重新点亮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宫殿,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概括为:故宫猫是故宫的一个重要象征,重新点亮了历史悠久的宫殿,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创产品:根据文章内容,设计的产品与猫有关即可。示例:我设计一款手机壳,命名为故宫喵星人手机壳。答案:(1)故宫猫的来历(种类);故宫猫受欢迎的程度(原因);故宫猫的用处和管理情况(2)B(3)推荐理由:①故宫猫拥有众多的粉丝,贡献了巨大的网络流量;②故宫猫的真实生活呈现在大众面前,可以让外界看到更多故宫的生态,使故宫更有温度;③故宫猫有颜值,有特色,是故宫最亮眼的名片,能吸引众多游客;④故宫猫是故宫的一个重要象征,重新点亮了历史悠久的宫殿,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创产品:我设计一款手机壳,命名为故宫喵星人手机壳;故宫喵家族亲子绘本;宫猫笔记本……【点评】解答梳理情节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7.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2021年有望成为“史上最快一年”?原来你的时间被“它”动了手脚①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5日报道,目前,地球自转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平均一天的时间将会比以往快0.5毫秒,2021年有望成为“史上最快一年”。报道称,如果地球自转速度继续加快,为了与地球自转的时间保持同步,世界各地的时钟可能都需要重新调整,或将首次出现全球时钟中删除一秒的场景。第112页共112页
②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时间单位都是固定不变的,一年怎么就能变快?这删除一秒又是什么鬼?③各国之前采用的时间计量系统是以地球自转为基准的天文时。天文时是借助天文观测得到地球自转的平均周期(也就是1日)的,然后将其等分为86400份,即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地球的自转速度很均匀,是一台相当靠谱的时钟,因此天文时就被作为当时通用的时间标准。④但20世纪中叶之后,人们发现地球其实并不靠谱,其自转的速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一天的长度并非恒定不变。地核熔化、海洋和大气的复杂运动、月球等天体的影响、潮汐的摩擦力和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变化等,造成了每日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同。此外,全球变暖对高海拔地区的冰雪融化产生的影响,也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尽管影响有限。⑤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科学家引入了原子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⑥相对于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天文时来说,原子时是均匀的计量系统,用原子时来衡量时间,本质是寻找一个稳定的周期现象。⑦但是涉及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周期性变化,则以天文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⑧为兼顾人类对天文时和原子时的需要,科学家们规定了协调世界时(UTC),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世界标准时间。它不与任何地区位置相关,也不代表此刻某地的时间。⑨以原子时为标准,一天就是86400秒。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不断变化,从1820年至2015年,天文时的一天如果用原子时来衡量,平均有86400.002秒。这千分之二秒的误差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差异会越来越大。为了让二者的时间尽量保持一致,科学家在1972年,引入了闰秒系统。⑩闰秒一般被安插在23时59分59秒,以我们所用的时间标准来说,下一秒应为0时0分0秒,但加入闰秒之后,时钟则显示为23时59分60秒,之后再进入0时0分0秒。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进行了27次闰秒调整,而这27次都是在等待赶不上趟的地球自转,也就是说我们的时间一共增加了27秒。⑫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报道指出,发现过去50年里,地球完成一次旋转所需的所间慢于86400秒(24个小时)。然而在2020年中,这一长期趋势被逆转,现在一天的时长常短于86400秒。2020年7月19日,这一天的时长比24小时缩短了1.4602毫秒——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因此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情形。(有删改)文本二①古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是比较明确的时间单位,时间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仅仅是提示。②第112页共112页
在过去,每个国家对时间有不一样的称谓,想要清晰地“看到”时间就需要借助工具,日晷就是用来计时的器具之一。它的工作原理其实也很简单,由于地球自转,在地球上固定一处看向太阳,太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日晷上的指针即“晷针”的影子也是在不断位移的,“晷针”的影子对应的辱面上的刻度就是当下的时间。③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时间的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后来,就有了对时间的全新定位。④在对时间的研究中,“诞生”了秒,秒是全世界统一的时间单位,是国际单位制(SI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量之一。人们将地球自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定义为24小时,由于一小时等于60分钟等于3600秒,将地球自转一圈的距离除以86400就算出了一秒的时间单位。⑤随着科技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时间对于人类而言作用也越来越大。想要知道时间也不需要特地跑去看日辱,科技已经将时间“穿戴”在了身上,比如我们的手表、手机等。(节选自《时间不再缥缈,它“无孔不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E A.文本一第⑨段中的“尽量”不能删去,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B.文本一第⑫段中的“这一长期趋势被逆转”中的“长期趋势”指代的是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C.人们对时间的计量标准有三种:天文时、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D.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时间对人们来说,已不仅仅起提示的作用,人们对时间的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E.文本一主要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约数说明了一天的具体时间和长短变化。(2)文本一是如何条理清楚地解释说明“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情形”的原理的?请简要分析。(3)文本一第③段和文本二第④段都说明了一天的时间,其说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分析】文本一是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说明的。第③—⑧段,介绍了时间计量系统的演变过程。第⑨—⑪段,介绍闰秒系统,说明闰秒产生的原因、闰秒系统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第12段,介绍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一天的时长变短,由此水到渠成地解释了“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情形”的原理。【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CD.正确;B.有误,“长期趋势指代的是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错,文本一第②段中的“这一长期趋势被逆转”中的“长期趋势”指代的是过去50年里,地球完成一次旋转所需的所间慢于86400秒(24个小时),并不是指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第112页共112页
E.有误,“用约数说明了……”错。文中“比以往快0.5毫秒”“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天就是86400秒”“平均有86400.002秒”“在23时59分59秒……下一秒应为0时0分0秒,但加入闰秒之后,时钟则显示为23时59分60秒,之后再进入0时0分0秒”“27次闰秒”等使用的都是确数,而不是约数。故选:BE。(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思路的能力。首先应仔细阅读文本,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即第③﹣⑫段;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出层意;最后分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根据“各国之前采用的时间计量系统是以地球自转为基准的天文时”“涉及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周期性变化,则以天文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随着量子理论的发展,科学家引入了原子时作为时间计量标准”“为兼顾人类对天文时和原子时的需要,科学家们规定了协调世界时(UTC),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世界标准时间”分析概括,第③﹣⑧段,介绍了时间计量系统的演变过程。根据“为了让二者的时间尽量保持一致,科学家在1972年,引入了闰秒系统”“闰秒一般被安插在23时59分59秒”“加入闰秒之后,时钟则显示为23时59分60秒,之后再进入0时0分0秒”“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进行了27次闰秒调整,而这27次都是在等待赶不上趟的地球自转,也就是说我们的时间一共增加了27秒”分析概括,第⑨﹣⑪段,介绍闰秒系统,说明闰秒产生的原因、闰秒系统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根据“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报道指出,发现过去50年里,地球完成一次旋转所需的所间慢于86400秒(24个小时)。然而在2020年中,这一长期趋势被逆转,现在一天的时长常短于86400秒。2020年7月19日,这一天的时长比24小时缩短了1.4602毫秒﹣﹣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因此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情形”可知,概括第⑫段,介绍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一天的时长变短,由此水到渠成地解释了“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情形”的原理。综上分析分析,文本一是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说明的。(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内容要点的能力。文本一第③段,“各国之前采用的时间计量系统是以地球自转为基准的天文时”“天文时是……地球自转的平均周期(也就是1日)的,然后将其等分为86400份,即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分析可知,该段介绍1天被等分为86400份,因此有了天、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介绍天、小时、分钟、秒之间换算的目的是介绍天文时这一时间计量系统的由来。文本二第④段,“人们将地球自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定义为24小时,由于一小时等于60分钟等于3600秒,将地球自转一圈的距离除以86400就算出了一秒的时间单位”分析可知,该段从小时和地球自转一圈的距离推算出﹣秒的时间单位,目的是介绍“秒”这一全世界统一的时间单位的由来。答案:(1)BE(2)文本一是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说明的。第③—⑧第112页共112页
段,介绍了时间计量系统的演变过程。第⑨—⑪段,介绍闰秒系统,说明闰秒产生的原因、闰秒系统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第12段,介绍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一天的时长变短,由此水到渠成地解释了“2021年或将出现全球时钟中第一次删除一秒的情形”的原理。(3)文本一第3段介绍1天被等分为86400份,因此有了天、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目的是介绍天文时这一时间计量系统的由来;文本二第④段从小时和地球自转一圈的距离推算出一秒的时间单位,目的是介绍“秒”这一全世界统一的时间单位的由来。【点评】说明方法类答题技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要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注意说明方法的正确书写,如“作比较”不要误写作“做比较”。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智能家居定义未来生活①科技的进步不断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以住宅为平台,智能家居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重新定义生活。②作为智能家居系统中最常见的组件,智能家电不仅包含传统家电的几乎所有功能,还具有网络化、智能化、节能化,以及开放性、兼容性、易用性等特点。复杂的控制和操作流程已内嵌在智能家电中的控制器里,因此,人们操作起来会非常简单便捷。电视机、冰箱、空调、音响、微波炉、洗衣机等传统电器都已进入智能时代,就连小家电也在大踏步迈向智能化,各显神通。比如,洗碗机能感应油脂含量,从而决定洗碗的程序及冲水的次数……③如果说智能家电只是智能家居的1.0形态,那么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的交织影响下,智能家居不断“进化”,从家庭自动化延伸到家居所有物品、环境智能化。若将整个智能客居系统比作人体,那么各组件是器官,软件是骨骼,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是经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则是大脑。人们可随时随地上网,也为智能家居系统中各组件的互联、互通、互控创造了理想的网络通信条件。智能手机作为万能遥控器,方便地控制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各组件,实现远程感知和远程控制并最终实现“人”和“家”的互联,实现对家庭环境和家人状况的自动感知,对家居组件的智能控制。④物联网技术的崛起使万物互联的梦想成为现实,它将是构建适老龄化智能家居的关键。各类智能传感器可感知人的各种健康信息,为智慧养老创造更好的技术条件。比如体积小、能耗低、信息处理速度的快超微型传感器“智能微尘”,尤其适用于监控老年人或病人的生活。家居中可布放各种“微尘”监控器,如嵌在手内的“微尘”会实时发送老人或病人的血压情况;地毯下的“微尘”会显示老人的行动及体重变化:衣服里的“微尘”则发送出体温的变化;连抽水马桶里也有“微尘”,可以及时分析排泄物,如有问题及时警示……⑤第112页共112页
作为当今科技的大热门,人工智能也正渗透到智能家居的方方面面。比如,智能音响的升级版——人工智能音响结合大数据分析、语音识别等新技术,不仅能提供多样化音乐服务,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还可利用其与人进行语音沟通的能力,执行人们的各种语音指令,甚至还能通过控制红外模块遥控智能家居系统中的组件。智能语音是人工智能的一大应用,人们只需说出一些指令,便可启动智能家居系统组件的某些功能。试想一下,如果你早上醒来,直接对着空气说:“帮我煮一杯咖啡”,那将是多么惬意的事情。⑥如今,机器人也已进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具备自主移动、避障、人脸记忆与识别、运动检测、语音交互、皮肤感知、声音监测与定位、网络通信等能力,可以较完美地实现听、说,读、看、行起等功能,通过互联网长时间在线通信,而且可以实现多台机器人协同工作。正因如此,智能机器人在未来可作为家庭中的“小管家”,随时待命。它们不但可以担当信使、安保、家政、家庭医生等大任,甚至还能帮忙遛狗。⑦“生活在未来”曾经是一个口号,但现在已经逐渐变为现实。智能家居系统将会越来越能“读”懒人心,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家变得更有“温度”。(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智能家居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2)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若将整个智能家居系统比作人体,那么各组件是器官,软件是骨骼,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是经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则是大脑。(3)下面句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请做出判断并分析原因。智能家电不仅包含传统家电的几乎所有功能,还具有网络化、智能化、节能化,以及开放性、兼容性、易用性等特点。(4)第③段运用了 逻辑 顺序,清晰有力地说明了 智能家居系统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标题中的“定义”原指对某一事物的特征做个界定,在这里引申为“规划”的意思。B.文章第⑤段列举智能音响的升级版这一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智能家居的人工智能化。C.文章第③至⑥段,作者采用并列式的方式详细的说明了智能家居智能化的方方面面。D.文章第⑦段中“读”“温度”两个词语,形象地指出了智能家居的便利化。【分析】本文按逻辑顺序,从物联网技术的崛起促进了适老龄化智能家居的发展、人工智能渗透到智能家居的方方面面、机器人进入智能时代三个方面,介绍了智能家居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概括。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文章第一段引出说明的对象——智能家居,接着二、三自然段介绍智能家居的具体内容;第四至六段具体介绍智能家居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所以我们可提取第四至六段的中心句,即“物联网技术的崛起使万物互联的梦想成为现实,它将是构建适老龄化智能家居的关键”“作为当今科技的大热门,人工智能也正渗透到智能家居的方方面面”“如今,机器人也已进入智能时代”来概括出本题的答案。第112页共112页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所给的句子,将智能家居比作人体,然后分别将“各组件”“软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比作“器官”“骨骼”“经脉”“大脑”,很明显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此来具体生动的说明智能家居的组成,既生动易懂,又能给读者以深刻印象。(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特点的掌握。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将删除前后的句意进行比较,阐述理由。“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在句中表示范围,意思是说智能家电差不多包含传统家电的所有功能,说明传统家电的部分功能它并不具备。如果删去,则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相符。所以这个词是不能删去的。答题最后,一定要记住强调一下,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4)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与段落内容的概括。细读第三自然段,先指出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的交织影响下,智能家居从家庭自动化延伸到家居所有物品、环境智能化;然后运用生动的比喻,具体介绍了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由此可见,本段采用的是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正误的判断。ABD.正确;C.有误,文章第③至⑥段,作者采用的是递进式来介绍智能家居的,并非是并列式。故选:C。答案:(1)①物联网技术的崛起促进了适老龄化智能家居的发展;②人工智能渗透到智能家居的方方面面;机器人进入智能时代。(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智能家居的形成原理及工作组件。(3)不能。“几乎”是限定词,说明智能家电包含传统家电的大部分但不是所有功能,如果去掉,意思太绝对,这个词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逻辑;智能家居系统(5)C【点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9.现代文阅读。极光的绚丽色彩从何而来?小小粒子有贡献王铮①第112页共112页
美国女航天员克里斯蒂娜•H•科赫是单次在太空滞留时间最长的女性。近日,她在社交媒体公布的一张照片受到颇多关注——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的星轨照片。这并非克里斯蒂娜•H•科赫第一次公布在空间站创作的摄影作品。今年6月,她在国际空间站拍摄的极光照片也吸粉无数。②极光通常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夜间的高空中。它自古就因为绚丽多彩而被留意、观察和记录。克里斯蒂娜•H•科赫拍摄的极光照片呈现出绿色的光芒。人们也曾观测到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极光,甚至同时夹杂不同的颜色。③那么,极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背后又是什么不同的物理过程?④通常认为,极光是太空(太阳风或地球磁层)中的高能带电粒子进入极区附近的高层大气引发的自然现象。它因为集中出现在两极附近被称为极光。出现在南极的被称为南极光,出现在北极的被称为北极光。极光常常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连续在变化。⑤简单地说,分子(也包括原子等)可以吸收或发射特定波长的光来改变能量状态。我们地球的大气,越往高空越稀薄,高空的分子、原子等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的过程可以发光,就会产生极光。而光的颜色与光波长有关,故而极光的颜色会与这种过程有关。⑥这就涉及到大气的电离和复合过程。在太阳紫外线、宇宙射线等的作用下,有些空气分子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成为正离子;有些分子获得电子而带负电,成为负离子。这种中性大气分子获得电荷的过程,称为大气电离。这些离子、电子等带电粒子又可能在碰撞后重新变成中性,这种过程叫做复合。⑦随着海拔高度增高,大气逐渐稀薄,甚至不同成分分离,出现以氧分子(O2)甚至氧原子(O)、氮氧化物分子(NO)为主的高度。再通过这些电离等过程,出现一些带电粒子,包括氧离子(O+)、羟基自由基(OH﹣)等。⑧在最高海拔处,以原子氧为主,受激发的原子氧(O)跃迁时常发射波长为630纳米的光,呈现红色,极光的颜色就会呈现出红色。由于原子氧浓度很低,而人眼对这个波长的光的灵敏度低,所以只有在太阳活动很强烈的时期,才能看到红色的极光。⑨当海拔高度较低时,粒子碰撞频繁,抑制了形成红光的过程,受激发的分子氮(N2)通过碰撞将能量传递给氧原子(O),此时微观粒子的跃迁会发射波长为555.7纳米的光,极光主要呈现出绿色。而当在这种情况下微观粒子跃迁较为平缓时,发射出的光波长仅为428纳米,呈现出的就是蓝色。更为罕见的粉红色或黄色的极光是由绿光和红光的过程按一定比例混合,共同作用而成。由于红色、绿色和蓝色是颜色加性合成的主要颜色,所以上述这些过程结合之后,理论上有可能出现几乎任何颜色的极光。不过以上几个颜色是主要的。另外,极光也包含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过它们都不是我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了。(1)本文题目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2)文章第一小节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填空。第112页共112页
极光产生的颜色与高空中 光波 的波长有关;在最高海拔处,人眼很少能观察到 红 色的极光;而在较低海拔处,发出绿色还是蓝色极光取决于 微观粒子的跃迁 ;其他任何可能颜色的极光来自于不同极光 按一定比例混合,共同作用 。A.红色B.光波C.按一定比例混合,共同作用D.微观粒子的跃迁(4)文中第⑨段画线句中的“几乎”能否删去?请简要回答。【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内容是极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背后又是什么不同的物理过程;第①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引出下文对于极光的解释;然后依次介绍了极光出现的位置;第③段过渡,引出下文介绍极光不同颜色形成原因。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的句式。标题一问一答,这里运用了设问修辞,能够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这里就是通过设问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指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关于极光和粒子的关系。(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阅读第①段可知,文章开头列举美国宇航员拍摄极光照片在网上走红的例子,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极光不同颜色形成原因的介绍,使这篇科普文章更加通俗易懂。(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能力。阅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找到关键语句提炼即可。由第⑤段“而光的颜色与光波长有关,故而极光的颜色会与这种过程有关”可知,极光产生的颜色与高空中光波的波长有关;由第①段“极光的颜色就会呈现出红色。由于原子氧浓度很低,而人眼对这个波长的光的灵敏度低,所以只有在太阳活动很强烈的时期,才能看到红色的极光”可知,在最高海拔处,人眼很少能观察到红色的极光;由第⑨段“此时微观粒子的跃迁会发射波长为55.7纳米的光,极光主要呈现出绿色。而当在这种情况下微观粒子跃迁较为平缓时,发射出的光波长仅为428纳米,呈现出的就是蓝色”可知,在较低海拔处,发出绿色还是蓝色极光取决于“微观粒子的跃迁”;由第③段更为罕见的粉红色或黄色的极光是由绿光和红光的过程按一定比例混合,共同作用而成可知,其他任何可能颜色的极光来自于不同极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共同作用”。(4)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赏析。结合本题,几乎:一指差一点,二指差不多,接近。这里指程度不完全,不确定,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不合符实际,太绝对,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答案:第112页共112页
(1)运用设问的修辞。自问自答,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的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极光色彩和粒子的关系。(2)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引出下文对于极光的解释,能吸引读者,通过列举代表性的情况来使接下来的介绍更通俗易懂。(3)光波红色微观粒子的跃迁按一定比例混合,共同作用(4)不能。“几乎”表示程度尚不确定,不完全。如果删去,就没有这层表达效果,文章的意思是可能会出现,但是不确定,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点评】某词能否去掉并说明原因,答题模式:①一般要解释该词的含义;②说明这个词语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所起到的作用;③说明去掉、替换该词语多带来的不良后果(不符合实际、不准确、太绝对等);④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10.阅读《拒绝做“热量富豪”》,回答问题。拒绝做“热量富豪”①要想瘦,热量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对热量又了解多少呢?②热量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基础,很多人也都知道,只有消耗的热量超过摄入的热量,才能达到减重的目的。那么,我们摄入的热量都从哪里消耗呢?③一部分是人体的基础能量消耗,这是我们热量消耗最主要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在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等各种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60%~70%,基础能量消耗虽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体表面积、年龄、性别、激素、季节、劳动强度等因素,但它基本是恒定的。④第二是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也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我们体内消化、代谢需要消耗的能量。第三个是体力、脑力活动的消耗,这也是我们最可控的一部分。第四是生长发育的消耗,这主要针对的是儿童和孕妇。所以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基础能量消耗若基本恒定,那么可以控制的,就只有我们摄入的食物和我们的体力消耗了。⑤那么,该如何计算食物及我们消耗的热量呢?⑥先来看看该如何“丈量”食物。首先,我们要养成看食物包装上食物成分表的习惯。一般上面都会注明食物所含的热量是多少,这样就很容易估算出我们摄入的热量。而对于那些没有标明热量的食物,《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特别提出:“食物标准分量的概念,从量化到形象化,让人们更容易把握食物用量和平衡膳食。”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到的食物作为参照物,来衡量我们吃的食物。假如午餐我们吃了100克主食,一份蔬菜炒肉,那摄入的热量是530千卡。⑦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哪些运动可以消耗530千卡热量呢?如果想要消耗掉530千卡,就需要快走120分钟,或者慢跑70分钟,或者游泳50分钟。是不是吃进去热量很容易,但想要消耗掉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常说,健康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管住嘴、迈开腿。⑧第112页共112页
需要强调的是,减重是一个自律的过程,吃、动合理兼顾,科学计算我们的摄入与消耗,拒绝做“热量富豪”,才能达到最终目标。(1)从第②段看,要想达到减重的目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2)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我们摄入的热量都是从哪里消耗的?(3)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写出两种说明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等各种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60%~70%,基础能量消耗虽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体表面积、年龄、性别、激素、季节、劳动强度等因素,但它基本是恒定的。(4)文中第⑧段加点的词语“热量富豪”的含义是什么?【分析】本文第①段直接点明说明的对象——热量;接着②到④段说明了人体热量的来源;⑤到⑦说明如何计算食物及我们消耗的热量,最后总结全文,只有科学计算我们的摄入与消耗才能达到减重的目标。【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答题区域在第②段。原文表述为“只有消耗的热量超过摄入的热量,才能达到减重的目的”,即:要想达到减重的目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消耗的热量超过摄入的热量。(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需要筛选的信息是“热量从哪里消耗”,阅读文本可以筛选出以下信息:“一部分是人体的基础能量消耗”“第二是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也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我们体内消化、代谢需要消耗的能量”“第三个是体力、脑力活动的消耗”“第四是生长发育的消耗”。可据此进行概括作答。(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本句中“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60%~70%”,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人类的基础能量消耗是我们热量消耗最主要的部分,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句中还有“如体表面积、年龄、性别、激素、季节、劳动强度等因素”等内容,这是列举事例说明基础能量消耗受到的影响因素,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4)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富豪”是指非常富有的人。而“热量富豪”是指在人体热量方面很富有,即拥有很高热量的人。答案:(1)消耗的热量超过摄入的热量。(2)人体的基础能量消耗;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体力、脑力活动消耗;生长发育消耗。(3)举例子、列数字。(4)拥有很高热量的人。【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摹状貌,配图表等。1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王欣第112页共112页
①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常不无担忧地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它会不会像《黑客帝国》中的矩阵一样,成为人类的统治者?②人工智能(简称AI)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20世纪。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AI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2年,第一台搬运机器人诞生;1965年,第一台具有声光“感觉”的机器人诞生;1966年,第一台聊天机器人诞生……机器人成了人工智能的代表。其实工厂里的智能机器、家庭中的智能家电、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等都是人工智能的杰作。③AI真的具有智能吗?毫无疑问,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它的所有智能都建立在计算这种功能之上。以AlphaGo战胜人类的围棋高手为例,AlphaGo存贮了很多棋谱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每一步棋输赢的概率,知道最有可能获胜的下一步棋。它没有创造出前人没有过的下法,也没有战胜对手的主观愿望,可是它的每一步棋都是高手的真传,这样的优势积累起来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④人工智能据说也可以写诗,只要给它足够数量的文字资料作为语料库,再通过编程让它从语料库里选择一些文字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组合,就变成了一首诗。乍一看,这些诗像模像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细细推敲就觉得不伦不类,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的诗作流传,可见在创造性的领域,人工智能想追上人类还遥遥无期。⑤为了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计算机科学家不断向脑科学取经。如果把大脑的信息处理比喻成一个黑箱,有信号的输入,有信号的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是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计算机矩阵破解了这个黑箱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用矩阵中的点来模拟神经元的发放频率,用矩阵中的线(公式)来模拟神经元的整合规律。计算机矩阵看似庞大复杂,其实远比人类大脑简单和单调。计算机矩阵通过一次一次地拟合,确实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模仿得比较逼真,主要集中在感觉输入﹣运动输出这样的反射性活动方面。对于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思维、推理、联想等脑的高级功能,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⑥人们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有朝一日反抗人类?对于这个想法,相信绝大多数脑科学家会报以一声苦笑。什么是自我意识?脑科学目前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能够把自我意识相关的神经回路、神经递质弄清楚就不错了,至于这些物质是怎么变成精神的?在哪一个层面,那些电流、那些化学物质就形成了可以驰骋古今、纵横四海的意识?这是比黑洞还要深奥的秘密。⑦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就让人工智能在运动控制、计算、识别的方面发挥所长吧!至于情感、意志、决策、想象、创造这些方面则交给人类来做。人类不应该害怕被机器超越,人类要不断超越自己﹣﹣不要让人性的弱点被AI放大,无休止地破坏和改变自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选自《科普时报》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第112页共112页
(1)第④段加点词“不伦不类”在文中的含义是 人工智能通过编程将文字按一定原则组合起来的诗经不起推敲,显得不规范。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列举人工智能战胜人类围棋高手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具有计算的优势,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 (3)根据文章第②﹣⑥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① 人工智能具有计算的优势 ② 在人脑的高级功能领域,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 ③ 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的担心 (4)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①段运用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了说明对象。B.第④段写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作不可能流传,细细推敲显得不伦不类。C.第⑤段中“黑箱”是指大脑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神经网络信号。D.全文流露出作者对人类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深切忧虑,提醒我们保持警惕。(5)以下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两段之间最恰当? D (填写选项)请阐述理由。A.第③段与第④段B.第④段与第⑤段C.第⑤段与第⑥段D.第⑥段与第⑦段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机器人可以微笑,也可以说出“我爱你”这样的话语,可是它毕竟是硅晶和金属制作的,不是生命有机体。只是当机器人的外形看起来和人类极为相似的时候,当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辨的时候,人们该如何对待它们,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分析】这篇文章首先从人们的担忧引出说明对象,接着介绍了人工智能的起源,然后介绍人工智能不会超越人类的原因,最后指出:人类不应该害怕被机器超越,人类要不断超越自己﹣﹣不要让人性的弱点被AI放大,无休止地破坏和改变自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解答】第112页共112页
(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不伦不类”的意思是: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没有道理。该词语在文中指人工智能通过编程将文字按一定原则组合起来的诗经不起推敲,显得不规范。(2)本题考查学生对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画线句列举人工智能战胜人类围棋高手的例子,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具有计算的优势,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提取信息的能力。文章第②﹣⑥段内容介绍了人工智能的起源,分析人工智能不会超越人类的原因。其中第②段介绍了人工智能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过程;第③段介绍了人工智能具有计算的优势;第④段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创造性的领域,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的原因。第⑤段说明在人脑的高级功能领域,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第⑥段指出,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的担心。(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正确;B.有误,“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作不可能流传”错误,应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的诗作流传;C.有误,第⑤段中“黑箱”是指大脑的信息处理;D.有误,作者认为:人类不应该害怕被机器超越,人类要不断超越自己﹣﹣不要让人性的弱点被AI放大,无休止地破坏和改变自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段文字写人工智能不是生命机体,但作者提出了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辨时,人们该如何对待的问题。这段文字内容紧承第⑥段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的担心,第⑦段正是对文字中的问题给出了明智的答案。所以,这段文字写放在第⑥段与第⑦段之间。故选:D。答案:(1)人工智能通过编程将文字按一定原则组合起来的诗经不起推敲,显得不规范。(2)列举人工智能战胜人类围棋高手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具有计算的优势,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3)①人工智能具有计算的优势。②在人脑的高级功能领域,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③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的担心。(4)A(5)D理由:这段文字写人工智能不是生命机体,但作者提出了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辨时,人们该如何对待的问题。第⑦第112页共112页
段正是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明智的答案。同时,这段文字内容紧承第⑥段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的担心。【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1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小小鱼刺有大用①说起鱼刺,估计很多人会联想起吃鱼时被刺着的感觉。可这小小的鱼刺并不是这么简单。②鱼刺,在生物学上叫肌间骨或肌间刺,指夹杂在肌肉内的小骨,而不是鱼体中间的那根又粗又硬的脊椎骨。通常,鱼刺在整个鱼体,除头部以外都有分布。根据分布位置的不同,又大体可分为髓弓小骨、脉弓小骨和椎体小骨。髓弓小骨是脊椎骨以上、由头部后方到尾柄基部肌肉中的鱼刺,脉弓小骨主要在脊椎骨下面的区域,椎体小骨则是靠近脊椎附近的细小的刺。椎体小骨仅在低等鱼类存在,而在骨鳔总目中,包括我们熟悉的鲤科鱼类中已经退化。③鱼刺其实有不同的形状。鱼刺常见的7个形状分别是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以历经长年养殖的鲢鱼为例,它至少包含四个类型的鱼刺,即I形、卜形、Y形和一端多叉形,其中I形和卜形的数量较多,没有更复杂的两端两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④鱼刺有什么用?科学界普遍认为鱼刺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肌肉、传递能量以及与鱼的运动有关。鲤科鱼类多以植物或者底栖动物为食,捕食过程中,更需要身体做出细微的调整。因此,当鱼进行纵向运动的时候,正因为肌肉的收缩,所以可能才需要借助鱼刺产生的作用力,来完成一些较为细微的方向转变。但是像鲇鱼一类的肉食性鱼类,捕食主要依靠瞬间爆发力,此时强劲的骨骼支撑和发达的肌肉才可能是其最需要的,而非鱼刺。⑤鱼刺虽然会让我们在品尝美味时带来麻烦,它却是了解鱼类进化的重要途径。古生物学家发现,随着鱼类的逐渐演化,鱼刺的数量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从多到少,最后消失的过程。鱼刺的类型也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又退化。如低等鱼类海鳗,鱼刺平均有409根,且仅有I形、卜形和Y形;而到了鲤科鱼类,鱼刺数目减少到93至133根,且出现了7个类型;到了更晚一些的鲇形目,如黄颡鱼,体内的鱼刺仅残留了8根,且为简单的I形。⑥第112页共112页
科学家对我国特有鱼属——金线鲃属鱼类的鱼刺进行了研究。金线鲃属鱼类是一类洞穴和半洞穴的鱼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喀斯特区域。由于对洞穴生活的适应,出现了眼睛退化、身体无色素等适应特征。除此之外,科学家也发现从半洞穴种类到完全洞穴种类,鱼刺有减少的趋势。科学家分析,这可能与洞穴生存环境较极端、食物缺乏相关,鱼刺数量的减少有利节约能量。同时,金线鲃属鱼类鱼刺无树形结构,也可以说明金线鲃属鱼类属于进化上比较慢的类群。⑦养殖品种的鱼类,鱼刺的数量和形状都有减少和简单化的趋势,这可能与养殖过程中食物来源充足,而且也没有太多运动空间相关。如鲤鱼、鲫鱼等一些养殖的品种中,腹部的脉弓小骨已经退化消失,吃鱼的时候肋骨附近的肉可以放心大口地吃。⑧如此看来,肌间刺的发育既有进化的历史原因又有生态适应的现实原因,未来某一天,科学家或许能找到跟鱼刺的形成有关的基因并且利用到育种上来,届时,我们吃鱼时就不用担心小小鱼刺带来的麻烦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并非每一种鱼身上都有髓弓小骨、脉弓小骨和椎体小骨。B.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C.洞穴和半洞穴的鱼类,眼睛退化,身体无色素,鱼刺也都减少了。D.“科学界普遍认为鱼刺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肌肉、传递能量以及与鱼的运动有关。”其中“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联系全文,说说研究鱼刺的作用。(3)结合选文相关知识,完成下面的对话。时间:中午地点:家中餐厅奶奶(感叹地):“怎么我觉得现在的鲤鱼比我小时候的,刺少了!”小明:“ 奶奶,过去的鲤鱼,养殖的少,需要自己捕食,还要靠鱼刺发挥作用。现在鲤鱼大多是人工养殖的,食物来源充足,不需要太多运动,鱼刺就减少了呗! ”【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开篇由很多人会联想起吃鱼时被刺着的感觉,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鱼刺在生物学上叫肌间骨或肌间刺,指夹杂在肌肉内的小骨和鱼刺不同形状、鱼刺作用等。最后说明肌间刺的发育既有进化的历史原因又有生态适应的现实原因,未来某一天,科学家成评能找到跟鱼制的形成有关的基因并且利用到有种上来,届时,我们吃鱼时就不用担心小小鱼利带来的麻烦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ABD.正确;C.有误,从“由于对洞穴生活的适应,出现了眼睛退化、身体无色素等适应特征。除此之外,科学家也发现从半洞穴种类到完全洞穴种类,鱼刺有减少的趋势”知“眼睛退化、身体无色素等适应特征”是洞穴生活鱼类的特性;“鱼刺有减少的趋势”是半洞穴种类到完全洞穴种类鱼类的特性。所以选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从第⑤段“鱼刺虽然会让我们在品尝美味时感到麻烦,它却是了解鱼类进化的重要途径”可知,研究鱼刺可了解鱼类的进化以及生态适应的原因;从第第112页共112页
⑧段“未来某一天,科学家或许能找到跟鱼刺的形成有关的基因并且利用到育种上来”知,研究鱼刺可找到跟鱼刺的形成有关的基因,并利用到育种上。(3)本题考查理解应用。奶奶的感慨是“现在的鱼刺比小时候的要少”,小明的回答,应该的鱼刺比以前变少的原因。从第⑦段“养殖品种的鱼类,鱼刺的数量和形状都有减少和简单化的趋势,这可能与养殖过程中食物来源充足,而且也没有太多运动空间相关”知,“鱼刺减少与人工养殖鱼变多,食物充足,鱼儿运动变少有关”,抓住这几点,合理组织语言即可。答案:(1)C(2)了解鱼类的进化以及生态适应的原因;找到跟鱼刺的形成有关的基因,并利用到育种上。(3)示例:奶奶,过去的鲤鱼,养殖的少,需要自己捕食,还要靠鱼刺发挥作用。现在鲤鱼大多是人工养殖的,食物来源充足,不需要太多运动,鱼刺就减少了呗!【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13.阅读《昙花:花中智者》,回答问题。昙花:花中智者①昙花,似乎是一种让人伤感的花,它那短暂的花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颜易衰”“流星滑落”“流水不复”等等,对人来说无力回天的场景。②冰雪晶莹的昙花,从花蕾轻绽到凋零垂落,只有短短三、四个小时,最最华美的盛花期,不过十几分钟。昙花开放时,花筒慢慢翘起,外层苞农片片绽开,馨香便从花苞内弥漫开来。在沁人的清香里,20多片洁白、如玉似脂的花瓣,如电影慢镜头般一丝丝舒展、再舒展,直到露出点点鹅黄的花药,伸出菊花一样的柱头。③昙花,是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热带沙漠中的土著居民。和其他地区相比,气候又干又热,只有到了晚上才凉快些。④和沙漠中的很多植物一样,昙花也把自己的叶子退化成小小的针刺,一来避免动物啃食,二来减少水分蒸腾。我们看到的所谓“叶子”,实际上是昙花的叶状变态茎,昙花派遣这绿色变态的茎干,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加工吃食,可谓物尽所能、一举两得。⑤第112页共112页
昙花知道,当自己张开那硕大的花瓣时,水分会流失得特别快,而自己的根,从沙土中吸收水分,又是多么的不易,对于沙漠植物来说,水贵如油,须时刻牢记的。这炎热的白天,自然是不可以开花了。那就夜晚开吧,花期也要缩短,昙花的这个脑筋急转弯,被事实证明是多么明智,昙花真是“花中智者”。三、四个小时的香味与色彩广告(白色花瓣,在黑夜里最醒目),对惯于在晚出没的“煤婆”﹣﹣蛾类和蝙蝠来说,也足够了。沙漠中昼夜温差大,晚上八、九点钟以前的高温和半夜后的低温,对开花都不利,就这个点,温度刚刚好。⑥终于明白,昙花是花中的智者,那瞬间绽放的绚丽,让我感动又敬佩。⑦昙花一现,如同冰河解冻、春笋破土,是华丽珍贵的。不仅为我们带来瞬间的震撼,也定格为永恒的记忆。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昙花一现,也该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吧。(1)为什么说昙花是“花中智者”?(2)根据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昙花从花蕾轻绽到凋零垂落,只有十几分钟。B.昙花叶子退化成针刺,为了用它进行光合作用。C.昙花在晚上八、九点钟之后到半夜前开花。D.昙花的深红色花瓣,能够在夜间吸引蛾类和蝙蝠。(3)请将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写出来。昙花,是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热带沙漠中的土著居民。和其他地区相比,气候又干又热,只有到了晚上才凉快些。(4)如何理解第⑦段中加点词“昙花一现”的含义。【分析】这篇文章介绍了昙花的习性特点,被称为“花中智者”的原因。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知识,解答即可。【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⑤段“那就夜晚开吧,花期也要缩短,昙花的这个脑筋急转弯,被事实证明是多么明智”可知,为保护水分不流失,昙花在夜晚开花,且缩短花期,所以说昙花是“花中智者”。(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有误,原文是“从花蕾轻绽到凋零垂落,只有短短三、四个小时”,此项表述错误。B.有误,原文是“昙花也把自己的叶子退化成小小的针刺,一来避免动物啃食,二来减少水分蒸腾”,此项表述错误。C.正确。D.有误,由原文“白色花瓣,在黑夜里最醒目”可知,昙花的白色花瓣,能够在夜间吸引蛾类和蝙蝠。故选:C。(3)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昙花,是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热带沙漠中的土著居民”把“昙花”比作“土著居民”,是打比方;“和其他地区相比”把“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热带沙漠”和其它地区相比较,是作比较。(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结合文章内容“从花蕾轻绽到凋零垂落,只有短短三、四个小时,最最华美的盛花期,不过十几分钟”可知,昙花花朵非常美丽,但是开花时间却只有3至4小时,可谓十分之短。人们用“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第112页共112页
答案:(1)在炎热的沙漠,为保护水分不流失,昙花在夜晚开花,且缩短花期。(2)C(3)打比方、作比较(4)人的(短暂)一生有所成就,给世间留下(永恒)价值。【点评】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作引用: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从而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14.阅读。紫檀的特性马未都①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宫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②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檀被开启、打光以后,颜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④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以上的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⑤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第112页共112页
。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⑥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檀材质的优点在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1]”。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备受众多雕刻家的青睐。⑦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选文有删改)【注】[1]势如破竹:形容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1)按如下要求答题。①第④段,“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的原因是: 紫檀出料少,十分名贵,建造大钟,会耗费很多紫檀,乾隆很心疼 。②第⑤段,“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的原因是: 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 。③第⑥段,“紫檀没有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 横向不能走刀,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介绍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既体现了紫檀的名贵,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对紫檀的介绍。B.紫檀的特性之一是颜色沉静有光泽,而且是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紫檀时才能感受到。C.“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句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紫檀名贵,再分说紫檀特性,最后写紫檀备受青睐。(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紫檀的特性。【分析】本文以逻辑顺序介绍了名贵木料紫檀的特性。文章第一段指出说明的对象;接着第二至六段,具体介绍紫檀的特性: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紫檀出料少,特名贵;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紫檀纤维细,易雕刻。最后第七段总结全文,强调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的稳固地位。【解答】(1)①第112页共112页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文章在介绍紫檀的同时,写到了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的事,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在文章第四段中出现,结合段落介绍的中心内容,即可知道答案,是因为紫檀出料少,十分名费,这个建造让乾隆很心疼。②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第五段,写“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的特性,这就是紫檀的变形率非常低的原因。或用本段中“紫檀‘性小’,脾气小,不太会遇冷收、遇潮胀,不易变形”来作答亦可。③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根据句子的前后内容,可知“这些毛病”指的就是前一句话,即:“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根据句意可概括为:横向不能走刀,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原文说“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并非所有紫檀都具有这种光泽。故选:B。(3)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第三至六段的中心句,即可筛选出答案。文章第二段以问句引出说明的内容后,第三至六段具体介绍紫檀的特性,每段都在段首以中心句的形式交代了其所具有的特性,提取出来分别为: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紫檀出料少,特名贵;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答案:(1)①紫檀出料少,十分名贵,建造大钟,会耗费很多紫檀,乾隆很心疼。②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紫檀“性小”,脾气小,不太会遇冷收、遇潮胀,不易变形。)③横向不能走刀,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2)B(3)①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②紫檀出料少,特名贵;③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④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点评】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属于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考点,其核心是通过提炼、概括、压缩、推理、分类等方法获取语段或材料的准确信息。本考点的答题思路是:(1)明确筛选整合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合的范围。也就是审题,应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目的,确定范围。要求筛选的信息有的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2)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15.说明文阅读。三星堆遗址①第112页共112页
最近,三星堆再次火了。据某在线旅游平台发布数据显示,由于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公众对三星堆博物馆的热情暴增。预订三星堆博物馆门票的游客数环比增长近12倍,不少游客还会“打飞的”专门去看古蜀文明。②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③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古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鸭子河南岸的马牧河南北两岸的高台地上,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沿河一带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已确定的古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湾”“真武宫”,北部的“西泉坎”,东部的“狮子堰”,西部的“横梁子”,以及向西延续的“仁胜村”“大堰村”等遗址最为重要。三星堆遗址群的年代范围前后延续2000年,所出的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已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④从20世纪20年代末三星堆遗址开始被世人知晓以来,三星堆已历经近100年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出土文物是宝贵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青铜立人、有宽1.32米青铜面具、有高达3.95米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无二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金器,以满饰图案边璋为代表玉石器,亦属前所未见稀世之珍。⑤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例如此次发现的铜、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⑥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提供了独特的物证,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三星堆遗址的,请补充完整。三星堆古遗址的概况;① 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 ;② 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③ 三星堆古遗址文物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 ;三星堆遗址的研究价值和意义。(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第112页共112页
①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②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分析】文章介绍了三星堆古遗址的概况,如位置、年代、地位、遗址意义等;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三星堆古遗址文物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三星堆遗址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梳理能力。从第②段内容来看,介绍了三星堆古遗址的概况,如位置、年代、地位、遗址意义等;从第③段首句“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和具体介绍的内容可知,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的特点;从第④段“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并结合此段内容可知,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从第⑤段“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可知三星堆古遗址文物凝聚的是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从第⑥段“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宗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知,此段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的研究价值和意义。(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这句话把三星堆出土的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进行了对比,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句话出自第五段,联系其中的“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可知此处比较突出强调了三星堆遗址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①“最”与“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表示程度,强调了三星堆遗址在二十世纪人类的考古发现中的重要地位。“之一”表示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不是唯一的一个,说明还有其他伟大的发现。②“稀世之珍”的意思是世间少有的珍宝。常用来形容极为珍贵的东西。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说明了三星堆出土的这些金器和玉石器稀少而珍贵的特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答案:(1)①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②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③三星堆古遗址文物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2)作比较。把三星堆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作比较,突出说明三星堆遗址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最”是从程度上进行限制,体现了三星堆遗址的地位;“之一”表范围,意思是说还有其他伟大考古发现。②第112页共112页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稀世之珍”是比喻极宝贵的东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星堆出土的这些金器、玉石器稀少、珍贵的特点。【点评】说明文语言特点为: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正确无误的认识;有条理地说明描述某一对象的特征或位置等;摸清事物之间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16.阅读下面片段,完成问题。【片段一】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A.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在那里,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节选)【片段二】卢沟晓月①王统照①卢沟桥不过是一座大桥,却居然也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列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卢沟晓月”。②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最容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凌晨早发的光景,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一道雄伟的壮丽的石桥,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游览,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东方未明时打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你想,在交通工具还没有如今迅速便利的时候,车马来往奔驰,再加上每个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横在心头,谁不为“生之活动”在精神上负一份重担?盛景当前,把一片壮美的感觉移入渗化于自己的忧喜欣戚之中,无论他是有怎样的感观,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错综。而对着这个具有崇美的压迫力的建筑物,行人如非白痴,自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别,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触感,于是留在他们心中,或留在书籍文字绘画表达出的作品中,对卢沟桥三字真是有很多的酬报。第112页共112页
③不过,单以“晓月”形陪衬卢沟桥的实在是一位善于想像而又身为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潮气清漾,烘托出那钩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蝶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如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样反向的美感。④无论你是否身经其地,现在,你对于这名标历史的胜迹,大约不止于“发思古之幽情”吧?其实,即以思古而论也尽够你深思永叹,有无穷的兴趣!何况,血痕染过的那些石狮的馨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就是万古长存的“晓月”也必定对你惨笑,对你冷觑,不是昔日的温柔,幽丽,只引动你的“清念”。⑤桥下的黄流,日夜呜咽,泛挹着“青空的灏气”,伴守着沉默的郊野……⑥他们都等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注释】①本文作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有删节。“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②泛挹(yì):洋溢的意思。挹:舀,酌。把液体盛出来。③灏(hào):同“浩”。(1)片段一中画横线的A句用了 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石拱桥有 结构坚固 的特征;B句用了 摹状貌 说明方法,说明中国石拱桥有 形式优美 的特征。(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①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②阅读片段二第②③段中“你想”领起的语句,从写法的角度说说其作用。(3)两个片段内容都写到了“卢沟桥事变”,各有什么作用?片段一: 简略地说明了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值得纪念的历史意义。 片段二: 卒章显志,作者不忘国耻,坚信抗战必胜,那有“血痕”和“白骨”的卢沟桥,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历史见证。 【分析】两个片段所写的对象都是卢沟桥,片段一是说明文,向读者介绍了卢沟桥的相关情况,让读者对卢沟桥有了了解;片段二是一篇散文,描写了“卢沟晓月”带给不同人的不同感受,抒发了作者不忘国耻,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心。【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及句子的内容来判断,A句中将“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与“这座桥很少出事”进行比较,目的是“足见它的坚固”;B句对卢沟桥上的石狮子的不同姿态进行了描绘,这属于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描绘石狮子形态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这座桥建筑形式的优美。(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句子的作用。第112页共112页
①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准确,体现其准确的词往往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本句中的“约”是“大约”的意思,是表示估计的副词,它准确地说明了“桥宽8米”只是一个估计的数字,而不是准确的数值;“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是表示程度的副词,虽然平行的程度很高,但并不完全平行。所以这两个词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本题考查句子的写法及作用。“你想”是引导人们展开想象,写出了人们心目中的“卢沟晓月”的景象,以及来往的人群对此“生发出种种触感”和“生发出多少样反向的美感”,这样的语句使语言富有诗意,吸引读者去阅读。(3)本题考查不同文体写作目的的理解。由于两个片段文体特征不同,所以引用同一材料的目的也不相同,【片段一】是说明文,是为了让人们全面了解卢沟桥,所以写“卢沟桥事变”是为了简略地说明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值得纪念的历史意义;【片段二】是一篇散文,是为了抒发作者对卢沟桥的情感,目的是为了感染人,教育人。所以写“卢沟桥事变”是为了表达作者不忘国耻,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念。那有“血痕”和“白骨”的卢沟桥,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历史见证。答案:(1)作比较 结构坚固 摹状貌 形式优美(2)①不能。“约”是“大约”的意思,准确说明了8米是个约数;“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桥面与河面平行的关系。②两段中“你想”的语句是作者展开想象来写“卢沟晓月”,是极富诗意的:第②段作者想象了远来的行人在雄伟壮丽的石桥上临晓风、看残月,引动了内心的感喟;第③段作者想象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构成一幅佳画,使行旅者各自在心灵深处产生美感。(3)片段一:简略地说明了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值得纪念的历史意义。片段二:卒章显志,作者不忘国耻,坚信抗战必胜,那有“血痕”和“白骨”的卢沟桥,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历史见证。【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第112页共112页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1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生气的成本①人人都知道生气不好,可事到临头每个人都会不加控制地大生其气。原因何在?还是对生气认识不到位。事实是,你的每一次心理变化,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②神经为了应对产生的心理变化,会调动身体的全部资源,进入应激状态。由于神经系统连接着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所以,一旦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就像一个国家启动战争程序一样,所有相关系统都会投入战斗,正常的生产将停止,所有资源都用来备战。③于是,原来用于生长、修复的内分泌,被改变为用于应激状态的内分泌,其结果就是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会因为应激需要而受到抑制;循环能力会因为应激而下降;消化功能会因为应激而减弱。机体为了应激,不得不强化心脏的跳动以支持“战争”所需的供养,这就为心脏病的发生累积了条件。为了应激,机体不得不提高血压来保证循环需要,从而引发高血压。血糖也不得不升高,机体还要将肝糖迅速转化为血糖,将组织中的蛋白质也转化为糖,以支持能量的应激供应,这就当然地引起糖尿病!④可悲的是,这场战争是假想出来的。并不是像兔子遇到老虎、猴子遇到蟒蛇那样,必须应激以保护生命,而是由于你自己大脑的思维模式引起的神经紧张,牵动了机体的系统变更。⑤美国的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⑥在导致疾病的五大因素中,营养失衡、毒素积累、损耗过度、自然衰老这四个因素加起来的损害,都没有不良情绪积累所带来的严重。因为,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⑦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坏心情,触动压力导火索的?原来,仔细研究发现,能够触动神经紧张的因素,来自这样几个方面:陷入了不愿意面对的境遇;碰上了让人失望的事情;预期的意愿没有实现。⑧如何避免不良情绪,如何创造好心情,这是养生之道中最关键的部分。道家为此选择闭关;佛家进入深山老林,严格宣布“八戒”;儒家设法约束举止;武术家更是想尽办法让自己入静。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摆脱人为的思想压力所引起的生理病变,费尽脑汁。⑨淡定从容、泰然自若、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这些成语,道出了心智修养的核心,也道出了解决不良情绪伤害的途径。第112页共112页
(原文有删改)(1)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有”能否删去?为什么?一旦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就像一个国家启动战争程序一样,所有相关系统都会投入战斗。(3)不良情绪对人产生了哪些危害?再举例说说你将如何排遣不良情绪。【分析】本文第①段引出说明的对象,指出生气对身体有巨大的影响;接着第②至⑤段,具体说明生气时人体各器官的变化,以及生气最终产生的危害;第⑥至⑧段,说明人会生气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生气的发生;最后一段,再次强调生气的危害,说明要想有个好身体,首先要照顾好我们自己的心情。【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美国的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可知,这是举例子,用大白鼠实验举例,具体地说明生气对人健康状态的影响之大;由“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可知这是通过比较说明生气的危害之大;“10”“3000”这是准确的数字,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加准确直观地说明了生气对人造成的危害具体严重程度。(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的往往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本句中的“所有”就是从范围上加以修饰,指出是全部相关系统,说明了“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巨大。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去掉这个词,就不能突出这一点。(3)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及思维的拓展。问题一:文章第③段就具体地说明了不良情绪对人产生的危害:“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会因为应激需要而受到抑制;循环能力会因为应激而下降;消化功能会因为应激而减弱”,还有“引发高血压”“引起糖尿病”等;第⑤段有“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第⑥段有“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可据此概括作答。问题二:联系自己的实际,要紧紧围绕“如何排解不良情绪的”这一核心问题,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即可。答案:(1)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大白鼠实验举例,形象地说明生气对人健康状态的影响之大;将人生气10分钟和参加3000米赛跑所耗费的精力相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生气对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2)不能删去;因为“所有”在这里是“全部”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修饰,突出“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巨大。如果去掉,就不能突出影响范围大。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明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3)问题一:①使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会因为应激需要而受到抑制,循环能力会因为应激而下降,消化功能会因为应激而减弱。②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③消耗大量精力。④第112页共112页
容易诱发其他引起疾病的因素。问题二:示例:我常用宣泄的方法来排遣不良情绪。情绪的宣泄是平衡的心理、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不良情绪来临时,我们不应一味地控制与压抑,还要懂得适当的宣泄。例如,当生气和愤怒时,可以到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或者进行比较剧烈的活动,如跑两圈、扔铅球等等。【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和作用:(1)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2)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3)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个特征。(4)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些特征。(5)下定义,对事物的特征和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6)作比较,突出的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四海为家”的微塑料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学家“捕获”。科学家们认为:“这基本可以证明,微塑料已遍布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塑料在生活中很常见,“微塑料”又是什么?它为何引发科学家频频关注,又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害?科学界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才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来源。“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所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一方面,摄入微塑料容易堵塞生物食道,另一方面,塑料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化学物质,有50%以上都是有毒物质,生物摄入微塑料后,这些有毒添加物质逐步释放或与周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有毒中间产物,由此对生物产生危害,而纳米尺度的微塑料甚至可以穿过生物细胞膜造成危害。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加之具有较大表面积,容易吸附海水中的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较周围沉积物高100倍,较海水高100万倍。而这些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第112页共112页
最让科学家们担心的是,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科学家们普遍呼吁,世界各国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目前,微塑料已遍布全球海洋,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B.“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是海洋中微塑料的两大来源。C.“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都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等日化用品的生产。D.微塑料具有高疏水性,而疏水性污染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最终可能进入人类体内,威胁人体健康。(2)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简要概括微塑料具有哪些特性。(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两种原因。英国南极考察队在距离极点1500米的南乔治亚岛考察时,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分析】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微塑料“难降解;粒径细小;数量巨大;容易被海洋浮生物所摄入;高疏水性”等特点,呼吁人们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根据第4段中“‘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可知“‘次生’微塑料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等日化用品的生产”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五段“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所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容易堵塞生物食道”,第六段的“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提炼关键词语即可解答。第112页共112页
(3)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结合第④段“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生物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可总结出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第一种原因,根据“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各个层级的生物体内富集”可总结出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第二种原因和第三种原因。答案:(1)C(2)微塑料难降解,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生物所摄入;具有高疏水性。(3)第一种:海鸟摄入微塑料时堵塞生物食道,导致它无法摄食而死。第二种:微塑料的毒性、吸附的毒物,导致海鸟死亡。第三种:海鸟食用了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而死。【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19.阅读《动物为什么不锻炼》,回答问题。动物为什么不锻炼①有野生动物要想在自然界生存下去,都需要极佳的体能,但我们很少看到动物会有意识地锻炼身体,为体能做储备,候鸟就是一个好例子。大部分候鸟迁徙时都要不间断地飞行成千上万公里,其难度绝不亚于一场马拉松,但没人见过候鸟会在出发前先锻炼一下,它们就知道不停地吃,似乎只要储备足够多的能量就行了。又如熊,大部分在冬天会找个山洞钻进去睡上好几个月,直到第二年开春才苏醒。令人惊讶的是熊醒来后立刻就能活蹦乱跳地出洞觅食,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②为什么动物不需要锻炼呢?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问过,但直到最近才有科学家试图去寻找答案。研究发现,冬眠之所以不会让熊的肌肉萎缩,是因为熊的血液里存在某种因子,能够让肌肉细胞维持健康。曾经有人把小鼠的肌肉组织浸泡在熊血之中,发现如果是在夏天采的血,那么小鼠的肌肉会持续萎缩,但如果采的是冬眠中的熊的血,肌肉的萎缩速度会减缓40%。这个结果说明,冬眠中的熊会分泌一种对肌肉有保护作用的化学物质。③迁徙的鸟类之所以不需要锻炼,似乎也和基因有关。加拿大一位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一种名叫黄腰林莺的北美候鸟,他发现,只要通过人为控制光照和温度的办法模仿季节变换,这种鸟的肌肉细胞内就立刻会有上百个基因发生变化,为即将到来的长途奔袭做好准备。④第112页共112页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大部分野生动物的生活模式是相当固定的。它们每天的每个时刻应该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这些动物干脆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无须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⑤人类肌肉没有这种功能,因为我们的生活模式是不固定的。我们的肌肉需要时刻做好准备去应对不同的场景,没法按照某个固定模式去生长。也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我们的肌肉不干脆进化得永远保持强壮呢?答案在于,肌肉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奢侈品,维持肌肉健康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研究显示,休息状态下的肌肉组织每天每公斤需要消耗15千卡的能量,运动状态下的消耗更是会成倍增加。考虑到肌肉组织平均要占到一个人体重40%左右,我们吃下去的食物有20%是为了维持肌肉健康而被消耗掉的,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自然选择不会允许我们浪费宝贵的资源去养活一支强大的常备军。⑥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是无须担心肌内萎缩的,我们的祖先几乎每天都要出门觅食,无论是捕猎还是采集,都需要不停地运动。一个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动的人是吃不到足够的食物的,这时他身体里的肌肉组织就会被当作食物储备消耗掉,帮助他渡过难关。⑦现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变化,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整天坐办公室的人。他们的心跳和呼吸频率长时间维持原样,他们的肌肉根本得不到足够多的刺激,这就导致他们的运动能力大幅度下降。这些人要想维持一定的运动能力,就必须人为地创造出某些场景,强迫自己动起来,这种场景被我们称为“锻炼身体”。⑧换句话说,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让现代人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满足我们的动物本能,让我们这些靠脑子吃饭的人可以相对健康地活下去。(1)阅读全文,说说大部分野生动物不需要锻炼的原因是什么?(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①又如熊,大部分在冬天会找个山洞钻进去睡上好几个月,直到第二年开春才苏醒。 举例子 ②休息状态下的肌肉组织每天每公斤需要消耗15千卡的能量,运动状态下的消耗更是会成倍增加。 列数字、作比较 (3)第⑤段中加点的“这种功能”指的是什么?(4)人类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动物不锻炼的原因。本文先用(参加运动会的)人和(准备迁徙的)候鸟对比引出说明对象,然后(以黑熊和黄腰林莺为例)具体说明动物为什么不锻炼,最后说明人类体育锻炼的原因和目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②段“为什么动物不需要锻炼呢”,可知答案从②段以下梳理,不难找到第④段“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大部分野生动物的生活模式是相当固定的。它们每天的每个时刻应该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这些动物干脆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无须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提取句子作答即可。第112页共112页
(2)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①由“又如”可知,此句是举例子。②把“休息状态下的肌肉组织消耗15千卡的能量”和“运动状态下的消耗能量”进行对比,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做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去附近的上文即可寻找答案。这道题从文中的“这些动物干脆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无须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便能分析出“这种功能”是指“无需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根据“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让现代人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满足我们的动物本能,让我们这些靠脑子吃饭的人可以相对健康地活下去”概括作答即可。答案:(1)大部分野生动物已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无需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2)①举例子②列数字、作比较(3)无需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4)让现代人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满足我们的动物本能,让我们这些靠脑子吃饭的人可以相对健康地活下去。【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20.说明文阅读。无坚不摧的“水刀”华兴恒①第112页共112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利用高压水射流来切割材料的技术,这种高压水射流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②“水刀”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我们常用的最细的自动铅笔芯的直径还要细一些,水从出口喷出时的压强非常大,相当于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在如此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使被加工受冲击的的部位在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切割工件的目的。③_________,“水刀”几乎可以做到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无论是工字钢,还是能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水刀”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都可以被水带走,同时,在切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使用“水刀”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所产生的废水还可以回收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④“水刀”的应用范围广泛。由于“水刀”具有不是刀却胜于刀的特点,因此在采矿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可以用来在坚硬的岩石上打眼,还可以用来破碎岩石。在南非,工人利用“水刀”在地下几千米的金矿中切割石英岩壁上的矿块。我国有些煤矿使用了一种“水刀”采煤机,利用高压水射流的冲击力来采煤,效果非常理想。由于“水刀”切割不会产生火花,不存在使气体燃烧而发生爆炸的隐患,因此可以代替常规的爆破方式。由于“水刀”切割具有准确无误的特点,因此在制鞋工业中,用它来切割鞋片,快速又省力。它可同时切割四层泡沫塑料而不走样,还能节省10%﹣15%的材料。此外,“水刀”在造纸业、机械制造业以及电子工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⑤“水刀”的应用前景十分诱人,它将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1)选文第②段画线句除了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2)请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写一个提示该段主要内容的句子。(3)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A.选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高压水射流的相关知识。B.“‘水刀’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几乎都可以被水带走”一句中,“几乎”一词说明了“水刀”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大多数都被水带走了,但不是全部被带走,该词用在此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水流速度猛然增加,压力骤然减小,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第112页共112页
D.“水刀”的应用范围广泛,在造纸业、机械制造业以及电子工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水刀”可能在外科手术中得到应用的原因。(说出三点即可)【材料】日本东京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的科学家曾用“水刀”在家兔身上做实验,结果表明,它可以用于肝、肾和其它器官的手术。虽然动物实验距人体应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用“水刀”为病人做手术也并不是不可以实现的。现在,加拿大的医生就常用类似“水刀”的工具做骨切开手术,效果很好。【分析】这篇说明文首先引出说明对象“水刀”,其次介绍“水刀”的原理,接着说明水刀的优势,然后介绍“水刀”的广泛应用,最后展望“水刀”的发展前景。【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要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然后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比我们常用的最细的自动铅笔芯的直径还要细一些,水从出口喷出时的压强非常大,相当于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这句话中,“比”字可以看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与我们常用的最细的自动铅笔芯的直径相比,准确具体地突出说明了高压水射流出口直径小的特点。(2)本题考查段意概括。解答此题,要把握文章内容,仔细阅读有关段落,结合上下文,概括归纳即可。从“水刀几乎可以做到攻无不克、无坚不摧”“用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也没有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这些句子中,可以找到共同之处,即都说明了“水刀”性能的优越。据此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原文“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所以“水流速度猛然增加,压力骤然减小,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表述有误。故选:C(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认真阅读文章第③④段的内容,筛选水刀的优势,归纳概括即可。如:从“水刀几乎可以做到攻无不克、无坚不摧”“用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也没有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水刀”性能的优越。在外科手术中应用,也无外乎是看中了“水刀”的这些优势,据此提炼概括即可。答案:(1)作比较。将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与我们常用的最细的自动铅笔芯的直径相比,准确具体地突出说明了高压水射流出口直径小的特点。第112页共112页
(2)示例:“水刀”的性能优越。(3)C(4)①“水刀”几乎可以做到攻无不克、无坚不摧,能随心所欲地切削坚硬的材料;②可以沿任意曲线切开需要切开的部位;③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也没有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④振动小,噪声低;⑤切割准确无误,不走样。(找出三点即可)【点评】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①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②分类别:有条理、更细致、清楚地说明事;③列数字: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④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事物;⑤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⑥作比较:强调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⑦作诠释:解释说明事物的特征。21.阅读《菊花》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菊花①菊花原产地是中国。菊花又名鞠,还有黄花、九华、金蕊、金精、帝王花等三四十个称谓。菊花大多开放在秋寒之季,飒飒冷风中,百花凋落,唯有菊花灿然绽放,让人心生敬意。②菊花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依花径可将菊花分为大菊和小菊;依花期可分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寒菊)和四季菊;依花色可分为黄、白、粉、紫、橙、褐、绿以及间色和复色等。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③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而在少光、寒冷的地方菊花也能生长。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播种或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菊花良好的适应性,使其在中国自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菊花是很多城市绿化的首选花卉。④菊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菊花端庄素雅,晚香凝秀,花姿飘逸,淡意疏容,是著名的观赏植物。“重阳日赏菊”始于晋代陶渊明,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例如每到秋季,我国许多城市常常举办规模不等的“菊展”供市民欣赏。⑤菊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中医学认为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它的这一功效,历来为广大民众所认可。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⑥菊花自古受人喜爱,国人爱其质朴的形象更爱其高洁的品格。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后来也风靡世界,是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美丽礼物。(选文有改动)第112页共112页
(1)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说明方法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B.第③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D.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下面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D A.菊花全都开放在秋寒之季,飒飒冷风中,百花凋落,唯有菊花灿然绽放。B.菊花耐寒冷,越是在少光、寒冷的地方,越能生长得更健康,更茁壮。C.“重阳日赏菊”始于晋代陶渊明,现在已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文化传统。D.菊花自古受人喜爱,国人不仅喜爱菊花质朴的形象,尤其喜爱其高洁的品格。(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①自然段加点词“大多”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B.第②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C.第③至第⑤自然段依次说明了菊花适应性强、有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高等特点。D.本文在介绍菊花时,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行文的脉络清晰。【分析】这篇文章为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菊花,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文中写了菊花的称谓、种类,菊花的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药用价值多。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A.正确,第二自然段画线句阐述了菊花从不同角度的分类。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不是“打比方”。B.有误,第三自然段画线句把菊花和郁金香对土壤的要求对了比较,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C.有误,第四自然段画线句举了“菊展”的例子,这是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D.有误,第五自然段画线句提到“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注意时间词“2200”,这里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故选:A。(2)本题考查对文本细节内容的把握。A.有误,“菊花全都开放在秋寒之季”和文本第一段中表述“菊花大多开放在秋寒之季”的表述不符合。B.有误,“菊花在少光和寒冷的地方长得健康、茁壮”和文本第三段中的“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表述不符合。C.有误,“重阳日赏菊,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文本第四段“重阳日赏菊,成为我国一种文化传统”表述不符合。第112页共112页
D.正确,表述和文本第六段第一句话相符。故选:D。(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第3﹣5段的中心句分别是每段的第一句话,依次说明了菊花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有药用价值等特点。所以C项错误。故选:A。答案:(1)A(2)D(3)C【点评】阅读一篇说明文,要知道说明对象是什么?往往从题目和关键语句中去分析。说明方法有哪些?比如: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引用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往往是准确、严谨。有些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比如初中教材中的《苏州园林》、《梦回繁华》等文章。22.阅读《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两文节选,回答问题。【甲】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乙】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1)【甲】文的说明对象是 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 ,【乙】文的说明对象是 卢沟桥 。(2)【乙】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甲】文“大多引用活水”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第112页共112页
(4)下面的材料,也是对卢沟桥的介绍,与【乙】文相比,为什么内容会有所不同?材料: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跨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坍损。柱的间距1.8﹣2米,柱高1.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卧的,蹲的,伏的,大抱小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厘米。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犼,柱下各有石象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节选自罗英《中国桥梁史料》)【分析】材料来自两篇说明文,【甲】文段选自《苏州园林》,说明了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突出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乙】文段选自《中国石拱桥》,通过说明卢沟桥的特点,来突出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征。【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说明的内容是围绕说明对象来安排的,因此,要找到说明对象,先要弄清文段的说明内容。甲文首先指出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接着介绍了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的特点,然后介绍了池沼的安排取得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的特点,可见本段介绍的是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的艺术。因此结合文段中心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可知,甲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乙文首先介绍了卢沟桥的修建历史悠久,接着介绍了卢沟桥的结构以及结构坚固的特点,最后通过桥上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由此可知乙文的说明对象是卢沟桥。(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划线句中“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自16米到21.6米”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对卢沟桥规模和结构特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是准确。结合文章具体语境可以看到:“大多”意思是大多数,占很大比例,并不表示全部。如果去掉“大多”就表示全部引用的是活水,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大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不能去掉。(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和对比分析能力。乙文在介绍卢沟桥时,重点介绍了其结构设计的特点,特别描摹了桥的形状和桥栏上的石狮子的形态,突出它形式优美特点,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更能展现出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链接材料《中国桥梁史料》中则具体介绍卢沟桥的规模和构造,特别运用了具体的数据,平实地介绍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的情况,更为严谨,专业。答案:(1)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卢沟桥(2)列数字;运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卢沟桥的规模,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第112页共112页
(3)不能去掉。“大多”意在说明池沼大部分使用活水,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大多”,则与实际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材料选自《中国桥梁史料》,属于专业著作,需要从科学专业的角度,介绍卢沟桥的技术细节;而课文是一篇科普文章,要让普通读者既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卢沟桥,又能对其建筑特点有所了解。【点评】说明方法的作用是说明文常考题型之一。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先根据句中关键词判定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常考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摹状貌、列图表、引资料。2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北斗,国之重器①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成功发射,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系统组网完成。②提到卫星导航,人们自然会想到GPS系统。GPS系统由美国研发,自1995年建成后,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既然GPS系统方便可用,为什么还要建设北斗系统呢?卫星导航系统属国之重器,只有拥有自主建设和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才能长期、稳定、可靠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③目前,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系统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功能大体相近,都能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测速、授时服务。而中国的北斗三号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④高精度的“太空灯塔”。相比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通过配置新一代原子钟,提升了卫星性能,定位精度提升1至2倍,改善了用户体验。北斗三号可以为汽车导航提供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实现车道级的导航。换句话说,在北斗的帮助下,未来导航软件能准确地判断你的车是在中间车道,还是左转车道。北斗三号系统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精密测量测绘数据。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表示,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即便是几毫米,都逃不过北斗的法眼。⑤更有效的搜救服务。北斗三号系统通过在6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上搭载搜救载荷,为水上、陆地以及空中遇险目标提供定位和救援服务。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只能收到求救者向卫星发出的求救信息,至于求救信息是否发出,救援人员是否收到,求救者无从得知。我国的北斗三号系统专门设计了反向链路,求救者不仅可以发出求救信息,还可以收到救援人员的反馈信息。这样大大增强了求救者的获救信心,从而提升了搜救成功率。⑥第112页共112页
独门绝技的“短报文”。与众不同的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附加了通信功能﹣﹣短报文,具备在没有网络信号条件下的通信功能。在无人区、荒漠等地区,或在通信基站遭受地录水、台风等破坏时,装有短报文模块的北斗终端仍能保证通信畅通。如今,北斗三号从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每次能发送汉字1200个,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北斗的一体化功能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儿”,也能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北斗的这一功能,GPS之父帕金森教授盛赞道:“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⑦不少人好奇,我们何时才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呢?其实,北斗就在你我手中!卫星导航以态片模式搭载在手机硬件里,只要拥有一台装有北斗芯片的手机,就可以收到北斗卫星导航信号。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已突破1亿片。2020年一季度,国内市场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超过75%支持北斗定位。就连大家非常熟悉的共享单车,也大量使用了北斗定位系统。可以说,北斗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研发周期最长、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工是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选文有删改)(1)选文思路清晰,全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研制北斗系统的原因、 北斗系统独特的服务功能 和 北斗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 这三方面内容。(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文主要从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方便人民生活等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作用。B.本文在说明北斗三号强大作用时,是从精确导航和测量、搜救服务、“短报文”保证通讯这三方面具体展开的。C.第⑥段引用GPS之父帕金森教授对北斗三号一体化功能的赞誉,说明了该项功能给用户带来的全新体验。D.第⑦段中“截至2010年底”一句对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的销量统计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请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思路清晰,按照逻辑顺序,首先介绍了研制北斗系统的原因。然后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北斗系统独特的服务功能:高精度的“太空灯塔”,更有效的搜救服务,独门绝技的“短报文”。接着说明了北斗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最后总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巨大成就。【解答】(1)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通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及设问句来概括。②段根据设问句“为什么还要建设北斗系统呢”可概括出“研制北斗系统的原因”;③段依据关键句“而中国的北斗三号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可概括出北斗系统独特的服务功能;⑦段关键设问句“不少人好奇,我们何时才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呢”可概括出北斗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第112页共112页
A.有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这一方面并没有详细说明。第②段只是一笔带过。BCD.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细读画线句子,“相比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通过配置新一代原子钟,提升了卫星性能”可见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句中有“1至2倍”,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二者相结合,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北斗三号通过配置新一代原子钟,定位精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答案:(1)北斗系统独特的服务功能北斗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2)A(3)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新一代原子钟的精度得到显著的提升。【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_____和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⑤打比方:将____比作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2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无人机,有前途①在旅游景区、影视拍摄基地,或是重大新闻现场。我们经常能看到无人机在空中忙碌地穿梭。那么到底什么是无人机呢?②“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或有车载计算机完全和间歇地自主操作的不载人飞机。我们熟悉的无人机,通常指的是携带载荷飞行的无人机机身,完全意义上的无人机,指的是有无人机平台、任务载荷、起降系统、测控与信息传输系统、操作手等组成的“无人机系统”。③第112页共112页
常见的无人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固定翼,顾名思义就是翅膀形状固定,靠通过机翼的风提供升力;第二种是直升机,特点是靠一个或两个主旋翼提供升力;第三种是多旋翼,就是具有四个或者更多多旋翼的直升机。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具有不同的优势。固定翼机飞行速度快、高度高,飞行覆盖面积大,抗风能力强,比较适合全管段巡航、通讯巡航、航拍等工作。直升飞机飞行高度低、速度慢,比较适合短距离巡航、高清摄影和对地目标监控与跟踪,还可以定点悬停,在各种情况下均可起降。④无人机具有成本低、零伤亡、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可以代替传统的有人驾驶飞机执行“3D”的任务﹣﹣即“Dull”(枯燥)“Dirt”(脏)“Dangerous”(危险)的任务。无人机用途广泛,被业界宠爱有加。军事上,可用于侦察监视、对地攻击、通讯中继、靶标模拟等,是“得力好伙伴”;民用上,可用于科学研究、气象观测、货物配送、娱乐体验等,是“百变小能手”。⑤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约有150家无人机生产企业,产品达1000多种,基于预测的国际数据以及对我国市场的乐观预判,到2020年,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将从2016年的250万架飙升到700万架,其中消费级无人机有430万架,另有270万架用于商业目的,2025年,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其中军用无人机市场约占7%,民用无人机市场约占93%。⑥无人机毕竟是机器,其可靠性还取决于系统复杂程度和外部使用环境,无人机系统中任意设备的故障都将影响任务执行,无人机使用的任意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影响飞行安全,这需要制造商和消费者共同努力。(1)第④段是从 无人机的特点(作用) 和 无人机的用途 两个方面来说明无人机的。(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①常见的无人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固定翼,顾名思义就是翅膀形状固定,靠通过机翼的风提供升力;第二种是直升机,特点是靠一个或两个主旋翼提供升力;第三种是多旋翼。(指出2种说明方法)②到2020年,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将从2016年的250万架飙升到700万架。(3)下列句中加点短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民用上,可用于科学研究、气象观测、货物配送、娱乐体验等,是“百变小能手”。(4)根据第⑤段内容,概括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的理由。【分析】本文开篇引出说明对象﹣﹣无人机;接着介绍什么是无人机,无人机的类型、特点、用途及应用前景;最后补充说明无人机的不足之处,总结全文。文章运用逻辑顺序展开说明,条理清晰。【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归纳概括。细读第④段,第一句主要介绍“无人机具有成本低、零伤亡、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点”,第二、三句主要介绍“无人机用途广泛,被业界宠爱有加”,据此可知,本段主要是从无人机的特点及用途两个方面展开说明的。第112页共112页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①句介绍的是无人机的常见类型,运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第一种是固定翼,顾名思义就是翅膀形状固定,靠通过机翼的风提供升力”解说什么是固定翼,运用的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②句中给出“250万”“700万”等数据,并将2020年与2016年小型无人机的总销量进行比较,运用的是列数字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说明文语言有准确性与生动性之分,这个句子主要说明无人机在民用上的用途,它可用于科学研究、气象观测、货物配送、娱乐体验等不同范围,可见其用途广泛,正因为如此作者将其拟人化,称为“百变小能手”,正是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特点的体现。(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细读第⑤段,根据“目前,我国约有150家无人机生产企业,产品达1000多种”可知无人机的产品种类多;“到2020年,美国小型无人机总销量将从2016年的250万架飙升到700万架”“2025年,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其中军用无人机市场约占7%,民用无人机市场约占93%”可见民用无人机市场占比远高于军用无人机市场。所以说无人机市场的前景广阔。答案:(1)无人机的特点(作用);无人机的用途(2)①分类别、作诠释;②列数字、作比较(3)句子将民用无人机称为“百变小能手”,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民用无人机的用途广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4)无人机的产品种类繁多;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大。【点评】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④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作引用: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从而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疲劳之后不可剧烈运动①当感觉不太舒服或运动中特别疲惫的时候,要及时停下休息。当身体劳累疲惫时,一定不要再做剧烈运动,否则会让心脏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第112页共112页
②很多人养成了每天运动的习惯,甚至在疲劳之后还做剧烈运动,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运动性粹死是指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了相应的症状,最终发生非创伤性死亡,主要表现形式为心源性猝死。例如,跑步中猝死多为快速的心室颤动,这是一种极快且无规律的跳动,使得心脏不能有效收缩排出血液,进而导致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此时若不能及时施救很容易出现猝死。③在我国,运动性猝死涉及的运动项目主要有跑步、足球、篮球,跑步是发病最多的项目。运动性猝死是不是运动过量导致的?不是,运动过量更多时候只是诱因,有些人看上去特别健壮,实际上可能已经存在某些心脏疾病,只不过平时显现不出来,当运动后心脏负荷增加到一定程度,病变部位才会出现问题。所以,运动一定要控制好强度,千万别超标。④那么,如何保证合理的运动强度?心率是判断运动强度的重要方法。安静状态下成年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一般身体活动允许的心率叫最大心率,即220减去年龄,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心率超过了最大值就会喘不过气或头晕,这些症状就是在提示“运动过度”了,需要休息一下。当然,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随着身体素质的提高,最大心率也会增加。⑤只要心率低于“最大心率”就是安全的吗?不是。我们要尽可能离临界点远一些,运动时心率最好不要超过最大心率的85%,一般来说,“中低等强度区间”的运动心率为最大心率的50%~70%,“剧烈运动强度区间”的运动心率则为最大心率的70%~85%。⑥对于初次锻炼的中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以及肥胖、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开始运动前一定要到医院做个运动负荷评估,经医生指导后再运动,确保科学锻炼。简单地说,运动要科学,循序渐进,当感觉不太舒服或运动中特别疲惫的时候,要及时停下休息。当身体劳累疲惫时,一定不要再做剧烈运动,否则会让心脏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即使是健康人也可能引发猝死,更不要说有过心梗和猝死经历的人了。(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文章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4)阅读全文,给喜爱运动的中老年人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疲劳之后不可剧烈运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运动性猝死的特点。介绍了如何保证合理的运动强度,告诉我们健康合理的运动方法。【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对象。文章题目是“疲劳之后不可剧烈运动”,第①段再次强调“当身体劳累疲惫时,一定不要再做剧烈运动”。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疲劳之后不可剧烈运动”。(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列举跑步中猝死的例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运动性猝死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易懂。第112页共112页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可能”表示猜测,是对结论的不确定。表明“已经存在某些心脏疾病”这一结论只是作者的猜测,所以作者运用“可能”来留有余地,同时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结合“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以及肥胖、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开始运动前一定要到医院做个运动负荷评估,经医生指导后再运动,确保科学锻炼”“运动要科学,循序渐进,当感觉不太舒服或运动中特别疲惫的时候,要及时停下休息。当身体劳累疲惫时,一定不要再做剧烈运动,否则会让心脏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即使是健康人也可能引发猝死,更不要说有过心梗和猝死经历的人了”等内容,建议中老年人,保持合理的运动强度,及时检测心率,注意不要超过自已最大心率的85%,不太舒服或运动中特别疲惫的时候,要及时停下休息等等。答案:(1)疲劳之后不可剧烈运动(2)举例子。举跑步中猝死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运动性猝死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易懂,更有说服力。(3)不能删去。“可能”一词表估计、猜测,说明“有些人看上去特别健壮,实际上已经存在某些心脏疾病”是推测出来的,删去后句子表意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示例:①不太舒服或运动中特别疲惫的时候,要及时停下休息;②保持合理的运动强度;③及时检测心率,注意不要超过自已最大心率的85%;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以及肥胖、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一定要到医院做运动负荷评估,经医生指导后再运动。【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26.阅读《人工肺》一文,完成下面小题。人工肺①第112页共112页
人工肺(ECMO)医生习惯称它为体外膜肺,其核心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②在湘雅二医院重症监护室内,一台人工肺设备正在运转,可以看到这名病人体内抽出来的血是深红色,经过人工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后变成鲜红色,又输回患者体内.③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吴晨方告诉记者,这位使用人工肺的病人是一名重症肺炎患者,入院时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医生先后予以持续高流量呼吸机、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等支持手段仍无法维持患者氧供需要,在综合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后,医生决定为他进行“人工肺”治疗。目前,患者氧合明显改善,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④重症肺炎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下,选择使用人工肺以争取抢救时间。氧气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当人体供氧轻度不足时,会给患者吸氧;当人体供养严重不足时,医生就会给患者上呼吸机;而人工肺在临床上一般只用于可逆的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病人。有一些等待心肺移植的病人也选择使用人工肺争取更多的时间。人工肺是替代心肺部分功能的医疗手段,让患者的肺得到充分休息。⑤今年大年初四,重症监护室救治了一名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的孕妇,她上呼吸机3天后呼吸仍然困难,经过评估后,医生给她上了人工肺,为治疗原发病争取了时间,5天后她的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我们撤下了人工肺。她已经转入康复病房。⑥人工肺花费不菲。一般上人工肺当天最贵了,主要是穿刺管路和膜肺的费用,大概在6万元左右。当天患者的穿刺揉作费用和化验费用,还要1万元。加上每天维持机器运转、一些化验和药物还要几千元。所以使用一次人工肺大概要准备10万元。据悉,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以及重症医学科,先后为60多名患者实施人工肺技术。因为人工肺的使用费用高、操作难度高、对监护人员要求高,即使像湘雅二医院这样的大医院,每年的使用量也最多在二十多台。⑦人工肺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救命神器,如果患者的原发病得不到控制,那么即使用人工肺也无济于事。疾病治疗的关键还是原发病的治疗,人工肺只是心、肺功能的支持技术,为药物起效、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1)下面对全文说明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C A.人工肺核心部分是膜肺和血泵。B.人工肺用于治疗重症肺炎患者。C.人工肺是替代心肺部分功能的医疗手段。D.人工肺花费不菲。(2)下面对文中第⑥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应用人工肺的技术难度高。B.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应用人工肺的技术难度高。C.运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肺的花费不菲。D.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肺的花费不菲。第112页共112页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人工肺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使用人工肺是为了让患者的心得到充分休息。B.重症肺炎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下,选择使用人工肺可以争取抢救患者的时间。C.第⑥段中“使用一次人工肺大概要准备10万元”,“大概”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D.患者的原发病如果得不到控制,即使用人工肺也无济于事,人工肺并不是万能的。【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为“人工肺”。文章开篇引出说明的对象,接着介绍了人工肺是替代心肺部分功能的医疗手段及人工肺花费不菲,最后指出:人工肺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救命神器。【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章的开头介绍了人工肺的组成部分,接着将人工肺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且对人工肺的花费也做了简单的介绍。由此可见,本文重点在于说明人工肺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治疗应用,同时说明了人工肺并不是万能的,只是一种医疗手段。故选:C。(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文章第⑥段中使用了“6万元”“1万元”“10万元”这样具体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为了体现使用人工肺的花费不菲;又列举了“湘雅二医院”这样的大医院,每年的使用量也最多在二十多台,来说明人工肺的使用费用高、操作难度高、对监护人员要求高的特点。故选:D。(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有误,依据文章第④段中的“人工肺是替代心肺部分功能的医疗手段,让患者的肺得到充分休息”可知,“使用人工肺是为了让患者的心得到充分休息”的理解是错误的。BCD.正确。故选:A。答案:(1)C(2)D(3)A【点评】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第112页共112页
⑥作引用: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从而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2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文本一:深海生物,为何通体透明?①深海生物的颜色,并没有浅海生物的颜色那么丰富,甚至很多深海生物都是通体透明的。②有人说,那是因为深海没有光照,看不见物体,也无人欣赏,所以它们无须浪费能量去合成色素;也有人说,因为颜色都是光折射后才被分辨出来的,深海没有光照,所以看不到颜色;还有人说,黑暗中最适合隐藏自己,弱小的生物在危机四伏的海洋中求生,透明是最好的避难之道。③那么,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认为,在不同环境里生活的动物,各有一套保护自己的本领。而在深海生存的生物,隐形是它们的绝技之一。在没有光线的深海区,这些生物因为透明,可以更容易地躲过捕食者。所以,透明身体的进化与形成,的确是一种为了逃避捕食者而进行的自我保护。人们也通常把变得透明的鱼,形象地称为“玻璃鱼”。④以玻璃章鱼为例。它们的身体几乎全透明,只有消化系统、视神经和眼睛可见。而为了更完美地隐形,它们的眼睛也进化得相当有特色——不是那种普通的、大大的圆眼睛,而是一种被拉长的管状眼睛。这样结构的眼睛虽然会损失部分视觉,却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在阳光下投射的影子,从而更不容易被下方的掠食者发现。而且研究者发现,玻璃章鱼一直都是直立向上地游动,这应该也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身体投射到海底的影子。⑤玻璃鱿鱼也是如此。它们生活的海洋深度通常在200米到1000米之间,身体已经完全透明,但大眼睛却不是透明的。所以,原本在它们下方游动的掠食者,可以很容易就发现玻璃鱿鱼的眼睛投下的影子。但玻璃鱿鱼又进化出另一种功能让自己“隐形”——它们的眼睛下方有一个发光体,能发出一种可调节的光,制造出“发光消影”的效果,这个过程有点像阳光经过滤镜后照射下来,就不会让滤镜产生影子,玻璃鱿鱼也由此让身体下方的掠食者发现不了自己。只不过,从其他角度看的时候,玻璃鱿鱼发出的光却十分明显——如同海水中吸引掠食者前来的灯塔。⑥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并不代表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就真的是全透明的。透明动物其实一样拥有肌肉组织和皮肤组织,只不过这些组织中几乎没有色素细胞,看起来就像是透明的。⑦第112页共112页
有一种被称为“海洋蓝宝石”的海洋生物叶水蚤,体型跟蚂蚁差不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它们本身是有颜色的,因为它们的皮肤表皮细胞具有微小的晶体片,以六边形的蜂巢图案排列,不同角度反射光线的波长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以突然隐身——随着角度变化,当它们反射光线的波长位于紫外线范围内,我们就无法看到它们了。⑧总之,深海生物的透明就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选择,真正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仅仅认为它们是为了隐形而变得透明也未必完全正确,毕竟深海通常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也已经退化,是否能隐形并不是特别必要。况且,透明的身体看上去似乎也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但深海没有阳光,生物不需要靠颜色来吸收阳光保持体温,而合成色素细胞反倒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透明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摘自《羊城晚报》2021年03月22日作者:克莉斯汀)文本二:①我们都知道章鱼和鱿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但其他海洋动物如何隐形呢?②海洋动物如果想躲藏起来,一般有三种选择:生活在深海的动物,它们往往与沙子或岩石融为一体,或者隐藏在珊瑚中。不过,深海通常是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已经退化,隐形并不是很有必要;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在躲藏时,则会利用生物发光效应,展示出令人炫目的色彩效果,使位于下方的掠食者误以为是阳光照射水面时产生的波纹。③而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则没有这两种选择。因此,变得透明就成为它们隐形的最简单方式,使光线能完全穿过身体。④在开阔的大洋中,由于缺乏可供躲藏的岩石、裂缝等,变得透明也成为非常理想的隐藏方式。因此,变得透明成为许多完全毫无关联的动物们共同的选择。(摘自《中关村在线》)(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A.深海生物的透明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为了在他们遇到掠食者时可以达到隐身的效果逐渐进化而成的。B.深海生物可以隐形,而浅海生物则会利用生物发光效应来保护自己,这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C.文本一中“捕食者”“隐形”“发光消影”“海洋蓝宝石”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D.海洋生物叶水蚤,生活在温带和暖温带海域,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以突然隐身,这主要归功于它皮肤表皮细胞上的六边形微小晶体片,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反射的原理。E.文本二分别从“生活在深海的动物”“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三个方面,列举说明了生活在不同海域的动物,各自有不同的躲藏方式。第112页共112页
(2)上面两个文本中,都提到了章鱼和鱿鱼通过变换身体色素细胞,达到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的自我保护效果,文本一详写,文本二略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3)请简要分析文本二的说明顺序。【分析】文本一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解释深海生物通体透明的原因。文本二分别从“生活在深海的动物”“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三个方面,列举说明了生活在不同海域的动物,各自有不同的躲藏方式。【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ACE.正确。B.有误,根据第⑥段“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并不代表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就真的是全透明的”可知,此项说法与原文不符。D.有误,根据第⑦段“海洋生物叶水蚤,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知,“海洋生物叶水蚤,生活在温带和暖温带海域”。说法错误。故选:BD。(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详略的理解。根据“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呢”“以玻璃章鱼为例”“玻璃鱿鱼也是如此”可知,文本一是通过分别列举玻璃章鱼和玻璃鱿鱼将身体变得透明,具体解释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所以详写。结合“我们都知道章鱼和鱿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但如果是变得完全隐形呢”可知,文本二是从章鱼和鱿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谈起,引出下文“变得透明”也是非常理想的隐藏方式,所以略写。(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由文本二中“但其他海洋动物如何隐形呢”可知文本二介绍海洋动物隐形的方式,从“生活在深海的动物”“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三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生活在不同海域的动物,各自有不同的躲藏方式。可见使用的是逻辑顺序。答案:(1)BD(2)文本一是通过分别列举玻璃章鱼和玻璃鱿鱼将身体变得透明,来逃避捕食者,进行自我保护的身体进化过程,具体解释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所以详写;文本二是从章鱼和鱿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谈起,引出下文“变得透明”也是非常理想的隐藏方式,所以略写。(3)文本二分别从“生活在深海的动物”“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三个方面,列举说明了生活在不同海域的动物,各自有不同的躲藏方式。是逻辑顺序。【点评】第112页共112页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28.现代文阅读。火星,我们来了冯华①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离探索火星的梦想更进一步。②早在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天问一号”瞄准火星,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寻的序慕。③专家介绍,火星探测大约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飞越探测,第二阶段是初步了解火星表面,第三阶段则是探寻火星生命迹象。④从1990年至今,火星的探测方式主要为着陆和巡视探测,目标是寻找火星水存在的证据和生命迹象。其间发射过多颗探测器,成功找到了火星水存在的证据。一些国家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火星取样返回。由探测器从火星上采集岩石和土壤,并带回地球。⑤最近5500万公里、最远4亿公里的距离,决定了火星探测并不轻松。截至2020年6月底,人类进行的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完全成功的探测任务只有19次,成功率约43%。即使算上部分成功的,也仅仅只有23次,成功率约53%。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尽管人类在月球探测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火星面前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手”,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技术,都带来全新的考验。⑦“火星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即使前期掌握了一些资料,但科学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刻,需要反复进行试验和推导。”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介绍,以火星的地表环境为例,红色沙砾中含有的氧化剂、氧化铁、高氯酸盐等成分,以及太阳风、紫外线、宇宙射线等,对航天器伤害很大。火星的大气稀薄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无疑给着陆火星增加了难度。⑧火星光照特殊,也给探测器的能源供给出了难题。同样面积下,火星接收太阳光的能量只有月球表面的40%。探测器想要正常运转,需要增加一些特殊设计。太阳翼面积需要更大更灵活,大致相当于放置月球上的太阳翼的2~3倍,还要具备双轴驱动能力,时时刻刻追着太阳走。⑨火星和地球的远距离,还影响了无线电信号接收。“火星距离地球最远时有4亿公里,从地面上向火星探测器发布一道指令,探测器要在23分钟以后才能执行,这种巨大的延时为测控带来阻碍。只有采用更大口径的天线,才能尽可能降低这种不便。”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部部长耿言说。第112页共112页
⑩火星的重力不一样,这种特殊的动力特性给探测器的建造带来挑战,对火星车体轮系的结构强度、驱动力都提出了新要求。火星这颗荒漠行星,也是希望之星。无论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索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专家认为,现有开展的一系列围绕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感情。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选自《人民日报》)(1)火星探测困难重重,探测成功率低,面临着 地面环境复杂着陆难 、 光照特殊能源供给难 、 距离遥远信号接收难 和重力不同探测器建造难的巨大挑战。(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开头引用了屈原《天问》中的诗句,目的是说明“天问一号”探测器名字的由来,也说明人们对生命和宇宙的探索从古到今,从未间断。B.选文采用逻辑顺序先介绍了“天问一号”的发射情况然后介绍了火星探测的三个阶段,接着介绍了火星探测的难度,最后介绍了火星探测给人们带来的思考。C.第⑤段中“截至2020年6月底”对人类进行的火星探测任务中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D.第⑧段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火星光照特殊,火星探测器需要增大太阳翼面积和灵活性、增加双轴驱动能力才能保证能源正常供给。(3)作为天文馆的小解说员,你需为参观者讲述“火星探测的意义”。请结合选文,说说你讲述的要点。【分析】选文采用逻辑顺序先介绍了“天间一号”的发射情况然后介绍了火星探测的三个阶段,接着介绍了火星探测的难度,最后介绍了火星探测给人们带来的思考。【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结合“红色沙砾中含有的氧化剂、氧化铁、高氯酸盐等成分,以及太阳风、紫外线、宇宙射线等,对航天器伤害很大”“火星的大气稀薄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无疑给着陆火星增加了难度”可知,地面环境复杂着陆难;结合“火星光照特殊,也给探测器的能源供给出了难题”可知,光照特殊能源供给难;结合“火星和地球的远距离,还影响了无线电信号接收”可知,距离遥远信号接收难。(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ABD.正确。C.有误,“截至2020年6月底”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故选:C。第112页共112页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结合“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论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等内容,从“为将来可能的星际移民打下基础”“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等方面来讲述即可。答案:(1)地面环境复杂着陆难;光照特殊能源供给难;距离遥远信号接收难。(2)C(3)①寻找火星水存在的证据和生命迹象,为将来可能的星际移民打下基础。②可以采集岩石和土壤,并带回地球,开展科学研究。③火星探测恶劣的环境和巨大的挑战对探测器有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④无论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示。⑤火星探测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点评】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2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⑥第112页共112页
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1)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请从语言学家的角度谈一下原因。(2)下面四句话,是从原文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②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③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④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①②④③(3)第⑦段加点字“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4)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分析】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分别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角度解释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一是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二是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文章选材有趣,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准确生动。【解答】第112页共112页
(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根据“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中提炼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句子顺序。仔细研究这四句话,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所以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B。(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部分”一般指整体中的局部;整体里的一些个体。这里是说经过研究发现,高级哺乳动物中有一些个体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不是所有高级哺乳动物都这样,如果将“部分”一词去掉,这句话就成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明显与事实不符,显得绝对化。所以不能去掉这个词,“部分”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特点。(4)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延伸。材料说的是在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他们触摸面部的动作显著增多。这种现象,可以根据文中的“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来解释。根据分析概括提炼即可。答案:(1)语言学家认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2)B(3)不能。“部分”是整体中的局部,表示范围,说明只有一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并不是所有。如果删去则表示全部,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按照心理学家的解释,材料中参与任务者摸自己的面部动作增多,其原因是受到噪音干扰后,人会通过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点评】说明文语言特点为: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正确无误的认识;有条理地说明描述某一对象的特征或位置等;理清事物之间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3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深海压力那么大,深海鱼为什么没被压死?①前些天,一个大新闻几乎刷屏了朋友圈: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是我国载人深潜器新的深度纪录!随着深潜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才逐渐发现,茫茫深海之中并非一片死寂,无数生物在这一片漆黑之处繁衍生息。第112页共112页
②其中,生活在海面下大约8000米处的马里亚纳狮子鱼,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深的深海鱼”。作为对比,人类潜水的深度一般都在10﹣20米以内,最极限的深度也不过三百来米。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处,静水压大约是800个大气压,差不多相当于一头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盖上。要是没有深潜器,人类是绝无可能到达这么深的海中的。③那么,深海鱼类是如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的呢?难道是因为它们心态好吗?抗压,首先从鱼鳔的断舍离开始。对于生活在浅海的硬骨鱼类来说,鱼鳔是它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可以帮助鱼类调整浮力,从而实现上浮或者下潜。但是对于深海鱼来说,充满气的鱼鳔无异于一个脆弱的气球,外部巨大的水压会毫无保留地挤压、蹂躏这个气球,直到它炸成碎片为止。因此,很多深海鱼在进化的过程中“舍弃”了鱼鳔这个“危险”的结构,转而依靠某些脂类来提供浮力。相比于浅海中的鱼,深海鱼的骨骼和肌肉含量都比较少,而脂质和胶质则相对较多。此外,深海鱼骨骼中软骨的比例也远高于浅海鱼,对于深海鱼来说,这都是为了适应深海生活所作出的必要的“妥协”。所谓“过刚则易折”,相比于骨骼和肌肉,脂质和胶质能更好地帮助鱼类对抗巨大的压力。④深海鱼之所以能在深海中生存,也归功于它们深入细胞膜的强大抗压能力。科学家发现,相对于浅海鱼来说,深海鱼的细胞膜上有着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让它们的细胞膜能在高压环境下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提高物质运输的效率。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能让深海鱼即使身处高压环境仍然拥有“柔软”的细胞膜,但如果一条深海鱼被捕捞上岸,它的细胞结构也会随之破坏,因为当它身处低压环境中时,细胞膜的流动性就有些过强,细胞膜过“软”,导致细胞很容易坏掉。⑤脂质并不是唯一受到高压影响的物质,蛋白质也难以逃脱这无处不在的压力。正常来说,受到高压影响的蛋白质会发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丧失,而蛋白质的正常工作对于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幸好对于这一点深海鱼也有相应的应对策略。深海鱼的某些蛋白质特定位点的氨基酸会被其它氨基酸所替换,提高其对压力的抗性。比如深海鱼体内的a肌动蛋白在多个位点发生了氨基酸的取代,其中包括了钙离子和ATP的结合位点。这两个位点的氨基酸替换能够保证肌动蛋白在高压环境下仍然能正常工作。⑥现在一些人总是觉得周围的环境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选择佛系生活甚至自暴自弃。但是你们想一想,深海的鱼类面临着这么大的压力都没有放弃,即使从蛋白质层面开始改变自己也要适应环境,成为环境的主人,你还有什么理由放弃!(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A.生活在海面下大约8000米处的马里亚纳狮子鱼,是人们发现的“最深的深海鱼”。B.深海鱼之所以抗压,是因为在进化的过程中“舍弃”了鱼鳔这个“危险”的结构,转而仅依靠脂质来提供浮力。第112页共112页
C.深海鱼之所以具有强大抗压能力,是因为其细胞膜上有很多不饱和脂肪酸。D.蛋白质受到高压的影响会发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丧失,但深海鱼的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抗压性强。(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要知道,在水下8000米处,静水压大约是800个大气压,差不多相当于一头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盖上。(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科学家发现,相对于浅海鱼来说,深海鱼的细胞膜上有着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这让它们的细胞膜能在高压环境下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提高物质运输的效率。【分析】本文说明内容是“深海压力那么大,深海鱼为什么没被压死”,从“抗压,首先从鱼鳔的断舍离开始”“深入细胞膜的强大抗压能力”“深海鱼的蛋白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最后结合现实,对年轻人提出希望。【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A.有误,原文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深的深海鱼’”。B.有误,原文并没有说“仅依靠”,表述错误。C.有误,原文说的是之所以有抗压能力是因为舍弃鱼鳍,依靠某些脂类来提供浮力。D.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首先理解词语的含义,“差不多”表示大概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作用,“差不多”在这里表示大概,大约相当于一头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盖上,而不是准确地相当于。最后再加上“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相对于浅海鱼来说,深海鱼的细胞膜上有着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提示这是把“浅海鱼”与“深海鱼”进行了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深海鱼之所以能在深海中生存,也归功于它们深入细胞膜的强大抗压能力。答案:(1)D(2)“差不多”表示大概,这里指大约相当于一头成年公牛站在你的指甲盖上,而不是准确地相当于。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深海鱼之所以能在深海中生存,也归功于它们深入细胞膜的强大抗压能力。【点评】初中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的分类及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第112页共112页
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第112页共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