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1.材料阅读。材料一:彭士禄:一辈子只做两件事①彭士禄是广东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3月22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②“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彭士禄回忆,“我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就义。奶妈背着我东逃西藏。”彭士禄14岁便独自出门寻找革命队伍,在惠州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15岁辗转来到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③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赴苏联留学。1956年,彭士禄即将毕业,被正在苏联访问的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告诉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④“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回答。自此,他的人生与核动力结缘。⑤20世纪50年代末,学成回国的他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动力。1958年,我国启动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没有图纸资料,没有权威专家指导,大多数人也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自教自学”,这是彭士禄和同事们必须面对的现实。⑥为了大量获取前沿知识,他带领团队恶补英语,用两年时间攻克了英语阅读关,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每天晚上,彭士禄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一位同事回忆说。⑦1965年,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彭士禄告别妻子儿女,走进深山,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器,靠拉计算尺、打算盘计算。但仅用6年,1970年8月30日,中国建造的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实现了满功率运行。仅约4个月后,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4.6万个,需要的材料1300多种,但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中国由此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⑧1979年,彭士禄被任命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1983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从军工领域转到民用领域,彭士禄为我国核电走“以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起到关键作用。他还提出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他提出股份制,建立董事会制度,是将招投标制度引入核电工程的第一人。⑨工作中的彭士禄,获得了“彭大胆”“彭拍板”的外号。他常对科研人员说:“第62页共62页,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⑩有人把彭士禄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彭士禄坚决不同意。他说:“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⑪从踏循父辈足迹追求光明进步,到投身我国核动力事业,彭士禄走在了时代前沿。他似竹石,经千磨万击仍坚劲向上;,。(选自《羊城晚报》,作者董柳,有删改)材料二:晚年,彭士禄在自述中谈“明白与糊涂”时说:“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做一个明白人谈何容易?他要有超前意识,对问题有新思路、新见解……但当一个糊涂人则更难,难得糊涂。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1)材料一以 为顺序,依次介绍了彭士禄院士一辈子只做的“两件事”: 和 。(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生红色家庭、从小就投身革命和所接受的教育,对彭士禄一生影响深远。B.苏联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落后的研究条件,衬托了核事业的艰难。C.坚决不接受他人给自己取的任何外号、称号,体现了彭士禄倔强的性格。D.彭士禄的回忆、自述和同事的话语,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真实而且生动。(3)①仿照前文,把材料一最后一句补充完整。②结合选文内容,写出彭士禄院士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精神品质。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两位小保姆刘醒龙①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②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多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③早来的那个女孩,初中毕业。朋友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在山上采茶。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县里列为重点保护的古树了。④第62页共62页,女孩一来就明确地表示自己最多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⑤女孩来我家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她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已不止一次在媒体上被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我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我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改变主意。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父亲送药回去。”⑥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并不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她上了车后,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我感到心酸极了。⑦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一家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曾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他父亲生病后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父亲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父亲还没吃完,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呢!他的声音听起来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他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即使风暴来袭,也吹不动它一片叶子。⑧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后,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⑨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我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我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我远看着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这个女孩让全家都很满意,她的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请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那个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来,因为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我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⑩几年之后,妻子还时常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那个工地离我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也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⑪第62页共62页,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摘自《读者》2020第8期)(1)阅读全文,依据提示,梳理作者对第一个小保姆的情感变化过程。不是十分满意—— ——格外无助—— (2)文章第⑦段用较多的笔墨写邻座的人的经历有何作用?(3)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⑨段中女孩再次来到武汉却不和我们联系时的心理,以第一人称描写。(60字左右)(4)阅读全文,品味“锈蚀”,理解结尾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3.阅读《那一年吃过的藕》回答问题。那一年吃过的藕陈艳平①那一年是1985年。那一年我9岁,正上小学三年级。②那一年父亲还在汉寿县洲口的水电站上班。一直到农历腊月廿八才回家。收收捡捡后,忙碌的一天过去了,夜色墨一样黑。乡村的夜晚自带几分深沉。偶尔几声狗吠相互呼应,勃勃生气在夜色中弥漫。堂屋老树蔸的火苗调皮地一蹿一蹿,全家人围坐一处,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刻。妹妹在烤糍粑,我和姐姐们叽叽喳喳,在火边打闹。父亲和母亲在商量着过年的菜谱。③我忽然想起中午时,隔壁龚家奶奶炖了藕。她的孙女把藕穿在筷子上,想吃的时候随时咬上一口,像握着一串珍宝。我眼馋嘴也馋。④我脱口就说我要吃藕。话一出口,我就为自己的莽撞懊恼。老家虽然在湖区,我们村却没有藕塘,挖藕要到对河的隔壁村。村里的壮劳力大都三五人结伴而行,天未亮便早早过河,再约好返回的时间让船夫来接。何况现在都已经过了挖藕的时节了。很少会有人在除夕的前一天出去挖藕。⑤父亲和母亲对视了一眼,再也没有说话。那一夜我们破例早早睡了。⑥第二天还在睡梦中,就被母亲催促着起床。屋前屋后都没有发现父亲的身影,母亲淡淡一句:“挖藕去了。”我安静了下来。那一天几姐妹都老老实实地跟在母亲身后忙碌,为第二天年夜饭做准备。⑦冬日光阴短,黑得早。吃晚饭的时候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把饭菜放在锅里,把灶膛里的火用灰埋上,给饭菜保温。然后母亲又跑到河边央求船夫“再等一等”。如果没有船直接过河的话,父亲要绕道十几里路才能回家。一等再等,父亲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夜色越来越深,河风也开始肆虐。船夫无奈地表示,他不能再等了,因为也要回家过年。⑧第62页共62页,母亲步履踉跄地回来,坐在堂屋的火堆旁,火光忽明忽暗,映照在母亲脸上,忧思的神色又添了几分。家里的小黑狗,一有动静就站起来摇尾巴,门一次次被打开,风一次次灌了进来。全家人都在沉默中等待。⑨终于,门外响起父亲的声音,我们雀跃起来。父亲进门就放下担子,脱下防水服,一屁股歪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父亲显然累坏了,脸上溅满泥巴,身体几乎被冻透,把手放在火上烤一下,火苗都怕那份寒气,斜逸着躲开。等父亲缓过神来后,母亲示意我们去睡,她陪伴父亲。⑩次日早上醒来,满屋飘满藕香,是腊肉骨头的醇厚与藕的清香碰撞产生的奇妙香味。母亲说是七孔藕,适合炖汤。她把藕切了滚刀块,用腊肉骨头炖了一大锅,汤汁呈好看的乳白色。那一年的年夜饭,母亲给我盛了一大碗藕。我低着头,吃得很慢,一小口一小口地咀嚼,软糯香甜。这滋味从此长留心中,而另一些滋味则需要慢慢地品。⑪父亲没有给我们说过那次挖藕的经历,我也没有问过。直到前几年看《舌尖上的中国》,有一个篇章介绍挖藕人,腰弯成弓,在泥水里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才对父亲当年挖藕的辛劳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那一天父亲挖了一根比自己个子还要高的藕,想要展示给我们看。他不忍折断,便让藕靠在自己身上。我脑补着画面,一根藕依靠着父亲,依靠着这个带自己走出泥沼,让自己见到光亮的人。一人一藕,相互依偎,在黑暗中前行。(1)阅读文章第⑤段,说说为什么“父亲和母亲对视了一眼,再也没有说话。”?(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第⑥段“我安静下来”第⑧段“母亲步履踉跄地回来”(3)那一年的年夜饭,母亲给我盛了一大碗藕。为什么我“吃得很慢”?(4)试分析第⑩段加点字“另一些滋味”都包含哪些滋味。(5)细读文章,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4.现代文阅读。母亲节的礼物①红灯,公交车缓缓停下,全车人都欣赏着窗外的流光溢彩,忽然一声清脆的童音响起:“母亲节!妈,是你的节日。”②母亲节?糟糕,我还没买礼物,该死,如此重要的节日我竟忘了,好在为时未晚,来得及弥补。只是,该买什么礼物呢?③第一次过母亲节是在别人指导下,买了最最标准的礼物——康乃馨。平生头一次买花,花送给母亲。她的惊讶和激动在我意料之外,更让我不安:仅仅一束花,母亲就那么高兴.她的易满足使我醒悟平日的疏忽,愧疚慢慢袭上心头:明年,明年一定买件特别的礼物!④第二年。我找了好几条街巷,才买回了母亲时常提及却难以购到的特色糕点。看到这件“礼物”第62页共62页,的一刹那,母亲额头细细的皱纹似乎熨平了:糕点,我和姐姐分享完了,那漾着笑意的眼睛却始终在记忆里浮动。触动之下,我暗暗思索:明年,明年我要让母亲大吃一惊。⑤可是,买什么样的礼物能使母亲所有的皱纹全熨平呢?正想着,童音忽然又响起:“妈,你要我送你什么——我没有钱,什么都买不了……”声音渐趋沮丧。做母亲的于是笑着逗儿子:“怎么办呢?你没有钱,那我的礼物不是得不到了?”“有了!”童音兴奋起来,“今晚我不睡觉,给你当保镖送你上班。”这种郑重其事令众人哑然失笑。那母亲的声音格外轻柔:“好儿子,妈不用你当保镖。”“为什么?那是我的礼物!”母亲的声音一定一顿地响起:“你的礼物,妈已收下!”⑥“收下了?”几乎同时,车上的每一个人除了小男孩外,都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几分钟前还在困扰我的难题也在这母子的对话中忽地解决了,心头顿时一松:其实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好、最容易送出的。(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弥补 熨平 (2)摘录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3)本文的线索是 A.母亲B.母亲节C.母亲节的礼物D.礼物(4)本文使用的最为主要的描写手法是 。(5)第⑥自然段的开头句是个问句,提出疑问的人是 A“我”B.小男孩C.车上的乘客D.孩子的母亲(6)为什么说“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好、最容易送出的”?(7)本文共六个自然段,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③④属于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一路母爱唐厚梅①十二岁那年,我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家里一下子少了主心骨,那时外婆已六十多岁了,姐姐上初中,弟弟上小学,最小的妹妹只有三岁。②第62页共62页,那些日子,母亲几近将一生的眼泪哭干了。外婆忍着极大的悲痛,她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在古稀之年看到女儿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她对母亲承诺,只要她在这世上活一天,就要为抚养我们尽一天力。③自母亲一脚踏进田地后,家里的一切都丢给了外婆。她们商量,孩子们都应该让他们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在这方面,外婆与母亲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一面。可是,四个孩子读书,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呀。④为此,外婆拾掇出了那辆古老的石磨,浸泡糯米,开始做起手磨汤圆,在老家门前,有一棵年岁很老的桂花树,一到桂花开季节,外婆就拿张席子摆放在树荫里,只等桂花簌簌飘落,然后收拾干净,加上白砂糖,腌渍在玻璃缸中。当将煮熟的汤圆舀在洒了桂花的自酿米酒中时,香味能随风飘得很远、很远。而我心底对外婆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⑤那几年,天不亮,我在朦胧中听到“吱吱”的磨响,外婆的头顶有一盏昏花的油灯,她的头发由花白渐渐白满了头。灯光映照着她老人家沟壑纵横的脸庞,如刀刻一般坚毅。可是那些年,我从没看见外婆吃一碗汤圆。⑥有一天放学,我听到村子里有鞭炮的声音,噼里啪啦,当时油菜花开得正火,已是黄昏,路过的村里人告诉我,说你外婆去世了。我心里一惊,我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这根本是个玩笑。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门口,看见外婆静静地躺在一张席上,脸上依然是那么安详,仿佛累得睡着了一般。在她的旁边,有一半已磨好的汤圆,两页石磨紧紧的相咬在那里,米浆无语一点一点仍在流淌,仿佛泪水一般。⑦外婆是忽然脑溢血离去的。母亲这次没有哭,但泪水在眼眶中打圈,她的嘴唇不停地哆嗦,有太多的话,她无法对她的母亲说起。我清楚地记得,外婆曾经对母亲说过,不管发生什么事,记住不哭啊,不然她会不高兴的。⑧外婆走之前,留下了一小捆理得整整齐齐的钞票。每到一定的时候,母亲就抽出一部分,叮嘱我们说,这些都是外婆的命换来的,你们可要珍惜啊。⑨靠着这些恩赐,我们读书的路上平坦了许多,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减轻了不少。⑩若干年后,我们都考了出去,带着母亲进了城。母亲如愿地做起了外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在家里做起了当女儿时才做的布鞋之类的活,她说城里人喜欢穿它,养脚。每次进家门,我总看见从窗外照进了一束夕阳,母亲一动也不动地凝在那里,一边纳鞋一边低头想心事,仿佛一道剪影。由于做女工离她已是遥远的事,她的那双手总是被针扎得伤痕累累。我心里满是心疼,却也不好阻止老人想为家里出力的良苦用心。⑪那个夏天,女儿从我身体里带出的胎毒又复发了,长出了一个很大的脓包。每次去医院,医生都是拿针管加棉球去吸拭,但感染后的疮口却越来越大。女儿痛痒得难受时,我心痛得要命。这一次,母亲当着医生与我的面,却表现出少有的果敢,她低下头,将那个疮口含在嘴中,将一股脓血吸吮了出来,医生看到这一举动,睁大了眼睛,几个年轻的护士吓得跑开了。几天后,女儿的疮口愈合,并出了院。⑫第62页共62页,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殷实,我却觉得母亲比从前更加孤独,我恍然悟到,母亲一定是因为肩上的担子卸下了许多,而有一种虚脱的落寞。她有几次提出要回老屋去,都被我拒绝了。⑬这一年八月十五,母亲执意要回老家,大有不依不饶之势。当车行到山口,母亲要求下来一会,天有点阴,狗尾草在风中不停地摇曳。我担心母亲受凉,近些年来,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大好。她径直朝着那块坟地走去,走到外婆的坟前,她拿出一盒汤圆,用碗盛满,一下子跪倒在外婆的坟前,弓着背影,在那里老泪纵横。她有太多话多年前说不了,这会却说不完。而对于父亲的坟,她表现出像是多年前的一个久谙于心的故人一样,最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此时,母亲已七十有五了。⑭母亲是在那天夜晚走的。那夜的月亮好圆好圆,乡村与城市处于一片水晶宫中。那天晚上,母亲比往年多吃了几个汤圆。第二天早上,阳光透进浮尘飞舞的屋子时,母亲平生第一次没有早起。外婆真的走了?女儿泪满满面地问道。⑮我叹了一口气,将她紧紧搂在怀中,仿佛又看到岁月深处、在遍地黄花分外香里、高喊着外婆、一路朝家的方向狂奔的那个长发飘飘的少女。(摘自《齐鲁晚报》)(1)阅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后填写下表。时间情节我的感情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外婆卖汤圆补贴家用敬佩有一天放学① 悲痛若干年后母亲做布鞋补贴家用② ③ 母亲为我的女儿吮吸脓血惊讶这一年中秋母亲回老家去祭奠外婆后过世④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在她的旁边,有一半已磨好的汤圆,两页石磨紧紧的相咬在那里,米浆无语一点一点仍在流淌,仿佛泪水一般。(3)文章标题中的“母爱”具体包含了哪些母爱,请结合文章内容、主题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母爱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链接材料】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摘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6.阅读《散步》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第62页共62页,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在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2)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说一说你的理解。(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淡淡流年香①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很辛苦,一个人养活两家十几张嘴。父亲很节俭,印象里他最大的奢侈,就是吃块鸡蛋饼。那时,母亲常变换花样,做出不同口味的鸡蛋饼。那段清贫的岁月,一旦被轻轻翻动,便溢出香喷喷的美好来。②哪怕再窘困,母亲也很少让父亲挨饿,家境好点的时候,常给父亲做几个馒头。等父亲下班后,母亲将馒头切成薄片,两面裹上鸡蛋液,放在热油锅里,煎得两面金黄,齐展展码在盘子里。馒头穿着金色的衣裙,油画一般明艳,香气浓浓,口感极其酥脆。③饼做好了,父亲并不先吃,总叫我端几块给奶奶。奶奶每次吃着饼,嘴里都含含混混,念叨着父亲的好。她干瘦的身体,在黑色大襟棉袄里,微微颤抖,眼角濡湿。奶奶一生不曾生养,抱养了一个儿子,结果却英年早逝。父亲来到她家里,担负起瞻养她老人家的责任。④父亲吃的并不多,为数不多的几块饼,还要留下大部分分给我和姐姐们。馒头片脆脆的,咬一口,饼屑纷纷掉下,似白色落英,散发出岁月的清香。⑤那时,父亲时常夜晚出诊,为附近的乡邻看病。母亲就坐在灶房,我们围着她,要她讲故事。母亲说着说着,眼睛就瞟向窗外,有些心不在焉,我知道,她心里牵挂着父亲。⑥第62页共62页,等月亮爬上柴扉,远处传来几声犬吠,父亲裹着一身月色回来了,母亲便忙活起来。她拿出一枚鸡蛋,取一把面粉,切一些葱花,舀一瓢清水,和成流动的面糊。这时,姐姐已把柴火烧得旺旺的,母亲向热锅里倒一勺菜籽油,油热腾腾时,就倒入面糊。面糊“咳噬”作响,一会儿,就鼓成厚厚的饼块。待底部烙香,再翻个个儿烙一下,两面金黄后,用锅铲切成小方块,葱花蛋饼盛装出“炉”。⑦鸡蛋饼色泽金黄,有了葱花,便绿莹莹、油亮亮的,看一眼就馋得口水直流。照例还是先送给奶奶,父亲没吃几块,就说饱了,碗底的那几块,自然是我和姐姐们的了。⑧我捧着蛋饼,起初并不舍得吃,轻轻闻着它散发的香味。父亲笑眯眯地看着我,直到母亲催我时,我才小口小口地品尝。鸡蛋香混着葱香,从舌尖一直渗透到心头。瞬间,身心俱暖,寒冬似乎悄然隐去,春天在心底生出繁花嫩叶来。⑨早春二月,天气渐暖,母亲在院子里,支起整子烙煎饼,满院的风里流动着煎饼的香味。见我馋猫似的坐在边上,她会从鸡窝里掏出一枚鸡蛋,切一把小葱,舀两勺油,摊一张属于我专人享用的煎饼。⑩母亲摊的煎饼薄而脆,蝉翼一般,手指轻轻一弹,饼就四碎成片。她在摊好的煎饼上,刷一层油,把鸡蛋在整边一磕,鸡蛋就顺着鳌子滑动了。接着,她手拿刮片,按住鸡蛋,轻轻一刮,煎饼上就现出图案:有的地方似金色的锦缎,有的地方如洁白的云朵。待图案定型后,再撒上一层绿色的葱花,煎饼便飘出香香的热气。然后用刮片,左右一折,上下一叠,一块煎饼就做好了,方方正正。⑪我吃一口脆脆的煎饼,就几块萝卜干,或者苏北特有的酱豆,再喝一口青菜咸稀饭,心里觉得无比满足。⑫有一回,父亲给我讲起鸡蛋煎饼的故事:山东人最会做煎饼,民国有个叫徐少成的山东人,他怀揣摊煎饼的技艺,闯关东来到沈阳。到了后,他发现沈阳东街,到处都有山东煎饼,心里喜忧参半。为了在沈阳立足,他潜心研究,后来在鸡蛋中找到灵感,自创徐家鸡蛋煎饼。不久,徐家鸡蛋煎饼风靡整个沈阳城。⑬一张简单的煎饼,带给我们的幸福,胜过一切春暖花开。父亲讲的故事,隐约给了我一把打开春天大门的钥匙。⑭春天到了,母亲的菜篮子丰富了,鸡蛋饼的花样也多了。母亲随时都能从田里挎回一篮菜蔬:新生的韭菜、淡紫的香椿、绿色的蒜苗……天气暖了,鸡下蛋也勤快许多。每一天,鸡窝里都会躺着几枚鸡蛋。母亲做鸡蛋饼的次数也多了,里面的蔬菜也放得多,满溢着春天特有的芬芳。⑮童年时,苏北乡村的生活,清贫又简单。几个鸡蛋,在母亲手里,就能变出许多花样。不起眼的鸡蛋饼,让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个饿肚子的年代,母亲总能想出办法,让我们吃上鸡蛋饼。而她,很少吃上一口,在她的观念里,家人的肚子饱了她就不会饿。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1)文章主要写了哪四件与鸡蛋饼有关的事?请分条概括。第62页共62页,(2)第⑩段细致描写了母亲摊煎饼的过程。请从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3)第⑬段中的句子应如何理解?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题目“淡淡流年香”的作用。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林海音①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②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我捡起小青石榴。③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④“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⑤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⑥爸爸的花儿落了。⑦我已不再是小孩子。(1)第②自然段画“____”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本文着力表现“我”的成熟与长大,但为什么还写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竟然还在家里嬉戏,好像压根父亲病重与之毫无关系?(3)试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⑥⑦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文中写“我是小小的大人”,感到自己长大了。你在家中感到自己长大了吗?请写出某段情景。(不超过60字)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绳子那头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②第62页共62页,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手中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下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第62页共62页,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1)分别概括最能体现父亲呵护儿子的三处细节。(2)简析第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3)阅读第⑦﹣⑨段,回答问题。①父亲踩空了,心里很害怕,在回答“我”和母亲的询问时,为什么还带着笑意?②父亲带着笑意说没划伤,还夸我劲儿大,为什么“我”却很想哭?(4)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5)分析第⑫段中画线句的含义。(6)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写出三条理由。10.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为梦想拼尽全力①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在那个燥热的夏天,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却在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时忘了带准考证,等我返回住处拿到准考证重新进入考场,时间已经过了20分钟。成绩出来,满分120分的英语我只考了89分。老天跟我开的这个致命玩笑,致使我以一分之差与日思夜想的高中实验班失之交臂。②那种感觉就像你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心心念念的城堡,却发现那扇门关上了。那个假期,我把自己关在房里,嘴里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脸上没有丝毫笑意,整天都在埋怨: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偶尔打开窗户,看看窗外的那片天,也总是阴郁灰暗,完全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③进入高中后,我像变了一个人,不似初中那般神采飞扬,整个人内敛沉默了很多。尖子生们组建的实验班,在很多人心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进了实验班就是踏进了重点院校的大门。论正常实力,我就应该属于那里,然而因为中考那个意外,我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心底的不甘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每次从实验班门前经过,我都会特意从门口假装不经意地往里面瞟一眼,偷偷对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流露出羡慕之情。④我的好朋友林悦就在实验班。在食堂吃饭遇上时,她会主动跟我说起一些班里的事情,这些事情让我那颗心变得越发躁动不安。“我要冲进实验班”这个念头不时冒出来拉扯着我,曾经的遗憾与不甘,都化作内心的春雨,那里草木葱茏,一片繁盛。⑤第62页共62页,高一那段时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去操场跑完两圈到教学楼,我总是最早到的那个人。时间长了,楼管爷爷认识了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跟我打招呼:“闺女,今天早上又是第一个,好好加油!”⑥每天清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边争分夺秒地大声晨读,一边看天空渐渐亮起来……⑦一个学期后,我的势头越来越猛,不仅稳居年级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班主任很器重我,好朋友林悦也向我投来了佩服的目光。那几年,我不仅在考试的红榜上始终排名第一,课余时间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杂志发表,拿了好几个作文比赛和学科竞赛的奖项,生活好像将之前亏欠我的一一做了补偿。随着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摆在我的面前,一直蒙尘在我脸上的阴云,如被利剑割开,久违的笑容绽放了出来。⑧即便如此,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坚持与时间赛跑,继续脚踏实地努力。高考那年,我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我的英语成绩是142分。手里紧紧攥着成绩单的我,整颗心一下子透亮起来,一种想在夏风里大声欢叫的冲动,让我有说不出的畅快!放眼远望,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周边的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⑨中考时那种被命运一拳打倒在地的感觉,经过三年的隐忍与蜕变,终于成为我身后迈过的一道坎儿。现在想起来,甚至会有些感激自己在人生最顺遂的时候跌过一跤。正因为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才更加懂得努力的意义。⑩在拼尽全力之前,永远别说自己运气不好。因为,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词句。A.请写出第⑦段中加点词“割开”的含义。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段说“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1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所有美好都值得等待①孩子十岁那年,我带着他去了一趟庐山。孩子最想看的,还是庐山瀑布,因为他从小就会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到了庐山瀑布前,孩子很是失落:“没有三千尺啊,太夸张了吧,飞流直下一百米最多了!”周边游客见一个小孩子这么说,都笑了。此时正值早晨,太阳还没有高高升起。我说:“也许等一下,诗里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境就会产生了,再来读这首千古名句说不定就完全不一样了。”③我们坐在瀑布前的石椅上,看着远处的阳光在山峦上慢慢移动,看清爽的山风一阵一阵地拂动着杂树林,看天空中的浮云舒舒展展,看游人在瀑布前的小广场上嬉嬉闹闹……不知过了多久,终于,金色的阳光移过来了,它像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照射到瀑布飞流直下激荡而起水雾中,变幻出一段一段的'絢丽多姿的彩虹,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它是飘逸的,又是升腾的,真的像极了香炉点燃时升腾而起的烟。第62页共62页,在那个初秋的庐山瀑布前,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最美好的地方。④那天晚上,我对孩子说:“我还想带你看一场庐山日出。”孩子欣然应允。第二天凌晨四点,我把睡梦中的孩子叫醒,开着车到了含鄱口。含鄱口还在夜色笼罩之下,我也不知道从何处上山,把车停在山道之上。听到远处有人声,于是循着人声找到了一群正准备上山看日出的队伍。走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山顶。山上的风很大,加之气温逼近零摄氏度,我和儿子紧紧依偎着,看着远处鄱阳湖的方向。鄱阳湖上空出现淡淡的白,但云层很厚。有人说,也许今天看不到日出了。还有人说,好不容易来到这里,还是再等等吧。⑤与我们一起的年轻人,有的架起了三脚架拍摄,但也有的开始撤离。时间又过了半小时,似乎已经过了最佳的观赏日出的时间了,更加担心看不到今天的日出了。⑥突然有人惊呼起来:“太阳出来了!”果然,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乌云之中挣扎而出,满身通红,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所有身体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笑出万道光芒,瞬间染红了半边天。几乎所有人都站在山顶在惊叫,在呼喊。这样的日出美景,太震撼人心了。⑦多年之后,我总是想起庐山之行,想总结一些意义和哲理,但又不知从何说起。⑧记得听杭州一位摄影家的讲座,他给我们看了一张获得大奖的照片,那张照片摄于贵州顺义山区,照片反映的是清晨中的深沉大山,远处有一道光。摄影家说,那道光第一次发现时,他来不及拍摄。于是他在那里露营,等待第二天再拍,但一直等到第三天,那道光才再次出现,终于被他拍摄下来。⑨后来他才知道,那道光是一位老师打的手电光,当时那位老师正领着村里的孩子走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当我看到那张照片中唯一的光亮,听摄影家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真的被感动了。⑩当下的世界过于喧嚣浮躁,所有的事,都在期待最后的结果,有的连几分钟也等不起。但我还是相信,这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1)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本文的标题“所有美好都值得等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明确了一种生活态度。B.文章多次提到“等待”,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更严谨。C.③段划线部分,作者细致描摹了庐山瀑布美景,其目的是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D.选文⑤段交代“有的人开始撤离”,与“我”的等待形成对比,告诉人们不愿等待就会错失人生的美好。(2)概括文中写到的因等待而得以遇见美好的几件事。(3)选文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第62页共62页,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乌云之中挣扎而出,满身通红,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所有身体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笑出万道光芒,瞬间染红了半边天。(5)选文⑨段中写到“我真的被感动了”,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呢?(6)文章结尾段写到“这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最值得你等待的美好是什么,你又准备如何去迎接它呢?12.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满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看到父亲这个样子,我也有些难过。⑦又一次,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十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第62页共62页,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初读全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段落④⑤⑥⑦⑧主要情节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我的心理A B C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总在家外的原因是为一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劳累。B、选文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C、选文第⑦⑧段中,当父亲两手空空回来时,母亲不说话也不笑是因为心中埋怨父亲。D、第⑬段中,“我”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之所以不缺不空是因为有着父母的关爱。(4)选文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结合本文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解与感悟。第62页共62页,链接材料:有些人外出打工,起初是因为穷,但他们挣到钱以后,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回家和孩子在一起,而是继续挣钱。他们用挣来的钱在农村老家盖大房子,逢年过节回趟家,节一过完又收拾行囊逃离了农村,留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们。很多父母认为在外面辛苦挣钱为了家、为了孩子,以为给孩子充足的生活费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创业成功,孩子也是留守儿童,是精神上的“留守儿童”。13.阅读《愈是大家愈和气》,完成问题。愈是大家愈和气徐沙沙①牛气冲天的未必是大家。相反,愈是大家愈和气。②孙绍振教授是南方人,听他讲话,像是一缕春的和风,吹到人的脸上软软的、暖暖的,能把整个春天的温情都绽开在你面颊上;又像是一杯温水,温和、清甜却又绝不温吞。③知道孙绍振这个名字大概是在六七年前的一次培训上。④那天,进了讲堂,我特地找了个前排的位子,方便结束后直接窜上前找先生签字、拍照。谁知坐定一看,书却忘拿了。正懊恼着,一阵掌声从前到后,海潮一样层叠响起,只见一位白头发的长者被簇拥着走了进来。花白头发,我心头一惊!先生竟然已这等高龄了!这些年见他的新作一本一本面世,看他在博客上关心时事,评议高考,我似乎从未关注过什么年龄!大概潜意识里以为,这样敏锐、热情又勤勉的人怎么可能是位头发花白的长者?想来,我的确是错了。⑤然而他开口一讲话,我再一惊,自己又错了,头发花白又能表示什么呢?⑥先生说话,声音饱满,笑声朗朗。当主持人请他坐着开讲时,他歪起嘴巴一笑,说:“好吧,站着坐着总相宜。”定睛望去,黑框眼镜后的世界,还像孩童一样澄澈、透亮,又盈满喜悦。⑦先生的南方口音虽然教人听不懂个别字句,但也没有关系,笑语里的真诚就像是某种神奇的溶液一般,无形化开言语的“隔”,使人真正安坐下来,沉浸在每个懂的或不懂的字眼里。单单开口说话这件事,先生就让人感觉那么和气。⑧讲座的主题是“情之动”。先生谈他独到的研究成果,讲到开心处,他两手叉腰,头往后一仰,满脸的欣喜、自信,比初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还要神气三分。一会又变个花样儿,两个胳膊往身后一划一划的,像驾个轻舟渡进了芙蓉浦上。⑨就这样,讲着讲着。讲到激动处,情不自禁地抬起右手,左右拨拉,又用食指使劲地甩、甩、甩,力度大的,像柄震动中的弹簧刀似的。待到简单陈述时,手的节奏又舒缓下来,手指头匀称地往下一点一点,就像孩子们唱歌时悄悄在裤兜旁边打着节拍。少顷,一指禅又变作神掌,往旁干脆一推,半点也不拖泥带水,颇有一股子指点江山的豪情与快意。这时节,他的眼睛里仿佛有道道璀璨而含笑的光直直地投进听者的眼眸,融进心底。⑩我觉着有趣,拿笔在笔记纸的边缘给他临场“素描”起来,描得正高兴,台上的先生嗓门陡然提了半分。呵,又到他得意的新发现了!不信你瞧,他的眼里闪烁着一道道亮光,一道道“悟道明见”后的喜悦,再看那两手,左挥右舞,又在欢快地助阵。第62页共62页,⑪这个先生啊,真是有着一股子天然的“调皮”,如孩童般透亮,让人放下心来,只觉得和气。⑫谈“情”,从诗歌谈到散文,先生举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说到有些评论家批评朱自清出门散步不带太太,刚刚还在胸前顿挫的食指忽地一收,插到腰间,“……不带太太的太多了,好不好!”一时间,台下惊笑一片,都和着拍掌笑起来。他也眯眼一笑,嘴角一动一动地上扬。⑬这个先生啊,真是一身的真性情,也许这也是一种和气。⑭……渐渐的,前排草绿色的座椅陆陆续续空了几许。我并不觉得奇怪。再不走,该是回家最堵的时候了。先生却好像并未注意到这些,表情、语气,演讲的兴致没打半点折扣,依旧是喜悦、热情、不疾不徐,对鉴赏方法的讲解也并未因会场的变化有丝毫潦草、轻慢,依旧是一脸和气、一腔真挚。⑮五点二十二。礼堂外已如墨染,混着雾色的浓稠浑浊,仿佛要吞掉这一室的清新、明亮。老先生似乎也注意到了时间,“今天没时间讲了”,他顿了顿,“但还要讲一点。这个很重要!唉,没时间了……还是要好好讲一讲的。”全场皆笑,他也笑。掌声里,那很重要的一点紧凑地铺展开,简明扼要,直入人心。“超过了很多时间,但我还有很多话要讲。但是就到这里吧,这会儿北京可能会堵车,很抱歉!”⑯晚上六点整。这位头发花白,架副黑框眼镜的先生,坐在台上,已整整三个钟头!其间没休息过一次,似乎连面前的水杯也没工夫动一动……⑰我没有上前要签名,也没有要求拍照。那天看到、听到的一切已经足够,不需要更多的东西来做纪念。胡老师说过“愈是大家愈和气”,便盗了这句话到此处,做题目。(有删改)(1)文章表现了孙绍振教授“愈是大家愈和气”的特点。根据⑥一⑯段的内容,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①孙绍振开场说话时话中带笑,给人真诚、轻松的感觉。② 。③ 。④孙绍振超出预定时间还在讲,让人感受到他的认真、投入。(2)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中两处写到“惊”。请根据上下文,简要回答这两处“惊”的原因。(3)请以第⑧段或第⑩段为例,分析本文如何运用描写的手法将孙绍振先生塑造得具体可感的。14.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七块红烧肉①第62页共62页,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②担子很重,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③“姆妈,我来挑一截路。”④“不要的,我行。”⑤顺着山道走下去,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河道时,乘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的薄膜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那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摇晃着。⑥“姆妈,让我来。”我到母亲身边。⑦“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⑧岸上红砖房的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的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五校。⑨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被细雨打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究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那边。收拾完,她正要把我托付给同学们,他们忽然“呼啦”一声全飞走了。“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⑩“你一定别忘了。”她穿好雨衣,走进细雨之中。远方,山色已经苍茫。我看见她不停地回望,但终究消失在了远方。⑪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⑫“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⑬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⑭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埂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人。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送你报名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了出来。她是哭着走回去的。”⑮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后来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你有一个好妈妈。”⑯我沿着河埂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第62页共62页,(1)下面对本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这句话说明“我”是一个节俭的孩子,也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B.撑船的女人渡“我”和妈妈过河不要钱,妈妈带三块红烧肉给她吃,表明妈妈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C.因为“我”没有帮妈妈挑担子,所以撑船女人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的叹息。D.第⑨、第⑩段中画线句是妈妈反复的叮咛,看似啰嗦,但倾注了妈妈的关切与牵挂。(2)请根据文章中的时间提示,概括文意。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 第三天:母亲到校看望我,我以为她吃了三块红烧肉,开心得流泪。有一个黄昏: (3)文中两次写到母亲的眼泪,请你说说母亲这两次流泪的原因。①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②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了出来。她是哭着走回去的。(4)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两段。15.阅读下面的题目,完成问题。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我知道,那是母亲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第62页共62页,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脖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一直不愿带“我”去田野是嫌弃我是个哑巴。B.母亲和父亲平摊了帮“我”办酒席“冲喜”的费用。C.“我”没有举起头巾是因为“我”想跟母亲捉迷藏。D.文章的主旨是要我们懂得母亲的爱并及时回应。(2)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①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赏析加点词语)第62页共62页,②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4)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方方面面,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两处。(5)“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材料阅读。材料一:彭士禄:一辈子只做两件事①彭士禄是广东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3月22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②“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彭士禄回忆,“我3岁时母亲牺牲,4岁时父亲就义。奶妈背着我东逃西藏。”彭士禄14岁便独自出门寻找革命队伍,在惠州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15岁辗转来到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③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赴苏联留学。1956年,彭士禄即将毕业,被正在苏联访问的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告诉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④“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回答。自此,他的人生与核动力结缘。⑤20世纪50年代末,学成回国的他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动力。1958年,我国启动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没有图纸资料,没有权威专家指导,大多数人也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自教自学”,这是彭士禄和同事们必须面对的现实。⑥为了大量获取前沿知识,他带领团队恶补英语,用两年时间攻克了英语阅读关,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每天晚上,彭士禄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一位同事回忆说。⑦1965年,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彭士禄告别妻子儿女,走进深山,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器,靠拉计算尺、打算盘计算。但仅用6年,1970年8月30日,中国建造的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实现了满功率运行。仅约4个月后,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4.6万个,需要的材料1300多种,但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中国由此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⑧1979年,彭士禄被任命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1983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从军工领域转到民用领域,彭士禄为我国核电走“以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第62页共62页,起到关键作用。他还提出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他提出股份制,建立董事会制度,是将招投标制度引入核电工程的第一人。⑨工作中的彭士禄,获得了“彭大胆”“彭拍板”的外号。他常对科研人员说:“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⑩有人把彭士禄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彭士禄坚决不同意。他说:“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⑪从踏循父辈足迹追求光明进步,到投身我国核动力事业,彭士禄走在了时代前沿。他似竹石,经千磨万击仍坚劲向上;,。(选自《羊城晚报》,作者董柳,有删改)材料二:晚年,彭士禄在自述中谈“明白与糊涂”时说:“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做一个明白人谈何容易?他要有超前意识,对问题有新思路、新见解……但当一个糊涂人则更难,难得糊涂。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1)材料一以 时间 为顺序,依次介绍了彭士禄院士一辈子只做的“两件事”: 造核潜艇 和 建核电站 。(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出生红色家庭、从小就投身革命和所接受的教育,对彭士禄一生影响深远。B.苏联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落后的研究条件,衬托了核事业的艰难。C.坚决不接受他人给自己取的任何外号、称号,体现了彭士禄倔强的性格。D.彭士禄的回忆、自述和同事的话语,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真实而且生动。(3)①仿照前文,把材料一最后一句补充完整。②结合选文内容,写出彭士禄院士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两点精神品质。【分析】本题是关于“彭士禄”的主题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的写作顺序和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二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第三条考查了句子的补写能力和人物品质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1)材料一中,根据“14岁便独自出门寻找革命队伍,在惠州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15岁辗转来到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赴苏联留学”“20世纪50年代末,学成回国的他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动力”“1965年,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1979年,彭士禄被任命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1983年,他又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等句子提示,材料一是按照时间为顺序,依次介绍了彭士禄院士一辈子只做的“两件事”:造核潜艇和建核电站。第62页共62页,(2)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ABD.正确。C.有误,“体现了彭士禄倔强的性格”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⑨⑩段可知,坚决不接受他人给自己取的任何外号、称号,是为了突出彭士禄的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故选:C。(3)①上一句是“他似竹石,经千磨万击仍坚劲向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要突出彭士禄的不争名逐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②)依据材料“1958年以优异成绩从苏联学成回国”可以得出爱国主义;依据“彭士禄勇担重任”可以得出勇于担当;依据“研究全靠‘自教自学’”“从零起步克服种种难题”可以得出艰苦奋斗;依据“核潜艇陆上试验开始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了”可以得出开拓创新;依据“我一概不知,也不打听。国家给我的太多了”可以得出无私奉献。答案:(1)时间造核潜艇建核电站(2)C(3)①示例:又如幽兰,虽不争艳却久而自芳。②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等精神。【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两位小保姆刘醒龙①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②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多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③早来的那个女孩,初中毕业。朋友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在山上采茶。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县里列为重点保护的古树了。④第62页共62页,女孩一来就明确地表示自己最多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⑤女孩来我家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她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已不止一次在媒体上被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我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我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改变主意。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父亲送药回去。”⑥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并不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她上了车后,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我感到心酸极了。⑦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一家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曾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他父亲生病后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父亲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父亲还没吃完,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呢!他的声音听起来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他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即使风暴来袭,也吹不动它一片叶子。⑧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后,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⑨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我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我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我远看着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这个女孩让全家都很满意,她的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请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那个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来,因为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我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⑩几年之后,妻子还时常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那个工地离我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也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⑪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第62页共62页,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摘自《读者》2020第8期)(1)阅读全文,依据提示,梳理作者对第一个小保姆的情感变化过程。不是十分满意—— 心酸极了 ——格外无助—— 惭愧 (2)文章第⑦段用较多的笔墨写邻座的人的经历有何作用?(3)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⑨段中女孩再次来到武汉却不和我们联系时的心理,以第一人称描写。(60字左右)(4)阅读全文,品味“锈蚀”,理解结尾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分析】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保姆的故事,第一个小保姆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小保姆连同返程的票车钱都给了母亲,表达了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赞美讴歌。【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从第⑥自然段“在车站里,她上了车后,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我感到心酸极了”可以知道,作者对作者对第一个小保姆的情感变化过程从不是十分满意到突然感到心酸极了,从第⑪自然段“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可以知道,作者对第一个小保姆的情感变化从格外无助,变化成了惭愧。(2)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领座的人说“他父亲生病后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父亲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父亲还没吃完,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呢”有力地映衬出了第一个保姆的行为,表现了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赞美。(3)本题考查对心理描写的掌握。女孩再次回到武汉,却不好意思再回到作者家中,因为女孩把作者给的返程车票钱也给了母亲,此时女孩的内心肯定是惭愧又内疚的,那种想解释却又觉得无能为力的心理,注意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4)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锈蚀”的意思是因生锈而腐蚀,因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所以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这就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和体谅贫穷者的自责,以及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来以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答案:(1)心酸极了;惭愧(2)有力地映衬出了第一个保姆的行为,现了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赞美。(3)我再次来到武汉,却不好意思再回到原来工作的地方,那一家人心地善良,把返程的车钱都给了我,可是为了给母亲治病,我不得不把返程的车钱也拿出来,我的内心内疚极了,多么想解释一下,把误会解释清楚,可是,好像说什么都是徒劳的。第62页共62页,(4)这句话的含义是人在衣食无忧中很难理解贫穷者,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和体谅贫穷者的自责,以及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以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点评】准确把握物象作用“4角度”,①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等。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④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3.阅读《那一年吃过的藕》回答问题。那一年吃过的藕陈艳平①那一年是1985年。那一年我9岁,正上小学三年级。②那一年父亲还在汉寿县洲口的水电站上班。一直到农历腊月廿八才回家。收收捡捡后,忙碌的一天过去了,夜色墨一样黑。乡村的夜晚自带几分深沉。偶尔几声狗吠相互呼应,勃勃生气在夜色中弥漫。堂屋老树蔸的火苗调皮地一蹿一蹿,全家人围坐一处,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刻。妹妹在烤糍粑,我和姐姐们叽叽喳喳,在火边打闹。父亲和母亲在商量着过年的菜谱。③我忽然想起中午时,隔壁龚家奶奶炖了藕。她的孙女把藕穿在筷子上,想吃的时候随时咬上一口,像握着一串珍宝。我眼馋嘴也馋。④我脱口就说我要吃藕。话一出口,我就为自己的莽撞懊恼。老家虽然在湖区,我们村却没有藕塘,挖藕要到对河的隔壁村。村里的壮劳力大都三五人结伴而行,天未亮便早早过河,再约好返回的时间让船夫来接。何况现在都已经过了挖藕的时节了。很少会有人在除夕的前一天出去挖藕。⑤父亲和母亲对视了一眼,再也没有说话。那一夜我们破例早早睡了。⑥第二天还在睡梦中,就被母亲催促着起床。屋前屋后都没有发现父亲的身影,母亲淡淡一句:“挖藕去了。”我安静了下来。那一天几姐妹都老老实实地跟在母亲身后忙碌,为第二天年夜饭做准备。⑦冬日光阴短,黑得早。吃晚饭的时候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把饭菜放在锅里,把灶膛里的火用灰埋上,给饭菜保温。然后母亲又跑到河边央求船夫“再等一等”。如果没有船直接过河的话,父亲要绕道十几里路才能回家。一等再等,父亲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夜色越来越深,河风也开始肆虐。船夫无奈地表示,他不能再等了,因为也要回家过年。⑧第62页共62页,母亲步履踉跄地回来,坐在堂屋的火堆旁,火光忽明忽暗,映照在母亲脸上,忧思的神色又添了几分。家里的小黑狗,一有动静就站起来摇尾巴,门一次次被打开,风一次次灌了进来。全家人都在沉默中等待。⑨终于,门外响起父亲的声音,我们雀跃起来。父亲进门就放下担子,脱下防水服,一屁股歪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父亲显然累坏了,脸上溅满泥巴,身体几乎被冻透,把手放在火上烤一下,火苗都怕那份寒气,斜逸着躲开。等父亲缓过神来后,母亲示意我们去睡,她陪伴父亲。⑩次日早上醒来,满屋飘满藕香,是腊肉骨头的醇厚与藕的清香碰撞产生的奇妙香味。母亲说是七孔藕,适合炖汤。她把藕切了滚刀块,用腊肉骨头炖了一大锅,汤汁呈好看的乳白色。那一年的年夜饭,母亲给我盛了一大碗藕。我低着头,吃得很慢,一小口一小口地咀嚼,软糯香甜。这滋味从此长留心中,而另一些滋味则需要慢慢地品。⑪父亲没有给我们说过那次挖藕的经历,我也没有问过。直到前几年看《舌尖上的中国》,有一个篇章介绍挖藕人,腰弯成弓,在泥水里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才对父亲当年挖藕的辛劳有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那一天父亲挖了一根比自己个子还要高的藕,想要展示给我们看。他不忍折断,便让藕靠在自己身上。我脑补着画面,一根藕依靠着父亲,依靠着这个带自己走出泥沼,让自己见到光亮的人。一人一藕,相互依偎,在黑暗中前行。(1)阅读文章第⑤段,说说为什么“父亲和母亲对视了一眼,再也没有说话。”?(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第⑥段“我安静下来”第⑧段“母亲步履踉跄地回来”(3)那一年的年夜饭,母亲给我盛了一大碗藕。为什么我“吃得很慢”?(4)试分析第⑩段加点字“另一些滋味”都包含哪些滋味。(5)细读文章,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分析】文章讲述了因“我”想吃藕,父亲在除夕的前一天一个人出去挖藕,深夜才到家的一则表现父爱深沉的故事。【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④段“我们村却没有藕塘,挖藕要到对河的隔壁村。村里的壮劳力大都三五人结伴而行,天未亮便早早过河,再约好返回的时间让船夫来接。何况现在都已经过了挖藕的时节了。很少会有人在除夕的前一天出去挖藕”说明挖藕的路远,且危险。说明了挖藕之难,但父亲和母亲为了让我们吃上藕,对视了一眼后,决定去挖藕,这是不需要言语表明的父母对孩子的爱。(2)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那天一早,“屋前屋后都没有发现父亲的身影”,结合第④段“挖藕要到对河的隔壁村。村里的壮劳力大都三五人结伴而行,天未亮便早早过河,再约好返回的时间让船夫来接。何况现在都已经过了挖藕的时节了。很少会有人在除夕的前一天出去挖藕”可以知道挖藕艰难,“我安静下来”是因为“我”为自己昨天说要吃藕感到后悔,同时很震撼父亲什么都没有说,可是却去做了。结合文章第⑦段“第62页共62页,母亲把饭菜放在锅里,把灶膛里的火用灰埋上,给饭菜保温。然后母亲又跑到河边央求船夫'再等一等'”,可以知道母亲很担心父亲,所以才会步履踉跄。(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第⑩段说“这滋味从此长留心中,而另一些滋味则需要慢慢地品”可以知道,“我”吃得很慢是因为“我”除了品尝到藕的软糯香甜外,还品尝到父亲对“我们”儿女深沉又无言的爱。这是父亲千辛万苦为“我们”挖来的藕,所以要细细品尝。(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父亲千辛万苦为“我们”挖藕深夜才归家,母亲焦急地等待,一句“我想吃藕”,父母费尽这么大的力气,说明了父母对“我们”的无言的爱。所以这“另一些滋味”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父亲挖藕时的艰辛。(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那一天父亲挖了一根比自己个子还要高的藕,想要展示给我们看。他不忍折断,便让藕靠在自己身上”“一根藕依靠着父亲,依靠着这个带自己走出泥沼,让自己见到光亮的人”作者是在隐喻自己就是那藕,父亲就是那个把自己带出泥沼,见到光亮的人。一人一藕,相互依偎,在黑暗中前行,说明了父亲挖藕之辛劳,同时又点明主题,表达了对深沉父爱的感恩。答案:(1)因为现在不是挖藕的季节,父亲一个人挖藕很艰难,但父母对孩子的共同心意是不需要用言语表明的,即使再难,也要去克服。(2)第⑥段“我安静下来”表明“我”为自己的话感到后悔并且震撼父亲什么都没有说,可是却去做了;第⑧段“母亲步履踉跄地回来”表明母亲内心很担心父亲。(3)因为“我”除了品尝到藕的软糯香甜外,还品尝到父亲对“我们”儿女深沉又无言的爱。这是父亲千辛万苦为“我们”挖来的藕,所以要细细品尝。(4)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父亲挖藕时的艰辛。(5)说明了父亲挖藕之辛劳,同时又点明主题,表达了对深沉父爱的感恩。【点评】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4.现代文阅读。母亲节的礼物①红灯,公交车缓缓停下,全车人都欣赏着窗外的流光溢彩,忽然一声清脆的童音响起:“母亲节!妈,是你的节日。”②母亲节?糟糕,我还没买礼物,该死,如此重要的节日我竟忘了,好在为时未晚,来得及弥补。只是,该买什么礼物呢?③第一次过母亲节是在别人指导下,买了最最标准的礼物——第62页共62页,康乃馨。平生头一次买花,花送给母亲。她的惊讶和激动在我意料之外,更让我不安:仅仅一束花,母亲就那么高兴.她的易满足使我醒悟平日的疏忽,愧疚慢慢袭上心头:明年,明年一定买件特别的礼物!④第二年。我找了好几条街巷,才买回了母亲时常提及却难以购到的特色糕点。看到这件“礼物”的一刹那,母亲额头细细的皱纹似乎熨平了:糕点,我和姐姐分享完了,那漾着笑意的眼睛却始终在记忆里浮动。触动之下,我暗暗思索:明年,明年我要让母亲大吃一惊。⑤可是,买什么样的礼物能使母亲所有的皱纹全熨平呢?正想着,童音忽然又响起:“妈,你要我送你什么——我没有钱,什么都买不了……”声音渐趋沮丧。做母亲的于是笑着逗儿子:“怎么办呢?你没有钱,那我的礼物不是得不到了?”“有了!”童音兴奋起来,“今晚我不睡觉,给你当保镖送你上班。”这种郑重其事令众人哑然失笑。那母亲的声音格外轻柔:“好儿子,妈不用你当保镖。”“为什么?那是我的礼物!”母亲的声音一定一顿地响起:“你的礼物,妈已收下!”⑥“收下了?”几乎同时,车上的每一个人除了小男孩外,都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几分钟前还在困扰我的难题也在这母子的对话中忽地解决了,心头顿时一松:其实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好、最容易送出的。(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弥补 mí 熨平 yùn (2)摘录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3)本文的线索是 C A.母亲B.母亲节C.母亲节的礼物D.礼物(4)本文使用的最为主要的描写手法是 心理描写 。(5)第⑥自然段的开头句是个问句,提出疑问的人是 A“我”B.小男孩C.车上的乘客D.孩子的母亲(6)为什么说“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好、最容易送出的”?(7)本文共六个自然段,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③④属于 插叙 。【分析】本文通过讲述三次为母亲准备节日礼物,自己每一次都不够满意,不知道要送什么,最后被路上的小孩所感动,从而明白了母亲需要的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礼物,而是“儿女的关怀与孝敬”。【解答】(1)本题考查汉字注音。弥补的“弥”应读mí,熨平的“熨”应读yùn。第62页共62页,(2)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文中的成语有:流光溢彩、郑重其事、哑然失笑等等,摘录其中两个即可。(3)本题考查文章线索。本文主要讲述第一次,第二次送母亲节礼物,但是觉得实在不能让母亲开心,因此这次想好好送礼,但是不知道送什么,最后被小男孩送礼举动感动,文中一直围绕“母亲节”送礼讲述,所以线索是“母亲节礼物”。故选:C。(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文中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一路上为母亲准备礼物的心理活动,从“母亲节?糟糕,我还没买礼物,该死,如此重要的节日我竟忘了,好在为时未晚,来得及弥补”“心头顿时一松:其实母亲节的礼物是最好、最容易送出的”可见,心理活动很丰富。(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上文母亲的声音一定一顿地响起:“你的礼物,妈已收下!”可知下文第⑥的“收下了?”是小男孩说出的话。故选:B。(6)本题考查文章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从小男孩说不睡觉,要做妈妈的保镖送妈妈上班,孩子母亲很高兴收下礼物可知,这是一种陪伴,不一定是金钱的给予,而是一种时间的给予和爱的守护,所以母亲需要的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礼物,而是“儿女的关怀与孝敬“。(7)本题考查文章记叙顺序。文章先描写了“我”忘记给妈妈准备母亲节礼物,随后回忆起第一次第二次送礼,总感觉得母亲不怎么吃惊,想送一个让母亲惊喜而感动的礼物,最后在车上被小男孩给妈妈送的礼物而感动。这里属于插叙的手法。答案:(1)míyùn(2)流光溢彩、郑重其事(3)C(4)心理描写(5)B(6)因为母亲需要的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礼物,而是“儿女的关怀与孝敬”。(7)插叙【点评】记叙顺序一般有顺叙、补叙、插叙、倒叙等等。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一路母爱唐厚梅①十二岁那年,我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家里一下子少了主心骨,那时外婆已六十多岁了,姐姐上初中,弟弟上小学,最小的妹妹只有三岁。②第62页共62页,那些日子,母亲几近将一生的眼泪哭干了。外婆忍着极大的悲痛,她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在古稀之年看到女儿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她对母亲承诺,只要她在这世上活一天,就要为抚养我们尽一天力。③自母亲一脚踏进田地后,家里的一切都丢给了外婆。她们商量,孩子们都应该让他们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在这方面,外婆与母亲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一面。可是,四个孩子读书,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呀。④为此,外婆拾掇出了那辆古老的石磨,浸泡糯米,开始做起手磨汤圆,在老家门前,有一棵年岁很老的桂花树,一到桂花开季节,外婆就拿张席子摆放在树荫里,只等桂花簌簌飘落,然后收拾干净,加上白砂糖,腌渍在玻璃缸中。当将煮熟的汤圆舀在洒了桂花的自酿米酒中时,香味能随风飘得很远、很远。而我心底对外婆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⑤那几年,天不亮,我在朦胧中听到“吱吱”的磨响,外婆的头顶有一盏昏花的油灯,她的头发由花白渐渐白满了头。灯光映照着她老人家沟壑纵横的脸庞,如刀刻一般坚毅。可是那些年,我从没看见外婆吃一碗汤圆。⑥有一天放学,我听到村子里有鞭炮的声音,噼里啪啦,当时油菜花开得正火,已是黄昏,路过的村里人告诉我,说你外婆去世了。我心里一惊,我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这根本是个玩笑。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门口,看见外婆静静地躺在一张席上,脸上依然是那么安详,仿佛累得睡着了一般。在她的旁边,有一半已磨好的汤圆,两页石磨紧紧的相咬在那里,米浆无语一点一点仍在流淌,仿佛泪水一般。⑦外婆是忽然脑溢血离去的。母亲这次没有哭,但泪水在眼眶中打圈,她的嘴唇不停地哆嗦,有太多的话,她无法对她的母亲说起。我清楚地记得,外婆曾经对母亲说过,不管发生什么事,记住不哭啊,不然她会不高兴的。⑧外婆走之前,留下了一小捆理得整整齐齐的钞票。每到一定的时候,母亲就抽出一部分,叮嘱我们说,这些都是外婆的命换来的,你们可要珍惜啊。⑨靠着这些恩赐,我们读书的路上平坦了许多,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减轻了不少。⑩若干年后,我们都考了出去,带着母亲进了城。母亲如愿地做起了外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在家里做起了当女儿时才做的布鞋之类的活,她说城里人喜欢穿它,养脚。每次进家门,我总看见从窗外照进了一束夕阳,母亲一动也不动地凝在那里,一边纳鞋一边低头想心事,仿佛一道剪影。由于做女工离她已是遥远的事,她的那双手总是被针扎得伤痕累累。我心里满是心疼,却也不好阻止老人想为家里出力的良苦用心。⑪那个夏天,女儿从我身体里带出的胎毒又复发了,长出了一个很大的脓包。每次去医院,医生都是拿针管加棉球去吸拭,但感染后的疮口却越来越大。女儿痛痒得难受时,我心痛得要命。这一次,母亲当着医生与我的面,却表现出少有的果敢,她低下头,将那个疮口含在嘴中,将一股脓血吸吮了出来,医生看到这一举动,睁大了眼睛,几个年轻的护士吓得跑开了。几天后,女儿的疮口愈合,并出了院。第62页共62页,⑫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殷实,我却觉得母亲比从前更加孤独,我恍然悟到,母亲一定是因为肩上的担子卸下了许多,而有一种虚脱的落寞。她有几次提出要回老屋去,都被我拒绝了。⑬这一年八月十五,母亲执意要回老家,大有不依不饶之势。当车行到山口,母亲要求下来一会,天有点阴,狗尾草在风中不停地摇曳。我担心母亲受凉,近些年来,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大好。她径直朝着那块坟地走去,走到外婆的坟前,她拿出一盒汤圆,用碗盛满,一下子跪倒在外婆的坟前,弓着背影,在那里老泪纵横。她有太多话多年前说不了,这会却说不完。而对于父亲的坟,她表现出像是多年前的一个久谙于心的故人一样,最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此时,母亲已七十有五了。⑭母亲是在那天夜晚走的。那夜的月亮好圆好圆,乡村与城市处于一片水晶宫中。那天晚上,母亲比往年多吃了几个汤圆。第二天早上,阳光透进浮尘飞舞的屋子时,母亲平生第一次没有早起。外婆真的走了?女儿泪满满面地问道。⑮我叹了一口气,将她紧紧搂在怀中,仿佛又看到岁月深处、在遍地黄花分外香里、高喊着外婆、一路朝家的方向狂奔的那个长发飘飘的少女。(摘自《齐鲁晚报》)(1)阅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后填写下表。时间情节我的感情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外婆卖汤圆补贴家用敬佩有一天放学① 外婆去世 悲痛若干年后母亲做布鞋补贴家用② 心疼 ③ 那个夏天 母亲为我的女儿吮吸脓血惊讶这一年中秋母亲回老家去祭奠外婆后过世④ 遗憾、无奈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在她的旁边,有一半已磨好的汤圆,两页石磨紧紧的相咬在那里,米浆无语一点一点仍在流淌,仿佛泪水一般。(3)文章标题中的“母爱”具体包含了哪些母爱,请结合文章内容、主题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母爱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链接材料】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摘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分析】本文记叙了外婆在父亲去世后,担起家庭重担,为供孩子们读书,起早贪黑做汤圆;外婆突然去世,母亲坚强面对;“我”离婚后母亲为补贴家用为人做布鞋;母亲为第62页共62页,“我”的女儿吸毒疮。文章赞扬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有一天放学,我听到村子里有鞭炮的声音,噼里啪啦,当时油菜花开得正火,已是黄昏,路过的村里人告诉我,说你外婆去世了”,①概括为:外婆去世。结合“我心里满是心疼,却也不好阻止老人想为家里出力的良苦用心”,②概括为:心疼。结合“那个夏天,女儿从我身体里带出的胎毒又复发了,长出了一个很大的脓包”,③概括为:那个夏天。结合“我叹了一口气,将她紧紧搂在怀中”,④概括为:遗憾、无奈。(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这句话中的“相咬”“无语”等词语赋予了石磨、米浆以人的情态,是拟人手法;“仿佛泪水一般”则使用了比喻手法,进而分析这句话表现了外婆在临死前还在劳作及她的突然离世带给“我们”的悲伤,也表现了外婆的勤劳,临死前依然在做活。(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我”的成长历程也道出了母爱的绵长,母爱既指外婆给予母亲的爱,也指母亲给予“我”的爱。文章记叙了外婆在父亲去世后,担起家庭重担,为供孩子们读书,起早贪黑做汤圆;外婆突然去世,母亲坚强面对;母亲为补贴家用为人做布鞋;母亲为“我”的女儿吸毒疮。联系文章内容,全面理解。结合链接材料“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分析母爱是无私和伟大的。答案:(1)①外婆去世;②心疼;③那个夏天;④遗憾、无奈。(2)拟人、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了外婆突然去世给“我们”带来的悲伤与痛苦,侧面表现了外婆勤劳。(3)母爱是无私和伟大的,“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有母爱的伴随。父亲去世后,外婆撑起这个困苦的家,“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外婆去世,母亲扛起家庭重担,母亲为补贴家用为人做布鞋,母亲为“我”的女儿吸毒疮“我”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母爱。【点评】解答梳理情节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6.阅读《散步》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第62页共62页,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在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2)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说一说你的理解。(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分析】《散步》讲了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之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她希望在她剩下的日子里也能走得顺畅;而作者的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毕竟,小孩都是贪玩的。后来,作者决定委屈儿子,毕竟作者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而伴母亲的时日已短,但母亲决定走小路,于是“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阅读选文,可以看出作者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之时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她希望在她剩下的日子里也能走得顺畅;而作者的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毕竟,小孩都是贪玩的。后来,作者决定委屈儿子,毕竟作者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而伴母亲的时日已短,但母亲决定走小路,于是“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欣赏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慢慢地”是说速度慢,“稳稳地”是说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妻子对家人,对生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答案:(1)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决定:走大路。原因:作者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而伴母亲的时日已短。(2)因为“我”是家庭的主导,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间的“分歧”,也会影响和谐,把处理这种分歧视为责任重大,表现了“我”的责任感和对母亲、儿子的浓浓深情。第62页共62页,(3)“慢慢地”是说速度慢,“稳稳地”是说脚步沉重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妻子对家人,对生活具有高度的使命感。【点评】做题时要牢牢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原文、忠实于作者的主张。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淡淡流年香①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很辛苦,一个人养活两家十几张嘴。父亲很节俭,印象里他最大的奢侈,就是吃块鸡蛋饼。那时,母亲常变换花样,做出不同口味的鸡蛋饼。那段清贫的岁月,一旦被轻轻翻动,便溢出香喷喷的美好来。②哪怕再窘困,母亲也很少让父亲挨饿,家境好点的时候,常给父亲做几个馒头。等父亲下班后,母亲将馒头切成薄片,两面裹上鸡蛋液,放在热油锅里,煎得两面金黄,齐展展码在盘子里。馒头穿着金色的衣裙,油画一般明艳,香气浓浓,口感极其酥脆。③饼做好了,父亲并不先吃,总叫我端几块给奶奶。奶奶每次吃着饼,嘴里都含含混混,念叨着父亲的好。她干瘦的身体,在黑色大襟棉袄里,微微颤抖,眼角濡湿。奶奶一生不曾生养,抱养了一个儿子,结果却英年早逝。父亲来到她家里,担负起瞻养她老人家的责任。④父亲吃的并不多,为数不多的几块饼,还要留下大部分分给我和姐姐们。馒头片脆脆的,咬一口,饼屑纷纷掉下,似白色落英,散发出岁月的清香。⑤那时,父亲时常夜晚出诊,为附近的乡邻看病。母亲就坐在灶房,我们围着她,要她讲故事。母亲说着说着,眼睛就瞟向窗外,有些心不在焉,我知道,她心里牵挂着父亲。⑥等月亮爬上柴扉,远处传来几声犬吠,父亲裹着一身月色回来了,母亲便忙活起来。她拿出一枚鸡蛋,取一把面粉,切一些葱花,舀一瓢清水,和成流动的面糊。这时,姐姐已把柴火烧得旺旺的,母亲向热锅里倒一勺菜籽油,油热腾腾时,就倒入面糊。面糊“咳噬”作响,一会儿,就鼓成厚厚的饼块。待底部烙香,再翻个个儿烙一下,两面金黄后,用锅铲切成小方块,葱花蛋饼盛装出“炉”。⑦鸡蛋饼色泽金黄,有了葱花,便绿莹莹、油亮亮的,看一眼就馋得口水直流。照例还是先送给奶奶,父亲没吃几块,就说饱了,碗底的那几块,自然是我和姐姐们的了。⑧我捧着蛋饼,起初并不舍得吃,轻轻闻着它散发的香味。父亲笑眯眯地看着我,直到母亲催我时,我才小口小口地品尝。鸡蛋香混着葱香,从舌尖一直渗透到心头。瞬间,身心俱暖,寒冬似乎悄然隐去,春天在心底生出繁花嫩叶来。⑨早春二月,天气渐暖,母亲在院子里,支起整子烙煎饼,满院的风里流动着煎饼的香味。见我馋猫似的坐在边上,她会从鸡窝里掏出一枚鸡蛋,切一把小葱,舀两勺油,摊一张属于我专人享用的煎饼。⑩第62页共62页,母亲摊的煎饼薄而脆,蝉翼一般,手指轻轻一弹,饼就四碎成片。她在摊好的煎饼上,刷一层油,把鸡蛋在整边一磕,鸡蛋就顺着鳌子滑动了。接着,她手拿刮片,按住鸡蛋,轻轻一刮,煎饼上就现出图案:有的地方似金色的锦缎,有的地方如洁白的云朵。待图案定型后,再撒上一层绿色的葱花,煎饼便飘出香香的热气。然后用刮片,左右一折,上下一叠,一块煎饼就做好了,方方正正。⑪我吃一口脆脆的煎饼,就几块萝卜干,或者苏北特有的酱豆,再喝一口青菜咸稀饭,心里觉得无比满足。⑫有一回,父亲给我讲起鸡蛋煎饼的故事:山东人最会做煎饼,民国有个叫徐少成的山东人,他怀揣摊煎饼的技艺,闯关东来到沈阳。到了后,他发现沈阳东街,到处都有山东煎饼,心里喜忧参半。为了在沈阳立足,他潜心研究,后来在鸡蛋中找到灵感,自创徐家鸡蛋煎饼。不久,徐家鸡蛋煎饼风靡整个沈阳城。⑬一张简单的煎饼,带给我们的幸福,胜过一切春暖花开。父亲讲的故事,隐约给了我一把打开春天大门的钥匙。⑭春天到了,母亲的菜篮子丰富了,鸡蛋饼的花样也多了。母亲随时都能从田里挎回一篮菜蔬:新生的韭菜、淡紫的香椿、绿色的蒜苗……天气暖了,鸡下蛋也勤快许多。每一天,鸡窝里都会躺着几枚鸡蛋。母亲做鸡蛋饼的次数也多了,里面的蔬菜也放得多,满溢着春天特有的芬芳。⑮童年时,苏北乡村的生活,清贫又简单。几个鸡蛋,在母亲手里,就能变出许多花样。不起眼的鸡蛋饼,让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个饿肚子的年代,母亲总能想出办法,让我们吃上鸡蛋饼。而她,很少吃上一口,在她的观念里,家人的肚子饱了她就不会饿。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1)文章主要写了哪四件与鸡蛋饼有关的事?请分条概括。(2)第⑩段细致描写了母亲摊煎饼的过程。请从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3)第⑬段中的句子应如何理解?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题目“淡淡流年香”的作用。【分析】本题通过记叙鸡蛋饼相关的四件事,刻画了父母无私付出的形象,点明在物资贫乏的年代,父母亲的付出带来了生活的美好,散发着心灵美的芬芳。【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根据“等父亲下班后,母亲将馒头切成薄片,两面裹上鸡蛋液,放在热油锅里,煎得两面金黄,齐展展码在盘子里”可概括出:父亲下班回家,母亲给他做馒头片鸡蛋饼吃。根据“父亲时常夜晚出诊,为附近的乡邻看病”“等月亮爬上柴扉,远处传来几声犬吠,父亲裹着一身月色回来了,母亲便忙活起来。她拿出一枚鸡蛋,取一把面粉,切一些葱花,舀一瓢清水,和成流动的面糊,葱花蛋饼盛装出炉”可概括出:父亲夜里出诊看病回来,母亲给他烙葱花蛋饼吃。根据“第62页共62页,早春二月,天气渐暖,母亲在院子里,支起鏊子烙煎饼,满院的风里流动着煎饼的香味。见我馋猫似的坐在边上,她会从鸡窝里掏出一枚鸡蛋,切一把小葱,舀两勺油,摊一张属于我专人享用的煎饼”可概括出:早春二月,母亲在院子里烙煎饼,摊鸡蛋煎饼给“我”吃。根据“春天到了,母亲的菜篮子丰富了,鸡蛋饼的花样也多了”可概括出:春天蔬菜生长,母亲做鸡蛋饼的次数和花样更多了。(2)本题考查修辞或描写方法的作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蝉翼一般”“有的地方似金色的锦缎,有的地方如洁白的云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煎饼薄脆、漂亮、色彩丰富的特点,表现出母亲心灵手巧,烙煎饼手艺高超。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刷一层油,把鸡蛋在鏊边一磕”“手拿刮片,按住鸡蛋,轻轻一刮”“撒上一层绿色的葱花”“左右一折,上下一叠”等动作,准确细致地写出母亲摊煎饼动作的熟练、轻巧、优美,表现出母亲心灵手巧,烙煎饼手艺高超。(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后文“不起眼的鸡蛋饼,让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分析可知,“一张简单的煎饼,带给我们的幸福,胜过一切春暖花开”是指不起眼的鸡蛋饼,让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包含着一家人的团结和睦、幸福美好的回忆,故“胜过一切”;结合前文“有一回,父亲给我讲起鸡蛋煎饼的故事:山东人最会做煎饼,民国有个叫徐少成的山东人,他怀揣摊煎饼的技艺,闯关东来到沈阳。到了后,他发现沈阳东街,到处都有山东煎饼,心里喜忧参半。为了在沈阳立足,他潜心研究,后来在鸡蛋中找到灵感,自创徐家鸡蛋煎饼。不久,徐家鸡蛋煎饼风靡整个沈阳城”等内容分析可知,“父亲讲的故事,隐约给了我一把打开春天大门的钥匙”是指“我”从父亲讲的故事中得到了启发:只有敢于直面困难,并不断克服困难,才能打开“春天大门”;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多动脑筋,才能改变命运,迎来充满希望的明天。(4)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可知,标题“淡淡流年香”中的“香”指记忆中鸡蛋饼的香气,这作为文章的叙事和感情线索贯穿全文,不起眼的鸡蛋饼,让“我们”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包含母亲的巧手操作、父亲的言传身教、一家人的团结和睦、幸福美好的回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在物资贫乏的年代,父母亲的付出带来了生活的美好,散发着心灵美的芬芳。答案:(1)示例:①父亲下班回家,母亲给他做馒头片鸡蛋饼吃;②父亲夜里出诊看病回来,母亲给他烙葱花蛋饼吃;③早春二月,母亲在院子里烙煎饼,摊鸡蛋煎饼给“我”吃;④春天蔬菜生长,母亲做鸡蛋饼的次数和花样更多了。(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煎饼“蝉翼一般”,图案像“金色的锦缎”“洁白的云朵”,生动形象地写出煎饼薄脆、漂亮、色彩丰富的特点,表现出母亲心灵手巧,烙煎饼手艺高超。示例二:运用动作描写。“刷”“磕”“拿”“按”“刮”“撒”“折”“叠”第62页共62页,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细致地写出母亲摊煎饼动作的熟练、轻巧、优美,表现出母亲心灵手巧,烙煎饼手艺高超。(3)“一张简单的煎饼,带给我们的幸福,胜过一切春暖花开”,不起眼的鸡蛋饼,让“我们”贫瘠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包含母亲的巧手操作、父亲的言传身教、一家人的团结和睦、幸福美好的回忆,所以会“胜过一切”。“父亲讲的故事,隐约给了我一把打开春天大门的钥匙”,年幼的我,从徐少成潜心研究,自创鸡蛋煎饼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只有敢于直面困难,并不断克服困难,才能打开“春天大门”;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多动脑筋,才能改变命运,迎来充满希望的明天。(4)作为叙事和感情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主旨,即在物资贫乏的年代,父母亲的付出带来了生活的美好,散发着心灵美的芬芳。【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林海音①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②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我捡起小青石榴。③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④“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⑤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第62页共62页,⑥爸爸的花儿落了。⑦我已不再是小孩子。(1)第②自然段画“____”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本文着力表现“我”的成熟与长大,但为什么还写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竟然还在家里嬉戏,好像压根父亲病重与之毫无关系?(3)试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⑥⑦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文中写“我是小小的大人”,感到自己长大了。你在家中感到自己长大了吗?请写出某段情景。(不超过60字)【分析】这篇文章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本文写了正当“我”小学毕业之际,爸爸在医院已经去世了,表达了“我”悲痛沉重的心情,也表达了“我”突然之间长大了,想承担起父亲在世时原有的责任。【解答】(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画线句描写的是夹竹桃因没有收拾而败落的景象,是自然环境描写。从前文可知,这些花都是爱花的爸爸种的,这里描写它们的败落,一是表现爸爸病重而不能照顾它们,二是以花落来暗示爱花的爸爸去世了。(2)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掌握。写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与“我”的成熟与长大形成反衬,从而突出了“我”需要承担爸爸去世后家庭的重担。此题要从反衬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答。(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此题已明确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结构上,“爸爸的花儿落了”照应标题,总结全文。内容上,“爸爸的花儿落了”写爱花的爸爸去世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写“我”长大成人,要挑起家庭重担。(4)本题考查情景描写能力。此题运用人物描写,写一段情景,能够表现自己懂事、长大即可,注意字数限制。答案:(1)自然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爸爸身体不好,将要离开人世。(2)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用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反衬“我”的长大与成熟,写出“我”应当挑起家庭的重担。(3)在结构上是末尾点题,总结全文;在内容上是“一语双关”:既写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又暗示“我”长大成人,理应挑起家庭的重担。(4)示例:我看到妈妈正在厨房忙碌,于是默默走过去,洗菜,切好,放在妈妈旁边。妈妈一回头才发现我,欣慰地笑了。【点评】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第62页共62页,句子(段落)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绳子那头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②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手中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下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第62页共62页,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1)分别概括最能体现父亲呵护儿子的三处细节。(2)简析第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3)阅读第⑦﹣⑨段,回答问题。①父亲踩空了,心里很害怕,在回答“我”和母亲的询问时,为什么还带着笑意?②父亲带着笑意说没划伤,还夸我劲儿大,为什么“我”却很想哭?(4)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5)分析第⑫段中画线句的含义。(6)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写出三条理由。【分析】本文写“我”暑假期间跟随父亲去修理空调,父亲买来防晒油并给“我”涂上,在缠“我”的绳子里垫上毛巾,又把雇主给的雪糕让给“我”吃,使“我”感到浓浓的父爱,也感受到父亲工作的艰辛、危险,体会到父亲为家庭的责任感而深深感动。【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概括。阅读文章,找到父亲关爱儿子的段落,根据相关句子概括。根据第②段“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可知,父亲慈爱地买来防晒油,并把“我”全身涂遍防晒油。根据第③段“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可知,父亲细心地将毛巾垫在绳子里边缠在“我”腰上。第⑪段“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可知,父亲慈爱地将擦干净的雪糕给“我”吃。(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分析。此句描写“太阳……第62页共62页,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可知是环境描写,交代当时的天气状况,突出天气的炎热程度,为下文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下艰辛的工作作铺垫。(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人物心理活动揣摩。①结合前后文内容来分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父亲知道“我”和母亲很担心他,所以“父亲的笑”是因为看到“我”和妈妈害怕而故意装出来的,是为了安慰“我”和母亲,不想让“我们”担心和着急;“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就是比你大”看到儿子能帮助自己,父亲心里高兴。②“我的哭”很明显是因为“我”看到父亲工作的危险、艰苦,心里无比的难受,感到害怕、担心和心疼,也为父亲在如此危险之下,还不忘安慰“我”和母亲,心里感动万分。(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结合第①段上文所写的内容,“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是对父亲外貌的描写,父亲才四十多岁,就已经如此的苍老,这些都是因为父亲长年累月辛苦工作所致,父亲过早的苍老和工作的艰辛让“我”心疼不已,也为自己没有认真观察过父亲,对父亲的忽略而深感内疚。(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我”要和父亲一起去工作,父亲买来一瓶防晒油给“我”擦上,可知父亲是一个爱孩子的人;天气如此炎热,父亲还要在室外工作,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人;父亲要戴手套,是为了不想工具掉不去砸到人,可知父亲是一个善良的人;雇主给父亲一根雪糕,父亲真诚道谢,可知父亲是一个淳朴的人;父亲对“我”和母亲的安慰,说明他是一个体贴细心的人;父亲身上体现出的慈爱、吃苦耐劳、善良淳朴、对家庭的责任感等,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答案:(1)买并涂防晒油;垫毛巾;让雪糕。(2)环境描写,突出天气的炎热程度,为下文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下艰辛的工作作铺垫。(3)①故作轻松掩饰自己的紧张害怕;安慰焦急的妻儿,消除他们的担心;为儿子长大了能帮自己而欣慰。②父亲的工作危险艰辛,“我”心疼他;父亲身处险境,还安慰“我”和母亲,“我”很感动。(4)因自己长时间忽略父亲而愧疚;因父亲过早衰老而心酸。(5)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吃苦耐劳的品质,强烈的责任感,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点评】理解句子含义的角度有:(1)句子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第62页共62页,(2)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写文章时,为了突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10.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为梦想拼尽全力①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在那个燥热的夏天,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却在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时忘了带准考证,等我返回住处拿到准考证重新进入考场,时间已经过了20分钟。成绩出来,满分120分的英语我只考了89分。老天跟我开的这个致命玩笑,致使我以一分之差与日思夜想的高中实验班失之交臂。②那种感觉就像你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心心念念的城堡,却发现那扇门关上了。那个假期,我把自己关在房里,嘴里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脸上没有丝毫笑意,整天都在埋怨: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偶尔打开窗户,看看窗外的那片天,也总是阴郁灰暗,完全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③进入高中后,我像变了一个人,不似初中那般神采飞扬,整个人内敛沉默了很多。尖子生们组建的实验班,在很多人心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进了实验班就是踏进了重点院校的大门。论正常实力,我就应该属于那里,然而因为中考那个意外,我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心底的不甘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每次从实验班门前经过,我都会特意从门口假装不经意地往里面瞟一眼,偷偷对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流露出羡慕之情。④我的好朋友林悦就在实验班。在食堂吃饭遇上时,她会主动跟我说起一些班里的事情,这些事情让我那颗心变得越发躁动不安。“我要冲进实验班”这个念头不时冒出来拉扯着我,曾经的遗憾与不甘,都化作内心的春雨,那里草木葱茏,一片繁盛。⑤高一那段时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去操场跑完两圈到教学楼,我总是最早到的那个人。时间长了,楼管爷爷认识了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跟我打招呼:“闺女,今天早上又是第一个,好好加油!”⑥每天清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边争分夺秒地大声晨读,一边看天空渐渐亮起来……⑦一个学期后,我的势头越来越猛,不仅稳居年级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班主任很器重我,好朋友林悦也向我投来了佩服的目光。那几年,我不仅在考试的红榜上始终排名第一,课余时间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杂志发表,拿了好几个作文比赛和学科竞赛的奖项,生活好像将之前亏欠我的一一做了补偿。随着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摆在我的面前,一直蒙尘在我脸上的阴云,如被利剑割开,久违的笑容绽放了出来。⑧第62页共62页,即便如此,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坚持与时间赛跑,继续脚踏实地努力。高考那年,我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我的英语成绩是142分。手里紧紧攥着成绩单的我,整颗心一下子透亮起来,一种想在夏风里大声欢叫的冲动,让我有说不出的畅快!放眼远望,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周边的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⑨中考时那种被命运一拳打倒在地的感觉,经过三年的隐忍与蜕变,终于成为我身后迈过的一道坎儿。现在想起来,甚至会有些感激自己在人生最顺遂的时候跌过一跤。正因为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才更加懂得努力的意义。⑩在拼尽全力之前,永远别说自己运气不好。因为,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词句。A.请写出第⑦段中加点词“割开”的含义。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段说“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分析】本文记叙了中考失利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为梦想拼尽全力,终获成功。文章告诉我们运气往往是为那些努力付出的人准备的,越是努力,运气越好。【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高一那段时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个学期后,我的势头越来越猛,不仅稳居年级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即便如此,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坚持与时间赛跑,继续脚踏实地努力。高考那年,我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概括为:中考失利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为梦想拼尽全力,终获成功。(2)A.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结合“那几年,我不仅在考试的红榜上始终排名第一,课余时间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杂志发表,拿了好几个作文比赛和学科竞赛的奖项,生活好像将之前亏欠我的一一做了补偿”“随着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摆在我的面前”,“割开”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经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后,信心骤增的心理。B.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看看窗外的那片天,也总是阴郁灰暗,完全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结合“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分析,衬托出“我”中考失利后伤心、失落、沮丧的心境。(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这篇文章记叙了中考失利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为梦想拼尽全力,终获成功。可知这句话是说运气往往是为那些努力付出的人准备的,越是努力,运气越好。答案:(1)中考失利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为梦想拼尽全力,终获成功。(2)A.“割开”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经过努力取得优异成绩后,信心骤增的心理。B.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衬托出“我”中考失利后伤心、失落、沮丧的心境。(3)运气往往是为那些努力付出的人准备的,越是努力,运气越好。第62页共62页,【点评】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1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所有美好都值得等待①孩子十岁那年,我带着他去了一趟庐山。孩子最想看的,还是庐山瀑布,因为他从小就会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到了庐山瀑布前,孩子很是失落:“没有三千尺啊,太夸张了吧,飞流直下一百米最多了!”周边游客见一个小孩子这么说,都笑了。此时正值早晨,太阳还没有高高升起。我说:“也许等一下,诗里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境就会产生了,再来读这首千古名句说不定就完全不一样了。”③我们坐在瀑布前的石椅上,看着远处的阳光在山峦上慢慢移动,看清爽的山风一阵一阵地拂动着杂树林,看天空中的浮云舒舒展展,看游人在瀑布前的小广场上嬉嬉闹闹……不知过了多久,终于,金色的阳光移过来了,它像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照射到瀑布飞流直下激荡而起水雾中,变幻出一段一段的'絢丽多姿的彩虹,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它是飘逸的,又是升腾的,真的像极了香炉点燃时升腾而起的烟。在那个初秋的庐山瀑布前,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最美好的地方。④那天晚上,我对孩子说:“我还想带你看一场庐山日出。”孩子欣然应允。第二天凌晨四点,我把睡梦中的孩子叫醒,开着车到了含鄱口。含鄱口还在夜色笼罩之下,我也不知道从何处上山,把车停在山道之上。听到远处有人声,于是循着人声找到了一群正准备上山看日出的队伍。走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到达山顶。山上的风很大,加之气温逼近零摄氏度,我和儿子紧紧依偎着,看着远处鄱阳湖的方向。鄱阳湖上空出现淡淡的白,但云层很厚。有人说,也许今天看不到日出了。还有人说,好不容易来到这里,还是再等等吧。⑤与我们一起的年轻人,有的架起了三脚架拍摄,但也有的开始撤离。时间又过了半小时,似乎已经过了最佳的观赏日出的时间了,更加担心看不到今天的日出了。⑥突然有人惊呼起来:“太阳出来了!”果然,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乌云之中挣扎而出,满身通红,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所有身体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笑出万道光芒,瞬间染红了半边天。几乎所有人都站在山顶在惊叫,在呼喊。这样的日出美景,太震撼人心了。⑦多年之后,我总是想起庐山之行,想总结一些意义和哲理,但又不知从何说起。⑧第62页共62页,记得听杭州一位摄影家的讲座,他给我们看了一张获得大奖的照片,那张照片摄于贵州顺义山区,照片反映的是清晨中的深沉大山,远处有一道光。摄影家说,那道光第一次发现时,他来不及拍摄。于是他在那里露营,等待第二天再拍,但一直等到第三天,那道光才再次出现,终于被他拍摄下来。⑨后来他才知道,那道光是一位老师打的手电光,当时那位老师正领着村里的孩子走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当我看到那张照片中唯一的光亮,听摄影家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我真的被感动了。⑩当下的世界过于喧嚣浮躁,所有的事,都在期待最后的结果,有的连几分钟也等不起。但我还是相信,这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1)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C A.本文的标题“所有美好都值得等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明确了一种生活态度。B.文章多次提到“等待”,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更严谨。C.③段划线部分,作者细致描摹了庐山瀑布美景,其目的是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D.选文⑤段交代“有的人开始撤离”,与“我”的等待形成对比,告诉人们不愿等待就会错失人生的美好。(2)概括文中写到的因等待而得以遇见美好的几件事。(3)选文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乌云之中挣扎而出,满身通红,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所有身体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笑出万道光芒,瞬间染红了半边天。(5)选文⑨段中写到“我真的被感动了”,感动的原因是什么呢?(6)文章结尾段写到“这世上所有的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最值得你等待的美好是什么,你又准备如何去迎接它呢?【分析】这篇文章记述了“我”带儿子等待了很长时间看到庐山瀑布美景,“我”带儿子经过很长时间的等待在庐山看到日出的美景,一位摄影家讲自己经过等待终于拍到满意的照片并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等三个故事,表现了这世上所有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分析。ABD.正确;C.有误,“其目的是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错误,目的是说这世上所有美好,都是值得等待的。故选:C。(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也许等一下,诗里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境就会产生了,再来读这首千古名句说不定就完全不一样了”“第62页共62页,终于,金色的阳光移过来了,它像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照射到瀑布飞流直下激荡而起水雾中,变幻出一段一段的'絢丽多姿的彩虹,时有时无,若隐若现。它是飘逸的,又是升腾的,真的像极了香炉点燃时升腾而起的烟”,概括为:因为耐心等待,“我”和儿子看到庐山瀑布美景;结合“时间又过了半小时,似乎已经过了最佳的观赏日出的时间了,更加担心看不到今天的日出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乌云之中挣扎而出,满身通红,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所有身体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笑出万道光芒,瞬间染红了半边天”,概括为:因为耐心等待,“我”看到庐山日出美景;结合“记得听杭州一位摄影家的讲座,他给我们看了一张获得大奖的照片……于是他在那里露营,等待第二天再拍,但一直等到第三天,那道光才再次出现,终于被他拍摄下来”,概括为:因为耐心等待,摄影家终于拍到满意的照片,获得大奖。(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判断与作用分析。“没有三千尺啊,太夸张了吧,飞流直下一百米最多了”写了儿子的语言,同时“失落”一词是对他的神态描写,表现儿子在看到庐山瀑布后,内心的失望。(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挣扎”指的是用力支撑。在这里表述的对象是太阳,以此来形象地突出太阳冲破乌云的用力与艰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也写出了太阳升起后的恢宏壮丽,表现了“我”的兴奋、喜悦之情。(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于是他在那里露营,等待第二天再拍,但一直等到第三天,那道光才再次出现,终于被他拍摄下来”“那道光是一位老师打的手电光,当时那位老师正领着村里的孩子走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当我看到那张照片中唯一的光亮,听摄影家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分析,是因为摄影师经过三天漫长的等待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瞬间而感动;为照片中的老师不辞辛苦用手电筒照亮孩子们上学的路而感动;为照片中那束光带给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希望而感动。(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生活实际,写出等待的美好,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写出做法即可。答案:(1)C(2)因为耐心等待,“我”和儿子看到庐山瀑布美景;因为耐心等待,“我”看到庐山日出美景;因为耐心等待,摄影家终于拍到满意的照片,获得大奖。(3)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儿子没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景的失望。(4)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一方面生动地写出了太阳冲破乌云的缓慢与艰难,同时生动写出了太阳升起后的恢宏壮丽,表现了“我”的兴奋、喜悦之情。(5)为摄影师经过三天漫长的等待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瞬间而感动;为照片中的老师不辞辛苦用手电筒照亮孩子们上学的路而感动;为照片中那束光带给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希望而感动。第62页共62页,(6)示例:每到新年,我都会收到礼物,有妈妈给我买的文具,有爸爸给我买的图书,也有爷爷奶奶给我的压岁钱。虽然现在是暑假还有些遥远,但是我一定会认真学习,争取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不辜负他们的期望,让他们为我骄傲和自豪的。【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12.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满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看到父亲这个样子,我也有些难过。⑦又一次,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十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第62页共62页,,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初读全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段落④⑤⑥⑦⑧主要情节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我的心理A 无比自豪 B 有些难过 C 疑惑不解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父亲总在家外的原因是为一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劳累。B、选文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和父亲对我们的爱。C、选文第⑦⑧段中,当父亲两手空空回来时,母亲不说话也不笑是因为心中埋怨父亲。D、第⑬段中,“我”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之所以不缺不空是因为有着父母的关爱。(4)选文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结合本文与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解与感悟。第62页共62页,链接材料:有些人外出打工,起初是因为穷,但他们挣到钱以后,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回家和孩子在一起,而是继续挣钱。他们用挣来的钱在农村老家盖大房子,逢年过节回趟家,节一过完又收拾行囊逃离了农村,留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们。很多父母认为在外面辛苦挣钱为了家、为了孩子,以为给孩子充足的生活费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创业成功,孩子也是留守儿童,是精神上的“留守儿童”。【分析】文章围绕“满”来写,开头写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接着写母亲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父亲面前,后来写“我们”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满”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解答】(1)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歌的梳理。由“这一刻,我无比自豪”可提炼出A处答案:无比自豪;由“看到父亲这个样子,我也有些难过”可提炼出B处答案:有些难过;由“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可提炼出C处答案:疑惑不解。(2)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解答此题,要先准确判断使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作用。这个句子把父亲的腰身比作“无箭可射的猎弓”,把父亲的疲累比作“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劳的情态。这是父亲从外地工作回来时的样子,由此可以让人感受到父亲工作的辛苦。(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找出与原文不一致之处,再作出判断。ABD.正确;C.有误,由“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可知,母亲体谅、心疼父亲,而不是“心中埋怨父亲”。故选:C。(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不矛盾,再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进行分析。“我”和父母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家里“不缺不空”,指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文中的父亲尽管时时奔波在外,但他始终在为一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忙碌,同时也时时刻刻关注着“我”的学习生活;母亲也在尽自己的所能为“我们”营造起温馨而愉快的家庭氛围,他们让“我”感受到浓浓的爱。材料中的父母因家庭生计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爱与陪伴,造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匮乏。父母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陪伴与关爱,在某种程度上比物质上的给予更加重要。答案:(1)A.无比自豪;B.有些难过;C.疑惑不解(2)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劳的情态,表现出父亲工作的艰辛不易。(3)C第62页共62页,(4)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点评】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要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引申。13.阅读《愈是大家愈和气》,完成问题。愈是大家愈和气徐沙沙①牛气冲天的未必是大家。相反,愈是大家愈和气。②孙绍振教授是南方人,听他讲话,像是一缕春的和风,吹到人的脸上软软的、暖暖的,能把整个春天的温情都绽开在你面颊上;又像是一杯温水,温和、清甜却又绝不温吞。③知道孙绍振这个名字大概是在六七年前的一次培训上。④那天,进了讲堂,我特地找了个前排的位子,方便结束后直接窜上前找先生签字、拍照。谁知坐定一看,书却忘拿了。正懊恼着,一阵掌声从前到后,海潮一样层叠响起,只见一位白头发的长者被簇拥着走了进来。花白头发,我心头一惊!先生竟然已这等高龄了!这些年见他的新作一本一本面世,看他在博客上关心时事,评议高考,我似乎从未关注过什么年龄!大概潜意识里以为,这样敏锐、热情又勤勉的人怎么可能是位头发花白的长者?想来,我的确是错了。⑤然而他开口一讲话,我再一惊,自己又错了,头发花白又能表示什么呢?⑥先生说话,声音饱满,笑声朗朗。当主持人请他坐着开讲时,他歪起嘴巴一笑,说:“好吧,站着坐着总相宜。”定睛望去,黑框眼镜后的世界,还像孩童一样澄澈、透亮,又盈满喜悦。⑦先生的南方口音虽然教人听不懂个别字句,但也没有关系,笑语里的真诚就像是某种神奇的溶液一般,无形化开言语的“隔”,使人真正安坐下来,沉浸在每个懂的或不懂的字眼里。单单开口说话这件事,先生就让人感觉那么和气。⑧讲座的主题是“情之动”。先生谈他独到的研究成果,讲到开心处,他两手叉腰,头往后一仰,满脸的欣喜、自信,比初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还要神气三分。一会又变个花样儿,两个胳膊往身后一划一划的,像驾个轻舟渡进了芙蓉浦上。⑨就这样,讲着讲着。讲到激动处,情不自禁地抬起右手,左右拨拉,又用食指使劲地甩、甩、甩,力度大的,像柄震动中的弹簧刀似的。待到简单陈述时,手的节奏又舒缓下来,手指头匀称地往下一点一点,就像孩子们唱歌时悄悄在裤兜旁边打着节拍。少顷,一指禅又变作神掌,往旁干脆一推,半点也不拖泥带水,颇有一股子指点江山的豪情与快意。这时节,他的眼睛里仿佛有道道璀璨而含笑的光直直地投进听者的眼眸,融进心底。⑩我觉着有趣,拿笔在笔记纸的边缘给他临场“素描”第62页共62页,起来,描得正高兴,台上的先生嗓门陡然提了半分。呵,又到他得意的新发现了!不信你瞧,他的眼里闪烁着一道道亮光,一道道“悟道明见”后的喜悦,再看那两手,左挥右舞,又在欢快地助阵。⑪这个先生啊,真是有着一股子天然的“调皮”,如孩童般透亮,让人放下心来,只觉得和气。⑫谈“情”,从诗歌谈到散文,先生举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说到有些评论家批评朱自清出门散步不带太太,刚刚还在胸前顿挫的食指忽地一收,插到腰间,“……不带太太的太多了,好不好!”一时间,台下惊笑一片,都和着拍掌笑起来。他也眯眼一笑,嘴角一动一动地上扬。⑬这个先生啊,真是一身的真性情,也许这也是一种和气。⑭……渐渐的,前排草绿色的座椅陆陆续续空了几许。我并不觉得奇怪。再不走,该是回家最堵的时候了。先生却好像并未注意到这些,表情、语气,演讲的兴致没打半点折扣,依旧是喜悦、热情、不疾不徐,对鉴赏方法的讲解也并未因会场的变化有丝毫潦草、轻慢,依旧是一脸和气、一腔真挚。⑮五点二十二。礼堂外已如墨染,混着雾色的浓稠浑浊,仿佛要吞掉这一室的清新、明亮。老先生似乎也注意到了时间,“今天没时间讲了”,他顿了顿,“但还要讲一点。这个很重要!唉,没时间了……还是要好好讲一讲的。”全场皆笑,他也笑。掌声里,那很重要的一点紧凑地铺展开,简明扼要,直入人心。“超过了很多时间,但我还有很多话要讲。但是就到这里吧,这会儿北京可能会堵车,很抱歉!”⑯晚上六点整。这位头发花白,架副黑框眼镜的先生,坐在台上,已整整三个钟头!其间没休息过一次,似乎连面前的水杯也没工夫动一动……⑰我没有上前要签名,也没有要求拍照。那天看到、听到的一切已经足够,不需要更多的东西来做纪念。胡老师说过“愈是大家愈和气”,便盗了这句话到此处,做题目。(有删改)(1)文章表现了孙绍振教授“愈是大家愈和气”的特点。根据⑥一⑯段的内容,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①孙绍振开场说话时话中带笑,给人真诚、轻松的感觉。② 孙绍振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让人感受到幽默和真性情,觉得和气 。③ 孙绍振不因听众离开而有丝毫潦草、轻慢,让人感受到负责和真挚 。④孙绍振超出预定时间还在讲,让人感受到他的认真、投入。(2)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中两处写到“惊”。请根据上下文,简要回答这两处“惊”的原因。(3)请以第⑧段或第⑩段为例,分析本文如何运用描写的手法将孙绍振先生塑造得具体可感的。【分析】本文围绕“愈是大家愈和气”第62页共62页,,写了自己听孙绍振先生一次讲座的经历:他开场说话时话中带笑,给人真诚、轻松的感觉;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让人感受到幽默和真性情,觉得和气;不因听众离开而有丝毫潦草、轻慢,让人感受到负责和真挚;超出预定时间还在讲,让人感受到他的认真、投入。【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已明确答案所在区域是第⑥——⑯段,要围绕“愈是大家愈和气”的特点,仿照例句进行概括。第①句“孙绍振开场说话时话中带笑,给人真诚、轻松的感觉”对应第⑥⑦段。第④句“孙绍振超出预定时间还在讲,让人感受到他的认真、投入”对应第⑮⑯段。第②空,可根据第⑧至⑬段内容概括为:孙绍振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让人感受到幽默和真性情,觉得和气。第③空,可根据第⑭段内容概括为:孙绍振不因听众离开而有丝毫潦草、轻慢,让人感受到负责和真挚。(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理解。第④段,结合“先生竟然已这等高龄了!这些年见他的新作一本一本面世,看他在博客上关心时事,评议高考,我似乎从未关注过什么年龄”“这样敏锐、热情又勤勉的人怎么可能是位头发花白的长者”等语句可知,这里“惊”的原因是:孙绍振先生新作频繁面世,关心时事,“我”没想到这样敏锐、热情又勤勉的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感到意外。第⑤段,结合“自己又错了,头发花白又能表示什么呢”“先生说话,声音饱满,笑声朗朗”“好吧,站着坐着总相宜”“黑框眼镜后的世界,还像孩童一样澄澈、透亮,又盈满喜悦”等语句可知,这里“惊”的原因是:孙绍振先生声音饱满,笑声朗朗,目光澄澈,活泼阳光,不像老年人,让作者感到自己的想法错误了。(3)本题考查赏析描写方法的能力。此题要求以⑧段或第⑩段为例,第⑧段“他两手叉腰,头往后一仰”“一会又变个花样儿,两个胳膊往身后一划一划的”、第⑩段“再看那两手,左挥右舞,又在欢快地助阵”是动作描写。第⑧段“满脸的欣喜、自信”、第⑩段“他的眼里闪烁着一道道亮光,一道道‘悟道明见’后的喜悦”是神态描写。这些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孙绍振先生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特点。第⑩段“我觉着有趣,拿笔在笔记纸的边缘给他临场‘素描’起来”是侧面描写,以“我”的反应表现出孙绍振先生讲座幽默、吸引人的特点。可据此作答。答案:(1)②孙绍振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让人感受到幽默和真性情,觉得和气。③孙绍振不因听众离开而有丝毫潦草、轻慢,让人感受到负责和真挚。(2)第④段:孙绍振先生新作频繁面世,关心时事,“我”没想到这样敏锐、热情又勤勉的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感到意外。第⑤段:孙绍振先生声音饱满,笑声朗朗,目光澄澈,活泼阳光,不像老年人,让作者感到自己的想法错误了。(3)示例:①本文对孙绍振先生进行动作、神态描写,使其形象具体可感。如第⑧段“两手叉腰,头往后一仰”“两个胳膊往身后一划一划的”是动作描写,“第62页共62页,满脸的欣喜、自信,比初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还要神气三分”是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孙绍振先生讲座时肢体语言丰富,神采飞扬,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特点。②运用侧面描写,如第⑩段“我觉着有趣,拿笔在笔记纸的边缘给他临场‘素描’起来”以“我”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出孙绍振先生讲座幽默、吸引人的特点。【点评】描写的定义和分类:1、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2、描写角度:正面(直接)、侧面(间接)描写;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景物描写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4.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七块红烧肉①我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天下着蒙蒙细雨,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担子一头是两床被子,一头是衣物和米,还有一罐子咸菜。②担子很重,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③“姆妈,我来挑一截路。”④“不要的,我行。”⑤顺着山道走下去,径直穿过西湾的田野,到枫河入江的狭长河道时,乘渡船而过,爬上河埂,便可望见五校的校舍。后面的路途是沉默的,只有细雨洒在盖物的薄膜上的沙沙声和胶靴拔泥而出那令人疲惫的声响。我们到达河边时,已是午后一点多。母亲已经累了,身子随着担子摇晃着。⑥“姆妈,让我来。”我到母亲身边。⑦“我行。”母亲不让。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吗?”⑧岸上红砖房的门开了,一个人走下来。也不用划桨,人站在船上,手抓着粗绳,把船悠到对岸。那是个穿蓑戴笠的女人。她不要钱,只是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的叹息,目送我们走进五校。⑨很快就报完名,我住进了宿舍。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被子被细雨打湿了半边,她叮嘱我,一出太阳就抱出去晒。她跟我的同学们请求带我睡几夜,直到我晒干被子,但终究不放心,叮嘱我不要睡湿的那边。收拾完,她正要把我托付给同学们,他们忽然“呼啦”一声全飞走了。“我走了,你记得四点去换饭票啊!”我点点头。走廊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几只叽叽喳喳的麻雀。⑩“你一定别忘了。”第62页共62页,她穿好雨衣,走进细雨之中。远方,山色已经苍茫。我看见她不停地回望,但终究消失在了远方。⑪她是在第三天赶来的。来的时候,我快上下午课了,便匆匆去食堂为她打饭。我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一共一块五毛五。⑫“你一定要吃掉,我要上课了。”⑬下课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整整齐齐地挨着。酱红色的浓汁,隐隐的油光,肥厚的肉块儿。为她吃掉了三块红烧肉,我开心得流泪。那时候,我一周只有五块钱的伙食费。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⑭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埂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人。她看着我说:“那天你妈妈送你报名回去时,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我收不住势头,一屁股坐在地上,摔得不轻。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了出来。她是哭着走回去的。”⑮她深深地看着我,又说:“你妈后来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你有一个好妈妈。”⑯我沿着河埂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1)下面对本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那是我在五校第一次吃红烧肉,也是最后一次”这句话说明“我”是一个节俭的孩子,也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B.撑船的女人渡“我”和妈妈过河不要钱,妈妈带三块红烧肉给她吃,表明妈妈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C.因为“我”没有帮妈妈挑担子,所以撑船女人看着我们发出一连串的叹息。D.第⑨、第⑩段中画线句是妈妈反复的叮咛,看似啰嗦,但倾注了妈妈的关切与牵挂。(2)请根据文章中的时间提示,概括文意。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 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 第三天:母亲到校看望我,我以为她吃了三块红烧肉,开心得流泪。有一个黄昏: “我”在河埂上背书,遇到撑船的女人,得知母亲并未吃那三块红烧肉,从而震惊、流泪。 (3)文中两次写到母亲的眼泪,请你说说母亲这两次流泪的原因。①母亲帮我铺好被子,一边铺,一边流泪。②靴子拽下来,也把她的眼泪和哭声拽了出来。她是哭着走回去的。(4)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两段。【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讲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担子很重,途中“我”多次想挑担子,但母亲不让。到学校后,反复叮嘱“我”不要睡湿的这边被子。母亲来看“我”,“我”第62页共62页,为母亲打了半斤饭两个菜,一个炸酱,一个红烧肉。母亲走后,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只少了三块红烧肉。有一个黄昏,“我”到河堤上背课文,遇到了上次撑船的那个女子,才知道红烧肉母亲并没有吃。“我”为母爱而感动。【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ABD.正确;C.有误,文中没有依据表明撑船女人发出叹息是因为“我”没有帮妈妈挑担子。故选:C。(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此题根据提示找到相关语段,再以“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进行概括。“十三岁那年的正月十三”对应第①至⑩段,可概括为: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有一个黄昏”对应第⑭至⑯段,可概括为:“我”在河埂上背书,遇到撑船的女人,得知母亲并未吃那三块红烧肉,从而震惊、流泪。(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第①题,结合“那是我第一次离家住校”可知,母亲的流泪是心疼“我”年纪小小就离家读书,担心“我”适应不了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为与“我”分离而难过。第②题,结合“担子很重,一路泥泞,母亲不能放下歇肩,只能以换肩的方式来放松疼痛的肩膀”“胶靴里都是水。我让她坐在床上,帮她使劲儿拽,半天才拽下来”可知,母亲挑着担子非常劳累,在孩子面前一直强忍着,现在才敢哭出来。并且受到撑船女人的关心,因感激而落泪也是部分原因。(4)本题考查赏析语段的能力。“你妈后来给我带了三块红烧肉,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补充了文章情节内容,解释了“饭盒里,炸酱没动,十块红烧肉还剩七块”的真相,原来母亲一块也没舍得吃红烧肉,而是送给了免费送自己过河的撑船女人,这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节俭、善良、知恩图报的品质,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我沿着河埂跑起来,我不要她看见我的泪水”写出“我”受到感动的表现,突出了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升华文章主旨。答案:(1)C(2)①母亲挑着担子送“我”去五校读书。②“我”在河埂上背书,遇到撑船的女人,得知母亲并未吃那三块红烧肉,从而震惊、流泪。(3)①一方面是因为母亲心疼“我”年纪小小就离家读书,担心“我”适应不了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母亲想到马上要和“我”分别,感到不舍。②因为母亲送“我”上学,一路上在泥泞中艰难行走,挑着担子不能歇息,非常艰辛劳累,但在孩子面前一直强忍着;在撑船女人面前,因撑船女人的关心而不再掩饰自己的劳累和心酸,所以痛哭流泪。(4)文章最后两段写“我”从撑船女人那里得知,母亲并未吃那三块红烧肉,因心疼母亲而流泪。情节发生了陡然转折,出乎“我”的意料,也出乎读者的意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同时更加突出了母亲关爱孩子、淳朴、善良的形象。第62页共62页,【点评】解答概括事件类习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15.阅读下面的题目,完成问题。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我知道,那是母亲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⑫第62页共62页,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脖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母亲一直不愿带“我”去田野是嫌弃我是个哑巴。B.母亲和父亲平摊了帮“我”办酒席“冲喜”的费用。C.“我”没有举起头巾是因为“我”想跟母亲捉迷藏。D.文章的主旨是要我们懂得母亲的爱并及时回应。(2)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①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赏析加点词语)②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4)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方方面面,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两处。(5)“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本文主要记叙了两件事,一件是母亲为了使作者能够开口说话,与父亲分财产,杀了辛苦养了一年半的猪办酒席给作者“冲喜”;另一件事是在作者的一再恳求下,母亲终于带他去了田野,但约定要举起红头巾来回应母亲的呼喊及之后发生的故事。【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有误,从“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可以看出,母亲不愿带“我”到田野是因为害怕我有危险,却叫不出声。而不是因为嫌弃我才不愿带“我”去田野,故错误。B.有误,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可以看出这费用是母亲一个人出的,故错误。C.有误,从“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可以知道“我”第62页共62页,拿母亲的头巾去抓鱼,结果把头巾弄脏了,所以不敢举起头巾,故错误。D.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第③段在文章的中间,前半句“我还是不能说话”承接第②段的内容,后半句“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开启下文母亲带“我”去田野的事情,所以这是一个过渡段,过渡段结构上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3)①本题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迅速”一词指速度非常快,母亲迅速弯下腰继续劳作,看出母亲急于劳作的心理,而母亲在等看见“我”的头巾,找到“我”之后才继续劳作,可以看出母亲要看到“我”才放心继续劳作。②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是为了表明母亲带“我”来到田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表明了心情无限之好。(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②段“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第③段“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第⑤段“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第⑩段“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第⑯段“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线索和主旨的把握。“血红的头巾”在文中反复出现,全文围绕这一条血红的头巾来写,故这是文章的线索。这条血红的头巾是母亲为了能找到“我”而给“我”的,从中可以体现出母亲对“我”的无私的爱。“我”经历了母亲寻找“我”的过程后,明白了“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由此看出“我”对母爱有了深刻的理解。答案:(1)D(2)承上启下(过渡)。(3)①“非常快”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找到“我”之后放心和急于继续劳作的心理。②夸张,非常形象地表明“我”的心情无限之好。(4)①为了能让“我”说话,不惜与父亲分割财产,摆几十桌为“我”“冲喜”。②为了“我”的安全,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③带“我”去田野,嘱咐“我”“听到她的叫声,就举起头巾”,让她放心。④在没有看到“我”举起头巾后,疯狂地哭喊找“我”。第62页共62页,⑤找到“我”后,“替我擦着泪水”“安慰着我”。(5)①线索;②形象地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③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点评】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第62页共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