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题常考考点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ID:49280 2021-10-08 1 18.88元 104页 788.0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94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18.88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题常考考点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考点: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及其作用教材原文这首诗歌采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相映的手法,试举例分析。常考题型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③诗中××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答题方法虚实结合,“虚”指想象、联想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诗歌运用叙事结合手法,能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激发读者的想象;形成强烈的对比,(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感情;有时能形成渲染衬托的效果,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答题模板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思路点拨首先概括实景、虚景;然后明确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衬实;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参考答案静景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动景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些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虚景。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描写出了北国壮丽的风光,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考点:现代诗歌诵读节奏教材原文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第104页共104页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常考题型①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②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方法诗歌节奏,指的是朗读时短暂的停顿,以便把诗人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划分节奏的方法如下:①根据词或词组划分。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②理解句意,根据意思划分。一个意思相对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③借助语法知识划分节奏。主谓之间要停顿,如:江山/如此多娇;动宾(补)之间要停顿,如:数/风流人物;关联词前后一般要停顿,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望/长城内外。思路点拨解答此题,我们结合诗歌的感情色彩,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参考答案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考点: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教材原文《乡愁》中为了表现乡愁,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表达效果?常考题型①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答题方法解答此类题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步骤:①抓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第104页共104页 答题模板①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②这首诗用××手法(或词语)描绘出了一个××画面,将××(情感等)表现得××。思路点拨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乡愁”的主题,表达诗人的情感。参考答案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效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给人多方面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考点:如何赏析诗歌语言教材原文画出诗歌第四节中表示颜色的词,说说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常考题型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③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方法1.从遣词用语、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揣摩诗句的含义。2.从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结合作品主题,品味诗句在内容上蕴含的深意。答题模板①句中“××”“××”等词语……;全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②句中运用“××”写作(表现)手法,有……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在这节诗中,表示颜色的词有“鹅黄、绿、白”,第104页共104页 这些颜色给人类视觉所造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与人的温暖的心理感受相关,写出自然的绚丽、生机勃勃。考点:诗歌画面描述教材原文“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常考题型①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②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答题方法第一步: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第四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答题模板这首诗描绘了一派××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心境(感情)。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参考答案描绘出一幅春日夕阳图。傍晚,春风和煦,轻轻拂过丰润的青草,草儿在风的轻抚中摇摆,远处的水面荡起一片绿湖。远眺,天空中,飞鸟平展翅翼,渐渐飞入云中,看不见了。流云慢慢地红了脸庞,凝望它的大地不觉沉醉了。考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教材原文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教材P23“思考与探究”二)答题方法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增强文章说服力。举例论证常含有“例如”“譬如”“如”等字眼,第104页共104页 所讲内容为有代表性的事实。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道理论证一般为有“××说”“俗话说”等提示性词语,内容为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公式及名言警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论证。④对比论证:列举正反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对比。其作用是使正确错误分别,是非曲直分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答题模板①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②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参考答案作者举百丈禅师不做事不吃饭和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引用庄子、孔子、朱熹、曾国藩等人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属于比喻论证。考点:寻找或归纳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教材原文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常考题型这篇文章(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横线标出作者观点的句子;等等。答题方法①直接法。即从文中找到适合做论点的句子,寻找时应注意,论点是一个明晰的判断句,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第104页共104页 是一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它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或结尾(结尾归纳出论点),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②间接法。即需要借助其他提示提炼归纳出论点。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议论,对所读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其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论点。因为论据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文章的论点。另外,还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或归纳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思路点拨所谓观点,是作者在文章中的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主张。本文所表达的观点需要根据句子的提示,归纳段意层意,从而概括出中心论点。表述形式往往是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参考答案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考点:表达感受,拓展思考教材原文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你觉得如何才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答题方法①首先要整体感知,把握观点。同时还要弄清题干要求,是对文中所涉及到的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②围绕论点,大胆表述。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也就是说,自己表达观点之后,要有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建议赞成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已经阐述清楚,便于准确严密地解答。③联系生活,有感而发。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来表达,才能准确严密全面而有深度。④表达明晰,语言流畅。尽管简短,也要注意选用词语,精巧构思,这样才能不因自己的大意而扣分。思路点拨这样的题型,一般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要观点鲜明,依据充分,语言简练,可以概括引用。第104页共104页 参考答案示例一:诚信守约。讲信用,无信则不立,无信则无德,无信则不肖。参加各种活动要守时,迟到,不论什么原因都是无礼的。不能赴约要事先通知对方,让人久候是对朋友的怠慢。示例二:尊重他人的观点,即使不同意,也别喊叫什么“瞎说”“废话”“胡说八道”,而是陈述自己的理由。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在同别人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考点: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教材原文这篇说理性散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说理?答题方法明确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表达了什么内容;指出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表达方式①记叙。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叙写,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节,渲染烘托;略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丝不苟。②描写。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特征,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寓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工笔描写: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③议论。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名题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④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等。使情感蕴藉含蓄、委婉。答题模板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表现、抒发、交代)了……,作用是……(手法+分析+艺术效果+表达感情)。参考答案这篇说理性散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以三间小屋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第104页共104页 考点:分析文言文语段中蕴含的情感典型例题朗读课文第3、4段,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答题方法①在疏通文意、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语段的中心句或关键句。②根据语境,体会关键句丰富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③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再联系相关的背景材料,结合作品主旨,体会语段中蕴含的人物情感。答题模板描绘了……景物,塑造了……的形象;通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思路点拨第3段中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可见作者所写的是阴雨天气阴冷萧条的景象,抒发的是悲凉悲伤之情。第4段中作者描绘了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连花草也充满活力,“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潇洒自如。可见作者所写的是晴朗天气春光明媚的景象,表现的是开阔的心境,抒发的是喜悦的情感。参考答案第3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考点: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教材原文《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加点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常考题型第104页共104页 ①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③请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④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方法①异中求同。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②同中求异。解答时,重在对两者进行辨别、分析,要透过深入分析、多方比较,以彻底弄清两者因何而“异”,“异”在何处。③既求同又辨异。先要搞清题目的要求,是内容方面的“求同”或“辨异”,还是写法(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求同”或“辨异”。然后紧扣“求同”或“辨异”四个字做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探究。思路点拨先仔细读题,认清所要选择的项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这一“要求”辨析所给的各项,找出最切合“要求”的一项。参考答案相同点:两者都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情怀,都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心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心怀天下的先忧后乐。考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教材原文作者张岱在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冰清玉洁、宁静清绝的西湖美景图,并刻意突出湖中人是“金陵人”,其写作目的是什么?常考题型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答题方法要了解:①时代和社会背景;②作者的写作动机;③文本的表达目的;④第104页共104页 文本的表达方式;⑤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⑥文本的隐含意义等方面内容。1.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写作意图。答题模板通过对……的描写(或叙述),表现作者……的情感(突出作者……的观点)。思路点拨此题虽问作者写雪景,强调湖中人是“金陵人”的用意,实则考查文章的主旨。参考答案作者张岱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冰清玉洁、宁静清绝的西湖美景图,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他刻意突出湖中人是“金陵人”,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明朝兴盛繁荣时期的怀念与追思。考点:分析诗歌中的用典及其作用教材原文《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运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其作用是什么?常考题型明确指出诗句用典,要求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给出诗句(用典的诗句),要求分析诗句在写法上的特点;要求判断对用典诗句的理解分析是否恰当。答题方法1.了解用典的形式: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分为直接引用前人诗句和在原句的基础上改动一个字或几个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这两种。2.了解用典的作用: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引发联想,创设意境;简洁精练,内涵丰富。第104页共104页 答题模板作品中的××内容,借用了××的典故,表达了××感情(抒发了××的思想感情)。思路点拨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诗人二十多岁就出川漫游,曾因人推荐,供奉翰林院,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谗毁,仅一年多就离开了长安。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参考答案借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诗人幻想能像姜尚、伊尹一样领受君命实现“济苍生”的宏愿,表明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考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材原文请简要概括《故乡》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特点。答题方法1.抓住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2.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3.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一定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答题模板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②××是一个……(性格、思想品质)的人物形象+作为××人,表现怎么样。思路点拨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饱受艰辛、磨难的下层贫苦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的语言描写,她尖刻犀利的语言,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性格扭曲的小市民的形象。再如文中对闰土和杨二嫂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也很精彩。参考答案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木偶人”。第104页共104页 杨二嫂是一个自私、势利、爱搬弄是非、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考点: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教材原文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常考题型①请你依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②请任选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答题方法梳理情节主要是概括要点,理清主要事件或情节的发展过程。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一两句简明的话把段意归纳出来,显露文章大意。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握全文的结构。答题模板××人(因为××),在××地方,做了××事,结果怎样。参考答案①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②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于勒充满期待→发现真相,幻想破灭,遂弃他而去(逻辑)③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心理)④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这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不敢相认,失望而归。(技巧)考点: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教材原文本文第36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第104页共104页 答题方法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要紧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风格,提示了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社会环境描写,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具体如下: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作铺垫。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主题)作答。答题模板××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思路点拨本文对放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鸭群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对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参考答案这段环境描写,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写“天阴——变黑——雷滚——雨下——苇断”,把暴风雨之势渲染到极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鸭逃人找”作铺垫,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同时也烘托出杜小康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考点:理解驳论文的论证方法教材原文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常考题型①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②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题方法第104页共104页 1.了解驳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直接批驳和简接批驳。2.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阅读分析从而做出判断。(1)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2)间接批驳一般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答题模板通过驳斥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的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强调了……的观点。参考答案课文第3—5段是反驳对方的论证,即通过揭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逻辑关系来证明对方的论点不成立。作者巧妙地通过对对方论据的分析,指出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力”……这些都不是“自信力”。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痹的“自欺”,也不是“自信”。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教材原文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答题方法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鲜明性、生动性、概括性、简洁性等特点,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准确性、严密性。①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品析。注意被选择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确保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②从限制词语的使用上品析。③从语言的逻辑上品析。第104页共104页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性和生动的感情色彩。3.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答题模板①不能。因为加点词在句中是××意思,删去后就变成××意思,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正确、不严密。②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举例+表达效果。参考答案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所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性。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考点:选择或补充论据教材原文文中的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请为“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这个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常考题型①给一些材料,让从中选择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并说出理由。②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是要求选出适合作为论据的选项,有时会明确要求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答题方法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补充的是名言还是名人事例;②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③日常学习中可积累一些关于“勤奋”“处世”“诚信”“责任”“信念”等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注意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的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④补充原则:真实、典型,能够证明论点。答题模板人物+事例+简短评价第104页共104页 参考答案有一次,伽利略在大教堂祈祷的时候,教堂顶上悬挂油灯的链条不断晃动发出的嘀嗒声惊扰了他,引起了他的思考,他觉得链条晃动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他立刻回家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最后发现了“钟摆定律”。考点: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及结构教材原文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常考题型1.填空: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2.简答:写出本文(某一段)的论证思路。3.选择:选出对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方法分析论证思路,首先要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什么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然后在弄清楚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词语。答题时,尤其要注意开头的表述。开头的内容一般是: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轶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答题模板首先提出了……的观点,其次运用了……的论据(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最后得出了……的结论。参考答案文章第1—3段即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第4—10段,做则会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第11段,发出号召:呼唤创造,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考点:分析小说的线索及其作用教材原文第104页共104页 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题方法①时空连“线”。许多小说,常用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就能领悟、把握小说的线索。②以物作“线”。不少小说,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③反复出“线”。阅读时,可以通过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④以情导“线”。感情线索常常隐伏于叙述的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小说的线索。⑤定“神”看“线”。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就是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小说的线索。答题模板文章以……为线索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时间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参考答案这篇小说存在一条明线和暗线。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考点: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教材原文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试分析下列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常考题型①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②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反复写××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第104页共104页 ③文中××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答题方法明确细节描写的一般作用:显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渲染气氛,创设典型环境;标志性时代的特点;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理;贯穿全文,成为情节发展的纽带;增添文章的生活气息,抒发情感或增加乡土特色;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等。回答时需结合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文中人物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从而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答题模板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②运用细节描写,烘托了……气氛,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特征),揭示了……的主题。参考答案生动描写了范进中举发疯时的语言、动作,写出了他的丑态百出、可悲可叹,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考点:分析衬托手法及其作用教材原文本文在刻画刘备这一人物形象时,善于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常考题型①请从文中选写两例,说说运用对比在表达上的好处?②请简要分析本文(语句)衬托手法的作用。答题方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题、渲染主题,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手法主要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类型。正衬包括以正衬正,主要作用是突出或渲染主题事物,使主体形象更鲜明。反衬包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美丑相衬,主要作用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第104页共104页 答题模板①运用了正衬(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形象),表达了……的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②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参考答案本文以烘托陪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张飞在“三顾”过程中的粗率、急躁,反衬出刘备的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考点:小说的故事情节教材原文此处(课本P132)设置悬念:它们会如何拿刘姥姥“取个笑儿”呢?常考题型①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③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或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④文中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为什么?答题方法1.明确情节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2.解题思路: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用心。答题模板××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思路点拨合乎逻辑的情节发展和对人物的强烈爱憎,是构成悬念的两个重要元素。设置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参考答案在吃饭的时候,让刘姥姥出点小丑,哄老太太开心。第104页共104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练习题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类型1读书学习类(一)(2020·新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2分)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延续①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色。②秦国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秦国统一之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无疑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任何帝国,从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③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的一位宦官名叫中行说,他投降匈奴后,努力劝说匈奴不要使用汉朝的纺织品,这样就能减少对汉朝的需要,拥有更主动的战略优势。其实,互通有无是贸易的本质,任何文明区域都需要外来商品的补充。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而冲突发生便会带来文明破坏。总体上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效率较高,军事防范也有效果。然而一旦中国自身出现内在问题,遭受北方打击的可能性便会提高。④从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会表现为文化韧性。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文化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体量庞大,自然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从黄河到长江,这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战略纵深。⑤冲突过后,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力量,延续与发展继续。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各地情况或有不同,但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程,说明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以中国东北地区而言,唐宋时期,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⑥在民族与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的差异上,强调环境与条件的作用,于是凡文化都是人的文化,只要是文化,都可以交流融合。“二十四史”的“四夷传”,无不表现为夷夏同源的观点,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体量逐渐增大,文化的韧性也在加强,延续性于是不断呈现。⑦第104页共104页 近代之后,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变局,来自西方的冲击带来最深刻的变化。然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来自西方的文化,最后一定会实现中国化。心中装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才会有如此坚定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陈寅恪的判断正在被不断证实。工具理性的竞争当然会竞争下去,文化的韧力依然是保持廷续性的基础。(摘自《新华文摘》2020年第5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秦统一后中国文化体量增大,形成了内在紧密性很强的中原文化。B.中国文化极有韧性,因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C.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有的融合甚至经历上千年。D.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文化的韧性在加强,延续性不断呈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形成了内在紧密性很强的中原文化”表述不正确,这里的“中原文化”应为中国文化。故选A。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高效率的中央集权带来有效的军事防范,但这种体制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B.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自古就有,契丹、女真一直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C.中国对文化的交流融合,主张求同存异,强调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环境与条件的作用。D.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文化将会依然保持延续性,最终会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由原文“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可见,本项“契丹、女真一直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表述错误。故选B。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第②段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与秦帝国对比,是为了说明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的中原文化。B.第③段中运用举例论证,用《史记•匈奴列传》的材料证明“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这一观点。C.第⑥段中引用“四夷传”中夷夏同源的观点来证明中国人非常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强调文化的交流融合。D.本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谨准确,朴素平实,既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给人文化的厚重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有误,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与秦帝国对比,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内在的紧密性强,而不是“为了说明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的中原文化”。故选A。第104页共104页 (二)(2020·德阳)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不要秘诀的秘诀邓拓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着:“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③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④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⑤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⑦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第104页共104页 ⑧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⑨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有删改)1.下列对作者文中观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A.要有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B.要读书更要灵活地实际运用。C.“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D.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案】D【解析】本题是对文本论点的考查。A项,从文中第③段的“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表述,与A观点一致;B项,从文中第⑤段“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表述中,与B观点一致;C项,根据第⑦段“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可知C项正确。D项,根据⑧段内容可知,齐国的轮扁“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读书方法相符。D项理解为“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法过于片面。因此选D。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第①段例举现实生活中关于读书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表明写作本文有极强的针对性。B.选文第⑤段紧扣第④段,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强调了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际运用,更要用得灵活。C.综观全文,选文的主体部分是四则引文,以及作者结合引文进行的多角度阐释,所以,这四个部分可以颠倒顺序。D.作为论述类文本,选文最大的特色是大量使用了举例论证。所选四个例子精要贴切,角度各不相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C项,文中第104页共104页 四个部分不可以颠倒顺序。四则引文角度各不相同。吴梦祥的学规主要体现了读书“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陈善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陆九渊的读书经验是“读书不求甚解”。齐国的轮扁提倡读书要“去其糟粕”。四个部分先论述了读书的态度,再论述读书的科学方法,因此顺序不可以颠倒。因此选C。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B.选文在第⑥⑦段阐明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死抠住不放,恰好是科学的读书方法。C.作者在最后一段明确地告诉人们:读书其实是没有秘诀的,关键在于要放弃贪图省力、不下苦功的念头,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读书。D.“我觉得……”“我想……”“我们观在读书……”,选文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使得整篇文章语言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特别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A项,本文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因此选A。(三)(2020·齐齐哈尔)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一文,回答问题。(共9分)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第104页共104页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白己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围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有删改)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答案】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概括议论文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议论文主要观点常出现的位置和特点。议论文的观点,一般应当是一个表态度的陈述句。一般是文章的标题,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需要概括整合分论点。然后结合本文,看文章的标题“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是一个陈述性句子,文章又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由此可以知道本题的答案。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证?(2分)【答案】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论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了分论点的特点和寻找方法,议论文的分论点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中心论点,多是各段的段首或段尾句。本文中②段首句“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③段首句“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④段首句“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⑤段首句“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都是各段的论点,从不同方面证明了中心论点,因此可以直接找到答案。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分)【答案】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第104页共104页 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阅读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由“读《诗经》……”和“读《庄子》……”可判断是举例论证,由“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一句,可判断运用了比喻论证。作用的分析要说明论据证明了什么观点。第③段的分论点“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画线句在此段,自然也证明了这一分论点,而分论点有证明中心论点“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的作用,由此可知答案。4.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2分)【答案】示例:我喜欢读名著,感觉读名著就是与大师们进行一场场心灵对话。鲜活的人物、人间的百态、深邃的思想、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提升了我的品位。读书让我不断成长、成熟,有书为伴,真是人生幸事。【解析】本题考查拓展迁移能力。解答要依据文中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收获,同时要注意“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的要求。本题,观点是“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分论点是“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等,结合自己的实际,如阅读名著,谈任一方面的收获,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四)(2020·武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第104页共104页 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1.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D.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文章说“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故C项中“能够永久流传”的说法有误。故选C2.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B.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D.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文章说“第104页共104页 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B项中“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的表述有误,和原文说法相反。故选B。3.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文章说“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故C项中“能得到客观的理”的表述有误。故选C。(五)(2020·云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多读多写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而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第104页共104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谈》,有删改。)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答案】(1)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2)吸收“思想”(3)整理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细读全文,标题点出文章论题,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由此可知第(1)空的答案。“多读”在内容方面由④段第一句“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可知第(2)空答案应该在此处找。根据段落中的“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还有一种是学‘思路’”和表格中已经给出的部分,可知应该填写的是吸收“思想”;(3)空在“多写”部分,根据第⑤段“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可以知道(3)空就是概括“另一方面……”的内容:整理思路。2.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2分)【答案】解除人们的误会,从反面证明“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第104页共104页 (既要多读,又要多写,才能真正会写)。【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解答本题要联系本段的论点“要多读,又要多写,才能真正会写”来思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用的这些古诗文的观点是只要多读,慢慢就会写。然后分析其与论点的关系,即解除常用的名言给人们造成的误会,从反面证明论点。3.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3分)【答案】示例:我读了《哈利•波特》,尝试写了几篇魔幻小故事,这些故事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称赞,我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享受了读写的快乐)。【解析】本题考查知识拓展和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可知:一要“结合读书经历”,二要谈多读多写的好处。可以具体指出读了哪些书,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多读多写自己有怎样的收获谈即可。(六)(2020·镇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0分)除了“哈哈哈”,我们还能说点什么江丹①春天特别容易发现语言贫乏问题,多少人在一片新绿花红中,除了“美”再也说不出别的词儿来。不是不想说,只是大脑一片空白,实在想不起来。②比起当代人一个过于简单的“美”,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了。白居易会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韩愈会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甫会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还会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辛弃疾会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③遇到好看的风景只会说“美”,遇到好笑的事儿则只会“哈哈哈”,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困境。前不久,中青报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具体表现为不会说诗句,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前人积累下那么丰富的词汇语句和表达方式,却被今天的年轻人在高考之后就还给了语文老师。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互联网时代自然催生了互联网语言,比如年轻人追逐的网络流行语。它结构简单,语义夸张,仅“哈哈哈”三个字,就有多种意义,可以表示好笑,也可以用来化解一点小尴尬,所谓一笑而过。纵然网络流行语鲜活生动,但似乎还是少了一点美感,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词库里,还有很多更优美的表达。⑤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语言并不只是我们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它还是我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具象呈现。当我们选择简单省事的网络流行语时,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种简单省事的思维方式。⑥比如我们说春景“美”,我们并不愿意思考它到底有多美;当我们在键盘上打出“哈哈哈”第104页共104页 三个字的时候,也并不想思考这件事为什么好笑。这种表达方式省去了对细节的描摹,看似快速有效,但用的次数多了,便是思维懒惰危机的征兆了。要知道,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什么比放弃思考更可怕的事情了。⑦如果我们对所有景色的理解只有“美”和“不美”,那么好不容易发展到多元状态的世界很快就会在我们手中重回二元,说不定我们的后代又要进行一场场艰苦的跋涉,就因为我们这代人的一些懒惰。互联网时代,我们很多粉丝唯偶像是瞻,不管他们专业素养低到何种水平,还是要紧紧抱着偶像,放弃基本的是非判断。⑧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了,网络流行语的更新迭代非常快。“哈哈哈”也不过这几年才流行起来,而之前更早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酱紫”等已经很少被使用了,就连表示落伍意思的“out”也很少出现在大家的互联网社交语境中了。⑨这实际上正说明,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因为它诞生的时候太过鲜活,缺少底蕴养料,所以枯萎也就会来得特别快。我们的诗歌能流传千年不止,我们的网络流行语却可能存在不过千日。我们从婴儿时期便开始了语言的学习和积累,接受过那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听说过那么多生动有趣的悄悄话,可当我们需要在考试之外发挥它们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词穷了,能想起的只有几句简化之后的网络流行语。⑩我们的语言习惯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而如果都是越变越简单,那么就应该警惕起来了。(选自2019年4月4日《济南时报》,有删改)1.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答案】我们应该警惕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越变越简单。【解析】本题考查归纳中心论点的能力。文章先从现实中人们对美好风景的赞美空洞入手,谈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在结尾谈自己的观点“我们的语言习惯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而如果都是越变越简单,那么就应该警惕起来了”,对这句话进行提炼归纳即可得出观点。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2分)【答案】举例论证,论证了“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了”这一观点。【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方法及作用的能力。第②段列举了白居易、韩愈、杜甫、辛弃疾等人对春天的描绘,他们的语言丰富多彩,由此可见这使用的是举例论证,通过诗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美好,有力地论证了本段开头提出的“比起当代人一个过于简单的‘美’,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了”这一观点。3.阅读第④一⑨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网络流行语的缺点。(3分)【答案】少了美感,缺少思考(思维简单),生命力短暂(缺少底蕴养料,枯萎得快)。【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第④段“纵然网络流行语鲜活生动,但似乎还是少了一点美感,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词库里,还有很多更优美的表达”,第⑤段“当我们选择简单省事的网络流行语时,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种简单省事的思维方式”,提炼出“缺少美感”“思维简单省事”这两个关键词语。第⑧段中“‘哈哈哈’也不过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第104页共104页 就连表示落伍意思的“out”也很少出现在大家的互联网社交语境中了”说明其生命力短,第⑨段中“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是短暂”再次说明其特点。对这些关键点进行总结即可。4.文中暗示的使语言优美的方法有多样,请运用其中两种方法在横线上写一段话,让“真美呀”具体形象。(3分)夜晚,我携着母亲的手,并肩站在月下。母亲抬头望着月亮说:“真美呀!”【答案】示例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月光如流水倾泻人间,又如嫦娥的白色纱裙,笼着万物,着实迷人。(引用诗句、修辞)示例二:云边的月牙儿,细细的,像少女的眉羞涩地躲在蓬松的刘海里。(修辞、描摹)【解析】本题考查联系文章内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第②段作者列举了古人对春天的赞美丰富多样,文辞优美;第③段“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具体表现为不会说诗句,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是当前年轻人语言困境现状。根据这两个方面,丰富例句,应多使用修辞、引用诗句,化无形为有形,体现月色“真美啊”的美好意境。可以抓住月亮本身的形态来写,表现其形态的美,可以描写月色之美。注意要通过具体形象来描写月或者月色。(七)(2020·常州)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儿童文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陈思和①儿童文学必须突出儿童性,但是儿童与儿童文学的写作是分离的。不像青春文学,作者多半是在读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或者是青年作家。儿童文学是由成年人来写的,年龄上隔了一代,甚至隔了两代。年龄跨界的人来表达儿童生命的感受,难度就比较大。所以,恰当的创作原则是:儿童文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②儿童阶段的生命特征是儿童文学的母题所在。在外力帮助下逐渐走向独立是儿童阶段的重要特征,这就构成儿童文学的一大母题——爱和互相帮助。还有两个主题与此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善恶,一个是分享。③儿童阶段的另一个生命特征是环境视域的逐步扩大,这也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母题。儿童文学最初关注的意象是床和房子,拓展开去,于是就出现了离家外出旅行的主题,或者身体突然掉进另外一个空间,由此开始了历险记。西方儿童文学名著《小红帽》《木偶奇遇记》都是这个主题延伸出来的。④从生命原始状态到开始接受文明规范的教育是儿童生命的又一重要特征。孩子的生命是赤裸裸诞生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原始形态,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野蛮形态。这个特征既强调了教育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人自身从“小野蛮”逐步向着“小文明”的形态发展,同时,也肯定了儿童生命的某种野蛮特点。⑤这里说的“野蛮”第104页共104页 是不带有贬义的,它揭示出生命形态中有很多非文明规范的因素,它是自然产生的,是孩子生命形态的本然。电影《地雷战》有一个细节,鬼子工兵挖地雷的时候,挖到了一个假地雷,里面放的竟然是大便,日本工兵气得嗷嗷直叫。电影镜头马上切换到两个孩子在哈哈大笑,一个悄悄告诉另一个:是臭粑粑!如果镜头里表现的是成年人这么做,就会让人感到恶心,然而孩子的恶作剧却让人解颐一笑。为什么?因为在这个细节里突然爆发了一种儿童生命的蛮性特征,用在战争环境下特别恰当。⑥创作儿童文学,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途径还有很多,比如“模仿”和“接近”,但是这属于外部行为。创作其实是一种内心行为,作者需要从自身的生命感受出发,通过童年记忆来挖掘和激发自身具有的儿童生命因素,也许这种因素早已被成年人的种种生命征象所遮蔽,但是仍然具有活力。通过记忆把自身生命的童年因素激发出来并且复活,通过创作活动把它转化为文学形象,那是儿童文学中最上乘的意象。⑦儿童文学不可避免地含有非儿童性的部分。如果说,儿童性的部分更多的是从文学审美的功能上来呈现儿童文学,那么,非儿童性的部分,则要从知识传播、成长教育等功能上来发挥儿童文学的特点。儿童性与非儿童性的完美结合,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⑧但要注意,教育的内容可能不是儿童自己需要,而是长辈觉得应该让儿童知道的。我们讲“瓢虫是害虫”,“蜜蜂是益虫”,其实这些都是成年人的标准。哪个孩子不小心被蜜蜂刺了一下,他可能就会认为蜜蜂才是害虫。这提示我们要有这个自觉,对于儿童文学中含有的非儿童功能,要有一个“度”,太多就超过了儿童承受的能力,会使儿童文学发生异化;但完全没有非儿童功能也做不到,那是乌托邦。这是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摘自2019年9月23日《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段写青春文学,目的是与儿童文学创作形成对照,突出年龄跨界表达儿童生命感受的难度,从而引出本文中心论点。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严谨:首先提出论点,接着重点分析儿童文学创作接近儿童生命本然状态的途径,最后补充论述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C.孩子的生命是赤裸裸诞生的,是一种野蛮形态。这里的“野蛮”表明了作者对儿童文学中“蛮性特征”内容的坚决否定。D.“异化”指变成不同的东西,“乌托邦”指难以实现的愿望。文章结尾这两个词语的使用,表明了作者鲜明的创作态度。2.下面的材料能否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深受中国儿童的喜爱。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灭魔,西天取经之路的奇幻历险经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小读者们。3.请分析文章第③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5.第104页共104页 请你依据文本并结合自身阅读体验,谈谈儿童文学创作怎样才能尽可能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3分)【答案】1.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第④段说儿童生命“从生命原始状态”开始,是“一种野蛮形态”,儿童生命因而有着“某种野蛮特点”。第⑤段对“野蛮”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这里说的‘野蛮’是不带有贬义的,它提示出生命形态中有很多非文明规范的因素,它是自然产生的,是孩子生命形态的本然”。还举了《地雷战》的例子加以佐证,因此作者对儿童文学中的“蛮性特征”内容并不是否定的。2.能。因为《西游记》写了唐僧师徒四人间的深情厚谊,在取经路上的互帮互助、患难与共,情节能够体现儿童文学的一大母题——爱和互相帮助。另外,《西游记》中的角色有善有恶,其中的有关情节也体现了儿童文学中的另一主题——善恶。【解析】此题考查议论文的论据。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第②段的观点:这一段主要强调了儿童文学中有“爱和互相帮助”“善恶”。然后看题干中的材料是否有这亮点。结合课外阅读积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互帮互助,遇到的不同角色也有好有坏,最后总结,这些都能够证明第②段的观点。3.举例论证。这一段列举了《小红帽》《木偶奇遇记》的例子,具体论证了“儿童阶段的另一生命特征是环境视域的逐步扩大”的观点,加强了说服力。【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从“西方儿童文学名著《小红帽》《木偶奇遇记》都是这个主题延伸出来的”可知第③段该段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无论使用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都是论证论点的,该段的论点是“儿童阶段的另一生命特征是环境视域的逐步扩大”。4.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儿童作品,就要将儿童性和非儿童性完美结合起来,不仅要尽可能地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也要起到知识传播、成长教育的作用,拓宽儿童的视野。【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画线句子是对“优秀的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的总结,即要将儿童性和非儿童性完美结合起来。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中的关键词语“儿童性”和“非儿童性”分别指什么。前文介绍了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特点,即尽可能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然后分析“非儿童性”的含义,即“从知识传播、成长教育等功能上来发挥儿童文学的特点”,然后结合句子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即可。5.示例:儿童文学要符合儿童阶段的生命特征,如写爱和互相帮助的主题,表现善恶、分享;以旅行、探险等为主题,逐渐扩大儿童的环境视域;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体现“蛮性特征”;“从自身的生命感受出发,通过童年记忆来挖掘和激发自身具有的儿童生命因素”。【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做题时要依据题干提示语“依据文本”“结合自身阅读体验”等。依据“依据文本”和“儿童文学创作怎样才能尽可能接近儿童生命的本然状态”锁定答题区域(第②—⑥段),把答题区域的内容分层分点,条分缕析地回答即可。第②段“在外力帮助下逐渐走向独立是儿童阶段的重要特征,这就构成儿童文学的一大母题第104页共104页 ——爱和互相帮助。”可以总结出“儿童文学要符合儿童阶段的生命特征,如写爱和互相帮助的主题,表现善恶、分享”,这一方法;由第③段“儿童文学最初关注的意象是床和房子,拓展开去,于是就出现了离家外出旅行的主题,或者身体突然掉进另外一个空间,由此开始了历险记。”可以总结出“以旅行、探险等为主题,逐渐扩大儿童的环境视域”这一方法;第④段由“这个特征既强调了教育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人自身从‘小野蛮’逐步向着‘小文明’的形态发展,同时,也肯定了儿童生命的某种野蛮特点”可以总结出“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体现‘蛮性特征’”这一方法;从第⑥段“作者需要从自身的生命感受出发,通过童年记忆来挖掘和激发自身具有的儿童生命因素,也许这种因素早已被成年人的种种生命征象所遮蔽”可以总结出“从自身的生命感受出发,通过童年记忆来挖掘和激发自身具有的儿童生命因素”这一方法。最后分类归纳即可。(八)(2020·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特别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的需求,是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核心举措。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蒋胜男在创作《芈月传》时,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比如完璧归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商鞅变法等。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也潜沉了一些落后残余;既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需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近年网络文学中那些备受好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网络文学使命担当相一致。网络作家应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创新性发展。阿耐的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描写主人公的艰苦创业和自强不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互助友爱,作者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品格放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展现出历史转型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明进步的足音。(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影响人、塑造人。第104页共104页 B.第二段先引用唐家三少的话,再以蒋胜男的《芈月传》为例来证明观点。C.网络小说《大江东去》受到好评,论证了网络文学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D.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围绕网络文学发展的社会需求展开论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文章第一段中“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特別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根据这句话,我们可知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而并非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影响人、塑造人。所以A错。2.文章第三段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①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两方面内容。②精华主要指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科学智慧和传统美德等;糟粕主要指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落后残余的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根据题干关键词“第三段”“中华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再结合文章第三段具体内容,我们可知全段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这句话展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这是围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讲;而“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围绕“糟粕”展开。答案综合即得。3.网络文学要健康发展,对网络作家提出哪三个要求?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①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②需要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③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文章第二段第一句“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第三段第一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第四段第二句“网络作家应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创新性发展”,答案综合这三句话即可得。类型2修养励志类(一)(2020·遂宁)阅读《拐弯》,完成问题。(12分)拐弯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第104页共104页 “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穹,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扔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城获得断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控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在心里据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失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案】人生需要学会“拐弯”。【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能力。选文整篇都是围绕“拐弯”第104页共104页 进行论述,提倡在生活中“拐弯”,所以选文的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就是中心论点,或者归纳为人生需要学会“拐弯”。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也含有道理论证)。既通过举例——古人的人生智慧,告诉读者人生起伏,需要智慧;也通过“柳暗花明”的古诗,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辨识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引用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是引用名言,属于道理论证,接着分析运用这一方法所论述的观点。运用陆游对“拐弯”的认识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的这一观点,最后说明作用,即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先由“大家”的一句话引出论题,再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和名言,论证人生定有“拐弯”,再通过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练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解析】本题考查理顺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细读选文,理清层次,本文为议论文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提出问题(本文第1、2段)、分析问题(第3—5段),解决问题(第6段),然后在各层次前分别加上“首先、然后、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本文第1段先由周有光的一句话引出论题,第2段再列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和名言,论证人生定有“拐弯”,接着,文章3——5段通过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练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阐述观点。4.当下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结合本文的观点,对其进行劝说。(3分)【答案】示例:哪个人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各种的困难和挫折,你所经受这点挫折也许只是别人经历困难的点滴,你勇敢地面对它,你多想想别人是怎样努力战胜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的,你就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解析】本题考查开放型题目,类似的题目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给出的材料内容进行分析。题干说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生的挫折,这需要联系文本2-5段内容作答,告诉这些中学生,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在经历挫折和苦难,接着联系现实生活,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要正视困难,学会拐弯,换一个方向,换一条路试试,只要你在心里据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二)(2020·南充)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共9分,每小题3分)守拙弓长第104页共104页 ①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其实,守拙并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但其往往能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②守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谛,享其果实。③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④武林道语“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基功底不牢,终生仅能花拳绣腿。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如果心浮气躁,急子求成,到头来只能“山河依旧”。车著明扎根川西大凉山21年,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他是抱朴守拙的苦行僧。为了航天梦,他潜心天航发射数据处理研究,托举70颗卫星奔向太军,实现了发射中心一次次零的突破。⑤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希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守拙之人不会截弯取直,更不会见机行事,而是遵循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躬行自明,身体力行”的笨办法。与借助他人之力相比,固然稍显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实现个人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必然需要善守读书求学之拙,干事创业之拙。⑥世界上只有雄鹰和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1.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守拙之道”是宝贵的人生经验。B.守拙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C.守拙以立身、创业、求进。D.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阅读分析本文可知,文章前两段先以诗文引出“守拙”第104页共104页 的论题,并对“守拙”加以阐释,然后论述“守拙”的好处,不仅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也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最后在第二段段末得出总结性结论: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后面③④⑤运用曾国藩、车著明等人的事例以及现代生活中的这一点现象来证明这一论断,最后一段提出要求,希望人们能守拙。故选D。2.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C.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由上一题已经确定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可知本文主要在讲“守拙”的可贵性,根据B、C、D三个选项中的“三年得”“双泪流”“三遍读”“十回吟”“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可知这三项都是在讲“守拙”(即脚踏实地,做好基本功),而A项“本天成”“偶得之”与“拙”无关。故选A项。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目的在于引出本文的论题“守拙”,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B.第③段举曾国藩用蛮力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论证了“守拙”是一种品格:看起来慢,却最有效。C.第④段先通过武林道语引出本段论点“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再从反面论证,最后用事例正面论证。D.第⑤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只有守拙才能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的观点。【答案】B【解析】B项第③段举曾国藩的事例“论证了‘守拙’是一种品格”说法不当,而是为了论证“守拙是一种智慧”。(三)(2020·盐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4分)“干净”是最好的气质王永清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未。②第104页共104页 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情愫。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嚣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因为大家行事光明磊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生活本来单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人有净气,风度自来。(选白(扬子晚报》2020年3月4日,有删改)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牙净’是最好的旗帜”?(4分)【答案】(1)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2)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3)干净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4)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找出几个分论点即可概括出来。根据第②段内容“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得出: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根据第③段内容“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得出: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根据第④段内容“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得出: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根据第⑤段内容“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得出: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然后综述即可。第104页共104页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1)结合语境,写出第③段中加点词“喧嚣”的意思。(2分)(2)联系前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中“人活着的样子”指什么?(2分)【答案】(1)喧嚣是指炫耀自己的成就。【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仔细阅读文本,根据上文内容分析。结合“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分析,喧嚣是指不谦虚,炫耀自己的成就。(2)无论命运多么不公,都没有一丝怨怼,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始终保持外表干净与得体。【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含义。仔细阅读第④段内容,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即可。结合“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根据得出:无论命运多么不公,都没有一丝怨怼,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始终保持外表的干净与得体。3.根据第②段内容填空。(3分)本段首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曾国藩的话为道理论据论证分论点:然后运用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论证,通过逃亡罪犯被抓等例子,从“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出干净的人保持善念,心存感恩。【答案】举例对比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把握。只要根据提示,分析出第②段的论证思路即可。先以曾国藩的话为道理论据论证分论点,然后根据“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分析,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再根据“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分析,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和“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最后总结全段,强调分论点。据此填空即可。4.请摘抄文中给你启示或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3分)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句: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心得:群众的力量是庞大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干净,那么我们国家自然会民风淳朴,政治清明,就像疫情发生时,我们每个人都为疫情控制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我们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第104页共104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从文中摘录出文中给你启示或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如: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来。然后根据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或者引申义,写出心得(感悟)即可。心得:孩子的眼睛是纯净的,内心是纯洁的。要学会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你看到的世界是美丽的,干净的。(四)(2020·营口)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张凡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修’,粗俗,鲁莽)。”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有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第104页共104页 【解析】这道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核心,考生要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把握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明确的判断性语句。中心论点常见于题目、开头、中间和结尾,如果文中没有明确的概括性语句,就需要自己结合作者的论证进行概括。本文的题目是“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很显然不是一个完整的陈述观点的句子,那么就要找出作者表明对“成长”的看法的语句。本文作者针对在第①自然段用社会现象引领读者思考,在第②段用名言引出本文的论点“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后面是对此观点的论证。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道理论证。引用《尚书》中的名言,论述了不体会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珍视劳动的价值(或论述了不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所给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画线句是《尚书》的名言,很显然是运用了道理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画线句位于第③段,第③段有自己的分论点,本段内容的内容自然论述了本文的分段点,不体会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珍视劳动的价值,而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所以进而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3.选文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答案】不能。③段是从“劳动技能的提升”角度论述的,④段是从“劳动精神的培育”角度论述的。二者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或答:与第④段的首句相对应),所以不能互换。【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顺序的掌握能力。解答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能调换。然后重点分析不能调换的原因。第③段是从“劳动技能的提升”角度论述的,④段从“劳动精神的培育”角度论述的,第③段与第④段是递进关系,他们之间是由内在的逻辑关系的,所以不能换。4.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答案】示例:读了本文我意识到劳动对我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学校组织大扫除,我很反感,认为耽误学习。现在我明白了,劳动不仅可以锻炼我的劳动技能,还可以锻炼我的意志品质,以后我会积极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感悟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先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谈想法。本题围绕论点,可以确定“劳动对我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论点,然后列举生活中相关的一个例子即可。(五)(2020·长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山不过来,我过去①我们有很多人常常习惯于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若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②但是,【甲】改变别人,谈何容易!而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我们的指责会越来越多,戾气会越来越重。最后,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变成牢骚满腹、埋天怨地的“怨妇”。第104页共104页 ③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山不过来,我过去!既然改变别人难以实现,那就尝试反思自我,改变自己。④思维角度一变,便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心结烟消云散,世界豁然开朗。细思量,你甚至还会欣喜地发现尝试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⑤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每一步自我的改变,都是最好的修心养性,是积极心态的加油站。你的抑郁情绪因此而改变,心情舒畅,信心满满。消极拖延的毛病因此而消失,你会走在时间的前面。你尝试着改变易怒易烦的习惯,做到“肚中能忍万般事,哈哈一笑天地宽”。⑥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在孙权的悉心劝导下,尝试着改变自己,才赢得了鲁肃的赏识,与之“结友而别”。新时代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四种核心竞争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我,适应他人。因为这样你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领你的团队披荆斩棘。⑦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自我反省并改变的曾子,终成一代贤人。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阿里巴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乙】这都体现了不断改变自我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真正内驱力。⑧山不过来,我过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梦想之路就会更宽阔。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①段从指责别人的习惯引出话题,第②段则提出了改变别人有难度且于己无益的观点。B.⑤~⑦段从心态、人际关系和成长三个方面来谈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有理有据。C.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论述了尝试改变自己的好处,逻辑严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也可以“一锤定音”,即找到错误选项,直接确定答案。C项考查论证方法。第7段引用曾子的话进行论证,属于道理论证。此外,还列举了阿里巴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对比论证在该段没有体现,所以答案为C。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②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③华为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正是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华为才成为享誉全球的高科技企业。第104页共104页 ④“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如今能做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就在于一直坚持“产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信念。A.甲①乙③B.甲①乙④C.甲②乙③D.甲②乙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还原语句的能力。分析题干可知,甲处应从①②句中选填一句,乙处应从③④句中选填一句。第1段论述“很多人常常习惯于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第2段用“但是”转折,然后引出“改变别人,谈何容易”的观点,所以甲处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填②句合适。第7段的观点“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二所给第③项论述的是华为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突出的是不变。第④项“好空调,格力造”突出的是“改变自己,追求高品质”,能够论证该段观点。所以乙处填④句合适。故选D。3.第⑧段划横线的句子“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才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才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其表面义与深层含义。这句话处于文章的末段,还应结合文章的主旨去理解。“山不过来,我过去”这句话的表面意义是“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结合本文的论点来理解,这句话是说“尝试改变自己”。至于为什么要改变自己,⑤⑥⑦段分别从“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三个方面具体论证。这三个分论点很好地阐释了“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综上所述,可得答案。(六)(2020·孝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修炼“挫商”①人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常常充满着挫折与失败。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失败,我们应该修炼挫商②挫商,即承受挫折的能力。承受能力越强,挫商也就越高。③无论条件多么优越,无论才华何等了得,生活总是充斥着不可预知的意外,没有谁的人生旅程一帆风顺。④未经历小路的坎坷泥泞,哪能体会到阳光大道的平坦通畅?未经历风雪交加的困苦,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温馨?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煎熬,怎能体会到成功和胜利的喜悦?挫折和磨难,能拓展生命的宽度。⑤当你的道路充满荆棘却不退缩,当你一次次跌倒后依然顽强地站起来,当你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却没有心灰意冷,你会迎来胜利的曙光,你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幸福!第104页共104页 ⑥自古以来,多少人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从而让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⑦司马迁,身受酷刑,用十余年时间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贝多芬,两耳失聪,却“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出气势磅礴的《命运交响曲》;董明珠,经历丧夫之痛却没有被击倒,让“格力”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大品牌。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炼就的高挫商。⑧那么,我们怎样修炼挫商呢?首先,面对挫折,改变消极心态。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不同的是,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而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胜利的前奏,始终保持永不言败、乐观向上的心态,最终取得胜利。⑨其次,掌握正确的方法。一是激励法——遇到挫折时,尽量少考虑眼前得失,不断激励自己:美好的未来就在前方。二是知足法——在挫折面前,降低要求,满足已经达到的目标,对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不奢望、不强求。三是补偿法——在某方面目标受挫时,不是灰心气馁,而是化苦痛为力量,发奋图强,以另一个可能成功的目标来代替。⑩没有惊涛骇浪的海洋,绝不是真正的海洋;没有风沙蔽日的沙漠,绝不是真正的沙漠;没有一波三折的生活,也绝不是真正的生活。只有敢于面对挫折,勇于迎接挑战,不断修炼挫商,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2分)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提出①的中心论点;接着,讲道理、摆事实,论证为什么要修炼挫商;然后,②;最后,总结全篇,首尾呼应。【答案】①要修炼挫商②论述修炼挫商的方法(怎样修炼挫商)【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点和议论文的思路。本文的题目是修炼挫商,题干“首先提出_____的中心论点”可知中心论点在文章前面的段落,文章的标题是修炼磋商,第一段提出要修炼挫商,中心论点就找到了;然后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看看哪几段在论证为什么要修炼挫商,由第⑧段的段首“那么我们怎样修炼挫商呢”,可知前面写的是修炼挫商的原因,②处应该填写的就是“怎样修炼挫商”,答案也就出来了。2.作者认为为什么要修炼挫商?请简要阐述。(3分)【答案】①人生常常充满挫折与失败(没有谁的人生旅程一帆风顺)。②挫折和磨难能够拓展生命的宽度,③经受住挫折后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幸福(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会让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意的能力。文章第⑶——⑸段论证了修炼挫商的必然性,即第⑶段直接点明人生常常充满挫折与失败;第⑷——⑸段论述挫折和磨难能够拓展生命的宽度;第⑹——⑺通过列举了经历挫折之后司马迁创作《史记》、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董明珠让“格力”成为世界品牌的事例,论证了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会让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由此解释了为什么要修炼挫商,综上分析,分条表述即可。第104页共104页 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3分)A.失败与挫折,能考验我们的挫商,挫商越低,承受能力越弱。B.第⑦段分别选用了文学界、音乐界、商界的名人事例,论证修炼挫商的作用,很有典型性和说服力。C.真正的生活,是会有一波三折的,我们要敢于面对挫折,修炼挫商。D.张浩没有达到班级前三名的目标,他这样安慰自己:成绩排名没有那么重要,我已经收获了知识。这是运用了“激励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9)段讲解了“知足法”就是在挫折面前降低要求,满足自己达到的目标,对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不强求。而D项张浩没有达到班级前三的目标,就认为排名没有那么重要,正是“知足法”,故选B。(七)(2020·潍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勇者不惧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携壁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④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第104页共104页 ,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震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于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⑤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于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已,在克服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练,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直前、奋发有为。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在其间磨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选自《光明目报》2020年4月20日,有删改)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答案】①勇者不惧是在危难面前坚守并光大道义。②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③勇者不惧需要沉着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点。“勇者不惧”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因此回答对“勇者不惧”的理解,实际就是在回答,文章对这一中心论点是如何论证的。阅读全文内容可知,文章论述这一中心论点时,分为“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这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这三个分论点即是答案。2.第④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请简要梳理。【答案】①先用孟子言论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②接着用王阳明的事例阐明“静气”“锐气”的表现。③最后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解答本题需要在阅读选段第④段的基础上,通过给第④段划分层次,看每层写了什么,即可知道本题的答案。选段一共4句话,第①句先提出了“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的分论点。第②句用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时,孟子的一些言论来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第③句用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的事例阐明“静气”“锐气”的表现。第④句总结“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分析完后,可知除了第①第104页共104页 句,其他都是不同角度论证分论点的,我们分条理概括回答,哪里运用了道理论证,哪里运用了事例论证,如何概括的即可。3.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B.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文章②③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D.第⑤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文章第③段列举孔子与子路关于“无惧”与“有惧”的论述,论证了“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这一论点,该段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故选C项。(八)(2020·呼和浩特)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9分)珍惜拥有和懂得舍弃①自幼就听说猴子摘果子的故事,淘气的小猴摘了苞谷丢了桃子,丢了苞谷去摘西瓜,结果却一无所获,年幼的我们都对那只可爱的小猴付之一笑。匆匆间我们都已长大,奔忙于晨夕之间,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在上演一幕幕小猴摘果子的现代剧。有人忙碌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却认为失去的才最珍贵;有人怀揣着许多的获得,却身心疲惫,不敢放弃。静心去想,其实我们并不快乐。②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情而幸福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它埋没于凡庸,就会分文不值。③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漠视它,只会在花败后哀叹感伤。日出灿烂,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视它,只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④饥饿者视粮食贵于金钱,寒冷者视衣帛重于珠玉,只因他们真正体会到衣食的重要。成功的人珍惜自己的成功,失败的人珍惜自己的付出,因为他们知道成功的不易,付出的辛劳。而智者,居陋室而自娱,无得失而自乐,他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现在的拥有才最值得珍惜,失去的和将来的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虽美却虚幻。⑤也有哲人说,人如负筐采石者,于岁月的崎岖蜿蜒间采撷心爱的珍宝,载着越来越重的行囊,追赶流逝着的光阴而怀揣曾经希冀的未来。当衣食使人沦于琐屑庸俗,成败使人堕为钩心斗角,拥有,竟成了累赘。或许,让昨天随风而逝,让明天姗姗而至,失去些拥有,我们会更轻松。⑥面对强权富贵的逼迫诱惑,职位荣耀都成了陷阱上的屏障。李白愤然甩袖而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超凡于名利之上,慨然摆脱拥有的羁绊,名垂千古。⑦第104页共104页 有登山者不幸将腿夹于两石间,呼唤、推石都不得救,他竟勇敢地用刀剪将腿卸下,血流殷红,浸润石土,他忍痛爬行找人帮助。后来他得救了,虽丢失了健壮的肢体却保住了完整的生命。⑧壁虎能断尾,所以弱小的它们勇敢地长存于世;蜗牛不舍壳,所以只能缓慢地爬于尺寸之地。⑨舍弃,不是浪费。当前进的步伐因行囊而蹒跚,舍掉偌重的负荷,脚步才会更坚实。甚至舍弃比拥有需要更多的勇气,拥有是我们曾经辛苦的汗水、心爱的珍品,弃之,几许依依之情丝痛心呵!⑩许多的选择与行为都令人难以左右,处于昨日与明朝,总会有几多惆怅几多憧憬。人生就似乘车,于一站站的聚合离别而或喜或悲,成熟就在选择中成就。(11)珍惜自己的拥有,学会割舍自己的拥有,才能真正拥有自我。1.这是一篇议论文,在文章开头却讲了一个故事,其目的是什么?(1分)【答案】引出论题【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作用,解答本题先细读文章开头的故事看其讲了什么,主要叙写了猴子摘果子的事例,然后看其与本文中心内容的联系,引出本文关于拥有和舍弃的论题,最后即可得出答案,第一段有引出论题的作用。2.请选出文章②—⑪段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A.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B.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C.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D.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答案】C理由: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是本论部分,⑩⑪是结论部分。【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层次结构。细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①段用简洁的故事切入话题,引出文章的观点;第②—⑨段用对举的方式用事理、事例具体论证珍惜拥有和懂得舍弃;第⑩—⑪段总结全文,点出观点。故应选C。写理由的时候直接写出这两部分分别属于议论文的哪一部分即可。第一段为引论部分的,后面这两个则分别为本论和结论部分。3.文章第③段兼用的两种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和。(1分)【答案】对比论证【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细读这一段话,可以发现除了比喻论证外,作者把爱花和漠视花、热爱阳光和藐视阳光进行对比,因此还运用了对比论证。4.请你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答案】一般人:①举饥饿者、寒冷者的例子论证人对未有事物的珍惜;②举成功者、失败者的例子论证人对失去事物的珍惜。智者:举智者的例子论证人最应该珍惜的是现在。【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细读这一段话,抓住“而智者”第104页共104页 可知文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举饥饿者和寒冷者的例子、成功者和失败者的例子论证人对未有事物和失去事物的珍惜;第二个部分举智者珍惜拥有的一切的例子论证有现在的拥有才最值得珍惜的观点。然后写出其思路即可。5.作者在论证笔墨的安排上有所侧重,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请你找到文章原句,摘取要点作答。1分)【答案】舍弃比拥有需要更多的勇气。【解析】本题考查文章论证的侧重点问题。解答本题先细读文章,看文章在论证的时候是如何安排的,文章②-④段论证珍惜拥有的重要性,⑤-⑨段论述懂得舍弃的观点,很显然论述懂得舍弃要比珍惜拥有的笔墨要多,即作者侧重于论证懂得舍弃,接着按照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原句”:即第⑨段:舍弃比拥有需要更多的勇气。(九)(2020·湘潭)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苦是人生的补药马相云①有哲人说,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②志从苦中砺。“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古往今来,举凡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献身信仰历程,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正是这样的人生淬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上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刻苦读书的岁月中,一直坚持“自讨苦吃”:赤背顶着骄阳暴晒,于山谷中作“冷水浴”,雷鸣电闪中光着上身进行“雨淋浴”……可以说,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难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朱德、贺龙等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立志献身信仰,或舍弃高官厚禄,或告别富裕生活,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皆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正所谓,吃苦励志,苦生芳华。③才从苦中学。立学,是奋进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立学成才,必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始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阐珊处”。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④功从苦中建。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坚苦是拓荒者的底色,坚忍乃创业者的特质。哲人言,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一直挺来成功的曙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坚忍不拔艰难攻关;体育健将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付出;名师名角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艰苦练功。遵义草王坝村老书黄大发,坚忍36年苦战,才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艰辛勘探看了1000多处重峦洼地,终于找到安装“天眼”的最佳位置。无数建功立业者的经历表明:“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第104页共104页 ⑤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让梦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让机遇了“危机”。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的精神,必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人民日报》(2020年06月25日,本卷有删改)1.依次填入第5自然段中空缺处的三个词语,准确的一项是()(2分)A.出力作为吃苦受累B.出力吃苦受累作为C.作为出力吃苦受累D.吃苦受累出力作为【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解答的时候,先要清楚每个词语的意思,区分好近义词及其适用语境。第一空,“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要填写的词语是“吃香喝辣”的反义词,从词语结构上“吃苦受累”更合适。第二空“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彩”的意思是“表现出精彩来”,只有“出力”才能“出彩”,此处填写“出力”更合适。第三空“有的想升迁而不想”,想“升迁”必须有一番“作为”,此处填写“作为”合适。2.请你为文章第3自然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答案】例: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他由母亲带大。家里十分贫苦。然而范仲淹少年立志,勤奋苦读,最终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解析】这道题考查补充论据。要补充论据,先要明确本段的分论点,本段的分论点是段首中心句“才从苦中学”。举出一位典型事例,能证明在苦难中磨练成才这个论点即可,选取的事例必须是从苦难中成才的事例,写作时要突出其苦难,最后再写出其学有所成。3.试分析标题“苦是人生的补药”的妙处。(2分)【答案】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吃苦奋进比作补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吃苦对人生的重大帮助。标题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并且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这道题考查对题目的分析。针对议论文的题目,可以从修辞手法、确立论点、激发阅读兴趣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细看这个题目,“苦是人生的补药”,很明显,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吃苦对人生的巨大作用,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再分析标题与文章的关系,文章都是围绕标题来论述的,因此标题又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从这两点即可分析出其妙处,然后分别回答即可。类型3生活热点类(一)(2020·凉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共15分)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道迩第104页共104页 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标语何来文明?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赋的时事标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语啊!古人发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些人却在后方割文明。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拉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时就要用非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租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文诗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实很考验人,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接受吗?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何尝不是走极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驾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标语,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心理,适得其反。(选自《杂文月刊》2020年4期,有改动)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答案】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第104页共104页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能力。这篇文章都是围绕粗俗的标语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统领全篇,一般在标题、开头或结尾居多,它应当是一个表观点、态度的陈述句,本文的题目是一个表达了作者观点的陈述句,而且文章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写的,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答案】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粗俗标语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通读全文,然后从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作答,文章第2、3段列举了粗俗的标语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第2段中写粗俗的标语“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第3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3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5分)【答案】比喻论证,把“不文明”比作“救世良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不能缓解疫情,进一步突出了文明标语的重要。【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论证方法的种类,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然后结合句子分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划线的句子“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把“不文明”比作“救世良药”,很显然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突出证明运用粗俗标语给人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证明文明用语的重要性。4.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答案】答案示例:(1)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防控疫情;(2)拒野味,不聚会,亲友情,网上叙,少出行,莫大意。【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标题的拟写能力。要求防控疫情的标语要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比喻、拟人,也可以运用排比手法。除了使用文明语言之外还要注意字数限制,不跟文本中的内容重复,要体现科学防疫的方法和作用。(二)(2020·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这一成采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第104页共104页 ②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担当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钟南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位84岁的老人,不亲赴抗疫一线本无可厚非,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不顾劳累与安危,毅然决然奔赴疫区。从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承受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③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疫情突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他们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交通停滞、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国难,服从大局,咬紧牙关,团结坚守。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将载入史册,为人们所铭记。④医务工作者等抗疫一线的广大勇士逆行出征,不惧牺牲,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铜铁长城:他们是栋梁,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广大民众在疫情期间以国家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约束自我,居家隔离;他们是基石,体现了服从大局的意识。有栋梁,大厦将倾;没有基石,栋梁也将失去支撑。由此可见,____________,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答案】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涉及续写、连贯和文意理解等知识点。根据前面的“由此可见”可知,横线上应当填入一个结论句。这个结论句首先是对第④段内容的小结。这一段第一句赞美医务工作者的“勇于担当的精神”,第二句话赞美它们的“服从大局的意识”。将两个结论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本段的中心即可。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甲】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乙】第②段列举钟南山院士和年轻的医护人员勇赴疫区的事例,意在证明有担当精神的人不分年龄大小。【丙】第③段由之前的论证过渡到论述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并用全国人民、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的事例来论证。【答案】丙【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理解的能力。首段的这句话不是中心论点,是背景,是结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原因,并不是讲成果。故排除甲。第②段列举钟南山和年轻医护人员的例子,意在论证段首的中心句“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排除乙。第104页共104页 3.下面是有关抗疫的材料。请你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材料: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正因如此,中国有能力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方法应对一种新型的未知病毒。——布鲁斯·艾尔沃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注:①【传统公共卫生干预】用提倡戴口罩、限制大众集会等手段来保障人民大众健康。【答案】材料说明了中国人民通过传统卫生干预抗击疫情,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公众的集体意识,及服从大局的精神。从文章中同样能够看出,这种“国家一声令下,全民立刻响应”的精神为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本和课外链接材料,把握作品主题的能力。属于拓展感悟类题目。先分析材料的核心观点。世卫组织顾问的话,共两句。第一句是条件复句,强调的是应当有“公众的集体意识”,第二句和第一句是因果关系,第二句是“果”,指出中国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法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的原因。选文则指出,抗疫精神的核心是“国家一声令下,全民立刻响应”,人们都顾全大局,群策群力,共克时艰。将两者整合起来,就是材料所体现的精神——公众的集体意识和服从大局精神。(三)(2020·自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最近一段时间,《龙岭迷窟》《我是余欢水》《清平乐》《传闻中的陈芊芊》等几部口碑上佳的电视剧、网络剧闪耀大小屏幕,好不热闹。这几部剧集有一个共同点,即皆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事实上,网络文学已成为近年来影视改鳊的富矿和重要创意来源,而这正得益于网络文学巨大的体量和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②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祥式,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最新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网民使用率达53.2%,网络文学创作者达1755万,累计作品2442万部。这极大地释放了文学生产力。受益于读者和作者的深层互动,网络文学题材类型更加丰富,内容多元化表现显著,已经形成都市、历史、玄幻等20余个大类型、200多种小分类,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③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文学整体稳健升级,显示出强韧的内生发展力。一方面,現实題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这既得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以新的时代生活经验激发写作活力,创作出一批现实题材“爆款”第104页共104页 ,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一批作家在既有类型传统基础上持续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向着精品化方向努力。此外,越来越多90后、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为网络文学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也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④凭借强大的内容优势和庞大的市场容量,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产业重要引擎。网络文学与影视、动漫、游戏、有声读物、衍生品开发等领域广泛联动,形成文化全产业链,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图粉”无数,中国网文“出海热”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短短几年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方式不断升级,完成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的进化,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推进文明互鉴等方面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⑤当前,网络文学精品率尚低与网络文学巨大阅读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依然突出。总体上看,网络文学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在质量、品位、价值观和导向等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还有不少的平庸之作,甚至还出现历史观、民族观等错误。老百姓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家长迫切要求加强网络文学管理,进一步改变网络文学生态。⑥新时代新使命,中国网络文学正处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网络文学当在提高创作质量上持续发力,着力凸显价值引领,把更多正能量、高质量同时又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奉献給广大读者。为此,各方当共同推动形成有助于网络文学健康繁荣发展的环境。主管部门当规范管理与扶持引导并举,切实加强版权保护,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网络文学企业当加强行业自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引领创作生产,坚决抵制侵权盗版和低俗内容。网络作家当铭记文学创作价值与使命,进一步提升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回应时代关切和读者期许。(作者:张珊珊,发表于《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龙岭迷窟》《我是余欢水》等电视剧的热播,网络文学成了近年影视改编的富矿和重要创意来源。B.丰富的网络文学题材类型,显著的内容多元化,让读者和作者在互动中受益,满足了多样化的阅读需求。C.现实题材创作成为网络文学主流风向标,既有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有其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D.网络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铭记文学创作价值,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能力。A项,从文中的“网络文学已成为近年来影视改鳊的富矿和重要创意来源,而这正得益于网络文学巨大的体量和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可知,网络文学成为近年来影视改编的富矿和重要创意来源,是得益于网络文字的巨大的体量和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而非因为“《龙岭迷窟》《我是余冰水》等电视剧的热播,错误;B项,第104页共104页 “让读者和作者在互动中受益,满足了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从第②段中的“网络文学题材类型更加丰富,内容多元化表现显著,已经形成都市、历史、玄幻等20余个大类型、200多种小分类,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并没有提到“让读者和作者在互动中受益”。由此可知B项错误;D项中的“网络企业”应该是“网络文学企业”,从文中的“网络文学企业当加强行业自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引领创作生产,坚决抵制侵权盗版和低俗内容”一句可以看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论述网络文学体量的巨大和其内容生产能力的强大。B.第③段比较了“一批作家”与“新锐作家”在网络文学类型写作中的不同题材与风格。C.最后两段先分析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然后为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D.文章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紧紧围绕“网络文学”展开论述。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论证观点的分析能力。根据文章第②段内容可知,第②段中大量数据的分析证明的是前面的论述点“网络文字已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并非论述网络文学体量的巨大和其内容生产能力的强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批作家在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上不断进化。他们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更加成熟,不断向精品化方向努力。B.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已在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形象展示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C.目前,网络文学体量巨大,但精品率低,还需在质量、品位、价值观等方面加以改善,优化网络文学生态。D.主管部门只要依法规范管理,采取政策扶持等有效措施,就能推动形成有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环境。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推动形成有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环境”主管部门依法规范管理,采取政策扶持等有效措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还有网络文学企业和网络作家方面的要求。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四)(2020·眉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①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置身唐代名利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第104页共104页 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谈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土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物进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成功尝试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承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⑥在6月13日世界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摘编自陈凌《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遗产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B.人文胜迹满载民族历史,我们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C.文化遗产是历史生活片段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D.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议论文中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能从文中直接找到,常出现在文章的下列位置:题目、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中心论点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生活”两个关键词,表达作者的见解和看法,所以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第104页共104页 这句话可以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D项。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④段中“成功尝试”的一项是()(3分)A.《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的热播B.某网络传播平台设计并创作的“文物戏精大会”视频的刷屏C.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颁布D.眉山三苏博物馆开发宋词折扇,东坡诗笺等文创产品的热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论据及作用。“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颁布”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不是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的尝试。故选C项。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文脉、民族记忆和精神基因,是民族历史丰碑。B.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C.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让它亲民有趣而不失厚重,这是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D.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原文中“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可知“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选项“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说法不正确,并不是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就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故选B项。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类型1传统文化主题(一)(2020·枣庄)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问题。知了清韵〔节选〕秦自民①相貌平平,甚至微不足道的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被当作神圣的灵物,代表着纯洁与清高。②第104页共104页 商周青铜器上有与实物相像的蝉纹,也有蝉形几何图案作为装饰,却没有蝴蝶、蜻蜓、萤火虫等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其他昆虫。道家给蝉的羽化赋子了重生的含义。先秦到汉代流行将玉蝉作为殉葬品,寓意精神不死。蝉的若虫从污浊的泥土中脱身而出,脱皮羽化为洁净的成虫,体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古人以为蝉饮露水,是高洁君子的象征,《荀子大略》云:“饮而不食者,蝉也。”因此,玉蝉深受文玩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也有人将其作为饰物佩戴,汉晋时代的达官显贵则喜欢在朝冠上加上蝉形的饰物,称为“蝉冠”成“蝉冕”,后来“蝉冠”就成了高官的代名词。唐朝刘长卿有诗云:“入并蝉冠影,归分骑士喧。”③自东汉魏晋时期起,蝉就成为了文人最爱讴歌的昆虫之一。班昭、蔡邑、曹植、博玄等文史大家都作过《蝉赋》。曹植的《蝉赋》以绮丽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蝉的生活习性及其备受天敌进攻的处境,蝉品格“清素”,正直清高,与世无争,以蝉比“负士”,曹植首开先河。西普陆云的《寒蝉赋》将蝉推向神坛,说蝉有文雅、清白、廉洁、俭朴、诚信等美德,郭璞也作有《蝉赞》:“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脱弃秽,饮露恒鲜。“赞扬蝉拥有出污秽而不染,饮晨露而洁净的宝贵品质,从此,卑微鄙陋的蝉在文人心目中就更加高洁完美。④事实上,蝉并非餐风饮露的清洁之虫,而是树木的破坏者,一生都对植物有害。蝉的成虫和若虫都是“树木吸血鬼”,都拥有刺吸式口器,适于刺入植物组织中,吸饮树木的汁液,侵吞树木的营养,从而危害树木的生长。雌蝉的锯状产卵器十分锋利,即使是较硬的桃树、荔枝树等植物的树枝它也能刺插进去。每只雌蝉一生要在二三十根枝条中产卵100多颗。产卵造成新枝条组织伤,切断了树枝的运输系统,阻碍了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这样树枝就会为营养不良、水分不足而慢慢枯死,南宋诗人范成大也许知道蝉是害虫。他在《初归石湖》中云:“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鸣蚏翠扫空,”说他当年亲手载种在斜桥水畔的柳树因为没人照料,如今无数的鸣蝉已经将原本翠绿的树叶破坏殆尽了。⑤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蝉虽然伤害树木,通过突利的口器刺进树木中吸饮汁液养活自己,但它的若虫疏松土壤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集中爆发的周期蝉尸体还为森林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更重要的是,蝉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蝉缺乏防御手段,是螳螂、狩猎蜂、大山雀、黄眉、柳莺等众多捕食者心仪的美食。(选自《百科知识》2020.6B,有删改)1.从选文第③段看,中国古代蝉被赋予了“君子”的哪些品格?(3分)【答案】①正直清高、与世无争、贞洁之士;②文雅、清白、简朴、诚信;③出污秽而不染,洁净、高洁【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点。题目已经给我们圈定了答题范围。可以直接从文本第③段中去摘录蝉如“君子”文字,概括作答即可。如“正直清高”“与世无争”“文雅”“清白”“简朴”“赞扬蝉出污秽而不染,饮晨露而洁净的宝贵品质”“高洁完美”,之后,分条作答即可。第104页共104页 2.选文②③段中,多处列举了一些朝代节点,请简要分析这两段的说明顺序。(3分)【答案】采用了时间顺序,先后列举了“商周”“先秦到汉代”“汉晋时代”“自动焊魏晋时期”这样的词语,依次介绍了蝉在不同时期的审美价值。【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及其作用。题目要求分析第③④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解答本题首先判定说明顺序,根据题干中的“多处列举了朝代节点”,结合第③④段文字的内容中“商周”“先秦到汉代”“汉晋时代”等,可以判断运用了时间顺序,分析的时候,结合这两段中有关时间的词语进行说明,看这两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即可。作者介绍了蝉在这些不同的时代,蝉被赋予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价值。3.选文第④段主要介绍了蝉的什么特点?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答案】特点:蝉是树木的破坏者,一生都对植物有害。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点即说明方法的判断。题目将答题范围圈定在文章的第④段,可以从第④段中摘录表现蝉的特点的形容词,之后概括作答,如“树木的破坏者,一生都对植物有害”及点明了蝉的特点,由此可以得知第一问的答案。回答第二问由“即使是较硬的桃树、荔枝树等植物的树枝它也能刺插进去”可以判断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由“他在《初归石湖》中云”可判断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由“每只雌蝉一生要在二三十根枝条中产卵,每个嫩枝里一般要产卵100多颗”可判断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口器下唇延长成喙,上、下颚特化成针状”可判断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最后概括即可得出答案。4.“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能够反映一条清晰的食物链条,结合选文第⑤段,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植物→蝉→大山雀→黄眉B.露水→蝉→螳螂→大山雀C.植物→蝉→螳螂→黄雀D.露水→蝉→大山雀→螳螂【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本解读与分析。可以从文中介绍的食物链中找到答案,如文章第⑤段说:……“螳螂捕蝉”将蝉塑造为一个受难者的形象,隐喻世事艰难、官场险恶;同时,文章第第⑤段给读者画出了清晰的食物链,:“植物(不是露水)→蝉→螳螂→黄雀”,然后与题目所示选项比照,正好与C像一一对应。故选C(二)(2020·哈尔滨)阅读《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拳》,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化的瑰宝——太极拳①中原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享誉中外的中华太极拳相传发祥于太行山下、黄河腹地的河南省温县陈家沟。600多年前,陈王廷在秉承家传长拳的基础上,参考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的《拳经》、道家的《黄庭经》、中医的《经络学》,创编了太极拳。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快慢相兼的特点著称。②第104页共104页 此后的300多年中,太极拳在陈氏传人的不断改进下,日益完善。陈王廷后代陈长兴将太极季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陈长兴还打破了“太极拳不传异姓”的家规,教出了第一个异姓徒弟河北杨露禅。之后杨露禅开创了河北杨式太极拳,从此太极举开始走向全国,并逐渐演化成中华武术第一大门派。1978年,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极大地推动了太极拳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③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其招式丰富,名称也极具特色,常常以身边的动物、事物命名,例如金鸡独立、野马分鬃、双峰贯耳等,形意结合,生动形象。④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功,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太极文化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深受道家、儒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太极”命名的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太极拳道法自然,人们习练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生命与大自然静持交流,在喧嚣的世界里,体会一份独特的恬淡与宁静。⑤几百年来,极具丰厚文化底蘊的太极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貴的文化遗产。如今,太极拳也正用它那特有的艺术性的语言,把我们的生活演绎得更精彩、更富有诗意。(选文有改动)1.从第①段看,太极拳拳法的特点是什么?【答案】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快慢相兼【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能力。答题时,可以紧扣题干要求,根据“从第①段看,太极拳拳法的特点”,很容易找到“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快慢相兼的特点著称。”提取关键词语即可。2.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开枝散叶”在文中的含义。【答案】传播【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开枝散叶”本义指种下树苗后,树苗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然后要结合语境及选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用在这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推广与广泛传播。很显然“开枝散叶”的意思就是传报3.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里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1)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3)其招式丰富,名称也极具特色,常常以身边的动物、事物命名,例如金鸡独立、野马分鬃、峰贯耳等,形意结合,生动形象。()【答案】(1)列数字(2)作比较(3)举例子【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说明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然后根据说明方法的特点和句子进行判断。①“150多个”显然是在列数字;②“第104页共104页 不同于少林拳的内静外猛,太极拳一招一式外柔内刚”由“不同于少林拳……,太极拳……”很显然将太极拳与少林拳拳法特点的不同进行了比较,是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③由“例如……”可知,这是举例子。4.从第④段看,人们习练太极拳有哪些好处?【答案】强身健体,治疗疾病,体会独特的恬淡与宁静。【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提取的能力。答题时,首先锁定答题范围第④段的内容,然后仔细阅读,联系题干中的关键词“习练太极拳”“好处”,找到“人们习练时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治疗疾病,还可以通过生命与大自然静持交流,在喧嚣的世界里,体会一份独特的恬淡与宁静”,由此很容易提取到答案。(三)(2020·泰州)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问题。①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守护着华夏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医有三大基本治疗方法:灸熨、针刺和汤药。所谓灸熨,即艾灸法和药物热敷法;针刺则是以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住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汤药就是用水煎服的中药。不管是艾灸还是针刺,中医的治疗方法都坚持阴阳平衡的原理。②中医学理论发源于先秦。精气、五行和阴阳三大学说,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则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事物对立的两面。阴阳平衡是最佳状态,A遇到此消彼长的情况,B需要通过艾灸、针刺或汤药来调和。精气、五行和阴阳三者构成了中医关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基本观点,也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③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中医讲求医疗的整体性,与西医推行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医疗理念要求医生辨证①施治,在医治时把握辨病位、辨病因、辨病机等原则。历史上,名医华佗给两个同样头疼发热的病人开出了截然相反的药方,就是这种方法的最佳诠释。④传统中医众多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在西医风行的今天,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注】①证:同“症”。(选自《月读》,有删改)1.第①段中加点的“千百年来”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答案】“千百年来”表示时间的限定,强调了时间的长久,说明了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如果去掉这个词,就不能体现时间之长。用“千百年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做这种题目一般分四步走。第一步,解释词语意思,“千百年来”表示时间长;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准确性,用在这里说明中医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第三步,如果删去xx词,就怎么样,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千百年来”,就不能体现中医流传的时间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104页共104页 2.请在第②段A、B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得上下句意思连贯。(2分)A:B:【答案】如果(假如)……就……【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遇到此消彼长的情况”这是假设的一种情况,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艾灸、针刺或汤药来调和,所以AB两句之间是这是一个假设句,根据句意,假设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所以关联词应该填如果(假如)……就……3.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够“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答案】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守护着华夏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医的诊疗方法讲究阴阳平衡的原理。中医讲求医疗的整体性,要求医生辩证施治。【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题目要求找出能说明中医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的原因。要找出原因,需要从选段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从选段中可以找到“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守护着华夏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医的诊疗方法讲究阴阳平衡的原理”“中医讲求医疗的整体性”然后进行分析,这就是中医能够“成为医学领域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的原因。(四)(2020·孝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筷子小传施芳①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年。商王纣用筷子的故事被人熟知。《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就是说商王纣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纣王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③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筷子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④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筷子使用过程中的礼仪禁忌:颠倒乾坤——筷子颠倒使用;仙人指路——筷子指向人;焚香礼拜——筷子竖插在碗中;翻江倒海——筷子()。第104页共104页 ⑤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庭成员间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⑥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份安心。1.本文主要介绍了筷子的历史、①、②、③、种类。(3分)【答案】①得名由来(名字演变)②文化意蕴③使用礼仪(讲究)【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概括。题干已经给出前后的内容“历史”“种类”分别照应第①⑤段,我们只要在中间部分概括即可。文章在第②段介绍了筷子名字的由来,第③段介绍了筷子的文化意蕴,后面的内容是介绍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而且这些内容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句都做了概括,所以容易找到答案。2.选出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A.筷子为中国独创的餐具。它的使用历史悠久,直到明代才称之为“筷”。B.朱熹的话,说明古人讲究筷子和勺子同时举起来使用,进食极为方便。C.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有人们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也有对美好生活的祝愿。D.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便携餐具的出现、公筷的推广,都顺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句意思的理解。B项中,对朱熹的话的理解是认为古人筷子与勺同时使用不当。“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意思是拿起勺必放下筷,拿起筷必放下勺。选项对原文的理解错了。3.请将第④段括号里的内容补充完整。(1分)【答案】随意上下翻拣【解析】本题查考歇后语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特殊含义。“翻江倒海”是形容水势浩大,多用来比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根据文中前面的内容,可以推测到这里主要是指用筷子“翻、倒”,也就是“随意上下翻拣”。(五)(2020·吉林)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①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和会意宇,形象反映了殷商社会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状况,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②先说一下象形字。③第104页共104页 殷人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戈字(见图1),上部横道,代表着戈头,竖道是戈柲(bì)即戈把,是木头做的。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厘米至1米左右。甲骨文的戈应源于这种安上木柲的铜戈。殷墟墓葬出土的铜戈,大多数都只剩下钢戈头,没有木把了。④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牛字(见图2),是简化了的牛头正面形,是牛头线条化的一个表现。殷墟54号墓出土的铜牛尊,为水牛的形象,体态肥硕,四肢粗短,尾部下垂,目字形眼,眼珠外突,两只大角呈圆弧形向后仲展,双耳上竖。牛尊身躯布满了纹饰,非常漂亮,可谓国宝級文物。⑤这是“万”(萬)字(见图3)。甲骨文萬字像蝎子形,后来借为数字的万字。殷墟侯家庄M1001号大墓出土一件残骨笄(jī),俗称骨簪子,骨笄顶部的形状,与甲骨文的万字轮廓基本相似,均突出了蝎子头前的一对拱钳。殷人凭借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所以才能够造出这样的象形字。⑥下面我再介绍一些会意字。⑦这是“为”(爲)字(见图4)。甲骨文的为字,像人手牵着大象,表示有作为的意思。西北冈王陵区发现两个埋象的坑,一座埋一匹象和一个人。另一座只埋放一匹象,是亚洲象的幼象。象的前肢上面还有一只小猪的骨骼。此坑最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是象脖子旁有一个钢铃铛,表明了这是被人驯服的象。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包括安阳一带,气候比现在暖和,也有象活动。为字的形体及《吕氏春秋》提到“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⑧这是“夫”字(见图5)。像人的正面图形,头上有一个簪,也就是笄。这个宇也是会意字,古代的男子成人后要柬发加冠的,笄是束发的用具。⑨殷墟出土了数以千计或上万件骨笄和少量玉笄。一般来说,贵族用玉石做的笄,普通平民、奴隶用骨笄。殷代的男子用笄,一般为一人一根。后冈发掘了一个圆形祭祀坑,里面有三个人牲,头顶插一根骨笄。我参加发掘的郭家庄M160墓,发现有三个男性殉人,头顶上也只有一根骨笄,说明当时的男子,是一人只用一根骨笄或者玉笄的。⑩由此可见,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传承了人类的智慧。图1图2图3图4图5甲骨文中的甲骨文中的“牛”字甲骨文中的甲骨文中的甲骨文中的“戈”字及铜牛尊头部正视图“万”字“为”字“夫”字(选自《新华文摘》一书,有删改)1.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什么?依据全文,至少写出两种说明方法。(3分)第104页共104页 【答案】①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作诠释,摹状貌等。(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答出任意两种说明方法即可)【解析】本题第1问考查概括文章的能力。全文在介绍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都是以考古挖掘的实物的形体为例进行说明,由此可见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第2问考查辨识说明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作假设、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题干中要求列出两种说明方法,而说明文中比较常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因此可先带着这两种说明方法到文中去找,然后举出例子即可。列数字:“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厘米至1米左右。”举例子:“殷墟54号墓出土的铜牛尊,为水牛的形象,体态肥硕,四肢粗短,尾部下垂,目字形眼,眼珠外突,两只大角呈圆弧形向后仲展,双耳上竖。”这句中还对水牛的形象进行描摹,属于摹状貌的说明方法。2.品析并写出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在80厘米至1米左右。【答案】“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因为实物埋于地下年代久远,出土时有残损,在文物考古时,难以得到精准的测量数据,所以用表示推测、估计的词语,这样用语,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密)性。(共3分,“大概”表示推测,估计1分;表达效果2分,围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密)性”回答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分析时,可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本题侧重从准确性方面考虑。答题可分三个步骤:释词。“大概”是一个表推测的副词,表示推测,估计;然后结合句意分析:因为实物埋于地下年代久远,出土时有残损,在文物考古时,难以得到精准的测量数据,所以用表示推测、估计的词语;最后说明运用该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谨(密)性。3.依据选文,概括象形文字产生的原因。(3分)【答案】①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②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③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④殷人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共3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和整合的能力。首先确定出作者介绍象形字的内容主要是第③、④、⑤三段,然后在这三段中找出能表达象形文字产生原因的句子,第③、④第一句话表现了象形文字产生的原因,如第③段“殷人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产生了象形字。”这一句子说明象形字的产生是因为描摹实物的形状,第④段“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产生了象形字。”分析出象形字产生的原因是“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第⑤段最后一句“殷人凭借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所以才能够造出这样的象形字。”可以得出象形字产生的原因“殷人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最后有没有丢落,第①段开头一句总述:“第104页共104页 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和会意宇,形象反映了殷商社会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状况”也概括了象形文字产生的原因。由此可以概括出“反应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4.依据选文第⑦段回答,“为”字反映了殷商时期怎样的自然状况和史实?(2分)【答案】①自然状况:中原地区气候比现在暖和。②史实:有象活动,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或《吕氏春秋》记载的“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共2分,每点1分)【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概括的能力。按照题意先找出相关语句:“中原地区包括安阳一带,气候比现在暖和,也有象活动”,“为字的形体及《吕氏春秋》提到‘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然后回答“自然状况”筛选出“气候比现在暖和”来作答;回答“史实”时筛选“有象活动,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来作答。(六)(2020·黄冈)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问题。汉语可以治病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按照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产生失语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人少的原因。⑤更为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⑦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第104页共104页 ⑧汉语的学习、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⑥段加点的“这种关系”具体指第④段中所说的“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B.文章第⑤段不能删去,理由是:一、它与最后一段的内容相对应,如果删去,末段就失去了理论支撑;二、它丰富了说明内容,体现了学习、使用汉语的深远意义。C.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D.在仍有不少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今天,读了本文后,我们应该会增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摒弃崇洋媚外的错误想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C项中,使用的确说明方法中没有分类别。2.结合文章前三段内容,用简洁语言给“失语症”下个定义。失语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答案】人大脑语言中枢因脑外受损或脑血管供血障碍导致的语言障碍。【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运用。要求运用的是下定义的方法,考生要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有熟练的掌握,即什么是(叫)什么。“失语症”是在第②段,根据“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则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这些话可以提炼出失语症的特点“语言中枢”“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出现障碍”这些关键词来定义即可,注意语言要连贯,符合逻辑。类型2科技创新主题(一)(2020·齐齐哈尔)阅读《华为领跑5G时代》一文,回答问题。①跨国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前不久在西班牙开通该国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华为成为核心供应商。至此,华为成为5G时代的领跑者。②在西班牙开通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后,记者在马德里市中心走访时,在太阳门广场的一家沃达丰门店了解到,5G业务已经可以在门店办理,顾客可以签约,网页上显示价格为每月49.99欧元起,不限流量。③5G网络基站目前多数位于城市商业中心,随后网络覆盖范围将不断扩大。西班牙沃达丰的5G网络由华为和瑞典电信企业爱立信提供技术支持。先期开通5G网络的15个西班牙城市中,有12个安装的是华为的基站。④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特点。为能实地体验5G的网速,第104页共104页 华为的工作人员用5G手机进行测试,网络测速软件显示,下载速度最快高达800多兆每秒。上传速度高达70兆每秒左右。而在4G环境下,同样条件的终端上传和下载速度只有十几兆每秒。同时,5G网络的时延测试结果仅为几毫秒,4G网络则是几十毫秒。⑤对于沃达丰与华为的合作,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副校长特里卡斯认为,很少有网络供应商能像华为那样做到“前卫”。除了西班牙,此前,英国和瑞士在一些城市开通了5G网络,也都使用了华为技术。包括西班牙在内的欧洲5G市场拥抱华为,市场最终还是作出了理性选择。⑥目前,华为在5G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性价比高,可靠性强,且与各个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西班牙《世界报》近日刊文说,比起其他竞争者,华为的5G领先两三年。⑦毋庸置疑,56时代华为成为领跑者。(有删改)1.请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2分)【答案】从华为成为西班牙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的核心供应商,成为5G时代的领跑者一事写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解析】本题考查对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一般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方面回答,同时联系开头段的作用。内容上,第①段中心句是“华为成为5G时代的领跑者”,在全文中有引出并点明说明内容的作用;这一句话由“跨国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前不久在西班牙开通该国首个5G商用移动网络”引出,具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2.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答案】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运用具体准确的数字,将5G网络速度与4G网络速度进行对比,准确突出地说明了5G具有高速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掌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常用的说明方法;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抓住“下载速度最快高达800多兆每秒。上传速度高达70兆每秒左右”可提炼出列数字,抓住“而在4G环境下,同样条件的终端上传和下载速度只有十几兆每秒”可判断是作比较,由“华为的工作人员用5G手机进行测试”可判断是举例子。接着分析整段内容,明确数字和比较,说明说明了5G具有高速的特点。然后总结出答案即可。3.文中第⑥段加点词“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答案】不能。“目前”从时间上进行了限制。它说明截止到现在华为在5G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性价比高,可靠性强,且与各个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代表以后华为一定还具有这样的优势,删去后与事实不符。“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解答一般先解释词语,“目前”是限制性词语,再说明在句中的意思和不能删除的理由,限制了时间是“截止到现在华为在5G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第104页共104页 ,未来不一定如此。如果删除,这种意思就不能表达,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特征。这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4.下列选项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1分)A.在西班牙,5G业务已经可以在门店办理,价格为每月49.99欧元起,限流量。B.5G网络基站都位于城市商业中心。C.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高时延的特点。D.萨拉戈萨大学副校长特里卡斯认为,很少有网络供应商能像华为那样做到“前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由第②段“网页上显示价格为每月49.99欧元起,不限流量”可判断“限流量”错误。B项,由第③段“5G网络基站目前多数位于城市商业中心”可判断错误“都位于城市商业中心”错误。C项,由第④段“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特点”可判断“高时延”错误。D项原文中的话是“很少有网络供应商能像华为那样做到‘前卫’”,正确。(二)(2020·聊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抗体药物:精准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小宇宙”张晔①在新冠肺炎暴发后,抗体药物因为独特的靶向性而被率先研究开发,中和抗体通过与新冠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②对抗体的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在研究病原菌的过程中,发现在感染者的血清中有“杀菌素”,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体。科学家根据抗体来源的特性,把能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命名为抗原。后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特殊氨基酸序列的,能够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③1975年,英法两国科学家将鼠源的B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第一代单克隆抗体就此诞生。这种抗体特异性高,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易于大量生产。单免隆抗体药物能干预疾病发生和进程,也能激活人体的“小宇宙”对抗疾病,为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④“目前,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人体。”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周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人体内有T细胞和B细胞这两大免疫细胞,其中能产生抗体的是B细胞。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如果能从康复病人的B细胞中寻找抗体,就可以有效对抗病毒。”“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使得我们也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富集重链和轻链的V(D)J序列的B细胞,从而找出潜在的病毒反应抗体。”信达生物转化医学副总裁徐伟告诉记者,有了这一技术,寻找抗体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第104页共104页 ⑤当有效的抗体被筛选出来后,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就可能找到我们想要的抗体药物。⑥单抗药物机理清晰,对靶点的选择性高、特异性强。好的单抗药物可以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近年来,抗体药物已多次应用于“阻断”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侵入,主要思路就是支持免疫系统的工作,或者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阻止病毒入侵。⑦“目前最关键的工作还是寻找特异性强的中和抗体。”徐伟认为,虽然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宣称找到了一些新冠病毒抗体,但是还必须通过临床检测才能验证其是否能准确识别新冠病毒。⑧其次,就是验证抗体的中和能力。“新冠病毒感染的原理是通过病毒颗粒表面的S蛋白与人体ACE2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被转录酶复制,重新组装成大量新的病毒,又去继续感染其他细胞。中和抗体需要能够结合S蛋白,阻断和受体的结合。”但是有的抗体可以识别新冠病毒,也能连接病毒,却不能有效中和,这样的抗体不具备药用价值。⑨寻找到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完成一系列体内体外检测和安全性实验后,拿到该抗体的特有氨基酸序列就可以开始构建稳定细胞株。制药企业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其实这就是一个细胞工厂,让细胞去生产大量抗体,满足了临床上对于抗体药物产能的需求。”徐伟介绍说,生物制药企业必须具备稳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持体系,否则生产出来的抗体药物活性和稳定性都得不到保证。(选自中国科技网,有删改)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抗体就是血清中的杀菌素,抗原就是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B.能产生抗体的是人体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C.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的抗体叫作单抗。D.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是好的单抗药的优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A.由第②段中的“抗体是一种由B细胞……能够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知,抗体应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分子;B.由第④段中的“人体内有T细胞和B细胞这两大免疫细胞,其中能产生抗体的是B细胞”可知,能产生抗体的是B细胞;C.由第③段中的“第一代单克隆抗体就此诞生。这种抗体特异性高,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易于大量生产”可知,C项阐述的是第一代单克隆抗体。2.简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答案】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好的单抗药物可以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析及其作用。在所给句子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方法的关键词即可辨析,从“近年来”可以看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意在说明好的单抗药物的实践运用。第104页共104页 3.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目前,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使得抗体药物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人体。【答案】“目前”从时间上做了限制,“较好”一词从程度上做了限制,语言准确严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首先,要说明加点词的含义,如“目前”是指现在,起到限定时间的作用,“较好”是程度副词;其次,要结合原文内容说明其作用,两个词准确、科学地说明了现在科学家所研究的出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源抗体制备技术,且使得抗体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人体。最后,说明其在语言上的特点,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文中认为,大规模生产抗体药物治疗新冠肺炎之前,还需要做哪些工作?(3分)【答案】寻找特异性强的中和抗体;验证抗体的中和能力;构建稳定细胞株。【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概括信息。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范围),题干要求概括的是“大规模生产抗体药物治疗新冠肺炎之前”的工作,可确定在答题范围,即第⑥~⑨段。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由⑥—⑨段的首句,便可提取所做的危害。综上,可条目作答即可。5.除药物抗疫外,请再举出两种防疫措施。(2分)【答案】示例:出门戴口罩;自然通风;空气消毒。【解析】本题属于拓展类试题,解答此题,要联系生活实际,回忆所知道的关于“防疫措施”,从中列举出两例即可。(三)(2020·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北斗,国之重器①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成功发射,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系统组网完成。②提到卫星导航,人们自然会想到GPS系统。GPS系统由美国研发,自1995年建成后,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既然GPS系统方便可用,为什么还要建设北斗系统呢?卫星导航系统属国之重器,只有拥有自主建设和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才能长期、稳定、可靠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③目前,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系统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功能大体相近,都能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测速、授时服务。而中国的北斗三号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④高精度的“太空灯塔”。相比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通过配置新一代原子钟,提升了卫星性能,定位精度提升1至2倍,改善了用户体验。第104页共104页 北斗三号可以为汽车导航提供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实现车道级的导航。换句话说,在北斗的帮助下,未来导航软件能准确地判断你的车是在中间车道,还是左转车道。北斗三号系统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精密测量测绘数据。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表示,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即便是几毫米,都逃不过北斗的法眼。⑤更有效的搜救服务。北斗三号系统通过在6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上搭载搜救载荷,为水上、陆地以及空中遇险目标提供定位和救援服务。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只能收到求救者向卫星发出的求救信息,至于求救信息是否发出,救援人员是否收到,求救者无从得知。我国的北斗三号系统专门设计了反向链路,求救者不仅可以发出求救信息,还可以收到救援人员的反馈信息。这样大大增强了求救者的获教信心,从而提升了搜救成功率。⑥独门绝技的“短报文”。与众不同的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附加了通信功能——短报文,具备在没有网络信号条件下的通信功能。在无人区、荒漠等地区,或在通信基站遭受到洪水、台风等破坏时,装有短报文模块的北斗终端仍能保证通信畅通。如今,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每次能发送汉字1200个,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北斗的一体化功能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儿”,也能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北斗的这一功能,GPS之父帕金森教授盛赞道:“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⑦不少人好奇,我们何时才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呢?其实,北斗就在你我手中!卫星导航以芯片模式搭载在手机硬件里,只要拥有一台装有北斗芯片的手机,就可以收到北斗卫星导航信号。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已突破1亿片。2020年一季度,国内市场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超过75%支持北斗定位。就连大家非常熟悉的共享单车,也大量使用了北斗定位系统。可以说,北斗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研发周期最长、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选文有删改)1.选文思路清晰,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和。【答案】北斗系统建设的原因北斗系统的众多功能北斗系统与生活【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能力。本文主要说明北斗导航系统的独特服务功能,①~③段先介绍北斗系统建设的原因,④~⑥段具体介绍北斗系统的众多的服务功能,⑦介绍北斗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⑧段总结说明北斗导航系统是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根据以上分析,文章依次介绍的北斗系统的建设原因、服务功能、广泛应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之重器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和组网完成必将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新一代原子钟的精度得到显者提升。C.第⑥第104页共104页 段引用GPS之父帕金森教授对北斗三号一体化功能的赞誉,说明了该项功能给用户带来的全新体验。D.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截至2019年底”对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的销量统计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正确,结合语句“只有拥有自主建设和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才能长期、稳定、可靠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北斗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以得出“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和组网完成必将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项错误,由画线句子可以看出,得到显著提升的不是新一代原子钟的精度,而是北斗导航卫星性能及定位精度。C项正确,由“北斗的一体化功能……GPS之父帕金森教授盛赞道:‘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可以得出。D项正确。“截至2019年底”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北斗系统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气象测报、防灾减灾以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结合选文,解释北斗系统被广泛应用的原因。(4分)【答案】因为能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测速、授时服务。在高精度、搜救服务、“短报文”等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北斗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内容的能力。从第③段“能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测速、授时服务。而中国的北斗三号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这句话,可以看出北斗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的两个方面的原因。④⑤⑥段,分别介绍了北斗系统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高精度的“太空灯塔”,更有效的搜救服务,独门绝技的“短报文”。这也是其能被广泛运用了原因。⑦段又介绍了手机、共享单车都运用了北斗系统,突出了北斗系统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直接介绍了北斗系统被广泛运用了原因,除了其自身原因,还有它早已普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注意不要丢落要点。(四)(2020·遵义)说明文阅读中微子,关乎宇宙起源之谜曹俊①日本“顶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于2027年开始收集数据。该项目由日本主导、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参与,目的是阐明物质的起源及基本粒子的“大统一理论”,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②中微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基本粒子是已知的最小粒子,它们不能像原子那样被分成更小的粒子,是构造宇宙中一切的基本元素。而中微子又是最轻的物质粒子,迄今还未能测出它的确切质量,但至少比电子的100万分之一还要轻。它们无处不在,如太阳发光、核反应堆发电、岩石的天然放射性衰变等核物理过程中都会产生,就连我们每个人也会因体内的钾—40衰变而每天发射约4亿个中微子。  ③第104页共104页 中微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不管是人体还是地球,在它看来,都是极为空旷、可以自由穿梭的空间。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科学上探测也极为困难。因此,中微子的发现和研究过程,饱含着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  ④1930年,奥地利科学家泡利为了解释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的现象,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认为就是这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偷偷带走了能量。经过20多年的寻找,美国科学家科万和莱因斯终于在核反应堆旁探测到中微子,证明了它的存在。莱因斯因此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⑤1968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在地下1500米深的废弃金矿中进行实验,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证实太阳无穷无尽的能量来自氢核聚变。1987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第一代神冈实验中,探测到了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他们二人因此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戴维斯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却发现太阳中微子的数量比理论预言的要少得多,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此后,小柴昌俊的学生梶田隆章发现,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产生的中微子也比预期少,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  ⑥中微子为什么比预计的少?1998年,梶田隆章在升级后的第二代神冈实验中发现,大气中微子比预期少,是因为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了其他种类的中微子,这一现象就是中微子振荡。他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⑦中微子振荡现象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尽管质量极其小,但会影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根据已知的物理规律,在宇宙早期,正反物质应该成对产生,数量是一样的。但在现在的宇宙中,并没有发现大量反物质存在的迹象。为什么宇宙只由正物质构成?反物质到哪里去了?这是宇宙起源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中微子振荡会带来一个意外的结果,即正反粒子的行为可以不一样,很有可能造成反物质消失。因此,全面了解中微子振荡,是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的重要一环。  ⑧由于中微子难以探测,解决这些谜团需要巨大的探测器,获取更精确的数据。日本前两代神冈实验坚持自己的优势方向,掌握核心技术,持之以恒地探索,取得了巨大突破。此次启动的第三代实验“顶级神冈”将建造一个26万吨的水探测器,造价约8亿美元。此前,中国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和美国的深层地下中微子实验也已开始建设。三个实验间既竞争又互补,联合分析能显著提高发现能力。新一代的中微子实验,也许有一天可以揭开宇宙起源的谜题。 (2020-04-21 人民日报)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本粒子中微子最大的特点是不与任何物质反应,科学上探测也极其困难。B.科学家科万和莱因斯探测到中微子,进而发现了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不守恒的现象。C.“太阳中微子数量比理论预言少得多”的发现,被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D.文中几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事例,体现了大胆预言、小心求证的科学探索精神。【答案】D第104页共104页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理解概括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根据第③段“中微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可知A项表述不准确。根据第④段“科学家科万和莱因斯终于在核反应堆旁探测到中微子,证明了它的存在”可知B项表述不正确。根据第⑤段“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产生的中微子也比预期少,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可知C项表述不正确。2.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2分)【答案】画线句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中微子质量和电子质量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中微子是最轻的粒子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画线句的作用。解答此题,锁定第②段画线句“但至少比电子的100万分之一还要轻”,可知此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画线句内容,用“此句运用……说明方法,将……与……作比较,突出说明了……特点。”3.请解释“中微子振荡现象”,并说明其可能产生的结果。(4分)【答案】中微子振荡现象是指大气中微子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其他种类中微子的现象。其可能产生的结果有:①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会影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②中微子振荡可能会造成反物质消失;③也许有一天会解开宇宙起源之谜。【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根据题意,锁定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如锁定第⑥段,抓住“大气中微子比预期少,是因为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了其他种类的中微子,这一现象就是中微子振荡”概括得出对“中微子振荡现象”的解释。然后从段落内容中分析其可能产生的结果:锁定第⑦段,抓住“中微子振荡现象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尽管质量极其小,但会影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中微子振荡会带来一个意外的结果,即正反粒子的行为可以不一样,很有可能造成反物质消失”得出“影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可能造成反物质消失”这两个关键信息;锁定第⑧段,抓住“也许有一天可以揭开宇宙起源的谜题”,提炼概括,得出“中微子振荡现象”可能产生的结果。类型3生活科普主题(一)(2020·常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真实的声音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第104页共104页 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已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別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已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报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⑧那么问题来了,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⑩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⑪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⑫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选自《奥秘),2019年第4期。有改动〉1.第④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2分)【答案】自己听到的声音也是真实的(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解析】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解答时,应首先明确“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所指的是什么,回溯上文可知这“猜对了一半”指的是“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接着再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后面的说明文字“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別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已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即可得到答案:自己听到的声音也是真实的。2.“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3分)()第104页共104页 A.第②段后B.第③段后C.第④段后D.第⑤段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还原语句的能力。这一句明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这样的差异”,启下“什么原因”。第①至④段写的是“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即“这样的差异”;第⑤段开始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因此,这一句应放于第④段后。故选C。3.第⑨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⑪自然段中的“最真实”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答案】不矛盾。“最接近真实”即不是完全的真实,这是就骨传导本身而言的。骨传导时,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只有很小的损失。“最真实”则是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的。与空气传导相比,骨传导的能量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不矛盾。然后要与语境相结合理解词语,分别从相应段落中找出两个不同词语的意思:“最接近真实”指的是“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由此可见,“最接近真实”针对的是骨传导由于传播能量损失很小传播出的声音而言的。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最真实”相对于空气传导能量损失较大的情况而言的。由此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4.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3分)【答案】因为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被我们的大脑接受的,而骨传导失真最小,因此是“真正的声音”;他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经过空气传导的,都失真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自己的“真正的声音”的唯一接收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可根据文中关键语句适当加工作答。由“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等语句可概括作答。(二)(2020·营口)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魏齐①据“西昌发布”公众号4月1目下午报道,截至当天13时25分,泸山正面明火全部扑灭,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果。不过人们不会忘记,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大火造成扑火队员19人牺牲。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人们可能会问,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②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林火灾往往第104页共104页 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以此次西昌地区发生的火灾为例,据西昌市人民政府3月31日下午召开发布会介绍的情况,起火后由于风向多变,火情扩散迅速,并伴多处飞火,造成多处多线速燃态势。截至3月31日16时,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公顷,毁坏面积80余公顷。③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以凉山地区为例,该地区仅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超过20座,山区地形极大限制了人员活动,大型灭火器材很难快速抵达现场。在山区,林火可能发生爆燃,特别是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这就会极大增加灭火危险性。④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大。在干旱季节,山区容易形成明显上升气流,加之各种涡流、越山气流影响,往往风向突然发生变化。⑤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首先要做到预警早,在火灾萌芽阶段就尽早发现火情,例如通过携带红外传感器的卫星或长航时无人机及时预警,然后“打早,打小”,进而“打灭”。灭火时,可适当派出消防直升机、灭火飞机等大型装备,此外,国内一些企业也研制出“灭火榴弹炮”“灭火导弹”等一些适合森林灭火的新型“武器”,尽管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论证,但完全可以尝试。1.选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由西昌和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极其凶险的事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首段引用的作用。解答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内容上的作用要联系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来回答,第①段从西昌和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极其凶险的事件开头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的作用大多是引出下文,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综上,分条目简洁概括即可。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往往”不能删掉。为什么?“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答案】“往往”是通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森林大火发生在气候干燥、气温较高的季节的概率很大,如果删去,语言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解析其原因时,首先要理解加点词“往往”的意思(表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的情况),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往往”在句子中所体现的作用:说明森林大火发生在气候干燥、气温较高的季节的概率很大。接着再假设删除“往往”之后的表达效果,对比实际情况,判定删除与事实不符;最后加上一句套话“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样使答案更加完整。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举例子、列数字;列举凉山地区高海拔山峰多、救援难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灭火难度增加。第104页共104页 【解析】本题考查判定分析说明方法。题干中“哪些”标明不是一种说明方法。从整体上看,画线句写的是凉山地区高海拔山峰多、救援难的事例,即为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4000米的高峰超过20座”可判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很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灭火难度增加。4.认真阅读选文,概括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答案】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比较复杂,山谷之间风向变化比较快。【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看清标题,找准文章各段的中心句,注意文段起到的“起承转合”作用的关键词,通过梳理各段大意进行筛选概括。此题根据文意,判断答案在②----④段。文章第②段从山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角度说明,第③从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进行说明;第④段从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比较复杂,山谷之间风向变化比较快方面进行说明。据此提取要点,组织答案即可。(三)(2020·襄阳)说明文阅读(7分)疫苗: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①每次疫情发生,人们首先总会想到疫苗。作为消灭疫病的终极武器,疫苗有最低的成本,更有先发制敌的优势,无疑成了公众的希望。②人类第一次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怎样诞生的呢?据专家介绍,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而且是我国首创。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天花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古人称之为“痘疮”。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在与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不一定都会死,一旦活下来,就不会再感染天花。在“以毒攻毒”的观念引导下,在宋代,人们就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研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后来称之为“人痘”。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③那么疫苗是靠什么开展工作的呢?专家认为,“狼来了”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这种入侵被称为感染,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当然,人体也不会对敌人的侵扰坐视不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感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如果身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敌人,免疫系统会迅速起作用。④如何在不让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又能让免疫系统记住那些可能会登门拜访的细菌和病毒?于是科学家设计出可以模拟细菌或病毒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性“硬核”第104页共104页 的疫苗。将其注射到人体中,让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大敌当前,展开战备动员,并且牢牢记住这种细菌或病毒的面目,下次如果真正的敌人来袭,免疫系统就可以立即被激活,并全力投入战斗。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疫苗对免疫系统喊了一声“狼来了”,免疫系统开始筹备弹药,下次狼真的来了,免疫系统就可以马上给予充分回击。⑤是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设计出疫苗呢?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外界微生物入侵导致的疾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设计疫苗来抵御,但事实上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比如艾滋病,其病毒有极其特殊的逃避免疫系统机制,很难设计疫苗;有些病毒变异速度很快,广泛传播,也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和大量免疫接种。(选文有改动)1.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人痘”为我国首创,也是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B.“狼来了”是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一种形象的说法。C.疫苗设计针对细菌或病毒,模拟其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硬核”。D.对于能逃避免疫系统的病毒和变异速度很快的病毒,人类完全不能设计疫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说法绝对化。根据选文第⑤段,理论上,所有的病毒都能设计出疫苗,但有些病毒,或有逃避免疫系统的机制,或变异速度快,就很难设计疫苗或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说的是“很难设计”并不是“完全不能设计疫苗”,所以D项说法错误。2.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说明其作用。(3分)【答案】示例1:举例子,列举宋代治疗“天花”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人痘”疫苗诞生的过程。示例2:引用,引用晋代葛洪记载的一次天花暴发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的特点,具有权威性。示例3:列数据,列举“3000年”“30%”“40万”等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第②段的文字,找出其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分析其作用。由“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可知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天花的肆虐时间之长,死亡率之高。由“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可知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的特点,具有权威性。作答时要先写出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句子说明其作用。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也许”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答案】示例:“也许”第104页共104页 表猜测,表明人体制造和使用杀敌工具所需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若去掉,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的能力。先从词义入手,“也许”是副词,表猜测语气,是不肯定的说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语境义,即在这里是说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的时间可能是几天。再指出删除后的效果,即如果删除,就变成肯定的说法,与“几天”这个概数矛盾。最后答出原词的表达效果,即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四)(2020·沈阳)阅读选文,完成问题。为什么巧合无处不在①在一些人眼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巧合的神奇地方。比如:某些数字或日期跟自己特别“有缘”,根本不认识的人之间竟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些令人惊叹的巧合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吗?②在心理学家看来,巧合只是一种共时性事件。共时性事件是指彼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我们知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而共时性事件的关系是非因果性的,其决定性因素是个人的主观经验。在这种非因果性原则的影响下,所有人、所有事都能被关联在一起。③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有人认为,鲨鱼皮肤上具有一种特别的结构,可以探测细微的电磁变化以帮助鲨鱼追踪猎物。很可能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机制,共时性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一些人传递出的信息被另一些人加工处理后,就会形成特定的情感和行为,我们因此觉察到巧合的存在。④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处理信息的特点密切相关。人类的大脑对于规律和秩序有一种本能的渴求,总是试图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一项研究显示,巧合的发生是人脑探索现实现象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这种探索机制的存在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与适应环境。同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宝贵信息。⑤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当它能起到安慰或解释的作用时。因此,当“不寻常”的事物出现时,有些人会认定其必然蕴含深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巧合只存在于那些善于捕捉它们的大脑里。⑥统计学家指出,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如果一个房间中有23人,那么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可能性会超过50%。有人将此视为无法解释的巧合,但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巧合的本质是概率,它们是随机发生的,没有任何特别意义,而且它们总是在发生,因此不足为奇。无论你将其赋予何种意义都纯属“自作多情”。⑦第104页共104页 一项研究专门收集了各种传得神乎其神的巧合性事件。经过对5000余件此类事件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有28%的案例都与日期或是数字有关。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最容易触发巧合感的事物,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数字,比如亲朋好友的生日、某个纪念日、一些谐音数字等。⑧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生活中有几类人对巧合更为敏感,比如相信神秘力量的人、容易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关联到自己身上的人、热衷于追寻意义的人、试图从蛛丝马迹中寻求慰藉的人等。⑨总之,对巧合的敏感度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留心观察,用科学的思想诠释“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遇,对生活的认识将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积极。(选自《科学画报》,有删改)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答案】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文章,文章采用分总结构行文。第③段写“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第⑤段写“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第⑧段写“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最后第⑨段总结说“总之,对巧合的敏感度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由此可知文章的中心内容是在写“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通常”为什么不能删去?(3分)【答案】“通常”指一般情况下,表限制,意思是“一件事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是有前因后果的”;不排除特殊情况存在,去掉表述太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解析】本试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知道“通常”一词的含义,指一般情况下,表限制,然后联系句子说明其语境义,“一件事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是有前因后果的,可能还存在没有前因后果的情况”。最后谈去掉后的影响,说法过于绝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3.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解析】本试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判断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阅读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前面说“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所以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画线句中出现“23”“50%”,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然后整体阅读本段,分析其作用,联系整段要说明的对象可知是为了说明“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这一内容。4.阅读选文,相信你对于生活中的巧合有了新的认识,探究下列三个生活现象,请选出最准确的分析结论,并把对应序号填写在横线上。(3分)(1)小李第一次主持商业谈判,内心的焦虑让他坐卧不安,清晨看见一只喜鹊,他特别高兴,谈判也取得了成功。_________________(2)赵雷最近买了一辆汽车,他发现马路上有很多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原来自己生活的城市里有这么多品味相同的伙伴。_________________第104页共104页 (3)苗苗特别喜欢数字18,一直认为18是自己的幸运数字,今年沈阳中考居然是7月18日,她觉得自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_________________A.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信息,使人觉察到巧合存在。B.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C.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答案】(1)B(2)A(3)C【解析】本试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1)句中写到“内心的焦虑”,所以应该是B项,“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2)句中写到“有很多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有这么多品味相同的伙伴”,所以应该是A项,“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信息,使人觉察到巧合存在”。(3)句中“一直认为18是自己的幸运数字”,所以应该是C项,“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五)(2020·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吴燕京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第104页共104页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1.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4分)【答案】开头列举人们总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习惯性摸脸的现象,引出说明对象: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说明内容进行分析解答。从内容上分析,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的是人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文章一开头列举“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这些具体的数字及现象,主要是引出本文要说明的事理;并且运用设问,设置悬念,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分析,开头提出的问题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做铺垫。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用手掌触摸面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说明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判断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用引用。然后联系句子判断运用的手法,划线句根据“比如”可知,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本段中心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可知,作者通过列举用手触摸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具体意义,目的是说明“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也解释了本文要说明的事理。3.第⑦段加点字“部分”能否删去,什么?(4分)【答案】第104页共104页 不能。“部分”是整体中的局部,表示范围,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只是一部分,如果删去则表示全部,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本题首先表态:不能删去;其次要结合词语进行分析:先分析“部分”的本来的意思:整体中的局部,表示范围上的限制,然后结合句子说明其表达的意思,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最后从反面解说,如果删去有什么影响,如果删去,表示全部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最后从语言角度作结:用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4分)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答案】文章中针对人类为什么习惯于摸自己的脸部,主要说明了两种原因。第一种是语言学家的解释: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爱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材料中写了在参与工作记忆的任务中受到噪音干扰后,参与者摸自己的面都动作增多,说明了人会运用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所以参与者在受到干扰时,为了调节情绪和减少心理压力而增加触摸次数。【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分析原文。原文针对“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这个问题,主要解说了两种原因。②-④段从语言学家的角度解释,指出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⑥-⑧段从心理学家的角度解释,指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其次概括材料内容。材料写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最后结合原文中心理学家的解说“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来解释这一种现象。即未成年人在参与工作记忆的任务中受到噪音干扰后,参与者会运用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类型4时事热点主题(一)(2020·雅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8分)珠峰“身高”,为何一定要人登顶测量?①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中国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高程①测量登山队登顶“地球之巅”,为珠峰“量身高”。五星红旗,又一次飘扬在珠峰峰顶。②第104页共104页 珠峰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它的海拔高度究竟是多少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1856年英国测得珠峰的高度为8840米,1975年中国公布了珠峰高程新数据8848.13米,此后,该数据作为官方数据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测得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这个数据,作为中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数据沿用至今。③我国为什么要再次对珠峰进行高程测量?因为珠峰的高度可能发生变化。据专家分析,尼泊尔2015年的8.1级强烈地震距离珠峰只有200多公里,可能对珠峰版块造成挤压,影响珠峰版块的位置和高度,这需要精准的测量才能得知。距离上一次测量已经过去15年了,珠峰不断经历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珠峰高度也需要进行定期的观察和对比。④21世纪测量技术飞速发展,今年5月的这次珠峰高程测量,队员是否必须登上珠峰顶端才能进行呢?测绘专家们的答案是肯定的。⑤2005年珠峰测量,采用了传统的经典测量方法,就是以常规的水准测量加上三角高程测量来确定珠峰的高程。同时采用了GPS②卫星大地测量法,把GPS带到珠峰峰顶直接测量珠峰的位置坐标和高程。测绘专家们将这双管齐下的方案称之为“双保险”。实施这两种测量方式,都需要登上珠峰顶峰。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需要在珠峰峰顶设立标志(专业人员称为觇标③)为下面的测距仪和经纬仪服务,而采用现代GPS技术,要求必须将设备携带上峰顶。今年5月的这次测量,方法与2005年基本相同。⑥过去珠峰高程引起争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高程测量技术和计算的精确性,一是峰顶雪深。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利用先进技术登顶实地测量。要测量雪深,必须利用雷达设备在峰顶实际操作,直接测量。采用常规技术必须将觇标立于峰顶最高处,提高精确度。同时,两种技术互相补充,一旦GPS观测技术出现故障,常规方法可以替代电子设备完成观测。所以,登顶珠峰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它是决定整个测量行动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确保无人机或机器人在峰顶作业。⑦与2005年相比,本次测量使用的设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系列,先进的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承担本次测量任务,这会让珠峰的“身高”更加精准;可以肯定,我国将获得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最新最科学的数据。可以说,这次的测量工作对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是非常有意义的!(主要节选自《历史上,我们怎么测量珠峰的“身高”?》“澎湃新闻”网,2020年5月27日;有删改)注释:①高程:高度在测量学中也叫高程。②GPS:一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③觇标:一种测量标志,用几米到几十米的木料或金属制成标架,架在被观测点上作为观测的目标;觇,音chān。1.本文主要说明了①的原因;从说明的对象、内容来看,本文属于②说明文;全文内容主要是按③顺序来组织安排的。(3分,每空1分)【答案】测量珠峰高度事理时间【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说明内容、说明顺序及说明文分类的能力。文章主要说明了如何测量珠峰的高度,介绍了测量珠峰高度的方法,所以处应填“测量珠峰高度”;从说明对象和内容来看,文章主要说明了测量珠峰高度的方法和原理,属事理说明文,所以处应填“第104页共104页 事理”;从说明顺序来看,本文分别写到了1856年、1975年、2005年测得珠峰的数据,以及现在测量珠峰高度的方法,很显然运用了时间顺序,所以处应填“时间”。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请将你的选择结果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序号位置)(2分)A.虽然人类在不断测量出珠峰的海拔新高度,但是测量结果又让人不断质疑。这吸引着人类不断探索。B.此次“珠峰”高程测量,队员是必须要登上“珠峰”顶端的。只有登顶,才能解决两个问题:高程测量技术与计算的精确性,峰顶雪深计算的精确性。C.采用GPS卫星大地测量法,需要把GPS带到珠峰峰顶,架设觇标,直接测量珠峰的位置坐标和高程。D.“采用了传统的经典测量方法,就是以常规的水准测量加上三角高程测量来确定珠峰的高程”,这句话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经典测量方法的具体内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架设觇标,直接测量珠峰的位置坐标和高程”说法错误,原文说“要测量雪深,必段利用雷达设备在珠峰顶实际操作,直接测量。采用常规技术必须将觇标立于峰顶最高处,提高精准度”,由此可知,“架设觇标”是测量雪深。GPS测量珠峰,需要“把GPS带到珠峰峰顶直接测量珠峰的位置坐标和高程”。3.文章第③段中“据专家分析”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简答。(3分)【答案】不能。因为后面的数据是专家分析得出的,如果删去“据专家分析”,就失去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然后说明理由,这一限制语,说明后面的内容是专家分析的,并不一定准确。接着从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角度分析即可。(二)(2020·达州)实用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杨欣①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②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二十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该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18颗中園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第104页共104页 ③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月球探测卫星等中高轨和深空探测航天器发射任务。自1984年1月29日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以来,累计放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29枚,将150余颗(个)卫星和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北斗三号卫星已经发射了19颗,未来我国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达到35颗卫星。④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卫星来为我们提供导航服务呢?人造北斗星座在太空中是怎样运行的呢?⑤北斗三号导航系统计划将发射35颗卫星展开全球组网,而这35颗卫星又分为三个不同种类,工作在三种不同的轨道当中。其中包括GEO轨道,即地球静止轨道,第二个IGSO轨道是倾斜的地球同步轨道,还有MEO轨道,即中國轨道。运行在不同轨道,卫星分工也就各有不同。中国轨道卫星距离地面2000公里左右,此处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高度在36000公里左右,这种高轨道一般是通信卫星使用的轨道。⑥北斗系统可以扩大无线电测定功能,还可以实现星基增强功能。通过不同轨道上的卫星相互配合,北斗导航就像在太空中编制出一张大网,既能覆盖全球,又保证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目前,北斗已经应用于交通运输、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森林防火、应急搜救、通信系统等多个领城,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经济价值。专家指出,从2012--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而北斗对产业的核心贡献率达80%。预计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体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⑦未来,万物互联,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市场巨大,其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款火管,成功发射了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B.我国计划发射的北斗三子导航系统的35颗]分为三个不同种类,工作在三种不同轨道中。GEO轨道和IGso轨道运行高度阳地面较高,一般是通信卫星使用的轨道,在MEO轨道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C.由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的北斗三号系统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D.北斗系统可以扩大无线电测定功能,还可以实现星基增强功能。【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从第②段“该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18颗中園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一处可以看出是“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并非选项中的“北斗三号系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去后,对句意影响较小的项是()(3分)第104页共104页 A.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B.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C.中圆轨道卫星距离地面2000公里左右,此处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D.目前,北斗已经应用于交通运输、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森林防火、应急搜救、通信系统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经济价值。【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分析能力。A项中的“首次”去掉后,不能表现其发射的开创性;B项中的“分别”去掉后,内容表述不清,影响较大;C项中的“左右”去掉后,说明就是“2000公里”,与语意不符。D项中的“目前”可以去掉,因为后面有“已经”一词,删去不影响句意的理解。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时间、北斗导航系统的组网情况、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市场前景。B.第③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的研制单位,发射中心及始建年、承担的任务、发射成绩和未来发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卫星要达到的数量。C.第④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文的提供导航服务需要很多卫星,又引起下文对人造北斗卫星在太空中运行情况的说明,使文意连贯,衔接自然。D.第⑥段画线句子通过列举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斗系统对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贡献大,增强了说服力。【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本文内容的分析、说明顺序、段落作用及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从本文的说明内容,“依次说明了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时间、北斗导航系统的组网情况、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市场前景”来看,这是逻辑顺序,并非是时间顺序。类型5自然奥秘主题(一)(2020·苏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行走的种子(节选)①春花烂漫的时节过去了。枫树和山核桃树上开败的花朵如雨点一般洒落下来,向大地证明了这些树木繁茂的生殖能力。成百上千朵小花静静地躺卧在坛城中。与虫媒植物外表华丽的花朵不同,这些树木的花朵温和而谦逊,既没有明显的花瓣,也没用多姿多彩的装扮。这种极端素朴的装束暗示出,坛城上树木之间的繁衍,是一项严肃的任务,绝不同于虫媒植物铺张的花蜜与色彩的盛宴。这些树木无需取悦谁。风为它们传递花粉,因此它们不必像虫媒植物一样费心去吸引昆虫的眼球与鼻子,赤裸裸地露出功利主义的本质。第104页共104页 ②对于早春开花的树木来说,风媒授粉是一种格外有用的策略。虫媒植物生长在一个相对温暖、避风的微观气候中,即便这样,它们也要努力寻找授粉者。而树木冠层的微观气候,更加不利于早春的昆虫出没。不过风是不短缺的。因此,枫树和山核桃树打破了与昆虫之间的古老协约,采用物理的而非生物的方式,来运输它们的花粉。很不幸,可靠性的增加伴随着精确性的减少。蜜蜂能直接将花粉从一朵花的柱头传递到另一朵花中。风并不有目的地传递什么。相反,它散布随着它的运动而携带来的一切事物。这给花和人类的鼻子都造成了困扰。风媒植物必须释放出大量的花粉。它们像搁浅在一座小岛上的漂流者一样,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③枫树和山核桃树产生的是两类花,即雄花和雌花。雄花悬挂在枝条上,空气中只要有一丝流动就会惊动它们。枫树上成簇的雄花全都借助瘦长结实的花丝挂在树上。每根花丝长一两厘米,末端有一个花药簇,这个产生花粉的结构看起来就像黄色的小球,大小与书页上的逗号差不多。山核桃树的花药在毛茸茸的花序上摇晃,每个花序大约有一根手指那么长。在这两种树木上,花药都成群簇拥在小小的伞盖下面,大概是为了防止雨水将花粉冲走。雌花更粗短一些,因为它们没必要向风中播撒大量的花粉。雌花的柱头截住风中带来的花粉,受精作用便会发生。目前关于柱头的空气动力学,我们所知甚少。不过,柱头似乎正好处在花朵中最招风的地方。柱头的构造也会促使其周围空气形成一股涡旋,流动速度减缓,从而便于柱头攫住空气中的花粉粒。④到春季这个时候,雄花的花粉已经洒落,它们的任务完成了。树木抛弃了这些雄花,坛城上落满一堆堆黄绿色的花丝和花序。而雌花的工作才刚开始,花朵内部的受精卵还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发育成果实。成熟的山核桃果和枫树种子将一直等到秋天才会坠落,开始行走。(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风媒植物和虫媒植物的分类是由传递花粉的媒介确定的,前者是风,后者则是昆虫。B.雨水会将花粉冲走,开花季节,如果下雨就有可能会影响虫媒、风媒植物种子的生产。C.从作者推测看,山核桃树雄花伞盖和雌花柱头的巧妙构造能提高花粉传递的成功率。D.山核桃树、枫树的雄花和雌花在春季完成各自的工作,成熟的种子将在秋天开始行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山核桃树、枫树的雄花和雌花在春季完成各自的工作”表述有误,原文依据是“到春季这个时候,雄花的花粉已经洒落,它们的任务完成了。……而雌花的工作才刚开始,花朵内部的受精卵还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发育成果实”,很显然雌花不能在春季完成自己的工作,故选D。2.文章第①段末说虫媒植物会“赤裸裸地露出功利主义的本质”,请概括这种功利主义的具体表现。(3分)【答案】虫媒植物用明显的花瓣、浓郁的蜜香、鲜艳的色彩来吸引昆虫,传递花粉。第104页共104页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提取能力。答题时,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问题涉及到的段落,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即可。抓住第①段的“与虫媒植物外表华丽的花朵不同,这些树木的花朵温和而谦逊,既没有明显的花瓣,也没用多姿多彩的装扮”“绝不同于虫媒植物铺张的花蜜与色彩的盛宴。这些树木无需取悦谁。风为它们传递花粉,因此它们不必像虫媒植物一样费心去吸引昆虫的眼球与鼻子”等关键句,围绕题干中的“功利主义”进行筛选、概括即可。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1)用平实准确的语言简述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它们像搁浅在一座小岛上的漂流者一样,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答案】风传递花粉的准确性差,风媒植物必须释放大量的花粉,以增加花粉传递成功的可能性。【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可以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分析画线句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属于生动说明。语句中的“它们”指风媒植物,“无数个瓶子”比喻大量的花粉。“把无数个瓶子扔进水中”指的是风媒植物必须释放大量的花粉;“指望着总有一个瓶子能将信息传递出去”指的是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增加花粉传递成功的可能性。这句话表明风传递花粉的准确性差。再用平实准确的语言简述即可。(2)根据虫媒植物花粉传递的特点,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虫媒植物释放出的花粉,如同一个个等待寄发的快件,昆虫就是,。【答案】示例:快递小哥,总能把它们准确地投递出去。【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答题时,先找出该句所处的段落,提取相关信息,再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昆虫的作用。由第②段的“蜜蜂能直接将花粉从一朵花的柱头传递到另一朵花中”可知,虫媒植物花粉传递的准确率高。题干将“虫媒植物释放出的花粉”比喻为“一个个等待寄发的快件”,作为虫媒植物传递花粉的媒介——昆虫,自然就是快递小哥,再根据虫媒植物花粉传递的准确率高这一特点即可补写出相关语句。(二)(2020·上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8分)植物也“聊天”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②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③研究发现,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竟然促进相邻的花生和木薯为例,我们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第104页共104页 ④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影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⑤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信号等)进行交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将罗勒栽种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长势就会变得更好。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化,这是植物的声信号在发生作用。⑥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菟丝子”就是一个热情的“送信使者”,比如当昆虫侵害某植物的时候,该植物就发出抗虫信号,通过菟丝子将信号传输给其他植物,提醒它们戒备,增强抗虫力。⑦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就像是拿起武器发动战争。反之,则和。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科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也有亲疏观念并具备相应的辨识能力,对内相互协调,对外扩张领土。⑧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增加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1.第②段的“热闹”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答案】13.交流方式多,交流次数频繁【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本题,需要联系全文,从文章角度看,第②段是个过渡段,要了解“热闹”的意思,需要结合下文,看看植物的世界是如何“聊天”“热闹”的。根据下文所写“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信号等)进行交流”“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等可知“热闹”既指植物交流的方式多,交流次数频繁。2.本文③─⑥段依次说明的内容是(6分)。⑴;⑵;⑶。【答案】⑴植物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交流;⑵植物能通过发出物理信号进行交流;⑶植物能通过第三方的帮助进行交流。【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能力。完成此题,要注意各段的关系和中心句。通读各段,可以明确,③④段是一层,⑤、⑥段各是一层。“第104页共104页 研究发现,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信号等)进行交流”“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这三句分别是③⑤⑥段的中心句,据此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3.第⑦段中“极力”一词不能删除,为什么?(3分)【答案】“极力”是用尽一切力量的意思,准确说明相邻而种、非亲缘关系的水稻之间的竞争之激烈,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去则无法准确说明这种竞争程度。【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要结合语境体会“极力”的意思,并比较删去之后的差别。“极力”是表程度,如果去掉,相邻而种、非亲缘关系的水稻之间的竞争明显程度不够,不符合实际情况。由此即可得出答案。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④段写到花生通过释放氰化物和乙烯与其他植物交流。B.第⑦段写到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时可以提高产量。C.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拟人手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D.文章的结尾指明了未来对“植物聊天”全新的研究方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原文写道“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所以应是:木薯通过释放氰化物与其他植物交流;B项原文写道“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所以应是“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时可以提高产量”。D文章的结尾指明“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增加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只是说明了“植物聊天”的作用和意义,并没有指明全新的研究方向。5.第⑤段还需要加入下面的例子,请说明理由。(4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微弱的电信号,表示已经被采过蜜了。【答案】评分说明:例子概括;指出不同国别;指出不同的物理信号;说明效果。【答案示例】这个例子写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电信号,与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发现——植物能发出声信号,是不同国家的研究成果,属于两种不同的物理信号,添加后使说明更充分、更科学。【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需要加的理由,首先分析第⑤段说明的问题是“植物能通过发出物理信号进行交流”,所加事例“花朵能发出微弱的电信号”,正能说明此问题;然后分析所加事例是“英国研究人员的发现”,与文中“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发现”且信号不同,这样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问题,使说明更严密。最后总结即可。(三)(2020·新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2分)骆驼的抗沙标配第104页共104页 张云广①穿行于瀚海中的骆驼是以酷热、干燥、贫瘠等为特征的沙漠极端环境中的成功生存者。不仅如此,它们还曾一度成为人类在沙漠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而这一切都源于其拥有一套高效运作的抗沙标配。②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它的脸颊内侧密集分布着手指状指向后侧的突起,这些突起的作用是留住食物,以便再次进行咀嚼,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③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所以在沙漠中即使骆驼不喝水也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④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而且驼峰部位的皮肤厚度有一厘米,里面是被脂肪化了的细胞组织,这样的细胞组织为骆驼在非常时期提供了能量上的补给和保障。这些脂肪具有很好的隔热能力,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⑤骆驼自身的降温制冷机制还远不仅于此。休息时,骆驼采用的是跪地姿势,带着厚厚的老茧,还有可以耐得住高温侵袭的胸椎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样一来,骆驼的整个胸腔得以远离地面,免受流沙的灼烫之苦。同时,骆驼的四肢与胸椎骨支起的空间会有气流通过,也发挥了一定的降温功能。⑥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2期,有删改)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骆驼具有哪些抗沙特性。(4分)【答案】①极不挑食,消化和反刍能力强,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②发达的跟腱结构消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排出的水分很少;③驼峰为骆驼提供战略储备,利于其它部位散热;④骆驼的休息姿势有利于降温。【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第②段“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可概括为:极不挑食,消化和反刍能力强,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由第③段“第104页共104页 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可概括为:发达的跟腱结构消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排出的水分很少。由第④段“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可概括为:驼峰为骆驼提供战略储备,利于其它部位散热。由第⑤段“休息时,骆驼采用的是跪地姿势,带着厚厚的老茧,还有可以耐得住高温侵袭的胸椎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可概括为:骆驼的休息姿势有利于降温。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答案】①打比方。将骆驼的跟腱比作橡皮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骆驼的跟腱弹力足,能削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②作诠释。具体解释了骆驼排泄尿液和水分很少的原因。③列数字。以骆驼一次性喝水和行走路程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骆驼在沙漠中生存能力强。【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将骆驼的跟腱比作橡皮筋,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说明的是骆驼的跟腱弹力足,能削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解释了骆驼“减排”能力强的原因。“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骆驼在沙漠中生存能力强。3.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答案】本文语言兼具准确性和生动性。准确性:“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一句通过“五十次之多”,准确地说明骆驼反刍能力之强。生动性:“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幽默地说明了骆驼抗沙能力强。【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有准确平实和生动活泼两种特点。准确性的特点可从具体数据的运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等方面阐释。如“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中“近”字,说明了骆驼的食谱范围接近陆地上百分之八十的植物,体现了说明文准确性的特点。再如“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具体数字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准确性的特点。生动性方面可从说明文运用的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来阐释。如“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把骆驼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再如“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也运用拟人手法,具有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由此可见,本文的语言特点兼具准确性和生动性。(四)(2020·南充)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第104页共104页 人类起源于一条鱼①2019年10月26日,有着中国“搞笑诺贝尔奖”之称的菠萝科学奖颁奖大会在浙江温州举行。本届的特别奖菠萝U奖颁给了一项古生物学的成就——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该项研究的宣传语是: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②澄江古生物化石在业内大名鼎鼎,距今约5.3亿年,是世界范围内保存非常完好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共有16个门类,200多个古生物化石。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大量奇特且完整的古生物,这一发现为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③在这些“小虫虫”中,最为人们所知的是昆明鱼化石,它的发现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有了脊索,接下来动物就可以进化出脊椎,而脊椎对动物来说意义非凡。脊索对昆明鱼的意义在于:首先,有了脊索,昆明鱼在5.3亿年前寒武纪的海洋中就可以拥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昆明鱼体内的肌肉就能以它为基础呈“之”字形排列,从而让其游得更快;其次,有了脊索,昆明鱼便可以进化出一件特殊的“武器”——颌,这个武器对进食和防卫来说非常重要。④有了脊索和以此为基础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就可以进化出头骨和颅骨。有了颅骨的保护,感觉细胞和神经中枢才能安全地进化。最终,颅骨里面的神经细胞越来越多,形成神经节,众多的神经节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终极成品——大脑。⑤在了解昆明鱼的情况之后,有的科学家称昆明鱼是当今人类的祖先。这是怎么回事呢?从生物学的系统来看,人的位置是这样的: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亚科—人属。也就是说,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从属于脊索动物门。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脊索动物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支持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人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众所周知,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解剖学家马丁·拉斯科发现,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都曾经出现过鳃裂。所以,人类起源于一条鱼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动物界有一种动物和昆明鱼非常接近,那就是文昌鱼。脊索动物门中除脊椎动物亚门外,还有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中只有一种动物,那就是文昌鱼。文昌鱼的大部分特征像无脊椎动物,只是它的背部有脊索。与其他门的动物不一样,文昌鱼一直没有进化,始终在“原地踏步”,这也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⑦在了解了“小虫虫”的前世今生,尤其是昆明鱼的情况后,你去澄江县看到“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这条标语,一定不会感到不明所以,而是会忍俊不禁。(选自《知识窗》)1.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详细介绍了人类起源于一条鱼的原因。第104页共104页 B.第①段采用了以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意在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第⑤段中画线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删去后文意会发生改变。D.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等。【答案】D【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涉及说明文的类型、说明顺序、说明内容,开头段作用、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方法等。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人类起源于一条鱼的事理,因此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一般运用逻辑顺序,A项正确。第①段没有表达议论、抒情的句子,也不涉及说明内容,只是陈述了在温州举行的菠萝科学奖颁奖大会以及本届特别奖菠萝U奖“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的获奖原因:澄江小虫虫,人类小祖宗,也即本文的说明对象。采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语言风趣幽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项正确。C项画线句子“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中“目前”一词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上,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第②段的“距今约5.3亿年”“共有16个门类,200多个古生物化石。”这是列数字;第③段的“昆明鱼便可以进化出一件特殊的“武器”——颌。”这是打比方;第⑤段的“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解剖学家马丁·拉斯科发现……”这是举例子;第⑤段的“从生物学的系统来看,人的位置是这样的: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亚科—人属。也就是说,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从属于脊索动物门。”这是作诠释;第⑥段的“与其他门的动物不一样,文昌鱼一直没有进化。”这是作比较。全文的说明方法并没有下定义。故选D。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获得本届特别奖菠萝U奖的原因是:研究发现澄江小虫虫是人类的小祖宗。B.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最早发现昆明鱼,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C.人类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这个结论虽然非常荒谬,但却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D.文昌鱼是因为它的背部有脊索,所以一直没有进化,这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作答时根据选项内容划定相应文本区域,并比较内容是否与选项一致即可。B项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最早发现昆明鱼”表达不当,由第③段“最为人们所知的是昆明鱼化石,它的发现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对比可知,舒德干发现的是“昆明鱼化石”,不是“昆明鱼”;C项表述内容对应文本第五段中的“脊索动物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支持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人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第104页共104页 ,注意与选项表述的微妙差异,原文为“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故C项“这个结论虽然非常荒谬”表述错误;D项对应文本区域为第⑥段“文昌鱼的大部分特征像无脊椎动物,只是它的背部有脊索。与其他门的动物不一样,文昌鱼一直没有进化,始终在‘原地踏步’,这也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文昌鱼一直没有进化的原因并不是背部有脊索,D项属于强加因果关系,表述错误。故选A。3.本文为什么说人类起源于一条鱼,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①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人所从属的脊椎动物都是由脊索动物进化而来的;②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关于人类起源于一条鱼的原因集中在第⑤段进行了说明,结合段中的“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从属于脊索动物门。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脊索动物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支持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人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众所周知,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解剖学家马丁·拉斯科发现,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都曾经出现过鳃裂。所以,人类起源于一条鱼并不是胡说八道”即可提炼出答案。(五)(2020·天津)阅读《长在树上的“宝石”》一文,回答问题。长在树上的“宝石”毛恪成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这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文字。覆盆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②覆盆子学名山莓,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因其果实形、色、味与草莓相似且长在树上,故而也叫树莓。每年二三月份,树莓开花,它的花朵洁白无瑕,小巧玲珑,香味浓郁。③四至六月,树莓结果。它的果实由很多小核果组成,接近球形或卵球形。依据果实不同的颜色,树莓可分为红树、黄树莓、黑树莓和紫树莓四大类,其中以红树莓最为常见。树莓果实可以鲜食,其口味独特,酸甜适中。这种鲜甜的味道,主要来源于淀粉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逐渐水解,转化成的可溶性糖。④树莓的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氨基酸。例如其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5倍,氨基酸的含量是苹果的10多倍、梨和柑橘的近30倍。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它是“第三代黄金水果”,欧洲人更将其称为“水果之王”。⑤树莓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我国很早就将树莓当作中药使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提到,覆盆子味甘、酸、平、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功效。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树莓是一种效果相当不错的减肥食品。在许多国家,树莓也都被视为药食同源的神秘果实。据说第104页共104页 ,英国皇室将树莓作为御用果品已有500年的历史。树莓果实中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极易被人体吸收,常食可抗病强身。此外,树莓中钾的含量是钠的48.6倍,体现了高低钠的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肾病、高血压等也有很大益处。⑥总体来看,树莓极具开发价值,犹如长在树上的“宝石”。(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下面有关树莓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树莓因果实的形、色、味与草莓相似且长在树上而得名,还有覆盆子、山莓等名称。B.树莓在每年的二三月份开花,它的花朵洁白无瑕,小巧玲珑,香味浓郁。C.树莓可分为红树莓、黄树莓、黑树莓和紫树莓四大类,其中以黄树莓最为常见。D.树莓的果实中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极易被人体吸收,常食可抗病强身。【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树莓”有关特点的辨析。C项,在第三段中,原句是“树莓可分为红树、黄树莓、黑树莓和紫树莓四大类,其中以红树莓最为常见”,C选项中的“其中以黄树莓最为常见”的说法是错误的。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使用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树莓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氨基酸。B.使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树莓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氨基酸。C.使用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苹果、梨和柑橘营养丰富。D.使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苹果、梨和柑橘营养丰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画线句中的“例如”一词,此句运用的是举例子说明方法;“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5倍,氨基酸的含量是苹果的10多倍、梨和柑橘的近30倍”一句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既有列数字,又有作比较。因此,A项中的分类别说明方法没有,故错误。C项中的打比方说明方法没有,作用缺少“树莓果实营养丰富”,故错误。D项中的打比方说明方法没有,作用缺少“树莓果实营养丰富”,故错误。所以选B。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文字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中加点词“主要”“据说”,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C.第⑥段作者把树莓比作长在树上的“宝石”,生动形象地说明树莓极具开发价值。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为读者普及了科学知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段落作用、语言特点、说明文类型方面的理解。本文是从树莓名字的由来、结果时间、果实营养、药用价值等方面来介绍树莓的,因此属于事物说明文。D项的“事理说明文”是错误的。第104页共104页 第104页共104页
同类资料
更多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题常考考点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