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期中+期末共12套测试卷合集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2.下列哪一叙述是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 )A.“女娲造人”的传说B.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猪纹陶钵”C.电影《荆轲刺秦王》D.小说《封神榜》3.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 )4.《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这表明老子主张( )A.民贵君轻B.精神自由C.节俭尚贤D.无为而治5.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第126页共138页,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的变法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相一致( )A.孔子的“为政以德”B.老子的无为而治C.庄子的逍遥D.韩非子的以法为工具的中央集权思想7.《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8.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农民起义B.匈奴的威胁C.王国问题D.统治者的腐败9.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A.经济生产B.政治活动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10.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1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12.下面是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它说明汉代( )第126页共138页,A.造纸有完整的技术体系B.纸张的质量较高C.私营造纸作坊规模庞大D.纸的使用得到普及13.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 )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14.下图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邢侯墓)及铭文拓片。该墓的主人是邢侯,故被称为邢侯墓。该文物可用来佐证,西周( )A.宗法观念的浓厚B.分封制的存在C.传统礼制的松动D.冶金业的落后15.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A.秦朝人喜欢拄拐杖B.秦朝法律残酷C.秦朝市场竞争激烈D.拐杖是外来品16.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第126页共138页,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都城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第126页共138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19.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第126页共138页,2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资料搜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材料二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识图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角色扮演】(2)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理解学习】(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探究争鸣】(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刘芳和黄鹏产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方法探究】(5)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是什么?第126页共138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解析】根据题中“神农氏”“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故A项正确;传说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还要考古发掘,故B项错误;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不是凭空想象,故C项错误;炎帝只是传说中的人,材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性,故D项错误。2.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女娲造人”是神话传说,电影是艺术,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小说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故只有考古出土才是最可靠的材料,选B项。3.C第126页共138页,4.D5.C【解析】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三族,不是各族,故A项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D项错误。6.D7.C【解析】西周分封制是依靠土地和义务关系建立起周王与各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是建立在周王室实力基础之上的。随着诸侯势力的增长,世袭的诸侯与周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再听命于周王。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诸侯互相兼并,数目减少,打破了周王室分封的政治格局,分封制走向崩溃。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8.C【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初年”可知,“小腿”和“脚趾”的肿胀暗喻地方封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C项正确。9.B【解析】商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商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给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故选B项。10.A【解析】精耕细作就是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仅凭一幅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出农耕经济普及全国,故C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部分,后者涵盖前者,故D项错误。第126页共138页,11.A【解析】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对新拓版图的控制,故选A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项。12.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造纸分为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揭纸等环节,技术体系完整,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13.D【解析】商代以神权巩固王权,材料“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说明商代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表明观测天象是为了解天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故C项错误。14.B【解析】根据“成王命辅臣荣与内史宣读成王的册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选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西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冶金业的落后”表述错误,排除D项。15.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刑法残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置,这样使很多人因为受到刑法的处置而残疾,以至于出现了材料中“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的奇怪现象,故B项正确。16.B【解析】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不可能形成“光武中兴”局面,故A项错误;图片既反映了宦官专权的直接原因,也反映了外戚专权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表述片面,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2)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可知,第126页共138页,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根据材料“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可知,建有宗庙和社稷;根据材料“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可知,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据材料“建高墙”可知,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第(2)问,根据材料“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可知,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结合所学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可知,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根据材料“‘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并结合所学儒家思想以周朝为模范且成为传统中国主流思想可知,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根据材料“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可知,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8.(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皆请为内臣’”可知,推动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可知,积极维护朝廷统治权威;根据材料“他的散体大赋……时人赞曰”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汉赋发展。第(2)问,从时代需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及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19.(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回答做法;根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概括成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影响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概括。第(3)问,要紧紧围绕重农抑商政策和古代农业社会回答。可分为长期政策和阶段性政策来回答;也可以从促进与阻碍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还可以从互补的角度回答。20.(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第126页共138页,(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3)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4)同意刘芳的观点。理由: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5)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可知,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会支持商鞅变法。第(3)问,根据材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意刘芳的观点。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没有被废除,仍然延续,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事战斗力得到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灭六国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第(5)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一件历史事件(变法)的评价标准是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历史特定的大背景下考虑,看变法有没有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即从是否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的潮流来评价历史事件。第126页共138页,【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安史之乱D.藩镇割据2.英国人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写道:“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据此判断该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B.汉唐C.明清D.近代时期3.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余杭 B.长安C.涿郡D.江都4.“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5.如图是明代画家丁云鹏绘制的《三教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三种意识形态并立的局面。关于这一局面,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教指的是儒、释、道B.冲击了儒学的主流地位C.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D.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开始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第126页共138页,6.下图是西晋末年形势图,这幅图的名称应是( )A.西晋短命而亡B.十六国的建立C.少数民族内迁D.匈奴取代西晋7.“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B.广建粮仓C.开大运河D.征伐高丽8.唐太宗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9.唐代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材料说明( )A.王谢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了基础B.晋书专为当时世家大族歌功颂德C.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D.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全面繁荣10.“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建康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11.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第126页共138页,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来自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12.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13.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14.图片是北魏时期的“汉人胡食”画像砖,描绘的是汉人在吃烧烤的情形。这种情况反映出( )①当时社会动荡,人们不讲卫生 ②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文化 ③汉族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④当时民族交融的成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第126页共138页,①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②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③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16.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隋朝初期D.唐朝中期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史料二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综合归纳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8.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第126页共138页,——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19.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126页共138页,20.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材料一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密切联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疆治理的意义。第126页共138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2.B3.B【解析】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完成了统一。本题以城市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王朝的都城。因此,答案为B项。4.D【解析】下诏迁都洛阳,民众死后葬于河南,不再迁回故地,都成为河南洛阳人,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这些信息的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5.D6.C7.C【解析】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开凿,沟通了南北,促进经济发展,造福后代,故C项正确。A项是隋文帝的功绩,排除;B、D两项与材料“开万世之利”不符,排除。8.B第126页共138页,9.C【解析】东晋政权是在南迁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诗句“王谢风流满晋书”反映了王谢家族在东晋政权中的支柱作用,故选C项。王谢家族是东晋政权的支柱,而不是西晋,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且全面繁荣不符合史实,排除。10.A【解析】由于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有东晋南朝描述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景象,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C项错误;D项与“兵车勿用,民不外劳”不符合,排除。11.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只有通过丝绸之路,大批胡人才能抵达今“辽宁”“韩国”等地,这从侧面体现出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风俗文化,排除A项;中西交流也可以通过陆上来进行,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中国与东罗马的关系,排除D项。12.B【解析】材料“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体现了消极避世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故选B项。中国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三教合一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所致,并非是商品经济的冲击,排除D项。13.C【解析】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经历体现了当时唐朝开放与自信的胸襟,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围绕科举制参考资格,且唐朝工商业者没有参考资格,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日本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吸收,排除D项。14.B【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社会动荡,①错误;“汉人胡食”说明是汉人吸收少数民族文化,故②错误,③正确;图片中“汉人胡食”反映出汉人的饮食发生变化,胡食已融入汉人的生活中,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故④正确。故选B项。15.D第126页共138页,【解析】从图中总体形势可以看出是国家分裂占这一时期多数时间,故①正确;西晋是统一的王朝,北魏和南朝是局部统一,最后隋朝统一,故总体趋势是统一,②正确;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图示中没有体现,故③④错误。故选D项。16.D【解析】根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赋税制度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两税法就是转变的标志,D项正确。西周时期不是“以资产为宗”,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北魏时期、隋朝初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①政治环境及社会环境。②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思想观念及统治者的科技教育文化政策。④对前代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18.(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盘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盘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否同意及理由: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理由必须与态度一致,只表明态度不得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可知,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盘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第二小问,如果同意,则根据材料二“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回答即可;如果不同意,则结合所学回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即可。19.(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第126页共138页,(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原因:地理环境影响。(3)现象: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20.(1)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2)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注重边疆经济贸易的发展。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可知,和亲;根据材料一“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可知,会盟;根据材料一“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可知,册封;根据材料一“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知,设置机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可知,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根据材料二“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可知,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根据材料二“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可知,注重边疆经济贸易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唐朝治边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从边疆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方面分析即可。第126页共138页,【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A.绍兴和议B.澶渊之盟C.宋辽协议D.雁门关协议2.判断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依次是( )A.辽、西夏、金B.西夏、北宋、辽C.金、辽、北宋D.金、西夏、南宋3.苏辙《栾城集》中提到:“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里的“蕃汉”是指( )A.西夏、辽B.吐蕃、唐C.金、南宋D.辽、北宋4.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 )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第126页共138页,C.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5.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南宋与金也曾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这两种局面被打破,分别是源于哪个民族的崛起( )A.契丹族、党项族B.契丹族、女真族C.党项族、女真族D.女真族、蒙古族6.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 )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7.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 )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B.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8.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 )A.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C.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D.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9.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10.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11.高一(2)班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A.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第126页共138页,C.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12.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13.宋代《图画见闻志》载:“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精”的要义在于( )A.绘画技法高雅传神B.生动体现事物特质C.忠实再现事物全貌D.理想化的道德人格14.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 )①始设中书省 ②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③设宣政院辖地 ④修驿道、设驿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5.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特征的是( )①蒙古政权建立 ②回族的前身回回形成 ③忽必烈建立元朝 ④四等人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16.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后历经唐、元、明三代扩建重建。如图是寺中的一幅壁画,图中横幅文字为“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此图可以用来研究( )A.汉代的丝绸之路B.唐代的绘画水平第126页共138页,C.宋代的服饰文化D.元代的杂剧表演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材料二 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上述材料均选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并指出北民南迁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的一个事例,并分析宋代之所以能这样做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以南宋农民阶层为例,说明材料二中“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的结论。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女真原只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当时记事、传令以刻木为契,与邻部交往,借用契丹字。金太祖起兵反辽时,出现了专门从事口头传达命令的使者,女真语作“闸剌”。由于“闸剌”无法适应战争中传递信息和颁布政令的需要,金太祖命完颜希尹依仿汉字楷书、参照契丹文,创造女真字,在1119年(金天辅三年)正式颁行,史称女真大字。1138年(金天眷元年),又颁行一种女真小字,是依照契丹字和汉字的偏旁创制的。金太祖为推广女真字,在京师设有专人传授的学校,又设立译经所,用女真字翻译汉文经史。女真字的创制,是汉族、契丹族和女真族文化交流的结晶。——摘编自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概要》第126页共138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太祖创制女真文字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太祖创制女真文字的历史意义。19.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定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2)试从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角度,指出材料二中宋文化具有的“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特点的主要表现。20.宋元时期,科技获得重大进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第126页共138页,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摘编自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二 至元十六年,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观测站,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亚,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上都是空前的,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至元十七年,《授时历》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精良的历法。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摘自陈美东《郭守敬评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主要步骤。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优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郭守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海测验”的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第126页共138页,1.B2.B3.D【解析】由苏辙生卒时间可知其为北宋人。故这里的“汉”指北宋,“蕃”是少数民族政权,与北宋和好年深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西夏和辽,故选D项。4.A【解析】“胡汉分治”的出发点是适应汉族区域与契丹族区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不同的生产方式,减少矛盾,巩固统治,故选A项。B项表述片面,排除;C项是巩固统治的一种做法,不是“胡汉分治”的出发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5.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打破北宋时曾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蒙古族崛起于蒙古高原,打破南宋与金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最后灭掉南宋,建立元朝,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6.C【解析】由“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可知,强调主体意识,C项正确。根据材料“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可知,宋儒并非否定传统经学,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宋儒探求圣人“本意”和经典“本义”,可见并非批判周孔之道,排除D项。7.A【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宋时期,出于和佛教斗争的需要《孟子》的地位有所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孟子》具有较强的思辨性,适应了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的需求,A项正确。B项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C项不能作为其地位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与其地位的提升无关,排除。8.A9.C第126页共138页,10.C【解析】材料是对东京等城市中商人经营地点的描述,未反映城市规模的大小,故A项错误;材料无关城市治安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太宗时开始临街开店,宋仁宗时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店,说明“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关商业税的征收问题,故D项错误。1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A项符合史实;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B项符合史实;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项符合史实;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不符合史实,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故选C项。12.D【解析】“宋代”→“泉州客商”→“运输大批商品往日本贸易”是史料主旨大意,这体现不出商贸不受官府监管,也不是官民互惠贸易,更与朝贡贸易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由此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3.D【解析】材料认为绘画“精”在传达作者情操,故A项错误;生动体现事物特质是作画品质的重要前提,并非“精”的要义,故B项错误;材料中绘画强调意境而非写实,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精”的要义在于画作能够体现人品和气韵,故D项正确。14.C【解析】中书省并非元朝始设,行省制始于元朝,故①错误;②③④都是巩固统治的措施。故选C项。15.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蒙古政权建立是在元朝以前,故①错误;②③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④反映了民族分化政策,②③④能够反映元朝民族关系的特征。故选C项。第126页共138页,16.D【解析】从图中文字“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可知,这反映的是元代的杂剧表演,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两种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或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2)事例: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宋夏议和。(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原因: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3)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问题;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和改善。(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8.(1)女真文化的相对落后;女真政权的建立;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与周边民族交融的加强。(2)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女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女真族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女真原只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与邻部交往,借用契丹字”“无法适应战争中传递信息和颁布政令的需要”“金太祖命完颜希尹……在1119年(金天辅三年)正式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由于‘闸剌’无法适应战争中传递信息和颁布政令的需要”可知,金太祖创制了女真文字,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结合所学可知,金太祖推广了文字,促进了女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根据材料“女真字的创制,是汉族、契丹族和女真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可知,女真文字的创制,有利于女真族的汉化和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19.(1)生产率的提高(或:技术的进步;手工业和农业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2)科技:活字印刷术的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文学: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艺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亮点;思想:出现了儒学的新发展——程朱理学。20.(1)步骤:制造活字—排字—印刷。优点: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2)成就:领导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编订《授时历》;领导修建通惠河等水利工程。意义:继承和发展天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以及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编订精确的历法第126页共138页,;有助于后人了解元朝的管辖范围。【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分析材料一制造顺序即可得出“制造活字—排字—印刷”。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瞬息可就”可知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授时历》告成”“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分别从对天文学的发展、对历法的编订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控制军队B.强化皇权C.钳制思想D.改革科举2.清初兼具收复满族发祥之地与维护国家统一双重使命的行动是( )A.雅克萨自卫反击战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平定噶尔丹叛乱D.郑成功收复台湾3.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录于(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4.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A.岳飞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第126页共138页,5.“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 )A.抨击君主专制B.反对礼教C.提出“致良知”D.注重实学6.明末清初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下列思想顺应了这种社会变化的是( )A.法不阿贵B.理在气中C.工商皆本D.经世致用7.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异彩纷呈。明清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其中更有一部大历史境界的“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它是( )A.《三国志通俗演义》B.《红楼梦》C.《水浒传》D.《西游记》8.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 )措施目的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皇帝独揽大权设内阁制度协助皇帝决策设特务机构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A.明太祖加强皇权B.明朝的君相关系C.明成祖加强皇权D.明朝的君主专制9.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10.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该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体制定型B.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C.国家重视边疆开发D.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11.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实行闭关自守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第126页共138页,C.①③④D.①②④13.乾隆帝继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B.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C.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D.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14.康雍乾时期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①两次雅克萨之战、②平定准噶尔部和新疆回部、③派驻藏大臣、④收复台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15.下表为清朝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土地规模户数所占土地比例1亩以下692.4%1-10亩12243.6%10-20亩3641.4%20亩以上612.6%合计233100%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租佃关系普遍化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1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表明顾炎武( )A.主张废除传统儒家思想B.意识到阳明心学遇到危机C.批判程朱理学的佛学化D.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三娘子,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第126页共138页,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18.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材料二 《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第126页共138页,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的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材料二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和影响。第126页共138页,20.清廷对于出海贸易颁布了各种限制性法律和条例。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广东十三行加以控制和垄断。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A.导致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B.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C.防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D.促进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明朝初期,明太祖担心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以“胡惟庸案”为理由废丞相,主要是为了强化皇权,加强统治,故选B项。2.A3.D【解析】《齐民要术》由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首部农学“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由明代杰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农政全书》由明末徐光启著,是我国古代农学科学集大成之作;《天工开物》由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著,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根据本题图片内容看,它们应收录于《天工开物》,故本题答案为D项。4.C第126页共138页,5.A6.C7.B8.D【解析】根据材料“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度”“设特务机构”可知,是明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措施,故选D项。明朝内阁制度在明成祖时才正式确立,而废除宰相制度、设立特务机构则始于明太祖时期,A、C两项表述片面,排除;设立特务机构与君相关系无关,建立内阁制度则意味着已废除宰相,排除B项。9.A【解析】根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可知,内阁成功地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强大,故选A项。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地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C项;明太祖时废除宰相,排除D项。10.B【解析】明清改土归流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故选B项。秦朝时君主专制体制基本定型,排除A项;元朝和明清采取不同的民族区域管理政策,都体现了对边疆开发的重视,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取代地方世代相袭的土官,并非民族自治模式,排除D项。11.D【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说明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故选D项。12.D第126页共138页,【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清政府正处于封建社会,专制皇权高度加强,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国家实行闭关自守政策,①②④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排除③。故选D项。13.A【解析】清乾隆年间,皇帝怀着整理文化典籍和销毁“反动”书籍的目的进行编纂,这是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故A项正确。《四库全书》属于文化典籍汇编,不能推动文化中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四库全书》的编纂与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并不是弘扬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14.B15.A【解析】材料中1-10亩农户占43.6%,10-20亩的农户占41.4%,这说明当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较盛行,故A项正确。数据信息是土地占有情况,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效率,也不能体现租佃关系,故B、C两项错误;20亩以上农户占12.6%,说明土地兼并现象相对来说不太严重,故D项错误。16.B【解析】根据材料“王(阳明)学末流……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可知,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心学的后继者背离了儒学的传统,逐渐与佛学相近,远离儒学正宗,这表明顾炎武意识到阳明心学遇到危机,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2)功绩: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解析】第(1)问,由材料“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中明朝“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和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可知,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可知,三娘子个人能力与威望也是原因之一。第(2)问,材料说的是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对其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结合所学,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对草原地区发展等角度分析。18.(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第126页共138页,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立志重修”“多年寻访,三易其稿”“天天食之”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本草纲目》的内容、呈现形式、分类方法、与前人成果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9.(1)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出现雇佣劳动;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影响: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2)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任答四点即可)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可知,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根据材料一“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可知,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根据材料一“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可知,出现雇佣劳动;根据材料一“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可知,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的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并结合所学,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冲击自然经济、促使雇佣关系出现、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冲击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从人地关系、环境、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即可。20.B第126页共138页,【解析】材料“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说明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故B项正确。严格限制外商活动与贫富分化无关,故A项错误;闭关自守政策一定程度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但不能防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故C项错误;闭关自守政策阻碍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录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下面与公车上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废除科举制2.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D.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3.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件事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中法战争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4.由于“鸦片被列入税率,要缴纳的关税是每箱银子30两”,“那些可尊敬的英国商人和政府,自此以后再也不必为走私这种商品而感到耻辱了”。此变化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A.《南京条约》B.《黄埔条约》第126页共138页,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5.曾国藩说:“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求富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C.发展资本主义D.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6.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B.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C.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D.中国实行闭关自守政策7.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8.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9.中国的近代化在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的是( )A.禁烟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10.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痛失宝岛。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依据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1.100多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之路。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第126页共138页,A.变法裁撤冗官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2.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13.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据图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14.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15.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A.使列强侵华逐步加深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迫使清政府开始对外开放D.促使清政府放弃以“天朝上国”自居16.下面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中国的漫画。漫画中,站在中国长城外的美国、英国、俄国和德国等国正想象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该漫画反映的事件( )第126页共138页,A.是清政府甲午战败所引发的结果B.说明列强灭亡中国的罪恶企图C.导致了义和团反帝运动全面爆发D.使中国丧失了众多的领土主权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第126页共138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体制变化的动因》材料二 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一,日相伊藤博文在分析甲午战争时说:“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张玲玲《晚清时期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二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第126页共138页,——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甲午战争期间三个战役的名称。(3)依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指出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4)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它在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面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太平天国日趋逆转的形势时制定的。前者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践。——摘编自于凤梅《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材料二 自1898年10月在直隶、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闰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1899年10月,朱红灯的义和拳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直到1900年9月止,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扶清灭洋”(或“助清灭洋”“保清灭洋”“兴清灭洋”“顺清灭洋”等)。——摘编自陈月清《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剖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态度的不同之处,第126页共138页,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据所学知,与公车上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C【解析】C对,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反映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的本质要求;A错,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商品的输入;B错,该条款是不平等的,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并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D错,该条款是不平等的,不利于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3.B第126页共138页,4.D【解析】《北京条约》中规定鸦片以“洋药”的名义进口,从而实现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也才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D项正确。A、B、C三项都没有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5.D6.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而中国又实行闭关政策,所以他们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这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故选C项。7.D8.B【解析】根据材料“仓促上阵”“中国危险之状”“明显的植入性”,可得出维新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的改革,但整个社会尚未准备好,故选B项。维新变法前,康有为等已经在宣传变法思想,故不能说这场变法舆论动员极不充分,故排除A项;这场变法是符合近代化的,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改革措施脱离国情,故排除D项。9.B【解析】本题涉及洋务运动考点。近代化主要表现:政治上,民主政治代替专制统治;经济上,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思想观念上,民主科学代替封建礼教。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于19世纪60—90年代开展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因此,中国近代化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选择B。10.C【解析】据所学知识,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直到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收回了台湾,日本侵占中国台湾长达50年。第126页共138页,11.D【解析】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思想。12.A【解析】根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知,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A项正确。根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知,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D项错误。13.A【解析】由材料信息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中,运输业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加,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进而攫取铁路沿线的物产资源,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并未提及中国的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情况,无法体现国际资本垄断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企业而非民族企业,排除D项。14.D【解析】由材料中的“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主要是官员腐败所致,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不均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民性懦弱”是百姓不敢“闹事”的原因而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15.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判断换约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故A项正确。16.B【解析】漫画中列强站在“中国长城”之外,同时都在幻想着中国政府从长城上摔下而四分五裂的情景,说明列强幻想灭亡中国,故B项正确。由材料“20世纪初”可知该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而甲午战败引发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发生在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爆发于19世纪末,故排除A、C两项;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是中国支付了大量的赔款,但没有丧失领土主权,故排除D项。第126页共138页,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挥等角度分析。第(2)问,由材料二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还要考虑到甲午战争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刺激作用。第(3)问,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18.(1)固有的满汉矛盾;列强侵略;地方实力增强。(2)易被列强利用,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易导致军阀割据、混战,阻碍国内市场形成;阻碍民族工业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汉族主义’情绪”可知,固有的满汉矛盾;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可知,列强侵略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可知,地方实力的增强。第(2)问,根据材料二“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可知,易被列强利用,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二“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可知,易导致军阀割据混战,阻碍国内市场形成;根据材料二“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可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19.(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黄海、辽东、威海卫战役。(3)主要不同:两国近代化海军的出场与角逐。(4)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第126页共138页,20.(1)《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提倡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两者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具有空想性。(2)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坚决反对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主要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提倡绝对平均主义;根据材料一“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根据材料一“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具有空想性。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坚决反对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根据材料二“到1900年9月止,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扶清灭洋’”可知,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在商王“中丁”以前,凡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凡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说明“中丁”以前( )A.王位继承以父死子继方式为主 B.没有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C.王权继承与神权思想紧密结合 D.兄终弟及取代了嫡长子继承制2.史书记载:周人坚持“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以礼治天下。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出( )A.血缘关系维系王权 B.宗法制具有开放性C.周王推行礼法并用 D.周王加强中央集权第126页共138页,3.甲骨文的发现使得殷商历史得以证实。它记载的商王世袭继承中已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还记载了商王与周边部族的一些礼节。说明了商代( )A.宗法制的雏形出现 B.重鬼事神的意识淡化C.王位世袭制开始出现 D.形成严密的政治联系4.“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据统计,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余人,二世时有博士诸生三十余人。秦朝博士官有姓名可考者十二人。十二名中,儒家占50%,而在可知学派的八名博士中,儒家占75%。由此可知,秦朝(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注重缓和与士人矛盾C.儒学居于主流的地位 D.利用仁德以优化统治5.有学者认为,文明社会是从有社会规则开始的。据此判断,可作为文明社会标志的是()A.制造石器工具B.以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C.农耕聚落形成D.文字与法律产生6.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旧石器时代的所有古人类都已经学会用火B.新石器时代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C.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的存在7.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充满着兴衰起伏、不断流徙与融合的情景。上演这些情景的主要舞台是( )A.东北地区B.河西走廊C.岭南地区D.黄河流域8.“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该材料描述的是()第126页共138页,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原始土地公有制9.“国王在占卜者的帮助下向其祖先提问。然后对甲骨进行加热,最早是使用猪、羊或牛的肩胛骨,后来主要是龟壳。裂缝出现时,答案就由此推得。”该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A.夏朝B.商朝C.秦朝D.宋朝10、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A.皇帝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B.皇帝制度源于宗庙祭祀的需要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宗法观念对皇权政治仍有影响11、《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里提到的九原郡治所位于今天中国的( )A.山东 B.内蒙古c.四川 D.河北12、中华帝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统一---分裂---统一的过程,历经建立---瓦解---统一的若干回合,但是每一次重建,都是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为内核和表现的。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A.表现形式较为单一 B.核心内容具有重复性C.民族观念逐渐淡化 D.发展进程具有连续性13、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民间资本发展较快 B.工商业环境宽松C.国家强化经济控制 D.农工商协调发展第126页共138页,14、“一带一路”(英文:TheBeltand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B.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C.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D.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15、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形成了以汉风为基础同时习染胡风的独特风格,既有反映畜牧生活的“放牧图”“野骆驼图”,也有反映农耕生活的“牛耕图”、“拾粪图”、“收割图”。这体现的是( )A.民族交融 B.生态环境恶化 C.政局统一 D.商业贸易发展16.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晋初的做法旨在( )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17.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第126页共138页,18.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19.有人这样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了中国古代政治A.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宗法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从军人政治向文人政治转变20.《汉旧仪》记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秦始皇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守相令长以他姓相代,去世卿大夫。”这一变化反映了A.礼乐制度被彻底废除B.专制集权制度开始确立C.皇权至高无上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1.“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古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A.岭南地区B.河套地区C.西南夷地区D.百越地区22.秦统一后,有人提出:“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该观点实质上是主张( )A.恢复分封制度 B.重建宗法秩序C.全面推行郡县制 D.以严刑峻法立国第126页共138页,23.经考古测量,秦始皇陵园内墙长1355米、宽580米,外围墙长2165米、宽940米,墙基厚8米。坟丘底下是地宫。坟丘西侧有铜车马坑,北部有寝殿、便殿和丽山食官建筑遗存。如此庞大的建筑彰显了( )A.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B.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大威力C.秦朝时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D.新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活力24.据史载,韩、赵、魏被灭后,“三晋大夫,皆不使秦”。韩国大贵族官僚出身的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这种现象反映出( )A.秦的兼并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B.秦巩固统一的任务任重道远C.旧贵族势力阻碍了统一D.秦的统一不利于各地的交流第Ⅱ卷二、主观题,共三大题(25题20分;26题14分;27题18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股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材料二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求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材料三第126页共138页,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题指导》(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6分)(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初的时罚制度基本上承教了秦朝的刑罚体制。而秦朝的刑罚制度,不仅方法残酷,体系也比较混乱,肉刑、徒刑常结合使用、刑种之间的轻重等差异不是很严格、固定。经过西汉初期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汉代的政治经济在文景之际得到迅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提高。汉文帝适应形势的需要,以“仁政"精神为指导,总结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对刑罚进行改革,废除了肉刑,主要是用徒、智、死三刑取代观、斩左趾、斩右趾等肉刑:确止了恤刑原则,对于犯罪的老、幼、妇孺、病残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给予照顾;还确定了刑事责任的承担标准,以年龄作为确定刑事责任的标准取代秦朝以身高担责的标准。使沿表了两千多年的肉刑退步成废,刑罚进入了相对文明阶段。——摘自杨东江《论汉初的刑制改革及其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文帝改革刑罚制度的背景。(6分)(2)根据村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文帝对刑罚制度的改革。(8分)27.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第126页共138页,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6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归纳孝文帝改革的特点(4分)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8分)参考答案:选择题:BAADD;DDABD;BDCAA;DBDCD;CCBB主观题:25:(1)嫡长子继承制不健全;争夺王位的斗争激烈;政局动荡。(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第126页共138页,(3)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解析:(1)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废嫡而更立诸弟子”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度还不健全;“争相代立”说明政治斗争尖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说明政局动荡。(2)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中有表述,但不能照抄原文,要逐条归纳。(3)西周政局稳定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保障(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也有时代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还与周王室控制着富庶地区,实力强大有关等。26:(1)背景:承袭的秦朝刑罚严酷、体系混乱;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黄老学说"施政思想;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稳定统- 政治局面的形成。(答出三点即可)(2)评析: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减轻了刑罚,确立了恤刑原则、废除了肉刑,规范了刑事责任的标准,体现了法律的文明与进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对后世刑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改革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27: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3.不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单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方法、角度不同;历史的时代变迁;等。第126页共138页,【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下图中①②分别为(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2.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C.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3.下面是清末漫画《官场之活剧(廿三)捕风捉影》,它表明( )A.革命成为时代潮流第126页共138页,B.青年学生成为革命主力C.清廷统治岌岌可危D.革命党人广泛发动群众4.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5.下列关于清末新政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目的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②内容与“百日维新”有一致之处 ③要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④新政扩大和加深了社会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根源是( )A.军阀拥有武装B.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C.各帝国主义国家扶植军阀混战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7.“府院之争”的双方是( )A.段祺瑞与黎元洪B.段祺瑞与张作霖C.张勋与溥仪D.张勋与冯国璋8.1917年,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中国政府( )①向德、奥宣战,加入一战协约国一方 ②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 ③撤销日本领事裁判权 ④派遣华工前往欧洲前线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到1912年3月,几百个社团,几十个党派群起纷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全国报纸总数达5000种,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不仅拥袁的报刊,而且制袁反袁的报刊也都可以公开出版发行,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马克思的学说,亦允许见诸报端或公开演讲宣传。这反映了( )A.袁世凯实现假民主真独裁B.当时政治环境较为宽松C.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主流思想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第126页共138页,10.“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11.如果注意看一下那时候的报纸,就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西式礼帽是文明帽,手杖是文明棍,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话剧是文明戏,我们的京剧叫旧戏。凡是西洋的东西都意味着文明,这种情况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B.戊戌变法时C.辛亥革命后D.改革开放后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割辫表明了坚持改良主义的立场B.黎元洪割辫体现了其人坚持革命的倾向C.袁世凯割辫反映其内心支持民主共和D.三人割辫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13.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一和图二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第126页共138页,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15.孙中山晚年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据此他认为( )A.外国势力的干涉导致护法失败B.军阀割据阻碍了政治民主的进程C.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民主进程D.不平等条约体系影响国家的发展16.《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面表格中相应的位置。因袭规抚(汲取)创获民族主义①________—②________民权主义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第126页共138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商会简明章程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商人通例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公司律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第126页共138页,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19.习近平同志强调,知识分子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材料二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胡适自传》材料三 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孙中山全集》(1)“是书”指的是哪本书?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2)谁将《天演论》翻译介绍到中国?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的只是“优胜劣败”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天演论》对当时的中国起了什么作用?(3)孙中山认为“国民革命”与“英雄革命”的区别是什么?他的哪一思想体现了“国民革命”的内涵?第126页共138页,20.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1)材料一中作者所说的“旧道德之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之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126页共138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湖北军政府成立于武昌起义后,与材料时间轴不符,故A项错误;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黄花岗起义爆发于1911年4月,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清帝退位于1912年2月,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轴,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与②不符,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间与①不符,故D项错误。2.C【解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的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所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故答案选择C项。3.C【解析】题干未提及革命运动得到社会广泛支持,故A项错误;青年学生成为革命主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中清政府官员蒙着双眼去抓学生,真正的革命党却没有被抓,表明清政府腐败无能,故C项正确;题干未反映革命党人对群众的广泛动员,且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错误。4.C【解析】前者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当时维新变法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遭到社会舆论的抨击;后者则是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后,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民众已经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得到社会舆论的同情,故选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第126页共138页,A项;改良道路指1898年戊戌变法,排除B项;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排除D项。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的内容有一致之处,且新政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从实施效果上看,大量增加捐税,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加深了社会矛盾,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C项。6.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在华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故D项正确。7.A8.B9.B【解析】在诸多的报刊中有一些是拥护袁世凯的,说明当时有一些人没有看清楚袁世凯假民主真独裁的本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之后,由于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出现了众多的社团和党派,他们创办报刊,评说时政,进行公开性的政治性演说,故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有一些报刊拥护袁世凯充分说明有一些人还是主张帝制的,并不能够说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10.C【解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新文化运动。11.C第126页共138页,【解析】“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凡是西洋的东西都意味着文明”表明当时中国对西方文明已经产生广泛的认可,并且出现生活习俗的西方化,甚至出现全盘接受西方文明的特点,这种状况只可能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洋务运动时主张“中体西用”,不会出现生活习俗西化;戊戌变法时西方民主思想虽然有所传播,但变法失败,且缺少一定的群众基础,没有出现习俗西化,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思想得到较大解放,政府也进行生活习俗变革,因此C项正确;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对西方文明的全盘认可和接受,D项错误。12.D【解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割辫体现出的是革命的精神,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割辫都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D项正确。孙中山割辫表明了革命的立场,A项错误;根据材料“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可知,黎元洪割辫子是处于逼迫下的无奈之举,排除B项;袁世凯想要称帝、独裁,割辫是欺骗革命的需要,C项错误。13.C【解析】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已经成功,广告“专制与共和之过渡”不可能成为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①错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②错误;商人广告中“人造自来血”的功能由“救廿世纪贫血症之良药”到“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的变化,折射出营销策略与武昌起义前后的时局巨变相关,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④正确。故选C项。14.B【解析】材料中,“艾罗补脑汁”广告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等,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15.B【解析】材料“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说明军阀割据不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护法失败主要是因为军阀之间相互勾结破坏导致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民主进程的阻碍,排除C项;材料与不平等条约体系无关,排除D项。16.A【解析】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故A项正确。当时世界历史已向社会主义迈进,故排除B项;C项是一个外部因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第126页共138页,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2)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因袭、规抚和创获三个层次,对三民主义进行分层解读。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青年时期游历欧美日等,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历对其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影响。18.(1)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2)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设立商务总会”“设商务分会”可知,广泛组织商会;根据公司律规定“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可知,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根据“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可知,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第(2)问,可从商人地位、传统义利观、旧式商业组织的变化等方面分析。19.(1)《海国图志》。影响: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帮助人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2)严复。民族危机严重,迫切需要救亡图存。促使民众思想解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3)英雄革命:推翻民族压迫。国民革命:除了推翻民族压迫,还要变革国体民生;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三民主义。20.(1)“旧道德之观念”指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启蒙思想)等。(2)阶段: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原因: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知识分子的作用。(3)存在的问题: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原因: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第126页共138页,【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伦理问题”可知,国人觉悟经历了“学术”“政治”和“伦理”三个阶段。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等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欧洲黑暗”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第126页共138页,【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高一(2)班某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 )A.五四运动B.中共诞生C.北伐战争D.百团大战2.如图是位于汉口鄱阳街139号二楼的八七会议旧址,1927年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紧急会议。这次会议( )A.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B.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C.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D.确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路线3.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古田会议C.遵义会议D.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1928-1929年红军新兵主要来源于前国民党部队,1930年以后则主要来源于根据地农民。这一变化是由于( )A.土地革命逐步开展B.国民党放弃围剿红军C.国民革命蓬勃发展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第126页共138页,5.1926年7月,中共号召全国民众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迅速扩大民众运动。此号召有利于( )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B.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C.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D.促成中共二大纲领形成6.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五四运动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7.“宁汉合流”是指( )A.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B.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C.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D.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8.1923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合作,对中共的反对意见未予理睬;孙中山则拒绝“联合”而认同“党内合作”,最终中共遵照组织原则,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突出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A.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B.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C.孙中山的革命性丧失D.国民党对中共的合并9.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A.建立中国同盟会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C.创办黄埔军校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10.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其中,“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A.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口号B.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D.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11.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第126页共138页,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12.如图是漫画《不彻底的重建》。漫画中的城墙上悬挂着青天白日旗,地上堆放的砖上写着“军阀”“旧官僚”“老政客”等。漫画作者主要揭示了( )A.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B.旧军阀旧官僚投机革命C.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D.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原因13.1927年11月28日,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该政府主席谭震林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惩治土豪劣绅。这表明( )A.井冈山道路得到中共党内的一致认可B.中共急躁冒进,对当时国情认识不足C.中共走上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之路D.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14.“南京地位在党务上、政治上、军事上、地理上均较武汉重要,定都以后,本政府所负领导国民革命与建设国民之责任愈益重大”。文中的“本政府”是指( )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15.1924年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先后设立了农民部、工人部、青年部、妇女部和商人部,工运、农运计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这说明( )A.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B.国共合作在基层未实现C.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D.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第126页共138页,16.1932年,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该公司的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多万元的财富。这一举措( )A.改善了根据地的民生B.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C.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D.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作为国民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廖仲恺排除了国民党右派的种种阻挠,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政策。他提出:“我们不独要革军阀与帝国主义者的命,我们并且要革‘反革命派’的命,这才是彻底的革命工作。”在他看来,全世界只有俄国解决了社会制度问题,中国“若能够有所树立,除非是建一社会主义的国家”。他坚信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起死复生,成为“一个新生命”的重要因素,认为“要想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他还认为:“占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农工阶级,那一派人替农工阶级打消压迫他们的力量,便是革命派。反而言之,凡与军阀帝国主义者妥协,并压抑农工的人们,便是反革命派。”——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的主要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廖仲恺对国民革命的贡献。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寿终正寝、新的民国建立7年之后,爆发波及全国、影响弥久的五四运动,并非偶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工业接连掀起三波高潮……随着外国和本国企业的增长,在晚清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中,许多爱国者一直比较羡慕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富强,痴迷以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等观念出现的西方思想,把它们视为中国仿效的榜样……正在中国对现实不满意,对未来又茫然,却又苦于探索的时刻,在中国的北方,传来十月革命的炮声,给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冀和选择。——改编自胡献忠《“五四”的百年沧桑与青年的历史担当》第126页共138页,材料二 自国门洞开以来,纵使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了中国战乱频仍的不堪局面,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出路,仍怀抱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表现出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渴望……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先进分子在现实教育下充分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在五四运动爆发两年后,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安美惠《五四运动:近代中国上升的历史拐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救国救民”认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后即着手建立国家金融体系,以控制全国经济,巩固统治。同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央银行条例》,规定中央银行为国家最高金融机关,享有发行货币等经济特权。此后,国民政府又通过改组银行、融入官股等方式,逐渐控制了商股占主导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为了实现金融集权和应对经济危机,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统一了货币,并与美国签署了《中美白银协定》,实现了法币与美元的挂钩。至此,国民政府完成了对全国的金融垄断,并以此控制了中国的工商业,为全面统制经济作了充分准备。——摘编自宋鸿兵《货币战争》等材料二 红色根据地能够生存和发展,金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首要任务就是创立独立的金融系统。同年11月,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宣告成立,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法令,迅速统一货币、财政和税收,逐步改变了苏区金融市场混乱的局面。此外,国家银行还受政府委托,兼行商业银行之职,在吸收民间资金的同时,积极从事信贷业务,服务涉及苏区的工农业生产、粮食调剂和对外贸易等。在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条件下,红色金融从零起步,独立运作,自成体系,与中共“红色割据”实践一脉相承。第126页共138页,——摘编自单冬克《中央苏区红色金融史话》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金融体系建立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金融体系与苏维埃政府金融体系的相同之处,说明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中共党史资料选编》材料二 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五四”运动研究综述》材料三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2)材料二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哪一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3)材料三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第126页共138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解析】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抗议等活动,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的中心首先是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运动,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五四运动体现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2.C3.B4.A5.B【解析】材料中“中共号召全国民众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迅速扩大民众运动”符合国民大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故B项正确。A项是1924年,C项是1919年,D项是1922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6.D【解析】根据“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第126页共138页,7.D【解析】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故选D项。8.B【解析】“党内合作”并不意味着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故A项错误;中共当时十分弱小,而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有着较大的影响力,采取党内合作能够更好地使中共成长起来,为中共培养更多的组织内的人才,也能够更好地去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党内合作”方式是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故B项正确;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体现了革命性,故C项错误;“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以成员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以国民党组织的名义展开工作,不是合并,故D项错误。9.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依据材料中“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主张成立政党以代表民众势力,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因此,答案为B项。10.C【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主要“新”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等方面。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党的“二大”上制定的。11.C【解析】1927年正处在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支援北伐战争,但不能决定战争走向,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因此不能推断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故B项错误;材料中这位国民党领导人认为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会导致其“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认为这是“一种危险”,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的误解敌视,反映出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故C项正确;材料中这位国民党领导人表达了对工农运动重视,但不能据此推断是“开始”,故D项错误。12.A第126页共138页,【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在重建的挂着青天白日旗的“新政府”指的就是南京国民政府,修建这个政府用的砖是“军阀”“旧官僚”“老政客”等说明,这个“新政府”是“不彻底的重建”,反映新政府与北洋军阀政府并无差别,代表的仍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故漫画揭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A项正确。B项并非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国民大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的,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D项。1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中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工农兵政权”“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可知,无产阶级领导并建立革命政权,这说明此时中共已走上了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之路,故C项正确。此时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问题仍存在分歧,A项错误;这正是对当时中国国情分析后采取的行动,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此时还未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14.D【解析】根据材料“南京”“武汉”“国民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时期,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D项正确。15.A【解析】材料中共产党“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说明了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故A项正确。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不能推断国共合作在基层未实现,故B项错误;由材料“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不能推断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故C项错误;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不能推断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故D项错误。16.D【解析】根据材料中“1932年”“苏区”等可知,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加快了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面对经济封锁,苏区建立“中华钨矿公司”,进行积极自救和经济突围,这一举措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根据地民生、人民生产积极性及红军的战斗力,排除A、B、C三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坚决反帝反军阀;以社会主义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2)继承发展了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三大政策的执行,维护了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要革军阀与帝国主义者的命”可得出,坚决反帝反军阀;根据材料“若能够有所树立,除非是建一社会主义的国家”可得出,第126页共138页,以社会主义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根据材料“要想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替农工阶级打消压迫他们的力量”可得出,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第(2)问,根据材料“廖仲恺排除了国民党右派的种种阻挠,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18.(1)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加重人民负担,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地位: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变化:五四运动前,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后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说明:思想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了中国,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阶级较多的接受马克思主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工业接连掀起三波高潮”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根据材料一“许多爱国者一直比较羡慕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富强,痴迷以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等观念出现的西方思想,把它们视为中国仿效的榜样”可知,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一“传来十月革命的炮声,给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冀和选择”可知,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另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加重人民负担,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出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表现出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渴望”可知,五四运动前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根据材料二“中国先进分子在现实教育下充分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可知,五四运动后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二小问,可以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来分析思想基础;可以从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广泛接受马克思主义来分析阶级基础。19.(1)巩固国民政府的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稳定金融秩序,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为抗战准备了物质基础;强化政府对经济控制,为官僚资本膨胀埋下祸根。(2)相同:政府主导;设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运用法律制度加以规范。不同:前者为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后者为打破封锁,保存政权。前者受西方影响;后者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原因:国民党: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共产党:国民党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根据地金融混乱。【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和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第126页共138页,从巩固国民政府统治、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主导、设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运用法律制度加以规范等方面进行分析相同点。不同点可从目的、自主性、本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方面分别作答即可。20.(1)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2)变化:社会生活风俗方面的变化。思想: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3)具体指:爱国主义情感。基础:思想基础:促进了思想解放(弘扬民主和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组织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由“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可知,知识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根据材料一“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可知,走知识分子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可知,社会生活风俗方面的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习俗走向民主、平等、文明,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新道德直接影响的结果。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可概括出是爱国主义情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三个方面概括。第126页共138页,【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声明说:“我们始终相信,暴力是不能打垮我们的……敌人如果进攻南京,我们就保卫南京。敌人如果进攻四川,我们就保卫四川。只要敌人继续侵略,我们就继续抵抗!”下列属于国民党抗战史实的是( )①淞沪会战 ②太原会战 ③百团大战 ④远征军入缅作战A.①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油画《地道战》歌颂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在( )A.五四运动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大捷D.武汉会战4.“此战役是一个主动进攻的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的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政’‘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役是( )A.武汉会战B.百团大战C.太原会战D.平型关战役5.“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创造了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是( )A.全民族共同抗战B.国民政府组织得力C.国际同盟的援助D.武器装备精良先进6.1947年2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经济紧急措施方案》,规定“凡国营生产事业,除属于重工业范围及确有显著特殊情形必须政府经营者外,应即以发行股票方式公开出卖或售与民营”,由此掀起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这一措施( )第126页共138页,A.在美国胁迫下强化了市场经济B.遏制了共产主义经济思潮C.便利了官僚资本侵占社会资产D.有利于政府筹措内战资金7.从下图得出的信息是( )A.徐州会战B.太原会战C.淞沪会战D.第三次长沙会战8.“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公布9.下面是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它的迁移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A.新文化运动B.北伐战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10.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1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 )A.欺骗国内国际舆论B.确保民主政治的实行C.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D.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第126页共138页,12.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的主要意图是( )A.警惕共产党人出现骄傲情绪和腐败政治B.证明共产党人无往不胜C.说明敌人的糖衣炮弹比枪炮更加厉害D.告诉大家全国革命已经取得胜利13.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14.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数千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12月底,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工人、农民中宣传抗日救亡。学生的爱国运动( )A.成为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路线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5.12.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刊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16.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有关人民解放战争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写( )A.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B.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国共两党北平和谈第126页共138页,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共根据发展形势,积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的经验,在战争的不同阶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疯狂地进攻解放区并抢占一些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线。对于蒋介石所采取的这些行动,中共也不甘示弱,以自卫战争抵制国民党的进攻并且建立广大的革命根据地。由于一些大城市被国民党占领,所以中共建立革命根据地只能是以乡村为中心。——摘编自《试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材料二 经过一年多的战略防御,中共歼灭了大量敌人的有生力量,开始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也就是开始占领国民党统治区的乡村和城市,这就是开始由以农村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加强炮兵、工兵建设,以便广泛地夺取敌人据点和城市,一切守备薄弱之据点和城市则坚决攻取之,一切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又环境许可之据点和城市则相机攻取之,一切守备强固之据点和城市则暂时弃置之。”——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建立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揭开“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序幕的事件。(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战争策略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第126页共138页,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支持战斗,就可以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摘编自[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二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再次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战时期相比,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何调整?分别具有什么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第126页共138页,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抗战胜利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国民党政权就覆亡了。学术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一种观点强调,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发动内战,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战后大小官员聚敛钱财,人们失望等。有的专家强调,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各个军事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成为国民党垮台的主要原因。还有的观点强调,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现代卷》(1)试分析史学界对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现象持有各种历史解释的原因。(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第126页共138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进行的战役,排除③,故选B项。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因此,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C项符合题意。3.B4.B【解析】根据材料“主动进攻”“华北”等可知,这场战役是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B项正确。武汉会战发生在武汉,排除A项;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发生在山西,排除C、D两项。5.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故A项正确。国民政府片面依靠政府和军队,组织不够得力,故B项错误;C项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武器装备不够精良,故D项错误。6.C第126页共138页,【解析】根据材料“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抛售国有企业,便利了官僚资本侵占社会资产,一些有特权的官僚谋求私利,化公为私,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胁迫”,排除A项;国民党以抛售国有企业为特征的私有化改革运动与遏制了共产主义经济思潮无关,排除B项;国民党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经济危局,排除D项。7.C8.C【解析】根据材料:“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可知,是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可以判断出历史背景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故选C项。9.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因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很快沦陷,因此,1931年东北大学迁往北平;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北京,东北大学迁往开封;1938年6月6日,日军进占开封,因此,1938年,东北大学迁往四川。由此可见,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与抗日战争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10.B【解析】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民主的政治纲领”“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故D项错误。11.C【解析】材料中的“法统”“根本大法”“政府基础”“军令政令”不变更,其实质显然是要维护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反动统治,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12.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情况下,毛泽东要全党注意警惕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以及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防止骄傲自满和腐败政治,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共产党人的能力,B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第126页共138页,13.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可知,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高于英国和其他国家,处于优势地位,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英国的国际地位是否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在外国对华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外国在华投资总额情况,没有涉及其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掌控问题,排除C项。14.B【解析】大规模的学生游行活动使得更多中国人知晓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了解时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故选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排除A项;爱国学生并非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可能都宣传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排除C项;193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未建立,排除D项。15.D【解析】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事件,说明中国内部出现“内讧”,而日本天皇视察军队,从侧面说明日本野心勃勃,这种对比局面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上,说明美国担心中日战争,因为中日战争可能使美国在华利益受损,D项正确。实现东亚共荣会增强日本实力,对美国构成威胁,排除A项;美国此时奉行孤立政策,不会与日本结盟,排除B项;美国势力在晚清时期就已渗透中国,排除C项。16.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全面爆发,A项正确。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是1947年,B项错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召开,C项错误;1949年国共两党北平和谈,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的经验;抗战后国民党抢占一些大城市。(2)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变化:由以农村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原因:战略反攻开始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积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的经验,在战争的不同阶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得出,二十多年来在农村工作中的经验;根据材料一“由于一些大城市被国民党占领,所以中共建立革命根据地只能是以乡村为中心”得出抗战后国民党抢占一些大城市。第(2)问,根据材料二“经过一年多的战略防御……开始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并结合所学得出,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开始由以农村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得出,第126页共138页,由以农村为中心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转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经过一年多的战略防御……开始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得出,战略反攻开始把战线引到国民党统治区。18.(1)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2)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解析】第(1)问,材料共有四大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双方、人民的愿望和民族危机等方面来分析。19.(1)实践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调整:由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作用:前者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推动抗战的胜利;后者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中共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支持战斗,就可以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实践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由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服务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推动解放战争胜利,赢得群众支持服务的。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需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坚持群众路线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0.(1)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材料中的三种观点代表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学者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2)观点:认为国民党的经济政策是其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第126页共138页,理由:错误的金融政策,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不聊生;迟迟不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民抛弃国民党,支持共产党;发动内战,加剧了财政危机等。【解析】第(1)问,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研究者的立场、角度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作出的解释可能不尽相同。根据材料“国民党的腐败是其迅速垮台的根本原因,表现在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亡的重要原因”可知,学者们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这三个角度观察,因而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和结论。第(2)问,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选择政治、军事、经济三个角度中的任意角度,作为观点并陈述理由即可。第126页共138页,【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九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大跃进”时期2.《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文中的“他”是指( )A.焦裕禄B.邓稼先C.袁隆平D.钱学森3.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 B.②④C.①③D.③④第126页共138页,4.“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新中国符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主集中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下表是“一五”计划实施中,各部门按计划规定所占的比例。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行业工业农林水利邮电运输文教卫生城市公用事业贸易其他投资比例58.2%7.6%19.2%7.2%3.7%3.1%1.0%备注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A.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B.实行公私合营C.旨在建立完整工业体系D.优先发展重工业6.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主阶级被消灭B.巩固了人民政权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D.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7.《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8.1956年,毛泽东主席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目的是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对“双百”方针理解正确的是( )A.吸取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学术、文艺发展的经验B.“百花齐放”针对学术,“百家争鸣”针对文艺C.它是发扬民主、促进团结、符合文艺发展的方针D.确保了学术、文艺事业此后数十年的持续发展第126页共138页,9.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A.“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B.“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C.“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D.“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10.下图宣传画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大跃进”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改革开放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11.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表 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项目1949195019511952指数指数指数指数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68.5100.087.4127.6111.4162.6127.9186.7人均净货币收入(元)14.9100.018.7125.523.6158.426.8179.8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12.毛泽东说:“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不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该论述( )A.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B.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C.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基本矛盾D.认为阶级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13.1961年,毛泽东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那么急,十分急搞不成,要波浪式前进,第126页共138页,明后年搞几年慢吞吞,搞扎实一些,然后再上去,指标不要那么高,把质量搞上去,不要务虚名而受实祸。”这一认识( )A.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B.为“八字方针”提出奠定基础C.是对“左”倾政策的反思D.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4.1967年2月,毛泽东批示要求进行“三支两军”。其中除了“支左”外,“支工”“支农”“军管”“军训”都是为了保护生产的继续进行。同年3月,又批示:军队不但要协同地方管农业,对工业也要管。由此可知( )A.“文革”期间经济领导权发生转移B.“文革”期间军队对经济贡献较大C.毛泽东对“文革”的错误有清醒认识D.毛泽东试图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15.1956-1966年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下列史料中可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16.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126页共138页,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形成了南北对立的两个政权。1950年6月25日全面内战爆发,朝鲜人民军在战争初期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美国政府随即令美驻远东海空军支援韩军,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制裁朝鲜,组建“联合国军”参战,9月15日,美军成功实施“仁川登陆”,切断了朝鲜人民军战线及补给线。9月29日,朝鲜请求苏联的直接军事援助遭到拒绝。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节省军费开支以支持国家建设。在全面分析形势后,中国将军事重点由解放台湾转变为保卫东北边防,组成东北边防军,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尽管作出应对部署,但中国政府仍然希望通过努力将战争控制在有限范围内,避免扩大化。为此,中国通过各种方式明确警告美国不要越过“三八线”。10月7日,美军地面部队大举越过“三八线”。中共中央政治局为此连续多次召开会议,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独立自主地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摘编自赵丽《中共中央“抗美援朝”决策分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决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美援朝”胜利对中国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第126页共138页,(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一原则指引下,新中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实践?19.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潜心筑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步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南昌起义的枪声,掀开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振兴的新的一页。从那时起,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走来,走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征,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走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解放战争,走过戍边御敌、投身建设改革的辉煌岁月……——《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材料四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摘自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的报告第126页共138页,(1)材料一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什么?说出“在炮口的逼迫下”,19世纪末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2)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阅读材料三的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我国工农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4)推翻“三座大山”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0.“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战败,显示了洋枪洋炮的厉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清朝统治者认识到:(西方侵略者)“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摘自岳麓版新教材《中国历史》材料二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战的彻底胜利。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材料三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天安门广场时,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举国欢庆。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1971年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前升起。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受到热烈欢迎。57个国家的代表在会上致欢迎辞,大会主席称中国参加联合国工作,“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改编自岳麓版新教材《中国历史》材料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相继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提出中国主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改编自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1)材料一中“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什么?为此清朝统治者开展了什么自救行动?随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采取过什么行动?(2)全民族抗战始于什么事件?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3)材料三中两处“五星红旗升起”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第126页共138页,(4)简要说明新世纪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有何显著变化。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大跃进”运动时期的浮夸风。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图片漫画正是浮夸风的表现。2.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焦裕禄曾任河南兰考县的书记,为治理风沙做出了巨大贡献;B项邓稼先为我国研发原子弹和氢弹做出了巨大贡献;C项袁隆平研发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符合题意;D项钱学森为两弹一星的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故选C项。3.A第126页共138页,【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故①正确;此时处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故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②正确;当时尚未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未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③错误;此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应是1954年之前的政府,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故④错误。4.D【解析】依据材料中“政党制度”可知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民主集中制属于人民代表大会运行的原则,故B项错误;C项是管理民族地区制度,排除。5.D【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反映的工业投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而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可知,“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项。1952年我国已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排除A项;实行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目的是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6.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满足人民的土地要求,1950年,我国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实质是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土地私有制。我国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建立了土地公有制,C项表述错误。A、B、D三项表述均正确,故排除。故选C项。7.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大趋势》”“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A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制度,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实行的新型政党制度,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依法治国的方略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措施,D项错误。8.C第126页共138页,【解析】毛泽东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在新中国初期推动了文艺的发展,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扬了民主,提高了领域内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C项正确。“双百”方针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文艺方针,因此无法体现吸取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学术、文艺发展的经验,A项错误;“百花齐放”针对艺术,“百家争鸣”针对学术,B项错误;“确保”使用的过于绝对,D项错误。9.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就存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故A、C两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故B项错误,D项正确。10.A【解析】本题考查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题干给出的宣传画明显非常夸张,这是“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的表现。“大跃进”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11.C【解析】材料表明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土地改革的开展有关,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故选C项。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排除A项;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排除D项。12.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论述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述于抗战期间,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存在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内容,B项错误;毛泽东认为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D项错误。13.C【解析】材料中毛泽东强调经济建设要扎实稳步推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泛滥的“左”倾错误的反思,故C项正确。对“左”倾政策的反思没有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八字方针于1960年冬提出,故B项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故D项错误。第126页共138页,14.D【解析】毛泽东批示的“三支两军”是为了保护生产的继续进行,这说明“文革”动乱已经影响到经济领域,由此可知,毛泽东试图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文革”期间经济领导权发生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文革”期间军队对经济贡献较大,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信息,排除。15.D【解析】故事片《雷锋》宣传雷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不为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把一切出发点都围绕在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上的精神,这代表了十年探索时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故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1950年,故A项错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于1953年,故B项错误;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故C项错误。16.C【解析】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法制建设上,也必须与之同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保障,故C项正确;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朝鲜半岛局势恶化;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美苏冷战;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国防安全;苏联拒绝出兵援助;中朝友谊。(8分,任答四点)(2)创造出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效地保障了国家安全和建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树立了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锻造了一支具有现代战争经验的革命军队;奠定了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坚实基础。(6分,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中国国内环境、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等国的态度等角度来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从战争对中国的周边环境、国际地位提高、现代化军队建设和国防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18.(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大阵营对峙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影响: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客观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2)目的: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第126页共138页,实践: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的考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两大阵营对峙、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巩固政权、经济建设、外交格局、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得出,消除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改善关系;根据材料二“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得出,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环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19.(1)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全民族团结抗战)。(3)图一: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图二: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三座大山”推翻指新中国成立。先进制度指: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等。20.(1)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第126页共138页,【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新中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中日两国建交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改善D.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目前,内蒙古正在加速打造新型的智慧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在体会一部智能手机下载App(微信或支付宝)走遍内蒙古,一部手机“手一划”,衣、食、住、行全搞定的便捷生活。产生上述变化的关键性技术是( )A.计算机网络技术B.生物工程技术C.航空航天技术D.原子能技术3.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祖国统一 B.外交成就第126页共138页,C.军队建设D.民族团结4.翻开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的是( )A.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B.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C.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D.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5.1979年,粮食部下发通知,允许国有粮食部门按市场价格经营部分粮油,并放开粮食集贸市场。除政府直接控制的粮食价格外,出现了基本上由供求双方直接形成的价格。这反映出当时( )A.农村经济改革全面展开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C.粮食短缺问题已经解决D.国家经济体制有所调整6.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C.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7.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D.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8.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几次大的政策调整。其中,使土地所有制性质由私有制转为公有制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0.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30年前,为海南岛建省办经济特区规划了宏伟蓝图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第126页共138页,A.毛泽东B.邓小平C.胡锦涛D.习近平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B.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C.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D.彻底消除“左”倾错误12.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13.2014年7月,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由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4.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5.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种状况表明( )A.世界各大经济体促成多极化形成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C.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并影响了世界第126页共138页,D.改革开放使中国工业已超过美国1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其旨在( )A.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B.大力发展面向大众的文艺C.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D.加强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吴起在楚,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农民军队之配练与井田制之废弃,为新军国图谋富强之两要端,而即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之崩溃。——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在1898年光绪皇帝与太后分享皇权合法性的情况下,皇帝采取大刀阔斧而又激烈的改革方式,将会使反对变革的保守派与那些由于改革而丧失既得利益的官僚,有可能与充满权力失落感的慈禧太后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可以说,这是清末变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问题。——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吴晓波《激荡三十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在秦”使“新军国图谋富强”的措施是什么?(2)材料二中,“孝文”为什么要“使其整体的汉化”?(3)材料三中,“清末变法”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怎样理解“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第126页共138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郑成功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第126页共138页,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分裂国家法》(1)材料一中郑成功确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余既来索”的结果如何?(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重大意义?(3)根据材料二,指出台湾问题的性质和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根本目的。(4)《反分裂国家法》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案。你认为实行哪种方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为什么?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摘自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材料二 中国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是带领我们走好这条道路的领路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走向更大的胜利。——摘自《我们走在大路上——领航中国》(昆明日报社)(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分析说明改革开放的关键举措是现实问题“倒逼”的结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走向更大胜利的认识。第126页共138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解析】根据图示显示,中国外交增长最快的阶段在1970—1980年,1972年中日建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大经合组织。故选D项。2.A【解析】根据题干“一部手机‘手一划’,衣、食、住、行全搞定的便捷生活”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们生活之中,大大方便了人民的生活。故选A项。3.A第126页共138页,【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涉及的事件有三个,分别是海峡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都是关于我国在统一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因此反映的共同主题应为祖国统一,其他各项均未涉及,故选A项。4.D5.D【解析】材料“允许国有粮食部门按市场价格经营部分粮油,并放开粮食集贸市场”“基本上由供求双方直接形成的价格”反映了在1979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计划体制下实行粮食配给和统购统销的政策,放开粮贸市场,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6.B【解析】根据材料“1984年”“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84年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B项正确。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是1980年,A项错误;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是1985年,C项错误;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是1990年,D项错误。7.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与不同国家发展不同类型的国家关系,表明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一贯的外交方针,并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8.C【解析】由材料可知,“粮油关系”是计划经济控制下进行的,取消后,实现粮油供给与需求关系市场化,从而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9.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53年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1956年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A项不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之前之后都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C项不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农民拥有土地经营权、使用权,D项不符合题意。第126页共138页,10.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提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1988年,海南省设立为经济特区。所以,30年前,为海南岛建省办经济特区规划了宏伟蓝图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邓小平,B项符合题意。11.A【解析】平反冤假错案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B、C两项都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排除;“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2.A【解析】材料“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说明企业自负盈亏,表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故选A项。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是从1984年开始的,且材料中北京企业改革属于个例,不属于全面展开,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3.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强调先义后利的义利观,材料的主旨是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讲信义,可见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彰显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要践行正确的义利观,但是没有强调要把其始终摆在外交的第一位,故B项错误;材料侧重强调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当今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去,没有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不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14.D【解析】①不符合“1987年”这一时间信息,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②不符合事实,排除;由两幅图片对比反映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③正确;材料中两幅图片说明中外的交流范围扩大,④正确。故D项正确。15.C第126页共138页,【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在世界上经济地位得到提升,这反映出改革开放不仅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也使中国影响了世界,故选C项。多极化仍然在形成过程中,排除A项;我们仍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排除B项;材料没有中国和美国的工业对比数据,无法得出中国工业已超过美国的结论,排除D项。16.C【解析】根据材料“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强调在文艺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际上旨在更好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3)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顽固势力的阻挠。(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8.(1)背景:“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的“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文革”时期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再结合时代背景,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对外开放,世界科技革命影响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中“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等信息,可以得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可以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可以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可以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第二小问,根据上述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背景以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等知识回答。第126页共138页,19.(1)元朝疆域广大,台湾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措施: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重大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3)性质: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中国内部事务。根本目的: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4)方案有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两种,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同根同源;“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等;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或:武力统一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台独分子的破坏;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等)20.(1)根本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倒逼”史例:如: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符合历史与时代发展的潮流。(8分,任答四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可知,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小问,关键是要理解清楚“倒逼”的含义,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等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是带领我们走好这条道路的领路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并结合所学,从符合人民利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科学理论作指导、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和符合历史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等角度分析。第126页共138页,【新教材】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试卷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5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址,2019年7月6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址是()A.仰韶文化B.龙山文化C.良渚文化D.河姆渡文化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道法自然,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下列思想能够体现以上内涵的是()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④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秦末起义时,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皆杀其守、尉、令、丞以反,以应陈涉”,甚至秦地方官如沛令、会稽守通等愿意发兵响应民众的抗秦斗争,也为起义军所不容。材料表明()A.秦朝阶级矛盾激化B.六国贵族乘机起义C.关东民众要求复国D.秦郡县制弊端明显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第126页共138页,②汉赋是长短句,可以配乐演唱③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及世界文化传播与发展④《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5.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马铃冀等新植物品种,玻璃及糖等制造技术。上述传播()A.构成了丝绸之路主要物质内涵B.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C.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D.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B.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C.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7.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这里的他()A.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B.变法得到广大人民和上层官僚的支持C.进行改革实现了北宋的富国强兵D.通过改革实现了“兵农合一”的募兵制第126页共138页,8.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A.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B.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C.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9.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宋朝()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10.到宋代,宫廷内设有“教坊”,较大的城市中都有歌楼伎馆,有些贵族、官僚、豪绅的家里也有歌伎舞女。据学者考证,流传至今的宋词达20000余首,可考的作者有1430多人。这表明,促使宋词繁荣的主要因素是()A.科举考试的推动B.文化娱乐设施的不断健全C.理学传播的影响D.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的需求11.有学者指出,“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之举并非战争,而是官方政策的转换。面对势不可挡的国际贸易大潮流,战争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倭寇的实质是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放弃海禁政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倭患是明朝最大的统治危机B.国际贸易大潮引发倭患问题第126页共138页,C.海禁政策是维护稳定的需要D.战争是解决倭患的根本手段12.“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框架下发展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对这一时期最具历史洞察力的说法是()A.近代社会的前兆B.康乾盛世的辉煌C.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D.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13.有晚清士人对《红楼梦》评价道:“吾国之小说,莫奇于《红楼梦》。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这表明()A.传统小说焕发了新的生机B.西学东渐影响了文学评价C.经世致用思想成为社会共识D.《红楼梦》的价值开始被认可14.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A.虎门销烟池遗址B.虎门销烟浮雕C.电影《林则徐》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15.读下图,图中数据的变动反映出()中国各通商口岸进出的中外轮船总吨位A.民族航运企业在艰难中成长B.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第126页共138页,C.中国航运业受到列强的压制D.外国的经济侵略由内陆转向通商口岸16.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A.地方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17.1903年6月,上海租界工部局查封进步刊物《苏报》,逮捕其主要撰稿人章太炎、邹容等人。之后,清政府多方活动,要求工部局将章、邹“引渡或处决”。同年12月24日,租界会审公廨组织额外公堂审判,判处章太炎、邹容永远监禁。“苏报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A.反清革命团体的斗争暂时转入低潮B.中文反动势力开始联合镇压民主革命C.保皇党人与革命党人的论战达到高潮D.清政府无力掌控其内政外交18.五四运动被定性为启蒙运动,是在1936年。是年9月,陈伯达在北平发表《哲学的国防动员》一文,正式将五四运动说成是启蒙运动,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这说明()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B.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C.以五四精神服务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民族危机下对五四运动的新思考19.“会议尖锐地批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单纯防御和长征中惊慌失措的逃跑主义,指出博古、李德要负主要责任。会后不久,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此次会议()A.造成党内分裂严重化B.受到共产国际的遥控第126页共138页,C.实现决策的独立自主D.宣告长征最后的胜利20.下列一组图片是某班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收集的四处历史纪念馆的参观券。按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21.1938年10月底,蒋介石发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指出:“盖抗战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号召全国同胞继续贯彻持久抗战、全面战争、争取主动之一贯方针,造成最后之胜利。可见,武汉会战()A.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B.推动了全面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C.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计划D.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22.下图为1947年某次运动的宣传单《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据此推测,其主要反对的是()A.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经济掠夺B.国民党反动派大肆迫害民主人士第126页共138页,C.国民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滥发纸币D.官僚资本巧取豪夺造成民不聊生23.下表所示是1951年7月5日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的讲话内容(部分)据此可知,刘少奇()1“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将很长2应当使新民主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都得到发展3经济得到恢复后,应以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轻工业以及必要的军事工业,然后建立重工业A.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B.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具有紧迫性C.坚持务实的态度来发展国民经济D.主张中国应迅速确立计划经济模式24.阅读“九五”时期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比较图,图中数据说明“九五”时期我国()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B.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C.加入WTO促进经济迅速发展D.工业呈现出高质量增长态势第II卷本卷共4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6.(12分)“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126页共138页,材料一郡县的出现,是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划时代变化。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秦代实行郡县两级制,而秦郡数仅为四十余,中央直接管理各郡,尚无多大问题。——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材料二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研究》材料三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另一方面,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出现的时代。概括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政治意义。(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带来什么后果?(2分)(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概括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元朝防范地方专权的有效措施。(5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历史启示?(1分)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以前的主要经济区是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从西周开始,泾渭流域成为新的经济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经济区;两汉时期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而南方江淮地区则相对落后。第126页共138页,——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安史之乱至宋初,北方人口在连年战乱中急剧减少。而一些北人南下的集结区人口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长。于是拥有大批劳动力的江南地区的广袤土地被开发,众多水利工程相继建成,经济的发展很快超过了北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初只从江淮漕运数十万石米至京,太平兴国初达四百万石,大中祥符时已达七百万石;南宋迁都临安,行政中心所用米也是由两浙路及江东路供给。——摘编自林敏《唐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的地理基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两汉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粮食的来源区并分析原因。(11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3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摘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摘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材料三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摘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材料四第126页共138页,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跟他儿子的一次谈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战场的伟大作用:“你想想看,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摘编自(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2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对其建立、巩固和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是何种力量。(2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侵华日军的暴行。(3分)(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3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在创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写下了一系列文章或著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在农村存在发展的条件,阐明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割据理论,初步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又提出:“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周治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材料二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冲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之,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及“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内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它们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迟成勇《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一系列文章或著作”中重要的三部,指出毛泽东有关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动力的思想。(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论述,并指出邓小平理论抓住的根本问题。(5分)第126页共138页,第126页共138页,参考答案第Ⅰ卷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良渚文化,这与题干中“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等信息相一致,故选C项;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排除A项;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但是其分布地区主要在黄河下游地区,排除B项;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排除D项。2.【答案】A【解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是孔子的言论,属于德政思想,故①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荀子言论,体现了规律的客观存在,故②正确;“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体现的是贤士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故③正确;“威势之可以禁暴”体现的是刑罚对于国家治理的必要性,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3.【答案】A【解析】“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可见秦朝阶级矛盾尖锐,故选A项;“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这里不是指原六国贵族,排除B项;“皆杀其守、尉、令、丞以反,以应陈涉”可见主要是反秦暴政,不涉及到复国,排除C项;“秦地方官如沛令、会稽守通等愿意发兵响应民众的抗秦斗争,也为起义军所不容”强调秦百姓对暴政的不容,无法体现郡县的问题,排除D项。4.【答案】D第138页共138页,【解析】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故①正确;汉赋不可以配乐演唱,故②错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非发明,故③错误;《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5.【答案】C【解析】中西农作物品种及手工业制造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对方传播,物品种类的增加有助于丰富沿线各民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故选C项;中国传出或引进的物品及技术只是当时物质生活的一部分,“主要物质内涵”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就已开通,排除B项;造纸术、印刷业、玻璃及糖的制造技术并不属于农业技术,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租”“庸”“调”等信息可知该赋税制度是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故选B项;根据所学“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选项时间表述错误,排除A项;“庸”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与材料中的租庸调制不符,排除D项。7.【答案】A【解析】第138页共138页,根据材料“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等信息可知这里的他是王安石,结合所学,王安石为了改变“积贫”局面采取了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措施调控经济开辟财源,故选A项;根据所学,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触犯了官僚利益遭到上层官僚的反对,变法中的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了负担,没有给农民更大的利益,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排除B项;根据所学,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排除C项;根据所学,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胡汉分治”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各族的经济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适应各族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不同的生产方式,稳定整个国家的发展,辽采用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故选B项;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是根本目的,不是出发点,排除A项;“胡汉分治”的制度并不是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而是为了协调契丹诸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排除C项;这一做法有利于民族融合,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可分析得出,非农业税在宋朝的赋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逐渐超过农业税的比重,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来源,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地域的变化,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宫廷内设有‘教坊’,较大的城市中都有歌楼伎馆,有些贵族、官僚、豪绅的家里也有歌伎舞女”,可知宋词的繁荣是因为适应了宫廷、贵族官僚、豪绅、及市民各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反映科举考试与宋词繁荣之间的关系,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文化娱乐设施的不断健全只是宋词繁荣的一个原因,选项未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理学对宋词的影响,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第138页共138页,根据题干中的“倭寇的实质是海禁与反海禁”得出海禁导致倭患问题,所以该学者认为政府的政策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得出海禁关乎国家稳定,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故选C项;题干仅仅提到倭患,而没有提到其他统治危机,所以没法得出A的结论,排除A项;由题干中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放弃海禁政策”可知,是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倭患问题,排除B项;由题干中的“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之举并非战争,而是官方政策的转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放弃海禁政策”可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略13.【答案】B【解析】根据“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可知,晚清时期出现了对《红楼梦》从政治、伦理、社会、哲学等多个角度的分析,这表明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评价,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小说《红楼梦》新的评价,不能表明传统小说焕发了新的生机,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想是指明清之际主张做学问必须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材料没有反映经世致用思想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对《红楼梦》的不同评价视角,并没有表明其价值,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15.【答案】C【解析】第138页共138页,根据图表可看出1877年中外轮船总吨位差距不是很大,而到了1907年中国进出口的轮船总吨位降低,而外国轮船进出口的总吨位上升,结合所学19世纪70年代,伴随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中国航运业起步,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航运业受到压制,故选C项;根据图表可看出,近代中国进出口的轮船总吨位在下降,材料并未反映民族航运业的成长,排除A项;仅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各通商口岸进出的中外轮船总吨位变化情况,无法反映出,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排除B项;根据所学,外国的经济侵略是从沿海开始的,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在慈禧太后对列强宣战诏书下发之后,东南互保没有尊奉宣战诏书,“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清政府对地方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权威,故选D项;地方督抚是清政府在地方的大员,他们与清朝中央政府是利益共同体,所以说他们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之后,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的时候实现的,与题目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仅仅反映的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东南部分督抚临时性的没有尊奉宣战诏书,据此不能说明他们反对清政府的基本政策,排除C项。17.【答案】D【解析】据材料“租界会审公廨组织额外公堂审判,判处章太炎、邹容永远监禁”,可知租界并未按照清政府的设想将章、邹“引渡或处决”,说明清政府并不能完全掌握其内政外交,故选D项;“苏报案”之后反清革命团体并未进入低潮,排除A项;租界的做法与清政府的设想不符,因此不能得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清政府对局势的掌控,并没有提到保皇党与革命党的论战,排除C项。18.【答案】D【解析】1936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加深情况下五四运动被定义为启蒙运动,是时代的需要,故选D项;此项是五四运动的意义,不是材料说明的主旨,排除A项;此项是五四运动的特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1936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排除C项。19.【答案】C第138页共138页,【解析】题干中“指出博古、李德要负主要责任”“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遵义会议,故选C项;遵义会议基本纠正了“左”倾错误,团结了党,排除A项;遵义会议前,中共被共产国际的遥控,之后摆脱了共产国际的遥控,排除B项;宣告长征最后的胜利是1936年甘肃会宁的三军会师,排除D项。2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①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②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11月,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发生在1945年,④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于1927年到1928年;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①④③②,选择C项符合题意。21.【答案】B【解析】“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说明武汉会战推动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选B项;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C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材料漫画1947年《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主要针对的是国民政府为维持内战,滥发纸币,造成严重通货膨胀,故选C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经在1945年取得胜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政府迫害民主人士,排除B项;官僚资本的掠夺与《向炮口要饭吃》无关,排除D项。23.【答案】C第138页共138页,【解析】据材料“1951年……应当使新民主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都得到发展”,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应结合国情发展经济,故选C项;据材料“应以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轻工业以及必要的军事工业,然后建立重工业”可知工业化道路不符题意,排除A项;1951年仍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至1956年,不符题意,排除B项;据材料“‘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将很长”可知迅速确立不符题意,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九五”时期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比较图,机电产品的增长速度由1996年9.8%到2000年的36.9%,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速度由1996年的25.5%到2000年的50%,虽有曲折,但总体态势良好。所以在“九五”期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速度的增加,反映了我国工业呈现高质量的增长态势,故选D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21世纪初,与“九五”期间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与国民经济结构无关,排除B项;2001年。我国加入WTO,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第II卷26.(12分)【答案】(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意义:推动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疆域国家取代了部族国家(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4分)(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1分)(3)原因:疆域辽阔。第138页共138页,关系: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措施:控制人事任免权;加强监督;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5分)(4)启示:应当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防止地方割据。(1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1)第一小问时代,据所学秦朝的统一有关知识可知,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可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据材料一“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可得疆域国家取代了部族国家,据“中央直接管理各郡”可得推动中央集权制的形成。(2)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二“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结合西汉的建立有关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后果,郡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如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3)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三“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可得疆域辽阔。第二小问关系,据材料三“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得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第三小问措施,据材料三“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可得控制人事任免权;据材料三“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可得加强监督;据材料三“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可得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4)本小问为开放式设问,可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作答,如应统筹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制定合理制度来防范地方割据等等,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7.(20分)第138页共138页,【答案】(1)特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经济区域由单一向各具特色的多个经济区域发散。(6分,任答两点即可)(2)来源区:两淮及江南地区。(3分)原因:北方连年战乱;北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丰富的劳动力;江南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江南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8分,任答三点即可)(3)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由北向南逐步扩大范围,经济中心逐渐南移。(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以前的主要经济区是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从西周开始,泾渭流域成为新的经济区”可得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经济区”可得经济区域由单一向各具特色的多个经济区域发散;根据材料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而南方江淮地区则相对落后”可得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2)第一小问来源,根据材料二“宋初只从江淮漕运数十万石米至京,太平兴国初达四百万石,大中祥符时已达七百万石;南宋迁都临安,行政中心所用米也是由两浙路及江东路供给”可得两宋粮食来源区是两淮及江南地区。第二小问原因,根据题意即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北方人口在连年战乱中急剧减少”可得北方连年战乱;根据材料“而一些北人南下的集结区人口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长。于是拥有大批劳动力的江南地区的广袤土地被开发”可得北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丰富的劳动力;江南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结合所学,江南地区社会环境稳定也是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3)根据材料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而南方江淮地区则相对落后”和材料二“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很快超过了北方”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区城经济发展由北向南逐步扩大范围,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的趋势。28.(10分)第138页共138页,【答案】(1)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结束。(2分)(2)指:国共合作。(1分)力量:中国共产党。(1分)(3)暴行:①制造南京大屠杀;②实行“以华制华”方针;③实行“以战养战”;④实施“三光”政策;⑤对重庆进行无差别轰炸;⑥实施细菌战;⑦推行“慰安妇”制度。(3分)(4)意义:①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④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⑤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3分)【解析】(1)据材料一“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结束。(2)第一小问“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据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华。第二小问力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积极提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据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得出制造南京大屠杀;据材料三“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结合所学得出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实行“以战养战”;实施“三光”政策;对重庆进行无差别轰炸;实施细菌战;推行“慰安妇”制度。第138页共138页,(4)据材料三“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得出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据材料四“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跟他儿子的一次谈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战场的伟大作用:‘你想想看,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难道不会是这样吗’”结合所学得出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9.(10分)【答案】(1)三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分)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中国革命的动力:工农联盟基础上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1分)(2)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分)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解析】第138页共138页,(1)第一小问三部,根据材料一“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在农村存在发展的条件,阐明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割据理论,初步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第二小问中国革命的道路,根据所学,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第三小问动力,根据材料一“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农联盟基础上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2)第一小问论述,根据材料二“从根本上冲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思想束缚”可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二小问根本问题,根据材料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及‘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内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所学可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138页共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