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共7篇,共100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任务。岭上梨花雪张峪铭①三条岭原是古徽道必经之地,可时光的草早已将古道湮没。岭上人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栽了梨树,于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得游人四方来。②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走过山冈,穿过古亭……举眼一望,无边景色迎面扑来。那满山的梨花,攻陷了整个山梁,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成了梨花的配角,就像一匹巨幅白绢上点缀一点绿和一抹红,将那梨花衬托得更加洁白。梨花的配角,还有那奇形怪状的褶皱石。梨树植在山石间,山石卧在梨树前,就如袭一身白裙的女模特,倚在肌肉健硕的男子身边,一个风情万种,一个雷霆不动,演绎着温柔与野性之美。③梨花当然是岭上的主角,但她有时也退到幕后,若你定格一景,梨花又成了游人的背景。你看那一班女子,穿红着绿,手拿纱巾在梨花古道上舞动起来,那洋溢的笑颜,与梨花相映成美。你才知道人因景而游,景也因人更生动。④我坐在古道边一块石头上,望着游人如织,花开如雪,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的生命与人类一样。当最后一场春雪融化后,梨树枝头生出些白米粒,小小的、涩涩的如懵懂女孩;等睻风一遍遍拂过,那白色的花苞竞相开放,那纯粹的白,如少女的裙裾,那淡黄的蕊,如少女的羞涩;再过几天花开得更加恣意,嫩绿的叶也悄悄长了出来,就像系着绿围裙的少妇,腰肢随风摆,楚楚动游人,想必那果实早已孕育在腹中了吧。“女人如花”的比喻可溯源到《诗经》中的“桃之夭夭”,只不过桃花演绎的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而梨花带着一分圣洁、一分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难怪有人称梨花“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天地之间,她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给你一世素容。⑤我想梨花是不是天地间的白衣使者?她开在清明前,一夜间扯起了白幡,天朗气清,山河素白。“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祭奠是为了吊慰感恩,出城寻春是为了守住更好的人生。人类啊,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就像梨花坚守着她的清白和淡淡的清香。⑥第18页共18页
岭上梨花雪,将梨花的白,用雪作喻。你远观如雪满山,近看如雪飖落。梨花的香也很特别,以至于让人忽略了。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人。当她的皎白之容冲击着你的视觉时,你的嗅觉变得迟钝了。即使你贪婪吸取,也不见香气芳踪;倘若静心感受,定有一缕暗香。这也印证着一个道理,给你太多,幸福难觅;若有缺憾,才能幸福满满。⑦岭上梨花雪,三月始盛开。莫道伤春语,明年你再来。看到纷纷零落的梨花,我伤感地念叨着,也期待着来年岭上的春天,期待那一场梨花雪。(选自2016年6月3日《安徽日报》,有删改)(1)唐代诗人将“雪”比作“梨花”,而本文作者将“梨花”比作“雪”。你认为本文中将“梨花”比作“雪”有哪些妙处?(2)宗璞先生托紫藤萝以言志,而本文作者借梨花以寓意。请结合本文对梨花的品质、特点的描写,谈谈作者借梨花寓了哪些“意”。请分点概括。(3)作者在文中说:“(我)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的生命与人类一样。”宗璞先生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请结合具体内容,试着探究为什么文人们总将花和人联系在一起表达情志。1.(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数钱李书霞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第18页共18页
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币和分币。工资虽少,但细细地数起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父亲数毕,报出数目,递给母亲。母亲笑眯眯地接了,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个隐秘的柜子里。她坐回饭桌旁,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尽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跃,急不可耐地夹菜刨饭、大快朵颐。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爸爸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沙发上,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⑥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⑦父亲坐在沙发上,抬起浑浊的眼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⑧“左手数。”母亲叮嘱道。⑨父亲转头望向窗外,迟疑了一下,顺从地换了左手。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来,把毛票归一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数完以后,母亲问他:“多少钱?”⑩“没记住。”父亲难为情地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⑪“再数数。”⑫父亲又数一次,数过三四次,方才报出钱的数目。⑬整理菜钱这件小事,令他的眼神重新活泛起来。一段时间后,父亲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他又主动揽下一项任务:拣谷粒。每天上午,父亲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慢慢把米粒中的谷粒选出来。隔三差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⑭父亲和母亲心照不宣地玩着“数钱、选豆”的游戏,三个月后,父亲能独自站立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练习走路。刚开始,只能扶着沙发走;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现在,活动空间更大了。两个老人家,又能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了。⑮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1)选文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效果?第18页共18页
(1)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2)选文第⑬段中画线部分“不小心”三个字有何深意?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3)选文结尾说:“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请你分别说说两种姿态里饱含着怎样的情分?1.(15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四小题。聪明人和智力障碍者和奴才鲁迅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我想,你总会好起来……”“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第18页共18页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智力障碍者。“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这怎么行?……”“那么,你带我去看去!”智力障碍者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这不行!主人要骂的!”“管他呢!”他仍然砸。“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智力障碍者赶走。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1)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智力障碍者”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2)联系上下文,关注“导读”,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3)作家毕飞宇认为,闰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第18页共18页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2)“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1)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智力障碍者”?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1.(15分)课外阅读。阅读后完成文后各小题。兴安的雪朱明东①一片一片,银如烟,白似雾,在群岭上纷纷扬扬飘荡。这是大兴安岭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它来得正是时候。②初见兴安雪,是1982年的深秋。年少的我跟父母在大兴安岭上收白菜,虽是热火朝天,却因远离故乡而心情黯然。上午,天还晴着,可到了下午就阴起来。温度瞬间降了许多,风也硬了,刮在脸上生疼。我停下手中的活儿嚷嚷着要回家。父亲说:“要下雪了,得抓紧把白菜收回家。”我噘着嘴,硬着头皮在寒风中继续收白菜。大白菜足足装了一卡车,我正准备上车,手背儿却凉了一下,一朵晶莹的雪花亮亮地呈现在眼前。“下雪啦!”我仰起脸兴奋地大喊起来。雪花一朵朵在空中绽放,远处的山岭,近处的树林,所有的景色,都在雪中变得朦胧。当我们载着满满一卡车大白菜到家时,大雪已漫天卷地般把整个大兴安岭覆盖起来。院落里,街道上,群岭间,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白色的纱幔。父亲真是想得周全,要是放在第二天收割白菜,那白菜还不得让雪给埋在地里呀。屋外大雪弥漫,仓房里摞满了我们收回来的大白菜。③第18页共18页
一棵棵白绿相间的大白菜,在大雪覆盖前成了全家人喜庆的收获。也就是这一天,我正式接纳了大兴安岭,真正将它视为自己新的家乡。温暖的炕桌前,我们听父亲讲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故事。开发大兴安岭那几年冬天格外冷,雪下得也猛。对大兴安岭而言,一下雪,就意味着一年里漫长冬季的开始。冷的天,白的雪,外加寂静的群岭,让人感到孤独和恐慌。那厚厚的积雪被阳光晃得格外刺眼,更让人感到大兴安岭刺骨的冷。④雪落兴安,没有大路,很多时候人都要行走在无边无际的密林中。踩着厚厚的雪,有时一脚下去,半截身子都被雪埋住了,难以跋涉。天冷、降雪,风也总是刮不完。风夹着雪,雪裹着风,冰天雪地中,开发建设者们咬紧牙向老林子深处开拔。腿冻麻了,手冻裂了,鼻子也冻白了,但人们还是坚定地往前走。往前走,前面的视野会更开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雪中,人们行走出一条冰雪的弧线。高寒禁区,终于被这英雄的群体所突破,在他们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铁路,还有纵横交错的条条公路,座座崛起的贮木场。父亲说这话时,我看到了他眼中闪动着晶莹的光,就像飘到我手背上的那朵雪花一样。⑤兴安岭的雪,为我带来了无限的诗情。即便雪再大,路再难走,自己都能走出一道风采来。每次下雪,我都尽情地观赏,总试图把洁白的雪与多彩的梦融在一起。兴安的雪比老家大平原上的雪更加凌厉。它清澈而纯洁,飘逸而洒脱,把逶迤的群岭瞬间泼成一幅黑白相间的水墨画。雪花飘,梦儿摇,年少的热情迅猛燃烧。至今想来,兴安雪,应该是点燃我文学梦的使者。⑥“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兴安的雪,把我从年少牵到中年。2003年冬,我在家中临窗而立,飘扬的雪花在窗外飞舞,我的心也仿佛变成雪花。雪越下越大,倏忽间,变成了晚春时节江南的梨花,一瓣瓣儿,慢慢地、轻柔地落下来,白了大地,醉了时光。⑦有一年,都到了十一月中旬,大兴安岭南麓仍未下雪。在我心里,不下雪,那还是大兴安岭吗?尽管室内热气腾腾,可外面不见一抹洁白,着实令我不安。一连几晚,我都睡不踏实。一日下班时,忽然感到朔风强劲,云阴天暗,心中窃喜,这天要下雪了。果不其然,第二天一觉醒来,拉开窗帘,哎呀,窗外早已被厚厚的雪染成银色。我情不自禁找出相机,穿戴整齐,兴奋出门。我要把这珍贵的雪,收藏到我的镜头中、我的记忆里。⑧第18页共18页
可一楼的单元门却推不开。谁能把门堵上?我一急,用肩膀猛地推开了门。一大堆带着风的雪涌进来。这雪下得可真够大。小区院内的雪差不多半米厚,停在院子里的车都陷在了雪中。我惊奇地打量着这场丰厚的大雪,被它不同凡响的景象惊呆了。我顺手在一辆小车顶上抓了一把雪吞入口中,一阵特有的清凉和寒气旋即绕在舌尖。踩着绵柔的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仿佛又回到童年。小区外的街道就像铺了一条长长的厚厚的白棉被,偶有车辆的辙印,也显得富有情趣和诗意。路两旁的树也灵动起来,它们似一个个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子,在等候众多宾朋的祝福。哦,兴安雪,这就是你的静美和纯洁。这场迟到的雪,让我兴奋很多天。我在银装玉砌的世界里尽情地拍摄。银色的小桥,洁白的雕像,在我的相机里美成了一幅幅灵秀的画。⑨春的风,夏的雨,秋的霜,都不足以释放大兴安岭内在的气质,只有冬的雪,才让世人领略到大兴安岭的高洁和纯美。⑩对大兴安岭人而言,除了对山岭和林木有特殊的情感外,就是雪。大兴安岭的雪一般要到立冬后才站得住,提前下来的,很快就融了。持续半年的降雪,把大兴安岭人的性格塑造得格外豪放和洒脱。雪中,约上三五位好友,在温暖的酒馆里,满斟慢饮,情酣意畅,岂不快哉?冰天雪地,山岭是宝,林木是宝,浩荡的兴安雪也是宝。如今的大兴安岭,因雪而生财,因雪而致富,雪带火了旅游业,壮大了冬泳队伍,拓展了运动场地,大兴安岭人巧用这壮美的冰雪,书写发展新篇章。雪,点染了北国群岭;雪,醉美了千里兴安;雪,塑造了大兴安岭人扎根边疆的坚强品格。⑪周末,雪悄悄降临,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在空中绽放。小城上空飘着雪,群岭间舞动着雪。绵延的大兴安岭渐渐被雪裹了起来,严严实实的,不惹一丝尘埃。《人民日报》(2019年12月07日)(1)通读全文,说说“兴安的雪”带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2)大兴安岭人为何对雪有“特殊的情感”?请结合第⑩节作简要分析。(3)品析语言。i父亲说这话时,我看到了他眼中闪动着晶莹的光,就像飘到我手背上的那朵雪花一样。(品析加点的词语)ii雪越下越大,倏忽间,变成了晚春时节江南的梨花,一瓣瓣儿,慢慢地、轻柔地落下来,白了大地,醉了时光。(从修辞的角度赏析)(4)请对文章最后一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1.(14分)十万残荷顾晓蕊①又是一年凛冬到,山寒水瘦,我乘车穿过半座城,去湖边看荷,拍荷。当然到了这个时节,沿着曲曲折折的湖畔,能看到的只剩残荷了。②路上见熟人,得知我去拍残荷,大为不解,一脸惘惑,这么冷的天,跑去看枯枝凋叶?我只是笑笑,也不作答,世间事,原本懂得就值得。③倘以为那些残荷,孤绝、凄冷,尽是凋败景象,倒也不尽然。若单看每一株残荷,纤枝枯瘦,孑然如鹤,但十万残荷,一片连着一片,绵延数里,便显得声势浩荡。④算来,我搬来这座小城已二十余年,体会到残荷之美,却是近几年的事。⑤在葱绿的年纪,也喜欢荷,只是我那时迷恋的,是亭亭而开的荷,绽于碧波之上。“山有扶苏①,陨有有荷华。”它从《诗经》中迤逦而来,宛若临水照花的仙子。第18页共18页
⑥犹记那年,去江南小镇游玩,看上一件旗袍。青绿的锦缎底子,一朵荷盛绽在裙摆处,令人想起苏轼的那句词:一朵芙蕖③,开过尚盈盈。只轻轻地一望,便被深深吸引了。我穿上它,想去西湖走走。漫步在苏堤上,眺望湖中的荷,红红白白,开得绚烂浪漫,我心里的喜悦一圈圈漾开。我虽生得寻常模样,好在有鲜亮的青春底子,一袭玲珑旗袍穿在身,便有了风情,有了味道。想来,那时对荷的喜爱,是沉醉于它浓烈、张扬的美。⑦而今人至中年,越来越喜欢简静的生活,守着一颗简单的心,平平静静,安安宁宁,岁月如此静好。走过小半生光阴,再看残荷,终是懂得,当繁华落尽,洗却尘俗,它已抵达至简之境。生活的美,不在于曾经轰轰烈烈,而是归于平淡后,那一份宁静从容。⑧沿着湖边一路走来,赭褐色的枯枝,高掣着残破的叶子,自在地随风摇曳。并非一朵,两朵,百朵千朵,而是十万残荷,恣意地临风起舞,犹如万马奔腾的狂欢。⑨A近观株株残荷,或弯曲如弓,或扑倒水面,或昂然挺立,无论哪种姿态,都是一幅幅水墨写意。它曾有过多妖娆,多盛大,而今就有多苍凉,多萧落。⑩画坛怪才李老十,独怜残荷,斋号“破荷堂”。他懂荷,惜荷,画荷,与残荷仿若前世的知己,有着灵魂的相通与相惜。他笔下的秋荷、雨荷、风荷、月荷、墨荷,萧索冷峻,独立苍茫,自有一种清净深远的意味。他有一幅画作《十万残荷》,洇④染纸上的十万残荷,携着冷瑟的萧杀气息,在你面前铺延开来,充溢着铁马冰河的悲壮。这满目凄荒里,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⑪吴贯中也画残荷,却枯而不朽,凋而不伤,相较而言,我更欢他画中的意境。明快简洁的淡墨线条,舒展横斜,虚实有致,勾勒出残荷独有的韵致。那一茎茎枯荷,萎了,败了,已撑不起昔日的繁华记忆,却又枝叶清朗,筋骨铮铮。一如画家本人所说:想画的已非荷非塘了,而是自己的春秋,自己的风骨。⑫一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年近半百才热衷画荷,他笔下的荷,红花墨叶,偶有鸳鸯、蜻蜒、翠鸟点缀其间,热烈,饱满,奔放。即使画的是荷枯藕败,也画面清朗,天真洁净,显现着灵动的气蕴和勃勃的生机。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能抵达哪一重,看各自的修为。白石老人的作品中,充满禅味禅趣,不贪,不求,不争,不执,如此圆融平和,已达人生至境。⑬人活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也无需讨好任何人,只安心做回自己。以一株残荷的姿态,不攀援,不依附,在风中在雨中,站成一道绝美的风景。⑭第18页共18页
我沿着湖畔边走边拍,走出十余里,满目残荷,一塘连着一塘,一片挨着一片,寥落,冷清,宛如一曲悲壮的歌。它们在凄风苦寒中,敛尽光芒,于时光的无涯里,站成水性。那一株株残荷,看似枯瘦清冷,却又坚韧饱满,或弯折,或扭曲,蜕变幻化成不同的形态。就选小小的莲蓬,也桀骛,孤高,带着凌驾万物的美,挺立在水面上。我默望着,心中忽地充满感动。要知道残荷的凄美,何尝不是一种新生,它们在积蓄力量,等待来年的再次盛放。⑮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道: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还真是如此,仿佛是转瞬之间,青春远去,鬓角白发渐生。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老了,亦无需伤怀,要老得有气韵,有风骨。其实,只要你愿意,依然可以活得优美、精致、高贵,拥有个气象万千的世界,B那么,你就活成了一株残荷,在寂静的时光里努力地纹放、从容老去,既不负光阴,也未曾辜负自己,这的人生才算是完满的。【注释】①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②隰(xí):洼地。华:同“花”,③芙蕖(fú):荷花的别名。④洇(yīn):墨水着纸向周围散开。(1)闻读全文,根据提示要求填空。画家笔下的残荷画中残荷的美①萧索冷峻,独立苍茫吴贯中画的残荷②③④(2)自选角度,给第②段和第段画横线句子作批注。iA.近观株株残荷,或弯曲如弓,或扑倒水面,或昂然挺立,无论哪种姿态,都是一副幅水墨写意。iiB.那么,你就活成了一株残荷,在寂静的时光里,努力地绽放,从容老去。(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集⑥段有何作用?(4)本文与《白杨礼赞》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拜谒李时珍陈世旭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蕲春①,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第18页共18页
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氲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②。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盼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有删改)【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第18页共18页
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神秘圣洁的氛围,意在烘托表叔的形象。B.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C.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D.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2)文中写“我的表叔”对刻画李时珍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i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赏析加点词语)ii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赏析句子)(4)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请简要概括。(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14分)阅读《美丽的藩篱》,回答问题。美丽的藩篱刘心武1954年春天,我12岁,在北京隆福寺小学上学。有一天,学校停课,老师带领我们到猪市口大街(今珠市口大街)南边参加义务劳动。那一片地方现在广为人知,就是中国美术馆所在。记得那一年还没有修建中国美术馆,只是拓宽马路,好把从朝阳门,东四到沙滩一直通往西四的道路疏贯。工人师傅们已经把那一片地方的房屋拆得差不多了,参加义务劳动的人们只需把一些未及时清理的砖瓦碎木集中到指定的地方去。到了工地,只见早已有很多大人在其中忙碌。那时我系着红领巾,在老师带领下干得满头大汗,一身是灰,却满心高兴,生怕落后。我正忙着把一摞砖头抱到指定的集中点去,忽然看到了我的妈妈,吃了一惊。因为清晨妈妈给我热早点时,并没有说起来这地方参加义务劳动的事呀!但是我很快也就想明白,一定是我上学以后,街道上才通知居民们来义务劳动,号召各方齐心协力﹐把那片拆迁地的清理工程干完。妈妈年轻时当过小学教师,那时却成了家庭妇女,可是她热心街道工作。妈妈当时年过半百,相当胖,干起搬运杂物的粗活自然十分吃力,脸涨得通红,可是她满面春风,仿佛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家自1950年从重庆迁到北京以后,眼见着北京市政府疏浚什刹海、翻修下水道、增补自来水设施、开辟一条又一条的公共汽车线路……爸爸妈妈提起来总是赞不绝口,现在能亲自参加提高首都生活品质的工作,妈妈那种心甘情愿的劲头,自然体现在每一个动作里。我望见了妈妈,而且,妈妈一定也望见了我。第18页共18页
A我伸长脖子,身体前倾,使劲朝她挥动手臂,张大嘴做着口型,拼命地向她显示:“嘿!我在这儿呢!我在这儿劳动呢!”可是,令我非常失望并且惊诧的是,妈妈眼光从我身上掠过时,却仿佛是看到一个她并不认识的孩子,倒也不是冷淡,她脸上分明有着微笑,然而那只是看到任何一个参加义务劳动的少先队员时都有的微笑,而不是我所期盼的那种看到她最心疼的幺娃儿的特殊笑容!我几次试图接近她,并且频频以夸张的肢体语言以期引起她的关注,然而她却依然不给我哪怕只是表情上的一个小小的特殊回应!情急中,我一个趔趄,跌倒在地,磕破了腿。我恨恨地望着那边的妈妈,心想难道你还不来管我吗?可是,她却直起腰来,耐心地跟一位去问她什么事的老大爷解释起来……班主任老师赶过来,扶起我,并且忙带我去卫生站清洗伤口,涂红药水。当时的我,怎么也弄不明白,妈妈为什么在义务劳动的工地上不格外地关照我。那天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正在厨房里烧我最爱吃的豆瓣鲫鱼……晚饭前,她仔细查看了我腿上磕破的地方,说不要紧的,又嘱咐我先洗个脸再吃饭,晚上要洗个澡……晚上洗了澡,我忙着赶作业,也就没有问妈妈,为什么在那工地上,她对我视而不见。这事我始终没有追问她。其实越到后来,越用不着问。B这类事后来经常出现,都很细小,形态不一,含蓄微妙,然而如雪花飘落积累,使我的认知越来越澄澈清明:妈妈一再地在我生命的活动空间中,设置出无形的藩篱,使我懂得,藩篱的一边,是我们温馨的家,在这个区域中,我尽可享用亲情,悠游自在,甚或偶尔撒娇使性;而藩篱的另一边,是公众社会以及他人所在,我要从小懂得,在公众社会中不可仗恃或依赖亲情温恤,并且一般来说他人不可能,也无义务给我以“么娃儿”式的宠溺优待。我一天天地长大成人,应尽早习惯于在公众社会中奉献,学会与他人耐心磨合,艰辛劳作,独立生活!在我17岁离家独立生活之前,妈妈给我以深刻的影响,她为我设置的藩篱,是无形而美丽的。这是她给予我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我的人生已过中途,回顾往事,我有许多的错失,有时甚至是重大的失误,然而,托庇于妈妈给我的教养,我从来没有犯过公私不分,或人我不分的错误,并且,我总是能像她那样,在把自己家藩篱内的东西贡献给藩篱外的社会和他人时,只觉得欢愉,而视任何将藩篱外的公家或他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为奇耻大辱。1988年,电脑在中国还是相当稀奇的东西,一位朋友送了我一台电脑以助我写作,我毫不犹豫地将那台电脑捐给了当时我任职的单位。恰在那一年,妈妈不幸在成都仙逝,我在流泪祭奠妈妈时,心中告慰她说:“您为我设置的人生藩篱,我要再传给您的孙子,那将是常青的、美丽的藩篱。”(有改动)(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解文章标题《美丽的藩篱》的含义。第18页共18页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i我伸长脖子,身体前倾,使劲朝她挥动手臂,张大嘴做着口型,拼命地向她显示:“嘿!我在这儿呢!我在这儿劳动呢!”ii这类事后来经常出现,都很细小,形态不一,含蓄微妙,然而如雪花飘落积累,使我的认知越来越澄澈清明。(4)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理解文章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6)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妈妈为儿子设置人生藩篱的做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看法。第18页共18页
答案一、散文阅读(共7篇,共100分)1.【答案】(1)岑参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梨花喻雪,本文题目中的“梨花雪”是用雪喻梨花,巧用诗意,推陈出新;“梨花雪”既指梨花的洁白,也暗含圣洁的品质,一语双关,赞美了梨花纯洁而高贵的品质。(2)①梨花圣洁、高贵、素雅的品质启示人们做人要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②梨花开在清明之前,仿佛在祭奠万物生灵,想让人类懂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③梨花坚守不变的清白,坚守淡淡的清香,启发人类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④梨花的暗香很特别,易让人忽略,告诉人们:只有静心感受,才能觅得更多的幸福。(3)《岭上梨花雪》一文的作者将梨花与人的一生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发现两者重叠的部分;《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将紫藤萝所遭遇的命运变迁与人的生离死别联系起来。这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花喻人的写作从《诗经》就已有之。中国文人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花儿与人同为大自然中美好的生命状态,当人完全沉浸于花的世界时,才能从花中发现自己,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人性。同时,将自己的情感用花来表达,显得含蓄委婉,意味深长。2.【答案】(1)主要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当年挣钱的不易和对来之不易的收入的珍惜及奋满足之情。(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半句总结前文,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场景逐渐消失了。后半句提示下文,设置悬念,暗示父亲老了,有了什么特殊状况(3)“不小心”其实是故意为之。这里表现了母亲既要给父亲足够的锻炼机会,又要让他不易察觉的细心。体现了父母之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深厚淳朴的感情(4)年轻时数钱,充满骄傲和自豪,父母一个挣,一个管,把穷困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两个人相互支持的情分可见-斑;有病时数钱,笨拙可笑,这里数钱不再是为了过日子,而是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的关心呵护。两个人年老时相互扶持的青分感人至深。3.【答案】(1)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智力障碍者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2)“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好毫不着急得样子;“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3)第18页共18页
相同之处: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比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智力障碍者诉苦,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例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智力障碍者要砸墙,就惊恐不已。不同之处: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而文中的奴才,为了稳做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智力障碍者,向主人要功献媚,显得很丑恶。(4)示例1: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的。他不计后果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智力障碍者”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和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智力障碍者”,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绝望中犹有希望。示例2:“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智力障碍者。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智力障碍者”——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智力障碍者”被冤枉和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悲观。4.【答案】(1)孤独和恐慌(刺骨的冷);无限的诗情(点燃文学梦);高洁和纯美(静美和纯洁)。(2)大雪把大兴安岭人的性格塑造得格外豪放和洒脱;大兴安岭因雪而生财致富,书写发展新篇章;大雪塑造了大兴安岭人扎根边疆的坚强品格。(3)i“闪动着”一词写出了父亲回忆往事时动情、饱含热泪的情状,表现了父亲被开发建设者们不怕困难、扎根边疆的坚强品格深深地感动。ii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江南的梨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兴安岭的雪洁白、轻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雪景的喜爱和陶醉之情。(4)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照应了文题;在内容上深化了文章主旨,进一步歌颂了大兴安岭雪的飘逸、纯洁;并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5.【答案】(1)李老十画的残荷;枯而不朽,凋而不伤;齐白石画的残荷;画面晴朗,天真洁净(2)i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残荷或弯曲或扑倒或挺立的各种姿态和苍凉萧落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残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18页共18页
ii运用比拟,将人当作残荷来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人即使老了,也要有气韵和风骨,要活得优美、精致、高贵,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升华了文章的主题。(3)运用插叙,回忆了“我”年轻时一次赏荷的经历,那时“我”喜欢的是亭亭绽放的荷,喜欢它的绚烂浪漫、浓烈张扬,与而今人到中年的“我”喜欢残荷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历经岁月的洗礼后对平淡的宁静从容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本文用残荷象征独立、坚韧、从容的中年人及其精神,礼赞了经历岁月沉淀后的中年人,他们追求宁静从容的生活,具有独立清朗、不攀援依附、随波逐流,也不张扬浮夸的人格。《白杨礼赞》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象征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奋起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农民、战士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的赞美。两文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给人以意境无穷的感觉,丰富了人们的联想,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6.【答案】(1)A(2)①有助于李时珍形象具体化,让读者对李时珍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②衬托李时珍形象的高大;③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意思答对即可)(3)i“枯瘦”一词,赋予村庄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瘟疫弥漫下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ii“高”突出李时珍高尚的品格;“低”写出李时珍谦卑的姿态;“高”“低”看似矛盾,实则凸显李时珍心怀天下、救济苍生的“伟大医者”形象。(意思答对即可)(4)①山野采药;②编纂《本草纲目》;③为百姓治病。(意思答对即可)(5)要点:①医学成就和影响跨越时代;②成为医道仁心的象征;③心忧百姓,不慕荣华,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意思答对即可)7.【答案】(1)妈妈在义务劳动的工地上认真劳作,对同样参加劳动的“我”视而不见,教会“我”在公众社会中不可依赖亲情温恤,要学会奉献、合作、独立生活。(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藩篱”在文中喻指“无形的界限”。界限一边是温馨的家,我们可以享受亲情,偶尔撒娇;界限的另一边是公众社会及他人,我们要习惯贡献,学会合作,艰辛劳作,独立生活。妈妈教给“我”这个正确而深刻的道理,令“我”受益终身,所以称之为“美丽的藩篱”。(3)i第18页共18页
运用动作描写,“伸长”“前倾”“挥动”“张大”这一系列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我”想引起妈妈关注的急切心理。ii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妈妈潜移默化教育“我”的种种小事比作飘落积累的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对“我”的正面影响——使“我”的认知越来越澄澈清明。(4)①教子有方:她在工地上不与孩子打招呼,也不给孩子任何的帮助,以此让孩子懂得在公众社会中要乐于奉献,学会独立。②疼爱孩子:在家里,她给孩子做饭,查看伤口,细心叮嘱,格外耐心。③无私,乐于奉献:她热心于街道工作,虽然年过半百,但是搬运杂物时心甘情愿,满面春风。④做事有原则,公私分明:在外面的劳动中对孩子绝不优待,在家里对孩子悉心关爱、呵护。(5)表明了“我”对妈妈的怀念、赞美和将妈妈教给“我”的做人做事原则传承给下一代的决心;照应标题(或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6)这种做法是很有必要的。妈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的爱,但是每当我到了公众场合时,妈妈都会特别提醒我要遵守公共道德,也教育我在集体中要团结他人,乐于奉献。我感激妈妈对我的教育,让我在学校能够和同学融洽相处,而且感到快乐。第18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