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ID:79201 2022-01-02 1 8.88元 39页 1.05 MB
已阅读10 页,剩余29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8.88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6.阅读回答:________那年中考,我以0.5分惜败重点高中,顿觉得天地变色,前途渺茫。镇高中五个班两百人左右,近年的成绩非常糟糕,一本达线的只有百分之二。我拖着疲惫的双腿走在回家的路上,正遇见父亲挑看稻子从田埂走上大路,浑身泥泞。他见到我,停了一下,稻捆犹自上下摆动,他拿起绑在扁担前的毛巾,擦了一把洇到眼角的汗水,没有说话。感觉他在看我,然后叹了一声,说:“回去再说吧!”他挑着稻子径自走了。【甲】我没有时间悲伤,也没有理由。这是双抢的季节,抢种抢收,我拿上扁担就去稻田了。母亲显然也听父亲说了,他们都保持着沉默。只是在我以自虐的方式干活时,母亲心疼地说:“伢子,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完的,慢慢来。”这是一片阳光充沛雨水充足的肥田,今年大丰收了。桂花叔一手拿着扁担,一手夹着香烟路过时,嘴里啧啧称叹:“大伯伯,你不是说买错稻种了吗?怎么收成这么好!”父亲一边捆稻子,一边应道:“是我家稻种自己的努力呢!”桂花叔笑了:“大伯伯说聊斋呢!”父亲买错稻种的事全村都知道。他被骗了,花高价买的寻常稻种,栽下去长势慢,发现时已经迟了。父亲决定把它插在最好的田里,给予最好的照料。他挑农家肥,烧草木灰擞进去,这些先天不足的禾苗,似乎感觉到了父亲憋的那口气,在长时间的萎靡不后,开始疯长,绿得都暗了,根根尖尖的叶子,沾着露水,盈盈亮眼,硬朗了,渐渐竟然鼓胀了,抽穗了,比优质稻种收获更多。父亲有点得意。他环顾稻田,说道:“所有的优质稻,起先都是瘪稻子!”【乙】是的,没有生来就优质的稻子,一粒优质稻,要经历许多年的培育,要走过了很漫长的历程。最初的稻子,都如路边的狗尾草,营养不良,叶子焦枯,稻粒干瘪。当它发现了水田,并接受阳光、雨水的励志后,一代代的,把“优质稻”第39页共39页,的愿望基因传递着,终于成了穗长粒大,颗颗饱满的优质稻。【丙】这些感恩的稻子,他们不负父亲的辛劳,勃发出所有的生命能量,焕发出夺目的精神异彩,力压优质稻,成为父亲的骄傲。而我,并非先天不足,更寄托着父母巨大而无声的希望,我有什么理由拒绝成长,不敢面对稻子的不屈与倔强?如果不想做一粒瘪稻子被风扬弃,就要努力成为一粒优质稻在风车的劲吹下,铿锵落地。不放弃,不言败,最大可能地利用周围环境,做最好的自己。“力争做一粒优质稻!”这句话脱口而出了,父亲愣了一下,旋即笑了,他挑起稻捆,扁担一路轻歌,是对丰收的礼赞,也是对我的自信的肯定。(选自《青年文摘》2016年10月13日)(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下面对话里,父亲的说法在文中哪些地方得到印证?请加以说明。父亲:“是我家稻种自己的努力呢!”桂花叔:“大伯伯说聊斋呢!”(2)①“我的心里阳光汹涌。”②“这句话台风一般席卷了我的心灵。”这两句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在文章【甲】、【乙】、【丙】中,你觉得分别放在哪处合适?(填序号)(4)给本文选择一个最佳的题目,并说明理由。A.我的父亲B.做一粒优质的稻子C.中考之后第39页共39页,(二)文学作品阅读(14分)锅巴南在南方有牙没锅盔,有锅盔没牙,老家人喜欢说这句话,有点时不我待的叹息,也有点招架不住的自嘲。锅盔硬,锅巴更硬,得副好牙。看清人李光庭《乡言解颐》说,柴灶之釜,炊粳饭熟,而锅底之米结成凹,其色黄,其声脆,谓之锅焦。乡言曰格炸。看到“格炸”这两个字,忽然眉开眼笑,像是遇到故人,许多乡言没机会说,渐渐地就忘了。他是天津人,我们那儿是陕南,也一直管锅巴叫“格炸”,应该是个象声词,锅巴入口,格炸声远。我们那儿的锅巴,不管是白米的,还是玉米的,吃饭时并不吃,等吃完饭揭起来,装在篮子里。汪曾祺一篇文章里写老家的锅巴,也是这样处理的,不过,他们喜欢等积攒得够多,用石磨磨成粉状,称作焦屑,几勺就能冲一碗,焦香四起。我们那儿不这样子吃,常常是农忙时,煮点菜汤,把锅巴掰成小块散在锅里,撒点盐,滴点油,就是一碗好饭。这是一种吃法。还有两种吃法,一种当成下酒菜,一种烤着当点心,喝茶。唐鲁孙写陈果夫自创的“天下第一菜”,先把鸡汤煮成浓汁,虾仁番茄爆火略炒,加入鸡汁轻芡,油炸锅巴一盘,趁热浇上勾过芡的鸡汁番茄虾仁,油润吐刚,声爆轻雷……品尝这道菜时,鸡、虾味美,西红柿色艳,锅巴味香,再加上清脆的奇响,可谓耳、目、鼻、舌都得到满足,既热闹痛快,又中看中吃。唐先生对食物的品评那份精当自不必说,难得的是他摹写工夫也了得,总让人有身临之感,不免有过屠门而大嚼的馋相。梁实秋写抗战时期后方餐馆有一道菜名为“轰炸东京”,实在就是虾仁锅巴,想着当时也是一宗快事。第39页共39页,我吃过最好的锅巴菜,没有虾仁没有鸡汤,简简单单的,是在外爷家。具体时间早已忘记,应该是夏天,因为豌豆米已经圆了,当时他家里还有几位客人,先上了八个凉菜,只是奇怪,桌子中间放了一个很大的盘子,却是空的。更奇怪的是,外爷并没有招待我们去坐席,一门心思地烤一块直径尺余的锅巴,锅巴放在铁丝架上,铁丝架子放在炭火盆上,外爷等锅巴烤热,用勺子舀点猪油,给锅巴上抹,抹得很匀称,锅巴滋滋作响,焦香里那一抹脂油气息,弄得我咽下响亮的口水……只是听外婆喊了一声,我这儿好了。外爷答一声,我这儿也好了。飞快地将锅巴夹住放在饭桌的空盘子里,这次第,外婆端着半碗绿浆倾倒下来,一声脆响,锅巴再次让绿浆沸腾了,豌豆的清甜味四散。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落座,筷子都伸过去。外婆说,那锅绿浆是豌豆米,先用油,小火慢慢炒裂,再加水来熬,等它快要收浆没有收浆时,赶紧起锅……如今外爷外婆棺木已拱,这一样吃的,几成绝响。锅巴当零嘴,小孩儿喜欢,好像无话可说。当成佐茶点心来吃,却有些意思。冬天,木炭生好,等它烧得通红,祖父给火上放上架子,有时不拿架子,就放在火剪上。不着急,慢慢烤,他喜欢给锅巴上洒点白糖,愣是烤得糖融进了锅巴,锅巴轻轻的蓬勃之声,间许一粒糖落在火上飞来的焦甜,都惹馋虫。烤好了放在火边等着降点儿温,泡一杯绿茶,一口茶,一小口“格炸”,实在是口福。袁枚《随园食单》里有一种:“白米锅巴,薄如绵纸,以油炙之,微加白糖,上口极脆。”只是我们那儿的锅巴没有这么薄。离家久矣,偶尔在外头吃饭,架不住服务员的热情,点一碗锅巴粥,等端出来,黑星点点,焦糊得不成样子,燃气灶的产物。而锅巴非柴火灶莫属,那些主妇们断不会把锅巴烧糊的,她们知道该怎么烧火,用什么样的柴禾,锅巴才会焦而不糊。《世说新语》里有一则锅巴故事,说是有个叫陈遗的人,在郡里当主簿,他母亲喜欢吃锅巴,每次煮米饭,都要起一张锅巴,装在袋子里,回家时要带给母亲。后来有个叫孙恩的人起兵,君府出征,陈遗只好背着一口袋锅巴随军,一仗打下来,没打赢,士兵跑进山里,饿死了不少,陈遗活下来了,为啥?他有锅巴吃。当时人都说,这是孝心感天动地。这个锅巴轶事,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温暖的回响,格炸啊。(选自《意林》2020.24)【初识·散文之形】第39页共39页,6.作者回忆了哪些与锅巴有关的人和事?请阅读全文,完成思维导图。(3分)【细品·散文之言】7.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用勺子舀点猪油,给锅巴上抹,抹得很匀称,锅巴滋滋作响,焦香里那一抹脂油气息,弄得我咽下响亮的口水……8.请从下列作家中选出与本文作者语言风格相似的一位。(▲)(3分)A.茅盾B.朱自清C.汪曾祺【深悟·散文之神】9.文章结尾句意蕴丰富,结合全文写出你的理解。(5分)第39页共39页,三、赏析文章,学会审美体验(15分)惟有少年心昝圣骞①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本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②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③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④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⑤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声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它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⑦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第39页共39页,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⑨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⑾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有删改)6.阅读文章内容,根据提示,概括“我”的童年踪迹和心理活动。(4分)事件心理勤做笔记证明自己用心学习(1)(2)敬畏红字充满敬畏、羡慕和盼望(3)(4)7.品味语言。(4分)(1)品析第五段“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声响。”这一段话。(2分)(2)结合语境,品析第⑦段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2分)第39页共39页,8.为什么“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3分)9.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4分)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第39页共39页,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第39页共39页,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初读梳理】5.请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思维导图填写完整。(3分)【细读鉴赏】6.品读第②段和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按括号中的要求回答。(6分)(1)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一描写对刻画王婆婆形象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好歹也是一条命啊!”(你觉得这句话朗读的重音应该在哪里?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读分析】7.小说第②③段中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来描述,而第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便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第39页共39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读探究】8.小说结尾处写道“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你认为王婆婆捡到了哪些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东西?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多角度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17题。故乡的元宵(汪曾祺)(1)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2)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bai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3)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4)格炸炸,格炸炸,(5)麒麟送子到你家…… (6)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7)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第39页共39页,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8)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9)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10)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11)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12)一天快过去了。(13)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14)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15)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16)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第39页共39页,(17)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18)街上有人放花。(19)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20)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21)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注释】本文写于1993年,时年作者汪曾祺73岁8.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本文,然后填写下面有关的内容(3分)白天的活动故乡的元宵夜间活动送麒麟掷骰子吹糖人......看灯(1)看放花家里的灯(2)自做的灯看高升看灯笼明亮温柔热闹欣喜(3)(1)(2)(3)9.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体会汪曾棋“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4分)(1)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宫走马灯。要不叫什么灯呢?(2)年,就这样过去了。第39页共39页,10.根据汪曾棋的语言风格,判断下列哪段文字选自他的作品()(3分)A.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B.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只小兽物。C.这些“女将”都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脑后的发髻都极大。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11.对本文的写作,两名同学向作者提出修改建议。请你选择一名同学的建议进行回复(4分)小安:文章开头连用5个“没有”,让故乡的元宵变得极无生趣。后来,好不容易有了“送麒麟”的,却又“一点也不叫人兴奋”。作者这样写,冲淡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我觉得可以删掉5个“没有”的内容。小兴:我觉得文章中介绍“草巷口吹糖人的”北市口捏面人的”“天地坛拉‘天嗡子’的等内容都能表现出故乡元宵节的风俗,不应该一笔带过。(一)文学作品阅读(13分)是谁爱着你的背影①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②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第39页共39页, ③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④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这里的“才”字表意丰富,不可删去,因为(1) ⑤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⑥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⑦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⑧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⑨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⑩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加点句子表达效果甚妙,(2) ⑪第39页共39页,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⑫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14.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性的语言补充下面的空白。(2分)③②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望着我离开小区。15.本文文字鲜活自然,含情生趣。请赏析加点的词语,补全文中两处批注。(4分)16.文章两处画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感情?(3分)17.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写到:“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本文中作者重在表现母亲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6.(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生日里的康乃馨   ①有一次,我去老家沈阳出差,早晨,母亲用毛巾包着几个煮鸡蛋进来说:“第39页共39页,今天是你的生日,来,妈给你滚滚运。”我犹若回到童年,转过身去,让母亲给滚运。   ②小时候,不论家里多么窘迫,每当过生日的时候,母亲都要给我们煮一个红皮鸡蛋。然后,母亲手握温热的鸡蛋给我们滚运,让鸡蛋在我们的头顶、后背、四肢和手心统统滚一遍。母亲说,这是滚红运,滚过运之后,这一年也就顺畅了。少不谙事,母亲滚运时,我往往会感到不耐烦。母亲滚完运,把鸡蛋交给我时,我急忙磕破,剥皮,吃掉,似乎滚运是母亲的事,鸡蛋是属于我的。   ③鸡蛋从我白发斑驳的头顶缓缓滚下时,突然一股暖流流过我的后颈、脊背,又流上肩膀、手臂……我想回头看看,瘦小的母亲已年过古稀,背驼了,腿弯了,是怎样够到我的头顶,又怎样让鸡蛋有力地在我的躯体上滚动的。我想弯一下腰,让母亲不那么吃力,可是不能弯下,站着滚运不仅流畅,而且如同奔流的江水一泻千里。我知道,只有昂首挺胸地站着才不辜负母亲的这份厚爱。   ④母亲滚得十分认真细致,生怕有疏漏。她那双曾像丝绸般柔软而细腻的手已变得枯枝似的僵硬粗糙,可在滚运的那一刻却遒劲有力。母爱是纯粹的、执着的、坚定的,像脐带里的热血在我的脉管里流淌着,汇向心脏。我两眼蒙蒙,泪盈满眶。我不相信滚过运后会走红运,我想母亲也不会相信。她出生于大户人家,外祖父是清朝的二品官。母亲有文化,当过妇产科医生,她用那双手不知将多少生命迎接到这个世界。母亲坚持数十年给我们滚运,那是坚持着那种母亲特有的祝福。   ⑤又逢生日时,我在距母亲500多公里的哈尔滨,自从大学毕业以后,我已在这个城市打拼了20多年。早起,我看着餐桌上的一盘鸡蛋,不由得站了起来,一股暖流在血液中涌动,似乎母亲就站在我的身后,踮着脚在给我滚运。暖流顺着我的头顶流向身体,流到四肢。我突然想道,48年了,每逢生日母亲都想着给我煮鸡蛋和滚运,我怎么就没想到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呢?我想送给母亲一个礼物,感谢母亲在48年前的这一天,冒着生命危险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感谢48年来母亲给我的呵护和祝福。   ⑥我拨通了沈阳一位朋友的电话,恳请他帮我买一束康乃馨,给母亲送去。   ⑦第39页共39页,傍晚,朋友打电话说,母亲接到鲜花时目光流泻着幸福,欢喜得像个孩子。母亲说,这是她这辈子收到的第一束鲜花。这一年母亲已79岁了。为什么我早没想到给母亲送花?原来,让母亲欢喜和幸福是这么简单。(1)文章标题是“生日里的康乃馨”,请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2)文章一共写了两次母亲为我“滚运”,请仿照示例,概括另一次。示例:“小时候”,母亲用丝绸般柔软而细腻的手给我“滚运”,我不以为意。(3)文中多次提到滚鸡蛋,这样写有何作用?(4)品析文章两处划线句,按要求答题。①赏析下面句子。母爱是纯粹的、执着的、坚定地,像脐带里的热血在我的脉管里流淌着,汇向心脏。②说说下面句子含义。我知道,只有昂首挺胸地站着才不辜负母亲的这份厚爱。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教师答案版6.阅读回答:________那年中考,我以0.5分惜败重点高中,顿觉得天地变色,前途渺茫。镇高中五个班两百人左右,近年的成绩非常糟糕,一本达线的只有百分之二。我拖着疲惫的双腿走在回家的路上,正遇见父亲挑看稻子从田埂走上大路,浑身泥泞。他见到我,停了一下,稻捆犹自上下摆动,他拿起绑在扁担前的毛巾,擦了一把洇到眼角的汗水,没有说话。感觉他在看我,然后叹了一声,说:“回去再说吧!”他挑着稻子径自走了。【甲】我没有时间悲伤,也没有理由。这是双抢的季节,抢种抢收,我拿上扁担就去稻田了。母亲显然也听父亲说了,他们都保持着沉默。只是在我以自虐的方式干活时,母亲心疼地说:“伢子,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完的,慢慢来。”第39页共39页,这是一片阳光充沛雨水充足的肥田,今年大丰收了。桂花叔一手拿着扁担,一手夹着香烟路过时,嘴里啧啧称叹:“大伯伯,你不是说买错稻种了吗?怎么收成这么好!”父亲一边捆稻子,一边应道:“是我家稻种自己的努力呢!”桂花叔笑了:“大伯伯说聊斋呢!”父亲买错稻种的事全村都知道。他被骗了,花高价买的寻常稻种,栽下去长势慢,发现时已经迟了。父亲决定把它插在最好的田里,给予最好的照料。他挑农家肥,烧草木灰擞进去,这些先天不足的禾苗,似乎感觉到了父亲憋的那口气,在长时间的萎靡不后,开始疯长,绿得都暗了,根根尖尖的叶子,沾着露水,盈盈亮眼,硬朗了,渐渐竟然鼓胀了,抽穗了,比优质稻种收获更多。父亲有点得意。他环顾稻田,说道:“所有的优质稻,起先都是瘪稻子!”【乙】是的,没有生来就优质的稻子,一粒优质稻,要经历许多年的培育,要走过了很漫长的历程。最初的稻子,都如路边的狗尾草,营养不良,叶子焦枯,稻粒干瘪。当它发现了水田,并接受阳光、雨水的励志后,一代代的,把“优质稻”的愿望基因传递着,终于成了穗长粒大,颗颗饱满的优质稻。【丙】这些感恩的稻子,他们不负父亲的辛劳,勃发出所有的生命能量,焕发出夺目的精神异彩,力压优质稻,成为父亲的骄傲。而我,并非先天不足,更寄托着父母巨大而无声的希望,我有什么理由拒绝成长,不敢面对稻子的不屈与倔强?如果不想做一粒瘪稻子被风扬弃,就要努力成为一粒优质稻在风车的劲吹下,铿锵落地。不放弃,不言败,最大可能地利用周围环境,做最好的自己。“力争做一粒优质稻!”这句话脱口而出了,父亲愣了一下,旋即笑了,他挑起稻捆,扁担一路轻歌,是对丰收的礼赞,也是对我的自信的肯定。(选自《青年文摘》2016年10月13日)(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下面对话里,父亲的说法在文中哪些地方得到印证?请加以说明。父亲:“是我家稻种自己的努力呢!”桂花叔:“大伯伯说聊斋呢!”(3)①“我的心里阳光汹涌。”②“这句话台风一般席卷了我的心灵。”第39页共39页,这两句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在文章【甲】、【乙】、【丙】中,你觉得分别放在哪处合适?(填序号)(4)给本文选择一个最佳的题目,并说明理由。A.我的父亲B.做一粒优质的稻子C.中考之后【分析】文章记叙了中考“我”以0.5分惜败重点高中,心情很糟糕。当看到父亲花高价买的寻常稻种,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比优质稻种收获更多,让我顿悟:没有生来就优质的稻子,“我”也要像稻子一样,在成长中学会坚强,这样才会成功。【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能力。文章记叙了中考“我”以0.5分惜败重点高中,心情很糟糕。当看到父亲花高价买的寻常稻种,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比优质稻种收获更多,让我顿悟,“而我,并非先天不足,更寄托着父母巨大而无声的希望,我有什么理由拒绝成长,不敢面对稻子的不屈与倔强”,据此,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见关键语句“这些先天不足的禾苗,似乎感觉到了父亲憋的那口气,在长时间的萎靡后,开始疯长”“当它发现了水田,并接受阳光、雨水的励志后,一代代的,把‘优质稻’的愿望基因传递着,终于成了穗长粒大,颗颗饱满的优质稻”“这些感恩的稻子,他们不负父亲的辛劳,勃发出所有的生命能量,焕发出夺目的精神异彩,力压优质稻”“放弃,不言败,最大可能地利用周围环境,做最好的自己”。(3)本题考查人物。乙文“是的,没有生来就优质的稻子,一粒优质稻,要经历许多年的培育,要走过了很漫长的历程”承接②“他环顾稻田,说道:所有的‘优质稻’,起先都是瘪稻子”;①“我的心里阳光汹涌。”原因是“【丙】这些感恩的稻子,他们不负父亲的辛劳,勃发出所有的生命能量,焕发出夺目的精神异彩,力压优质稻,成为父亲的骄傲”。(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B做一粒优质的稻子,作为文章题目,贯穿了全文,是线索,又突出了文章中心:没有生来就优质的稻子,“我”也要像稻子一样,在成长中学会坚强,这样才会成功。另外两个题目没能兼顾。第39页共39页,答案:(1)“我”中考失利回家后,在稻田劳动中受到父亲的教导,鼓起勇气面对困难。(2)①禾苗,“感觉”到了父亲憋的那口气,在长时间的“萎靡不振”,“开始疯长”说明稻种克服萎靡的情绪,努力成长;②稻种“把‘优质稻’的愿望基因传递着”说明稻种的优质基因是靠代代自身的“愿望”支撑下来并获得成功的;③稻种“勃发”“焕发”“所有的生命能量“才“力压”其他优质稻种,获得成功;④稻种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以上几点都可以得到印证。(3)[乙]②[丙]①(4)父亲让我明白:没有生来就优质的稻子,一粒优质稻,要经历许多年的培育,要走过很漫长的历程。我终于明白,只是惜败重点高中,我在成长中要学会坚强,这样才会成功。因此,“做一粒优质稻子”既贯穿了文章的内容,也凸显了主题。另外两个题目没能兼顾。(二)文学作品阅读(14分)锅巴南在南方有牙没锅盔,有锅盔没牙,老家人喜欢说这句话,有点时不我待的叹息,也有点招架不住的自嘲。锅盔硬,锅巴更硬,得副好牙。看清人李光庭《乡言解颐》说,柴灶之釜,炊粳饭熟,而锅底之米结成凹,其色黄,其声脆,谓之锅焦。乡言曰格炸。看到“格炸”这两个字,忽然眉开眼笑,像是遇到故人,许多乡言没机会说,渐渐地就忘了。他是天津人,我们那儿是陕南,也一直管锅巴叫“格炸”,应该是个象声词,锅巴入口,格炸声远。第39页共39页,我们那儿的锅巴,不管是白米的,还是玉米的,吃饭时并不吃,等吃完饭揭起来,装在篮子里。汪曾祺一篇文章里写老家的锅巴,也是这样处理的,不过,他们喜欢等积攒得够多,用石磨磨成粉状,称作焦屑,几勺就能冲一碗,焦香四起。我们那儿不这样子吃,常常是农忙时,煮点菜汤,把锅巴掰成小块散在锅里,撒点盐,滴点油,就是一碗好饭。这是一种吃法。还有两种吃法,一种当成下酒菜,一种烤着当点心,喝茶。唐鲁孙写陈果夫自创的“天下第一菜”,先把鸡汤煮成浓汁,虾仁番茄爆火略炒,加入鸡汁轻芡,油炸锅巴一盘,趁热浇上勾过芡的鸡汁番茄虾仁,油润吐刚,声爆轻雷……品尝这道菜时,鸡、虾味美,西红柿色艳,锅巴味香,再加上清脆的奇响,可谓耳、目、鼻、舌都得到满足,既热闹痛快,又中看中吃。唐先生对食物的品评那份精当自不必说,难得的是他摹写工夫也了得,总让人有身临之感,不免有过屠门而大嚼的馋相。梁实秋写抗战时期后方餐馆有一道菜名为“轰炸东京”,实在就是虾仁锅巴,想着当时也是一宗快事。我吃过最好的锅巴菜,没有虾仁没有鸡汤,简简单单的,是在外爷家。具体时间早已忘记,应该是夏天,因为豌豆米已经圆了,当时他家里还有几位客人,先上了八个凉菜,只是奇怪,桌子中间放了一个很大的盘子,却是空的。更奇怪的是,外爷并没有招待我们去坐席,一门心思地烤一块直径尺余的锅巴,锅巴放在铁丝架上,铁丝架子放在炭火盆上,外爷等锅巴烤热,用勺子舀点猪油,给锅巴上抹,抹得很匀称,锅巴滋滋作响,焦香里那一抹脂油气息,弄得我咽下响亮的口水……只是听外婆喊了一声,我这儿好了。外爷答一声,我这儿也好了。飞快地将锅巴夹住放在饭桌的空盘子里,这次第,外婆端着半碗绿浆倾倒下来,一声脆响,锅巴再次让绿浆沸腾了,豌豆的清甜味四散。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落座,筷子都伸过去。外婆说,那锅绿浆是豌豆米,先用油,小火慢慢炒裂,再加水来熬,等它快要收浆没有收浆时,赶紧起锅……如今外爷外婆棺木已拱,这一样吃的,几成绝响。锅巴当零嘴,小孩儿喜欢,好像无话可说。当成佐茶点心来吃,却有些意思。冬天,木炭生好,等它烧得通红,祖父给火上放上架子,有时不拿架子,就放在火剪上。不着急,慢慢烤,他喜欢给锅巴上洒点白糖,愣是烤得糖融进了锅巴,锅巴轻轻的蓬勃之声,间许一粒糖落在火上飞来的焦甜,都惹馋虫。第39页共39页,烤好了放在火边等着降点儿温,泡一杯绿茶,一口茶,一小口“格炸”,实在是口福。袁枚《随园食单》里有一种:“白米锅巴,薄如绵纸,以油炙之,微加白糖,上口极脆。”只是我们那儿的锅巴没有这么薄。离家久矣,偶尔在外头吃饭,架不住服务员的热情,点一碗锅巴粥,等端出来,黑星点点,焦糊得不成样子,燃气灶的产物。而锅巴非柴火灶莫属,那些主妇们断不会把锅巴烧糊的,她们知道该怎么烧火,用什么样的柴禾,锅巴才会焦而不糊。《世说新语》里有一则锅巴故事,说是有个叫陈遗的人,在郡里当主簿,他母亲喜欢吃锅巴,每次煮米饭,都要起一张锅巴,装在袋子里,回家时要带给母亲。后来有个叫孙恩的人起兵,君府出征,陈遗只好背着一口袋锅巴随军,一仗打下来,没打赢,士兵跑进山里,饿死了不少,陈遗活下来了,为啥?他有锅巴吃。当时人都说,这是孝心感天动地。这个锅巴轶事,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温暖的回响,格炸啊。(选自《意林》2020.24)【初识·散文之形】6.作者回忆了哪些与锅巴有关的人和事?请阅读全文,完成思维导图。(3分)【细品·散文之言】7.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用勺子舀点猪油,给锅巴上抹,抹得很匀称,锅巴滋滋作响,焦香里那一抹脂油气息,弄得我咽下响亮的口水……8.请从下列作家中选出与本文作者语言风格相似的一位。(▲)(3分)A.茅盾B.朱自清C.汪曾祺第39页共39页,【深悟·散文之神】9.文章结尾句意蕴丰富,结合全文写出你的理解。(5分)(二)文学作品阅读(14分)6.(3分)①把自己家乡和汪曾祺文章中锅巴的吃法做了比较②自己小时在外爷家吃锅巴的经历③在外头吃锅巴的不愉快经历(每点1分)7.(3分)“响亮”是形容咽口水的声音很大,用了陌生化的表达,生动地写出了烤热的锅巴抹上猪油焦香四溢,让我垂涎三尺,写出了等待吃锅巴时的兴奋和快乐的心情。(评分标准:答出“咽口水的声音”“焦香四溢”等特点得2分,答出作者情感1分。)8.(3分)C9.(5分)层级赋分:第一层级:对问题没有形成理解,只能联系单一角度,未经分析直接得出结论得0~1分。示例:锅巴的温暖回响,就是指“格炸”,或指这个轶事。第二层级:能联系多个角度分析,但结论肤浅,得2~3分。示例:文章写了与锅巴有关的乡情民俗,叙述了在外爷家吃锅巴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三层级:能联系多个角度分析,写出自己的发现,并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得4~5分。示例:锅巴轶事里有事也有情,在外爷、祖父家吃锅巴的往事,亲人的慈爱让作者怀念,家乡独有的锅巴吃法,乡情民俗让作者怀想,这些都激起了温暖的回响。这声温暖的“格炸”里有情又有味,它还包含着文化内涵,文中记述的李光庭的《乡言解颐》、唐鲁孙写陈果夫自创的“天下第一菜”等,为锅巴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因此锅巴虽然平凡简单,但却寄予了浓浓的深情,更酿出了人生滋味。(评分标准:共5分,按层级给分。)三、赏析文章,学会审美体验(15分)惟有少年心第39页共39页,昝圣骞①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本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②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③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④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⑤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声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⑥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它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⑦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⑧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第39页共39页,。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⑨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⑩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⑾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有删改)6.阅读文章内容,根据提示,概括“我”的童年踪迹和心理活动。(4分)事件心理勤做笔记证明自己用心学习(1)(2)敬畏红字充满敬畏、羡慕和盼望(3)(4)7.品味语言。(4分)(1)品析第五段“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声响。”这一段话。(2分)(2)结合语境,品析第⑦段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2分)8.为什么“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3分)9.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第39页共39页,却无从寻觅了?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4分)6(1)当众朗读(2)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3)画简笔画(4)年少顽劣的痕迹(4分)7.(1)作者用了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慢慢、缓缓、轻轻”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得写出我翻书时动作小心翼翼,非常慎重。表达出我追寻童年踪迹时内心激动之情。(2分).(2)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2分)8.因为“我”在“最最简陋的功夫戏”中找到了一种创作的快乐,给枯燥的读书生活带来了乐趣。或:因为“我”能忙里偷闲,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偷偷找乐,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3分)9.因为“我”失去了儿时的天真,失去了少年的期盼与梦想,失去了孩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所以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就无从寻觅了。(4分,言之成理即可)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⑬第39页共39页,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初读梳理】5.请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思维导图填写完整。(3分)【细读鉴赏】6.品读第②段和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按括号中的要求回答。(6分)(1)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一描写对刻画王婆婆形象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好歹也是一条命啊!”(你觉得这句话朗读的重音应该在哪里?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读分析】7.小说第②③段中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来描述,而第⑬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便将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读探究】8.小说结尾处写道“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你认为王婆婆捡到了哪些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东西?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多角度分析。(6分)5.第39页共39页,6.(1)(2)7.第39页共39页,8.(二)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17题。故乡的元宵(汪曾祺)(1)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2)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bai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第39页共39页,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3)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4)格炸炸,格炸炸,(5)麒麟送子到你家…… (6)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7)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8)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9)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10)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11)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12)一天快过去了。(13)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14)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15)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第39页共39页,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16)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17)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18)街上有人放花。(19)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20)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21)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注释】本文写于1993年,时年作者汪曾祺73岁第39页共39页,8.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本文,然后填写下面有关的内容(3分)白天的活动故乡的元宵夜间活动送麒麟掷骰子吹糖人......看灯(1)看放花家里的灯(2)自做的灯看高升看灯笼明亮温柔热闹欣喜(3)(1)(2)(3)9.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体会汪曾棋“平淡”“有味”的语言风格(4分)(1)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宫走马灯。要不叫什么灯呢?(2)年,就这样过去了。10.根据汪曾棋的语言风格,判断下列哪段文字选自他的作品()(3分)A.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B.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只小兽物。C.这些“女将”都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脑后的发髻都极大。发髻的大红头绳的发根长到二寸,老远就看到通红的一截。11.对本文的写作,两名同学向作者提出修改建议。请你选择一名同学的建议进行回复(4分)小安:文章开头连用5个“没有”,让故乡的元宵变得极无生趣。后来,好不容易有了“送麒麟”的,却又“一点也不叫人兴奋”。作者这样写,冲淡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我觉得可以删掉5个“没有”的内容。第39页共39页,小兴:我觉得文章中介绍“草巷口吹糖人的”北市口捏面人的”“天地坛拉‘天嗡子’的等内容都能表现出故乡元宵节的风俗,不应该一笔带过。【答案】8.①看围屏②街上的灯③童真童趣(趣味横生等,意思相近即可)9.(1)以反问句的形式,如话家常,其中“要不”逗号停顿,仿佛一位顽童,既充满着孩子气,带着淡淡的幽默,又表现了汪老对走马灯的喜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2)逗号停顿,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过去的又何止是“年”呢?句号结尾,看似平淡,却流露出作者对元宵节,对故乡习俗的留恋与不舍,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10.C11.回复小安:文章开头连用5个“没有”,与开头第一段相照应,体现了元宵节白天并不热闹的特点,又与后文夜晚灯节的热闹形成对比,照应了“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或者“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元宵节的留恋,对家乡没有习俗的怀念。回复小兴:本文是回忆性散文,用简练的笔法介绍了家乡的元宵风俗,与题目“家乡的元宵相照应,表达对家乡美好风俗的怀念之情。但是作者家乡的元宵又叫灯节,所以晚上的场景才是写作重点,而白天的习俗无需一一详写,这体现了作者选材的详略得当。【解答】8.概括图表信息题,这需要学生根据已知内容的位置,判断位置空所在段落,并注意格式、字数等是否需要保持一致。9.考察赏析句子,两个句子赏析角度不同,分别从句式及标点符号的作用角度答题,注意赏析三步法。10.考察散文语言风格,同时也考察学生对汪曾祺语言风格的了解,可以从原文风格判断入手,再看选项做排除法。11.主旨开放题,这种题目要先选择角度,回复谁都可以,但一定要将理由说充分。同时题目是在考察学生对句段作用以及详略得当写作手法的把握和理解。第39页共39页,(一)文学作品阅读(13分)是谁爱着你的背影①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②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③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④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这里的“才”字表意丰富,不可删去,因为(1) ⑤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⑥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⑦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⑧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第39页共39页, ⑨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⑩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加点句子表达效果甚妙,(2) ⑪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⑫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14.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性的语言补充下面的空白。(2分)③②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望着我离开小区。15.本文文字鲜活自然,含情生趣。请赏析加点的词语,补全文中两处批注。(4分)16.文章两处画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感情?(3分)17.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写到:“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本文中作者重在表现母亲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第39页共39页,【答案】14.、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③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15.(1)“才”字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体现母亲对我的关爱;同时,“才”又准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时,下楼的同时倾听着母亲的动静,期待她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我”才放下心来。表达出母女之间微妙真切的情感。(2)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16.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亲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17.①这是一位关注女儿、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赖与女儿在一起的时光,连女儿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女儿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女儿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努力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6.(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生日里的康乃馨   ①有一次,我去老家沈阳出差,早晨,母亲用毛巾包着几个煮鸡蛋进来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来,妈给你滚滚运。”我犹若回到童年,转过身去,让母亲给滚运。   ②小时候,不论家里多么窘迫,每当过生日的时候,母亲都要给我们煮一个红皮鸡蛋。然后,母亲手握温热的鸡蛋给我们滚运,让鸡蛋在我们的头顶、后背、四肢和手心统统滚一遍。母亲说,这是滚红运,滚过运之后,这一年也就顺畅了。少不谙事,母亲滚运时,我往往会感到不耐烦。母亲滚完运,把鸡蛋交给我时,我急忙磕破,剥皮,吃掉,似乎滚运是母亲的事,鸡蛋是属于我的。第39页共39页,   ③鸡蛋从我白发斑驳的头顶缓缓滚下时,突然一股暖流流过我的后颈、脊背,又流上肩膀、手臂……我想回头看看,瘦小的母亲已年过古稀,背驼了,腿弯了,是怎样够到我的头顶,又怎样让鸡蛋有力地在我的躯体上滚动的。我想弯一下腰,让母亲不那么吃力,可是不能弯下,站着滚运不仅流畅,而且如同奔流的江水一泻千里。我知道,只有昂首挺胸地站着才不辜负母亲的这份厚爱。   ④母亲滚得十分认真细致,生怕有疏漏。她那双曾像丝绸般柔软而细腻的手已变得枯枝似的僵硬粗糙,可在滚运的那一刻却遒劲有力。母爱是纯粹的、执着的、坚定的,像脐带里的热血在我的脉管里流淌着,汇向心脏。我两眼蒙蒙,泪盈满眶。我不相信滚过运后会走红运,我想母亲也不会相信。她出生于大户人家,外祖父是清朝的二品官。母亲有文化,当过妇产科医生,她用那双手不知将多少生命迎接到这个世界。母亲坚持数十年给我们滚运,那是坚持着那种母亲特有的祝福。   ⑤又逢生日时,我在距母亲500多公里的哈尔滨,自从大学毕业以后,我已在这个城市打拼了20多年。早起,我看着餐桌上的一盘鸡蛋,不由得站了起来,一股暖流在血液中涌动,似乎母亲就站在我的身后,踮着脚在给我滚运。暖流顺着我的头顶流向身体,流到四肢。我突然想道,48年了,每逢生日母亲都想着给我煮鸡蛋和滚运,我怎么就没想到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呢?我想送给母亲一个礼物,感谢母亲在48年前的这一天,冒着生命危险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感谢48年来母亲给我的呵护和祝福。   ⑥我拨通了沈阳一位朋友的电话,恳请他帮我买一束康乃馨,给母亲送去。   ⑦傍晚,朋友打电话说,母亲接到鲜花时目光流泻着幸福,欢喜得像个孩子。母亲说,这是她这辈子收到的第一束鲜花。这一年母亲已79岁了。为什么我早没想到给母亲送花?原来,让母亲欢喜和幸福是这么简单。(1)文章标题是“生日里的康乃馨”,请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2)文章一共写了两次母亲为我“滚运”,请仿照示例,概括另一次。示例:“小时候”,母亲用丝绸般柔软而细腻的手给我“滚运”,我不以为意。(3)文中多次提到滚鸡蛋,这样写有何作用?(4)品析文章两处划线句,按要求答题。第39页共39页,①赏析下面句子。母爱是纯粹的、执着的、坚定地,像脐带里的热血在我的脉管里流淌着,汇向心脏。②说说下面句子含义。我知道,只有昂首挺胸地站着才不辜负母亲的这份厚爱。6.(1)“生日里的康乃馨”是指“我”在自己生日那天送给母亲的礼物是一束康乃馨,意喻“我”对母爱的感恩。(2)长大后,母亲用枯枝似的僵硬粗糙的手给我“滚运”,我泪盈满眶。(3)“滚鸡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滚鸡蛋”是母爱的表达方式,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滚鸡蛋”的情节为下文第⑤节“我”看到鸡蛋触景生情作铺垫。(4)①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隽永地表达了母亲和“我”血脉相连,心心相通或表达了母爱的源源不断,生生不息。②站着滚运不仅流畅,而且如同奔流的江水一泻千里,效果更好,更对得起母亲的辛苦劳动;精神上站立,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才对得起母亲的付出。第39页共39页
同类资料
更多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