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代蜀相,学习目标1.理解如何读懂一首诗,学会鉴赏诗歌。2.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主旨,感受作者抒发的感情。3.从写景、抒情、炼字(句)、抓意象、探讨景情关系等方面赏析诗歌。,如何读懂一首诗(一)知人论世作者的生平和经历作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创作的具体时间时代风貌,如何读懂一首诗(二)明确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羁旅诗送别诗闺怨诗干谒诗题材不同内容、情感、手法不同,三、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如何读懂一首诗(三)文本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题材……二、抓作者:知人论世(知道否)四、品诗句:(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意象/意境、技巧、情感……,读题蜀相1.蜀相是谁?2.作者为什么用蜀相?3.作者对他是什么感情?,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孙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寄居河南巩县。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奉官守儒”的封建家庭,处于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同情人民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世,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其诗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2.长安求职期(35—44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野无遗贤”),故终生未成进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八品谏官,不负责某项具体工作,职责是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推荐人才)。由于忠言直谏,上疏营救房琯(guǎn)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一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病橘》、《登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杜甫——一个苦苦攀越者的绝世悲歌辗转求索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杜审言“大唐第一狂客”。七岁学诗,十五岁时轰动洛阳。“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早期的漫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44年,在洛阳与李白会面,一年间三聚三别,此后,杜甫西去,李白东游。老杜长安十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苦苦求索,终得参军。安史之乱,被囚长安半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757年4月,逃出长安,投奔肃宗,为左拾遗蜀中九年,八百多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蜀相》《登高》《秋兴八首》严武死后,生活失去了依凭,次月离开草堂。,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来的离乱之苦,诗不仅写出了对藩镇叛乱的愤慨,也写出对国家中兴的期待,更描绘出黎元百姓的灾难,像一面镜子,照射出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诗史”的美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思想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转益多师”的学习态度,“毫发无遗憾“的创作精神,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十一年漂泊,作诗千余首。困居长安十年,虽怀奇才,却无用处。与陈子昂,王维相比,他缺乏为生存、晋级而搏的智慧,不善于主动为自己开拓发展空间。他的诗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情感,挞伐时弊,成就了“诗史”的不朽巨著,成就了“诗圣”的千秋美名。“诗圣”的光芒在于:执着的用世理想,深挚的民本思想,对普通百姓的悲悯情怀,用诗歌铭记了现世的苍凉。他屡次受挫折而九死不悔。他说:“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他不想苟且地活,不满足于个人的安乐。他要穷其智慧,致君尧舜;他要奋其今生,外国尽忠。,登临不止登高时,让所见所思、所怀所感陡增了高度,平添了现世的沧桑感,历史的纵深感,更见出诗人的大境界、大格局和大气象。唐人的登临,大体三种情形:1.自我迷失时渴望觉醒。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种感受,一种情绪。或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比照。2.书写无所不在的祈求,表达对理想功业的不懈追求。《登高》3.写一种即时的情绪体念或顿悟。《登乐游原》《登鹳雀楼》“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满眼沧桑饱蘸热血的笔书写艰难现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破之伤,生离死别的漂流之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气飞扬背后世事沧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沿江而下,身世浮沉、命途难卜,蜀中悲喜(760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浩歌彻苍宇,大怀惊世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自由的向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心灵的慰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欣喜与归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忠诚者,换来的是无奈的遗憾;追寻着,遭遇的是一生的漂泊,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当时唐王朝正处安史之乱,百姓流离。安史之乱以来就一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自筑草堂。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只身前往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武候祠瞻仰凭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转千啼,自鸣得意。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咏史怀古诗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议论为主)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写景抒情为主),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用周瑜来对比.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壮心不已,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多用典故,以廉颇自比.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鉴赏要点:,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朗读诗歌:,初读诗歌,尝试翻译诗歌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台阶旁的绿草独自呈现出青翠的颜色,躲在叶下的黄鹂白白地鸣叫,没有人欣赏。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多次商论天下大计,诸葛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讲起”,有何用意?一个寻字表明了什么?“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9,思考: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你认为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从这两个字中可以看出祠中怎样的气氛?试从炼字的角度和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拓展(炼字)——分析诗眼题型(一)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拓展(炼字)——分析诗眼题型(二)答题步骤1、解释这个字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诗眼是自和空。“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空有,徒有”的意思。青草翠绿映照台阶,却无人光顾;隔叶的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渲染了空寂凄凉的氛围,为下文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落的叹惋和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炼字题——作答思路解词译句分析字的好处、用意,台阶旁的绿草独自呈现出青翠的颜色,躲在叶下的黄鹂白白地鸣叫,有声有色,生机盎然。渲染了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色,但是却无人欣赏,无人聆听,乐景衬哀情,诗人借此抒发了一代蜀相被人遗忘的感伤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景情题——作答思路乐景是啥哀情是啥通过乐景哀情表达啥?,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在士大夫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找找诗眼并赏析“山青花欲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山青花欲燃”,“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炼动词——炼形容词——炼数量词——炼虚词——词类活用,颈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能说出来是什么功业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烦——多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1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老臣心:忠贞报国、鞠躬尽瘁敬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1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2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特别强调这一点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2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联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23,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24,壮志——出师北上伐魏,辅佐君主统一壮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诸葛亮杜甫未酬——“未捷”,抱憾而死。既是叹惋古人,也是借古伤今,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尾联参透主旨。未酬——贬官,遭遇安史之乱”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沉和悲伤的?,挖掘二者连接点诸葛亮杜甫时代才情理想付出结果不同人物角度战争频频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安史之乱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拼尽全力,不遗余力统一大业未成内心壮志未酬仕途坎坷终遭贬谪志向未就壮志未酬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孙吴,北拒曹魏。仕途屡遭贬谪,失意难耐。,三、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如何读懂一首诗(三)文本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题材……二、抓作者:知人论世(知道否)四、品诗句:(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意象/意境、技巧、情感……,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运用了什么?祠堂的地理位置祠堂内外景物诸葛亮丰功伟绩诸葛亮个人境遇庄严幽静鲜有人来才华功绩功业为就崇敬崇敬壮志未酬哀伤设问乐景衬哀情正侧结合正侧结合,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佩诸葛亮。先写武候祠,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到他的成就,再由人及己,抒发感情,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2、起承转合,笔路清晰,结构严谨3、借古抒怀,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描述景象凄凉冷落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壮志未酬痛苦伤感起承转合,主旨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敬仰、赞美,也表现了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并在对比中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与报国无门的惆怅。,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两朝开济老臣心(名词,朝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动词,朝见,朝拜)B.朝辞白帝彩云间(读zhāo,名词,早晨)耆老皆朝于庠(动词,聚集)C.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济水)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动词,成就)D.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动词,救助,救济)人才济济(众多的样子)答案: C解析: C项,“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动词,渡过。课堂小结,随堂检测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样子。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计策。“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答案:C解析:C.“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思考:将《蜀相》与本诗相比较,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6拓展阅读:比较阅读,颈联意思是诸葛亮经邦济国的政治军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吕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间,不相上下。伊尹辅佐成汤、太甲两代,吕望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勋劳特著,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情况亦极相似。至于说到老谋深算,指挥如定,则比汉初相继为相的名臣萧何、曹参,更高一着。首联上句赞扬诸葛亮的大名长垂宇宙而不朽(古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下句颂赞诸葛亮是国家元老重臣,遗像端肃清高,令人十分敬仰。,将《蜀相》与本诗相比较,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叹惋,也是对诗人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触。《咏怀古迹(其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27,拓展阅读:比较阅读比较《蜀相》和明代的《武侯庙》,你是否同意清人沈德潜评说《武侯庙》更胜一筹的看法?武侯庙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慙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不同意。《武侯庙》的确“情韵声律,无不合也”,似乎无可挑剔。在内容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在这些方面,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但还是逊了一筹,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作者的不同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武侯庙》的作者不可企及的。,咏史怀古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它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歌咏的题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议论或见解。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在怀古咏史诗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①要弄清史实(内容),作者“怀”什么“古”;②要分析写法(手法),典故,对比,虚实。③要体会意图(主旨),作者为什么怀古;A、称颂、仰慕英雄B、以古讽今,讽喻现实;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C、自比自况,感慨个人遭遇;抒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情感等,咏史怀古诗的写作目的(内容)1.借古讽今:通过古人、古事,针对时代、国家,劝诫统治者(讽喻、讽戒)。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2.借古抒怀:针对个人(明志)。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3.怀古伤今:历史变迁、人世沧桑,对古人、古事做客观的评价或抒盛衰变迁。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咏史怀古诗的主旨㈠怀人伤己1.对比失落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同病相怜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㈡怀古伤今1.昔盛今衰型刘禹锡《乌衣巷》2.物是人非型刘禹锡《石头城》㈢理性反思借古讽今,别有托寄杜牧《题乌江亭》,抒情方式(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用典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物诗),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诗之四,写诗背景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成都西郊瀼西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住,就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这位亲戚一来就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禁止外人打枣。老妇人跑来向杜甫诉苦,杜甫就写下了这首诗来劝告吴郎。,281、陕西有民歌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就《又呈吴郎》这首诗分析说明。探究鉴赏:1、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不但自己任她扑枣:“堂前扑枣任西邻”,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人打枣:“便插疏篱却任真”,艰难岁月,大家要互敬互爱。2、诗的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忧国忧民,他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至痛心流泪。3、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措词委婉,入情入理。,282、解释颈联中的“虽”“多”二字。这一联的意思是: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你一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就使她当真了。“虽”与“却”构成转折关系,侧重点在后句,委婉地对吴郎提出了批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歌鉴赏诗歌拓展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28岳阳楼,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西城上。本诗作于代宗大历三年(768)冬。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文题解说:,28登临诗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义相似。登临诗常用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比兴。,28登临诗常见情感:1、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借此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如《登鹳雀》唐-王之涣。2、寄寓登高幽情。感悟人生哲理(生死的思考)或抒发自己的追求,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抒怀励志。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如《望岳》(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表达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8登临诗常见情感:4、悲羁旅流离之愁,抒思乡怀亲之苦。抒发作者思乡怀人或孤寂感伤的情感,《相见欢》李煜。5、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怀古抒情,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如杜甫《登岳阳楼》。,28赏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28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昔闻:今上:渴望向往已久如愿以偿甚喜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探究,2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28“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2、赏析“坼”“浮”二字。,28景情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4、第五、六句写什么?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5、第七、八句写什么?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颈联写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沉郁之叹)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尾联写当时吐蕃侵扰西北边疆,诗人凭栏遥望北方,想到国难家仇,忧国忧民,因而悲从中来。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比较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与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1、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2、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