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的起源(1)本义: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2)产生: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2什么是哲学:(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①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一般的本质的最普遍的规律②联系: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5.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气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质是物质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7.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8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产生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③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④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第21页共21页,(1)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2)基本特征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a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b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列毛邓三科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用: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原创性贡献。)【特别提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①邓小平理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学发展观。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第二课探索世界的本质(唯物论5个重要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要素: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静止观。(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三.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普遍的(2)方法论: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四.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3)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五、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②第21页共21页,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错误倾向)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5条考点)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注意联系具有条件性)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内容: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2)方法论: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三、联系的多样性:(1)内容:联系具有多样性(2)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内容: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2)方法论: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五、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1)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方法论: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3.2世界是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4个考点)一、发展的普遍性原理(1)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2)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三.(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注重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必需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坚持适度原则。四.(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2)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状态: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和考验。3.3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个考点)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21页共21页,(1)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以斗争和差别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1)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2方法论: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内容:矛盾的特殊性(2)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1)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坚持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主、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七: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4个考点)一、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变革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3)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2)方法论:要勇于实践,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要重视科学伦理的作用,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真理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特点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第21页共21页,。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C、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说明,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往往是相伴而行)四、认识的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规律)(1)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2)方法论: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五、认识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a.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3个考点)一、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原理(2个矛盾——2组关系——2条规律——1个改革)(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3)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4)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1)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四、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第21页共21页,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4个考点)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③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体现价值判断(1)基本特征: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2)评价标准: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弘扬劳动精神,现人生价值。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根本途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主观条件)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①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第21页共21页,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2.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4.文化的载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5.文化的功能(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与社会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引领风尚)②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民)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服务社会)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推动发展)(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与民族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文化与人第21页共21页,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补充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着人民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4)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不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A、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B、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第21页共21页,※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在当代中国,要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②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2)当代价值------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造性转化的要求)(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创新性发展的要求)第21页共21页,(3)关系:密切相关,前后相继的关系。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凝聚作用】(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①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支撑作用】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系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的精神纽带。(4)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补充1】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形成的具体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第21页共21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A、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C、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的特点)1.文化具有民族性(1)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民族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4)民族文化的体现: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第21页共21页,※2.文化具有多样性(1)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②原因: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③意义: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原则: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1)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2)文化交流的原则:求同存异、取长补短(3)如何进行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第21页共21页,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补充1】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发展的关系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③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因交流而多彩。【补充2】我国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加强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我国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引进来)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走出去)※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是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的?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②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③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④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三、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第21页共21页,(1)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1)理论依据:①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②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2)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则: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易错易混】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可以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将其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而不是照搬外来文化,更不是使文化走向趋同。【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①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第21页共21页,②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③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为什么弘扬革命文化?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2)决定因素(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③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第21页共21页,④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⑤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重点补充】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②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③来源: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作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必然选择。⑤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⑥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⑦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⑧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⑨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二、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21页共21页,(2)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与人民①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人民。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②文化创作的源泉: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③文化创作导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5)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①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②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6)文化发展的措施:①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②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1)文化与时代的关系: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②第21页共21页,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1)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①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②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③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1.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1)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第21页共21页,(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②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③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④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4)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①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2.坚定文化自信(1)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因(为什么?)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3)坚持文化自信要求(如何坚持文化自信?)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第21页共21页,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特别提醒】“四个自信”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综合探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第21页共21页,5.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6.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当今中国时代之基,解决时代问题。7.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第21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