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影像史学”,是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首创的概念。他认为,影像史学是以视觉影像和影片的方式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台湾学者周樑楷将海登·怀特的观点引入中国后,译为“影视史学”,并将影像史学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他认为,凡是视觉影像,静态平面的照相和图画,立体造型的雕塑、建筑、图像等,从远古的岩画,到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体,都属于影视史学研究的范畴。复旦大学张广智先后发表《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3篇讨论影视史学的文章,对影视史学展开系统研究。他指出,“一切视觉影像材料,倘能传达某种历史理念,在我看来,从宽泛的意义上而言,当是影视史学的题中之义”。姜萌则提出:“影视史学,主要由历史纪录片和历史专题片组成……至于充斥荧屏的‘历史剧’,并不是‘影视史学’的组成部分。”(摘编自王丹林《影像史学的新实践》材料二: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主要还是历史影像,即历史纪录片和历史照片。而西方图像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所指的视觉材料,范围却广泛得多,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景观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涉及当代文化的各个领城。这些视觉产品又可通过摄影等技术手段转化为供学术研究的影像。受西方图像研究理论的影响,体现在影像史料整理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向,是史料边界的不断拓展和扩大。它不仅体现在影像本身对于传统史料边界的拓展和扩大,在影像领城内部,其边界也不断延伸,而不同发展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53页共53页
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广泛的发掘,出版的影像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此外,网络媒体也公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综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张冠李戴、解读错误的问题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不在少数。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缺乏学术目的,为图像而图像,甚至于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凸显的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究其原因,除了对影像的意义认识不足,更主要的是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操作原则,面对作为异质的影像史料,无论是解读还是书写,历史研究者尚无法像对待文献材料那样游刃有余。而目前被国内学者引入的西方图像学理论,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跨学科性,其核心是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其理论难免庞杂,历史学所具有的学科特性,又使得历史学者在面对这些理论时往往显得无从下手。(摘编自刘萍《中国影像史学研究任重道远》)材料三:运用影像呈现历史的方式,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文献形式,但在利用影像呈现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的局限性,也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第一,影像的制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影像是摄影者通过摄影机、取景框架拍摄的产物,截取了外部世界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的真实。更为重要的是,摄影者是带着主观情感去记录和创作的,不自觉地加入了个人的成见、观念、理解和价值观。对影像素材的选择、拍摄手法的设定、故事结构的方式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影像制作者的主观意识。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与轴心国都拍摄了不同的战争影像,用来证明自己在战争过程中的“正义性”。这类影像素材拍摄的是同一场战争的情形,但被不同阵营因为不同的目的加以制作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往往反映了不同的主题思想。第二,20世纪后半叶,数字技术在历史真实与影像真实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合成的影像开始进入物质生活和精神领域。数码相机的诞生,以及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应用,使摄影技术摆脱了过去严格的操作程序,不再需要暗室冲洗,而是将照片电子化,从相机的显示屏上就可以马上看到所拍摄的照片效果。通过数字化的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图片和影像都能做到“移花接木”“以假乱真”。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伪造”历史并不是一件难事,影像史料记载的“历史”可以通过后期处理改写。第53页共53页
第三,与传统的史学著作不同,影像史学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也更为广泛,这就决定了其局限性可能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成为长盛不衰的热点。虽然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对探求历史真相有所启发,但个别影视作品为追求收视率而“戏说”历史,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掺杂在一起,误导了观众的历史认知。(摘编自郭蔚然《影像史学与传统史学相辅相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我国学者关于影像史学的言论不一致,就影像史料的范围而言,周樑楷的最大,其次张广智,再其次姜萌。B.因为西方影像史学和图像研究理论所涉领域不完全重合,所以国内影像史学的研究范围就不断拓展和扩大。C.国内搜集整理的影像史料存在不少问题,需整理者提升学术功力,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不追求商业利益。D.目前国内出版的大量影像史料的史学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因为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内有人认为影像史料既有平面的又有立体的,既包括远古的岩画又包括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体。B.材料一作者列举海登·怀特及我国学者关于影像史学的言论,主要是想让读者认识到中外对影像史学认识的分歧所在。C.制作者的主观意识渗入影像素材的选择、拍摄手法的设定、故事结构的方式等方面,影像的制作就有主观性。D.材料三的作者认为伪造历史、“戏说”历史都是影像史学可能出现的弊端,这是其在“求真”方面局限性的表现。3.下列说法能作为论据来阐述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存在局限性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公共视频监控的视域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该视频通常只能提供一个局部的或片段式的影像记录,而不太可能提供事件的完整影像。B.不同于传统史学基于档案文本的史料选取方式,影像史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近现代拍摄的影像资料、历史照片等。第53页共53页
C.以影像为载体来呈现历史,可以激发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影像化历史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D.影像史料往往未经后人加工,在利用过程中剔除了文献加工时参与者的主观性,更容易反映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影像史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②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第53页共53页
③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④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⑤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他们共同以崇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他们在造化的恩宠中,与天同乐于动,与地同悲于失。⑥天,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终本源。人的心灵一旦就入浩渺无垠的宇宙时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会荡起无限的波澜。人类在冥思中静悟,在直觉的非逻辑的感悟中发现,在诚实的实验中证实,在生命过程中感受善恶和美丑。天意与人意相连,催人至理,引人幻想,若将渺小融于宏大必给人意志;将人情化为天地之情,必给人大美和壮美,大可腾至天宇,小则入乎精微。艺术与天合气、与地合理,与人合情,艺术乐仁乐静自在心通天宇。故贝多芬讲:“打进心坎的艺术来自天。”《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天。”石涛说:“天能授人以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艺术的真谛在自然,“师法自然”注定是艺术与科学的永恒课题。⑦自然内在的秩序严密神奇,大无外,小无内。人类已知越多,未知越大,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也就愈强烈。这正如科学家兼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一幅简化易领悟的世界图像。”“第53页共53页
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于是,这个世界由方程、函数、形、色、观念、文字、音符等组成。“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摘编自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材料二:与这些区别一样,艺术与科学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在19世纪即已为思想者们所注意。19 世纪的伟大哲人、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艺术是通过想象得出的反映,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反映;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光辉远照的最高峰,像我们所知道的,叫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进入20世纪,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将艺术与科学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有力的手段和臂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摘编自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奥本海默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为在混乱中建立新秩序而奋斗,两者应该各有侧重,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好联系世界的纽带。第53页共53页
B.科学家致力于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而艺术家需要借助科学道理尽力表现人性之情,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C.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艺术创造的根源和动力完全相同,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D.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按照自己最适当的方式去探索,最终创造人类共同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明进程中总会留下忧患,科学与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有能力担起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B.中外艺术家、科学家对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常常殊途而同归,石鲁与克罗齐就有相似的观点。C.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无不打通宇宙与人性,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超越科学认识的存在。D.艺术与科学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之上的。3.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如达•芬奇的人体和动物解剖及植物素描的精确性所表现出的那样,他的油画作品也展示出了他利用化学颜料所产生的奇特效果。B.数字敦煌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呈现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C.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联系密切,当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法也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D.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4.论述类文章经常运用“引用”的方法进行写作,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其具体运用及效果。(4分)5.请结合材料概括艺术与科学的差别和共同点。(6分)第53页共53页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按照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文学和绘画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文学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西方强调分界不同,中国传统理论中似乎更强调文学与绘画的同一关系,即“文画互通”,绘画与文学相结合。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文画互通”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古代有许多画家本身又是文学家、诗人,他们的作品常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诗画合一、文画合一,这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文艺现象。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者,就把绘画的色彩、光线、远近、构图都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都是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丰子恺曾经自谓“要沟通文学与绘画的关系。他在《中国画的特色——画中有诗》《绘画与文学》《绘画概说》《艺术修养基础》等论文和著作中研究过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的关系,指出“中国画大都多量地含着文学的分子”“即使是画石、画竹,因为是赞美石的灵秀、竹的清节,也不能说与文学全无关系”。他研究了从两汉直至明清的中国绘画,认为自从王维以后,“画中有诗”就成为中国画的一般特色,尤其是到了宋代,画院的试法就是直接把文学与绘画拉到一起,即“用一句古诗为试题,使画家巧运其才思,描出题目的诗意”。丰子恺立志沟通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给绘画注入丰富的文学因素,他自己也是“文画互通”这一理论的实践者。虽然丰子恺最初是以绘画走上艺术之路,但他在1962年回顾自己40年文艺生涯时说:“综合来看,我对文学,兴趣特别浓厚。因此我的作画,也不免受了文学的影响。”至于丰子恺的文学创作受绘画的影响就更加直接。他的漫画思维对其散文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有题材方面的,受绘画关注现实的影响,他的散文作品呈现了生活化的特点,大都取材现实生活的平凡小事及其亲身经历,儿童相、成人相、自然相等无不直接取材于现实。有构思方法上的,丰子恺的漫画注重意义特别、富有意蕴,使得其散文追求立意的鲜明和意味的深长,即“小中见大,弦外有音”第53页共53页
。在形式上,漫画都是简笔,线条自如简洁,散文创作都是小篇幅,语言朴素简练自然。在表现手法上,漫画的写意性、白描、比喻法、夸张法、点睛法、象征法、对比法等,特别是线条的自如简洁和白描在散文中的运用,使得丰氏散文朴实、自然、流畅、简练。(摘编自廖静爱《丰子恺作品中的文与画》)材料二: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说白了就是一种翻译,是把古典诗词中的佳句画成与此内容相近的漫画,唯一的区别:画上题的是古诗词句,而画的都是现代人物,所以称“古诗新画”。把古诗译成画,需要画家了解诗词旨意,还要用简洁的笔墨恰如其分地勾画出诗词的意境,看似容易,其实需要很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熟练的绘画技巧。丰子恺十分重视文学对绘画的影响,认为“漫画是沟通绘画与文学的画种”。这一点,完全体现在他的漫画中。《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题化用自宋词人谢逸所作《千秋岁·咏夏景》的最后一句,全词是“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画家用写实法描写了人去楼空的场景:廊檐下,一道卷起的竹帘,帘外是一弯新月,桌上一把壶,几个杯。画面景致简单,着墨不多,却意境深远。人世间聚散终有时,良朋散尽,而言犹未尽,茶香尚在。孤寂的夜色里空对一弯新月,让人倍感天凉如水。寥寥几笔就把我们带进古典的诗情画意之中,引起无限的遐思。难怪有人说这幅画比诗词本身还富有诗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画题选自宋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全词:“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画家很喜欢此词最后一句,用画笔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夏景。精致的格窗、碧绿的芭蕉、鲜红的樱桃,还有飞舞的蜻蜓和缕缕香烟,经画家巧妙的安排,景致迷人,赏心悦目……丰子恺创作的古诗新画数量很多,1925年初版的《子恺漫画》第一卷就收了60幅,1948年民国日报社初版《丰子恺画存》上下两集也收录近60幅,还曾专辑出版过《画中有诗》《古诗新画》等。朱自清很喜欢这类画,他在《子恺漫画》(1925年12月上海《文学周报》社初版)序言中写道:“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摘编自吴浩然《丰子恺的漫画艺术》)第53页共53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和绘画两者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严格的界限,而在中国传统理论中强调两者的同一关系。好教育云平B.绘画与文学相结合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谢灵运是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第一人。C.丰子恺不仅研究文学与绘画的关系,而且也在绘画与文学创作过程中积极实践“文画互通”这一理论。D.丰子恺散文取材的生活化,构思上追求立意的鲜明和意味的深长,语言的朴素简练等都与他的漫画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画互通”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文艺现象,受传统影响,丰子恺一开始就踏上了“文画互通”的创作之路。B.丰子恺认为,自从王维以后,“画中有诗”成为中国画的一般特色,到了宋代,绘画考试以一句古诗为试题。C.《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都是丰子恺践行“漫画是沟通绘画与文学的画种”主张之作。D.朱自清很喜欢丰子恺创作的古诗新画,认为丰子恺古诗新画创作有诗意,抓住了诗歌的精髓。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文画互通”理论的一项是()A.王维《江山雪霁图卷》所描绘景物使人联想到他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B.鲁迅小说中对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借鉴了黑白木刻艺术中简洁、概括等手法。C.萧红有良好的绘画素养,在其小说创造中以斑斓的色彩绘制了一幅幅多彩鲜艳的风景画。D.在创作新闻人物通讯时,可借助小说人物塑造的“写意法”,既简洁又实用,能使人物生动形象。4.两则材料对丰子恺的绘画和文学创作均有所涉及,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5.下图是丰子恺根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创作的漫画,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谈谈丰子恺漫画是如何用简洁的笔墨勾画出了诗词的意境的。第53页共53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①敦煌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敦煌藏经洞文献和敦煌石窟艺术。我国的敦煌学起步较早,产生了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等一批大师级的敦煌学学者。由于敦煌藏经洞文献在发现后不久就被西方探险家所攫取,流散于英、法、俄、日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家公私收藏机构,吸引了西方许多汉学、藏学、东方学等领域的学者竞相研究,产生了一批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敦煌学学者和研究成果,使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②由于20世纪复杂的社会因素,我国的敦煌学研究发展比较缓慢,学者和成果较少,国际上一度流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以季羡林、常书鸿、段文杰等为代表的一批老学者的带动下,我国学者奋起直追,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敦煌学在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现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中国是敦煌学研究中心。③经过数十年努力,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由过去的看守型、抢救性保护,进入现在的科技保护、预防性保护,保护的科学水平不断提升,使石窟本体及其赋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可以成熟地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存贮、展示敦煌石窟数字图像信息,不仅可以永久保存文物信息,而且可以永续利用,方便学者细致研究,便于向观众展陈。④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一批敦煌学研究机构,设立了一批敦煌学的博士、硕士学位点,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水平较高的敦煌学专业人才队伍,不仅保证了我国敦煌学研究事业后继有人,而且成为国际敦煌学未来的生力军。⑤敦煌学涉及宗教、艺术、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学、民族、民俗等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它属于交叉学科,其中也含有“绝学”“冷门”的领域。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创新。第53页共53页
⑥其一,数十年来的敦煌文献研究,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丰富和更新了许多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认识。但敦煌文献还远未开发完,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去探索。今后一方面需要继续从不同学科的微观层面挖掘资料及其内涵,另一方面需要从宏观层面整合诸多学科的力量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从多学科角度深入揭示敦煌文献资料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⑦其二,要深入拓展对敦煌石窟(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和文化遗迹)在考古学、艺术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反映了历代无名艺术家创造的奇迹,这些令无数观众感动的艺术却在以前的艺术史里很少提及。因此,敦煌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艺术史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艺术史的突破口。⑧其三,要在以往历史学、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加强中国西部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亚、西亚及南亚印度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古代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回鹘文、梵文、西夏文等民族文字研究都被称为“冷门”和“绝学”,但这些冷门和绝学学科往往可以为我们认识古代历史打开新的窗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突破点。(摘编自樊锦诗《敦煌学的历史、传承和突破发展》)材料二“数字洞窟”是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共同开展的“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的成果。由于采用了360度全景式模拟的方式,让平常游客参观时无法欣赏到的部位,比如佛像的背部及洞窟的后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而通过不同方式的操作,还可以选择将四壁上的壁画“拉平”,宛如观看一张平铺着的古画,使人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连续绘制的壁画的故事结构和艺术布局。8月1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游客在赴莫高窟参观时,首先会在游客服务中心的虚拟漫游厅观看典型洞窟的展示,再由专业导游带领参观实体洞窟。在虚拟漫游厅中观众能细致入微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满足多种参观需求,获取更多的敦煌文化信息。传播知识是博物馆的职能所在,数字敦煌的建设为敦煌艺术的更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可能。2013年底,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一次多媒体新技术与文物保护及展示相结合的尝试。该展览是由各领域专家历时6个月,利用虚拟实景技术,以立体动画辅以数码音响效果呈现的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参观者站在跟真迹同尺寸的投影厅内,透过360度环绕屏幕欣赏第220窟内的高大佛像、精巧装饰和灵动舞者画像。而药师佛头顶的华盖、壁画上的舞者及古代乐器也会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参观者还可以通过戴上3D眼镜及“虚拟手电筒”第53页共53页
,模拟感受实地用手电筒参观洞窟时的过程。出于文物保护考虑,在敦煌原址这一洞窟很少对公众开放。而数字虚拟技术使这一洞窟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和热点。(摘编自陈燮君《敦煌艺术的数字传播》)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探险家从我国攫取了敦煌石窟艺术,一批汉学、藏学、东方学等领域的学者竞相对其展开研究,使得西方一度成为敦煌学研究中心。B.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数字化技术在敦煌学研究中普遍应用,使得我国敦煌文物的保护从过去的看守型、抢救性进入到科技保护和预防性保护。C.敦煌学涉及宗教、艺术、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学、民族、民俗等众多领域,属于交叉学科,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艺术史都有帮助。D.我们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把古代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回鹘文、梵文、西夏文等未知领域作为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突破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敦煌学研究发展较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说明安定的社会环境、强大的国力是科研进步的重要原因。B.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在以前的艺术史里很少被提及,一个重要原因是石窟艺术的创作者是无名的艺术家。C.“数字洞窟”的成功实践说明,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离不开中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外机构亲密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D.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设备,游客在虚拟漫游厅能细致全面地欣赏洞窟艺术,还能看到平时在实体洞窟中看不到的部位。3.下列论文不属于敦煌学研究范畴的是()A.《利用新媒体技术给敦煌游客提供便利》B.《敦煌文献中的古代佛教流传和发展》C.《西域商贸流通在敦煌壁画中的体现》D.《二十世纪初中日学者敦煌研究综述》4.如果材料二是材料一的一部分,你觉得材料二的内容应该放在材料一的哪个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第53页共53页
5.结合材料,请概括我国敦煌学人才队伍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民间已不乏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强制孩子补习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新气象”,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促进美育事业的发展也在近年频频出台了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考、高考计分范围之类的“新举措”。这些,都是在用实用而非审美的逻辑看待审美及美育之“用”。要追问美育之用,当然先要追问审美之用。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无用)的,这是美学的常识。因为当你以实用的方式看待审美对象时,你就只是在占有而非审美——正如你考虑一个杯子可以装多少啤酒和你欣赏这个杯子的造型、色彩、质地,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情。另一方面,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可能是有“用”的——譬如审美活动所产生的愉悦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工作的绩效与创造性等,都是十分肯定的事情。在教育领域,美育学科被滥用于增加有助于功利性竞争的“绩点”——家长让孩子因艺术“特长”获得升学的竞争优势,一些教育部门用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学校加强美育,其实都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很显然,就像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一样,我们也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高考可能也不是在真正鼓励审美、美育活动的开展,因为让美育工具化的结果,反而会强化本不该助长的应试教育之风。正可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境界的生成与提升。《论语·先进》中所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一种至美的教育之境。所以,孔夫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类似情境,我们也不难从苏格拉底与诸弟子的对话等成功教育案例中找到。古今中外尽管教育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让学习者“如坐春风”之类教育境界之美的奥秘却始终如一。第53页共53页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教育异化的救赎。“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肯定不会只有教育审美化一条路径,但是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舍此一途,所谓的教育,要么流于强制灌输,要么失之自由放任。所以,真正沉浸在《蓝色多瑙河》《茉莉花》等音乐旋律,或者毕加索、莫奈等人的绘画作品中的人,一定是与审美对象实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精神汇通的。“视接千载,思通万里”的兴味,实在难以为境界之外的人所“认知”。审美之所以有储善、益智、强健体魄之“用”,亦取决于能否进入真正的审美境界也。当代教育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让我们从实利主义的泥淖中获得审美救赎,还应该通过美育活动让成人、儿童都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味,以对抗前所未有的“审丑时代”。换言之,当代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不仅需要生活美学、启蒙美学,更需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总而言之,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美育应该是最没有“用”(实用)的了。不加鉴别地用“用”的思维看待审美、美育之用的观念是极端危险的,在功利主义日益猖獗的当代社会尤其如此。(摘编自檀传宝《美育之“用”,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华民族是一个知美尚美的民族,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的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两千多年前,孔子倡导诗教、乐教,礼乐影响遍及国家社稷、社会风尚、日常礼仪和个人修为,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一百余年前,王国维、蔡元培等倡导美育,致力在民族危亡之际提高全民族素养,从而实现“美育救国”。如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上,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高度上,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发展方向上,做出了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部署。我们要充分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落到实处。我们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发展新时代美育。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美育、开展美育工作,应该把“美”作为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真正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出发,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摘自潘鲁生《践行新时代的美育使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制孩子补习音乐、美术等学科,使审美活动带有功利性,属于误读美育之用。B.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本无功利性,但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很有用。C.孔子倡导诗教、乐教,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开启了两千多年的美育传统。D.美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就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53页共53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美是没有确定标准的,所以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也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B.像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进行有趣、有味的教育就是美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C.知美尚美,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D.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只能走教育审美化的道路,避免强制或放任。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为避免主观性,给学生绘画打分时采用先分类、分档,再打分的办法,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评出符合各档次的分数。B.教师设计出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难点、做分析,自觉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C.干净整洁的校园、修剪整齐的花木、教学楼上的“励志”廊道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D.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爱好文学,学过绘画,会拉小提琴。他说过:“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才能够避免死心眼。”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如何扎实有效地搞好审美教育?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第53页共53页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共同富裕是指包括财产、收入在内的物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共同富裕的实质是指人自身的发展问题。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只是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上,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标,仅仅具有短期意义。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仅仅依靠分配政策的调整不能逆转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趋势。人们不要以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分配合意了,所有人的发展也就实现了。物质条件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不等于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人的发展体现在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等于人的素质的自然提升。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上的均贫富。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追求的是人自身发展平等的机会,物质条件上的基本平等是其基础,也是实现手段或路径。历史告诉我们,均贫富并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甚至可能使发展陷入停滞的境地。历史上的“社会实验”结果已经表明了这一点,这与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追求生产增长,解决人的生存所需(吃饱穿暖),可以视为促进了人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与人的发展存在偏离。或者说物质的发展远快于人自身的发展,更不要说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与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愿景目标。不能简单地以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共同富裕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指标。转向社会发展的人本逻辑,意味着要将经济问题纳入社会整体中来考虑。经济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但也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制于社会的整体状态。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放到整个社会当中才能认识清楚,放在经济当中则只能看到一部分。观察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是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出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是社会要通过社会合力来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收入不能替代能力,收入差距缩小了也不等于能力差距就缩小了。能力来自社会消费过程。消费的可获得性涉及收入,但消费的可及性与收入无关。第53页共53页
消费是人的生产再生产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人的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为经济提供目的和创造条件的过程。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二者应当合力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提供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和基本住房,以此保障每一个人获得基本能力。所有人的基本能力普遍提升,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也就有了基础,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泛社会基础,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效率与公平的融合也就内在其中了。促进共同富裕,要摆脱效率与公平、做“蛋糕”与分配“蛋糕”的困境,只有从物转向人,从财产和收入基准转向消费基准,才能真正做到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所有人发展了,所有人获得了基本能力,实现共同富裕才有了根基。(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材料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还需改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时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摘编自求是网《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第53页共53页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完美地解决了共同富裕这个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而共同富裕又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问题。B.有人错误地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分配合意了,所有人的发展也就实现了。其实,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人的素质提升了。C.物质条件上的基本平等是实现人自身发展平等的基础,但均贫富并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甚至可能使发展陷入停滞的境地。D.消费是人的生产再生产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私人消费就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解决人的吃饱穿暖等问题,可以视为促进了人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与人的发展关系很小。B.促进共同富裕,要从物转向人,从消费基准转向财产和收入基准。所有人发展了,所有人获得了基本能力,实现共同富裕才有了根基。C.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要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抵制一部分人拥有大量财富。D.促进共同富裕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各项建设。3.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促进共同富裕政策的一项是()(3分)A.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B.鼓励人们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创业创新C.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加注重效率D.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4.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第53页共53页
5.为什么说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仅仅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众所周知,科尔特斯凭借其不足600人的兵力就摧毁了人口数以百万计的阿兹特克帝国。不久,皮萨罗同样不可思议地征服了南美的印加帝国。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基督教的信条以及西班牙人无可否认的技术优势,似乎并不足以解释印第安人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全面崩溃。在有关这个巨大谜团的解释中,有一项新假说令人茅塞顿开。因为,就在阿兹特克人将科尔特斯的军队逐出墨西哥城并予以重创的那天晚上,“天花”这种传染病开始在城内肆虐,好多人一道死于那个“悲伤之夜”。这场致命的传染病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恰好解释,为什么阿兹特克人没有乘胜追击,完成合围,赢得最后的胜利。值得关注的,还有这场只杀死印第安人、对西班牙人却毫发无损的疫病对当时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对这种明显的“偏袒”,当时只能从超自然的角度加以理解,很明显,在这场战争中哪--方得到了神明的助佑似乎已不成问题。在西班牙人的神祗展现了其“超自然的能力”之后,难怪印第安人会如此温顺地俯首称臣。这一假说为我们重新理解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自然,也就会引发相关问题;西班牙人何以且何时获得了这种免疫力?为什么印第安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本土疫病以对付入侵的西班牙人?只要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随之显现的就是一个人类历史中的新领域,即人类与传染病的互动。世界历史其实已经提供了许多类似的事例,比如14世纪的黑死病,19世纪的霍乱大流行。但在传统史学中它们很少受到关注,渐渐地,那些人类与疫病惨烈遭遇的案例都已湮没于时间隧道中,以致事件发生的规模与意义都很容易被忽略。不过在其他一些事例中,军营里突发的疫情的确扭转了战局,这类插曲自然不大可能被遗漏,但它们的不可预见性却使历史学家深感不自在。我们都希望历史合乎理性、有章可循,为了迎合这愿望,历史学家也往往会在历史书写中刻意突出那些可预测且可控制的因素,而总是以一种不经意的笔调处理这类事件。第53页共53页
在解读古代文献时,历史学家自然会受到自身疫病体验的影响。经历过各种病史的现代人,已对各种常见的传染病拥有了相当程度的免疫力。受过严格训练的当代历史学家往往只能认为那些疫病造成大规模死亡的说法未免夸张。但事实上,同样的疫病在熟悉它的人群中流行与在完全缺乏免疫力的人群中暴发,其造成的后果差别巨大。如果现代医药出现之前的传染病均与现代欧洲传染病模式并无二致,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关注疫病的历史呢?是时候,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全球历史诠释的范畴之中了。毋庸置疑,无论过去与现在,传染病都在自然平衡和历史变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摘编自威康·麦克尼尔《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材料二:新冠疫情以远超人们预期的速度高速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因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程度,当前国与国之间大量而频繁的商务、旅游、教育等活动,为疫情的扩散提供了极为便捷的途径。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封国”,地球村正分割成一个个孤岛。更糟糕的是,由于疫情的冲击,过去几十年不断升级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有可能大规模退潮。在疫情之后,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正陷入麻烦,为了保护本国利益,经济上的各种保护主义将加速抬头。有国家为了优先保护本国需求,会对具有优势性的产品限制出口;更多国家还会限制别国产品进入,这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大伤害。同时,这次疫情开始让全球重新反思产业链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中国最早暴发疫情之后,由于全球制造业对中国产业链的高度依赖,很多发达国家开始发现本国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反思:是不是产业链不应过度集中在某些区域?而对于某些关键产业,即使本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是不是也应让部分产业回流本国?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就在4月表示,为了鼓励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美国政府将为企业的相关搬家费用买单。当然,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会予以回应还是一个未知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政府和苹果公司。最近两年,特朗普多次要求苹果将全球生产线搬回美国,结果,就在去年6月份,苹果反而将美国本土的最后一条生产线搬到了中国。最近几年,关于全球制造业撤离中国早就不是新闻,但实际上,国际资本向东南亚和非洲等地转移的程度还是比较有限。因为中国虽然逐渐丧失了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仍具优势,产业链集群优势也很明显,更重要的是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包括苹果在内的跨国企业并不愿意仅仅为了寻找更便宜的劳动力而远离自己最大的销售终端市场。所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第53页共53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牢不可破。过去,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不足,每当国家进入危机时刻,政府的权力都会膨胀。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表示,面对经济大萧条民众只能求助于政府。这--次疫情暴发后,很多西方政府的权力都开始扩大,预计这种趋势短时间之内不会逆转,以前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在疫情之后可能就可以实现。从历史上来看,全球产业链转移原本就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市场之手始终在默默发挥作用,“二战”以来全球产业链已经历了三次大转移,其中90年代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过去几年,第四次全球产业链转移潮其实已经开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产业在一夜之间从中国撒出,但从更长期来看,在疫情的推动下,产业转移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摘编自谢九《疫情正在重塑世界:全球化进或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班牙人对美洲的征服,不仅是军事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对这种征服以往从宗教或技术角度的历史解释似乎很难令人信服。B.传染病只对美洲印第安人造成伤害这一史实,让交战双方都以为神灵站在了西班牙人一边,重创了印第安人的心理防线。C.中国具有劳动者素质优势、产业链集群优势,中国是苹果公司重要的消费市场,吸引苹果不顾反对将所有生产线搬到中国。D.让制造业向本国回流,以前对西方政府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但疫情危机之后随着其权力的膨胀,这可能变成现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学家往往忽略疫病对不具有免疫力的人群造成的可怕后果,未意识到疫病模式的变化,这会导致其对人类与疫病互动的历史缺乏洞察。B.对各种不可预见的疫病事件的强调会削弱以往历史的解释力,历史学家往往对此就低调处理,因为历史的发生应该合乎理性有章可循。C.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处于相互依赖之中,产业链和消费市场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在利用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可能使全球产业链分布过度集中。D.全球产业链转移-方面符合市场规律,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政府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博弈,此次疫情将会使新一次产业链转移的过程大大加快。第53页共53页
3.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作为经济全球化退潮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A.从全球疫情地图来看,疫情重灾区——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美国的纽约州、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大巴黎地区,一度大规模封城,经济停摆。B.近期俄罗斯、越南等国宣布暂停粮食出口,对于需要进口粮食才能满足需求的国家,一旦国际市场关闭,将面临价格上涨或粮食短缺的危机。C.疫情暴发之后,日本政府公布了一份经济救助方案,计划从1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拿出22亿美元,协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撤回本国。D.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频繁从国际组织和协议中“退群”,其中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奥巴马时期全力打造的国际多边经济组织TPP。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5.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影像史学”,是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首创的概念。他认为,影像史学是以视觉影像和影片的方式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台湾学者周樑楷将海登·怀特的观点引入中国后,译为“影视史学”第53页共53页
,并将影像史学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他认为,凡是视觉影像,静态平面的照相和图画,立体造型的雕塑、建筑、图像等,从远古的岩画,到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体,都属于影视史学研究的范畴。复旦大学张广智先后发表《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3篇讨论影视史学的文章,对影视史学展开系统研究。他指出,“一切视觉影像材料,倘能传达某种历史理念,在我看来,从宽泛的意义上而言,当是影视史学的题中之义”。姜萌则提出:“影视史学,主要由历史纪录片和历史专题片组成……至于充斥荧屏的‘历史剧’,并不是‘影视史学’的组成部分。”(摘编自王丹林《影像史学的新实践》材料二: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主要还是历史影像,即历史纪录片和历史照片。而西方图像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所指的视觉材料,范围却广泛得多,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景观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涉及当代文化的各个领城。这些视觉产品又可通过摄影等技术手段转化为供学术研究的影像。受西方图像研究理论的影响,体现在影像史料整理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向,是史料边界的不断拓展和扩大。它不仅体现在影像本身对于传统史料边界的拓展和扩大,在影像领城内部,其边界也不断延伸,而不同发展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广泛的发掘,出版的影像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此外,网络媒体也公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综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张冠李戴、解读错误的问题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不在少数。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缺乏学术目的,为图像而图像,甚至于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凸显的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究其原因,除了对影像的意义认识不足,更主要的是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操作原则,面对作为异质的影像史料,无论是解读还是书写,历史研究者尚无法像对待文献材料那样游刃有余。而目前被国内学者引入的西方图像学理论,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跨学科性,其核心是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其理论难免庞杂,历史学所具有的学科特性,又使得历史学者在面对这些理论时往往显得无从下手。(摘编自刘萍《中国影像史学研究任重道远》)第53页共53页
材料三:运用影像呈现历史的方式,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文献形式,但在利用影像呈现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的局限性,也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第一,影像的制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影像是摄影者通过摄影机、取景框架拍摄的产物,截取了外部世界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体的真实。更为重要的是,摄影者是带着主观情感去记录和创作的,不自觉地加入了个人的成见、观念、理解和价值观。对影像素材的选择、拍摄手法的设定、故事结构的方式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影像制作者的主观意识。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与轴心国都拍摄了不同的战争影像,用来证明自己在战争过程中的“正义性”。这类影像素材拍摄的是同一场战争的情形,但被不同阵营因为不同的目的加以制作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往往反映了不同的主题思想。第二,20世纪后半叶,数字技术在历史真实与影像真实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合成的影像开始进入物质生活和精神领域。数码相机的诞生,以及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应用,使摄影技术摆脱了过去严格的操作程序,不再需要暗室冲洗,而是将照片电子化,从相机的显示屏上就可以马上看到所拍摄的照片效果。通过数字化的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图片和影像都能做到“移花接木”“以假乱真”。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伪造”历史并不是一件难事,影像史料记载的“历史”可以通过后期处理改写。第三,与传统的史学著作不同,影像史学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也更为广泛,这就决定了其局限性可能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象,成为长盛不衰的热点。虽然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对探求历史真相有所启发,但个别影视作品为追求收视率而“戏说”历史,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掺杂在一起,误导了观众的历史认知。(摘编自郭蔚然《影像史学与传统史学相辅相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我国学者关于影像史学的言论不一致,就影像史料的范围而言,周樑楷的最大,其次张广智,再其次姜萌。B.因为西方影像史学和图像研究理论所涉领域不完全重合,所以国内影像史学的研究范围就不断拓展和扩大。C.国内搜集整理的影像史料存在不少问题,需整理者提升学术功力,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不追求商业利益。第53页共53页
D.目前国内出版的大量影像史料的史学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因为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内有人认为影像史料既有平面的又有立体的,既包括远古的岩画又包括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字化多媒体。B.材料一作者列举海登·怀特及我国学者关于影像史学的言论,主要是想让读者认识到中外对影像史学认识的分歧所在。C.制作者的主观意识渗入影像素材的选择、拍摄手法的设定、故事结构的方式等方面,影像的制作就有主观性。D.材料三的作者认为伪造历史、“戏说”历史都是影像史学可能出现的弊端,这是其在“求真”方面局限性的表现。3.下列说法能作为论据来阐述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存在局限性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公共视频监控的视域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该视频通常只能提供一个局部的或片段式的影像记录,而不太可能提供事件的完整影像。B.不同于传统史学基于档案文本的史料选取方式,影像史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近现代拍摄的影像资料、历史照片等。C.以影像为载体来呈现历史,可以激发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影像化历史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D.影像史料往往未经后人加工,在利用过程中剔除了文献加工时参与者的主观性,更容易反映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影像史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1.D(A项这三个人的言论是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影像史料”,周樑楷强调类型,张广智强调历史性,姜萌强调真实性。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C项应该是不“单纯”追求商业利益。D项表述的原因是直接原因。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原因应该是“究其原因”第53页共53页
后面的内容,都没错。实际上逻辑链条应该是这样的:学者对影像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影像史料尚无法游刃有余,对西方图像学理论无从下手,使得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致使目前国内出版的大量影像史料的史学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2.B(“主要是想让读者认识到中外对影像史学认识的分歧所在”说法错误,应是让读者认识到影像史学的发展历程)3.A(A项监控提供的局部影像得出的结论可能与整个事件的结论完全不同,因而可以用来阐述材料三的论点——影像史学在“求真”方面存在局限性。B项只强调不同,看不出优势也看不出局限。C项大众参与多视角呈现互相印证,更接近真实。大众见证,更容易消除虚假的现象。D项传统史料往往经后人加工,影像史料在这方面更有优势)4.示例1:影像史学是以能传达某种历史理念的视觉影像方式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的,(1分)比传统史学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更广泛,(1分)并有一定主观性的(1分)历史学新兴分支学科。(1分)示例2:影像史学是历史学新兴分支学科,(1分)通过研究能传达某种历史理念的视觉影像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1分)比传统史学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更广泛,(1分)并有一定的主观性。(1分)5.①首先指出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特别强调受西方图像研究理论的影响,影像史料边界不断拓展和扩大。②然后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影像史料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但也因整理者学术功力欠缺和学术态度欠严谨而存在一些问题。③最后指出存在影像学术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的情况,并探究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第53页共53页
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②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③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④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⑤与科学相比,艺术是通向宇宙的另一条路。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心灵无不上通天宇,下达人性;为高扬自然生命精神和人性生命精神的和谐而努力;为建造人类真、善、美的精神家园而献身。他们共同以崇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他们在造化的恩宠中,与天同乐于动,与地同悲于失。⑥天,在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目中,大概是孕育智慧的最终本源。人的心灵一旦就入浩渺无垠的宇宙时空中,一切理性的美,情感的美,力量的美,即会荡起无限的波澜。人类在冥思中静悟,在直觉的非逻辑的感悟中发现,在诚实的实验中证实,在生命过程中感受善恶和美丑。天意与人意相连,催人至理,引人幻想,若将渺小融于宏大必给人意志;将人情化为天地之情,必给人大美和壮美,大可腾至天宇,小则入乎精微。艺术与天合气、与地合理,与人合情,艺术乐仁乐静自在心通天宇。故贝多芬讲:“打进心坎的艺术来自天。”《乐记》云:“圣人作乐以应天。”石涛说:“第53页共53页
天能授人以画,大知而大授,小知而小授也。”艺术的真谛在自然,“师法自然”注定是艺术与科学的永恒课题。⑦自然内在的秩序严密神奇,大无外,小无内。人类已知越多,未知越大,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也就愈强烈。这正如科学家兼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一幅简化易领悟的世界图像。”“这就是画家、诗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于是,这个世界由方程、函数、形、色、观念、文字、音符等组成。“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图像,使我们在那里就像感到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定。”爱因斯坦令人深思的话语不仅告诉世人科学、哲学、艺术的共同基础和目标,也说明惟科学、哲学、艺术的人造世界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摘编自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材料二:与这些区别一样,艺术与科学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在19世纪即已为思想者们所注意。19 世纪的伟大哲人、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艺术和科学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艺术是通过想象得出的反映,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反映;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光辉远照的最高峰,像我们所知道的,叫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进入20世纪,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将艺术与科学形象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认为“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有力的手段和臂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第53页共53页
(摘编自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奥本海默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为在混乱中建立新秩序而奋斗,两者应该各有侧重,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好联系世界的纽带。B.科学家致力于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而艺术家需要借助科学道理尽力表现人性之情,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C.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艺术创造的根源和动力完全相同,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D.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按照自己最适当的方式去探索,最终创造人类共同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明进程中总会留下忧患,科学与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们有能力担起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B.中外艺术家、科学家对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常常殊途而同归,石鲁与克罗齐就有相似的观点。C.大凡有所贡献的艺术家,其艺术创作无不打通宇宙与人性,从而使艺术作品成为超越科学认识的存在。D.艺术与科学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之上的。3.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如达•芬奇的人体和动物解剖及植物素描的精确性所表现出的那样,他的油画作品也展示出了他利用化学颜料所产生的奇特效果。B.数字敦煌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呈现的敦煌保护虚拟工程,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C.印象派的诞生与光学色彩理论的突破联系密切,当代印刷技术的“网点叠印”法也可以看做点彩派艺术的一种实际应用。D.汉墓出土的朱雀灯,朱雀展翅欲飞的体态极具美感,其设计正好与灯盘的空心槽处置相统一,添加燃料时灯仍能保持重心平稳。4.论述类文章经常运用“引用”的方法进行写作,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其具体运用及效果。(4分)第53页共53页
5.请结合材料概括艺术与科学的差别和共同点。(6分)1、D.A解析根据原文“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两者应该互相帮助,用好联系世界的共同纽带。B解析:“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错误,由原文“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可知,是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而不是“谱写为生命精神的思考”。C解析:“矛盾对立而又形成互补”错误,由原文“总之,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表现在诸多层面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表述,根本的一点在于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可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并不是“矛盾对立”。2、D.根据原文“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对自然界的对称、和谐和美的规律加以探讨、认识和表现后发现,艺术与科学是密切相关而不可分割的”可知,这种认识是建立在自然规律的探究之上的。3、B.解析: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艺术的生成和发展,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数字敦煌”使敦煌瑰宝数字化,实现敦煌壁画的科学技术“穿越”,只是体现的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没有体现敦煌艺术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与影响。4、①材料一开篇引用奥本海默的话语以引出论题,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用李政道、石鲁等人的话作为理论论据,增强文章论证的说服力;③引用《乐记》、石涛的经典诗文,可增强文采,使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每点1分,3点4分)5、①共同点(4分,每点1分):“艺术与科学”共同承担创造人类精神家园的使命;科学、艺术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它们都是自然在人头脑中的反映,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的两个最有力的手段。②差异(2分,科学艺术每点1分):科学是通过理性能力得出的准确回答和求解,艺术是通过想象以崇高的人性精神爱抚自然,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爱抚人性。第53页共53页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按照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文学和绘画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文学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西方强调分界不同,中国传统理论中似乎更强调文学与绘画的同一关系,即“文画互通”,绘画与文学相结合。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文画互通”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古代有许多画家本身又是文学家、诗人,他们的作品常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诗画合一、文画合一,这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文艺现象。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者,就把绘画的色彩、光线、远近、构图都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都是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丰子恺曾经自谓“要沟通文学与绘画的关系。他在《中国画的特色——画中有诗》《绘画与文学》《绘画概说》《艺术修养基础》等论文和著作中研究过中国古代绘画与文学的关系,指出“中国画大都多量地含着文学的分子”“即使是画石、画竹,因为是赞美石的灵秀、竹的清节,也不能说与文学全无关系”。他研究了从两汉直至明清的中国绘画,认为自从王维以后,“画中有诗”就成为中国画的一般特色,尤其是到了宋代,画院的试法就是直接把文学与绘画拉到一起,即“用一句古诗为试题,使画家巧运其才思,描出题目的诗意”。丰子恺立志沟通绘画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给绘画注入丰富的文学因素,他自己也是“文画互通”这一理论的实践者。虽然丰子恺最初是以绘画走上艺术之路,但他在1962年回顾自己40年文艺生涯时说:“综合来看,我对文学,兴趣特别浓厚。因此我的作画,也不免受了文学的影响。”至于丰子恺的文学创作受绘画的影响就更加直接。他的漫画思维对其散文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有题材方面的,受绘画关注现实的影响,他的散文作品呈现了生活化的特点,大都取材现实生活的平凡小事及其亲身经历,儿童相、成人相、自然相等无不直接取材于现实。有构思方法上的,丰子恺的漫画注重意义特别、富有意蕴,使得其散文追求立意的鲜明和意味的深长,即“小中见大,弦外有音”。在形式上,漫画都是简笔,线条自如简洁,散文创作都是小篇幅,语言朴素简练自然。在表现手法上,漫画的写意性、白描、比喻法、夸张法、点睛法、象征法、对比法等,特别是线条的自如简洁和白描在散文中的运用,使得丰氏散文朴实、自然、流畅、简练。第53页共53页
(摘编自廖静爱《丰子恺作品中的文与画》)材料二:丰子恺的古诗新画说白了就是一种翻译,是把古典诗词中的佳句画成与此内容相近的漫画,唯一的区别:画上题的是古诗词句,而画的都是现代人物,所以称“古诗新画”。把古诗译成画,需要画家了解诗词旨意,还要用简洁的笔墨恰如其分地勾画出诗词的意境,看似容易,其实需要很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熟练的绘画技巧。丰子恺十分重视文学对绘画的影响,认为“漫画是沟通绘画与文学的画种”。这一点,完全体现在他的漫画中。《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题化用自宋词人谢逸所作《千秋岁·咏夏景》的最后一句,全词是“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画家用写实法描写了人去楼空的场景:廊檐下,一道卷起的竹帘,帘外是一弯新月,桌上一把壶,几个杯。画面景致简单,着墨不多,却意境深远。人世间聚散终有时,良朋散尽,而言犹未尽,茶香尚在。孤寂的夜色里空对一弯新月,让人倍感天凉如水。寥寥几笔就把我们带进古典的诗情画意之中,引起无限的遐思。难怪有人说这幅画比诗词本身还富有诗情。《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画题选自宋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全词:“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画家很喜欢此词最后一句,用画笔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夏景。精致的格窗、碧绿的芭蕉、鲜红的樱桃,还有飞舞的蜻蜓和缕缕香烟,经画家巧妙的安排,景致迷人,赏心悦目……丰子恺创作的古诗新画数量很多,1925年初版的《子恺漫画》第一卷就收了60幅,1948年民国日报社初版《丰子恺画存》上下两集也收录近60幅,还曾专辑出版过《画中有诗》《古诗新画》等。朱自清很喜欢这类画,他在《子恺漫画》(1925年12月上海《文学周报》社初版)序言中写道:“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摘编自吴浩然《丰子恺的漫画艺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53页共53页
A.西方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和绘画两者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严格的界限,而在中国传统理论中强调两者的同一关系。好教育云平B.绘画与文学相结合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谢灵运是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第一人。C.丰子恺不仅研究文学与绘画的关系,而且也在绘画与文学创作过程中积极实践“文画互通”这一理论。D.丰子恺散文取材的生活化,构思上追求立意的鲜明和意味的深长,语言的朴素简练等都与他的漫画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画互通”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文艺现象,受传统影响,丰子恺一开始就踏上了“文画互通”的创作之路。B.丰子恺认为,自从王维以后,“画中有诗”成为中国画的一般特色,到了宋代,绘画考试以一句古诗为试题。C.《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都是丰子恺践行“漫画是沟通绘画与文学的画种”主张之作。D.朱自清很喜欢丰子恺创作的古诗新画,认为丰子恺古诗新画创作有诗意,抓住了诗歌的精髓。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文画互通”理论的一项是()A.王维《江山雪霁图卷》所描绘景物使人联想到他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B.鲁迅小说中对林嫂、阿Q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借鉴了黑白木刻艺术中简洁、概括等手法。C.萧红有良好的绘画素养,在其小说创造中以斑斓的色彩绘制了一幅幅多彩鲜艳的风景画。D.在创作新闻人物通讯时,可借助小说人物塑造的“写意法”,既简洁又实用,能使人物生动形象。4.两则材料对丰子恺的绘画和文学创作均有所涉及,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5.下图是丰子恺根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创作的漫画,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谈谈丰子恺漫画是如何用简洁的笔墨勾画出了诗词的意境的。【答案】1.B2.A3.D4.①材料一侧重于阐述丰子恺的绘画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第53页共53页
②材料二重点闸述了丰子恺十分重视文学对绘画的影响。5.①丰子恺漫画主要有垂柳、明月、女子、远山、小河等物象,画面简洁;②明月皎皎,垂柳依依,远山如黛,小河悠悠,宁静的画面勾勒了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紧扣了词的前四句的意境;③女子孤独的背影,能让人想象到女子脸上的失望、惆怅、悲伤和期盼,让人感受到“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伤感,紧扣了词的后四句的意境。【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谢灵运是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第一人”错误。文章只说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因此只能得出谢灵运是最早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的人,而不能说“是把绘画的一些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第一人”。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丰子恺一开始就踏上了‘文画互通’的创作之路”说法错误,原文有“丰子恺最初是以绘画走上艺术之路”的信息。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说的是人物通讯与小说创作的关系,没有体现“文”“画”的关系,更谈不上“文画互通”。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以“丰子恺曾经自谓‘要沟通文学与绘画的关系’”第53页共53页
开头,然后陈述了丰子恺在理论方面对绘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接着论述了丰子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绘画与文学相互影响的特点。因此材料一重点在于阐述丰子恺的“文画互通”理论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材料二以第一段为总领段,并列举了多个实例论述了丰子恺“古诗新画”中文学对其绘画艺术的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根据材料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先分析丰子恺漫画的画面构成,然后将画面与诗词的意境结合分析。首先观察丰子恺漫画的构成要素:漫画的主要构图因素有垂柳、明月、女子、远山、小河等物象,画面简洁。图中,明月皎洁,杨柳依依。那徐徐升起的一轮明月,正爬上柳树的枝头。在婀娜多姿的柳树的映衬下,明月更显得妩媚多情,仿佛在注视着人间的一切。远山如黛,小河悠悠,宁静的画面勾勒了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画面中的女子只描绘了背影,她远眺他处,在空旷的天地中颇显孤独,虽无面部表情的细致勾画,但此情此景能让人想象女子的神情:失望、惆怅、悲伤、渴盼……“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与伤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①敦煌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敦煌藏经洞文献和敦煌石窟艺术。我国的敦煌学起步较早,产生了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恪等一批大师级的敦煌学学者。由于敦煌藏经洞文献在发现后不久就被西方探险家所攫取,流散于英、法、俄、日等十多个国家的数十家公私收藏机构,吸引了西方许多汉学、藏学、东方学等领域的学者竞相研究,产生了一批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敦煌学学者和研究成果,使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②由于20世纪复杂的社会因素,我国的敦煌学研究发展比较缓慢,学者和成果较少,国际上一度流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以季羡林、常书鸿、段文杰等为代表的一批老学者的带动下,我国学者奋起直追,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敦煌学在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第53页共53页
的被动局面,现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公认中国是敦煌学研究中心。③经过数十年努力,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由过去的看守型、抢救性保护,进入现在的科技保护、预防性保护,保护的科学水平不断提升,使石窟本体及其赋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可以成熟地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存贮、展示敦煌石窟数字图像信息,不仅可以永久保存文物信息,而且可以永续利用,方便学者细致研究,便于向观众展陈。④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一批敦煌学研究机构,设立了一批敦煌学的博士、硕士学位点,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结合、水平较高的敦煌学专业人才队伍,不仅保证了我国敦煌学研究事业后继有人,而且成为国际敦煌学未来的生力军。⑤敦煌学涉及宗教、艺术、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学、民族、民俗等众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它属于交叉学科,其中也含有“绝学”“冷门”的领域。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创新。⑥其一,数十年来的敦煌文献研究,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丰富和更新了许多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认识。但敦煌文献还远未开发完,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去探索。今后一方面需要继续从不同学科的微观层面挖掘资料及其内涵,另一方面需要从宏观层面整合诸多学科的力量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从多学科角度深入揭示敦煌文献资料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⑦其二,要深入拓展对敦煌石窟(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和文化遗迹)在考古学、艺术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反映了历代无名艺术家创造的奇迹,这些令无数观众感动的艺术却在以前的艺术史里很少提及。因此,敦煌和丝绸之路沿线考古、艺术史的研究,必将成为中国艺术史的突破口。⑧其三,要在以往历史学、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加强中国西部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亚、西亚及南亚印度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古代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回鹘文、梵文、西夏文等民族文字研究都被称为“冷门”和“绝学”,但这些冷门和绝学学科往往可以为我们认识古代历史打开新的窗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突破点。(摘编自樊锦诗《敦煌学的历史、传承和突破发展》)材料二第53页共53页
“数字洞窟”是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共同开展的“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的成果。由于采用了360度全景式模拟的方式,让平常游客参观时无法欣赏到的部位,比如佛像的背部及洞窟的后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而通过不同方式的操作,还可以选择将四壁上的壁画“拉平”,宛如观看一张平铺着的古画,使人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连续绘制的壁画的故事结构和艺术布局。8月1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游客在赴莫高窟参观时,首先会在游客服务中心的虚拟漫游厅观看典型洞窟的展示,再由专业导游带领参观实体洞窟。在虚拟漫游厅中观众能细致入微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满足多种参观需求,获取更多的敦煌文化信息。传播知识是博物馆的职能所在,数字敦煌的建设为敦煌艺术的更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可能。2013年底,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是一次多媒体新技术与文物保护及展示相结合的尝试。该展览是由各领域专家历时6个月,利用虚拟实景技术,以立体动画辅以数码音响效果呈现的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参观者站在跟真迹同尺寸的投影厅内,透过360度环绕屏幕欣赏第220窟内的高大佛像、精巧装饰和灵动舞者画像。而药师佛头顶的华盖、壁画上的舞者及古代乐器也会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参观者还可以通过戴上3D眼镜及“虚拟手电筒”,模拟感受实地用手电筒参观洞窟时的过程。出于文物保护考虑,在敦煌原址这一洞窟很少对公众开放。而数字虚拟技术使这一洞窟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和热点。(摘编自陈燮君《敦煌艺术的数字传播》)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探险家从我国攫取了敦煌石窟艺术,一批汉学、藏学、东方学等领域的学者竞相对其展开研究,使得西方一度成为敦煌学研究中心。B.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数字化技术在敦煌学研究中普遍应用,使得我国敦煌文物的保护从过去的看守型、抢救性进入到科技保护和预防性保护。C.敦煌学涉及宗教、艺术、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学、民族、民俗等众多领域,属于交叉学科,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艺术史都有帮助。D.我们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把古代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回鹘文、梵文、西夏文等未知领域作为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突破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53页共53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敦煌学研究发展较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说明安定的社会环境、强大的国力是科研进步的重要原因。B.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在以前的艺术史里很少被提及,一个重要原因是石窟艺术的创作者是无名的艺术家。C.“数字洞窟”的成功实践说明,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离不开中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外机构亲密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D.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设备,游客在虚拟漫游厅能细致全面地欣赏洞窟艺术,还能看到平时在实体洞窟中看不到的部位。3.下列论文不属于敦煌学研究范畴的是()A.《利用新媒体技术给敦煌游客提供便利》B.《敦煌文献中的古代佛教流传和发展》C.《西域商贸流通在敦煌壁画中的体现》D.《二十世纪初中日学者敦煌研究综述》4.如果材料二是材料一的一部分,你觉得材料二的内容应该放在材料一的哪个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5.结合材料,请概括我国敦煌学人才队伍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1.C2.B3.A4.放在材料一第三段之后。材料二是对数字化技术在敦煌文物保护和展览上的具体运用的举例,材料一第三段后半部分说的是数字化技术可以保存文物信息,方便科研和展览。所以放在材料一第三段之后。5.①起步阶段,产生了罗振玉等一大批学者;②由于复杂的社会因素,20世纪很长时间,学者队伍并不庞大;③改革开放之后,在老学者的带动下,出现了一大批学者,中国成为敦煌学研究中心;④目前高校科研机构有一大批水平较高的学者队伍;⑤未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推进和数字技术的继续发展,我国人才队伍将更加庞大,科研水平将更上一个台阶。第53页共53页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民间已不乏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强制孩子补习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新气象”,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促进美育事业的发展也在近年频频出台了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考、高考计分范围之类的“新举措”。这些,都是在用实用而非审美的逻辑看待审美及美育之“用”。要追问美育之用,当然先要追问审美之用。一方面,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无用)的,这是美学的常识。因为当你以实用的方式看待审美对象时,你就只是在占有而非审美——正如你考虑一个杯子可以装多少啤酒和你欣赏这个杯子的造型、色彩、质地,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情。另一方面,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可能是有“用”的——譬如审美活动所产生的愉悦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工作的绩效与创造性等,都是十分肯定的事情。在教育领域,美育学科被滥用于增加有助于功利性竞争的“绩点”——家长让孩子因艺术“特长”获得升学的竞争优势,一些教育部门用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学校加强美育,其实都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很显然,就像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一样,我们也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美育课程成绩纳入中高考可能也不是在真正鼓励审美、美育活动的开展,因为让美育工具化的结果,反而会强化本不该助长的应试教育之风。正可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境界的生成与提升。《论语·先进》中所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一种至美的教育之境。所以,孔夫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类似情境,我们也不难从苏格拉底与诸弟子的对话等成功教育案例中找到。古今中外尽管教育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让学习者“如坐春风”之类教育境界之美的奥秘却始终如一。第53页共53页
美的教育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教育异化的救赎。“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肯定不会只有教育审美化一条路径,但是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舍此一途,所谓的教育,要么流于强制灌输,要么失之自由放任。所以,真正沉浸在《蓝色多瑙河》《茉莉花》等音乐旋律,或者毕加索、莫奈等人的绘画作品中的人,一定是与审美对象实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精神汇通的。“视接千载,思通万里”的兴味,实在难以为境界之外的人所“认知”。审美之所以有储善、益智、强健体魄之“用”,亦取决于能否进入真正的审美境界也。当代教育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让我们从实利主义的泥淖中获得审美救赎,还应该通过美育活动让成人、儿童都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味,以对抗前所未有的“审丑时代”。换言之,当代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不仅需要生活美学、启蒙美学,更需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总而言之,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美育应该是最没有“用”(实用)的了。不加鉴别地用“用”的思维看待审美、美育之用的观念是极端危险的,在功利主义日益猖獗的当代社会尤其如此。(摘编自檀传宝《美育之“用”,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华民族是一个知美尚美的民族,把美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的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两千多年前,孔子倡导诗教、乐教,礼乐影响遍及国家社稷、社会风尚、日常礼仪和个人修为,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一百余年前,王国维、蔡元培等倡导美育,致力在民族危亡之际提高全民族素养,从而实现“美育救国”。如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上,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高度上,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发展方向上,做出了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部署。我们要充分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落到实处。我们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发展新时代美育。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美育、开展美育工作,应该把“美”作为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真正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出发,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摘自潘鲁生《践行新时代的美育使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制孩子补习音乐、美术等学科,使审美活动带有功利性,属于误读美育之用。B.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本无功利性,但产生的心理效应、实践效果却很有用。C.孔子倡导诗教、乐教,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开启了两千多年的美育传统。D.美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就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美是没有确定标准的,所以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也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第53页共53页
B.像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进行有趣、有味的教育就是美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C.知美尚美,认识美育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D.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只能走教育审美化的道路,避免强制或放任。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为避免主观性,给学生绘画打分时采用先分类、分档,再打分的办法,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评出符合各档次的分数。B.教师设计出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难点、做分析,自觉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C.干净整洁的校园、修剪整齐的花木、教学楼上的“励志”廊道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D.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爱好文学,学过绘画,会拉小提琴。他说过:“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才能够避免死心眼。”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5.如何扎实有效地搞好审美教育?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C3.B4.采用驳论法,先破后立,先列举社会现象,再否定其作用,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证层层深入,以审美之用是什么、为什么美育不能评分化、美育是一种教育境界、美育对社会的作用的层次展开论述,最后做出总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采用多种论证方式,如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增强了说服力。5.(1)应该去功利化地对待美育,不应用进入升学评价的方式进行促进加强。(2)应该提升教育境界,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3)不但要懂得生活美学,启蒙美学,还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4)要提高对美育高度的认识,认清美育的本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力。【解析】【分析】第53页共53页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开启了两千多年的美育传统”错误,原文说的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倡导诗教、乐教,礼乐影响遍及国家社稷、社会风尚、日常礼仪和个人修为,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是“形成了以艺术审美塑造美好人格的美育传统”而非“开启美育传统”。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也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错误,原文说的是“就像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一样,我们也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是无法给绘画打分,而不是“无法判断哪幅画更好”。B.“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过于绝对,原文说“我们也不难从苏格拉底与诸弟子的对话等成功教育案例中找到”,这里所说的是“成功教育案例”,但并不是他们所有的教育都是成功的,也无法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D.“只能走教育审美化的道路,避免强制或放任”原文说的是“‘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肯定不会只有教育审美化一条路径,但是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可见,并不是“只能”走这条路,这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是唯一。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材料一主要探讨“美育之‘用’”,即美育不应用“实用”来衡量,“让我们从实利主义的泥淖中获得审美救赎,还应该通过美育活动让成人、儿童都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味”,是一种教育境界。A.“给学生绘画打分时采用先分类、分档,再打分的办法,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评出符合各档次的分数”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一说“一些教育部门用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学校加强美育,其实都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可见,采用评分方式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第53页共53页
B.符合“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的教育境界。C.“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属于一种实用性功能,不是作者倡导的“美育”。D.“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才能够避免死心眼”是为了从艺术上获得思维方法,有实用性功能,不是作者倡导的“美育”。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一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进行论证,先提出把美育“纳入中考、高考计分范围之类的‘新举措’”,接着否定这些做法,再提出自己关于“审美及美育之‘用’”的观点。论证层次层层深入,先指出审美之用是什么,再借此指出美育因其“无用”的特点不能评分化、等级化,接着提出美育是一种教育境界的观点,点出美育对我们的作用,最后做出总结。在论述过程中,采用类比论证,“就像我们无法肯定西施与貂蝉谁更美一样,我们也无法给毕加索、梵高的绘画打分”,举例论证“《论语•先进》中所描述的……就是一种至美的教育之类似情境,我们也不难从苏格拉底与诸弟子的对话等成功教育案例中找到境”;引用论证,引用《论语•先进》的内容,俗语“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等,增强了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美育学科被滥用于增加有助于功利性竞争的‘绩点’——家长让孩子因艺术‘特长’获得升学的竞争优势,一些教育部门用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促使家长、学校加强美育,其实都是对审美之用的严重误读”“当代教育不仅要在一般意义上让我们从实利主义的泥淖中获得审美救赎”可得出,美育不应采取进入中高考升学评价的方式进行“促进”“加强”,应该去功利化、去实用性,,让人们获得审美救赎。第53页共53页
“古今中外尽管教育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让学习者‘如坐春风’之类教育境界之美的奥秘却始终如一”“‘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可得出,提升教育境界,要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应该通过美育活动让成人、儿童都恢复正常的审美器官、审美品味,以对抗前所未有的‘审丑时代’……不仅需要生活美学、启蒙美学,更需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可见,要懂得生活美学,启蒙美学,还要批判美学、解放美学。材料二“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美育、开展美育工作,应该把‘美’作为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真正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出发,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可见,要提高对美育的认识,认清美育的特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力。(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共同富裕是指包括财产、收入在内的物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共同富裕的实质是指人自身的发展问题。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只是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上,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标,仅仅具有短期意义。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仅仅依靠分配政策的调整不能逆转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趋势。人们不要以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分配合意了,所有人的发展也就实现了。物质条件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不等于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人的发展体现在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文明性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等于人的素质的自然提升。第53页共53页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上的均贫富。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追求的是人自身发展平等的机会,物质条件上的基本平等是其基础,也是实现手段或路径。历史告诉我们,均贫富并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甚至可能使发展陷入停滞的境地。历史上的“社会实验”结果已经表明了这一点,这与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追求生产增长,解决人的生存所需(吃饱穿暖),可以视为促进了人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与人的发展存在偏离。或者说物质的发展远快于人自身的发展,更不要说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与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愿景目标。不能简单地以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共同富裕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指标。转向社会发展的人本逻辑,意味着要将经济问题纳入社会整体中来考虑。经济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但也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制于社会的整体状态。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放到整个社会当中才能认识清楚,放在经济当中则只能看到一部分。观察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是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出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是社会要通过社会合力来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收入不能替代能力,收入差距缩小了也不等于能力差距就缩小了。能力来自社会消费过程。消费的可获得性涉及收入,但消费的可及性与收入无关。消费是人的生产再生产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是人的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为经济提供目的和创造条件的过程。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二者应当合力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提供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和基本住房,以此保障每一个人获得基本能力。所有人的基本能力普遍提升,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也就有了基础,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广泛社会基础,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效率与公平的融合也就内在其中了。促进共同富裕,要摆脱效率与公平、做“蛋糕”与分配“蛋糕”的困境,只有从物转向人,从财产和收入基准转向消费基准,才能真正做到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所有人发展了,所有人获得了基本能力,实现共同富裕才有了根基。(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材料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还需改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第53页共53页
要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同时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摘编自求是网《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完美地解决了共同富裕这个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而共同富裕又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问题。B.有人错误地认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分配合意了,所有人的发展也就实现了。其实,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人的素质提升了。C.物质条件上的基本平等是实现人自身发展平等的基础,但均贫富并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甚至可能使发展陷入停滞的境地。D.消费是人的生产再生产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私人消费就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解决人的吃饱穿暖等问题,可以视为促进了人的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第53页共53页
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与人的发展关系很小。B.促进共同富裕,要从物转向人,从消费基准转向财产和收入基准。所有人发展了,所有人获得了基本能力,实现共同富裕才有了根基。C.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要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要抵制一部分人拥有大量财富。D.促进共同富裕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各项建设。3.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促进共同富裕政策的一项是()(3分)A.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B.鼓励人们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创业创新C.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加注重效率D.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4.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5.为什么说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仅仅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1.D(曲解原意“私人消费就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错误,原文是“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二者应当合力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消费……”)2.D(A项,不合文意,“但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与人的发展关系很小”错误,原文是“但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与人的发展存在偏离。或者说物质的发展远快于人自身的发展,更不要说所有人的全面发展”。B项,分析不当,“从消费基准转向财产和收入基准”应是“从财产和收入基准转向消费基准”。C项,理解有误,“要抵制一部分人拥有大量财富”错误,原文是“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3.C(不合文意,原文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4.①材料一主要观点: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保障所有人获得基本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②材料二主要观点: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5.①如果只是在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上做文章,不落到人的发展上,那么共同富裕只是分配政策的目标,第53页共53页
仅仅具有短期意义,不能逆转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趋势。②物质条件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并不等于人的发展。所有人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③共同富裕的本质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而不是物质财富上的均贫富。(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众所周知,科尔特斯凭借其不足600人的兵力就摧毁了人口数以百万计的阿兹特克帝国。不久,皮萨罗同样不可思议地征服了南美的印加帝国。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基督教的信条以及西班牙人无可否认的技术优势,似乎并不足以解释印第安人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全面崩溃。在有关这个巨大谜团的解释中,有一项新假说令人茅塞顿开。因为,就在阿兹特克人将科尔特斯的军队逐出墨西哥城并予以重创的那天晚上,“天花”这种传染病开始在城内肆虐,好多人一道死于那个“悲伤之夜”。这场致命的传染病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恰好解释,为什么阿兹特克人没有乘胜追击,完成合围,赢得最后的胜利。值得关注的,还有这场只杀死印第安人、对西班牙人却毫发无损的疫病对当时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对这种明显的“偏袒”,当时只能从超自然的角度加以理解,很明显,在这场战争中哪--方得到了神明的助佑似乎已不成问题。在西班牙人的神祗展现了其“超自然的能力”之后,难怪印第安人会如此温顺地俯首称臣。这一假说为我们重新理解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自然,也就会引发相关问题;西班牙人何以且何时获得了这种免疫力?为什么印第安人没有属于自己的本土疫病以对付入侵的西班牙人?只要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随之显现的就是一个人类历史中的新领域,即人类与传染病的互动。第53页共53页
世界历史其实已经提供了许多类似的事例,比如14世纪的黑死病,19世纪的霍乱大流行。但在传统史学中它们很少受到关注,渐渐地,那些人类与疫病惨烈遭遇的案例都已湮没于时间隧道中,以致事件发生的规模与意义都很容易被忽略。不过在其他一些事例中,军营里突发的疫情的确扭转了战局,这类插曲自然不大可能被遗漏,但它们的不可预见性却使历史学家深感不自在。我们都希望历史合乎理性、有章可循,为了迎合这愿望,历史学家也往往会在历史书写中刻意突出那些可预测且可控制的因素,而总是以一种不经意的笔调处理这类事件。在解读古代文献时,历史学家自然会受到自身疫病体验的影响。经历过各种病史的现代人,已对各种常见的传染病拥有了相当程度的免疫力。受过严格训练的当代历史学家往往只能认为那些疫病造成大规模死亡的说法未免夸张。但事实上,同样的疫病在熟悉它的人群中流行与在完全缺乏免疫力的人群中暴发,其造成的后果差别巨大。如果现代医药出现之前的传染病均与现代欧洲传染病模式并无二致,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关注疫病的历史呢?是时候,通过揭示各种疫病循环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全球历史诠释的范畴之中了。毋庸置疑,无论过去与现在,传染病都在自然平衡和历史变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摘编自威康·麦克尼尔《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材料二:新冠疫情以远超人们预期的速度高速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因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程度,当前国与国之间大量而频繁的商务、旅游、教育等活动,为疫情的扩散提供了极为便捷的途径。为了控制疫情传播,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封国”,地球村正分割成一个个孤岛。更糟糕的是,由于疫情的冲击,过去几十年不断升级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有可能大规模退潮。在疫情之后,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正陷入麻烦,为了保护本国利益,经济上的各种保护主义将加速抬头。有国家为了优先保护本国需求,会对具有优势性的产品限制出口;更多国家还会限制别国产品进入,这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大伤害。同时,这次疫情开始让全球重新反思产业链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中国最早暴发疫情之后,由于全球制造业对中国产业链的高度依赖,很多发达国家开始发现本国口罩、防护服和呼吸机。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反思:是不是产业链不应过度集中在某些区域?而对于某些关键产业,即使本国并不具备比较优势,是不是也应让部分产业回流本国?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就在4月表示,为了鼓励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美国政府将为企业的相关搬家费用买单。当然,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会予以回应还是一个未知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政府和苹果公司。最近两年,特朗普多次要求苹果将全球生产线搬回美国,结果,就在去年6月份,苹果反而将美国本土的最后一条生产线搬到了中国。第53页共53页
最近几年,关于全球制造业撤离中国早就不是新闻,但实际上,国际资本向东南亚和非洲等地转移的程度还是比较有限。因为中国虽然逐渐丧失了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仍具优势,产业链集群优势也很明显,更重要的是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包括苹果在内的跨国企业并不愿意仅仅为了寻找更便宜的劳动力而远离自己最大的销售终端市场。所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牢不可破。过去,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不足,每当国家进入危机时刻,政府的权力都会膨胀。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表示,面对经济大萧条民众只能求助于政府。这--次疫情暴发后,很多西方政府的权力都开始扩大,预计这种趋势短时间之内不会逆转,以前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在疫情之后可能就可以实现。从历史上来看,全球产业链转移原本就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市场之手始终在默默发挥作用,“二战”以来全球产业链已经历了三次大转移,其中90年代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过去几年,第四次全球产业链转移潮其实已经开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产业在一夜之间从中国撒出,但从更长期来看,在疫情的推动下,产业转移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摘编自谢九《疫情正在重塑世界:全球化进或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班牙人对美洲的征服,不仅是军事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对这种征服以往从宗教或技术角度的历史解释似乎很难令人信服。B.传染病只对美洲印第安人造成伤害这一史实,让交战双方都以为神灵站在了西班牙人一边,重创了印第安人的心理防线。C.中国具有劳动者素质优势、产业链集群优势,中国是苹果公司重要的消费市场,吸引苹果不顾反对将所有生产线搬到中国。D.让制造业向本国回流,以前对西方政府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但疫情危机之后随着其权力的膨胀,这可能变成现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学家往往忽略疫病对不具有免疫力的人群造成的可怕后果,未意识到疫病模式的变化,这会导致其对人类与疫病互动的历史缺乏洞察。B.对各种不可预见的疫病事件的强调会削弱以往历史的解释力,历史学家往往对此就低调处理,因为历史的发生应该合乎理性有章可循。第53页共53页
C.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处于相互依赖之中,产业链和消费市场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在利用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可能使全球产业链分布过度集中。D.全球产业链转移-方面符合市场规律,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政府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博弈,此次疫情将会使新一次产业链转移的过程大大加快。3.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作为经济全球化退潮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A.从全球疫情地图来看,疫情重灾区——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美国的纽约州、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大巴黎地区,一度大规模封城,经济停摆。B.近期俄罗斯、越南等国宣布暂停粮食出口,对于需要进口粮食才能满足需求的国家,一旦国际市场关闭,将面临价格上涨或粮食短缺的危机。C.疫情暴发之后,日本政府公布了一份经济救助方案,计划从1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拿出22亿美元,协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撤回本国。D.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频繁从国际组织和协议中“退群”,其中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奥巴马时期全力打造的国际多边经济组织TPP。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5.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此次疫情带来的冲击?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答案】1.C2.B3.A4.①提出问题,分析原因,重申结论。②先用西班牙人征服美洲的引子引入本文论点:疫病事件参与重塑了人类历史;③再深入分析,疫病因素被以往的历史学家低调处理的原因;④最后再次强调疫情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性。第53页共53页
5.①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疫情对世界历史格局的改变;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③积极应对全球专业链转移的大趋势;④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外贸水平。第53页共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