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
ID:50707 2021-10-08 1 6.00元 21页 583.79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11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6.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册第一单元测试卷1考试范围:第一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梁启超评论道:“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的革命”()A.标志着国家的正式形成B.打破了血缘政治体制C.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D.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2.《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3.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同徒“授民”。对这一史实解释最恰当的是A.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B.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C.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D.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4.商王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对周围的部落用兵,从而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莫定了基础。可见,这些战争A.确立了商王武丁的权威B.推动了商朝疆域的最大化C.扩展了武丁分封的范围D.有利于扩展商文化的影响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宗法制的基本法则B.财产继承的原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6.《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B.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7.古语道:“有民,则有天下、国家。”…百姓随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者,静则治,动则乱。”这些古语反映的共同政治思想是()A.家国一体B.人伦者,天理也C.政在得民D.宗法施,国可宁8.第7页共21页 春秋时期,齐鲁之战,曹刿强调一鼓作气,而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则持续了三年,最终秦灭赵四十万大军。前后两场战争规模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社会生产获得极大的发展B.战争双方都开始重视战略战术C.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D.长平之战是秦灭六国的决定性战役9.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杨氏(指道家杨朱学说)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A.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B.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道私者乱,道法者治10.“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应该出自A.《孟子》B.《论语》C.《韩非子》D.《道德经》11.西周时期,国家实行国、野分治。“国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有一定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只承担兵役,不向国家缴纳粮食,而“野人”的地位较低,只缴纳粮食不承担兵役。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要求居民都按户籍进行编制,实行居民身份、义务的无差别。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农业生产的衰退B.阶层流动的固化C.专制体制的确立D.战争频繁的现实12.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二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A.切合人事,实用理性B.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C.强调德治,平易亲近D.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能为政府选拔优秀人才与整合社会资源C.分割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D.中央集权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14.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言论作者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第7页共21页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始皇柳宗元《封建论》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张居正《杂著·三代至秦》A.秦国奠定霸业B.始皇个人品行C.秦朝速亡原因D.秦国制度创新15.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A.分封制的瓦解B.专制王朝制确立C.郡县制的实行D.郡国并行制实施16.秦国从商於大规模置县开始,毎攻占一地,就地设县,任命长官。后随着秦国不断占领六国地盘,秦国郡县制随之不断扩张,地方官僚也不容许世袭贵族通过分封制来染指其利益。这反映出郡县制A.扫除了战胁中央集权的障碍B.植根于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C.侧重于打击世袭贵族的势力D.适应了秦国地方管理的需要17.1989年,在湖北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出土了一批秦代简牍,其内容多与秦人法律相关,以《禁苑》类律令最为详备,如,其体现出《秦律》简21时来鸟,黔首其欲弋射耎(ruǎn,弱,与“强”相对)兽者,勿禁简23诸取禁中豺狼毋罪简48黔首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A.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本质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立法严密但不缺乏灵活性D.法律严苛激化了社会矛盾18.考古发现,在出土的秦简《大事记》中记载了秦王政于公元前230年破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击楚、公元222年攻赵等重大事件。这些记载A.展示了秦统一战争的进程B.反映了秦始皇时代兵役的繁重C.与《史记》等史书记载不符D.歌颂了秦始皇平定天下的伟绩19.光武帝愠数世之失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A.削弱了地方权力B.使得台阁至上C.利于加强皇权D.能抑制外威干政20.据《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下图石碑“位于今山东省嘉祥的武梁祠内,立于公元151年。碑上绘有孝子老莱子。老莱子年已七旬,但像儿童一样手执玩具戏耍,以使父母感不到垂垂老矣。”这反映了()第7页共21页 A.老莱子是最早的孝子形象B.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C.汉代尊老已成为社会风尚D.社会教化印证儒家主流地位2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其实儒家思想……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怔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认为汉代儒学A.重建了中国人的价值体系B.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C.继承先秦儒学的全部宗旨D.背离先秦儒学的德治主张22.“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A.秦亡教训B.汉承秦制C.文景之治D.七国之乱23.“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候而少其カ,カ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一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推恩令”24.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于诸侯子弟,扩大统治基础B.缓和郡县与封国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削弱地方上诸侯国的力量25.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时间类别西汉初年(高帝—景帝)西汉中期(武帝—宣帝)西汉后期(元帝—平帝)东汉(光武—献帝)合计博士1881225第7页共21页 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381829未任博士的名儒—153743合计18216797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2.715.732.330.325.9A.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B.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C.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D.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二、综合题(4题,共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上大量狰狞饿纹饰,为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贵族政治中的祖先崇拜祭仪有关,也因为它们是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与政治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青铜器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材料二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成熟……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上看到当时青铜冶炼技术所答的高超境界。商周时期还总结出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摘编自金秋鹏、蒙古《中国古代科技史话》材料三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礼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第7页共21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悉,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的分封对象以及分封制的影响。第7页共21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之处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下令罢兵归田,组织军队复员。……同时又下令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规定凡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口,各归原籍,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土地和房屋……对于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对于罪犯,除死罪者,一律给以释放……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对于遭受战乱比较重或临时受灾的地区,则免除其租税。——晁福林《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高祖为恢复社会经济而采取的举措,指出其举措出台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高祖的上述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及其举措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第7页共21页 参考答案1-5.DBDDA6-10.ACACA11-15.DABDC16-20.DCACD21-25.BCDDA26.(1)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青铜礼器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2)技术水平高,类型多样(3)商:甲骨文西周:金文价值:对汉字、书法和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27.(1)措施:确立县制:奖励耕织,(2)历史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原因: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费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28.(1)对象:功臣、王室子弟、先代贵族。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但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统治的长期稳定。(2)不同点:官员产生方式不同:分封制是世袭产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地方权力不同: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较大独立性;郡县听从中央,权力较小。影响不同: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强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助于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29.(1)举措:下令士兵复员生产;招抚流亡的人口,释放奴婢;减轻田租;注重救灾。社会背景:汉初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凋敝。(2)治国理念:黄老无为思想。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第19页共21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册第一单元测试卷2考试范围:第一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有专家依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梳理出一张有关尧舜传说的全国地理位置分布图,图中有关尧的传说地点共计59处,有关舜的传说地点共计68处,用同样的方法梳理出与大禹传说有关的地点16处,祭祀大禹的宗庙66处。据此可以说明()A.尧舜禹曾经活动过的范围特别广泛,影响深远B.古书上关于尧舜禹的记载都是虚构和值得怀疑的C.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我们民族共同的祖先记忆D.这些尧舜禹的遗迹与祠庙其实并不是历史而是文化2.周代的井田土地权归君王所有,个人不得买卖,只可继承。对不遵守国家法纪,反抗君王者和不忠不孝者,要削夺他们的田地。这些规定()A.客观上缓和了阶级矛盾B.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确立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以政权力量维持井田制3.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4.周代统治者把礼、乐、刑政并列,将约束人的行为的“礼”和移风易俗的“乐”结合在一起,“乐统同,礼辨异”成为周王统治的内外支柱。为保证此制度的有效运行,西周统治者()A.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用礼乐文明强化了儒家文化认同C.建立起天子的绝对权威D.对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5.第19页共21页 《周礼》篇首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意即周天子在封邦建国的时候,先要确定地理位置,再划定国野的区域,最后行分设官职的工作,以完成管理百姓的措施。从“体国经野”来看可用来直接研究中国古代()A.土地制度B.职官制度C.行政区划D.礼俗文化6.《礼记集说》记载,夏商以前,容取(娶)同姓,周公佐武王得天下,取神农、黄帝、尧、舜、禹、汤之子孙,列土封之,以为公侯,而使姬姓子孙与之婚姻,欲先代圣王子孙共飨天下之禄也,乃立不取(娶)同姓之礼。“立不取(娶)同姓之礼”是为了()A.巩固周王统治秩序B.确立男权家长地位C.维护宗法伦理纲常D.加强边疆地区管理7.韩非子说:“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由此可知,韩非子认为()A.法治优于德治B.德法兼用可治国C.先遵法后重教D.法治易产生暴政8.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9.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硕鼠》B.《小雅》C.《诗经》D.《关雎》10.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11.据《墨子》记载,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服饰形象特征明显C.治国理念的统一性D.文化发展的多元化12.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可归纳为: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成文法、举贤才、调赋税、通贸易等。据此可知当时()A.各诸侯国民富国强B.阶级矛盾得到缓和第19页共21页 C.社会进入转型阶段D.基层管理进一步强化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14.战国时期,县统于郡的制度最初行于三晋。例如,魏的上郡有十五县;赵的上党郡有二十四县。秦、楚、燕的郡县制度是效法三晋的。只有齐国始终没有设郡,却有类似郡的都的设置。一郡首长叫做守,也尊称为“太守”,都以武官充任。由此可见,战国时期()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B.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趋于弱化C.中央集权制度完善D.军事与行政组织渐趋于合一15.有学者认为:“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整体观念深入到边远地区。”下列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B.郡县制促进了中国古代皇权国家形态的形成C.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D.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国家观念的形成16.以下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的一幅简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朝代表中央负责监察郡县官吏的是()A.御史大夫B.郡守C.县令D.监御史17.先秦祭祀制度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而秦始皇的策略是为我所用,兼收并蓄,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只要有来历有说法的,全部作为祭祀的对象。这一变化表明()A.人文意识逐渐在淡化B.祭祀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C.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D.秦始皇不断神化专制皇权18.秦朝“以地域划分为基础来进行统治和管理,较之以血缘划分管理为基础更具稳定性,也更符合统治管理的精神”。材料中的“精神”()A.消除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B.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直辖权第19页共21页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D.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19.汉初,诸侯国与中央汉朝同制,所封诸侯掌治其国,“皆令自置吏,得赋敛”,侯国丞相更是位高权重;但近年考古发现,汉宣帝时所封海昏国所设相仅属朝廷委派的官员,与列侯无臣属关系,且官秩如一般的县令、县长。这一变化表明()A.郡国并行制度势在必行B.中央的集权化趋势明显加强C.中央地方权力之争激烈D.地方分裂割据隐患得以根除20.有学者指出,汉武帝实施的某些政治举措,推动了汉代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巨大转变。这些举措()A.废除了郡国并行下的封国体制B.推动汉代儒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C.促进了汉代思想多元化的发展D.有利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21.汉初,中央政府在东方原六国旧地主要分封诸侯王;在西部基本沿用郡县制。由此可见,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意在()A.以血缘关系拱卫皇权B.安抚功臣C.推动边患问题的解决D.从俗而治22.“景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武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说明()A.当时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B.西汉君主专制出现了重大问题C.西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彻底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23.“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材料中“习惯法”的含义是()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24.某文体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该文体是()A.楚辞B.汉赋C.唐诗D.宋词2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像》提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这一言论()A.反映出汉代民间迷信思想浓厚B.成为汉初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C.反映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D.否定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二、综合题(3题,共50分)26(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第19页共21页 在西周实行的公田制下,国君和采邑主只许收取公田上的谷物,农夫耕种公田,不能同时供应军役。到了东周时期,公田制已不能适应战争频繁、军费巨大的新局面。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亩数收税,自此田地有粟米之征。随着公田的废除,私田失去意义,农民间允许公开兼并,有人占田多,有人失去耕地,贫富的分化加剧了。多田人逐渐成为地主阶级,有田农夫和失地少地的农夫逐渐成为农民阶级。赋税制的变化,标志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因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愈益加速。有了铁制农具,田野耕作与草莱开辟都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东周生产力比西周提高了。——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国赋役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赋役制度变化的积极意义。27.(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成就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鼻其傅”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徒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是分不开的。——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就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商君虽死,秦法未败”(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史记》材料二第19页共21页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秦始皇以什么方式来取名号?其奠定后来的什么制度?其名号制度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李斯为什么主张郡县?综合上述材料,全部过程体现了什么制度?参考答案1.DDCDC6.AADCC11.DCCAD16.DCCBB21.DCABC26.(1)变化:废除公田制,实行税亩制。原因: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开垦增多;战争频繁,军费巨大;农夫耕种公田与供应军役的矛盾。(2)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有利于保障赋役的征收、征派;促进了新的阶级关系的形成;促进了重农和民本思想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转型。第19页共21页 27.(1)秦受六国鄙视,深感羞辱,变法决心坚定;以严苛的法律来保障变法的推行;以各种手段树立变法的威信;变法措施与秦地尚武之风相结合。(2)变法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秦孝公死去,商鞅失去支持和依靠。商鞅变法顺应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潮流,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8.(1)廷议(开会讨论);朝议制度;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封制使得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发展壮大后相互攻击引发战乱,郡县制会使天下安宁,容易统治;君主专制制度。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册第一单元测试卷3考试范围:第一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荀子·儒效篇》记载一制度时称“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关于这一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它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C.它分配土地、人口和军队D.它的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族2.良渚遗址的一处墓葬出土了玉琼等大量的玉器。考古学家推测,墓主人是集军事权力与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这说明当时A.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B.还未出现私有制C.氏族成员共同劳动D.社会阶级分化明显第19页共21页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其中“齐鲁”地名的称呼最早与哪一制度有关A.郡县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4.《三字经》中说:“夏传子,家天下。”这表明A.夏朝已经出现分封制B.夏朝实现了天下为公C.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D.夏朝建立了封建制度5.黄帝陵和炎帝陵是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这主要是因为A.炎帝和黄帝创新了青铜技术B.炎帝和黄帝被共尊为华夏始祖C.炎帝、黄帝通过禅让制当上部落联盟首领D.陵园山水环绕,林木葱郁,风景优美6.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以道治国,墨家主张以爱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他们的共同点是A.重建政治秩序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德治教化D.主张尚贤节用7.“维鹊有巢,维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从诗词的特点来看,它出自于A.诗经B.楚辞C.唐诗D.宋词8.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分家)者,倍其赋”。以下关于这一规定说法不正确的是A.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B.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D.促进了郡县制的全面推广9.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A.开田畴,勠力农业B.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周游列国,著书立说10.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能体现对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御史大夫B.太尉C.监察御史D.丞相11.秦末有一句流行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最后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A.项羽B.陈胜C.吴广D.刘邦12.第19页共21页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抵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一举措A.加强北部边防B.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C.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D.突出了秦始皇至高无上的地位13.秦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其中地位最高的三个官职是A.御史大夫、奉常、卫尉B.御史大夫、郎中令、太尉C.丞相、御史大夫、太尉D.卫尉、丞相、廷尉14.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包括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②豪强势力的膨胀③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④王莽施政的危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5.孔子开始由凡入圣的标志性事件是A.君权神授思想的提出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C.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D.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16.负责核查田地的官员给光武帝上书:“(田地数量)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A.诸侯国势力强大B.豪强地主的发展C.士族门阀的干涉D.藩镇割据的威胁17.西汉武帝时除在中央设立太学外,还在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A.使教育被儒学所垄断B.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C.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D.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18.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这些措施体现出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A.扶植豪强地主B.强化中央集权C.以“柔道”治天下D.遏制地方势力1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的是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B.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C.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D.创立行省制度20.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帝国之间存在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这主要得益于A.罗马帝国的征服B.中国商品的优势C.丝绸之路的开通D.两国官方的支持21.秦灭六国后,为改善北方交通、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是第19页共21页 A.筑长城B.挖灵渠C.修驰道D.修五尺道22.“此制度的实行,使中国的国家形态逐步脱离‘(夏商周)古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转向单一的中央集权模式。”材料中的“此制度”(  )A.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B.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各项工作C.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D.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23.春秋战国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B.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井田制D.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饲养牛2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2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候而少其カ,カ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一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推恩令”二、综合题(4题,共50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材料二(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巨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西周的什么制度?有何作用?(2)这个制度主要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分别列出来。(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第19页共21页 27(12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怎样说法家之学,是按切东周时代的情形立说的呢?这时候,最要紧的,是(一)裁抑贵族,以铲除封建势力。(二)富国强兵,以统一天下。这两个条件,秦国行之,固未能全合乎理想,然在当时,毕竟是最能实行的,所以卒并天下。——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法家的基本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法家的上述主张。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结東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エ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カ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灭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秦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的事业。——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创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第19页共21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的历史功绩。2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一天下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等故地,距离首都咸阳过于遥远,如果不设置诸候,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周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后来彼此相互诛伐,周天子也无力控制。材料二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后来,诸候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如何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同观点,秦始皇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上采用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朝初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是什么制度?汉武帝时,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第19页共21页 参考答案1=5.DDBCB6-10.AADBA11-15.DACBB16-20.BDCBC21-25.CCBDD26.(1)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传播了周文化,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27.(1)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变革;打击贵族,削弱分封势力;实现富国强兵,以完成国家的统一。(2)法家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秦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了秦统治者的赏识和推行,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但是,法家主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强调严刑峻法等。28.(1)原因: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生产力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统一成为各阶层民众的共同愿望;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积极推动国家统一;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实カ日益强盛,军力强大。(2)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3)历史功绩:灭六国,完成大一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敢于创新制度,其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现固大一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29.(1)观点:分封制、郡县制。制度: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2)制度:郡国并行制;调整:实行“推恩令”。第21页共21页
同类资料
更多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3套(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