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带解析)
ID:49394 2021-10-08 1 3.00元 9页 823.28 KB
已阅读9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章末综合检测(五)(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1·杭州高三模拟)土壤是岩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复杂的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而形成的,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两大循环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环节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海陆变迁 乙-水循环  丙-生物作用 丁-风化作用B.甲-海陆变迁 乙-大气循环 丙-生物作用 丁-风化作用C.甲-搬运作用 乙-大气循环 丙-变质作用 丁-侵蚀作用D.甲-搬运作用 乙-水循环  丙-变质作用 丁-侵蚀作用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A.甲环节的迁移数量与内力作用无关B.乙环节的迁移数量内陆一般高于沿海C.丙环节的转变速度一般与海拔无关D.丁环节的转变速度常与气候特征相关解析:第1题,甲由海底到达地表,为海陆变迁;乙将碎屑物质带到江河湖海,为水循环;丙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为生物作用;丁将块状岩石变成碎屑物质,为风化作用。故选A。第2题,甲环节为海陆变迁,迁移数量与内力作用有关,A错误;乙环节为水循环,沿海水循环更活跃,故迁移数量一般高于内陆,B错误;丙环节为生物作用,海拔高的地区,生物量少,转变速度较慢,C错误;丁 环节为风化作用,转变速度常与气候特征相关,D正确。故选D。答案:1.A 2.D(2021·杭州高三月考)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黄壤多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下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3.图中黄壤的分布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4.燥红土分布在该岛西南部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沿海,地形平坦B.蒸发旺盛,降水较少C.终年高温,草原广布D.流域较小,河流短小解析: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黄壤多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但海南岛位于20°N以南,属于热带地区,而海南岛中部山地因地势较高,出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从而形成了当地的黄壤,故图中黄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地。图中黄壤的分布是在地形差异影响下形成的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因此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故选D。第4题,材料信息表明,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燥红土分布在该岛西南部,说明海南岛西南部出现了干热的气候特征。地处沿海,地形平坦,表明容易获得海洋水汽,因此不是气候干热的原因,排除A。海南岛西南部纬度低,光照强,气 温高,蒸发旺盛;海南岛中部多山,西南部为当地盛行风的背风坡,多下沉气流,降水较少,从而形成干热气候,形成热带稀树草原,形成燥红土,B符合题意。终年高温,不一定形成干热环境,当地面积狭小,不存在草原广布,排除C。流域较小,河流短小,与燥红土分布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B。答案:3.D 4.B(2021·太原高三模拟)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典型植被景观分布。读下图,回答5~6题。5.与玉木冰期相比,现代气候(  )A.低纬度地区较冷干B.中纬度地区较暖湿C.高纬度地区较冷湿D.温带地区较暖干6.甲处典型植被(  )A.季相变化非常明显B.形成深受洋流影响C.在各大洲均有分布D.一般具有耐旱特征解析:第5题,现代典型植被景观与玉木冰期典型植被景观的分布状况相比,中纬度地区森林等植被面积增加显著,说明中纬度地区较暖湿。第6题,甲位于热带荒漠带的北侧,应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四季景观变化不明显,A错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甲地夏季高温少雨,植被生长过程中水 分条件差,具有耐旱的特点,D正确、B错误;在南极洲没有分布,C错误。答案:5.B 6.D(2021·南京高三模拟)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我国某地进行调查研究,下图是他们绘制的该地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和相关信息。读图完成7~8题。7.受气温和风速影响而形成独特景观的地带是(  )A.ⅠB.ⅡC.ⅢD.Ⅳ8.该山自然带中生物资源种类最丰富地带产生的原因有(  )①降水量最大②垂直变化大③处于混交林带④人类活动多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7题,仙人顶处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由图所示,仙人顶的风速为5.9m/s,风力比较大,不适合高大乔木生长,多矮林分布,故Ⅳ处形成寒凉灌丛矮林带景观。故选D。第8题,生物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该地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二是生态环境条件的优越性。从图中信息可知,Ⅱ、Ⅲ交界处山地降水量最大,Ⅱ处垂直高度变化大,地理环境复杂程度大,植被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植被类型多,因此孕育的生物资源种类也会更多,且Ⅱ处坡度大,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因此生物资源种类丰富。Ⅰ生存环境条件优越,但海拔低,坡度小,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生物多样性少于Ⅱ,Ⅲ、Ⅳ生存环境条件(水热条件)较差,生物资源种类不是最丰富的。故选C。 答案:7.D 8.C(2021·四川泸县二模)下图示意我国某河谷北坡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分布变化。据此完成9~11题。9.该河谷北坡降水主要来自(  )A.西南季风B.西风C.周边湖泊湿地D.东南季风10.该河谷海拔1200m以下为荒漠草原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人类伐林过度B.深居内陆,降水少C.纬度低,蒸发旺盛D.处山地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11.与山地草原区相比,针叶林区(  )①年均温低,生物代谢慢,易生存②光照较弱,紫外线少③蒸发弱,水分条件好④人类活动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读出该山地北坡的基带为荒漠草原,可判断该地位于我国新疆地区,位于我国非季风区,不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主要来自西风,B正确。故选B。第10题,从图中看,该河谷海拔1200m以下为河谷基带,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荒漠草原,B正确。故选B 。第11题,从图中看,与山地草原相比,针叶林带海拔较高,年均温较低,不利于生存,①错;高海拔区光照更强,②错;针叶林带由于气温低,蒸发更弱,水分条件更好,能满足更多种类生物生存需求,③对;草原区,放牧活动多,人类活动影响大,针叶林区人类活动少,④对。故选C。答案:9.B 10.B 11.C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2021·牡丹江高三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这里春季大风天气较多,夏季降雨充沛,草甸植物茂盛,冬季寒冷。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下图是该试验基地制作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图。该校大四毕业生小亮同学毕业论文以黑土流失与整治为研究主题,小亮了解到免耕法的具体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1)小亮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东北天然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与当地独特气候密切相关。分析当地气候如何促进有机质的积累。(6分)(2)小亮在试验田调研时,发现农民对这种将碎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的做法很认可。指出这两种做法的作用和主要目的。(8分)(3)试验田研究员告诉小亮,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左图),频繁翻耕的土壤在农 具的挤压和降水的影响下,会在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作物根系遇到这一层后难以下扎,通气透水不便。与传统耕作方式对比,说出免耕法能让土壤肥力得以改善的原因。(8分)解析:(1)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是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为丰富的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气候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产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2)秸秆均匀覆满,可以遮盖表土,阻挡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从而起到保护表土,保持土壤肥力的作用;遮盖表土,可以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保留秸秆高茬,可以削减风力,有利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3)读图可知,免耕法的好处是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使腐殖质积累更多,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保持较高肥力;免耕又可以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使其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漫长、寒冷(有季节性冻土),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生产大于分解(有机质不断积累)。(2)秸秆均匀覆盖: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保留秸秆高茬:削减风力,有利于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3)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腐殖质积累更多;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肥力较高;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土壤结构。13.(2021·上海高三模拟)贡嘎山位于川西横断山区,是四川省最高峰。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易受各种地质灾害的影响。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4分)湾东河发源于贡嘎山东侧,是大渡河的一条支流,该河流域内多断裂构造带, 山体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湾东河上游分水岭地带为贡嘎山现代冰川分布区,在河谷两侧和谷底留下了大量的冰碛物(含冰水堆积物)。(1)有户外爱好者选择从新兴(海拔1920米)到倒栽冲(海拔3180米)这条路线徒步考察贡嘎山。他们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变化主要反映了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2)说明贡嘎山东、西两坡自然带的分布差异。(4分)(3)与西坡相比,贡嘎山东坡的雪线位置更低。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4)从水源和物质条件分析湾东河流域泥石流多发的原因。(10分)解析:(1)从新兴(海拔1920米)到倒栽冲(海拔3180米),随海拔升高热量减少,水分条件也随之变化,自然带发生垂直方向的更替,反映了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2)从图中可以看出,贡嘎山自然带界限向东倾斜,西坡的自然带上限比东坡高;西坡基带海拔较高,西坡的自然带种类较东坡少。(3)该地位于我国的季风区,东坡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大,且位于迎风坡,降水比西坡更多,故雪线低。(4)湾东河流域以冰雪融水补给和降水补给为主,湾东河上游分水岭地带为贡嘎山现代冰川分布区,该流域夏季气温高,多冰雪融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 降水丰富,水源充足。该河流域内多断裂构造带,断裂带附近的岩石易风化、破碎,堆积物丰富;山体易发生崩塌、滑坡,会产生众多松散石块;在河谷两侧和谷底留下了大量的冰碛物(含冰水堆积物),这些都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答案:(1)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随海拔升高,热量减少,水分条件也随之变化。(2)贡嘎山西坡的自然带上限比东坡高;西坡的自然带种类较东坡少。(3)东坡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大,且位于迎风坡,降水比西坡更多。(4)水源条件:夏季气温高,多冰雪融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物质条件:断裂带附近的岩石易风化、破碎,堆积物丰富;滑坡和崩塌产生众多松散石块;还有大量的冰碛物。(任答两点即可)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检测(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