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统考教材记叙文解析考题考点同步练习
ID:48939 2021-10-08 1 15.00元 64页 119.82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54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15.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专升本大学语文统考教材记叙文解析考题考点目录第二单元记叙文115.郑伯克段于鄢116.冯谖客孟尝君517.李将军列传918.张中丞传后叙2319.种树郭橐驼传2920.报刘一丈书3221.马伶传3622.往事(一之十四)3923.背影4224.故都的秋4525.香市4926.爱尔克的灯光5227.箱子岩56 第二单元记叙文15.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63 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63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考题考点】1.本文概述故事围绕共叔段在他母亲支持下企图夺取郑伯的君位这一事件展开。开始,母亲姜氏偏爱,欲立小儿子共叔段为君位(国君)的继承人,未成。等郑庄公接位后,姜氏为共叔段“请制”,庄公不允,又“请京”,庄公允诺。庄公手下谋臣见共叔段封地过大,又在扩张土地,就多次向庄公劝诫,要求限制共叔段的扩张活动,以防后患。庄公表示自己不能违抗母亲的意愿,只能顺应形势,实际上心里已把弟弟看作政敌。果然,共叔段将起兵,姜氏作内应,郑庄公出兵伐之于京,并在鄢地打败共叔段。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春秋初期郑庄公家庭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君位而自相残杀的故事,客观上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腐朽、贪婪、虚伪、奸诈、相互兼并和残杀的丑恶本质。郑庄公工于心计,奸诈狡猾,善谋而虚伪。共叔段则是贪婪、骄横。姜氏偏狭、昏庸。郑庄公家里这三个人物,从文章记叙描写的实际效果看,都是被谴责的对象。63 3.结构层次本文结构层次按故事情节发展顺序,以顺叙的方式安排。本文是典型的记事文章。一般记叙文情节结构的安排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本文结构首尾圆合,情节完整,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是典型的顺叙写法,具备从序幕到尾声的全过程的典型结构形式。序幕(第一自然段):庄公寤生,姜氏恶之;开端(第二自然段):姜氏欲立小儿子共叔段为太子,展示了郑庄公家庭内部母子、兄弟之间矛盾斗争的开始;发展(第三、四自然段):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共叔段扩展势力,至于廪延;高潮(第五自然段):共叔段将袭郑,姜氏欲作内应,矛盾激化;结局(第六、七、八自然段):庄公克段于鄢,共叔段逃亡共地(春秋卫地),庄公幽禁其母;尾声(第九、十自然段):庄公和母亲隧道中相见,母子关系如初。4.写作特点1.通过叙事展示人物性格。如写庄公因为姜氏作共叔段的内应反对他,使他怒极,凶狠地把姜氏放逐到城颍。后来为了不愿在众人面前落个不孝的名声,于是借颍考叔的建议,与母亲在地道中相见,而后恢复了母子关系。这样就逐步展示了庄公的凶狠和虚伪。2.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他的性格。如庄公对他弟弟欲擒故纵,知其恶而养其恶,纵其恶,然后除之,永绝后患,做法极为阴险、狠毒。这种性格特征是通过庄公的语言、行为表现出来的。共叔段的贪婪和骄横是通过他自己扩展势力、集结兵力、攻郑等活动来表现的。姜氏的偏狭和用私情干涉政务的思想性格也是通过她自己的言行表现的。如:欲立共叔段,“亟请于武公”,后又为共叔段“请制”“请京”。颍考叔的“孝道”是通过他为母亲“舍肉”,又建议庄公与姜氏“隧而相见”来刻画的。3.用作品中次要人物与庄公对照来衬托主要人物庄公的性格。如以祭仲、公子吕对共叔段扩展活动表示的焦虑不安,向庄公请求清除隐患的急切心情来对比郑庄公的沉着镇定,突出郑庄公老谋深算、奸诈狡猾的性格特点。尾声以颍考叔的纯孝对照庄公的不孝、伪孝。63 4.这篇文章在记叙中剪裁恰当,有详有略。对这次战争的全过程中战场情况一笔带过,详写的是战前和战后人物之间矛盾、斗争的情况,因为这对揭示战争原因、突出思想内容有利。并有一些精妙的细节描写,如“庄公寤生”“食舍肉”“隧而相见”。16.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原文】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63 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译文】齐国有一人叫冯谖。因为太穷而不能养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诉孟尝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门下寄居为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擅长。回答说没有什么擅长。又问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说也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听了后笑了笑,但还是接受了他(《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旁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按照孟尝君的待客惯例,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上等(车客)出有车;中等(门下之客)食有鱼;下等(草具之客)食无鱼。)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左右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让他吃鱼,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外出没有车子。”左右的人都取笑他,并把这件事告诉给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子,按照上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此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力养家。”此时,左右的手下都开始厌恶冯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问他:“冯63 公有亲人吗?”冯谖说:“家中有老母亲。”于是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于是从那之后。冯谖不再唱歌。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63 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黄金千金、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等物,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要“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庙于薛”。等齐国的宗庙在薛地落成后,冯谖向孟尝君报告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战国策·齐策》),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考题考点】1.本文概述本文写冯谖到孟尝君门下作门客,初被轻视,后来他高瞻远瞩,为孟尝君焚券“市义”,又为孟尝君筹划了安身立业的计划,使孟尝君“为相十年,没有任何祸患”。文中也写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品格。2.中心思想文章通过记写冯谖做孟尝君门客的经过,和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帮助他巩固权位的卓越才干,表现冯谖自尊自信、行事果敢、深谋远虑的性格和策士风度。同时也介绍了孟尝君广纳宾客,能够自责、礼贤下士的作风。3.结构层次全文九个自然段,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2自然段),写冯谖初为孟尝君家门客被轻视,他弹剑而歌,争取改善境遇,表现他的自尊和自信。第二部分(第3至第5自然段),写冯谖载券契至薛,果敢地矫令焚券,为孟尝君“市义”。第三部分(第6至第8自然段),写冯谖深谋远虑,为孟尝君营就三窟,恢复并巩固孟尝君为相的地位。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总结评论冯谖对孟尝君的贡献。4.写作特点63 1.这是一篇记人散文,全文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冯谖三个典型事例为中心,按事实经过为线索经过来记写。三个典型事例是:①“市义于薛”,民扶老携幼,迎孟尝君于薛;②为孟尝君恢复齐相地位;③“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行为刻画人物性格。冯谖唱“长铗归来乎”,为自己争取待遇的改善,就是极具个性化的言行,展现出他性格中自尊自信,而且具有试探对方的作用。又如自作主张,矫命烧券,随后乘夜“长驱到齐,晨而求见”的行为,也极具个性色彩,描绘出他的勇于决断、机智、果敢。而且计谋深远,在营就“三窟”后才说“君姑高枕为乐”,再如写孟尝君,开始对冯谖稍为怠慢、轻视,以后亲自道歉、自责,又“衣冠而见之”,对冯谖言听计从,表现出他隐忍宽容,礼贤下士的品格。3.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冯谖和孟尝君的对比以及孟尝君前后言行变化对比,包括地位的对比、认识的对比、态度的对比等;其他如齐王和梁王对孟尝君为相的态度对比,全都围绕作品中心,突出冯谖的谋策和智慧。4.全文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第一部分写冯谖穷困潦倒,被轻视,而且“无好”“无能”,使人“恶之”。第二部分是彰扬部分,展示冯谖的机智和才华。这种笔法前后有较大反差,引人注意,发人深省。从一个侧面表现策士的风度,权贵礼贤下士的重要和诸侯君子争相养士的缘由。17.李将军列传司马迁【原文】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①。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②。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③,用善骑射④,杀首虏多⑤,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⑥,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⑦。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⑧,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⑨!”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⑩。吴楚军时(11),广为骁骑都尉,63 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12),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13)。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14)。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①李信逐得燕太子丹事,见卷八十六《刺客列传》。②受:学习。③良家子: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汉朝军队的来源有两种,一种即所谓“良家子”,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等。④用:由于,因为。⑤杀首:斩杀敌人首级。虏:俘虏。⑥从弟:堂弟。⑦秩:俸禄的等级。⑧冲陷:冲锋陷阵。折关:抵御、拦阻。指抵挡敌人。⑨万户侯:有万户封邑的侯爵。⑩徙:调任。(11)吴楚军时:指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起兵叛乱。其事详见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12)亚夫:即周亚夫。(13)“以梁王”至“赏不行”:李广作战立功之地在梁国境内,所以梁王封他为将军并授给将军印。这种做法违反汉朝廷的法令,因而李广还朝后,朝廷认为他功不抵过,不予封赏。(14)这里的“徙上郡”与上文“徙为上郡太守”重复,文字可能有误。对此,各家说法不同,不详述。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①。中贵人将骑数十纵②,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③。”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④,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⑤,皆惊,上山陈⑥。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⑦,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⑧,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⑨。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⑩,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①中贵人:宫中受宠的人,指宦官。勒:受约束。②将:率领。骑:骑兵。纵:放马驰骋。③射雕者:射雕的能手。雕,猛禽,飞翔力极强而且迅猛,能射63 雕的人必有很高的射箭本领。④亡:通“无”。⑤诱骑:诱敌的骑兵。⑥陈:同“阵”。摆开阵势。⑦所:表示大约的数目。“二里所”即二里左右。⑧护:监护。⑨纵马卧:把马放开,随意躺下。⑩平旦:清晨,天刚亮。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①,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②,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③。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⑤,莫府省约文书籍事⑥,然亦远斥侯⑦,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⑧,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⑨,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⑩,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11),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12)。为人廉,谨于文法(13)。①未央:即未央宫,西汉宫殿名,当时为皇帝所居。②长乐:即长乐宫,西汉宫殿名,当时为太后所居。③将军屯:掌管军队的驻防。④部伍:指军队的编制。行阵:行列、阵势。⑤刀斗:即刁斗。铜制的军用锅,白天用它做饭,夜里敲它巡更。⑥莫府:即“幕府”,莫,通“幕”。古代军队出征驻屯时,将帅的办公机构设在大帐幕中,称为“幕府”。省约:简化。籍:考勤或记载功过之类的簿册。⑦斥侯:侦察瞭望的士兵。“远斥侯”,远远地布置侦察哨。另一种解释,到远离侦察瞭望所及的地方。⑧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将军率领的军队,下有部,部下有曲,曲下有屯。行伍:古代军的基层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营陈:即“营阵”,营地和军队的阵势。⑨治:办理,处理。至明:直到天明。也可解为非常明白,毫不含糊。⑩卒:通“猝”,突然。(11)佚:通“逸”,安逸,安闲。(12数:屡次。(13)文法:朝廷制定的条文法令。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①。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②。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③。”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④。行十余里,广详死⑤,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⑥,广暂腾而上胡儿马⑦,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⑧。吏当广所失亡多⑨,为虏所生得,63 当斩,赎为庶人⑩。①领属:受统领节制。护军将军:即韩安国。②韩安国率军埋伏在马邑附近,设计诱骗单于,但被单于发觉,匈奴兵退去,所以汉军无功。其事详见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③致:送。④络:用绳子编结的网兜。盛:放,装。⑤详:通“佯”。假装。⑥睨:斜视。⑦暂:骤然。⑧下:交付。吏:指执法的官吏。⑨当:判断,判决。⑩赎:古代罪犯交纳财物可减免型罚,称为“赎罪”或“赎刑”。庶人:平民。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②。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③,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④,后韩将军徙右北平⑤。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⑥,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⑦,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⑧,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⑨,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⑩,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11)。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12),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13),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14),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①颍阴侯孙:指颍阴侯灌婴之孙灌强。屏野:退隐田野。屏:隐居。②呵:大声喝斥。③居无何:过了不久。④韩将军(安国)兵败事,详见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⑤有的版本此句下有“死”字。⑥镞:箭头。⑦辄:总是,就。麾下:部下。⑧为二千石:做年俸二千石这一级的官。汉代的郡守、郎中令等都属于这个等级。⑨猿臂:传说有一种通臂猿,左右两臂在肩部相通,可自由伸缩。这里是形容李广的两臂像猿那样长而且灵活。⑩讷口:说话迟钝,口拙。(11)阔狭:指上句所说在地上画的军阵图中,有的行列宽,有的行列窄。这句的意思63 是,比赛射军阵图,射中窄的行列为胜,射中宽的行列及不中都为负,负者罚酒。(12)乏绝:指缺水断粮。(13)急:逼近。(14)用此:因此。居顷之,石建卒①,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②,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③,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④。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⑤。”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⑥,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⑦,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⑧,杀数人,胡虏益解⑨。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⑩,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11),无赏。①石建:当时任郎中令。②元朔:汉武帝的第三个年号,共六年(前128-前123)。③首虏率:斩杀敌人首级和俘获敌人的数量规定。汉朝制度,凡达到规定数量的即可封侯。④异道:走不同的路。⑤易与:容易对付。与:打交道。⑥圜陈:圆形的兵阵。圜:通“圆”。⑦持满:把弓拉满。⑧大黄:弩弓名,用兽角制成,色黄,体大,是当时射程最远的武器。裨(pí,皮)将:副将。⑨益:逐渐。解:散开。⑩罢:通“疲”。疲惫。(11)军功自如:指功过相当。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①,从大将军击右贤王②,有功中率③,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④,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⑤,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⑥?”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⑦,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①元朔五年:前124年。②大将军:指卫青。③率:即上文的“首虏率”,见前注。④元狩:汉武帝的第四个年号,共六年(前122-前127)。⑤望气:古63 代通过观察星象或气象来占卜吉凶的迷信活动。⑥恨:悔恨。⑦羌: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①,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②,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③,出东道。东道少回远④,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⑤。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⑥,今乃一得当单于⑦,臣愿居前,先死单于⑧。”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⑨,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⑩,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11),曰:“急诣部(12),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13),意甚愠怒而就部(14),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15)。军亡导(16),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17),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18),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19)。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20)。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①骠骑将军:即霍去病。②走:追逐。③右将军:名赵食其。④少:稍。回:迂迵。⑤屯行:并队行进。屯:聚集。⑥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到十五岁即可束发。这里的意思是指少年或年轻之时。⑦当:面对,对敌。⑧死:死战。⑨数奇:命运不好。数,命运;奇,单数。古代占卜以得偶为吉,奇为不吉。⑩公孙敖:原为合骑侯,后因罪当斩,赎为庶人,所以说“新失侯”。他曾救过卫青的性命,所以卫青想给他立功的机会而排挤李广。其事迹详见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11)长史:官名,这里指大将军的秘书。封书:写好公文加封。(12)诣:到……去。(13)谢:辞别。(14)愠:怨恨。(15)食其:即赵食其。(16)导:向导。(17)绝:渡过,横穿。幕(mò,末):通“漠”,沙漠。(18)糒(bèi,备):干饭。醪:浊酒。(19)曲折:委曲详细的情况。(20)对簿:按簿册上的记载对质,即受审。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63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①。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②。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①引刀:拔刀。自刭:自刎。②士大夫:这里指军中的将士。广子三人,日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①,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②,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③,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④,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⑤。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⑥,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⑦,爱幸,敢男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⑧。①不逊:不礼貌,放肆。②坐:因犯……罪。孝景园:景帝的陵园。壖地:陵前神道(直通陵墓的大道)外边的空地。③对狱:和狱吏对质,即受审。④恨其父:使其父饮恨自杀。有人认为“恨”通“很”,违拗、不听从的意思。⑤匿讳:隐瞒。⑥有亲:指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⑦中人:指侍妾。⑧陵迟:衰落,败落。李陵既壮①,选为建章监②,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③。数岁,天汉二年秋④,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⑤,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⑥。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⑦,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⑧,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⑨。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⑩。①从这句开始到“太史公曰”之前,古今学者多认为是后人所续,不是司马迁手笔。②选:量才授官。③屯卫:驻军防卫。④天汉:汉武帝的第八个年号,63 共四年(前100-前97)。⑤祁连天山:即祁连山。⑥专走贰师:专来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⑦引:退。⑧遮狭绝道:遮:拦挡;狭:指狭窄的山谷;绝:断绝:道:指李陵军队的归路。⑨族:灭门,诛灭全族。这里指杀其全家。⑩居门下者:在门下为宾客。太史公曰:《传》曰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②,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③”。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①传:汉朝人称《诗》《书》《易》《礼》《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这里的传是指《论语》。因《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②悛悛:老实厚道的样子。③蹊:小路。【译文】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被任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骑常侍,年俸八百名。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hún,魂)邪(yé,爷)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都以奋力作战而出名。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63 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过了好几年,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程不识也来任长乐宫的禁卫军长官。程不识和李广从前都任边郡太守并兼管军队驻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要到天明,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死。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忙乱,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时汉朝边郡的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程不识在景帝时由于屡次直言进谏被封为太中大夫,为人清廉,谨守朝廷文书法令。63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在马邑两旁的山谷中埋伏,李广任骁(xiāo,消)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统领节制。当时单于发觉了汉军的计谋,就逃跑了。汉军都没有战功。四年以后,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转眼间,李广在家已闲居数年,李广家和已故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起隐居在兰田,常到南山中打猎。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再射,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李广驻守过各郡,听说有老虎,常常亲自去射杀。到驻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也终于射死了老虎。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63 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没过多久,石建死了,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qiān,千)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行两条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前121)间,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63 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又过了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大举出征匈奴,李广几次亲自请求随行。天子认为他已年老,没有答应;好久才准许他前去,让他任前将军。这一年是元狩四年(前119)。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大将军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yì,义)其(jī,基)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63 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右将军赵食其单独被交给执法官吏,应判为死罪,用财物赎罪,降为平民。李广有三个儿子,名叫当户、椒、敢,都任郎官。一次天子和弄臣韩嫣戏耍,韩嫣有点放肆的举动,李当户去打韩嫣,韩嫣逃跑了,于是天子认为当户很勇敢。当户死得早,李椒被封为代郡太守,二人都比李广先死。当户有遗腹子名李陵。李广死在军中的时候,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李广死后第二年,李蔡以丞相之位侵占景帝陵园前大道两旁的空地,因而获罪,应送交法吏查办,李蔡不愿受审对质,也自杀了,他的封国被废除。李敢以校尉官职随从骠骑将军出击匈奴左贤王,奋力作战,夺得左贤王的战鼓和军旗,斩杀很多敌人首级,因而赐封了关内侯的爵位,封给食邑二百户,接替李广任郎中令。不久,李敢怨恨大将军卫青使他父亲饮恨而死,就打伤了大将军,大将军把这件事隐瞒下来,没有张扬。又过了不久,李敢随从皇上去雍县,到甘泉宫打猎。骠骑将军霍去病和卫青有亲戚关系,就把李敢射死了。霍去病当时正在显贵并且受宠,皇上就隐瞒真相,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又过一年多,霍去病死了。李敢有个女儿是太子的侍妾,很受宠爱,李敢的儿子李禹也受太子宠爱,但他贪财好利,李氏家族日渐败落衰微了。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几年后,天汉二年(前99)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李陵已到预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63 他的军队全军覆没,余下逃散能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打仗时又很勇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人士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都以此为耻辱。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考题考点】1.本文概述本文写李广一生中四个战役:①上郡遭遇战;②雁门出击战;③右北平之战;④与卫青大将军出击匈奴,来表现他英勇善战,深得士兵爱戴,并使匈奴畏惧。但朝廷军功制度不合理,权贵和将军贪功诿过,致使李广悲愤自刎,以身殉国。2.中心思想本文不仅对李广果敢善战、治军简易、爱护士卒、廉洁轻财等优秀品质给予热情的赞扬,而且对李广的坎坷遭遇,倾注了深切的惋惜之情。全文还通过描写李广一生的不幸遭遇,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任人唯亲、排挤忠良的罪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流露出极大的不满与愤怒,也寄寓了作者自己满腔的悲愤。3.结构层次全文共分九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李广的家世和他的特点——他善于骑射,而且作战英勇,但生不逢时,终生未得封侯。第二部分:写上郡之战,李广临危不惧,凭借超人的胆略和射技,化险为夷。第三部分:写李广治军简易,得到士卒爱戴。第四部分:写雁门出击战,李广被捉后自谋脱险,机智勇敢。63 第五部分:写李广闲居时的情况和细节,说明他善射,力大,廉洁,爱士卒,但自负其能。第六部分:写右北平之战,李广沉着,镇定,表现他有武德。(一般作为教材节选此文,右北平之战下略去一段文字)第七部分:与李蔡对比,说明李广功高而不得封侯的遭遇与愤慨。第八部分:写李广与卫青大将军出击匈奴、迷路误期,受责后愤而自刎,军民为之悲哀。第九部分:作者总结评价,赞誉李广忠实诚厚,品德端正,深得百姓敬佩。4.写作特点1.作者抓住最有典型意义的四次作战:①上郡之战;②雁门之战;③右北平之战;④与卫青出击匈奴,加以详细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2.本文关于李广“射石”“射虎”,“以射为游戏”的传奇细节描写,与“善射”紧密相连。3.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衬托人物的形象:①以李广与匈奴射雕者对比,与中贵人对比表现李广善于骑射,武艺超群;②以程不识与李广对比。以程不识的治军烦扰苛严与李广的简易宽厚对比,显现出李广治军的超人才略;③以李蔡与李广对比,显示出李广所受待遇是多么不公平。司马迁虽然不便直斥汉武帝赏罚不明,但字里行间已包含了这一层意思。作者还将李广与卫青进行对比。司马迁运用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也加深了文章的思想内容。18.张中丞传后叙韩愈【原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63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洲,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63 《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译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的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许,这篇传记非常详密。但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他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和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被俘,不过只是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以他所爱之人的肉充饥,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叛军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任何援助,他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而叛军会告诉他国家和皇上已被消灭。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相信他们的话;外面毫无增援希望却仍然死守,军民相食,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傻瓜也会计算日期而知道自己的死期了。许远不怕死也可以清楚了!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而苟且偷生?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难道说像许远如此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吗?63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城池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西南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有什么区别。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方,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像张巡、许远所造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躲不掉小人的诽谤,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呢!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到最后都不来营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走投无路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士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的功绩,在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每天还在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静观其变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担心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席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义气激昂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张巡叫南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笑道:“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于是誓不投降。63 张籍说:“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我于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缘故原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我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他说,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像神灵。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呀。’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于嵩又拿书架上其他书来试问张巡,张巡随口应声都背得一字不错。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都会竖起。等到城破后,叛军绑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立即就要处死。张巡起身去小便,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站起,有的哭了起来。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但时间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在贞元初年死在亳宋一带。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于嵩没有后代。这些都是张籍告诉我的。【考题考点】1.本文概述本文主要是为许远、张巡辩诬,驳斥人们对这两位英雄的诬蔑,造谣中伤。并补充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的事迹,歌颂他们的优秀品质。2.中心思想本文驳斥小人对许远、张巡的中伤,记述南霁云的英雄事迹,记述张巡的才智和英勇牺牲的经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对忠勇之士的热情赞颂,对卑劣小人的无情揭露和鞭挞。3.结构层次全文可分六段。第一段,是序言性质,说明写作此文的原因和意图,也是对全文内容的简要提示。第二段,上承第一段中“不为许远立传”事,着重写许远的行为品质,为许远洗清“畏死”“辞服”的诬蔑。这一段是夹叙夹议的写法。首先,作者先对许远作了总的评价,肯定他“与巡惧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认为许远与张巡共同守城而死,建立了功勋。接着具体分析了许远在绝境中坚守睢阳的情况,以证明其必不降贼,必不畏死。63 第三段,仍承为许远辩诬事,专门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谬论,并指出“小人之好议论”的实质是“不乐成人之美”的恶习。本段以议论为主。在本段中作者用了人死、绳断两个类比性例证,说明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来“诟远”的不合情理。本段是对第二段的补充。第四段,专门驳斥小人对张许“二公以死守”,未能“弃城而逆遁”的诬蔑中伤。本段从当时对敌斗争的形势,其他唐将或逃窜,或观望的态度对比分析,突出二公的“蔽遮江淮,沮遏其势”的功绩和忠义,说明小人的中伤无损于二公,只能暴露自己“自比于逆乱”,帮助叛乱者。第五段,承首段“又不载雷万春(应为南霁云)事首尾”,集中描述张巡部将南霁云的英雄事迹。第六段,记录张籍转述于嵩的话,对张巡的生活逸事作了描述,以突出张巡的才智;对张巡就义时的英勇气概加以描述,强调他临大节而不辱的精神品质。全文第二、三、四段为驳论,以事实为论据,同时夹叙夹议,阐明自己正确的观点,文章第五、六两段是补叙。4.写作特点1.爱憎分明,感情浓烈。作者写此文时,距离张、许牺牲已五十余年,作者怀着为英雄辩诬清诟的强烈感情,搜集张、许事迹,结合安史之乱的背景加以分析、辩解,表现出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和对卑劣小人的无比愤慨。对“责二公以死守”的谬论,作者斥之为“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作者通过精辟的分析、掷地有声的语言,表现了对忠义之士的热情赞颂,对诬蔑许、张言论的无比愤慨。文中作者特别点出他曾“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这也是一种敬佩和仰慕心情的真实写照。2.有叙有议,叙议结合。文本为许远、张巡辩诬的三段文字侧重于议论,为南霁云立传,记张巡才智和牺牲时情景的两段文字偏重于记述。作者在议论中有记述,记述中有议论,议叙融合,浑然一体。通过议论,作者将睢阳保卫战的情景概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叙述英雄壮烈献身的事迹,就是对形形色色诬蔑的有力驳斥和对附敌助乱行为的无情鞭挞。作者的议论可以说是抽象的叙述,而叙述可称为有形象的议论。3.善于剪裁,繁简得当。63 本文对三个正面英雄人物的刻画描写,表现出作者在材料的处理安排上,很善于剪裁,繁简安排适度得体。文章开头交代,李翰的《张巡传》中“不载雷万春(当作南霁云)事首尾”,所以韩愈不惜笔墨,叙南霁云事迹很详细,不仅有首有尾,而且场景、语言、行动描写多管齐下,从乞师,到罢宴,到断指,再到箭射浮图,直到壮烈牺牲,一气呵成,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既补原李翰文之所缺,又以“公有言,云敢不死”,衬托出主将张巡的侠胆义肝的强大表率作用。对张巡的描写,集中在英勇就义和博闻强记方面,以多方面的生活细事表现他的才智过人,是文武全才,所以才有睢阳保卫战的辉煌业绩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境界。对许远,由于遭诬最深,所以作者着力在辩诬,对三种谬论,一一驳斥,而对其经历、类似遗事的内容则略而不提。4.记叙人物言行时,用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突出的例子就表现在记写南霁云这一段内。既有南霁云的慷慨陈词,有他断指、射箭、视死如归等的行为细节描写,还有场面上“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侧面描写。19.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原文】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63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63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考题考点】1.本文概述本文写一个精于植树的劳动者郭橐驼。他擅长种树,而且植树技艺高超,更主要的是他对植树之理有深刻的认识,并能用之于实际。作品通过别人向他提问和他的回答,提出了他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耳”的理论。这种理论运用于植树,要注意适应树木自然发育、生长的天性。用于为官治民,也要顺应民意,反对政乱令繁,强调养民治国。2.中心思想本文以郭橐驼种树为喻,类比为官治理百姓和种树一样,也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说明对于百姓,也要注意顺应自然,不要政令繁多,使百姓无所适从,文章在客观上也揭露了统治阶级政乱令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3.结构层次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2自然段),介绍郭橐驼的名字、性格、职业和才干。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通过对话和对比,说明植树之道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以种树之理类比官理,指出当时为政者政乱令烦,使民不得安居乐业。要求顺乎民意,养民治国。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写此文的目的是“以为官戒”。4.写作特点63 1.“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的文体形式。本文名为传记,但却不同于史书中的人物传。郭橐驼者,并非实有其人,而是出于虚构,因此本文具有较浓重的寓言色彩。柳宗元写作此文,目的也并非记述介绍郭橐驼的事迹,而是重在议论,以针砭时弊,阐述自己的治国主张。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此文,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2.选材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在极为平常的植树一事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和治国养民的严肃主张,令人回味。3.善于运用类比和对比的表现手法。本文以问答形式展开的议论部分。就总体结构而言,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即以“养树木”类比“养人术”;以种树的成功经验,“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来类比为官治民的正确方法。这种类比,既加强了说理的形象性,使之易于理解把握,又为观点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印证的依据。此外,在论证过程中,还运用了多重对比。如神乎其技的郭橐驼与“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的他植者对比;郭橐驼的成功经验与“他植者”的错误做法对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原则与“长人者好烦其令”的荒谬对比,等等。20.报刘一丈书宗臣【原文】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63 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後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於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译文】在数千里以外,时常得到您老人家的来信,安慰我的长久想念,这已经十分幸运了。竟然还承蒙您赠送礼物,那么我更要用什么来报答呢?您在信中表达的情意十分恳切,说明您没有忘记我的老父亲,从而也可以知道老父亲是很深切地想念您老人家的。至于信中以“上下要互相信任,才能和品德要与职位相符合”的话教导我,正是我所亲切感受到的。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做到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更厉害。63 且看当今社会上所说的上下信任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他从早到晚骑马去权贵人家的门口恭候的时候,守门的人故意为难不肯让他进去,他就用甜言媚语装作妇人的姿态,把袖里藏着的金钱偷偷地塞给守门人。守门人拿着名帖进去之后,而主人又不立即出来接见,他就站在马棚里,与仆人和马匹相处,臭气熏着衣服,即使是饥饿寒冷或闷热得无法忍受,也不肯离去。一直到傍晚,那个先前曾经接受金钱的守门人出来对他说:“相公疲劳了,谢绝会客,客人请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他又不敢不来。晚上他披衣坐等,一听到鸡叫就起来洗脸梳头,骑着马跑到相府门口,守门人发怒地说:“是谁?”他便回答说:“昨天的客人又来了。”守门人又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客人倒来得这样勤!难道相公能在这个时候出来会客吗?”客人心里感到受耻辱,只有勉强忍耐着对守门人说:“没有办法啦!姑且让我进去吧!”守门人再次得到他送的一笔钱,才起身放他进去。他又站在原来站过的马棚里。幸好主人出来了,在客厅上朝南坐着,召他进去见面,他就慌慌张张地跑上去,拜伏在台阶下。主人说:“进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来,起来后就献上进见的金银。主人故意不接受,他就一再请求收下;主人故意坚决不接受,他就再三请求。然后主人叫手下人把东西收起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起来后又作了五六个揖才出来。出来他就对守门人作揖说:“多亏老爷关照我!下次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守门人向他回礼,他就十分高兴地跑出来。他骑在马上碰到相识的朋友,就扬起马鞭得意洋洋地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很好!”并且虚假地叙述受到接待的情况。因此与他相识的朋友,也从心里敬畏他能得到相公的优待。相公又偶尔对别人说:“某人好,某人好。”听到这些话的人也都在心里盘算着并且一齐称赞他。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信任,您老人家说我能这样做吗?对于前面所说的权贵人家,我除了过年过节例如伏日、腊日投一个名帖外,就整年不去。有时经过他的门前,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鞭策着马匹飞快地跑过去,就象后面有人追逐似的。这就是我狭隘的心怀,因此经常不受长官欢迎(不被长官赏识),而我则更加不顾这一切了。我常常发表高谈阔论:“人生遭际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我只是守自己的本份罢了!”您老人家听了我的这番话,或许(恐怕)不会嫌我过于迂腐吧!家乡多次遭遇灾祸,不能不触动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至于您老人家的怀才不遇,也使我心情悲伤而有所感触。上天赋于您的才德是很优厚的,不要说您老人家不愿轻易抛弃它,就是天意也不愿让您轻易地抛弃啊。希望您安心等待吧!【考题考点】1.背景再现明代嘉靖年间,严嵩父子把持朝政,一些无耻之徒钻营于严嵩门下,拍马求宠,趋炎附势,官场腐败。面对这种情况,作者借写给他父亲的朋友刘一丈的回信批判当时政坛风气。2.中心思想63 本文作者借给刘一丈回信,提出所谓“上下相孚”的论题,以“干谒者”的奴颜婢膝,“门者”的狐假虎威,“权要者”的贪婪虚伪,“闻者”的趋炎附势,多角度反映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揭示出明代官场“上下相孚”的实情和丑恶本质。3.结构层次本文是篇书信体的记叙文。全文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缘起,并摘出对方信中“上下相孚”的句子,作为下文展开叙述、议论的引子。第二部分:紧扣“今之所谓孚者何哉”的话题,以漫画式笔法,描摹出当时官场上下各色人等的丑态,表明这就是“上下相孚”的实质。第三部分:说明自己的“不孚之病”,是因为从来不会奔走钻营于权贵之门;同时表达了决不低头献媚的坚定决心和高尚气节。第四部分:劝慰刘一丈坦然面对人生的浮沉,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人世间正义必胜的信心。4.写作特点1.以叙为论,构思独特。本文写作的基本目的,是借用书信的形式来发表议论,揭露明代官场上的黑暗腐朽,并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文中并未作抽象的、哲理化的论述,而是在“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一语引起论题之后,转而使用记叙笔法,形象生动地描摹当时一些人的种种丑态来加以揭示,将议论的论点和论据都融入传神的事实描述之中,令人印象深刻,读后难忘。2.以典型形象概括社会现实。奸相严嵩当政之时,官场的龌龊腐败成风,权势小人的嘴脸、行为各不相同,均难以一一历数。本文仅从上下如何“相孚”的角度,选取奴颜婢膝的干谒钻营者、狐假虎威的守门人和虚伪贪婪的权贵这三个典型形象加以描述,让读者从用人制度的腐败窥知当时官场的种种黑暗腐朽,从三个人物身上透视出所有权奸小人的嘴脸,因而当时官场的概况,也就有了总体的认识。3.善于运用细节、语言、行为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63 例如,文中的干谒者,一副奴颜婢膝,不知羞耻的丑陋形象,巴结钻营,可谓无所不能为,“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为巴结门人为其通报,“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入门后主人不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明早为求见,“夜披衣坐”不敢入睡,“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遭门者叱责,强忍垢耻哀求;以及终于得见权者之时,“匍匐阶下”,“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人假意不受,则再三固请,临行又“再拜”“五六揖”等等。又如“门者”,不过是一家奴,只因是为权者守门,便也自命不凡。干谒者第二天来得早,便遭其无礼叱斥。文中写道:“门者怒曰:‘为谁?’”“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两个“怒曰”,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两句对话,则是语言描写,活画出其狐假虎威的小人形象。再如“权者”,面对求见者的贿礼,“故不受”“故固不受”“然后命吏纳之”;既受人钱,于是寻机“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这两个细节描写,把其外表装腔作势,实则贪婪爱财的嘴脸漫画般勾画出来。21.马伶传侯方域【原文】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谱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竞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63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选自侯方域著《马伶传》)【译文】马伶,是金陵城戏班里的演员。金陵城是明朝的留都,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坛和文武百官都在这里,而且又处在社会安定、国家兴隆的时期,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的,多到脚趾互相错杂。戏班因技艺高而出名的,不止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一天,(有个)新安商人聚合两个戏班举办了一个大堂会,到处招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闲静文雅的女子,没有不全部会集的。安排兴化部在东边的戏台,华林部在西边的戏台。两边的戏台都上演《鸣凤记》。等到演唱到一半,演唱符合节拍、讲究音律,音调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边戏台扮演宰相严嵩的演员叫李伶,东边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边的戏台赞叹,有的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边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边。(演出)继续进行没有多久,东边的戏台就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是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换衣裳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用别人)替换他,于是竟然停止演唱,而华林部独自著名。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回来了,到处告知他旧日同戏班的人,向(那个)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和华林部再演出《鸣凤记》,敬献一天的欢乐。”演出开始,马伶又扮演宰相严嵩登场。李伶忽然控制不住,不觉出声,伏在地上上前(向马伶)自称弟子。兴化部(的名声)在这一天于是大大超过了华林部。63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前往拜访马伶说:“您,是世上杰出的演员,然而无法代替李伶,李伶扮演的严嵩宰相已好到极点,您又是从哪里学来的(演技)而超过他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世上(的演员)无法超过李伶,李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宰相昆山人顾秉谦,是严嵩宰相同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做了他门下的差役三年。每天在朝房里侍奉昆山宰相,观察他的行动,倾耳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所拜的老师。”华林部(的人)互相(向马伶)罗列拜别离去。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侯方域说:真是奇特啊!马伶自己求得老师这件事。他因李伶演技高超,没有办法求得,就跑去侍奉昆山人(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好像见到了严嵩,以严嵩本人来教授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了?啊!羞愧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而远走千里,做了差役三年。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还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考题考点】1.本文概述本文记叙了马伶和李伶共演《鸣凤记》的两次较量。第一次较量马伶大败,他跑到京师,在当时宰相顾秉谦家当了三年门卒,每天细致观察,暗中揣摩效仿,回来后与李伶再次较艺,终于大获全胜。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马伶和李伶两次技艺较量,最后获胜的故事,赞扬马伶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还讽刺当时的宰相顾秉谦与奸臣严嵩是一丘之貉。3.结构层次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介绍马伶的身份、活动地区和社会背景。第二部分,即第二自然段,描述马伶和李伶第一次技艺较量的盛况和马伶大败的结局。第三部分,即第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倒叙笔法叙述马伶三年后学艺归来与李伶的第二次较量,结果马伶大胜,李伶“匍匐前称弟子”;第二层次,借马伶之口回述学艺经历,阐明取胜原因。第四部分,即第五自然段,简介马伶身世,与开头对马伶的介绍相呼应,是正文的结束部分。63 第五部分,即第六自然段,是正文外的评论语。侯方域就马伶学艺之事,既抒发了自己的赞赏之情,也委婉讥刺“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表明作者的政治态度。4.写作特点1.倒叙方法的运用颇具匠心。本文记叙马伶与李伶的两次技艺较量,结构安排可称巧妙。文中先写马伶的大败作为伏笔,为情节的发展做好铺垫。紧接着一段,便是写三年后马伶归来,与李伶再次较艺大获全胜的景况。对于三年学艺的过程而言,这只是结果,而非原因,因此是倒叙的写法。在结构上,这段倒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是指承上段的大败,来反衬这次大胜,以前后巨大的反差,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深深印在读者心中。所谓“启下”,是指因为这完全不同的较艺结果,造成强烈的阅读悬念,读者急欲知道原因。于是,写李伶部众人夜访,马伶亲口道出缘由,顺理成章。这样的安排,使文气贯通,又造成情节的波澜起伏,从而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和文章的感染力。2.作者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在细节描写中又善于通过他人的神态变化从侧面烘托渲染所写之人。本文有两个细节,一是写李伶、马伶共演河套论战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这里通过对观众赞叹呼酒移坐及目不转睛的神态,惟妙惟肖地从侧面写出了李伶演技高超。第二个细节尤为精彩,写马伶三年后与李伶再次较艺,“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写马伶的演技多么精彩,不是从正面描写,而是写曾以演技压倒马伶的李伶,失声拜倒自称为弟子,这说明马伶之技艺较之李伶高出许多,连内行李伶都如此,那观众的神情则不必再说。这两个细节一个比一个精彩,生动逼真,富于戏剧性,使故事更加吸引人,更具耐人寻味的魅力。22.往事(一之十四)——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冰心【原文】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搁笔。每次和朋友们谈话,谈到风景,海波又侵进谈话的岸线里,我嫌太单调了,常常因此默然,终于无语。63 一次和弟弟们在院子里乘凉,仰望天河,又谈到海。我想索性今夜彻底的谈一谈海,看词锋到何时为止,联想至何上为极。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涵说,“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我不觉笑问,“这话怎讲!”涵也笑道,“你看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又是何等的阴沉!”杰两手抱膝凝听着,这时便运用他最丰富的想象力,指点着说:“她……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鸟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楫忙问,“大风的时候呢?”杰道:“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正雨的时候,便是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这一番话,带着画意,又是诗情,使我神往,使我微笑。楫只在小椅子上,挨着我坐着,我抚着他,问,“你的话必是更好了,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他本静静地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儿,笑道,“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我肃然——涵用折扇轻轻的击他的手,笑说,“好一个小哲学家!”涵道:“姊姊,该你说一说了。”我道,“好的都让你们说尽了——我只希望我们都像海!”杰笑道,“我们不配做女神,也不要‘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的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我的话太乏味了,楫的头渐渐的从我臂上垂下去,我扶住了,回身轻轻地将他放在竹榻上。涵忽然说:“也许是我看的书太少了,中国的诗里,咏海的真是不多;可惜这么一个古国,上下数千年,意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从诗人上,他们的谈锋便转移到别处去了——我只默默的守着楫坐着,刚才的那些话,只在我心中,反复地寻味——思想。【考题考点】63 1.本文概述本文讲述了作者在一次夏夜纳凉时,与三个弟弟(涵、杰、楫)仰望星空、畅谈大海的一幕动人的场景。以谈海为主要线索,由谈海而谈到海的女神,谈到“海化”青年,谈到社会现实,由此引起作者和读者的反复的寻味——思想。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姊弟们谈海这样一件生活琐事的回忆,借助丰富的想象塑造了海的女神的形象,赞美大海具有温柔沉静、超绝威严、神秘有容、虚怀广博的性格,进而启发人们培养大海似的品性,努力做个“海化”的青年。三、本文结构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头两个自然段(“每次拿起笔来……终于无语”),引出谈海的话题,用谈海之难与结尾谈过海的“寻味——思想”相映照。第二部分从“一次和弟弟们在院子里乘凉”直到倒数第二个自然段的“竟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为中心部分,这是全文的主干。其中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一次……”到“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从谈自然形态的海转入谈人格化的海。第二个层次,从“涵说,假如有位海的女神”至“好一个小哲学家”,集中描绘海的女神。第三个层次从“涵道:‘姐姐,该你说一说了’。”到“竟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这是赞颂大海后转入对人生的联想。第三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结尾。与开头两个自然段相呼应,写谈海后引起“反复的寻味——思想”。4.写作特点1.托物言志,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真景也真。作者用云霞的海上、灯塔、海霞、海鸟、白云碧波、新月、明星等和谐地装点着迷一样的神话世界。作者的笔下,大海是那样的温柔而沉静,令人入迷!即使是在大风、下雨的时候,大海的风车、长袖、霞光、云发也显示着摄人魂魄的魅力。字里行间满蕴着对大海的温柔之情,可谓情景交融,景真情切。海风造成的海难,作者也宽容地描绘为:“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而无怒斥痛责。并以下雨的时候,她忧愁了,落泪了,“大海上一切都低头静默着”来写海的女神。63 作者爱大海,也爱人生,她希望人们都像海,都做个“海化”的青年。但是,社会现实冷酷无情,作为“理想的人世间”在现实中总找不到影像,她微露出失望悲哀,思想上的矛盾也暴露出来,引起读者和作者一道寻思。作品的感染力正源自作者的不加伪饰的抒情。2.逼真的细节描写,丰富的想象能力,高妙的修辞技巧在作品中都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如小弟楫的动态描写。楫听不完哥哥杰对“云霞的海上”的描绘就忙着问:“大风的时候呢?”“他本静静地听着,至此便抱着我的臂儿,笑道:……”以及楫的睡态都刻画入微,凸现出作者的怜弟之情。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海霞、海岛、白云碧波、新月、明星分别想象为海的女神的扇旗侍从、白衣蓝裳、梳子、璎珞等,使读者面前浮现出一位在仪仗和侍从的簇拥下,拖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皎洁的银梳,胸前挂着耀眼的明珠,翩翩飞翔的凌波仙女。这些丰富的想象不仅给作品增加了美不胜收的色彩,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深情厚谊,真切感人。3.作者将没有生命的大海人格化,可谓独具匠心。这样既增加了一个描绘大海的新角度,又缩短了大海和作者乃至读者的心理距离,用人的情感沟通了描写客体和欣赏主体。作者对自然状态的海潮、海风、海舟的谈论一带而过,巧妙地转入“海的女神”的话题,使自己的描写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她把女神的扇旗、女神的侍从、女神的白衣蓝裳等等与海霞、海鸟、白云碧波等等互相参照比喻,相得益彰。作品还吸收古文句式整齐和文字凝练之长,在海神颂中进行骈文似的铺陈,抑扬顿挫,饶有情趣。4.笔调轻倩灵活,语言清新俊丽,自然和谐,成为典雅清丽的“冰心体”。用以抒情状物,既富有音乐的旋律美,又能产生视觉艺术的效果。她时而古语新用,如用“艳如桃李,冷若冰霜”形容海的女神温柔而威严;时而口语生辉,如用“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阐述一条哲理,形容海的女神的神秘而有容。语言的简洁还表现在剪裁上,如“我们说着海潮、海风、海舟……最后便谈到海的女神”。有详有略,集中了笔力,也突出了中心。全文长短句交错,描写有声有色,是一篇难得的美文。23.背影朱自清【原文】63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63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1925年10月在北京。【考题考点】1.本文概述与写作背景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祖母去世,朱自清从北京到徐州随父奔丧回扬州的一段回忆,记叙了父亲送子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尤其以父亲送行时的背影为描写内容,侧重表现了真挚动人的父子深情。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朱自清在其父送他北上念书一事之后八年才再次落笔成章的。文章表现出了儿子对父亲情感的前后变化,表现出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尤其是自己为人之父以后,对父亲角色的情感体验和认识。当然在这八年的求学和谋职的艰辛过程中,作者也日渐成熟,能体会到人生失意的痛苦和父亲晚年不得志的心情。作者是以悔恨和自责的笔调写出自己对父亲情感的前后变化,侧重写父子之间的深情。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以及对父亲“背影”的反复记叙,赞美父爱的伟大,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本文的结构层次全文六段,可分三层:第一层(第一、二段),写父子为奔丧而在徐州相见,写家境的变故,重点交代了父亲送行的缘由。文章中,作者一下笔,直入正题,写自己对父亲背影难以忘怀,然后回忆记叙了许多年前父亲为自己北上念书的一次送行。63 第二层(第三至第五段),写父亲当年去车站送行时的具体情景。第三段具体写父亲原本安排他人送行,后又改变主意,亲自去车站送行,写父亲对儿子的慈爱和关怀。第四段写送行时在车上父亲对儿子细心安顿的细节,写儿子对父亲“迂”的感受以及现在的悔悟。第五段重点描绘父亲翻越站台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层(最后一个自然段),与文章开头呼应,通过写回忆中的父亲背影,抒发了作者对多年不相见的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4.写作特点1.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描写的重点,视角独特。文章没有对父亲的肖像、神态及表情作正面的描绘,只是选取父亲的“背影”,尤其是着重描绘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人物的角度比较独特。写父亲背影时,也不是静止地去描绘,而是抓住父亲肥胖的体态、又穿着棉袍行动不便的特征来写父亲翻越站台艰难,从而写出父亲的爱子之情。2.运用白描手法和侧面烘托来刻画人物形象。本文主要通过记叙父亲送行的全过程来塑造一个慈父形象,作品是用非常简练的笔墨,只抓住在车上父亲对儿子细心安顿的细节,以及父亲为买橘子两次翻越站台时的背影,非常简单地勾勒出一个朴实的父亲形象。作者还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刻画这个慈父形象。3.采用纵式结构来安排文章。本文是采用纵式结构,即以时间、人物活动、事件发展为顺序来记叙父子之间的真情。《背影》是通过文中四次出现的“背影”来记叙父亲送儿子乘车北上读书的全过程。24.故都的秋郁达夫【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63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63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考题考点】1.本文概述63 全文以北京的“秋色”“秋味”和自己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之情为线索,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情和景来写。写了北京各名胜之地的秋色,写了家家户户的庭院秋色,写了高空下寂静的牵牛花,写了无声的飘然落地的槐花。这是写北京的秋色,它的特点是:清、静、凉。而深秋寒蝉凄切,风雨萧瑟,是在写秋声悲凉,在这悲凉中却又写出了京都人情的深沉、温暖,富有人情味。作者写故都之秋到处是成熟的水果,这写的是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中的成熟和充实,给人生机盎然的韵味。故都之秋的“浓色”和“深味”,加上清、静、悲凉中深沉的情味,使古今中外、各处人士为之感动。而作者则愿以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留住在北国的秋天,永驻人间,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2.中心思想郁达夫认为:山水、自然是可以陶冶人的性格,使人格净化的。他写作本文,是写秋游北京的体会和感受。全文表达的是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感情,是对蕴含庄美和伟力的北国的赞美,是作者向往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露。3.结构层次全文共分四部分,以北京“秋色浓,回味永”为线索组织全文。第一部分是第一、二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点明北国秋天的特色是清、静、悲凉,说明自己此行北京,也是为品尝这故都的秋的深味。第二部分是第三至七自然段,具体写北京秋季“清”“静”“凉”的特色。第三部分是第八自然段,就文人和秋的关系进行议论,突出北国之秋的深沉、幽远的韵味。第四部分是第九、十自然段,进一步抒写北国秋色的浓烈、深沉和作者对它无限留恋的感情。4.写作特点1.描写、抒情、记叙、议论相结合,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第一部分主要用记叙的手法,第二部分用描写的手法,第三部分用议论的手法,第四部分用议论和抒情的手法。全文意趣、情趣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散文中优美的意境。2.运用对比映衬的技巧。先用江南秋景来和北国秋色对比;再用北京名胜之美来衬托北京街头巷尾更加浓重的秋意;结尾又照应前文,用南方名胜美丽的景色来和故都秋色作对比,极力突出北国秋色之浓郁隽永,深沉悠远。63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部分就文人与秋的关系而发的议论,与第四部分的内在对比,作者不同意说中国文人都是悲秋的。他认为对“秋”的感触是人类的通感,不分古今中外,甚至狱中犯人也会有感于秋的肃杀,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处境中对秋的体会不同罢了。北国的秋是“清”“静”“凉”的,但作者深味了它那静穆中的庄严、悲凉中的高远、开阔与成熟,这是故都秋天的情味,于是他对秋天悲凉、落寞,清闲的思绪得到了升华,在篇末用一连串准确的比喻表达他内心对北国秋天浓烈持久的庄美和伟力的歌颂。这是内在的意蕴的对比。3.写景抒情时,作者很讲究散文中语言的形象美和节奏感。文中多处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来突出美的意境。如“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后文“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互相呼应,妙语天成。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比喻,句句相对,突出北国秋的神韵:淳厚、实在、浓烈、凝重,引起人更深的遐思,确是韵远情长。25.香市茅盾【原文】“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蚕花二十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瓮、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63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鉴赏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革命”(指1924~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气不好,出世以来没有见过像样的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那么姑且到惟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然而他们只售平价十六枚铜元。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地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男女老小总共有三十个人!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他们打算从农民的干瘪的袋里榨出几文来。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考题考点】63 1.背景再现《香市》1933年7月发表于《中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上,1934年收入散文集《话匣子》,现编入《茅盾文集》第九卷。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军阀混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帝国主义军事与经济势力的加紧入侵,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广大农民的生活日见贫困,而农村经济破坏反过来又影响了市镇经济的发展。本文所描写的场景即是这种背景的真实写照。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香市”昔盛今衰的现象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江南农村、市镇面貌的变化,揭示了大革命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军阀反动势力深入农村和小商人转嫁危机造成了中国农村自然经济日益凋敝的现实,展示了旧中国由封建自然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反而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和破产这一悲剧。三、本文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写作者幼时所见的“香市”热闹的盛况以及给作者留下的难忘记忆。作者交代了昔日的“香市”是农民为祈神赐福、借佛游春而自发组织的。农民和儿童是这狂欢节的主角,他们因庆祝自己的节日而积极参与。昔日民间的“香市”到处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这与第二部分小商人举办的冷清的“香市”形成鲜明对照。第二部分(从“‘革命’以后……”至结束部分),写大革命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军阀反动势力深入农村造成农村民俗的变化——“香市”因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取缔。后虽已恢复,但因“香市”不再是农民们自己的节日,而只是小商人为敲诈、盘剥农民所采取的“振兴经济”之计谋,因而呈现出萧条、冷清的气氛。本部分重点描述重兴“香市”的萧条、冷清。本文结尾部分写重兴“香市”是由小商人发起的,农民们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变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凋敝和对市镇的影响,大大深化了主题。4.写作特点63 1.本文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和铺垫反衬的写作方法。全文共分二部分,分别写“香市”的昔盛今衰的场面和气氛,昔日的“香市”是农民为祈神赐福、借佛游春而自发组织的。农民和儿童是这狂欢节的主角。昔日民间的“香市”到处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而革命后,重兴“香市”是由小商人发起的,呈现出萧条、冷清的景象。这是本文总体上的对比。此外,还有场面的铺垫与反衬。2.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有更深刻的象征寓意。3.“理与情”“议论与具象”互相融合。文章将“理与情”,“议论与具象”互相融合,使作品形式精巧简练,立意深刻、蕴藏丰富。26.爱尔克的灯光巴金【原文】傍晚,我靠着逐渐暗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他不了解我的心情。他不会认识十八年前的年轻人。他却用眼光驱逐一个人的许多亲密的回忆。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街道仍然是清静的。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应该是书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63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破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一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做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起眼睛做梦。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鬼手挣扎。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我只有一个渴望:飞!飞!那些熬煎着心的日子!那些可怕的梦魇(yan三声)!但是我终于出来了。我越过那堆积着像山一样的十八年的长岁月,回到了生我养我而且让我刻印了无数儿时回忆的地方。我走了很多的路。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关在这个小圈子里,我禁不住几次问我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的?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我度过了无数个傍晚。我花费了自己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的眼泪和欢笑。我匆匆地来,也将匆匆地去。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的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是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我不会像我的一63 个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对着园中的老树垂泪,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这是一个人的本分。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几次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见的还只有那四个字:“长宜子孙”。“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吧。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践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弟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考题考点】1.本文概述63 作者从祖父留下的“长宜子孙”四个字说起,祖父为后代造就了一份家业,他希望能为后代安排一种舒适、安逸的生活。然而,家庭这个小圈子摧毁了多少年轻可爱的生命?财富的享乐窒息了多少年轻美好的心灵?封建礼教这把软刀子又杀害了多少年轻而善良的人?因此作者否定和批判了这条人生道路。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提出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那就是要冲出封建家庭这个狭小的圈子,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到广大的世界中去!文中提到了三种灯光,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爱尔克并没有等到弟弟归来);而“我的心灵之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写作者回故居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揭示了一个生活的真谛:腐朽没落的封建家庭及其制度摧残人才,吞噬青年。青年们应该走出这个狭小的“家”,到广大世界去寻求光明。3.结构层次全文分四大部分。本文按时间和感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第一部分是第一到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我”回到十八年前的故居,在故居门前的所思所感。“我”看到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原样地嵌在那里,引起很大感触,想到了“爱尔克的灯光”,想到十八年前的往事。第二部分是第五到第八自然段。围绕对已逝的姐姐的回忆,指出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子孙们“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是不必要的浪费。第三部分是第九到第十一自然段。抨击旧社会、旧制度,批判封建的“长宜子孙”的礼教对子孙们的毒害。用事实否定了封建的家庭、道德和礼教,指出“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第四部分是第十二到第十四自然段。以再次离家的行动与旧家庭决裂,迎着一片春光,在“心灵的灯”的指引下,走向广大世界。4.写作特点1.以灯光的线索串起全文,使文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63 文章开头起笔处,一线微弱的光从故居门内照出来,照壁上现出了“长宜子孙”四个大字。作者想起了“爱尔克的灯光”,同时也忆起那已经逝去的姐姐,由回忆姐姐自然写出他们那个地方“旧式女子的共同的命运”。这时作者感情激动,笔锋转向对“长宜子孙”这个封建礼教的批判,并精辟地指出“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然后作者写在田野里看到了一线光,一个亮,这光亮不是从爱尔克的灯里射照出来的,而是他自己的“心灵的灯”。全文结尾处随光亮出现的是清新、明亮、开阔的意境,说明光明在广大世界。这样就使作品反封建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2.融情、理、事于一炉。记事,按时间顺序推移;说理,精辟透彻,催人猛省;抒情,情如流水,在字里行间流动。作者正是这样以一颗燃烧的心,一支圆熟的笔来写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3.运用长短句,错落多变的词句,表达波澜起伏的沉郁的感情。如第四自然段共五句话:“街道仍然是清静的。忽然一个熟习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传说。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应该是书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第一句承接上文,进一步交代作者记事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写他在“清静”的黄昏,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第二句说他在故居前想起了欧洲的一个古老的传说,感情上引起波澜。第三句是作者在沉思,感情低徊。第四句肯定这只是自己脑海中的幻觉,并交代这想象来源于书本。第五句推出这古老传说引起的联想,它勾起自己对十八年往事的回忆,并自然地开启了下文。这五个短句表达刹那间接踵而来的思绪和感情上的几度波澜。勾连反复的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表达出作者那一唱三叹、无比愤激之情。如“似乎”“许多”“浪费”等词语在这个排比句中勾连反复运用,突出作者对于旧家庭、旧制度的愤懑之情。4.象征、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则加深了感情的浓度。如全文用“灯光”象征希望,象征光明。用“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比喻痛苦和失望的心情,传达出作者这时深重的失望和忧愤。27.箱子岩沈从文【原文】63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也得从这缺口通过。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注:农历五月十五为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边炮从高岩上抛下,尽边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彭彭彭彭的边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当时我心想: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即如号称东亚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来自西北方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辛亥革命前夕,在这苗蛮杂处的一个边镇上,向土民最后一次大规模施行杀戮的统治者,就是一个北方清朝的宗室!辛亥以后,老袁梦想做皇帝时,又有两师北老在这里和滇军作战了大半年。)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象今古相同,不分彼此。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63 那次我的小船停泊在箱子岩石壁下,附近还有十来只小渔船,大致打渔人也有玩龙船竞渡的,所以渔船上妇女小孩们,无不十分兴奋,各站在尾梢上或船篷上锐声呼喊。其中有几个小孩子,我只担心他们太快乐兴奋,会把住家的小船跳沉。日头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两岸看船人呼喝声越来越少,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除了从锣鼓声中尚能辨别那些龙船方向,此外已别无所见。然而岩壁缺口处却人声嘈杂,且闻有小孩子哭声,有妇女们尖锐叫唤声,综合给人一种悠然不尽的感觉。天已经夜了,吃饭是正经事。我原先尚以为再等一会儿,那龙船一定就会傍近岩边来休息,被人拖进石窟里,在快乐呼喊中结束这个节日了。谁知过了许久,那种锣鼓声尚在河面飘扬着,表示一班人还不愿意离开小船,回转家中。待到我把晚饭吃过后,爬出舱外一望,呀,天上好一轮圆月。月光下石壁同河面,一切如镀了银,已完全变换了一种调子。岩壁缺口处水码头边,正有人用废竹缆或油柴燃着火燎,火光下只见许多穿白衣人的影子移动。问问船上水手,方知道那些人正把酒食搬移上船,预备分派给龙船上人。原来这些青年人白日里划了一整天船,看船的已慢慢散尽了,划船的还不尽兴,并且谁也不愿意扫兴示弱,先行上岸,因此三只长船还得在月光下玩个上半夜。提起这件事,使我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要一个长年身在城市里住下,以读读《楚辞》就“神王意移”的人,来描绘那月下竞舟的一切,更近于徒然的努力。我可以说的,只是自从我把这次水上所领略的印象保留到心上后,一切书本上的动人记载,全看得平平常常,不至于发生任何惊讶了。这正象我另外一时,看过人类许多不同花样的愚蠢杀戮,对于其余书上叙述到这件事情时,同样不能再给我如何感动。十五年后我又有了机会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应当经过箱子岩。我想温习温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不问迟早,把小船在箱子岩下停泊。这一天是十二月七号,快要过年的光景。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63 具,其余早不知到哪儿去了。小船最先泊在岩壁下洞窟边,冬天水落得太多,洞口已离水面两三丈以上。我从石壁裂罅爬上洞口,到搁龙船处看了一下,旧船已不知坏了还是早被水冲去了,只见有四只新船搁在石梁上,船头还贴有鸡血同鸡毛,一望就明白是今年方下水的。出得洞口时,见岩下左边泊定五只渔船,有几个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渔网。上船后觉得这样子太冷落了,可不是个办法,就又要船上水手为我把小船撑到岩壁断折处有人家地方去,就便上岸,看看乡下人过年以前是什么光景。四点钟左右,黄昏已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我默默的望着那个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有些来烘烘脚,把穿着湿草鞋的脚去热灰里乱搅。看看每一个人的脸子,我都发生一种奇异的乡情。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乡下人,有捕鱼的,打猎的,有船上水手和编制竹缆工人。若我的估计不错,那个坐在我身旁,伸出两只手向火,中指节有个放光顶针的,肯定还是一位乡村里的成衣人。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特别是隆冬严寒天气,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虽然也同样有人事上的得失,到恩怨纠纷成一团时,就陆续发生庆贺或仇杀。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些。听他们谈了许久,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办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一个跛脚青年人,手中提了一个老虎牌新桅灯,灯罩光光的,洒着摇着从外面走进屋子。许多人见了他都同声叫唤起来:“什长,你发财回来了!好个灯!”那跛子年纪虽很轻,脸上却刻划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在乡下人中仿佛身分特高一层。把灯搁在木桌上,大洋洋的坐近火边来,拉开两腿摊出两只大手烘火,满不高兴的说:“碰鬼,运气坏,什么都完了。”63 “船上老八说你发了财,瞒我们。怕我们开借。”“发了财,哼。用得着瞒你们?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这个人接着且连骂带唱的说起桃源后江娘儿们种种有趣的情形,使得一般人活泼兴奋起来。话说得正有兴味时,一个人来找他,说“什长,猪蹄膀炖好了,酒已热好了,”他搓搓手,说声“有偏各位”,提起那个新桅灯就走了。原来这个青年汉子,是个打鱼人的独生子。三年前被省城里募兵委员看中了招去,训练了三个月,就开到江西边境去同共产党打仗。打了半年仗,一班兄弟中只剩下他一个人好好的活着,奉令调回后防招募新军补充时,他因此升了班长。第二次又训练三个月,再开到前线去打仗。于是碎了一只腿,抬回省中军医院诊治,照规矩这只腿得用锯子锯去。一群同乡都以为从辰州地方出来的家乡人,“辰州符”比截割高明得多了,信他个洋办法象话吗?就把他从医院中抢出,在外边用老办法找人敷水药治疗。说也古怪,不到三个月,那只腿居然不必截割全好了。战争是个什么东西他也明白了。取得了本营证明,领得了些伤兵抚恤费后,于是回到家乡来,用什长名义受同乡恭维,又用伤兵名义作点特别生意。这生意也就正是有人可以赚钱,有人可以犯法,政府也设局收税,也制定法律禁止,又可以杀头又可以发财那种从各方面说来都似乎极有出息的生意。我想弄明白那什长的年龄,从那个当地唯一成衣人口中,方知道这什长今年还只二十一岁。那成衣人还说:“这小子看事有眼睛,做事有魄力,蹶了一只腿,还会一月一个来回下常德府,吃喝玩乐发财走好运。若两只腿全弄坏,那就更好了。”有个水手插口说:“这是什么话。”“什么画,壁上挂。穷人打光棍,一只腿打坏了不顶事。如两只腿全打坏了,他就不会卖烟土走私赚了钱,再到桃源县后江玩花姑娘了!”成衣人末后一句打趣话,把大家都弄笑了。63 回船时,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屈指计算那什长年龄,二十一岁减十五,得到个数目是六。我记起十五年前那个夜里一切光景,那落日返照,那狭长而描绘朱红线条的船只,那锣鼓与热情兴奋的呼喊,……尤其是临近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掷的小孩子,其中一定就有一个今晚我所见到的跛脚什长。唉,历史,多么古怪的事物。生恶性痈疽的人,照旧式治疗方法,可用一星一点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人也就恢复健康了。这跛脚什长,我对他的印象虽异常恶劣,想起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二十年前澧州镇守使王正雅部队一个平常马夫,姓贺名龙,兵乱时,一菜刀切下了一个散兵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什么写成的!【考题考点】1.本文概述作品写了十五年前后作者游览箱子岩的不同感受。十五年前(1934年前)作者游览箱子岩时,尽管看到岩壁石罅间横梁上,悬着长方形的木棺,岩壁断折处通过的只是一些普通的乡民,但这里淳朴的乡情深深打动了作者。五月十五大端阳节时,湘西人划龙舟的热烈景象使作者深受感动。三只美丽的“龙船”,在鼓声中来去如飞,乡民们呐喊助兴,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虽然,全社会随时间经历过清朝皇族的镇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乱等不幸,而这里却保留着古代民俗的风貌,人们好像生活在“桃花源”里。傍晚,等龙舟竞渡过后,大人小孩的锐声呼喊落下去时,剩下的是温柔的暮色,一轮圆月,三只船上的人还在月光下享受人们送来的酒食。“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不是用语言文字可以形容出来的,真的美如世外桃源了。十五年后,作者又一次来到箱子岩,这是个冬天,正好看看这里乡下人过年的光景。傍晚时,“黄昏逐渐腐蚀了山峦和树石的轮廓,占领了屋角隅”。在小饭铺的火光中看着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的乡下人,心中产生一种奇异的乡情。听他们的谈话,感到这些人好像已同“自然”融合,坦然、麻木,活在与外隔绝,“无人知道的地方”。可是时代已经变迁,与这些“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的人不同,社会上还有一批人,想出种种办法来支配自然,目的是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他们希望有“一份新的日月”,消灭旧的一切。作者为这些生活与世无争,对“兵油子”正在用毒品腐蚀和毒害这淳朴、天真、还一无所动的人们担忧。呼唤乡民们放弃过去对自然和社会漠视的态度,“用划龙舟的精神活下去”,振足精神,迎接未来。2.中心思想63 本文通过作者十五年前后两次游览箱子岩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自己对湘西乡土民情的眷恋与热爱。说明大革命后,人民生活越来越衰败,作者呼唤人们认清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用以前“划龙舟的精神”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改造社会,迎接未来。三、本文层次结构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到第五自然段。作者回忆十年前首次游览箱子岩的情景,经历了个生气蓬勃的龙舟竞渡的场面和乡民们怡然自得,与世无争,自由自在的“桃源”生活。第二部分,第六到第十六自然段。写作者十五年后游览箱子岩的感触。看到的是乡民贫困和与世隔绝的生活,似乎“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自然平和却麻木不仁。作者深情呼唤,认清现在社会的毒害和污秽,振足精神,“用划龙舟的精神活下去”。表现作者热爱故土人情的精神及其历史责任感。第三部分,第十七自然段即最后一段。以贺龙为理据,指出这些人在慢慢改变历史,企盼“一份新的日月”。期望英雄辈出,使家乡父老猛醒,对湘西人民的未来寄予厚望。4.写作特点1.用对比的手法写十五年前后湘西箱子岩乡民生活和心理的变化其间有景物描写的变化,龙舟的变化,生活情状的变化,成衣人的变化,一个天真的孩子变为贩毒的“兵油子”的变化。乡民们由兴高采烈变为与世隔绝和麻木不仁的变化。这样写,表达出作者在社会动荡中为乡民们可能会被历史和时代所淘汰的忧虑。也是作者对湘西这种民间的自然的生命形态的崇敬和关注。2.地方景物和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写湘西地方箱子岩的悬棺,岩壁断折处的茅棚和水码头,是富有湘西地方特色的景物。重点写的五月十五,大端阳节划龙舟的场面,是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显得逼真、生动、传神。如正面写“龙舟”上青年桨手的肖像、动作,侧面描写,写观众的呐喊助威,和孩子们在渔船上蹦跳;妇女的大声叫唤,烘托出十五年前,湘西这里一派让人无限怀恋的景况。3.人物描写简洁、传神63 主要是对跛脚“什长”和成衣人的描写。作者通过人物肖像、行为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他们的性格。作者以着墨不多的几句话,写这个“什长”,经过两次军营的训练,以一个受过伤,由乡民抢救疗伤而立足于本分的兵痞。加上成衣人和别人的对话,又从侧面表现这个“什长”带给乡民的是毒品和污秽,也是大革命军阀统治后,残留给乡民的痼疾和病害。写得传神,有深度。63
同类资料
更多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统考教材记叙文解析考题考点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