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仁祖字寿卿,少颖悟。父没,母教之读书,通诸方语言,尤邃音律。中统初,诏诸贵胄为质,帝亲阅之,见仁祖曰:“是唐古直孙邪?聪明无疑也。”至元六年,中书省选充蒙古掾。十六年,录囚平阳,平反冤滞免死者凡十七人。十八年,授翰林直学士。时中书奏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屡岁不决遣仁祖往阅其牍皆中统旧案亟还奏罢之。转工部侍郎,拜参议尚书省事。时丞相桑哥秉政,威焰方炽,仁祖论议不回,屡忤桑哥,人皆危之,仁祖自若也。迁工部尚书,桑哥以曹务烦剧特重困之,仁祖处之甚安。寻出使云中,桑哥考工部织课稍缓,怒曰:“误国家岁用。”亟遣驿骑追还,就见桑哥相府中,遽命直吏拘往督工,且促其期。曰:“违期必致汝于法。”左右皆惧。仁祖退,召诸署长从容论之曰:“丞相怒在我,不在尔也。汝等勿惧,宜力加勉。”众皆感激,昼夜倍其功,期未及而办,乃罢。已而桑哥系狱,有旨命仁祖往籍其家。明日桑哥以左右之援得释,众见骇然,目仁祖曰:“怒虎之威,可再犯邪!”悉逾垣以窜,仁祖独不为之动。桑哥竟败。二十八年,辽阳饥,奉旨偕近侍速哥、左丞忻都往赈,忻都欲如户籍口数大小给之,仁祖曰:“不可,昔籍之小口,今已大矣,可偕以大口给之。”忻都曰:“若要善名,而陷我于恶邪!”仁祖笑曰:“吾二人善恶众已的知,岂至是而始要名哉!我知为国恤民而已,何恤尔言?”卒以大口给之。成宗即位,尊大母元妃为皇太后,以仁祖善书,特敕书册文。大德五年,再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疾卒,年五十三。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洹国公,谥文贞。(节选自《元史·唐仁祖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中书奏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屡岁不决/遣仁祖往/阅其牍/皆中统旧案/亟还/奏罢之/B.时中书奏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屡岁不决/遣仁祖往/阅其牍/皆中统旧案/亟还/奏罢之/C.第37页共37页
时中书奏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屡岁不决/遣仁祖往阅/其牍皆中/统旧案/亟还/奏罢之/D.时中书奏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屡岁不决/遣仁祖往阅/其牍皆中/统旧案/亟还/奏罢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书省,元朝时总领百官的重要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B.迁,古代指官职的调动,可以指平调,也可以指升职或遭贬谪。此处的“迁”指升职。C.成宗,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特起的庙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继承者称“宗”。D.赠,指皇帝按照政绩优劣、功勋大小给在职的官吏本人或其父、祖等授予爵位、官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仁祖少时聪颖,在母亲的教导下,他勤奋读书,通晓各地多种语言,尤其精通音律。B.唐仁祖坚持原则,他评论朝政是非无所顾忌,屡次违逆当权宰相桑哥,人们替他忧虑,他却表现得安然自若。C.唐仁祖刚毅正直,桑哥入狱后,他奉命去抄其家;桑哥获援被释放,众人害怕得越墙而逃,只有他不为所动。D.唐仁祖淡定从容,他被拘押前去督工,召集各署长打消大家的顾虑,众人受到感动日夜赶工,任务提前完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寻出使云中,桑哥考工部织课稍缓,怒曰:“误国家岁用。”(2)吾二人善恶众已的知,岂至是而始要名哉!我知为国恤民而已,何恤尔言?5.唐仁祖“往赈”辽阳时,为什么坚持都以成人标准发放赈灾物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第37页共37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饮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有删改)(乙)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少有远操,沈靖不与世交,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张祚时,太守杨宣画其象于阁上;出入视之,作颂曰:“为枕何石?为濑何流?身不可见,名不可求。”酒泉太守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仪,鸣铙鼓,造焉。纤高楼重阁,距而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节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B.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C.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D.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B.祭酒,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因为陶渊明酷爱饮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职。C.太守,是秦汉对郡守的尊称。宋以后改郡为府,故知府亦别称为太守。D.经纬,经书和纬书。经书是儒家的经书。纬书是讲符篆、瑞应、占验之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37页共37页
A.陶潜擅长作文,作文自有风格。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B.陶潜躬耕自资,不愿谄媚长官。担任彭泽县令时,把公田全部用来种秫谷;被告知应该整饰衣冠迎接郡里前来视察的督邮,他叹息不已。C.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自适。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归;每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D.陶潜为人清高,沉着而有涵养。他称病不见仰慕自己的长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高兴或愤怒的神色。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2)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5.同为隐逸者,《晋书》对陶潜和宋纤的形象塑造手法有何不同?试做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戚继光,字元敬。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先后九战皆捷,俘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明年,倭大举犯福建。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而马步军处其中。又制拒马器,体轻便利,遏寇骑冲突。寇至,火器先发,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而前,间以长枪、锒筅。寇奔,则骑军逐北。节制精明,器核犀利,蓟门军容遽为诸边冠。自嘉靖庚戌俺答犯京师,边防独重蓟。增兵益饷,骚动天下。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伤,蓟门文然。继之者,置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亦赖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任之。第37页共37页
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居正及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遵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勒之,竞罢归。居三年,御史得光宅疏存,反夺体。继光亦遂卒。(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B.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C.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D.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东是地理区城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战国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C.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D.御史是古代官名,自秦朝开始,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戚继光幼好读书,通晓大义。戚继光家境贫寒,然从小就立有大志,热爱读书,通晓经史大义,后来代理都指挥佥事,到山东防御倭寇。B.戚继光抵御倭寇,战功卓著。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军在浙江、福建连续九战九捷,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C.戚继光治军有方,边防安定。戚继光在蓟门练兵,设立车营,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蓟门边防得益于他的制度,数十年平安无事。D.戚继光先荣后辱,晚景凄凉。戚继光曾经先后得到徐阶、高拱、张居正的信任倚重,煊赫一时,张居正去世后,他备受打击。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教以击剌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4分)第37页共37页
(2)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4分)5.“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简要说明。(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窽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文本二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教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第37页共37页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C.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D.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B.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无射(yì)”的大型编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C.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不改。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因文字过于简质,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诠释之作被称为“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的别开生面的文章,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B.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C.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D.苏轼自幼聪颖,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但在仕途上常遇坎坷,欧阳修就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免让他出人头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第37页共37页
(2)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5.苏轼经过考察后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回答。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柳浑,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梁仆射惔六世孙,后籍襄州。天宝初,擢进士第,调单父尉,累除衢州司马。弃官隐武宁山。召拜监察御史,台僚以仪矩相绳,而浑放旷不乐检局,乃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祐甫辅政,荐为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为尚书右丞。朱泚乱,浑匿终南山。贼素闻其名,以宰相召,执其子搒笞之,搜索所在。浑赢服步至奉天,改右散骑常侍。贼平,奏言:“臣名向为贼污,且‘载’于文从戈,非偃武所宜。”乃更今名。贞元元年,迁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据淮、蔡,关播用李元平守汝州,浑曰:“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既而果为贼缚。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判门下省。帝尝亲择吏宰畿邑,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皆贺帝得人,浑独不贺,曰:“此特京兆尹职耳。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臣当选京兆尹承大化,尹当求令长亲细事。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帝然之。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宰相张延赏怙权,嫉浑守正,遣亲厚谓曰:“明公旧德,第慎言于朝,则位可久。”浑曰:“为吾谢张公,浑头可断,而舌不可禁。”卒为所挤,以右散骑常侍罢政事。浑警辩好谈谑,与人交,豁如也。情俭不营产利。免后数日,置酒召故人出游,酣肆乃还,旷然无黜免意。时李勉、卢翰皆以旧相阖门奉朝请,叹曰:“吾等视柳宜城,真拘俗之人哉!”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曰贞。(节选自《新唐书·柳浑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B.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第37页共37页
C.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D.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中试者皆称进士。B.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辟、拜、察、荐、授、领都有授予官职之意。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择、任用和兵籍、军机、军令之政。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带褒贬性质的称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浑淡泊名利,曾弃官归隐武宁山,担任监察御史时,面对同僚的约束,一向放旷豁达的他主动请求外放。B.柳浑忠于朝廷,朱泚反叛时,不为叛军的宰相之位所动,即使儿子被抓起来严刑拷打,仍去奉天投奔皇帝。C.柳浑坚守正义,当朝廷政事出现状况时,皇帝召宰相来商议,众人都祝贺皇帝得到人才,唯独柳浑不祝贺。D.柳浑为人豁达,他勤俭节约,不置家产,被罢免后仍然买酒召故人出游,纵酒乃还,没有被罢黜的意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2)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5.柳浑为什么认为皇帝不应该亲自挑选京畿属邑的县令?(3分)第37页共37页
2022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教师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仁祖字寿卿,少颖悟。父没,母教之读书,通诸方语言,尤邃音律。中统初,诏诸贵胄为质,帝亲阅之,见仁祖曰:“是唐古直孙邪?聪明无疑也。”至元六年,中书省选充蒙古掾。十六年,录囚平阳,平反冤滞免死者凡十七人。十八年,授翰林直学士。时中书奏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屡岁不决遣仁祖往阅其牍皆中统旧案亟还奏罢之。转工部侍郎,拜参议尚书省事。时丞相桑哥秉政,威焰方炽,仁祖论议不回,屡忤桑哥,人皆危之,仁祖自若也。迁工部尚书,桑哥以曹务烦剧特重困之,仁祖处之甚安。寻出使云中,桑哥考工部织课稍缓,怒曰:“误国家岁用。”亟遣驿骑追还,就见桑哥相府中,遽命直吏拘往督工,且促其期。曰:“违期必致汝于法。”左右皆惧。仁祖退,召诸署长从容论之曰:“丞相怒在我,不在尔也。汝等勿惧,宜力加勉。”众皆感激,昼夜倍其功,期未及而办,乃罢。已而桑哥系狱,有旨命仁祖往籍其家。明日桑哥以左右之援得释,众见骇然,目仁祖曰:“怒虎之威,可再犯邪!”悉逾垣以窜,仁祖独不为之动。桑哥竟败。二十八年,辽阳饥,奉旨偕近侍速哥、左丞忻都往赈,忻都欲如户籍口数大小给之,仁祖曰:“不可,昔籍之小口,今已大矣,可偕以大口给之。”忻都曰:“若要善名,而陷我于恶邪!”仁祖笑曰:“吾二人善恶众已的知,岂至是而始要名哉!我知为国恤民而已,何恤尔言?”卒以大口给之。成宗即位,尊大母元妃为皇太后,以仁祖善书,特敕书册文。大德五年,再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疾卒,年五十三。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洹国公,谥文贞。(节选自《元史·唐仁祖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中书奏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屡岁不决/遣仁祖往/阅其牍/皆中统旧案/亟还/奏罢之/B.时中书奏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屡岁不决/遣仁祖往/阅其牍/皆中统旧案/亟还/奏罢之/C.时中书奏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屡岁不决/遣仁祖往阅/其牍皆中/统旧案/亟还/奏罢之/D.时中书奏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屡岁不决/遣仁祖往阅/其牍皆中/统旧案/亟还/奏罢之/1.B【“逋负”陈述“真定保定两路钱谷”的情况,作谓语,“真定保定两路钱谷逋负”这个主谓短语是“奏”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仁祖”是“谴”的宾语,“往”的主语,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单句,“往”后断开;而“阅”是“其牍”的谓语,“中统”是年号,不能断开,排除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书省,元朝时总领百官的重要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B.迁,古代指官职的调动,可以指平调,也可以指升职或遭贬谪。此处的“迁”指升职。C.成宗,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特起的庙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继承者称“宗”。D.赠,指皇帝按照政绩优劣、功勋大小给在职的官吏本人或其父、祖等授予爵位、官职。2.D【第37页共37页
“召集各署长打消大家的顾虑,众人受到感动日夜赶工”错。原文“左右皆惧。仁祖退,召诸署长从容论之曰……众皆感激,昼夜倍其功”,可见并非消除“署长”顾虑,而是“左右恐惧”,即顾虑的对象是“左右”,选项张冠李戴;也不是“感动”,而是仁祖一番话,振奋人心,让署长备受鼓舞,于是众人不分昼夜加倍速度赶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仁祖少时聪颖,在母亲的教导下,他勤奋读书,通晓各地多种语言,尤其精通音律。B.唐仁祖坚持原则,他评论朝政是非无所顾忌,屡次违逆当权宰相桑哥,人们替他忧虑,他却表现得安然自若。C.唐仁祖刚毅正直,桑哥入狱后,他奉命去抄其家;桑哥获援被释放,众人害怕得越墙而逃,只有他不为所动。D.唐仁祖淡定从容,他被拘押前去督工,召集各署长打消大家的顾虑,众人受到感动日夜赶工,任务提前完成。3.D【“在职的”错。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有“生封死赠”的说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寻出使云中,桑哥考工部织课稍缓,怒曰:“误国家岁用。”(2)吾二人善恶众已的知,岂至是而始要名哉!我知为国恤民而已,何恤尔言?4.(1)不久(唐仁祖)出使云中,桑哥检查工部征收纺织税(得知进度)稍微延迟,怒冲冲地说:“这要耽误国家一年的费用。”(2)你我二人的善恶大家已经知道得明明白白,难道到此才求取名声吗!我只知道为了国家而周济(体恤、怜悯)百姓罢了,为什么顾虑你所说的呢?(得分点:(1)寻,不久;考,检查;课,赋税;缓,延迟。(2)的知,确实了解;至是,到这时候;要名,邀取名声;第一个“恤”,体恤、周济;第二个“恤”;顾虑;何,为什么。)5.唐仁祖“往赈”辽阳时,为什么坚持都以成人标准发放赈灾物资?5.户籍上当初的小孩已长大成人。(相关语句是“昔籍之小口,今已大矣,可偕以大口给之”,也就是户籍上当初的小孩已长大成人。)【参考译文】唐仁祖,字寿卿,自幼聪颖,父亲去世后由母亲教他读书,精通各方语言,尤精于音乐。中统初年(1260),诏令将诸贵族子弟为人质。世祖亲自察看这些人,见仁祖问道:“你是唐古直的孙子吧?必聪明无疑。”至元六年(1269)被中书省选为蒙古属官。十六年,仁祖审察平阳囚犯罪状,平反冤案而免死者十七人。十八年授翰林直学士。这时中书奏称真定、保定两路欠征钱谷,每年都不能交纳,派仁祖处理。他检阅文书,都是中统年间的旧案,立即奏请免征。后转任工部侍郎、中书右司郎中,拜参议尚书省事。当时,丞相桑哥秉政,气焰正旺,仁祖敢于直言,故多次令桑哥不满,别人为他担心,他却泰然自若。后调任工部尚书,桑哥有意把许多繁杂的事让他处理以困扰他,仁祖却一一办得很好。不久出使云中,桑哥借口他在工部时办理织造的事慢了些,说他耽误了国家每年财政收入,立即把他追回,到相府中拜见桑哥,然后派人押他去督工,限期完成,违期依法处置。随他去的人都十分恐惧,仁祖屏退了随他去的人后,召集有关人员从容对他们说:“丞相发怒是对我而不是对你们,你们不必害怕,努力办事就是了。”众人备受鼓舞,于是昼夜加倍,未到期就把这事办完了。桑哥的不法行为被揭露,逮捕入狱,朝廷命仁祖去搜检桑哥的财产。第二天因有人为桑哥说情,把他释放出来。众人见桑哥又害怕起来,用眼光暗示仁祖:“怒虎之威,不可再去惹他!”都越墙逃散,唯仁祖并未为桑哥的余威吓倒。最后,桑哥还是身败名裂。第37页共37页
至元二十八年,辽阳发生饥荒,仁祖奉旨与近侍速哥、左丞忻都一同去赈济。忻都主张按原户籍所载人口发给粮食,仁祖认为不可,他指出“:昔日户籍上的小口,如今已成大人了,都按大口发给。”忻都不满,还说:“你是图好名声,而要使人认为我是恶人吗?”仁祖笑道“:你我二人,谁善谁恶,大家都知道,岂是现在才图好名声吗?我只知为国家抚恤百姓,不在乎你说些什么。”最终还是按大口给粮。成宗即位,尊祖母元妃为皇太后,因仁祖字写得好,特令他书写册文。大德五年(1301),再授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不幸病逝,年五十三岁。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洹国公,谥“文贞”。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饮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有删改)(乙)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少有远操,沈靖不与世交,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张祚时,太守杨宣画其象于阁上;出入视之,作颂曰:“为枕何石?为濑何流?身不可见,名不可求。”酒泉太守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仪,鸣铙鼓,造焉。纤高楼重阁,距而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节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B.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C.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D.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1.B【“起为州祭酒”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起为”为谓语,“州祭酒”为宾语,意思是“陶渊明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句意完整,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D;“堪”的意思是“忍受”,“吏职”为其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意思是“他(陶渊明)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应在“吏职”后断开,排除C。本句翻译: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B.祭酒,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因为陶渊明酷爱饮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职。C.太守,是秦汉对郡守的尊称。宋以后改郡为府,故知府亦别称为太守。D.经纬,经书和纬书。经书是儒家的经书。纬书是讲符篆、瑞应、占验之书。第37页共37页
2.B【“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表述错误。祭酒是古代主管学务官员,州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一地的教育局局长。】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潜擅长作文,作文自有风格。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B.陶潜躬耕自资,不愿谄媚长官。担任彭泽县令时,把公田全部用来种秫谷;被告知应该整饰衣冠迎接郡里前来视察的督邮,他叹息不已。C.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自适。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归;每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D.陶潜为人清高,沉着而有涵养。他称病不见仰慕自己的长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高兴或愤怒的神色。3.A【“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可知,他是先辞官,后写的《归去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2)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4.(1)(他)不曾拜访过这些人,所到的地方只是田家家舍以及到庐山游观罢了。(未尝,不曾;造诣,拜访;之,动词,到;唯,只是;而已,罢了。)(2)随从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在座位上伸出脚让(他们)度量脚的长度。(左右,随从;履,鞋子;第一个“度”,尺寸;申,同“伸”,伸出;第二个“度”,动词,度量脚的长度,)5.同为隐逸者,《晋书》对陶潜和宋纤的形象塑造手法有何不同?试做分析。5.①《晋书》用正面描写陶潜的隐逸者形象,比如用语言描写来塑造陶潜嗜酒如痴、为人清高的形象;②对宋纤则运用侧面描写,如用太守杨宣和马岌的感叹、称颂来塑造宋纤超拔不群。【参考译文】(甲)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实录。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不久,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陶潜的乡亲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喝酒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第37页共37页
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达江州,很钦慕他,后来亲自造访。陶潜称病不见。王弘每每派人在路上等候,私下知道陶潜要往庐山,于是便派他的敌人宠通之等人带着酒,预先在半路上邀请他。陶潜一遇上酒,在野亭举杯便饮,快乐得忘记了赶路。这时王弘便出面与他相见,于是一起饮酒欢宴终日。陶潜没有鞋,王弘环顾左右命令为他做鞋。左右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坐着伸长脚让他们度量。以后王弘再想会见他,便在草泽山间等候。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乙)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沉静不与世俗之人交往,在酒泉南山隐居。研究经纬之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州郡征召他不去就职。张祚时,太守杨宣把他的画像画在阁上,进出看见就赞颂说:“什么石头作枕头,什么水流漱口,品质真高洁呀,他的身体见不到,他的名声不能求取啊。”酒泉太守马岌是高尚的人,他准备威仪,击铙敲鼓,造访他。宋纤身居高楼之内拒绝见面。马岌感叹说:“名声可以耳闻,但身形却不能看见,品德可以仰视可形体却不能一睹,我从今往后知道先生是人中的豪杰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戚继光,字元敬。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先后九战皆捷,俘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明年,倭大举犯福建。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而马步军处其中。又制拒马器,体轻便利,遏寇骑冲突。寇至,火器先发,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而前,间以长枪、锒筅。寇奔,则骑军逐北。节制精明,器核犀利,蓟门军容遽为诸边冠。自嘉靖庚戌俺答犯京师,边防独重蓟。增兵益饷,骚动天下。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伤,蓟门文然。继之者,置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亦赖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任之。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居正及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遵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勒之,竞罢归。居三年,御史得光宅疏存,反夺体。继光亦遂卒。(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B.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C.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D.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1.D【“先击横屿贼”,“横屿贼”是“击”的宾语,“人”是“人持草一束”的主语,所以“贼”和“人”中间应该断开,排除BC。“连克六十营”,“六十营”是“克”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排除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东是地理区城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战国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C.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D.御史是古代官名,自秦朝开始,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第37页共37页
2.C【“‘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说法错误,“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一般指老师或军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戚继光幼好读书,通晓大义。戚继光家境贫寒,然从小就立有大志,热爱读书,通晓经史大义,后来代理都指挥佥事,到山东防御倭寇。B.戚继光抵御倭寇,战功卓著。嘉靖年间,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军在浙江、福建连续九战九捷,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C.戚继光治军有方,边防安定。戚继光在蓟门练兵,设立车营,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蓟门边防得益于他的制度,数十年平安无事。D.戚继光先荣后辱,晚景凄凉。戚继光曾经先后得到徐阶、高拱、张居正的信任倚重,煊赫一时,张居正去世后,他备受打击。3.B【“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率军在浙江、福建连续九战九捷”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先后九战皆捷,俘戴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明年,倭大举犯福建”,可知戚继光在浙江镇守时,先后九战九捷,第二年,再赴福建御敌,而不是在浙江、福建连续九战九捷。】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教以击剌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4分)(2)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4分)4.(1)(戚继光)把打击刺杀的方法教给(他们),长短兵器都交相使用,因此戚继光的军队特别精良。(“击刺”,打击刺杀;“迭用”,交相使用;“特精”,特别精良。)(2)尤其是张居正事事与他商讨确定,谁想要刁难戚继光,就调走谁。(“为继光难者”,刁难戚继光的人,定语后置句;“辄”,就;徙,指官职调动。)5.“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简要说明。(3分)5.①士兵剽悍;②训练有方;③装备精良。【参考译文】戚继光,字元敬。年幼时豪放有不平凡的志气。家庭贫困,喜好读书,通晓经史大义。嘉靖年间承袭官职,因被推荐而提升代理都指挥佥事,在山东防御倭寇。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侵犯乐清、瑞安、临海,戚继光来不及援救,因道路阻隔不加罪。戚继光到浙江时,看到卫所军队不练习作战,而金华、义乌的民众向来矫捷勇猛,请求招募三千人,教给打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都交相使用,所以戚继光的军队特别精良。又因南方多水草茂密的沼泽湖泊,不利于奔驰驱逐,就根据地形编制阵法,审察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心要求而重新设置。“戚家军”第37页共37页
名扬天下。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肆掠夺桃渚、圻头。戚继光急忙赶往宁海,扼守桃渚,在龙山击败倭寇,追到雁门岭。倭寇逃走,乘空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亲手杀掉倭寇首领,逼迫残余倭寇逃往瓜陵江全部杀死。先后九次作战都获胜利,俘获斩杀一千多人,烧死淹死的人难以计算。第二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闽中接连告急求援,胡宗宪又传檄文命戚继光剿灭他们。首先攻击横屿的倭寇。每人携带一束草,填壕沟进攻。大破倭寇的据点,斩杀二千六百人。乘胜到了福清。接连攻克六十个营寨,斩杀一千数百人。戚继光作为将领,号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没有敢不听命的。隆庆初年,给事中吴时来因为蓟门多险情,请求召任俞大猷、戚继光专门训练戍边的士兵。戚继光便提议设立车营。每辆车用四人推拉,作战时就结成方阵,骑兵和步兵处在中间。又制造拒马器,小巧便利,遏制敌寇骑兵的冲击。敌寇一到,先发火器,与敌寇接近时,则以步兵拿着拒马器排列向前,并间用长枪、锒筅。敌寇逃奔时,由骑兵追击逃军。制度精明,器械锐利,蓟门的军容于是为各边塞之首。自从嘉靖庚戌年俺答侵犯京师,边防特别重视蓟门。增兵添饷,举国骚动。戚继光镇守十六年,边防守备整饬,蓟门平安无事。继任者沿用他的制度,几十年得以平安。也依靠主持国政的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重信任。尤其是张居正事事与他商讨,谁想要刁难戚继光,就调走谁。张居正死了半年,给事中张鼎思说戚继光不适宜在北方镇守,当权者急忙把他调到广东。戚继光郁郁不得志,勉强赴任,刚过一年就托病自请退职。给事中张希皋等人又弹劾他,竟然罢官归家。过了三年,御史傅光宅上疏荐举戚继光,反被夺去俸禄。戚继光也死去。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窽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文本二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教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C.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D.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1.A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B.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无射(yì)”的大型编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第37页共37页
C.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不改。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因文字过于简质,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诠释之作被称为“传”。2.A【“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不是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前皇帝常常改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的别开生面的文章,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B.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C.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D.苏轼自幼聪颖,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但在仕途上常遇坎坷,欧阳修就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免让他出人头地。3.D【“应当避免让他出人头地”错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2)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4.(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2)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5.苏轼经过考察后认为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回答。5.①山下有石穴和缝隙,不知深浅,水波涌进,激荡出噌吰的声音,是无射的声音。②入港口处有可坐百人的大石在水中央,大石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③两种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参考译文】文本一: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第37页共37页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文本二: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柳浑,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梁仆射惔六世孙,后籍襄州。天宝初,擢进士第,调单父尉,累除衢州司马。弃官隐武宁山。召拜监察御史,台僚以仪矩相绳,而浑放旷不乐检局,乃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祐甫辅政,荐为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为尚书右丞。朱泚乱,浑匿终南山。贼素闻其名,以宰相召,执其子搒笞之,搜索所在。浑赢服步至奉天,改右散骑常侍。贼平,奏言:“臣名向为贼污,且‘载’于文从戈,非偃武所宜。”乃更今名。贞元元年,迁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据淮、蔡,关播用李元平守汝州,浑曰:“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既而果为贼缚。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判门下省。帝尝亲择吏宰畿邑,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皆贺帝得人,浑独不贺,曰:“此特京兆尹职耳。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臣当选京兆尹承大化,尹当求令长亲细事。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帝然之。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宰相张延赏怙权,嫉浑守正,遣亲厚谓曰:“明公旧德,第慎言于朝,则位可久。”浑曰:“为吾谢张公,浑头可断,而舌不可禁。”卒为所挤,以右散骑常侍罢政事。浑警辩好谈谑,与人交,豁如也。情俭不营产利。免后数日,置酒召故人出游,酣肆乃还,旷然无黜免意。时李勉、卢翰皆以旧相阖门奉朝请,叹曰:“吾等视柳宜城,真拘俗之人哉!”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曰贞。(节选自《新唐书·柳浑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B.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C.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D.玉工为帝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第37页共37页
1.C【“私”是副词,“私下”的意思,修饰谓语动词“市”,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识不类”的主语是“帝”,“识”是谓语,“不类”是宾语,主语“帝”与谓语“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中试者皆称进士。B.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辟、拜、察、荐、授、领都有授予官职之意。C.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择、任用和兵籍、军机、军令之政。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带褒贬性质的称号。2.B【“辟、拜、察、荐、授、领都有授予官职之意”错误。“领”是兼任的意思,以本官兼代较低职,不是授予官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浑淡泊名利,曾弃官归隐武宁山,担任监察御史时,面对同僚的约束,一向放旷豁达的他主动请求外放。B.柳浑忠于朝廷,朱泚反叛时,不为叛军的宰相之位所动,即使儿子被抓起来严刑拷打,仍去奉天投奔皇帝。C.柳浑坚守正义,当朝廷政事出现状况时,皇帝召宰相来商议,众人都祝贺皇帝得到人才,唯独柳浑不祝贺。D.柳浑为人豁达,他勤俭节约,不置家产,被罢免后仍然买酒召故人出游,纵酒乃还,没有被罢黜的意思。3.C【“当朝廷政事出现状况时,皇帝召宰相来商议”错误,原文“而政有状,召宰相语”的意思是“而且从政有成绩,召宰相来说起此事”,理解有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2)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4.(1)这就像那给人看的是玉却卖石头的人一样,前去必然被活捉,怎能铲除叛贼?(见:被;禽:通“擒”,捉住,捕捉;攘:铲除,清除。)(2)陛下立即杀了他也就罢了,如果交付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必须详细地审判定罪才可以。(遽:立即;委:交付,委托;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吏;谳,审判定案。)5.柳浑为什么认为皇帝不应该亲自挑选京畿属邑的县令?(3分)5.因为柳浑认为挑选京畿属邑的县令只是京兆尹的职责,皇帝的职责是选择大臣来辅佐圣德,皇帝代替京兆尹挑选这些县令是不适宜的。【参考译文】柳浑,字夷旷,又字惟深,本来名字叫载,南朝萧梁仆射柳惔六世孙,后入了襄州籍。唐玄宗天宝初年,(柳浑被朝廷)选拔为进士,调任单父县尉,多次升迁后担任衢州司马。(后来柳浑)弃官隐居在武宁山中。(又被朝廷)征召授以监察御史一职,御史台同僚用法度规矩来约束他,而柳浑旷达不拘礼俗,不愿受此拘束,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宰相珍惜他的才能,留他在朝廷当左补阙。崔祐甫辅政,荐举柳浑任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朝任尚书右丞。朱泚起兵叛乱,柳浑躲藏在终南山中。贼早就知道柳浑的名声,用丞相的职位来招用他,逮捕了他的儿子严刑拷打,多方搜索他的住处。柳浑穿着破烂衣服步行到皇帝避难的奉天城,改授为右散骑常侍。平定朱泚叛乱后,柳浑上奏说“臣的名字从前被贼人玷污,并且‘载’第37页共37页
字从文字上讲从戈,与停息战事不相宜。”因此改名为“浑”字。 唐德宗贞元元年,升为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占据淮州、蔡州,关播用李元平守汝州,柳浑说:“这是个衔玉卖石,用假货骗人的家伙。他去了一定被捉住,能平什么贼?”不久李元平果真被贼人擒获。贞元三年,柳浑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然判门下省。皇帝曾经亲自选择官吏治理京畿属邑,而且那些官吏从政有成绩,皇帝召宰相说起此事,大家都祝贺皇帝知人善任,只有柳浑不贺,说:“这只是京兆尹的职责。陛下应当选择大臣用来辅佐圣德,大臣应当选择京兆尹接受广泛深入的教化,京兆尹应当选拔令长亲自处理具体事务。代替京兆尹选择县令,这不是陛下所应当干的。”皇帝听了赞成这种意见。玉工为皇帝做玉带,因失误摔坏了一个带扣,玉工不敢上报,私下购买其它玉补上。呈献时,皇帝发现玉不一样,揭发出来,玉工认罪。皇帝怒恨玉工欺骗自己,下诏京兆府论处死罪。柳浑说:“陛下如急忙把玉工杀死,这事就完了,如果交给官吏处理,需要详细认罪才行。从法律方面讲,误伤皇帝乘舆器服,罪责应当是杖刑,请依法律判罪。”因此工人得以不死。 宰相张延赏专权,嫉恨柳浑坚守正道,派遣关系亲密的人对柳浑说:“您凭借昔日的德行善绩,只要在朝廷上出言谨慎些,那么就可以久居官位。”柳浑说:“替我告诉张公,我头可断,但是话却不能不说。”最终柳浑被排挤,以右散骑常侍的身份被罢免政务。柳浑头脑敏捷喜欢辩论,和人交往,豁达大度。他勤俭节俭,不谋求产业获利。被罢免后几天,购买酒召故人出游,纵酒狂放极乐才归还,心胸开阔的样子,没有一点被罢黜的意思。当时,李勉、卢翰都以先朝旧宰相的身份闭门享受朝请待遇(朝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叹息道:“我们与柳宜城相比,真是受风俗习惯拘泥的人啊!”贞元五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第37页共37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注】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注】这两首诗是诗人被贬四川多年后,遇赦返回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途中,行至岳阳楼时所作。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投荒”凸显了自然环境的艰险,“万死”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处境的艰难。“鬓毛斑”强调自己年事已高。B.“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江南”指代诗人的家乡,“先”表时序上在先,强化了情感,“笑”意蕴丰富,用语精当。C.“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绾结湘娥十二鬟”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湖中君山的空濛秀丽。D.第二首诗的后两句实写诗人在湖面上观赏君山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2.这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第37页共37页
林逋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孤山: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当时诗人隐居在此。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对和尚的尊称。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葑,菰根,即菱白根。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的幽僻处。B.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C.诗人寓情于景,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D.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4.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沁园春·送春刘辰翁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迷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注】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37页共37页
A.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领起全词。B.“风雨”与“烟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C.上片结末以“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D.下片“杨花化白毡”“华清宫”“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6.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闻省城急报①袁宏道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二百年来好纪纲,辰裂星纷委平地。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书生痛哭倚蒿篱②,有钱难买青山翠③。【注】①省城:湖北武昌,作者系湖北人,当时告病家居。急报:紧急上报皇帝的突发事件,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朱蕴珍为首的皇族哗变,杀死湖广巡抚赵可怀事。②蒿篱:蒿草编成的篱笆,指隐者、寒士所居。③买山: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此处指避乱。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门见山,直斥宗人变乱分子。“如儿戏”既突出了暴乱分子的无法无天,也表现了作者闻讯之后难以扼制的愤激情绪。B.“敛手”此指袖手旁观,皇帝无比贤明,能胸有成竹的处理好天下的事情,大臣们却袖手旁观。作者把批判锋芒指向臣子。C.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创的好纪纲,到现在已如星陨辰崩不可收拾。作者运用比喻,表明国家的命运将被断送,末日为期不远。D.本诗前后六句各为一层,第一层叙述省城急报事,第二层是诗人由急报事引发出的议论和悲慨。层次安排清晰,脉络分明。第37页共37页
8.这首诗语言凝练生动,请简要分析。(6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满江红·吴江阻风谢应芳①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②?第四桥③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注】①谢应芳,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元末避地吴中。②盘谷:地名,今河南济源北,此指隐居之地。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舟行吴江因风被阻,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担心小船倾覆,便解释行囊中只有友人相赠的几篇诗文。B.“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句既形象描写了江上的狂风巨浪,如在目前,又照应上文“怪底春风”。C.“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句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D.“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之苦,语极沉痛。10.有学者评价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沉郁的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乌夜啼引第37页共37页
张籍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乌鸦啼叫引出长安吏人家的故事,这种写法与《关雎》以“关关雎鸠”弄篇的写法相同。B.诗歌没有采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事,意在以静夜突出乌啼,先声夺人,营造出别样的氛围。C.乌鸦常被认为是不祥之鸟,是本诗中的鸦啼是吉祥之兆,这从少妇闻乌啼后的连串反应可知。D.“下床”两句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少妇无心再睡又急欲让公公婆婆分享喜讯的激动心情。12.全诗最后四句的叙写不合常理但真挚动人,请简要分析。(6分)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奉使契丹二十八首٠春日寄内第37页共37页
苏辙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嫖姚注。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插髻小幡应正尔,点盘生菜为谁挑。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注:嫖姚(piáoyáo),劲疾貌。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照应标题,既点出作者出使之地,又写出了边地春来冰融的景象。B.作者久处胡地,因不适应边地恶劣气候而生华发,为下文抒情做铺垫。C.颈联展开想象,“插髻小幡”“点盘生菜”应是诗人家乡春日的习俗。D.本诗既描写两地景色,又借景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4.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塞上梅王建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山路傍”“黄云下”,开门见山点明地点,苍凉的塞上一株梅树,表明了这株梅花树的寂寥与不俗。B.梅树生长于绝域,其寂寞幽怨之情怀也只有古代的昭君理解,昭君已逝,汉使已回,再也没人理解它了。第37页共37页
C.作者也为塞上梅没有生长于长安路感到庆幸,否则早被轻薄年少践踏采摘了,这也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志向。D.这首诗写塞外梅花,遗貌取神,意在言外,虽然没有直接写梅花,却将梅花的神韵形象地传达了出来。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孤山①寺端上人②房写望林逋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③。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①孤山: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当时诗人隐居在此。②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③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葑,菰根,即茭白根。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的幽僻处。B.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C.诗人寓情于景,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D.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18.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第37页共37页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新喻西境朱熹北岭苍茫雨欲来,南山腾踯翠成堆。稚杉绕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客路情怀元倥偬,今晨游眺却徘徊。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苍茫”二字,状出空阔辽远的场景;“翠成堆”,描绘了群山环抱、抵苍翠欲滴的风貌,“腾踯”二字,用拟人手法,照应“雨欲来”三字,间接写出云层翻滚的场景。B.颔联,“绕”与“涵”相对,以前句之动显后句之静,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促成视觉意象的变换。涵,原来是包容的意思,这里形容出碧水连天的壮观景象。C.颈联,诗人被这瞬息变换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旅途中的心情原是那般迫不及待,而今日清晨游览后,又不愿离开。D.前两联描摹山野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让诗人顿感心旷神怡,如人画境;诗人用笔墨记录这段偶遇,为后两联发出感慨做铺垫。20.朱熹说过“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第37页共37页
2022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教师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注】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注】这两首诗是诗人被贬四川多年后,遇赦返回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途中,行至岳阳楼时所作。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投荒”凸显了自然环境的艰险,“万死”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处境的艰难。“鬓毛斑”强调自己年事已高。B.“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江南”指代诗人的家乡,“先”表时序上在先,强化了情感,“笑”意蕴丰富,用语精当。C.“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绾结湘娥十二鬟”第37页共37页
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湖中君山的空濛秀丽。D.第二首诗的后两句实写诗人在湖面上观赏君山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1.D【“第二首诗的后两句实写诗人在湖面上观赏君山的情景”错。第二首诗的后两句不是实写,是虚写,作者想像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的情景。】2.这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2.①劫后重生的庆幸。“生入瞿塘滟滪关”,诗人为自己在历经磨难后能活着回来而感到庆幸。②遇赦归家的喜悦。“未到江南先一笑”,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③不畏磨难的豁达与洒脱。虽“投荒万死”,但仍然能“一笑”面对苦难;面对“满川风雨”,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林逋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孤山: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当时诗人隐居在此。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对和尚的尊称。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葑,菰根,即菱白根。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的幽僻处。B.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C.诗人寓情于景,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D.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3.C【“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错。诗人并无愁绪。】4.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分)4.比喻写景,新奇贴切。林间的佛寺如同褪了颜色的画;水面上漂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棋盘。远近结合,营造氛围。颔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田稀稀落落。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第37页共37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沁园春·送春刘辰翁春,汝归欤?风雨蔽江,烟尘暗天。况雁门阨塞,龙沙渺莽,东连吴会,西至秦川。芳草迷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江南正是堪怜。但满眼杨花化白毡。看兔葵燕麦,华清宫里。蜂黄蝶粉,凝碧池边。我已无家,君归何里?中路徘徊七宝鞭。风回处,寄一声珍重,两地潸然。【注】刘辰翁,宋末元初人,此词写于南宋灭亡之后。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开篇,把春当作自己的朋友,以“汝归欤”设问,紧扣题目“送春”,领起全词。B.“风雨”与“烟尘”,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与烟雾尘埃,也指政治风雨与战火尘烟。C.上片结末以“江南好,问夫君何事,不少留连?”发问,启人深思,引出下片内容。D.下片“杨花化白毡”“华清宫”“七宝鞭”等典故,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5.D【“展现了江南正是堪怜的景象”错,一是并非写“江南”;二是并非是“堪怜(令人爱怜)”景象,而是“萧条、衰败”景象。】6.现代著名学者俞平伯评价此词“语意极悲”。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6.(1)上片中自然时令之春的远去,带给词人的眷恋、不舍、哀伤之悲。(2)下片中通过写景表达的昔盛今衰之悲。(3)无家可归的亡国遗孤之悲。(4)对故国灭亡的惋惜思念之悲。(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闻省城急报①袁宏道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二百年来好纪纲,辰裂星纷委平地。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书生痛哭倚蒿篱②,有钱难买青山翠③。【注】①省城:湖北武昌,作者系湖北人,当时告病家居。急报:紧急上报皇帝的突发事件,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朱蕴珍为首的皇族哗变,杀死湖广巡抚赵可怀事。②第37页共37页
蒿篱:蒿草编成的篱笆,指隐者、寒士所居。③买山: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此处指避乱。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门见山,直斥宗人变乱分子。“如儿戏”既突出了暴乱分子的无法无天,也表现了作者闻讯之后难以扼制的愤激情绪。B.“敛手”此指袖手旁观,皇帝无比贤明,能胸有成竹的处理好天下的事情,大臣们却袖手旁观。作者把批判锋芒指向臣子。C.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创的好纪纲,到现在已如星陨辰崩不可收拾。作者运用比喻,表明国家的命运将被断送,末日为期不远。D.本诗前后六句各为一层,第一层叙述省城急报事,第二层是诗人由急报事引发出的议论和悲慨。层次安排清晰,脉络分明。7.B【“作者此时把批判锋芒转向臣子”表述有误,作者此处用反语,暗讽皇帝昏庸。】8.这首诗语言凝练生动,请简要分析。(6分)8.(1)表现:①以“红染泪”三字概括宗室哄变造成的惨状;②以“臣敛手”来形容大臣不劳费力;③用“辰裂星纷”来比喻纪纲之败坏;④又以“健马”“朽辔”来比喻国家的命运;⑤用“买山”的典故表明无处避乱归隐等。(4分,每点1分,答出4点得满分)(2)效果:这些词句化繁复为简练,变抽象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整个时局的忧虑、痛心和失望。(2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满江红·吴江阻风谢应芳①怪底春风,要将我、船儿翻覆。行囊里、是群贤相赠,数篇珠玉。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幸年来、阮籍惯穷途,无心哭。归去也,瓶无粟。吟啸处,居无竹。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②?第四桥③边寒食夜,水村相伴沙鸥宿。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注】①谢应芳,元明间常州府武进人,元末避地吴中。②盘谷:地名,今河南济源北,此指隐居之地。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唐人陆龟蒙曾隐居于此。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舟行吴江因风被阻,面对怪风忽至,惊惶失措,担心小船倾覆,便解释行囊中只有友人相赠的几篇诗文。第37页共37页
B.“江上青山吹欲倒,湖中白浪高于屋”句既形象描写了江上的狂风巨浪,如在目前,又照应上文“怪底春风”。C.“看造物、怎生安顿,老夫盘谷?”句表达了作者能避开乱世觅得一方人间净土,隐居林泉以终余年的愿望。D.“问客怀、那有许多愁?三千斛!”句化虚为实,将愁情具体化,形象表达了游子江湖漂泊之苦,语极沉痛。9.A【并未惊惶,而是面对风浪时的从容不迫之态。】10.有学者评价此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表达了沉郁的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10.①用典抒情,作者以阮籍自况,含蓄表达了自己饱受离乱之苦,空怀济世之志的悲楚;(以陆龟蒙隐居甘泉桥的故事,含蓄地表达想效法陆龟蒙就地隐居,与沙鸥作伴的随遇而安。)②以景(物)写情,写生活无米果腹、居所无竹可寄托,暗写自己生活艰难、精神空虚的悲苦;③借事抒情,借舟行吴江因风被阻一事,含蓄表达世乱途穷、人生不幸的感叹。(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乌夜啼引张籍秦乌啼哑哑,夜啼长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少妇语啼乌,汝啼慎勿虚。借汝庭树作高巢,年年不令伤尔雏。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乌鸦啼叫引出长安吏人家的故事,这种写法与《关雎》以“关关雎鸠”弄篇的写法相同。B.诗歌没有采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事,意在以静夜突出乌啼,先声夺人,营造出别样的氛围。C.乌鸦常被认为是不祥之鸟,是本诗中的鸦啼是吉祥之兆,这从少妇闻乌啼后的连串反应可知。D.“下床”两句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少妇无心再睡又急欲让公公婆婆分享喜讯的激动心情。第37页共37页
11.A【“这种写法与《关雎》以‘关关雎鸠’开篇的写法相同”错,《关雎》以“关关雎鸠”开篇,在艺术上采用“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本诗中以乌鸦啼叫惊醒了少妇,从而引出长安吏人家的故事,这不是运用起兴手法。】12.全诗最后四句的叙写不合常理但真挚动人,请简要分析。(6分)12.少妇和乌鸦对话是不合常理的,非理性的,她向乌鸦的许诺既切合其身份特点又关联她当下的生活际遇,表现了少妇渴望丈夫平安归来又唯恐乌啼不应验的患得患失心理。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奉使契丹二十八首٠春日寄内苏辙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嫖姚注。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插髻小幡应正尔,点盘生菜为谁挑。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注:嫖姚(piáoyáo),劲疾貌。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照应标题,既点出作者出使之地,又写出了边地春来冰融的景象。B.作者久处胡地,因不适应边地恶劣气候而生华发,为下文抒情做铺垫。C.颈联展开想象,“插髻小幡”“点盘生菜”应是诗人家乡春日的习俗。D.本诗既描写两地景色,又借景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13.B【根据本诗诗意,早生华发的原因不全是胡地气候,还有思念家乡等。】14.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14.①借“春到”“冰消”场景表现春到胡地的喜悦。②用“归骖”“嫖姚”来衬托即将归家的兴奋。③用“久行”“生华发”抒发久留胡地的感慨。④想象家乡亲人举行春日活动,借用“东园雪”“青梅”等物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塞上梅王建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第37页共37页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山路傍”“黄云下”,开门见山点明地点,苍凉的塞上一株梅树,表明了这株梅花树的寂寥与不俗。B.梅树生长于绝域,其寂寞幽怨之情怀也只有古代的昭君理解,昭君已逝,汉使已回,再也没人理解它了。C.作者也为塞上梅没有生长于长安路感到庆幸,否则早被轻薄年少践踏采摘了,这也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志向。D.这首诗写塞外梅花,遗貌取神,意在言外,虽然没有直接写梅花,却将梅花的神韵形象地传达了出来。15.D【“没有直接写梅花”错。】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16.①“日夜风吹满陇头”是从时间角度写,“日夜”突出时间的持续,写梅花在塞外每天都被风吹,表现了梅花生存环境的恶劣。②“还随陇水东西流”是从空间角度写,写梅花落满“陇头”,随着“陇水”向东向西漂流,充满了悲凉之感。③诗人借写梅花的遭遇,表达了其对梅花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无人理解、壮志未酬的痛苦之情。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孤山①寺端上人②房写望林逋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③。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①孤山: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当时诗人隐居在此。②端上人:名端的和尚。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③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葑,菰根,即茭白根。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的幽僻处。B.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C.诗人寓情于景,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第37页共37页
D.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17.C【“秋景中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诗人愁绪更加浓厚”错。诗人并无愁绪,而是对这种清寂的景色十分喜爱,认为与自己的心境相符。】18.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18.①比喻写景,新奇贴切。林间的佛寺如同褪了颜色的画;水面上漂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棋盘。②远近结合,营造氛围。颔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田稀稀落落。③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新喻西境朱熹北岭苍茫雨欲来,南山腾踯翠成堆。稚杉绕麓千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客路情怀元倥偬,今晨游眺却徘徊。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苍茫”二字,状出空阔辽远的场景;“翠成堆”,描绘了群山环抱、抵苍翠欲滴的风貌,“腾踯”二字,用拟人手法,照应“雨欲来”三字,间接写出云层翻滚的场景。B.颔联,“绕”与“涵”相对,以前句之动显后句之静,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促成视觉意象的变换。涵,原来是包容的意思,这里形容出碧水连天的壮观景象。C.颈联,诗人被这瞬息变换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一时间竟/忘记了自己还要赶路,旅途中的心情原是那般迫不及待,而今日清晨游览后,又不愿离开。D.前两联描摹山野景象,让读者身临其境,让诗人顿感心旷神怡,如人画境;诗人用笔墨记录这段偶遇,为后两联发出感慨做铺垫。19.B【“用前句之疏形下句之密”分析错误。“稚杉绕麓干旗卷,野水涵空一鉴开。”环绕山脚的幼杉,就像无数锦旗漫卷;映照天空的野水,宛如一面明镜散开。诗人在此又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杉树和涧水比作锦旗和明镜,所以,是用前句之密形下句之疏。】20.朱熹说过“未觉诗情与道妨,尽除理障出理趣”,请结合本诗的尾联,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20.宋诗重理,朱熹认为“理趣”的表达应自然而不刻意。第37页共37页
诗句“自然触目成佳句,云锦无劳更剪裁”,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佳句,如同彩云般的锦缎,哪里还用人为的剪裁?朱熹眼前出现的景象,全都成了美妙的诗材;这些“佳句”更是无需剪裁,自然天成。表面写景色之美,内里却也写出了“理趣”的创作理念。第37页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