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单元测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糖、氨基酸和血红蛋白B.O2、CO2和呼吸酶C.性激素和神经递质D.生长激素、胰岛素和消化酶答案 C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呼吸酶存在于活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性激素和神经递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C正确;消化酶存在于消化道中,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知识归纳 内环境的成分包括细胞外液中的营养物质(水、葡萄糖、无机盐)、气体、激素、抗体、代谢废物等。2.(2020吉林长春实验中学月考)如图为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细胞外液的三种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Y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则Y的渗透压会升高B.若Y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则X可能会增加C.X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YD.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通常是Y、Z答案 C X、Y、Z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越多,溶液渗透压越高,A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会下降,会使小分子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会增加,B正确;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三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通常是血浆、淋巴(液),D正确。解题关键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各细胞外液的成分及转化,解题关键是识记相关内容。3.(2020甘肃一诊)如图为人胃部活动的有关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B.①②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作用于神经元C.胃泌素与胃黏膜壁细胞的结合不具有特异性D.兴奋在①与②之间单向传递答案 由题图可知,促进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A错误;题图中①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B错误;胃泌素与胃黏膜壁细胞的结合属于特异性结合,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正确。4.(2020云南昆明一中五检)如图表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②与③融合释放物质的过程伴随膜成分的更新B.③和④的主要组成成分不相同C.⑤的合成能体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⑥的作用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 B ②与③融合释放物质的过程为胞吐,该过程伴随膜成分的更新,A正确;③和④均为细胞膜,主要组成成分相同,B错误;⑤为受体,不同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不完全相同,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⑥作为离子通道,对通过的物质具有选择性,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知识归纳 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同时膜成分发生了更新。凡是膜结构,主要组成成分都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不同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5.(2020山东开学检测)如图1表示某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图2表示用TTX物质处理神经细胞后,得到的膜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ac段主要是由Na+外流引起的B.图1中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为负值C.图1中ce段主要是由K+外流引起的,此过程需要消耗ATPD.图2中TTX物质可能抑制了Na+的跨膜运输答案 D 图1中a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Na+内流引起的,A错误;图1中c点表示动作电位的峰值,此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为正值,B错误;图1中ce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主要是由K+外流引起的,此过程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图2中用TTX物质处理神经细胞后无法产生动作电位,推测可能是该物质抑制了Na+的跨膜运输,D正确。知识总结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1)静息电位时,K+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转运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2)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转运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3)恢复静息电位时,K+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转运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4)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6.下列有关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B.激素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化合物,微量而高效C.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可参与人体的体液调节D.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答案 B 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体液调节;在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中,激素首先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而引起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A、C
正确。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B错误。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D正确。7.(2020湖北武汉起点监测)根据图中人体结构模型,下列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结构为肾小球,则尿素浓度A处低于B处B.如果结构为肝脏,则刚进食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C.如果结构为胰腺,则进食后促胰液素浓度A处高于B处D.如果结构为甲状腺,则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A处低于B处答案 A 血液经过肾脏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所以B处的尿素浓度低于A处,A错误;刚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为维持血糖含量相对稳定,血糖可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起来,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A处血糖浓度较B处高,B正确;进食后,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增加,随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所以促胰液素浓度A处高于B处,C正确;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随血液运输,所以甲状腺激素浓度A处低于B处,D正确。解题关键 此题考查人体结构模型的分析,注意在不同情境下的分析。8.(2020山东淄博一模)人的血液通过离心分离可以分成血浆和有形成分两部分,有形成分又可分为上层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下层的红细胞。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血浆渗透压会下降C.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血浆D.成熟红细胞通过厌氧代谢产生ATP以维持细胞内高钾低钠的状态答案 C C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血浆渗透压会下降,B正确;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C错误;成熟红细胞不含线粒体,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以维持细胞内高钾低钠的状态,D正确。知能拓展 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和静脉端在物质进出上的差别组织液是血液经毛细血管壁滤过生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内静水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隙机械压力)。由于近微动脉端毛细血管的血压高于近微静脉端毛细血管的血压,因此毛细血管动脉端有组织液滤出,而静脉端则有组织液被重吸收。另外,有少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整体上来说动脉端血液中营养物质含量较高,静脉端代谢废物含量较高,但不同器官的功能不同,又有特殊的地方,如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在饭后较短时间内静脉端血液中营养物质含量高于动脉端,在饥饿状态下则是相反的情况,另外肝脏、肾脏等处的情况也比较特殊,最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说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不同细胞外液之间能够发生转化。9.(2020山东日照5月联考)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在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内有一个调定点(正常人体为37℃左右),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与调定点比较,通过对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调控,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因为某些因素,人体体温调定点可能上升或降低。如图是某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体温变化曲线,依据本学说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b段人体感染病毒,体温调定点上升B.bc段机体的产热量基本等于散热量
C.cd段该人可能会出现身体出汗等症状D.ab段温觉感受器兴奋,cd段冷觉感受器兴奋答案 D ab段体温升高,是由于人体感染病毒,体温调定点上升,A正确;bc段持续高热,体温相对稳定,则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cd段病人可能会出现脸色发红(毛细血管舒张)、身体出汗(汗腺分泌增加)等症状,进而增加散热量,使体温下降,C正确;ab段体温升高,人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导致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cd段体温降低,温觉感受器兴奋,导致人体增加散热、减少产热,D错误。知能拓展 产热与散热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体温能够维持稳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产热主要靠肌肉活动。血管和汗腺等的活动主要受神经调节。一般环境温度为35℃以上时,出汗是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10.(2020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月考)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传染病,分别由三种致病菌导致。我国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发病率,接种后 ( )A.吞噬细胞产生三类相应的淋巴因子(细胞因子)B.效应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C.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D.成功的标志是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的产生答案 D 淋巴因子(细胞因子)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A错误;吞噬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B错误;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一种抗体不可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C错误;接种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能力,D正确。易错警示 淋巴因子(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吞噬细胞(如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具有特异性。接种疫苗成功的标志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11.(2020浙江名校一联)如图表示特异性免疫的部分生理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E只要与相应的Y结合就能进行过程aB.过程a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细胞F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延长D.人为接种Y从而引起细胞E的免疫反应属于被动免疫答案 B 图为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过程,外源异物Y为抗原,细胞E为B细胞,细胞F为记忆(B)细胞,细胞G为浆细胞,物质X为抗体,过程a为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b为浆细胞分泌抗体,过程c可为二次免疫。B细胞受到相应的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而不是结合抗原,A错误;过程a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B正确;记忆(B)细胞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的浆细胞,从而产生更多的抗体,细胞周期变短,C错误;人为接种Y从而引起细胞E的免疫反应属于主动免疫,D错误。知识拓展 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最根本的差别是机体是否具有自主生产抗体的能力。主动免疫主要是通过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被动免疫主要是通过提取人血清或者其他动物的血清中相应的抗体,直接注入人体,让人具有免疫能力。12.(2020北京西城二模)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分泌淋巴因子(细胞因子)。在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过于强烈时,会使用皮质醇进行治疗。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皮质醇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B.外源皮质醇作用于患者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分泌C.皮质醇治疗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D.皮质醇治疗使患者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答案 B 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A正确;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及负反馈调节可知,外源皮质醇注射后作用于患者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分泌相应的促皮质醇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皮质醇激素,使皮质醇分泌减少,即负反馈调节,B错误;由于皮质醇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正常功能,而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又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不可缺少的免疫细胞,因此皮质醇治疗会使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抑制,进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患者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C、D正确。易错警示 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支配,外源皮质醇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相当于反馈调节。13.(2020届湖北重点中学期初联考,29)下列有关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长素通过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B.在形成无子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C.生长素对植物细胞的分化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D.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所有杂草,但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答案 C 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A错误;在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抹生长素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从而获得无子番茄,没有改变番茄细胞的遗传物质,B错误;生长素对植物细胞的分化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例如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诱导根的分化,C正确;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浓度过高也可能会抑制或杀死单子叶的杂草和小麦,D错误。易错辨析 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未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而无子西瓜培育过程中遗传物质改变。14.(2020届湖北重点中学期初联考,3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细胞的分裂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C.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D.脱落酸和乙烯可在同一细胞中发挥作用答案 D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从而促进植株生长,A错误;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B错误;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不利于种子萌发,C错误;脱落酸主要在要脱落的组织、器官中发挥作用,而乙烯可促进果实的成熟,因此两者发挥作用部位可在同一个细胞中发挥作用,D正确。易错提醒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混淆了生长素、乙烯的作用,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可促进果实的成熟。15.(2020届湖北武汉起点监测,26)某高中生物兴趣小组用ABA及ABA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采摘后的香蕉,香蕉的乙烯释放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结果的分析,合理的是( )A.ABA对乙烯的生成过程起抑制作用B.香蕉成熟过程中,ABA与乙烯相互拮抗C.ABA合成抑制剂的抑制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
D.自然采摘后香蕉内乙烯的生成无需外源ABA的诱导答案 D 图中,外源脱落酸(ABA)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两条曲线接近同步增减,可以推测外源脱落酸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在香蕉成熟过程中,脱落酸与乙烯作用相似,二者为协同关系,A、B错误;施用ABA合成抑制剂后,乙烯的释放被抑制,一段时间后,抑制效果逐渐减弱,C错误;图中蒸馏水处理组也有乙烯的释放,说明无需外源ABA的诱导,自然采摘的香蕉内也能合成乙烯,D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16.(2020江苏南通三模)当某些内脏发生病变时,机体常感到体表某区域疼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如图是一种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b、c组成完整反射弧B.痛感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C.牵涉痛产生过程中兴奋在ab之间双向传递D.在牵涉痛形成过程中a没有发生兴奋答案 BD 根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图中a、c都是传入神经,b是神经中枢,a、b、c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产生痛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C错误;牵涉痛形成过程中机体会错误地把来自内脏的信息认为来自皮肤,实际上牵涉痛形成过程中a并没有产生兴奋,D正确。17.(2020江苏南京二模)有甲、乙、丙、丁四种信息分子,它们运输到靶细胞后,检测发现:甲与受体结合后,肝脏细胞加速合成多糖;乙与受体结合后,靶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丙生成后,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人体浆细胞的数量增加、抗体数量增多;丁与靶细胞结合后,人体尿量减少,维持了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B.乙的合成和分泌都离不开高尔基体C.生成丙的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D.丁的效应可能是促进了肾小球细胞对水的重吸收答案 ABD 甲与受体结合后,肝脏加速合成多糖,说明甲是胰岛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是还原糖,A错误;乙与受体结合后,靶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说明乙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无必然的联系,B错误;丙生成后,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人体浆细胞的数量增加、抗体数量增多,说明丙是淋巴因子,生成丙的细胞(T淋巴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C正确;丁与靶细胞结合后,人体尿量减少,维持了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稳定,说明丁是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错误。18.(2020山东德州4月一模)当感知到危险时,线虫神经元会释放大量酪胺,触发逃跑反应,使线虫能够逃脱“敌人”。酪胺的部分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注:胰岛素样蛋白的作用类似于胰岛素。A.胰岛素样蛋白运出细胞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B.酪胺可促使细胞吸收葡萄糖以满足逃跑反应所需能量
C.与人体肾上腺素类似,酪胺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节D.酪胺发挥作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答案 BCD 胰岛素样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运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酪胺可以促进细胞分泌胰岛素样蛋白,而胰岛素样蛋白的作用类似于胰岛素,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结合题干信息可知,酪胺可促使细胞吸收葡萄糖以满足逃跑反应所需能量,B正确;从图中可看出,酪胺由神经细胞分泌,所以酪胺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C正确;酪胺发挥作用时,需与细胞膜上的酪胺受体结合,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19.(2020山东聊城一模)武汉金银潭医院将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恢复期血浆(存有能在一定阶段内抵御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输注到患者体内进行临床治疗,开展新冠肺炎的“血浆疗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产生抗体离不开浆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B.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病毒后机体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C.“血浆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D.“血浆疗法”的疗效必须经过随机、多组对照实验加以科学验证答案 A 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的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对病毒不具有识别作用,A错误;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病毒后机体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B正确;“血浆疗法”的治疗原理是康复者血浆中的抗体能与入侵的抗原特异性结合,C正确;“血浆疗法”的疗效必须经过随机、多组对照实验加以科学验证,D正确。20.(2020山东济宁三模)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科学家在对血糖平衡的研究中发现,正常人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初步判断甲和乙都是糖尿病患者B.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C.患者常由血糖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产生渴觉D.正常人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对胰岛细胞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答案 AB 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根据图1的结果可初步判断甲和乙都是糖尿病患者,A正确;乙餐后两小时内血糖浓度逐渐上升,血液中胰岛素浓度也上升,而胰岛素浓度的上升并没有使血糖浓度下降,可能的原因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血糖的作用,B正确;患者的血糖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引起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进而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错误;正常人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D错误。易错警示 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1)神经调节:以反射的形式调节生命活动。(2)神经—体液调节:以反射的形式调节激素等的分泌,分泌的激素等通过体液运输发挥调节作用。三、非选择题21.(2020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图1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将一示波器连接在D上,用不同方式同强度电刺激A、B、C,产生如图2所示波形(Ⅰ:单次电刺激A或B;Ⅱ:连续电刺激A;Ⅲ:单次电刺激C;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请回答:(1)A、B、C末端膨大的部分叫 。 (2)静息电位大小是影响细胞兴奋性强弱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的数值以细胞膜 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当静息电位由-70mV变为-7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由此判断C释放的是 (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 (3)单次电刺激A或B不能在D上记录到动作电位,判断的理由是 。 (4)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在时间上(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刺激)或空间上(即在相邻部位同时给予多个刺激)叠加。Ⅱ和Ⅰ对照说明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具有时间总和效应。请用图1的结构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空间总和效应。(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即可) 。 答案 (1)突触小体 (2)外 减小 抑制 (3)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突触后膜上的电位达到或超过阈电位 (4)用同等强度的电刺激同时刺激A和B,观察示波器上是否产生与Ⅱ相同的波形解析 (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2)图中静息电位的数值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当静息电位由-70mV变为-75mV时,神经细胞更难兴奋,兴奋性减小,由此判断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3)单次电刺激A或B不能在D上记录到动作电位,是因为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突触后膜上的电位达到或超过阈电位。(4)要用图1的结构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空间总和效应,需用同等强度的电刺激同时刺激A和B,观察示波器上是否产生与Ⅱ相同的波形。若示波器上产生了与Ⅱ相同的波形,则说明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具有空间总和效应。22.(2020江苏常州一模,28)抗利尿激素对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有重要作用。如图1是抗利尿激素对集合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调节机制。为进一步确定水分的重吸收是否一定需要膜蛋白的协助,研究者利用人工膜和生物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如图2。请分析回答。图1
图2(1)抗利尿激素的合成部位是 ,促进其合成的因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 。 (2)与含水通道蛋白囊泡形成相关的细胞器有 。 (3)抗利尿激素与特定受体结合,启动了ATP的水解及磷蛋白形成等一系列过程,促进了 ,从而增强了细胞 。 (4)分析图2研究的几种物质运输中,与膜蛋白有关的是 ,水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 答案 (1)下丘脑 升高 (2)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 (3)含水通道蛋白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对水的重吸收 (4)Cl-、K+、H2O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通过通道蛋白运输)解析 (1)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由垂体后叶释放,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促进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2)水通道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在内质网上加工,通过囊泡包裹,最终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包装并转移至细胞膜上,这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故需要的细胞器有: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3)抗利尿激素与特定受体结合,启动了ATP的水解及磷蛋白形成等一系列过程,促进了含水通道蛋白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从而增强了细胞对水的重吸收。(4)分析图2研究的几种物质运输中,需要借助膜蛋白运输的是Cl-、K+、H2O;水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通过通道蛋白运输)。23.(2020江西临川一中月考)如图是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前后体内由下丘脑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的血糖来源于 ,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体内激素a分泌会增多,该激素是由 细胞分泌的;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激素a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是 ;图中下丘脑调节激素a分泌的方式为 (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比赛过程中大量出汗使运动员尿量减少,这是下丘脑通过激素b调节的结果,则激素b是 ,尿量减少的原因是 。 (3)比赛结束后进入吹着冷气的休息室,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分泌激素d,激素d作用于 、 等主要器官,以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平衡,该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 调节。 (4)机体内激素需要不断产生的原因是 。 答案 (1)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胰岛A 胰岛素 神经调节 (2)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肝脏 骨骼肌 分级 (4)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解析 (1)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体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多,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因此,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体内的血糖来源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激素a(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是胰岛素。题图中下丘脑调节激素a分泌的方式为神经调节。(2)比赛过程中大量出汗,
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3)寒冷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甲状腺)分泌激素d(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促进肝脏和骨骼肌产热,以维持体温恒定,该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4)机体内激素需要不断产生的原因: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24.(20205·3原创题)冠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包膜、基因组为线状单链正链的RNA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其中的一种。据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其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及肺组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识别并结合,病毒由此进入宿主细胞并增殖。(1)依据新型冠状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只能侵染特定种类细胞的原因是 。病毒侵染机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可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 。体液免疫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是 ,其与该病毒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意义在于 ,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2)当病毒突破前两道防线后,B细胞受刺激后可在 的作用下,大部分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要依赖细胞免疫产生的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从而释放病毒。 (3)患者治愈后,一般在短时间内不会再被感染患病,原因是 。但仍有再次感染的可能,因为 (回答两点)。 答案 解析 (1)并非所有细胞表面都具有S蛋白可识别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ACE2 抗原 抗体 抑制病毒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防卫 (2)淋巴因子 效应T细胞 (3)其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抗体和记忆细胞在体内存在的时间有限;也可能是病毒发生了变异解析 (1)因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S蛋白与细胞表面的ACE2识别并结合后才能侵染细胞,即病毒只能侵染表面有ACE2的细胞。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是抗原,体液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起重要作用。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抑制病毒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还可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大部分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病毒进入细胞后,效应T细胞可接触靶细胞,致其裂解释放病毒。(3)患者治愈后,体内有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同种病毒再次侵染可引发二次免疫反应。若体内抗体、记忆细胞数量太少或病毒发生变异,治愈后的患者再次感染同种病毒时也可能发病。单元测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1.(2020山东烟台期末,8)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B.①④都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⑤为养料和氧气D.⑦可表述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人体的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A错误;图中经过④排出废物,④可能是泌尿系统,B错误;
细胞一般不能直接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物质,通常是从内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养料和氧气,C正确;高等动物的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知识总结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2017云南曲靖一中高三第三次半月考,29)如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下面列举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只有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 D c(血浆)周围的管壁破损,导致血浆蛋白流失,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①正确;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②正确;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的大分子代谢废物无法转运出去,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③正确;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④正确;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⑤正确。知识拓展 引起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原因主要有: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吸水增多,引起因素有毛细淋巴管受阻和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导致组织液中溶质微粒数目增多,据此分析各个因素即可。3.(2019江苏苏州一模,8)下表为某成年人体检表上的几项血常规指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项目名称检查结果参考值单位红细胞计数3.20↓4.09~5.741012/L血红蛋白100.78↓131~172g/L甘油三酯4.21↑0.48~1.88mmol/L葡萄糖8.48↑3.6~6.1mmol/L甲状腺激素201.31↑50~160nmol/L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B.甲状腺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C.此人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D.此人可能患贫血、甲亢、高脂血症答案 C 人体主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稳态,当干扰过大,会导致稳态失调,故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限的,A正确;甲状腺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B正确;据表中数据可知,此人血糖偏高,可能是一次吃糖过多,也可能是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也可能是胰岛素的受体被破坏,C错误;表中数据显示,此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偏低,甘油三酯和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故可能患贫血、甲亢、高脂血症,D正确。
解题关键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审读表中数据,并能将这些数据与正常值进行比较,作出分析。4.(2018海南海口一中期末,4)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甲乙抗利尿激素丙尿量A.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C.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的细胞中合成D.结构丙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答案 D 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从而引起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因此B、C正确;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D错误。5.(2019河南许昌二模,17)下列关于人体稳态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肺气肿病人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的pH变小B.刺激连接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这个过程属于反射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导致膜电位变化D.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答案 A 肺气肿患者的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进而使内环境pH有一定程度的下降,A正确;直接刺激连接肌肉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的过程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B错误;神经递质不会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细胞内,而是被突触后膜的受体识别,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C错误;常见的神经递质有氨基酸类、乙酰胆碱、多巴胺等,它们不是蛋白质,D错误。6.(2017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一诊模拟,5)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下丘脑对人体水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血糖稳定都有调节作用B.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识别抗原、分裂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受抗原刺激后的B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加强答案 B T细胞只在细胞免疫中能分裂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7.(2019北京丰台期末,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和T淋巴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C.寒冷环境下的机体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D.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会在下丘脑细胞表达答案 B 浆细胞无特异识别抗原的能力,A选项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可以被分解为葡萄糖,血液流过肝脏后,血糖浓渡会升高,B选项正确;人是恒温动物,正常的机体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C选项错误;抗利尿激素受体在集合管和肾小管,受体基因在集合管和肾小管处的细胞内选择性表达,D选项错误。8.如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
B.若该器官为下丘脑,则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若该器官为胰腺,则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D.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答案 B 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正确;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细胞产生,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但胰液分泌到消化道而不是血管,C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不是性腺,D错误。9.(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期末,16)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之间有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接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cdeA.a、d、e三种激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B.b、c两种激素在体温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C.d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D.分泌d的细胞和分泌e的细胞中的核酸完全相同答案 D 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为突破口,可以确定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为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a、d、e均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A正确;b甲状腺激素、c肾上腺素都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故它们在体温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d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C正确;分泌d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是胰岛A细胞,分泌e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它们含有的DNA完全相同,RNA不完全相同,即核酸不完全相同,D错误。10.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答案 D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正确;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血浆组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错误。二、不定项选择题11.(2020山东临沭月考,2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B.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神经的支配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尿量减少答案 ACD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甲状腺,A错误;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B正确;
下丘脑可通过神经支配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错误;饮水不足会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尿量减少,D错误。12.(2019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3)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甲、乙为电流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A.兴奋在图示三个突触中传递时,信号转换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适当降低周围环境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减小C.给e点一个适宜刺激,甲、乙两个电流计的指针都不会发生偏转D.若e和d点间有抑制递质分解的药物,刺激f点,d点可能将持续兴奋或抑制答案 BC 本题主要考查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及科学思维中的模型分析和逻辑推理等。兴奋传递时,突触处的信号转换均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A正确;Na+内流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有关,因此适当降低细胞外Na+浓度,会使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造成动作电位减小,但不影响静息电位,B错误;给e点一个适宜刺激,甲电流计下面一极处会兴奋,上面一极处不会兴奋,故甲偏转一次,乙电流计的两极处均不能兴奋,故乙不偏转,C错误;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若e和d点间的递质不能分解,则会一直作用于突触后膜,刺激f点,d点可能会持续兴奋或抑制,D正确。疑难突破 关于降低周围环境中的Na+所引起电位变化的分析时,可以避繁就简,具体分析是Na+内流→动作电位→降低细胞外Na+浓度→神经细胞内外浓度差变小→动作电位降低。13.(2019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期中,27)下丘脑是联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在体温、血糖、水盐平衡的调节中都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健康人体内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释放的某种激素能与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B.大量出汗时,皮肤等处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可将刺激传到下丘脑形成渴觉C.下丘脑可通过控制垂体产生激素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只通过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答案 A 下丘脑释放的促某种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与垂体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形成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胰岛素的分泌不是分级调节过程,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是下丘脑发出的传出神经和血液中血糖浓度的变化,C错误;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既有汗腺和毛细血管等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也有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参与的体液调节过程,D错误。14.(2019江苏苏州一模,21)生命在于运动,人在运动过程中会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运动时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散热B.运动后血浆渗透压会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减少C.饭后立即运动可以降低血糖,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D.剧烈运动时部分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答案 AB 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多,体温升高,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加快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正确;运动时出汗较多,水分散失大,血浆渗透压会升高,通过水平衡调节,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B正确;饭后立即运动会使消化系统血液不足,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C错误;剧烈运动时部分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不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易错警示 ①误以为运动能消耗能量,饭后立即运动能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而事实上饭后大部分血液都集中到胃和肠道,此时运动容易影响消化,久而久之会导致胃肠道疾病。②误以为人体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或不细心审题,错判D是正确的。15.(2019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一模,24)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过敏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者体内不会发生过敏反应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组织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C.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分布相同D.预防该病发作的措施之一是避免再次接触诱发哮喘发病的过敏原答案 AD 本题借用示意图呈现信息,主要考查了科学思维中的模型分析、社会责任的形成等。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过敏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者体内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正确;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组织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B错误;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布在细胞膜表面,而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分布在血浆、组织液中,C错误;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D正确。知识拓展 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三、非选择题16.(2020福建福州一中开学质检,30)(11分)如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血流方向。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①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④是 ,它们参与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在健康人体内,一般情况下,④中的葡萄糖浓度范围为0.8~1.2g/L,参与血糖平衡调节激素主要是胰岛分泌的 ;①②③④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 (填序号)。 (3)若图示为健康人体的肝脏组织,则饱食后B端与A端相比,血糖浓度 (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这是胰岛素的作用,使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很快就恢复正常,原因 。 答案 (1)血浆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② (3)降低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解析 (1)图中①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它们参与组成细胞外液(内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2)在健康人体内,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范围为0.8~1.2g/L,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①②③④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②。(3)健康人体的肝脏组织,饱食后会合成肝糖原,故B端与A端相比,
血糖浓度降低。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降低,原因是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17.(2015海南单科,27,8分)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 (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 、 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 。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Na+ 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 。 答案 (1)不会(1分)(2)HC HP(每空1分,共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7.35~7.45(2分)(3)内流(1分) 电位变化(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1)0.9%的NaCl溶液为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放入其中的红细胞形态不发生变化。(2)正常人的血浆pH维持在7.35~7.45,与其含有HC和HP等离子有关。(3)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膜内。当神经细胞膜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而使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当兴奋沿神经细胞膜传导时,兴奋部位都将出现与受刺激点相同的膜电位变化。解后反思 诸如人体内环境正常pH的单纯记忆知识点在考题中有所出现,需要考生关注。18.(2017重庆巴蜀中学高三一模,30)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HIV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1)人感染病毒常出现发热症状,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了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 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发热时,体表与外界的温度差增大,皮肤内 感受器兴奋,继而引起畏寒的感觉。 (2)严重腹泻导致失水过多时, 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呕吐引起的无法进食会导致血糖降低,血液流经胰岛后,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含量 (填“升高”或“降低”)。 (4)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发生作用, 细胞能引起靶细胞 (填“凋亡”或“坏死”)。 答案 (1)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冷觉 (2)细胞外液渗透压 (3)胰岛A 升高 (4)效应T 凋亡解析 (1)机体发热的原因是产热大于散热,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产热。冷觉是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的。(2)机体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通过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3)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其作用是升高血糖,当机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4)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凋亡。19.(2020江苏启东中学期中,27)(15分)如图是长期高盐饮食诱发严重高血压的免疫机制图解,分析回答:
(1)高盐饮食,会引起 感受器兴奋,经①、②、③过程引起血压升高。此过程中的神经中枢位于 。 (2)血压持续升高,导致血管、肾脏等产生内源抗原,经⑤、⑥形成的丙细胞攻击血管细胞,引起血管炎症反应。细胞甲的作用是 ,细胞丙是 细胞。炎症反应会引起血管硬化,从而会使高血压症状加重,这种机制属于 反馈。 (3)正常人在紧张、气愤、剧烈运动时血压会升高,有利于 ,这是人体应急保护措施。但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尽量不参加惊险、刺激和强度过大的运动,写出两点原因: 。 答案 (1)渗透压 脑干 (2)吞噬、处理、呈递抗原 效应T 正 (3)相应组织器官氧气和养料的供应 在强刺激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一方面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诱发脑溢血等;另一方面,引起免疫反应,加速血管硬化解析 (1)食盐摄入过多,会引起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血压调节中枢位于脑干。(2)细胞甲为吞噬细胞,作用是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细胞丙发挥免疫效应,是效应T细胞。炎症反应会引起血管硬化,从而会使高血压症状加重,这种机制属于正反馈。(3)正常人在紧张、气愤、剧烈运动时血压会升高,有利于相应组织器官氧气和养料的供应,这是人体应急保护措施。在强刺激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一方面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诱发脑溢血等;另一方面,引起免疫反应,加速血管硬化,因此高血压患者尽量不参加惊险、刺激和强度过大的运动。名师点睛 解答第(2)小题的关键是明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各种免疫细胞的作用,明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最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或结构。单元测试卷(三)一、单项选择题1.(2020北京海淀期末,7)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常情况下抗体、氨基酸、糖原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B.细胞内高Na+、细胞外高K+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C.葡萄糖在内环境中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答案 D 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分泌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氨基酸可经过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内环境,糖原是在细胞中合成并贮存起来的,属于细胞内成分,A错误;神经细胞内高
K+低Na+,Na+内流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B错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内完成,C错误;内环境的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有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D正确。2.(2020北京朝阳期末,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就是细胞内液B.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血浆的渗透压只与无机盐离子的含量有关D.胰岛素、纤维素、维生素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答案 B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A错误;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存的环境,其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受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并主要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维持,各种调节方式发挥作用都离不开细胞,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错误;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随体液运输,维生素可从食物中吸收进入内环境,纤维素是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不进入内环境,D错误。3.(2018首师大附中开学考,26)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食物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C.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答案 D 根据图中物质交换的箭头确定: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水肿,A正确;外界摄入的食物从消化系统进入循环系统(图中A)再进入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正确;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淋巴,D错误。4.(2014北京理综,2,6分)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 D 我国北方冬天气温低,此时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引起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A正确;在低温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B、C正确;此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D错误。5.(2020北京门头沟一模,7)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答案 C 图甲表示突触结构放大图:①为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②为线粒体,③为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其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图乙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中c代表突触的位置,由突触结构可判断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a、b所在神经纤维为传出神经,B、D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沿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导,所以若b受损,刺激a兴奋后,兴奋既不能传至图中所示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并上传至位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也不能传至效应器使肌肉收缩,C错误。6.(2018北京海淀二模,3)科学家分离出两个蛙心进行心脏灌流实验,蛙心2的神经被剥离,蛙心1的神经未被剥离,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B.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强度基本一致C.蛙心1的电信号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改变其节律D.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2收缩的化学物质答案 C 蛙心1电信号的产生依赖于离子的跨膜运输,不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改变其节律,C选项错误;离体的蛙心灌流实验需要在模拟体内环境条件下进行,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故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A选项正确;据图可知,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强度基本一致,B选项正确;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神经产生的信号可以通过任氏液传送到蛙心2,并使蛙心2收缩减缓,故推测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2收缩的化学物质,D选项正确。7.(2020北京密云一模,10)科研人员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体重、生活状态等大体相同的A、B、C三组兔子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判断A、B、C三组兔子第二次注射的物质依次是( ) 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
答案 B 碘是组成甲状腺激素的元素,放射性碘注射到兔子体内,可被甲状腺吸收并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图中所给的甲状腺的放射量即存在于甲状腺中的被放射性碘标记的甲状腺激素的量。由图中信息可知,第一次注射后3天,甲状腺中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的甲状腺激素的量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3天之后放射性开始下降,是由于甲状腺开始分泌释放甲状腺激素到血液中,第二次注射之后,C放射性下降趋势减缓,说明甲状腺激素释放量减少,C注射的物质为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B放射性下降趋势大致不变,说明甲状腺激素释放量未受影响,B注射的物质为③生理盐水;A放射性下降趋势加快,说明甲状腺激素释放量增加,A注射的物质为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故选B。8.(2020北京海淀一模,9)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能够通过分级调节控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B.肝脏的细胞膜上有肾上腺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C.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促进组织细胞葡萄糖的利用D.胰岛素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答案 B 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之间存在着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而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下丘脑作为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胰岛,使胰岛分泌对应的激素,进而进行血糖调节,不存在分级调节,A错误;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促进肝细胞中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回升,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肝细胞将葡萄糖合成肝糖原,使血糖浓度下降,三者均可作用于肝脏,即肝脏的细胞膜上有肾上腺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B正确;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可调节血糖上升,但不能促进组织细胞葡萄糖的利用,C错误;胰岛素与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葡萄糖合成脂肪,与肝细胞膜上或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D错误。9.(2020北京海淀期末,5)如图是植物激素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相对根而言,茎对IAA和GA更敏感B.IAA浓度为b时,根不生长C.IAA浓度大于c时,茎的生长受抑制D.仅IAA表现出两重性,GA无两重性答案 D 相对茎而言,根对IAA和GA更敏感,A错误;IAA浓度为b时,对根的作用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根表现为正常生长,B错误;IAA浓度大于c时,茎的生长可能受促进也可能受抑制,C错误;从图中看出GA没有表现为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两重性,仅IAA表现出两重性,D正确。10.(2019北京丰台一模,3)茉莉酸是一种植物激素,能增强粳稻抵抗低温的能力,但在调节植物生长方面与赤霉素的作用相反。粳稻的H基因编码一种氧化酶,可催化茉莉酸由活化形式转化为非活化形式,从而增强粳稻的抗逆性。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茉莉酸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植物生命活动B.茉莉酸与赤霉素的作用表现为相互协同C.H基因敲除后粳稻的耐冷性增强而生长迟缓D.活化形式的茉莉酸能增强粳稻的耐冷性答案 A 茉莉酸是一种植物激素,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植物生命活动,A正确;茉莉酸与赤霉素在调节植物生长方面作用相反,表现为相互拮抗,B错误;H基因敲除后,茉莉酸处于不能转化为非活化形式的活化形式,粳稻的耐冷性会减弱,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非活化形式的茉莉酸能增强粳稻的耐冷性,D错误。
11.(2019北京朝阳一模,4)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科学家利用拟南芥突变体进行系列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据实验结果推测,错误的是( )拟南芥野生型野生型突变体1突变体1野生型突变体2突变体2处理方式MS培养基MS培养基+一定量GA拮抗剂MS培养基MS培养基+一定量GAMS培养基+一定量ABAMS培养基MS培养基+一定量ABA种子萌发与否A.突变体1是GA受体异常突变体B.突变体2是ABA受体异常突变体C.野生型种子萌发时内源ABA含量很低D.GA与ABA在此过程中有拮抗作用答案 A 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1的种子用MS培养基培养时不萌发,而MS培养基中加入GA后萌发,说明突变体1是GA合成异常突变体,A选项错误;野生型种子在MS培养基中加入ABA后不萌发,而突变体2的种子在MS培养基中加入ABA后萌发不受影响,说明突变体2是ABA受体异常突变体,B选项正确;野生型种子用MS培养基培养后萌发,而加入ABA后不萌发,说明ABA不利于种子萌发,所以野生型种子萌发时内源ABA含量很低,C选项正确;野生型种子用MS培养基培养后萌发,而加入GA拮抗剂后不萌发,说明GA利于种子萌发,GA与ABA在此过程中有拮抗作用,D选项正确。解题关键 准确解读题表信息,找到与每个选项结论相关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解题关键。二、不定项选择题12.(2020江苏南通三模)当某些内脏发生病变时,机体常感到体表某区域疼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如图是一种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b、c组成完整反射弧B.痛感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C.牵涉痛产生过程中兴奋在ab之间双向传递D.在牵涉痛形成过程中a没有发生兴奋答案 BD 根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图中a、c都是传入神经,b是神经中枢,a、b、c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产生痛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C错误;牵涉痛形成过程中机体会错误地把来自内脏的信息认为来自皮肤,实际上牵涉痛形成过程中a并没有产生兴奋,D正确。13.(2020山东聊城一模)武汉金银潭医院将新冠肺炎康复者的恢复期血浆(存有能在一定阶段内抵御新冠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输注到患者体内进行临床治疗,开展新冠肺炎的“血浆疗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产生抗体离不开浆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B.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病毒后机体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C.“血浆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D.“血浆疗法”的疗效必须经过随机、多组对照实验加以科学验证
答案 A 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的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对病毒不具有识别作用,A错误;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病毒后机体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B正确;“血浆疗法”的治疗原理是康复者血浆中的抗体能与入侵的抗原特异性结合,C正确;“血浆疗法”的疗效必须经过随机、多组对照实验加以科学验证,D正确。14.(2020山东聊城开学考试)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单向的环境刺激作出的定向运动反应,主要包括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等类型。下列对向性运动的叙述,合理的是( )A.植物的向性运动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B.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C.植物向性运动的方向均与单向刺激的方向相同D.农业生产上采用蹲苗处理可以限制水分的供应,目的是促使根向深处生长答案 ABD 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单侧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使植物表现出向光性,因此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B正确;植物向性运动的方向不一定与单向刺激的方向相同,如茎的背地性,C错误;蹲苗处理可以限制水分的供应,利用了根的向水性,促使根向深处生长,D正确。知能拓展 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1)感性运动: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分为感温、感光、感触、感震运动等。(2)向性运动:植物体在刺激方向和诱导所产生的运动方向之间发生的有固定关系的运动。根据外界因素的不同,向性运动主要包括向光性、向重力性、向触性、向化性和向水性等。15.(2020山东威海一模)脱落酸(ABA)会抑制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拟南芥种子中的隐花色素(CRY1)是感受光的受体。为了探究ABA与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的种子和CRY1突变体(无法合成CRY1)的种子,分别放在MS培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ABA的MS培养基中,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脱落酸与赤霉素在调节种子萌发方面存在拮抗效应B.相同浓度的ABA条件下,野生型种子发芽率比突变体高C.黑暗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D.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答案 ABD 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在调节种子萌发方面脱落酸和赤霉素存在拮抗效应,A正确;由图可知,相同浓度的ABA条件下,野生型种子发芽率比突变体高,B正确;该实验需要在光照下进行,在黑暗条件下重复该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C错误;由图中数据可知,ABA处理会导致种子的发芽率下降,且CRY1突变体发芽率下降更多,故推测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D正确。思维点拨 两种影响种子萌发的激素的主要作用(1)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2)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抑制种子萌发。三、非选择题
16.(2019北京西城期末,22)γ-氨基丁酸(GABA)是成年动物体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15分)(1)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细胞膜静息电位为 。通常情况下,当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后,Cl-通道开放,Cl-顺浓度梯度内流,从而产生抑制性效应。 (2)研究大鼠等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胚胎发育早期未成熟神经元时发现,其GABA的生理效应与成熟神经元相反。其原因是胞内Cl-浓度显著 于胞外,GABA作为信号引起Cl- (填“内流”或“外流”),从而产生兴奋性效应。 (3)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神经系统内GABA的通道型受体的特性(既是GABA受体,也是双向Cl-通道)并未改变,GABA的两种作用效应与细胞膜上两种Cl-跨膜共转运体NKCC1和KCC2有关,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图中共转运体的大小表示细胞膜上该转运体的相对数量)图1 GABA两种作用效应机制示意图据图可知,大鼠成熟神经元中含量相对较低的Cl-共转运体是 。 (4)为探究GABA兴奋性效应对神经元发育的影响。将不同基因分别转入三组大鼠胚胎神经组织。待幼鼠出生后第14天,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突起的数量及长度(图2)。图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幼鼠单个神经元 ,由此证明GABA的兴奋性效应保证了神经元正常发育。通过检测实验组EGFP的分布及荧光强度以确定KCC2蛋白的 。 (5)在患神经性病理痛的成年大鼠神经元中也检测到GABA的兴奋性效应,推测该效应与KCC2和NKCC1表达量有关。研究者以“神经性病理痛”模型大鼠为实验组,用 技术检测KCC2和NKCC1的含量。若结果为 ,则证实上述推测。 (6)该系列研究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为 。 答案 (1)外正内负 (特异性)受体 (2)高 外流 (3)NKCC1 (4)突起的数量和长度显著降低 位置(分布)和含量 (5)抗原—抗体杂交(凝胶电泳) 实验组NKCC1含量高于对照组或(和)KCC2含量低于对照组 (6)开发新的镇痛药物;研究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机制;研究损伤后神经元GABA兴奋性效应的意义(合理即可)
解析 (1)细胞膜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实现了信息传递。(2)据未成熟神经元GABA生理效应与成熟的神经元相反可知,GABA将产生兴奋性效应,而(1)中指明GABA对成熟神经元表现的是抑制效应,且Cl-内流,则未成熟神经元胞内的Cl-浓度高于胞外,GABA将引起Cl-外流,进而产生兴奋性效应。(3)依据题意及前面(1)、(2)所分析内容再结合图1,神经元1为Cl-外流,应当是未成熟神经元,同理神经元2为成熟神经元,而图中共转运体的大小表示细胞膜上该转运体的相对数量,则成熟神经元中含量相对较低的是NKCC1。(4)要探究GABA的兴奋性效应,且用胚胎作为实验对象,结合图2可知,所用的方法为转入KCC2的基因后,检测神经元的突起数量和长度,转入KCC2的基因将影响胞内Cl-的浓度,进而影响GABA的兴奋性效应,判定乙组为实验组,甲组、丙组为对照组。由实验结果可知,乙组中神经元的突起数量和长度都显著降低。因为乙组转入的是“EGFP-KCC2”融合基因,所以可以通过绿色荧光蛋白的强度及分布来确定KCC2蛋白的分布与含量。(5)检测蛋白质的含量可以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或凝胶电泳法。如果要成年大鼠出现GABA兴奋性效应,需增加胞内Cl-浓度。如果此现象与KCC2和NKCCl有关,结合图1神经元2(成熟神经元),那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NKCC1的含量增加,或者KCC2含量减少,则可以使胞内Cl-浓度增加,进而出现兴奋性效应。(6)开放型试题,合理即可,需要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去考虑。17.(2019北京朝阳二模,29)自闭症是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为社交障碍、语言交流障碍等。研究者研究了罗伊氏乳杆菌对自闭症模型小鼠社交行为的影响,为自闭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15分)(1)罗伊氏乳杆菌是哺乳动物肠道中的一种微生物,其代谢类型为 ,因其具有助消化、保护肠黏膜等作用,从而和宿主形成了 关系。 (2)研究发现,自闭症小鼠肠道中罗伊氏乳杆菌的数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研究者给自闭症小鼠喂食一定剂量的罗伊氏乳杆菌后,用图1装置检测其社交行为(将被检测的小鼠置于空笼子和不能移动的同伴鼠之间,一段时间内分别记录检测鼠与同伴鼠、空笼子的相处时间),结果如图2。图1图2野生型小鼠社交行为正常,据结果可知,检测鼠与同伴鼠相处时间比与空笼子的 ;罗伊氏乳杆菌可 自闭症小鼠的社交行为。 (3)研究者通过如下实验证实:罗伊氏乳杆菌通过迷走神经(支配内脏感觉和运动的脑神经)影响小鼠社交行为。请补充实验方案和相应的结果。组别组2组3组4组实验材料野生型小鼠 自闭症小鼠自闭症小鼠实验处理喂食罗伊氏乳杆菌-- 切断迷走神经中的传入(感觉)神经---+结果小鼠社交行为正常异常恢复 注:“+”表示施加处理,“-”表示未施加处理。
(4)研究表明,小鼠的社交行为受催产素的影响。催产素是下丘脑合成的一种肽类激素,会刺激脑干中的“奖赏中心”神经元。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①用罗伊氏乳杆菌喂食自闭症小鼠,检测其下丘脑相关区域表达催产素的神经元的数量,结果如图3。图3据图3可知 ;研究者检测下丘脑相关区域全部神经元数量的目的是 。 ②对切断迷走神经的自闭症小鼠施加催产素,检测其社交行为,结果如图4。图4图4结果说明催产素 。 (5)综合上述研究,罗伊氏乳杆菌发挥作用的过程与自闭症小鼠的 调节有关,请用文字和“→”简述罗伊氏乳杆菌对自闭症小鼠社交行为的作用路径:罗伊氏乳杆菌→ →自闭症小鼠的社交行为。 答案 (1)异养厌氧型 互利共生 (2)长 恢复(改善、增强)(3)1组2组3组4组自闭症小鼠++异常(4)①自闭症小鼠下丘脑表达催产素的神经元数量减少,罗伊氏乳杆菌可使自闭症小鼠下丘脑表达催产素的神经元数量恢复(增加) 研究表达催产素神经元的数量变化与检测区域全部神经元数量变化的关系(说明表达催产素神经元的数量变化不是由检测区域全部神经元数量变化导致的) ②可改善切断迷走神经的自闭症小鼠的社交行为 (5)神经和体液 迷走神经(传入神经)→下丘脑产生催产素→脑干中的“奖赏中心”神经元(合理即可)解析 (1)罗伊氏乳杆菌寄生在含氧量极低的肠道中,自己不能产生有机物,只能从肠道中获取,故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因其代谢产物具有助消化、保护肠黏膜等作用,从而和宿主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2)由图可知,检测鼠与同伴鼠相处时间比与空笼子的长;给自闭症小鼠喂食一定剂量的罗伊氏乳杆菌后,与同伴鼠相处时间显著增长,甚至长于野生型小鼠,从而改善了自闭症小鼠的社交行为。
(3)(2)题已经证实罗伊氏乳杆菌可改善自闭症小鼠的社交行为,而本题要证实罗伊氏乳杆菌通过迷走神经影响小鼠社交行为。第1组和第2组实验处理相同,结果不同,说明实验材料不同,故第2组应为自闭症小鼠;同理,第2组和第3组实验材料相同、都没切断迷走神经中的传入(感觉)神经,而结果不同,说明处理不同,即第3组喂食罗伊氏乳杆菌;本实验要证实罗伊氏乳杆菌通过迷走神经影响小鼠社交行为,说明自变量为迷走神经切断与否,其他处理均相同,第3组为第4组的对照,由于第3组自闭症小鼠恢复,说明该组喂食罗伊氏乳杆菌,为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第4组也喂食罗伊氏乳杆菌,结果异常。(4)①图3显示,自闭症小鼠表达催产素的神经元数量显著少于野生型小鼠,而喂食罗伊氏乳杆菌后,数量显著增加。研究者检测下丘脑相关区域全部神经元数量是为了说明表达催产素神经元的数量变化不是由检测区域全部神经元数量变化导致的。②图4结果说明催产素可改善切断迷走神经的自闭症小鼠的社交行为。(5)由(3)表中“切断迷走神经中的传入(感觉)神经”可知,罗伊氏乳杆菌先影响自闭症小鼠的迷走神经(传入神经),继而影响其下游神经,最后影响了下丘脑产生催产素。因此罗伊氏乳杆菌发挥作用的过程与自闭症小鼠的神经和体液调节都有关,其详细作用途径:罗伊氏乳杆菌→迷走神经(传入神经)→下丘脑产生催产素→脑干中的“奖赏中心”神经元→自闭症小鼠的社交行为。18.(2020北京西城一模,18)茉莉酸(JA)是植物体内存在的内源信号分子,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抗逆能力有关。为了研究其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研究者开展了下面的实验研究。(15分)(1)研究者分别用等量的JA溶液和蒸馏水处理生理状态相似的拟南芥离体叶片4天,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通过检测 说明JA能促进叶片的衰老。 图1图2(2)为进一步研究JA促进叶片衰老的作用机理,研究者选择野生型拟南芥和JA敏感缺陷型突变体(COI-1基因发生突变,不能合成COI-1蛋白),用适量蒸馏水和JA溶液分别处理12天,结果如图2所示,b组叶片明显生长停滞并变黄。其中a组为用蒸馏水处理的野生型植株,写出b组和c组分别选用的植株和处理: 。 (3)研究发现JA借助COI-1调控使多种蛋白质的合成量发生了变化,其中RCA蛋白(Rubisco酶,光合作用中固定二氧化碳的酶)是合成量减少的蛋白。为探究JA如何通过COI-1抑制RCA的合成过程,研究者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处理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表示添加JA,“-”表示未添加JA)。图3
①由于细胞中rRNA(核糖体RNA)表达量 ,在实验中可作为标准参照,以排除 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综合上述研究,请阐明JA促进拟南芥叶片衰老的机制: 。 答案 (1)光合速率 (2)b组:用等量JA溶液处理野生型植株12天;c组:用等量JA溶液处理突变型植株12天 (3)①相对稳定 取样、点样、检测(写出其中一个即可) ②JA通过影响COI-1的活性抑制Rubisco基因的转录,使Rubisco酶合成减少,从而降低光合速率,促进拟南芥叶片衰老解析 (1)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的纵坐标为光合速率可知,该实验检测的指标为光合速率大小。(2)由图2的结果可知,b组出现衰老现象,而c组与a组(空白对照)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推测,b组JA发挥了促进衰老的作用,即所选植株应为野生型植株;而c组JA并未发挥作用,即所选植株应为突变型植株(JA敏感缺陷型即JA无法发挥作用)。再结合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可知,整体实验设计:a组为用适量的蒸馏水处理野生型植株12天;b组为用等量JA溶液处理野生型植株12天;c组为用等量JA溶液处理突变型植株12天。(3)①由于细胞中rRNA(核糖体RNA)表达量相对稳定,因此在实验中可作为标准参照,以排除取样、点样、检测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由(1)可知JA可通过抑制光合速率来促进叶片衰老,由(2)可知JA是通过COI-1蛋白发挥作用的,由(3)中的图3加JA组RCAmRNA的量显著低于不加JA组的可知,JA借助COI-1蛋白可以抑制RCA基因转录,从而使RCA蛋白合成量减少。由题干信息可知,RCA蛋白即Rubisco酶,是光合作用中固定二氧化碳的酶。将以上结论按照一定的逻辑链条串联起来,如下:JA影响COI-1的活性→抑制Rubisco基因的转录→Rubisco酶合成减少→降低光合速率→叶片衰老;转化为文字表述:JA通过影响COI-1的活性抑制Rubisco基因的转录,使Rubisco酶合成减少,从而降低光合速率,促进拟南芥叶片衰老。单元测试卷(四)一、单项选择题1.(2020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18,2分)“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答案 B 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和效应器未受损,传出神经元受损。因此,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元传导至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脊髓内的神经中枢把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对刺激产生感觉。但由于传出神经元受损,神经冲动无法传至效应器,导致效应器(肌肉)无应答而产生运动障碍。2.(2019江苏南通、连云港等七市二模,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和激素都是在特定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的B.某些激素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实现的C.两者都是细胞的结构组成成分,都不能提供能量D.一种酶只催化一种物质的反应,一种激素只作用于一种细胞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和科学思维中的归纳与概括。只要是活细胞都能合成酶,没有特定的细胞,另外,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的,A错误;某些激素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实现的,但不是所有激素的调节作用都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实现的,B正确;酶和激素都不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C
错误;酶具有专一性,只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但一种激素不一定只作用于一种细胞,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D错误。易错警示 ①易犯想当然的错误,而误以为所有酶和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②误以为激素的调节作用不会影响酶的活性。3.(2020届江苏扬州期中)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调节C.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最终为图中的组织D.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答案 C 本题以“生命活动调节模式图”为知识载体,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题图各种调节方式的分析、判断,并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与判断的能力,试题通过对生命活动调节的分析,体现了生命观念中的稳态与平衡观。分析题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④和⑦两个过程控制,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的分泌与血糖浓度和下丘脑的神经调节有关,但不受④过程的调节,B正确;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最终为图中的内分泌腺,C错误;若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其含量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因此⑥的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引起③和④的减少,D正确。4.(2019北京海淀二模,3)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身体正在发生的反应有( )A.神经与肌肉协调配合完成高难度动作B.寒冷直接刺激下丘脑产生兴奋C.垂体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D.血液中肾上腺素浓度持续降低答案 A 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一系列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肌肉收缩或舒张协调配合完成的,各个动作的协调进行都离不开神经与肌肉的协调配合,A正确。寒冷直接刺激的是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C错误。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代谢加快,心跳加快,因此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此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浓度会上升,D错误。5.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B.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传出神经运输到全身各处C.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D.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答案 B 本题是以陌生情景综合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主要考查考生辨认、对比的理解能力。由题意可知,去甲肾上腺素既可以作为激素参与体液调节,又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关键取决于是由哪种细胞分泌的。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形式为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是作为神经递质的,A正确;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是作为激素的,而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的,B错误;反馈调节是系统本身作用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系统本身,神经元是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的,而去甲肾上腺素又反过来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这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
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属于信息(信号)分子,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D正确。6.(2020届浙江七彩阳光联考,22)对按如图所示进行的免疫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体B.子代A系鼠的浆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C.子代A系鼠对C系鼠不发生排斥源于其包含C系鼠的淋巴细胞D.A系鼠将对C系鼠的免疫识别能力遗传给了其子代答案 C 本题通过免疫实验,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实验的分析,体现了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而言是抗原,A错误;子代A系鼠对B系鼠的皮肤发生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B错误;C系鼠的部分淋巴细胞注入到了子代A系鼠,因此子代A系鼠没有对C系鼠移植过去的皮肤发生排斥,但A系鼠的遗传物质没有因此改变,C正确,D错误。7.(2019浙江金华十校联考,24)如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的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B、C细胞表面的受体完全不同B.图中肥大细胞表面有抗原—MHC复合体C.图中甲、乙和丙的化学成分均为蛋白质D.与体液免疫相比,⑧是过敏反应特有的答案 D 图中A是巨噬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B细胞,E是记忆B细胞。T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受体有部分是相同的,A错误;抗原—MHC复合体分布于巨噬细胞的细胞膜上,肥大细胞表面没有抗原—MHC复合体,B错误;图中甲、乙、丙分别为抗原、白细胞介素-2、抗体,其中抗原可以是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C错误;过敏反应是一些人对外来抗原的异常免疫应答,此过程中抗原直接与肥大细胞结合,在抗体的作用下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表现出一系列过敏反应的特征,D正确。8.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苯乙酸和α-萘乙酸不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B.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C.每种植物激素都由专门的器官分泌D.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对细胞分裂的调节中起拮抗作用答案 C 苯乙酸是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植物激素,α-萘乙酸是植物生长调节剂,A正确;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植物的激素调节不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全部,B正确;植物激素没有特定的分泌器官,C错误;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而脱落酸有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所以二者在细胞分裂的调节中起拮抗作用,D正确。
9.(2019江苏盐城中学模考,13)生长素是最早从人的尿液中提取的植物激素,胚芽鞘的生长就离不开生长素的作用。若对胚芽鞘尖端进行如图1处理,可得出的结论是(注:胚芽鞘中的数据是一定时间后所测得的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的3H-IAA百分比含量)( )A.单侧光条件下,IAA进行极性运输B.IAA可以由背光侧横向转移至向光侧C.不同器官对同一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IAA的横向运输方式可能是自由扩散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的分析,获得合理结论的能力。单侧光能引起IAA的横向运输,即向光侧→背光侧,而极性运输是指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A错误;由图可知,IAA可以从背光侧横向转移至向光侧,B正确;本题没有涉及多种器官,无法说明不同器官对同一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C错误;自由扩散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故IAA横向运输的方式不可能是自由扩散,D错误。必记知识 ①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②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可以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10.(2020届江苏南京一模,14)1913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进行的部分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了明胶和云母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B.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有某物质由尖端向下传递C.该实验证明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苗尖端D.该实验只能以幼苗是否向光弯曲为观测指标答案 B 本题以经典实验图为知识载体,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设计和结果的分析与探究能力,试题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图的分析,体现了科学探究素养中的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讨论等。分析题图,可知两组实验分别用明胶和云母片将幼苗的尖端与下部隔开,因化学物质可以透过明胶,不能透过云母片,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有某物质由尖端向下传递,B正确;根据题图现象可知明胶和云母对实验结果有影响,A错误;从实验图上可以看出两组的尖端都能接受单侧光的照射,因而不能证明苗尖是感光部位,C错误;该实验还可以以幼苗是否生长为观测指标,D错误。11.(2019山东临沂质量检测,26)关于农业生产措施或作物生理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将成熟木瓜与未成熟柿子一起放置,柿子成熟快,原理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B.用人尿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树枝,树枝易生根,原理是IAA促进枝条生根C.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原因是水稻合成过多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D.经历干热后遇大雨的玉米穗上种子易发芽,原因是高温降解脱落酸,种子解除休眠并吸水萌发答案 C 成熟的木瓜中含有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将成熟的木瓜与未熟的柿子一起放置,有利于柿子成熟,A正确;用人尿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树枝,树枝易生根,其原理是人尿中含有IAA,IAA促进枝条生根,B正确;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水稻植株高,其原因是赤霉菌产生过多的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C错误;玉米即将成熟时,若经历干热后又遇大雨,种子易在穗上发芽,其原因是高温降解玉米产生的脱落酸,解除了种子休眠,种子吸水萌发,D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12.(2020届山东济宁调研,25)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B.刺激图中1、2、3、4四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C.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答案 AB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单向传递,A错误;兴奋不能由b传给a,故刺激4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B错误;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C错误;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膜内外K+、Na+分布不均是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基础,也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13.(2019江苏常州一模,23)如图为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有(多选)( )A.图示过程会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B.气味分子引起Na+通道开放导致膜内Na+大量外流C.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调节功能D.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才能产生嗅觉答案 AD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思维中的模型分析与归纳。分析题图,气味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使ATP分子转化为环腺苷酸(cAMP),cAMP分子可开启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引起大量的Na+内流,进而使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兴奋,可见在此过程中会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B错误;据图可知,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没有体现调节功能,C错误;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嗅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在嗅觉中枢产生嗅觉,D正确。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信息来自题图,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而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4.(2020山东青岛二中期中,21)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弯曲现象的是(箭头代表光照方向)( )
图1 图2 图3 A.图1中的①B.图2中的②C.图2中的③D.图3中的甲、乙、丙、丁答案 BD 由于胚芽鞘尖端匀速旋转,所以a和b中生长素浓度相同,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A不符合题意;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胚芽鞘左侧,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B符合题意;锡箔小帽使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不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C不符合题意;图3中a、b、c、d琼脂块均能收集到生长素,因此图3中的甲、乙、丙、丁均能弯曲生长,D符合题意。三、非选择题15.(2019山东聊城二模,30)我国北方的初春,昼夜温差较大,也是感冒频发的季节。回答下列问题:(21分)(1)甲型流感病毒是使人类容易感染并患感冒的病原体。该类病毒作为抗原侵入人体后,在体液中机体需要借助 细胞产生的抗体将其凝集并抑制其繁殖。对于感染病毒的靶细胞,机体则需要通过 细胞的作用促使其裂解并释放病毒。 (2)人体患感冒时,“发烧”也是一种机体增强免疫力的反应。某人发烧至38.5℃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体温高于38.5℃时,应适当服用退烧药物。退烧过程中,机体散热增加的主要方式有 (答出两点即可)。 (3)随着新型流感疫苗的研发,疫苗的接种率连年提升。接种流感疫苗能预防流感的原因是 ;人接种流感疫苗后仍然有可能再患流行感冒,解释其原因: 。 答案 (1)浆 效应T(2)大于 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3)体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一方面,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另一方面,特定疫苗(抗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解析 (1)只有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所以需要借助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凝集甲型流感病毒并抑制其增殖。若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效应T细胞会与靶细胞接触,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病毒。(2)人发烧至38.5℃的过程中,即体温升高的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退烧时,通过促进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等途径增加散热。(3)接种流感疫苗后,机体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特异性抗体,故可以预防流感。但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且特定疫苗(抗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故人接种流感疫苗后仍然有可能再患流行感冒。16.(2020届江苏苏州常熟中学调研,30)(12分)胰岛B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其细胞外Ca2+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0000倍,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如图1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1)据图1分析可知,葡萄糖通过 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氧化分解后产生ATP,ATP作为 ,与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 。使胰岛B细胞兴奋,此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为 。 (2)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为GLUT-4,其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①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 ,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据图2分析,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引起 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去向中的①和②指的是 、 。 答案 (1)协助扩散 信号分子(或信息分子) Ca2+通道打开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①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 ②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 合成糖原 转化成非糖物质解析 (1)分析图1可知,葡萄糖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进入胰岛B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故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葡萄糖氧化分解使细胞中ATP含量升高,ATP作为信号分子,与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Ca2+通道打开,Ca2+内流增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B细胞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即此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为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①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的作用是运输葡萄糖,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②分析示意图2,当胰岛素与受体蛋白M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囊泡的活动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能力。进入细胞的葡萄糖主要的去向是氧化分解供能,另外还可以在肝脏或肌肉细胞中合成糖原或在细胞内转化成非糖物质。故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去向中的①和②指的是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17.(2019江苏苏州一模,30)(12分)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的矮生突变体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图1图2图3(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 的长度来计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 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以减小误差。 (2)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有 作用,正常南瓜茎的伸长对 的作用更敏感。 (3)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 (填“能”或“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属于 突变体。 (4)从图3显示的结果看,可推测两种南瓜茎中无论赤霉素还是生长素的含量都 ,该结果 (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推测。 答案 (1)处理前后(2分) 平均值 (2)促进伸长 生长素 (3)不能 激素不敏感型 (4)无显著差异(类似)(2分) 支持解析 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1)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处理前后的长度,其差值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平均值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以减小误差。(2)由图2随着赤霉素浓度增大,正常南瓜的茎伸长,可知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由图1可知,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正常的南瓜茎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正常的南瓜茎的生长,正常南瓜茎的伸长对生长素的作用更敏感。(3)从图1、2可知,两种激素浓度升高,矮生南瓜的茎都不伸长,故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缺少赤霉素和生长激素,而是不能接受到激素的刺激,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4)从图3显示的结果看,两种南瓜茎中无论赤霉素还是生长素的含量与正常植株比都无显著差异,该结果支持上述推测。指点迷津 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是指不能合成相关激素,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是指激素合成正常,而器官不能接受激素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