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生物(山东版)一轮总复习专题16神经调节—模拟(有解析)
ID:43066 2021-10-16 1 3.00元 14页 733.58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4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专题16 神经调节【5年高考】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2017海南单科,15,2分)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答案 D 2.(2017浙江11月选考,18,2分)运动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属于神经末梢B.该神经元有多个轴突和多个树突C.该神经元位于膝反射的反射中枢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负电波(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播(导)答案 D 考点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3.(2018天津理综,1,6分)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不受激素影响C.不存在信息传递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答案 A 考点三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4.(2020山东,7,2分)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答案 A 5.(2020江苏单科,13,2分)如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答案 A 6.(2019江苏单科,8,2分)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D.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答案 D 7.(2018课标全国Ⅲ,3,6分)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答案 D 8.(2018江苏单科,11,2分)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答案 C 9.(2017海南单科,13,2分)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答案 A 10.(2016课标全国Ⅰ,4,6分)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答案 B  11.(2020天津,14,12分)神经细胞间的突触联系往往非常复杂。如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据图回答:(1)当BC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甲膜内的    释放谷氨酸,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使GC兴奋,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Ca2+通道开放,使BC释放的谷氨酸    (增加/减少),最终导致GC兴奋性降低。 (2)GC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还能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AC中甘氨酸的释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    (升高/降低),进而导致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AC与BC间突触的突触前膜为    膜。 (3)上述    调节机制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过程与细胞膜的                    两种功能密切相关。 (4)正常情况下,不会成为内环境成分的是    (多选)。 A.谷氨酸B.内源性大麻素C.甘氨酸受体D.Ca2+通道答案 (1)突触小泡 减少 (2)降低 丙 (3)负反馈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CD12.(2018海南单科,27,8分)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                    。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                         。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    (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                。 答案 (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考点四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3.(2020浙江7月选考,16,2分)人的一侧大脑皮层外侧面示意图如下,图中甲、乙、丙和丁表示部位。某人的右腿突然不能运动,经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右腿无力。推测该患者大脑皮层的受损部位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B.乙C.丙D.丁答案 A 14.(2020浙江7月选考,20,2分)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C.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等调节活动D.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答案 B 15.(2019北京理综,2,6分)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答案 B 16.(2019课标全国Ⅰ,30,8分)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      。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    ,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 (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教师专用题组]【5年高考】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2019海南单科,15,2分)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 答案 D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反应,D错误。2.(2014海南单科,15,2分)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答案 C 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冲动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3.(2014四川理综,8,11分)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1)图示反射弧中,a是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 答案 (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解析 (1)依据a所在的神经纤维上有神经节可知,a为传入神经,神经纤维兴奋时,由于Na+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当兴奋到达c处即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所以此过程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包括痛觉、热觉、冷觉等;内脏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3)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4)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4.(2014浙江理综,31,12分)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请回答:(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答案 (12分)(1)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思路预测结果结果的原因分析①是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②否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故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③是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④否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坐骨神经上测不到电位变化(2)⑤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解析 (1)①屈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该蛙屈反射的反射弧完整,可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②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故该蛙左后肢趾端受刺激在先,屈腿反应在后。③腓肠肌肌细胞接受刺激后,可产生兴奋,引起肌肉收缩。④神经肌肉接点类似突触结构,兴奋不能由腓肠肌肌细胞逆向传递到坐骨神经。(2)可破坏该蛙脊髓,刺激右后肢趾端,观察屈反射是否发生来验证屈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因步骤③已破坏了左后肢,故步骤⑤需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考点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5.(2014安徽理综,6,6分)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 C 由题干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以促进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C正确;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故与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不同,D错误。6.(2011海南单科,9,2分)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答案 D A为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无高级神经中枢参与;B和C均为仅由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活动;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说明排尿反射是由低级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但无意识的人不能控制而有意识的人能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故D正确。考点三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7.(2013大纲全国,1,6分)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兴奋部位传至未兴奋部位即由兴奋部位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兴奋在神经元间是以神经递质(化学信号)形式单向传递的。8.(2012海南单科,15,2分)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产生的机理、兴奋传导的机制等方面的知识。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多个突触,A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神经细胞内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9.(2011浙江理综,3,6分)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答案 C 在神经纤维膜上有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当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离子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流入膜内(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a~c段)。但在很短的时期内钠离子通道又重新关闭,钾离子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流出膜外(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的状态(c~e段)。故C项正确。10.(2020浙江7月选考,30,10分)欲研究生理溶液中K+浓度升高对蛙坐骨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影响和Na+浓度升高对其动作电位的影响。请完善以下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要求与说明:已知蛙坐骨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70mV,兴奋时动作电位从去极化到反极化达+30mV。测量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变化。K+、N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1)完善实验思路:组1:将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溶液a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和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并记录。组2:                                    。 组3: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Na+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d、e中,测定其刺激后的动作电位,并记录。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以柱形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3)分析与讨论:①简要解释组3的实验结果:                                          。 ②用放射性同位素24Na+注入静息的神经细胞内,不久在生理溶液中测量到放射性,24Na+的这种转运方式属于     。用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处理神经细胞,会使24Na+外流量    。 ③刺激脊蛙的坐骨神经,除了在反射中枢测量到动作电位外,还观察到腓肠肌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含有      神经。 答案 (1)将神经纤维分别置于K+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b、c中,测定其静息电位,并记录(2)溶液K+、Na+浓度升高对膜电位影响示意图(3)①细胞外Na+浓度提高,膜内外的浓度差增大,兴奋时,Na+通过Na+通道内流加快,导致动作电位增大 ②主动转运 减少 ③传入和传出解析 (1)由该实验的目的可知,需以不同K+浓度的生理溶液和不同Na+浓度的生理溶液为实验变量,对比不同K+浓度的生理溶液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不同Na+浓度的生理溶液中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动作电位。组1为在适宜的生理溶液中,测定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和刺激后的动作电位;组3为测定Na+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中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动作电位,推测组2应为测定K+浓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2)因静息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提高生理溶液中的K+浓度,膜内外K+浓度差减小,K+通过K+通道外流减慢,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故随生理溶液a、b、c中K+浓度依次增大,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依次减小。Na+通过Na+通道内流形成动作电位,随a、d、e生理溶液中Na+浓度依次增大,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加快,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依次增大。(3)①随细胞外Na+浓度提高,膜内外的Na+浓度差增大,兴奋时,Na+通过Na+通道内流加快,使动作电位增大。②细胞外Na+浓度远高于细胞内,细胞内24Na+出现在细胞外,说明Na+逆浓度梯度运出细胞,其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转运,该运输方式需载体和能量,抑制酶活性的药物处理神经细胞可影响其呼吸作用产生能量,进而影响主动转运过程,使24Na+外流量减少。③刺激脊蛙的坐骨神经,反射中枢测量到动作电位,说明受刺激部位为传入神经,还观察到腓肠肌收缩,说明坐骨神经中还有传出神经。考点四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1.(2018浙江4月选考,27,2分)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答案 A 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A正确;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面部运动出现功能障碍,B错误;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向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C错误;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D错误。12.(2013四川理综,9,12分)瘦素是动物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接受到瘦素信号后,机体能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摄食行为。 (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    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    。 (2)组成瘦素的基本单位是    。在核糖体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必须通过          进行加工和运输才能分泌到细胞外,随    运送到全身各处。下丘脑中的靶细胞通过          来识别瘦素。 (3)现有两类患肥胖症的小鼠,A类小鼠肥胖是瘦素受体基因缺陷所致,B类小鼠肥胖原因未知。分析以下实验:组别处理措施正常饲喂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结果1正常小鼠与A小鼠连体共生正常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A小鼠无变化2正常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正常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略微减少3A小鼠与B小鼠连体共生A小鼠无变化,B小鼠摄食量明显减少(注:连体共生即通过手术使两只小鼠的血液循环贯通)①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连体前A小鼠体内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    ,B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②为排除手术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可增设一组处理措施为            的对照实验。 答案 (12分)(1)储能(1分) 更少(1分)(2)氨基酸(1分) 内质网、高尔基体(2分) 血液(1分)细胞膜上的受体(1分)(3)①高(2分) 不能正常产生瘦素(2分)②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1分)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子组成、体液调节的特点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等知识。(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与糖类相比,C、H元素所占比例大,O元素所占比例小。(2)瘦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在核糖体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只有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才能被分泌到细胞外。瘦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有瘦素作用的靶细胞上才有相应的受体识别瘦素。(3)题干中提到机体脂肪储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A类小鼠因瘦素受体基因缺陷导致肥胖,A类小鼠体内的瘦素含量应较正常鼠高。分析组别2、3结果得知B类小鼠因不能正常产生瘦素导致肥胖。为排除连体共生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增设两只正常小鼠连体共生的对照实验。【3年模拟】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1.(2021届山东济南章丘一中月考,3)如图分别是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和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由细胞体、长的树突、短的轴突等部分构成B.只要刺激神经元,神经元均能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C.③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构成D.完整的反射弧都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答案 C 2.(2021届山东日照二联,13)当体表痛和内脏痛共用一个中间神经元时(如图),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体表,但由于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的信息,常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b、c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在牵涉痛形成过程中a没有发生兴奋C.牵涉痛产生过程中兴奋在ab之间双向传递D.牵涉痛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答案 B 3.(2021届山东潍坊期中,4)将枪乌贼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外液)中来研究兴奋的传导。图1中①②③④表示神经纤维膜上的位点,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1图2A.刺激①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兴奋传导到②时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如图2所示C.若增加培养液中Na+的浓度,电流计指针偏转幅度会减小D.若将阻断Na+通道的麻醉剂放在④处,电流计的测量结果不变答案 B 4.(2020山东青岛实验高级中学一轮摸底,9)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强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如图为刺激强度与膜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刺激位点就会出现大量钠离子内流现象B.图中曲线峰值表示动作电位,该峰值大小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C.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膜外电位由负电位转变成正电位D.神经细胞兴奋部位的Na+内流需要消耗能量答案 C 5.(2021届山东潍坊期中,6)乙酰胆碱(Ach)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出现脱敏现象,其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对该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状态①下图示离子通道关闭,但仍有离子进出该细胞B.Ach与位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Na+主动运输到细胞内,细胞进入状态②C.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也会导致状态③的发生D.脱敏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过度或过强的刺激答案 B 6.(2020山东烟台一模,10)如图是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引起甲神经元膜上Ca2+通道打开的原因是膜电位变化B.若适度增加细胞外液Na+浓度,甲神经元兴奋时,乙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C.若图中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抑制D.若对甲神经元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答案 D 7.(2021届山东师大附中,3)如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仅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B.乙表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D.实验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答案 D 8.(2020山东临朐模拟,14)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虚线内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在神经纤维膜上d、e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分别刺激F点和G点能使电流计发生相同的偏转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无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答案 B 9.(2021届山东枣庄三中月考,8)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参与奖赏、学习、情绪等大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后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蛋白的协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C.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D.可卡因阻碍多巴胺回收,使大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答案 A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0.(2021届山东多校二联,20)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研究表明,当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发生改变时,静息电位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动作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轴突内外的Na+浓度有关B.神经元轴突外Na+内流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行的,需要消耗能量C.若要测定神经元的静息电位,需要将电极两端置于膜外D.枪乌贼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答案 BCD 11.(2021届山东枣庄八中月考,17)电刺激突触后,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电刺激的部位是突触前的神经元B.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C.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阴离子内流D.刺激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答案 CD 12.(2021届山东泰安肥城期中,17)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若刺激b处,在a、c、d处只有d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B.若刺激b处,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C.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Ca2+内流减少D.刺激a点也能引起缩腮反射 答案 BD 13.(2021届山东枣庄三中月考,23)以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实验,支配脊蛙右后肢的传出神经保持完整,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针刺脊蛙右后肢趾部可观察到右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后肢趾部的皮肤中B.脊蛙只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不能完成条件反射C.剪断后立即刺激A端,不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D.剪断后立即刺激B端,不能在传入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答案 ABD 14.(2021届山东济南一中期中,25)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图1所示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同强度的电刺激进行实验:Ⅰ、单次电刺激B,Ⅱ、连续电刺激B,Ⅲ、单次电刺激C,用微电极分别记录神经元A的电位变化表现如图2(注:阈电位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图1图2A.静息电位的数值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B.由Ⅰ可知,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C.由Ⅱ可知,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D.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B释放神经递质的量不足有关答案 ABC 三、非选择题(共17分)15.(2021届山东六校联考,22)(9分)大鼠神经元单独培养时,其轴突侧支返回细胞体,形成自突触(图1)。电刺激这些形成了自突触的神经元细胞体引起兴奋,测定细胞体上某点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部分神经元电位变化为曲线①,其余神经元为曲线②。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所有神经元后,再进行相同刺激,测定结果为曲线③。图1 图2(1)神经元产生和维持-68mV膜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此时膜内的K+浓度比膜外的    (填“高”或“低”)。 (2)细胞体受刺激后,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    ,此时的膜电位表现为    。若提高培养液中的相应离子浓度,该电位将    。 (3)曲线①的a峰形成的原因是  。 (4)由图2可知,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    (“阳”或“阴”)离子内流。发生曲线②变化的神经元自突触处    (“有”或“没有”)谷氨酸受体。 答案 (1)K+外流 高 (2)Na+内流 外负内正 增大 (3)兴奋沿轴突侧支传导,经突触结构,引发细胞体产生新的神经冲动,产生第二个峰值(a峰) (4)阳 有16.(2020山东济宁一模,23)(8分)延髓主要调节内脏活动。如图为动脉压力反射示意图,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反之,则心率加快,血压回升。该过程对动脉血压的快速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动脉压力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     ,一般来说,反射弧中神经中枢的功能是                。 (2)心脏离体实验中,电刺激副交感神经或用乙酰胆碱溶液灌注心脏都会引起心率减慢,而上述实验现象均能被乙酰胆碱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终止,以上实验说明了在电刺激下                                  。 (3)像心脏一样,人体许多内脏器官也同时接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请从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两个方面说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同器官产生了不同效应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延髓 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2)副交感神经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 (3)两种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效应器细胞膜上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种类不同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高考生物(山东版)一轮总复习专题16神经调节—模拟(有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