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3套(含答案解析)
ID:42060 2021-10-14 1 8.00元 32页 434.07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22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8.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1(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其最主要的理由应该是(  )A.推翻了帝制B.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C.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D.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2.1922—1926年,江苏省有5家新面粉厂成立,而倒闭者则达7家;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东北的面粉厂则由原先的近30家减至十几家。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B.北伐战争兴起,政治局势动荡不安C.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D.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3.据孙中山回忆,1900年以前他所到之处,“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根本转变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C.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效果D.民众认可清政府的统治4.立宪派之所以对清末新政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是因为(  )A.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B.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C.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D.立宪派在资政院中缺少席位5.“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是民国成立后在以下哪个方面的表现(  )A.思想潮流的演进B.社会生活的变迁C.科技文化的发展D.新式教育的发端6.“第32页共32页 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C.新文化运动倡导者D.无产阶级革命派7.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推动了思想解放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D.传播西方思想8.“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一历史性判断应主要基于孙中山(  )①创立了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理论 ③把武昌起义作为革命的开端 ④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A.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B.中央集权开始瓦解C.新式社团代行行政职能D.政党政治初显雏形10.1918年,《新青年》用白话文出版。《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新潮》《觉悟》等数百种刊物也采用了白话文。上述现象(  )A.表明了近代刊物的成熟B.反映了民众素质的提高C.瓦解了封建思想的统治D.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11.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12.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第32页共32页 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13.《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道,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14.下面为《钦定宪法大纲》的部分内容,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有(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选举用投票之法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①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 ②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③规定主权在民,人民一律平等 ④承认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5.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  )A.“以工代战”B.文明出征C.不参与战务D.民间自发16.《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第32页共32页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根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32页共32页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要……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二 肯定与否定“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第32页共32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成功与局限君主专制政体 社会生活 民主共和民族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2)材料一、二中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五个词语以“成功与局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100字左右。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1912年简介1月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3月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3月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3月颁布《大总统通令开放蛋户(水上居民)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3月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3月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第32页共32页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解析】本题是考查辛亥革命的积极之处,是考查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四个选项均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但是最主要的理由只能是推翻了帝制,其实辛亥革命最主要的目标也是推翻帝制。2.A【解析】据材料中“1922—1926年”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官僚资本主义出现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一直存在的问题,不是造成材料中局面的主要原因。3.D第32页共32页 【解析】材料中“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说明革命派在当时受到排斥,民众仍然认可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正确。4.C5.B6.C7.A【解析】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不但没有获得多少维护清政府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即清末新政推动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这为清朝灭亡造就了基础,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故A项正确。B、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清末新政加重了清王朝的危机,排除C项。8.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从此中国革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①正确;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中国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②正确;1894年孙中山创办兴中会是其革命的开端,而不是“武昌起义”,③错误;1912年3月为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正确。故选B项。9.A【解析】县级以下的基层管理并不意味着中央集权的瓦解,故B项错误;这些新式社团只是参与而非代行行政职能,故C项错误;同样,这些新式社团也并非都是政党组织且其参与的都仅是地方基层自治,“政党政治初显雏形”的表述显然属于程度失当,故D项错误。10.D第32页共32页 【解析】题干材料“《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新潮》《觉悟》等数百种刊物也采用了白话文”说明白话文使用广泛。结合所学可知,白话文的使用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故选D项;使用白话文不能表明近代刊物成熟,A项错误;刊物使用白话文不能反映民众素质提高,B项错误;使用白话文对封建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瓦解其统治地位,C项错误。11.A【解析】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A项正确,D项错误。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12.B【解析】该学者认为张三李四为同时人,却用古典来做古文,“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根据时间“20世纪初”可知,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该学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13.B【解析】从材料“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以看出这场革命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民权,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群众基础的相关内容,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A项错误;仅从《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不能判断辛亥革命获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这场革命的反封建性质,但没有体现出其反帝,D项错误。14.D【解析】材料中《钦定宪法大纲》有“一次内阁不得解散两次国会”的条例,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规定了实行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两者都采用内阁制的组织形式,都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故①②正确;材料中规定了臣民的部分权利,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规定了公民的部分权利,由此可知两者都承认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故④正确;材料规定“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说明《钦定宪法大纲》维护了君主制,故③错误。故选D项。15.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一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工去做战争中的后勤保障,“以工代战”支援一战,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文明出征,排除B项;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等也是参与战务的,排除C项;中国参战是政府行为,而非民间自发,排除D项。第32页共32页 16.A【解析】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故A项正确。当时世界历史已向社会主义迈进,故排除B项;C项是一个外部因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问题:变革政治体制(或变官制)。建议: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2)旗帜:民主与科学。作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3)历程:器物——制度——思想。认识: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逐渐近代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得出是变革官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得出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旗帜是民主与科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闹了多少事……可以救治……一切的黑暗”得出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得出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逐渐近代化。18.(1)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2)从改良到革命。(3)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等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其维新之政”与材料二中的“革命为唯一法门”归纳。第(3)问,由材料三“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未能获一……政党故也”“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以政权让渡于彼”等分析失败原因。第32页共32页 19.(1)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3)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但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言之成理即可)20.(1)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符合时代潮流,贯彻了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立法与反封建革命相联系。(2)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可从法律涉及的领域和民主、反封建的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结合法令内容一一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如“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体现了平等自由精神;“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等。【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2第32页共32页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下图中①②分别为(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2.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第一个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C.领导辛亥革命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最先发动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3.下面是清末漫画《官场之活剧(廿三)捕风捉影》,它表明(  )A.革命成为时代潮流B.青年学生成为革命主力C.清廷统治岌岌可危D.革命党人广泛发动群众第32页共32页 4.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5.下列关于清末新政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目的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②内容与“百日维新”有一致之处 ③要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④新政扩大和加深了社会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根源是(  )A.军阀拥有武装B.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C.各帝国主义国家扶植军阀混战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7.“府院之争”的双方是(  )A.段祺瑞与黎元洪B.段祺瑞与张作霖C.张勋与溥仪D.张勋与冯国璋8.1917年,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中国政府(  )①向德、奥宣战,加入一战协约国一方 ②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 ③撤销日本领事裁判权 ④派遣华工前往欧洲前线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到1912年3月,几百个社团,几十个党派群起纷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全国报纸总数达5000种,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不仅拥袁的报刊,而且制袁反袁的报刊也都可以公开出版发行,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马克思的学说,亦允许见诸报端或公开演讲宣传。这反映了(  )A.袁世凯实现假民主真独裁B.当时政治环境较为宽松C.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主流思想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10.“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第32页共32页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11.如果注意看一下那时候的报纸,就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西式礼帽是文明帽,手杖是文明棍,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话剧是文明戏,我们的京剧叫旧戏。凡是西洋的东西都意味着文明,这种情况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B.戊戌变法时C.辛亥革命后D.改革开放后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割辫表明了坚持改良主义的立场B.黎元洪割辫体现了其人坚持革命的倾向C.袁世凯割辫反映其内心支持民主共和D.三人割辫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13.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一和图二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第32页共32页 15.孙中山晚年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据此他认为(  )A.外国势力的干涉导致护法失败B.军阀割据阻碍了政治民主的进程C.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民主进程D.不平等条约体系影响国家的发展16.《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面表格中相应的位置。因袭规抚(汲取)创获民族主义①________—②________民权主义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第32页共32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商会简明章程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商人通例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公司律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奖给商勋章程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第32页共32页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19.习近平同志强调,知识分子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材料二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胡适自传》材料三 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孙中山全集》(1)“是书”指的是哪本书?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2)谁将《天演论》翻译介绍到中国?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的只是“优胜劣败”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天演论》对当时的中国起了什么作用?(3)孙中山认为“国民革命”与“英雄革命”的区别是什么?他的哪一思想体现了“国民革命”的内涵?20.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32页共32页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1)材料一中作者所说的“旧道德之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之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第32页共32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湖北军政府成立于武昌起义后,与材料时间轴不符,故A项错误;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黄花岗起义爆发于1911年4月,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清帝退位于1912年2月,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轴,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与②不符,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间与①不符,故D项错误。2.C【解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目标的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所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故答案选择C项。3.C【解析】题干未提及革命运动得到社会广泛支持,故A项错误;青年学生成为革命主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中清政府官员蒙着双眼去抓学生,真正的革命党却没有被抓,表明清政府腐败无能,故C项正确;题干未反映革命党人对群众的广泛动员,且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错误。4.C【解析】前者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当时维新变法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遭到社会舆论的抨击;后者则是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后,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民众已经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得到社会舆论的同情,故选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项;改良道路指1898年戊戌变法,排除B项;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排除D项。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的内容有一致之处,且新政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从实施效果上看,大量增加捐税,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加深了社会矛盾,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C项。第32页共32页 6.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在华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故D项正确。7.A8.B9.B【解析】在诸多的报刊中有一些是拥护袁世凯的,说明当时有一些人没有看清楚袁世凯假民主真独裁的本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之后,由于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出现了众多的社团和党派,他们创办报刊,评说时政,进行公开性的政治性演说,故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有一些报刊拥护袁世凯充分说明有一些人还是主张帝制的,并不能够说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10.C【解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新文化运动。11.C【解析】“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凡是西洋的东西都意味着文明”表明当时中国对西方文明已经产生广泛的认可,并且出现生活习俗的西方化,甚至出现全盘接受西方文明的特点,这种状况只可能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洋务运动时主张“中体西用”,不会出现生活习俗西化;戊戌变法时西方民主思想虽然有所传播,但变法失败,且缺少一定的群众基础,没有出现习俗西化,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思想得到较大解放,政府也进行生活习俗变革,因此C项正确;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对西方文明的全盘认可和接受,D项错误。第32页共32页 12.D【解析】辛亥革命时期的割辫体现出的是革命的精神,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割辫都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D项正确。孙中山割辫表明了革命的立场,A项错误;根据材料“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可知,黎元洪割辫子是处于逼迫下的无奈之举,排除B项;袁世凯想要称帝、独裁,割辫是欺骗革命的需要,C项错误。13.C【解析】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已经成功,广告“专制与共和之过渡”不可能成为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①错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②错误;商人广告中“人造自来血”的功能由“救廿世纪贫血症之良药”到“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的变化,折射出营销策略与武昌起义前后的时局巨变相关,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④正确。故选C项。14.B【解析】材料中,“艾罗补脑汁”广告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等,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15.B【解析】材料“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说明军阀割据不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护法失败主要是因为军阀之间相互勾结破坏导致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民主进程的阻碍,排除C项;材料与不平等条约体系无关,排除D项。16.A【解析】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故A项正确。当时世界历史已向社会主义迈进,故排除B项;C项是一个外部因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2)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因袭、规抚和创获三个层次,第32页共32页 对三民主义进行分层解读。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青年时期游历欧美日等,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历对其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影响。18.(1)广泛组织商会;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2)否定了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动摇了传统义利观;突破了旧式商业组织的束缚。【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设立商务总会”“设商务分会”可知,广泛组织商会;根据公司律规定“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可知,制定商律,保护商人开办公司的各项权益;根据“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可知,对商人授予商勋和爵位。第(2)问,可从商人地位、传统义利观、旧式商业组织的变化等方面分析。19.(1)《海国图志》。影响: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帮助人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2)严复。民族危机严重,迫切需要救亡图存。促使民众思想解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3)英雄革命:推翻民族压迫。国民革命:除了推翻民族压迫,还要变革国体民生;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三民主义。20.(1)“旧道德之观念”指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思想来源: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启蒙思想)等。(2)阶段: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原因: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知识分子的作用。(3)存在的问题: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原因: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伦理问题”可知,国人觉悟经历了“学术”“政治”和“伦理”三个阶段。第二小问,可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等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欧洲黑暗”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第32页共32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3(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呈现“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继洋务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都(  )A.受到政府政策的推动B.由国际环境变化决定C.促进了政治体制的转变D.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2.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B.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3.“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是民国成立后在以下哪个方面的表现(  )A.思想潮流的演进B.社会生活的变迁C.科技文化的发展D.新式教育的发端4.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B.《新青年》C.《民报》D.《申报》5.“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C.新文化运动倡导者D.无产阶级革命派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签字才能生效。其直接目的在于(  )A.牵制总统权力B.防止内阁专权C.维护共和体制D.维护法律尊严第32页共32页 7.“中日民四条约”是依据“二十一条”经过多次谈判确定的最终修正案,内容包括《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其附件与《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及其附件。该条约签于(  )A.1912年B.1914年C.1915年D.1916年8.“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一历史性判断应主要基于孙中山(  )①创立了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理论 ③把武昌起义作为革命的开端 ④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人类精神和文化至少经历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第二次以启蒙运动为标志,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在这“两次伟大的觉醒”中,中国的代表人物有(  )①孔子 ②徐光启 ③黄宗羲 ④陈独秀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10.武昌起义爆发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向袁世凯作出了妥协。这一妥协(  )A.加速清朝统治覆灭B.加快中国独立步伐C.巩固民主共和政体D.推进近代化进程11.“□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其中□处应该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12.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13.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  )A.实现了社会上移风易俗B.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第32页共32页 D.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14.1913年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政权查禁报刊,全国报刊由1912年的500家减少到139家,而同时期《孔教会杂表》《孔圣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控制舆论为复辟造势B.舆论自由被破坏C.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D.“尊孔复古”是时代所趋1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强大武力作为后盾B.违背社会进步潮流C.失去帝国主义的支持D.民主革命派的反对16.孙中山晚年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据此他认为(  )A.外国势力的干涉导致护法失败B.军阀割据阻碍了政治民主的进程C.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民主进程D.不平等条约体系影响国家的发展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以下为1912年5月孙中山与香港《士蔑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访员曰: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孙曰: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18.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32页共32页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根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八九年间,又有人创新文学之论,谓著书宜即用现在的口语。于是白话文大为风行。此事于教育亦是很有利的。但其功用还不止此。因为文学思想,本是人人所同具。但是向来民众所怀抱的感想,因限于工具,无从发表,而埋没掉的很多。从白话文风行以来,此弊亦可渐渐革除了”。——吕思勉《中国通史》第32页共32页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白话文成为时尚,部分教科书改为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白话文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代表着进步和未来,是新文化的标志。大量白话文教科书的产生,是民国时期教科书走向成熟的标志”。而学者们还编写了很多书信,如1920年的《白话书信》,就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包括男女(同学)平等、婚恋自由、个人主义等等。——摘编自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有人创新文学之论”的内容及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的关系。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1912年简介1月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3月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3月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3月颁布《大总统通令开放蛋户(水上居民)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3月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3月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第32页共32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解析】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开展的自救运动,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得益于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故A项符合题意。2.B3.B4.B5.C6.A第32页共32页 【解析】材料“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发布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签字才能生效”体现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责任内阁制的内容,其直接目的在于防止总统独裁,故选A项。7.C8.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从此中国革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①正确;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中国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②正确;1894年孙中山创办兴中会是其革命的开端,而不是“武昌起义”,③错误;1912年3月为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正确。故选B项。9.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要注意题干的时间,在这“两次伟大的觉醒”中,中国的代表人物有①孔子④陈独秀。徐光启和黄宗羲都是明朝时期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10.A【解析】武昌起义爆发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向袁世凯作出了妥协,孙中山以“推翻清帝,实行共和”为条件让位给袁世凯,加速了清朝统治覆灭,故选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夸大了这一妥协的作用,排除。11.D【解析】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选项D符合题意。12.D【解析】1903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间,第32页共32页 作为官方文件的《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这些新名词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民主革命思潮高涨,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的社会现实。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而维护清朝统治,D项正确。此时社会上传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3.D【解析】材料“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士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说明是辛亥革命时期,此时剪辫子是与清政府的决裂,具有革命的政治色彩,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迁,不是实现了社会上移风易俗,故A项错误;剪辫子这一举措并不能破除封建守旧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人人平等的观念,故C项错误。14.A【解析】袁世凯政权查禁报刊,同时期《孔教会杂表》《孔圣志》等“应运而起”,说明袁世凯控制全国舆论,宣传孔孟思想,为其复辟帝制造势,故选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尊孔复古”是逆流,排除D项。15.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再次推行封建专制,不得人心,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最终失败,故B项正确。袁世凯有北洋军阀作为武力后盾,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紧密配合袁世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16.B【解析】材料“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说明军阀割据不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护法失败主要是因为军阀之间相互勾结破坏导致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民主进程的阻碍,排除C项;材料与不平等条约体系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建立共和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追求,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早日结束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共和,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让位于袁世凯,反映了孙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质。民主共和是历史的潮流,袁世凯为了篡夺革命果实,实行假共和真专制。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本来面目认识不清,这体现出孙中山的政治局限性。【解析】本题可从孙中山为追求民主共和而让出总统之位的高尚品质方面和未看清袁世凯假共和、真专制的本来面目的局限性等方面分析作答。第32页共32页 18.(1)问题:变革政治体制(或变官制)。建议: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2)旗帜:民主与科学。作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3)历程:器物——制度——思想。认识:传统文化受到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逐渐近代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得出是变革官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得出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实行君主立宪。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旗帜是民主与科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闹了多少事……可以救治……一切的黑暗”得出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得出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逐渐近代化。19.(1)内容:用口语书写,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主要原因:民国初年,专制和愚昧束缚着国民的头脑,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想要以民主和科学来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便不得不采用新文学。(2)新文化运动本身也是一场以白话文为武器的文学革命。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而白话文也有助于教育的普及,进而促进民主、平等等新道德的产生,从根本上有利于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展开和深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创新文学之论,谓著书宜即用现在的口语”可以得出用口语书写,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向来民众所怀抱的感想,因限于工具,无从发表,而埋没掉的很多”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部分教科书改为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1920年的《白话书信》,就展现了国民新的伦理精神和规范”等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20.(1)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符合时代潮流,贯彻了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立法与反封建革命相联系。(2)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任答三点)第32页共32页 【解析】第(1)问,可从法律涉及的领域和民主、反封建的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结合法令内容一一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如“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体现了平等自由精神;“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等。第32页共32页
同类资料
更多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3套(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