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四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与答题模板汇编(实用,必备!)
ID:41703 2021-10-13 1 18.00元 107页 655.97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97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18.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四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与答题模板汇编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一、商品和货币核心考点客观题主观题商品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与使用价值。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的天然尺度,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了其交换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表现为商品的品质和功能。为什么重视品质?国家:(1)市场具有自发性,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有利于弥补市场不足,规范市场秩序。(2)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3)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4)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企业:(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重视商品质量,有利于顺利把商品卖出去,实现商品价值,完成“惊险一跃”;(2)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3)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货币本质货币一般指的是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银贵金属。货币,也是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职能及考查形式货币职能考查形式价值尺度日常生活中的商品标价流通手段钱货两清的消费支付手段信用卡消费或预售等赊销赊购、工资和地租贮藏手段收藏金银纪念币世界货币在国外购买商品(无论是中国产的还是外国产的)流通注意:商品流通是必须以货币为媒介的,不等同于商品交换。二、纸币核心考点客观题时政链接纸币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和发行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发行量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在纸币本位制下,纸币可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1.第107页共107页 特点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移动支付的出现,创新了交易方式,提升了交易效率,但并没有改变流通媒介;2.比较电子货币、数字货币、虚拟货币(1)电子货币(信用卡、电子支票等)≠虚拟货币(比特币、游戏币等)→虚拟货币是特殊商品。(2)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一种新兴的货币形式,数字货币≠虚拟货币,数字货币≠支付宝、微信。发行纸币发行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发行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实际发行的货币量超过了实际所需的货币量。货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国际上将CPI涨幅达到3%作为通货膨胀的警戒线)(2)具体表现是需求旺盛,物价全面持续的上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率上升,经济增速加快。但到了一定程度,物价上涨过快,严重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引发金融危机。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3)通货膨胀的实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4)解决通货膨胀的措施:从生产角度: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从需求角度: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上调存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货币发行量。(三率、货币发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1.经济新常态时期和疫情期间,为了保持经济稳中求进,国家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市场信号和经济增速灵活微调,例如2020实施的定向降准和逆回购都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减少,适度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从而实现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稳步增长的目的)。2021年为缓解通胀压力,适当降低财政赤字率,银行信贷也适当收紧。第107页共107页 三、外汇核心考点客观题主观题时政链接外汇判断100单位外币兑换的人民币数量增加,则外币汇率上升一、关于进出口、中美贸易战的主观题要点:1、当美元贬值时我国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企业进口成本下降,产品价格优势更加明显,消费需求增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当我国对某些进口商品减免或取消关税时(或进博会的召开),有利于增加进口。消费:对进口类型企业和海淘的消费者有利,降低购买成本,产品的多样化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的需求。生产:(微观)对本国企业会产生竞争压力,促进其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提质增效,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宏观)有利于缩小贸易顺差,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缓和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互利共赢。1、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意味着兑换的美元数额增加。(2019年美联储的连续降息,正是为了迫使人民币升值,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有利之处:增加我国的进口,丰富国内市场;有利于我国居民去美国旅游、留学和购物,增加对外投资;不利之处:减少出口,引进投资减少,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增加贸易逆差。第107页共107页 3、当美国实行贸易壁垒时,我国企业的做法:(1)提升实力:应该积极转型升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开拓市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拓宽国内外销售渠道;(3)走出去:可选择在海外建厂或选择海外并购与重组。2、中国开始发售以人民币来结算的石油期货以及中国与他国签订货币直接兑换的相关协定,有利于降低汇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外贸汇率风险,同时也推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影响汇率的因素根本因素——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和相对的通货膨胀率。直接因素——本币、外币的供求关系。如果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顺差,本国货币需求量增加,通常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若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需求量减少,通常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降。其他因素——利率水平、汇率政策、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及信息、心理、对比值的预期、投机等。通常一国经济状况良好、经济实力雄厚、国际收支状况良好,该国货币就坚挺,汇率就稳定;反之,则导致该国货币疲软、汇率波动。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意义(1)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如下:人民币国际化四、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及应对措施影响价格的因素稳定物价的措施时政链接根本因素价值决定价格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深化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价格监管体系,使价格灵活反映市场供求、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价格行为规范有序,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直接因素供求影响价格大力发展生产力,助推供给侧改革间接因素货币供应量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市场调节的缺陷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为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居民合理消费第107页共107页 2.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整个社会、部门和行业)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某企业、某厂商和某生产者)和个别劳动时间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x%后单位商品价值量=原单位价值量/(1+x%)3.价格变动的影响拓展:曲线类选择题专题总结1、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2、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⑴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下降。⑵价格影响供求:——价格影响“求”:①一般来说,价格上升,求减少;反之……。第107页共107页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求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求影响较大③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求增加,其互补品求减少;反之……——价格影响“供”:某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供给;反之……3、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4、生产与消费(供与求)5、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6、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的份额减少,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7、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8、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是国家履职的物质基础。但税率过高,税收太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影响财政收入。第107页共107页 一、重点突破——需求曲线(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1)需求曲线:一般规律:需求法则(同一商品):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2)需求曲线平移: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变动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平移;例如,国家对家电下乡产品进行财政补贴,从而导致家电需求量增多;(3)需求价格弹性曲线:需求弹性论(不同商品):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影响较大。所以线段CD2属于生活必需品曲线,线段AD1属于高档耐用品曲线互为替代品(4)需求交叉弹性曲线:需求相关论(相关商品):互为替代品的需求曲线:商品的价格与其互为替代品需求量呈现同方向变动;互补商品的需求曲线:商品的价格与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呈现反方向变动。互为互补品二、重点突破——供给曲线(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第107页共107页 调节生产规模。(1)供给曲线:一般规律:供给法则(同一商品):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生产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供给量;相反,则减少对该商品的供给量。(价格与供给量正方向变动)(2)供给曲线平移: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变动引起该商品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平移;如技术改造、产品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知识拓展1】均衡价格、支持价格、限制价格经济图像含义支持价格均衡价格限制价格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扶持某一行业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一般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图中P1)支持价格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被称为市场的均衡。这两条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图中P0)限制价格也称最高价格,是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而规定的最高价格,一般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图中P2)限制价格属于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五.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第107页共107页 拓展应用:关于消费的高频考点1.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品转型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发挥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就业,增加当前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就业,提高未来收入预期;完善分配方式,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刺激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贯彻共享的新发展理念。3.物价影响消费: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财政和货币政策)和法律手段(经济立法和司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市场监管),稳定物价。具体表现为:(1)通过减税降费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提质增效,降本增效,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实现供需平衡——稳定物价——优化消费结构,提高人民的消费质量和生活质量。(2)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打击垄断、哄抬物价、恶意炒作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稳定物价。——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3)降低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物价——提高消费水平4、消费观念影响消费水平:消费观念与新发展理念———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有利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第107页共107页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一、生产与消费(主观题)1.生产与消费辨证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生产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强国战略等)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推动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出现)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2.供给侧改革的措施(常规考点)::国家在推进需求侧改革的同时,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提质增效、降本增效;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中高端产业。3.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是决定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4.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发展生产力:①经济:以经济建设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劳动者: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③科技:要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④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选择)第107页共107页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三个:①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第四课)②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七课)③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单元)考点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作用: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注意: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中是平等的。考点二生产资料公有制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2.构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3.公有制为主体的具体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第107页共107页 (1)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的相关知识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占支配地位。主要形式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要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实行国企混改的重大意义(1)国家角度:①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②激发国有经济活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③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所有制结构。④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⑤有利于调动生产要素参与社会生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企业角度:①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②拓宽国有企业融资渠道,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3)个人角度:①促进生产发展,扩大就业。②促进生产创新,提高个人消费水平。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收入来源多样化。(2)公有制经济中集体经济的相关知识地位和作用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意义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和产业化;不改变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的性质,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措施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第107页共107页 考点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非公有制经济:①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②地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③作用: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时政拓展:常结合民营经济(企业)、地摊经济、夜经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民间资本等热点考查(一)原因类:(国家为什么扶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等)必要性+重要性1.根本原因: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地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3.作用:一般表述:民营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从劳动者角度看,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2)从企业角度看,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力等)(3)从国家角度看,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生产力发展。(4)从分配角度看,有利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5)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从对外关系看,有利于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扩大商品出口。(二)措施类: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①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②放宽市场准入,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③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④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税收、信贷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⑤激发企业家精神,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升级;⑥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第107页共107页 拓展:非公有制经济自身:根据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变化,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经营与发展战略;利用好国家的支持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合规、合法、诚信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考点四关于所有制经济结构优化(1)表现: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农业等相关领域。(2)意义:①有利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竞争,激发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优化资源配置。②弥补相关领域的资金不足,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③有利于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④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三、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做题要灵活,不死记硬背)1.地位:①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②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是科技创新主体。2.措施:战略: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创新: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知识产权意识。诚信: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效率: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转方式,调结构:转变经营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供给侧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提质增效,降本增效。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和破产程序,增强风险意识,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环保:应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责任: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积极参与公益和慈善事业,推进第三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对外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维权: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第107页共107页 拓展: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意义①对企业自身: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销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②对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消费创造动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使消费者获得实惠。③对国家:推动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四、破除民营企业的三座大山的具体措施(选择题)市场的冰山: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融资的高山:1.(间接融资)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和优惠。实施定向降准---向市场上释放大量资金—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2.(直接融资)实施逆回购,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实施债转股等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转型的火山: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降费,加大财政支出。1.减税降费----企业的税负减轻----企业降本增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经济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2.通过适度增发国债,合理实施财政赤字,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投入和补贴-----鼓励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发挥民营企业扩大就业、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五、劳动与就业1.扩大就业的经济生活意义(1)从生产角度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2)从分配角度看:可以保证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3)从消费角度看: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4)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宏观调控增加就业的目标。2.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因:(1)劳动者的地位与作用——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3)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保证。拓展:劳动者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是互为前提的。第107页共107页 五、投资理财(储蓄、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一)优化投资结构1.储蓄特点:便捷的投资存款收益: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影响储蓄的因素:根本因素:收入;直接因素:利率间接因素:物价涨幅;其他投资方式是否合理;社会保障的完善程度和疫情的影响等。2.债券(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发行主体: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越大,收益越高)投资的方式中需还本付息的方式有储蓄和债券;国债的风险较低,但收益较储蓄高;3.股票--高风险高收益股票是由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收入:①股息和红利收入,来源于企业利润。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4.商业保险:不同于社会保险,能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只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关于企业融资直接融资: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商业信用等形式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因、措施(选择题)(1)原因: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2)措施:国家角度: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第107页共107页 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任务是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③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金融企业角度:①金融企业要调整经营战略,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②金融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推进金融产品和技术创新,加强科学管理等手段,降低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③金融企业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④融企业要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第107页共107页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个人的收入与分配一、我国的分配制度1.分配制度(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分配制度的内容(1)按劳分配为主体:必要性: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_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直接原因。重要性: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利: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调动市场主体的生产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土地流转、扩大投资需求、推动企业科学管理,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弊:增加收入同时也会扩大收入差距。分配方式的应用:1.小明在国企上班,工资加奖金津贴4000元/月-按劳分配2.妻子在外企上班,工资加奖金津贴4500元/月--劳动要素3.小明的父母在农村种果园,年收入50000元,在年底将土地承包给他人,明年年底可获得5000元。种地收入是按劳分配,出租土地的租金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进行分配4.小明的弟弟开了一家个体服装店,年收入50000元--劳动要素5.小明的门面房每月收租金1000元----土地要素第107页共107页 6.小明技术转让获得30000元,买股票当年获得分红18000元---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新增: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①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②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注意:居民收入除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还包括经营性收入(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4.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区别初次分配的主体是企业,以效率为主,兼顾公平。如国家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等都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保水平等。二、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原因(也可结合共享或实现共同富裕来考查)(1)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分配公平,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角度(3)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升全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分配与消费的关系角度(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维护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5)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角度(6)新发展理念: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新发展理念角度第107页共107页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根本措施:生产决定分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发展,增加收入)(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2)重要措施(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3)重要措施(再分配):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制度、转移支付等手段)(6)加强道德建设,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投入捐助慈善事业(4)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5)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区域、行业、部门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享理念)(6)加强道德建设,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投入捐助慈善事业,增加第三次分配。三、效率与公平1.关系: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又存在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2.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国家的收入与分配1.财政(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选择题)(2)财政如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加大对民生领域投入,例如社保、环保等)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积极的或稳健的)④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3)如何更好地发挥财政作用?第107页共107页 ①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引导经济转型升级。②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③维护财政资金支出的公平性,保证财政资金的公平投放。④根据经济形势,合理调节财政收支数量,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或合理调节国债发行规模,保持合理的财政赤字率)⑤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维护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⑥加大对公共设施、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税收税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对象增值额个人所得税率比例税率(基本税率为17%)超额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意义可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体现公平竞争。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4.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的行为。欠税: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第107页共107页 5.税收表现及作用税收表现税收作用通过税收与支出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通过调节税收,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通过调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环保税等税率,可以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降本增效。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调节出口退税调节我国出口及通过关税调节我国进口。提高对外开放水平6.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不同角色下公民应该怎么做?角色做法消费者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②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③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劳动者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②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成为创新型人才。投资人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储蓄存款、购买股票、购买债券、购买商业保险。纳税人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依法纳税。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第107页共107页 第四单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和市场。(一)市场调节:(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是利用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起作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2)市场调节的优点: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实现的。市场调节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二)规范市场秩序相关知识(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④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四)宏观调控:第107页共107页 1.含义: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2.必要性:弥补市场不足(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3.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法律手段(法律、法规、经济立法、经济司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制性的命令、规定和指示,市场监管),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拓展应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具体表现: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计划(经济发展计划或规划,如“十三五规划”);法律手段表现:经济立法、经济司法等;行政手段表现:市场监管,常见主体有食药监总局、保监会、证监会、环境部门等,常见措施有没收、罚款、停业整顿和销毁等。5.宏观调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生产:国家一般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通过对商品价格的调控,引导企业生产。同时通过行政命令和立法,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2)分配:再分配中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强化税收调节,防止两极分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3)交换: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媒介,国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控制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调节社会供求的关系。(4)消费:宏观调控对个人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调整消费税的形式实现。如提高白酒的消费税,提高奢侈品的消费税,降低小排量汽车的购置税,通过影响价格,引导消费趋向。(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6)对外开放:通过税收调节引导对外经济发展,优化进出口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二、国家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第107页共107页 角度具体理论1、市场对资源配置其决定性作用(无形的手)市场秩序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市场机制市场如何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价格、供求、竞争。市场调节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准确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家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技和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2、科学的宏观调控(有形手)调控手段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部编新教材表述)重要性宏观调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的公平正义。3、贯彻新发展理念①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发展的基点,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②协调。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③绿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④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⑤共享。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①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文明发展道路。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107页共107页 ⑤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国家竞争力。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5、制度完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体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时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换经济发展动能;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内经济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拓展应用:1.“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粮食安全;用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质增效,降本增效,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农民:从生产角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新型农民;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产品的结构,调整种植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分配角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改革,实现土地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使农民收入多元化;增加农业的财政补贴,如种粮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交换角度,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发展农村的电子商务,引导农民致富。从消费角度,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时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镇化建设;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第107页共107页 (1)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2)积极发展农村企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4)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紧缺难题。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角度具体理论1、经济全球化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载体跨国公司影响①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推动生产力发展,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②挑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了持续强大的推动。我国同一大批国家联动发展,使全球化经济发展更平衡。我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中国怎么做要把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抓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并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坚持独立自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2、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战略原则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动力开发合作。总述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对外贸易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第107页共107页 引进来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走出去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新平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3.为什么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意义)第107页共107页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民主的特点(★):最广泛: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作为中国公民,都平等地享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权力、权利和职能可以扩大吗?主体范围可以扩大吗)最真实和最管用: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应用:制度保障的表现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基本经济制度等;法律保障的表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物质保障的表现有国家为公民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提供相关费用等。3、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指选举或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即选举和被选举为人大代表的权利。选村长属于民主选举,但不是公民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体现。(2)公民行使监督权,是指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公民举报党员干部及监督村委会或居委会属于民主监督,但不是行使监督权。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4、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1)民主选举我国的选举方式从选民的角度看,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从候选人的角度看,分为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应用:县或区人大代表通过直接和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省或全国人大代表通过间接和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村长或民委会主任是通过直接和差额的方式产生;国家主席或国务院总理是通过间接选举和等额的方式产生。第107页共107页 注意:等额选举可以充分考虑候选人结构的合理性,但候选人的范围比较小。(2)民主决策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②专家咨询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④社会听证制度——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3)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我国的农村村民自治自治内容:第一,民主选举----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自己选举当家人,这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第二,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村民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城市居民自治自治内容:民主选举---居民委员会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民主监督---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实行民主管理,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公民可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是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应用: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没有国家机关的权力,也不是基层政权组织。(4)民主监督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①信访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新形式、新方法: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①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②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5)民主协商参加民主协商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之一。我国的基层民主协商主要包括第107页共107页 乡镇、街道的协商,行政村、社区的协商,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协商。主观题模版一、公民、人民常用考点:(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性质(2)民主特点:我国的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和最管用的。(3)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同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4)政治参与的途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重大事项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推动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民主管理(居委会或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推动基层民主)、民主监督(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监督听证会,规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权力的行使,改进工作,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主人翁意识)、民主协商。(5)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政治:(1)必要性: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和义务。(2)重要性①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②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推进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1.公民应如何正确地参与政治:(1)内容: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各项政治义务。(2)途径: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3)要求:①依法有序地参与;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③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1、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治职能,“四保”)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第107页共107页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教科文)社会建设的职能。(A.公共设施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B.民生服务: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生优育)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等等。(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具体表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政府权力的行使(1)政府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智;依法决策:坚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过程符合法定程序。(2)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_,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是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的关键,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我国行政监督体系(1)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其中,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最具权威、最高层次的监督。(2)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4、树立政府权威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第107页共107页 主观题模版政府常用考点:1.性质与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也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2.职能:我国政府正确履行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人口政策等)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3.宗旨与工作原则: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4.权力行使包括:决策环节: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执行环节:我国政府依法行政,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打造法治政府。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监督环节:自觉接受制约与监督,健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行政务公开,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5.权威:树立政府权威,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一、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事(1)国家性质决定和政府性质决定。(2)是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3)是政府某种或某些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4)依法行政和行政监督角度(具体要结合依法行政的意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意义、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意义等)。(5)是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二、政府怎样做好某事1.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各项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2.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3.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提高决策水平。4.自觉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5.科学决策: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6.在党的领导和人大等监督下开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第107页共107页 第三单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1、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人民---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组成人大--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产生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性质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地位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职权全国人大: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地方人大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组织与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负责,受人民监督。(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第107页共107页 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怎么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三、中国共产党(省委、市委、党委,党)的相关知识角度具体理论地位、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性质宗旨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执政方式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上升为国家意志。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执政,贯彻依法治国战略。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科学执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日标,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建设A.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中共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B.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C.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107页共107页 D.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针和政治路线的领导;思想领导:即确定指导思想,进行思想宣传;组织领导:即对干部的推荐选拨和任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法宝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与国家机关党居于领导地位,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依法治国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四、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主要内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2.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②组织、思想上:相互独立③法律上:平等)3.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机构:人民政协①性质: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民主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的鲜明特点。(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第107页共107页 ②主题:团结和民主。③职能:政治协商(起草前)、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起草后)。④作用: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越性①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②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③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民主化结论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五、民族与宗教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内容:①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②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的人大与政府。③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2.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宗教不鼓励、不支持、不反对,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六、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107页共107页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和目的,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和依法治国的领导者。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坚持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保障,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拓展应用:我国制度优势理解我国的制度优势,树立制度自信是政治生活的知识主线之一,政治大题中国家取得成功、成就的原因、依据的重要思维角度。十三个制度优势(结合教材)制度优势之一∶【集中】发挥社会主义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之二∶【人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优势之三∶【基层群众】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村居委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保证基层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制度优势之四∶【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制度优势之五∶【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制度优势之六∶【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里。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根本保证。制度优势之七∶【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对失职渍职的讲行依法惩处。制度优势之八∶【国家性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为中心,维护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发挥人民在xxx的主体作用制度优势之九∶【三统一】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制度优势之十∶【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广泛凝聚共识,调动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度优势之十一∶【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中央地方一盘棋,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政府各部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发挥地方积极性制度优势之十二∶【政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政府健全强有力的决策机制和履行体系(或"政府全面履行职责"),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不断提高疫情防控效能。制度优势之十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第107页共107页 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发挥自治基础作用、发挥德治引领作用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第107页共107页 第四单元当今国际社会---主权国家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构成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权利与义务基本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国际关系①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②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家利益①内容: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②原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③措施: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适应多极化趋势,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义务,同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外交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今国际社会---国际组织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主要机构。作用:APEC通过独特的方式推进成员间的合作,推动了本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了经济技术合作,深化了区域经济一体化。①中国在亚太地区举足轻重,是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②自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中国参加了历届部长级会议和历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积极参与各层次各领域合作,为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107页共107页 ②循序渐进地推进自由贸易,深化合作内容,切实为本地区人民带来好处。③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根据实际需要和成员要求,适应亚太地区的形势变化。中国与欧盟欧盟是区域性、政府间、一般性的国际组织,是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欧盟是当今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①1975年5月,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国际事务、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②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③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2003年,中欧达成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中国与东盟(拓展RCEP)(1)在“10+1”和“10+3”合作、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区域机制框架下,中国与东盟保持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2)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3)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中国现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4)2013年10月,中国倡议与东盟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REC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达成后将覆盖世界近—半人口和诉三分之一贸易量,成为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发展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与非盟(1)中国重视发展与非盟的关系。(2)中国与非盟在气候变化、“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重大国际问题以及非洲热点问题上保持沟通协调。(3)非盟在涉及中国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上积极支持中国。(4)中国向非盟机构能力建设、有关维和行动和非盟总部会议中心、非洲疾控中心等项目建设提供援助。中国与联合国1.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①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联合国协调国际社会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活动,为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人权事业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③第107页共107页 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2.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②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③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④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性、政府间、专门性的国际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作用:一是组织多边谈判;二是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三是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场所(选择)。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对外一视同仁)与国民待遇原则(内外一视同仁)。中国与WTO①中国是世贸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原始缔约国。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②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性质】政府间、区域性和一般性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迄今唯一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总部设在中国境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上合组织与联合国、东盟、独联体等国际或地区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开展合作,是联合国大会观察员。【宗旨】上合组织旨在加强成员国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地区和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安全、经济、人文是上合组织的重点合作领域。【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以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成员国共同发展繁荣为宗旨,自2001年成立以来,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成为欧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建设性力量。第107页共107页 中国大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中国大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的金融合作中国与二十国集团①二十国集团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②中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历次二十国集团会议上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中国提出共同构建创新、开放、联动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中国主张,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与金砖国家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经济体量最大,作用相对突出。中国一直努力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形成和不断发展,能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发展机遇,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与亚投行关系①亚投行是中国倡议成立的。②中国在亚投行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中国以297.804亿美元的认缴股本和26.06%的投票权,成为亚投行第一大股东和投票权占比最高的国家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使数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并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国是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的参与者:中国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的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中国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国际问题(常结合联合国、世贸、欧盟等组织的知识回答)(1)处理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力量是基础。国家间合作的基础是共同利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2)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107页共107页 (4)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5)我国是某组织的一员,要遵循其原则。①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6)呼吁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第107页共107页 1.表格法区分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    类别关系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区别国家元首产生办法经过选举产生由世袭的君主担任国家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首没有实权;在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同时又是政府首脑,有实权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形成原因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产物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采用的国家被现代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如美国、法国、德国等少数国家采用,但国家政权的实际运行与民主共和制大体相同,如英国、日本等联系①都是现代国家所采取的基本管理形式。②相对于君主专制,是国家管理形式上的巨大进步   类别关系议会制总统制第107页共107页 区别权力中心议会总统政府产生办法由议会选举产生,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由当选总统组织产生,向总统负责国家元首权力虚位,没有实权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实权执政党产生办法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夺取总统选举胜利的政党主要类型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制联系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管理形式,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第107页共107页 2.对比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含义一个政党合法存在并掌握政权,或虽允许其他政党存在但不允许其掌权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议会或总统选举而交替执政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通过政党联盟的形式来组建政府典型国家法西斯国家,当代民族主义国家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特征党政高度合一、个人高度集权两党都是垄断资产阶级操纵的政党;都实行竞选,由获胜政党组织政府掌握国家权力;限制第三党的发展①存在三个以上的政党,并在政治上比较活跃。②各政党可以单独或联合参加竞选并在占议会多数席位情况下单独或联合执政。③政党联盟是常见的组织形式共同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无法改变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人民大众的根本性质3.辩证看待利益集团的作用积极作用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充当公民与政府间的桥梁的作用。资产阶级各派及其代理人通过利益集团竞争和分享国家权力,相互制衡,有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消极作用①只有少数利益集团对国家决策产生决定性作用。而代表劳动人民的众多利益集团影响力却很小。②利益集团作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中间人”,垄断了公众接近政府权力的途径。普通公民只能通过利益集团提出政治诉求,公民个人直接参与政治的权利反而被削弱了。③利益集团为政府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用金钱购买政治影响力,是一种滋生腐败的行为利益集团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利益集团机制,是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机器的一种特殊形式。表面上利益集团是所谓的“民意代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在“民意”的幌子下控制权力4.正确区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中央地方立法领域权限划分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②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①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行政领域权限划分第107页共107页 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我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划分的原因①中央能较好地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②各地的具体情况、实际情况有差异5.区分单一制和联邦制单一制联邦制区别组成单位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法律体系全国只有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有联邦宪法,联邦各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宪法国家机构组成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有联邦中央政府,联邦各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中央政权机关权力授予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各组成部分的权力并非由整体所授予,而是其自身所固有的国民国籍公民只有一种国籍联邦公民同时也是组成单位公民对外关系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联邦各组成单位有某些外交权典型国家中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巴西联系都是国家的结构形式;都是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第107页共107页 6.表格法区分联邦与邦联联邦邦联区别含义由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等)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某种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国家联盟机构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的中央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主要机构是邦联的议会或成员国首脑会议职权由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的地位高于组成单位,联邦法律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各地方法律不得与它相抵触邦联的活动只限于特定方面,其首脑会议的决议必须经过成员国认可才能生效,无法律效力;各成员国仍是独立主权国家,拥有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权力国际交往联邦本身是统一的国际法主体,外交权一般由联邦政府统一行使,联邦成员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但有的联邦国家也允许成员有某些外交权邦联本身不是国际法主体,无权代表邦联成员行使外交权,邦联成员国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能够独立进行国际交往典型例子美国、德国、印度英联邦、独立国家联合体、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联系联邦是“联合的国家”,邦联是“国家的联合”第107页共107页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2、文化的作用(1)文化的社会作用①文化作为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文化对人的影响①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③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归纳提升:文化对人的影响给我们的启示(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启示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2)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这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第107页共107页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文化多样性(1)表现:民族节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因: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1)传播:①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②手段: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2)文化交流: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既要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传统文化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第107页共107页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④教育拓展:为什么要重视教育?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教育对经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拓展:科技在文化中的作用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③科技使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促进其发展。④科技的进步,促进文化产业和传媒的发展。四、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4)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5)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用。第107页共107页 (6)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7)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发挥教育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教育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第107页共107页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重要见证。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博大精深: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①内涵: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拓展:文字和汉字的作用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3)中华文化的力量①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之源。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第107页共107页 2.如何理解爱国主义(1)地位:民族精神的核心(2)作用: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3)特点: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内涵。(4)本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5)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地位、作用:①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4精1魂) (2)意义: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挺起民族精神脊梁的战略支撑。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作用。②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④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共产主义远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107页共107页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2)要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3)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4)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5)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3、哲学与具体科学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1)唯物主义的表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以金木水火土为世界本原,“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以原子为世界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实践决定认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等观点。(2)唯心主义的表现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存在即被感知”、“心外无物”、“心生万物”、“人是万物的尺度”、“物是观念的集合”。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观点:“宗教信仰”、“天命论”、“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绝对精神”、“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5.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6.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第107页共107页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实践观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基础上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107页共107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主义:(1)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与认识论)(2)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核心考点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常结合当前形势下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和思路来考察。)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特点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要求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第107页共107页 (常考察长征精神、工匠精神,或结合政策等实施后的效果考察)③客观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自觉遵循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常结合针对问题采取的科学措施来考察,如可持续发展、环保、节能等)②运动: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系列静止的环节可以构成运动的过程。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晲,人方生方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经济稳中求进③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和客观的,不能被创造、被改造和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的规律。C.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意识:产生: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产生的顺序:滴水穿石—根系沃土---犬吠非主---敬德保民。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产物。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内容: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认识和真理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歪曲的、虚假的意识也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的特点:(1)目的性(有目的有计划):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比如预先制订蓝图、目标和计划。(2)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具体表现为:A、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B、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C、人的意识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还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D.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①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观念变为现实,是连接主客观世界的桥梁)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第107页共107页 认识论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②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正确对待错误,不断在实践中发展真理。3、第107页共107页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①实践的主体、手段(工具)和对象(客体)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所达到的水平受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制约和支配。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这是实践与观念活动、认识活动量大的区别。方法论:从个人与社会的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积极投身实践,切记主观随意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消极的、动物本能的活动)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②实践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东西(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著的实际,大胆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基本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变革地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唯一来源:获取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B.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C.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D.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形式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真理真理是客观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④认识的过程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_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反复性: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B.无限性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C.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或完善自身。第107页共107页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相关概念: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事物发展的道路是;事物发展的途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规律即规律(不同于矛盾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4.,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6.是矛盾分析法的精髓;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二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联系观核心考点原理及方法论①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会产生联系。例:唇亡齿寒;蝴蝶效应;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第107页共107页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并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③联系的多样性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整体和部分析辩证关系: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⑤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①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例:变废为宝、拯救濒危动物等注: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关系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联系具有客观实在性。③多样性: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把握多样性的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④整体与部分:A.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整体_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B.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_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⑤系统优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是_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_。①发展是普遍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_事物的前进与上升,也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第107页共107页 发展观①事物发展的根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事物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克服各种困难。③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质变的结果是好的)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实现事物的发展。(当质变的结果是不好的)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防微杜渐。(如逐渐、逐步、以....为基础)④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②发展的途径: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为什么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③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注:(1)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与上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事物的发展总是从_量变开始,_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_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第107页共107页 矛盾观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A.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D.矛盾的同一性要求我们要创造条件促进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防止不利转化。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不可分割,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如福祸、存亡、机遇和挑战、利弊、朋友与敌人等)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第107页共107页 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材料中对应的关键词有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或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相应措施等)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要求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材料中的对应的关键词如新试点,示范区,总结经验并推广,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材料中对应的关键词有抓重点、中心、关键,把问题放在核心、首要、第一位等)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们要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如抓主流方向,机遇和挑战;利与弊;往往会与党和政府的性质相联系。)3.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4.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三方面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这种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B、为什么:(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______关键_。C、怎样坚持: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中两个不同方面。第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一刀切”。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①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__普遍性寓于_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_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_;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_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6.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_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_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解决得不好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影响事物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_两点论与重点论_的统一。(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107页共107页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_主流与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区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存在于一个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标志性词语: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牵牛鼻子、突出任务、核心问题、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标志性词语:抓主流、识大局、全局意识、主体、主题、本质、辨方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进程。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适用情况:解决问题,一般“做事情”时使用适用情况:分析问题,一般“看问题,判断事物性质”时使用第107页共107页 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否定观)1、辨证的否定观(★)(1)辨证否定含义:辩证的否定,是_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否定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辨证否定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_扬弃”。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内容】(1)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2)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紧密联系.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创新的社会作用(★★)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科技、文化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使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文化发展也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①辩证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要有革命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意新情况,把握新问题,提出新思路。(结合有“创新”或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内容的句子来考察)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第107页共107页 第107页共107页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社会历史观核心考点原理及方法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心和历史唯物)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我们要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积极倡导正确的社会意识。1、社会历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结合网络流行语考察)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的关键词:政治体制、政治制度、道德、法律等)第107页共107页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凡是符合以人为本思想的,如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发展)2.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____基础__,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社会基本矛盾: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_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前进。注: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基本原理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②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③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_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3.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107页共107页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提醒]区分社会发展的动力(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_。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_。【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表现: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B.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观: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一般结合当前的优秀人物考察,如郭明义、最美妈妈等)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107页共107页 ③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价值观导向作用:①一个人具有的价值观,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作出的选择也不同。④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起阻碍作用,甚至会把人们引向歧途。【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我们的行动(认识改造世界、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客观依据——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①什么是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②什么是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2)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价值判断选择的特征)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_社会历史性_,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注意理解其意义)②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这就是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问题)。(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特征)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会具有主体差异性。从个人的角度看——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从不同立场的角度看——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主体差异性特征)(3)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根本衡量尺度(★):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在劳动与奉献_中创造价值(A、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在劳动中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越多,价值就越大。B、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A、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第107页共107页 ,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B、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4)必须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二三四大题答题模板必修一经济生活一、分析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原因[记公式]价值+供求+货币供应量+市场调节弊端+国家经济政[背术语](1)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大,价格高;价值小,价格低。(2)供求: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第107页共107页 (3)货币供应量:若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反之,物价则下跌。(4)市场调节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会引起物价波动。(5)国家经济政策:国家鼓励或限制某些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措施,也会影响价格涨落。二、分析说明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记公式]生活消费+生产经营[背术语](1)价格涨落对生活消费的影响①价格的涨落会导致消费者购买量的减少或增加。②价格涨落对生活必需品需求变动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变动影响较大。③价格的涨落与其互补品的需求呈反向变化,与其替代品的需求呈同向变化。(2)价格涨落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可使企业根据价格的涨落,调节生产规模和产量。②可使企业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以降低生产成本。③可刺激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三、扩大消费需求的原因第107页共107页 [记公式]消费反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背术语](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2)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4)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扩大消费需求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扩大消费需求的措施[记公式]国家+企业+个人[背术语](1)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保障有效供给;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努力扩大和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2)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生产,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第107页共107页 (3)个人: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增加收入;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用时政术语·答案更亮眼]必须从供需两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创新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互为支撑,互相促进。五、企业重视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记公式]1个关键+6个有利于[背术语](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2)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有利于创立自主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利于开发和研制高端产品,增加利润,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六、企业成功经营的措施[记公式]生产经营角度+市场角度+劳动者角度+国家政策角度+对外开放角度[背术语](1)生产经营角度第107页共107页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优化。(2)市场角度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自觉遵循价值规律,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遵守市场规则,公平竞争,依法生产和经营;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根据汇率变动情况,积极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规避汇率风险。(3)劳动者角度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4)国家政策角度要利用好国家宏观调控的各种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5)对外开放角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转变对外贸易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坚持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增强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用时政术语·答案更亮眼]第107页共107页 1.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扩大有效供给。2.培育工匠精神,提升产品质量。3.发展绿色生产,满足绿色消费。七、财政的作用[记公式]三个主要作用+其他作用[背术语](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2)实施稳健或紧缩的财政政策能够抑制流动性过剩,调节货币流向,稳定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适当的财政政策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和不足,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适当的财政政策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扶持,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能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八、税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或意义[记公式]调节经济角度+引导消费角度+维护社会公平角度+引导转变方式角度。[背术语]第107页共107页 (1)调节经济角度如果经济发展过热,可以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如果经济发展滞缓,可以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2)引导消费角度通过调节税收,如对奢侈品消费征税、提高烟酒消费税等,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3)维护社会公平角度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4)引导转变方式角度通过调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环保税等税率,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1.多角度分析财政的作用(1)从财政与宏观调控关系的角度看:国家可以利用财政政策这一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人民生活水平。(2)从财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角度看: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3)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角度看:财政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发展。第107页共107页 (4)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角度看:正确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我国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5)从分配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角度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6)从财政与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关系角度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7)从财政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角度看:根据世界和我国的经济形势,采取合理的财政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财税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1)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2)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3)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促进生产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4)调节财政收支关系,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5)实施结构性减税,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九、政府应如何发挥在某件事中的作用[记公式]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第107页共107页 [背术语](1)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恰当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实行恰当的货币政策,调控流通领域的货币量;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2)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3)行政手段:发布相关行政命令或指示,通过行政审批、检查监督等。十、政府采取的措施或做法的积极影响或意义[记公式]宏观调控目标+生产环节+分配环节+交换环节+消费环节+理念、体系[背术语](1)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引导企业生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3)增加居民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实现社会公平。(4)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规范市场交易秩序。(5)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行为。(6)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一、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意义或积极作用第107页共107页 [记公式]国家角度+企业角度[背术语](1)国家角度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出口、投资和消费的比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扩大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2)企业角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引进来”与“走出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措施[记公式]开放型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方式+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创新方式+基本国策[背术语](1)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107页共107页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宽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3)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4)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5)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6)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必修二政治生活一、政府为何做某件事(或政府做某件事的依据、合理性)[记公式]性质宗旨+职能+工作原则+决策+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背术语](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政府担负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4)是政府坚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第107页共107页 (5)是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要求。(6)是政府自觉接受监督,打造有权威政府的要求。二、政府应如何做某件事(或如何发挥政府在XX中的作用)[记公式]职能+宗旨原则+决策+依法行政+监督+权威[背术语](1)履行政府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坚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4)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5)提高政府公信力,打造有权威的政府。1.与公民相关的政治生活试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1)回答“公民应该如何做”时要考虑的知识点:①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②公民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③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第107页共107页 (2)回答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时要考虑的要点:公民应该在享受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同时,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3)回答与公民相关的归因类试题时必答要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4)回答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时可以按照“公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府”的思路:①从公民角度:有利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提高政治参与能力。②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角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③从政府角度: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三、人大应如何在某件事中发挥作用[记公式]行使权力+坚持原则+尊重民意[背术语](1)认真行使权力(根据设问选择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3)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和反映民意,认真听取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第107页共107页 四、人大代表应如何在某件事中发挥作用[记公式]权利+义务+素质[背术语](1)积极行使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2)自觉履行好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3)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五、中国共产党为何做某件事[记公式]性质+地位+宗旨+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执政理念+某件事的具体意义[背术语](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是由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地位决定的。(3)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4)是落实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体现。(5)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第107页共107页 (6)某件事的具体意义。六、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某件事中如何发挥作用[记公式]领导核心作用(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宗旨+执政方式和理念+指导思想+党的建设[背术语](1)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坚持依法执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4)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5)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七.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主权国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2)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3)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际组织。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的作用。第107页共107页 (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八、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做某件事(或做某件事的合理性、依据)[记公式]权利义务+宗旨原则+国家利益+时代主题+国际秩序+互利共赢+外交政策[背术语](1)是行使主权国家权利的表现和自觉履行主权国家义务的要求。(2)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3)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4)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6)有利于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实现互利共赢。(7)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九、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怎样做某件事[记公式]权利义务+宗旨原则+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时代主题+外交政策第107页共107页 [背术语](1)行使主权国家权利,自觉履行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2)自觉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3)维护国家利益,尊重他国的正当利益,寻求共同利益,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4)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5)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6)坚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必修三文化生活一、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记公式]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背术语](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第107页共107页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怎样推动文化创新[记公式]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创新主体+正确方向+必由之路[背术语](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第107页共107页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5)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用时政术语·答案更亮眼]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三、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现状[记公式]国家角度+企业角度+公民角度[背术语](1)国家角度: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第一,应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第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第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2)企业角度: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发展大众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第107页共107页 (3)公民角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拒绝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记公式]指导思想+党的领导+中国道路+“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精神文明和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背术语](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4)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6)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第107页共107页 五.把握民族精神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1)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2)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3)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4)民族精神与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5)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6)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可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7)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07页共107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必修四哲学生活一、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记公式]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规律客观性+其他观点[背术语](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其他观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107页共107页 [记公式]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结合+两个反对+其他角度[背术语](1)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5)从辩证法角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三.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答题要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真理特点+认识过程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四.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第107页共107页 答题要素: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联系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五.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答题要素:发展普遍性+发展实质+发展途径+发展状态+发展原因+发展规律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⑤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的统一。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六.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答题要素:一分为二+承认分析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七.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答题要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观+人民群众+其他观点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第107页共107页 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外应注意的观点: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另外,应与时俱进,使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跟上时代的步伐。八.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答题要素:人的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应该积极为社会作贡献。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④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努力创造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2022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必备答题术语汇编l怎样保障粮食安全①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技术攻关,保证种业供应链,提高种源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第107页共107页 ②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粮食等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等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满足当前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推动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③发挥财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巩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完善原粮储备设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粮食生产加工,优化产业链,完善资金链。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进口的关系,善于利用WTO规则解决粮食进口有过程中的摩擦问题。⑤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施支持价格,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打好稳产高产的基础。⑦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⑧要坚持不懈的制止餐饮浪费。l双循环①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有效供给的扩大。②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提升消费体验,扩大消费规模,推动消费需求的升级。第107页共107页 ③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发展。④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能促进国内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⑤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建设有效市场,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需要有效的政府治理和科学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⑥固件双循环格局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拉动经济增长,助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⑦能发掘内需潜力,激活消费市场,满足国内需求,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形成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又为国际经济发展开辟空间,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l扶贫/脱贫/乡村振兴①充分发挥我国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②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打造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通过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打开致富之门。③第107页共107页 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④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⑤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拓宽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渠道,激发社会要素活力。⑥“三农”问题是国际关心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有利于实现乡村富裕,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从而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⑦要充分认识到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城乡融合必须以产业融合为着力点,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振兴为支撑点,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有利于贯彻落实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农业农村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保障公家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lRCEP①RCEP的签订深化了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有利于打造区域合作新平台。②削减关税,整合规则有利于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创新对外投资和贸易方式,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第107页共107页 ③区域间的产业合作,有利于我国发挥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④参与区域合作,利于应对国际挑战,通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lXX经济行为的意义①带动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②助推企业创新,激发生产供给侧改革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发展的信息化水平,促进新业态,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提高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带动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③连接生产和消费,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内市场供给与需求要销对接,丰富国内市场,供给流通业各环节衔接流畅,扩大消费规模和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产品价格降低,刺激消费,丰富产品种类,更好满足人民消费需求。④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⑤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了创新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⑥坚持了开放发展理念,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门户,有利于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整合资源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⑦有利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⑧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带动和支持作用,第107页共107页 发展数字经济,更好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刺激消费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将扩大消费需求,通过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再生产,促进国内大循环。通过国际贸易与投资,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协调发展。l如何推动XX经济行为的发展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②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建立健全要素市场,提高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双循环畅通运行,③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巩固传统产业优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④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建立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⑤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既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又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积极引导消费者合理健康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激发潜在消费,促进消费,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培育消费经济新增长点。第107页共107页 ⑥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为消费者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让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转变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去了。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深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创新作为深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受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推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实验。第107页共107页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健全数字经济规则,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法治保障,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升数字经济监管能力,及时整治市场垄断,保障中小企业稳定发展。尊重市场规律,规则,推动良性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促进数据要素合理有序流动,让全社会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l减税降费①对企业减税降费能够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有利于扩大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企业的创新力与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②减轻居民的税负负担,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优化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结构。③税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减税降费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为我国经济进入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减税降费有利于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助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107页共107页 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稳就业,保民生,有利于激励创新创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l创新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尊重创新型人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创新企业实施优惠政策。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解决产业技术发展平静,增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l消费扩张线上消费领域,释放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拉动经济增长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提供新就业岗位,发挥稳就业,保民生的作用,产供销精准对接,修活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各领域数字化进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有利于激活国内各类消费市场,促进商品流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第107页共107页 有利于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提振中小服务企业的经营信心。加快复工复产复市的步伐。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作为率增加,居民可指示被收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加信息消费,有效供给主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信息消费的扩大和升级。全力提升消费品质,满足美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第107页共107页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四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与答题模板汇编(实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