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二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带解析)
ID:30981 2021-09-20 1 3.00元 8页 412.34 KB
已阅读8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1.(2021·四川德阳一模)1843年起,英国指派港督管治香港,同时港督兼任在华贸易总监和全权大臣。1859年后,英国解除了港督的兼任职务,港督专司总督一职。英国进行上述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香港人民抗英运动高涨B.列强侵华格局发生变化C.中英形成暂时和好局面D.英国扩大对华侵略需要解析:选D。据材料“1843年起……港督兼任在华贸易总监和全权大臣”“1859年……解除了港督的兼任职务”并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可知,英国进行此调整是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故选D项。据材料“解除了港督的兼任职务”可知,港督的调整主要与对华贸易有关,排除A项;依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势力主要以英国为主,排除B项;据材料“1859年后”可知,处在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C项。2.(2020·全国卷Ⅱ高考模拟)天津城的历史不长,从直沽寨算起,至今不过600余年。然至19世纪末,天津“由一个近畿的府属县城,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也就用了几十年时间。近代天津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A.临近京畿        B.开埠通商C.洋务倾斜D.列强汇集解析:选B。根据“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成为外国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的重要基地,故选B项。近代以来,天津城一直临近京畿,排除A项;19世纪90年代初,洋务运动逐渐失败,排除C项;天津作为西方列强的通商口岸,列强的汇集不能直接推动天津的崛起,排除D项。3.(2020·广东深圳二模)1841年,英军对广州发动进攻,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三元里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击退来犯英军。周边百余村的团练手持戈矛犁锄,“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使得英军“ 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三元里抗英说明(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小生产者存在固有阶级局限C.战斗的意志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D.民众团结抗争勇于反击侵略解析:选D。材料“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击退来犯英军”,体现出民众团结抗击外来侵略,故选D项。A项是1840—1842年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材料反映出民众的抗争精神,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关,排除B项;战斗的意志影响战争成败,实力才是取胜的关键,排除C项。4.(2020·福建莆田二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重新沉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遭到西方列强的沉重打击,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这表明鸦片战争(  )A.惊醒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B.未能对清廷造成实质性的震动C.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D.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解析:选B。从材料中“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重新沉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可知,鸦片战争的爆发并没有改变清政府的政策和观念,没有给清朝统治者造成实质性的震动,故选B项。鸦片战争惊醒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与材料“重新沉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一致,都是西方列强企图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排除D项。5.(2021·湘赣皖长郡十五校联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A.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B.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C.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D.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解析:选A。材料“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体现出当时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故选A项;材料中山民向列强提供食宿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排除B项;普通民众不可能把战争置身己外,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排除D项。6.(2020·山西运城二模)1894年黄海大战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名称火炮/门鱼雷发射管/架总排水量/吨总兵力/人平均航速/节北洋水师19555632100212610.2日本联合舰队26856840840391614.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日本综合国力的强大B.清朝政治制度的腐败C.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D.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解析:选D。表格展示了中日海军力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双方的军事实力的对比,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日本海军的军事力量,没有反映日本的综合国力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海军军事力量,不能反映清朝政治制度是否腐败,排除B项;表格仅体现了黄海大战开战之初中日双方海军实力对比,无法体现中日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C项。7.(2020·广东汕头二模)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栗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  )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C.重视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 D.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解析:选C。由材料“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可知,日本积极构建自身文明形象和清政府的野蛮形象,把自己标榜为文明和进步的国家,把清政府描述为腐朽落后的国家,迎合了西方的文明思维,注重掌握国际舆论的话语权,故选C项。《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驻美国公使发表的文章,并未提及西方列强的态度,排除B项;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抢夺资源,侵略中国,排除D项。8.(2020·广西玉林、柳州二模)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一误于战前对朝鲜问题始终犹豫不决;二误于日军侵朝时无备战决心;三误于平壤战役的用人不当;四误于国境线上的仓促布防;五误于大连旅顺迅速陷落;六误于北洋舰队困守威海;七误于不敢坚持长期抗敌。这学者旨在(  )A.指出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B.强调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C.强调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D.突出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解析:选C。根据甲午战争中国存在“始终犹豫不决”“无备战决心”“用人不当”“不敢坚持长期抗敌”等七误可知,这些都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密切相关,腐朽的政治统治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题干分析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并没有指出要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排除A项;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洋务派发起的改革洋务运动走向失败,改革不再是重振国威的关键,排除B项;当时中国经过洋务运动,在军备上略胜于日本,排除D项。9.(2020·湘赣皖长郡十五校高三联考)下表显示的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据此可知(  )义和团在北京前门点火焚烧洋货铺和洋药店,结果火势蔓延,烧掉了附近的商铺和民居李希圣的日记(1900年任职在北京刑部)义和团“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劳乃宣(负责剿杀义和团的官员)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晚清大臣刚毅记载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的爆发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解析:选B。由于评价者的角度不同,其对义和团的评价也不同,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选B项。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其与历史事实之间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排除A项;可以通过多种史料的对比来确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排除C项;“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0.(2021·河南六市检测)下面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对该形势图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A.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D.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形成解析:选B。据材料“1899”“1900”“平原”“廊坊”“大沽”“八国联军”等可知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反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当时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故选B项。11.(2021·山东潍坊一模)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此文(  )A.宣传优胜劣汰理论B.蕴含着民主革命的思想C.体现民族危机深重D.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解析:选C。1901 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民族危机深重,与材料中“1903年出版”“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相符,故选C项。材料中“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并未涉及优胜劣汰,排除A项;此文强调“当知爱国”,但未涉及革命,排除B项;此文强调“当知爱国”,但未涉及平等自由,排除D项。12.(2021·山西阳泉一模)慈禧太后曾降旨:“已革端郡王载漪,倡率诸王贝勒轻信拳匪,妄言主战,致肇衅端,罪实难辞。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这可以用来说明(  )A.汉人督抚开始掌握清政府实权B.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C.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冲击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选D。根据材料“已革端郡王载漪……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人督抚开始掌握清政府实权,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皇族内阁”组建后,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排除B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主旨惩办反帝官员不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李鸿章1874年《筹议海防折》材料二 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他还认为中国建立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 “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外患”呈现出哪些新变化。(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观应的海防主张。(1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一国生事,诸国构煽”“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从西方列强侵华的特点、国家的增多和借用先进的工业文明等方面概括。(2)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从学习西方的技术、统一军事指挥权和发展工商业角度分析;第二小问评价从对我国海防发展和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方面分析。答案:(1)新变化:西方列强主要由海路入侵中国,东南海疆危机严重;列强侵华由一国到多国,相互勾结;侵华列强凭借先进工业文明,装备精良,实力强大。(2)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统一军事指挥权、建立海防与发展工商业结合。评价:有利于中国海防的近代化;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富国强兵的愿望和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14.(2021·湖南教育联合体联考)(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因循岛》是晚清文人王韬于1887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出身于猎户家庭的项某,“改业读书,文名藉甚”,后到闽中做幕僚。某日出海遭遇风暴,漂到“去中华九万里”的“因循岛”上,遇到的居民“披发被肩,形状不类中土,而面瘦肌黄,悴容可掬,如久病者”,“乃趋前问询”,因言语不通,无从交流。一位老人出面,告知项某,“此地本富厚,三年前不知何故,忽来狼怪数百群,分占各处”“专爱食人脂膏”。而岛上大小文官武将对横行无忌的豺狼百般巴结,以求荣华富贵。项某欲训斥豺狼,老人急忙劝曰:“君虽心怀忠义,必不能行,况客乡之民,例难越诉,倘遇择肥而噬者,当有性命忧。”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12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解析:第一小问情节,据材料“此地本富厚,三年前不知何故,忽来狼怪数百群,分占各处”“专爱食人脂膏”“岛上大小文官武将对横行无忌的豺狼百般巴结,以求荣华富贵”得出,此地本富厚,三年前不知何故,忽来狼怪数百群,分占各处,专爱食人脂膏。第二小问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该情节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第三小问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展开论述。答案:示例情节:此地本富厚,三年前不知何故,忽来狼怪数百群,分占各处,专爱食人脂膏。历史现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概述和评价: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遂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国等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下,中国社会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传统经济趋向瓦解。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二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