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ID:25004 2021-09-12 1 3.00元 19页 77.0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9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2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北园梨花文同寒食北园春已深,梨花满枝雪围遍。清香每向风外得,秀艳应难月中见。苦嫌桃李共妖冶,多谢松篁相葱蒨①。黄鹂紫燕莫过从,时有一声拖白练。【注】①葱蒨:青绿色。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破题,并点明时令是寒食,“雪围遍”极写北园梨花盛开的情景。B.颔联描写梨花的清香和色彩。清风起,香四溢;色彩也极为素艳,在月下与皎洁的月光难以分辨。C.颈联写梨花嫌弃桃李妖冶,而感谢松竹与其相互映衬。D.尾联黄紫白三种颜色,有色彩绚丽之美,加上时不时传来的鸟鸣声,写出梨花之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16.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6分)第19页共19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5.B16.①比喻。首联中将“梨花满枝”比作“雪围遍”,形象地写出梨花之白之多。②视觉和嗅觉相结合。颔联通过写梨花的清香和秀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其清香四溢,姿色秀美。③拟人。颈联的“苦嫌”“多谢”赋予梨花以人的情感,写出了梨花的高洁。④虚实结合。实写时令、梨花盛开等景象,而想象梨花之美在月宫也难见则是虚写,从而写梨花秀美之超凡脱俗。⑤衬托。用松竹的青翠来映衬梨花的雪白,二者相得益彰;用桃李的“妖冶”来反衬梨花白得纯粹。【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形象的能力。B项,“色彩也极为素艳”错误,“秀艳”不是形容其色彩,而是写梨花的美艳;“在月下与皎洁的月光难以分辨”错误,诗人想象即便在月宫之中也难以见到这样的美景。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梨花满枝雪围遍”是写梨花,却提到“雪围遍”,可见这里的“雪”是比喻“梨花”,展现梨花颜色之洁白,而“围遍”则展现梨花之多。颔联“清香每向风外得,秀艳应难月中见”,前一句写梨花的“清香”,这是嗅觉,后一句以“秀艳”写梨花的美艳,诗人想象即便也月中也难以见到这样美艳的梨花,这是视觉。“苦嫌桃李共妖冶,多谢松篁相葱蒨”中“嫌”“谢”都是人的行为,此处用来写梨花,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梨花不愿与桃李“共妖冶”展现出梨花的高洁,这是使用反衬,梨花感谢松竹的青绿色,这是用松竹的青翠来衬托梨花的洁白,这是正衬。“梨花满枝雪围遍”“清香每向风外得”都是实写梨花的盛开之状,而“秀艳应难月中见”则是想象梨花的少有之美,这是虚实结合。第19页共19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16.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第19页共19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5.C16.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作者仰望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腾不息的江水,“无边”“不尽”,透露出沉郁悲凉之感,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在的悲秋之气。【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形象、手法的能力。C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错误,从诗中来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应是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感伤。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不会可能是“怨天尤人”。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题干有两个问题,一是“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二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先看第一个问题。首先要找出前四句所描写的景物,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然后概括画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写到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风是急的,带来的自然是寒凉之意;天是高远的,自然让天底下的诗人感觉到生命的渺小;猿啸是哀的,引发的自然是伤感之情,再加上无边萧萧落下的树叶,这是一幅凄凉的秋景。根据这些即可概括画面特点。再看第二个问题。作者在这四句诗中借助写景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诗中来看,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作答。第19页共19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林逋①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舍归。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苍山半带寒云重,丹叶疏分夕照微。却忆清溪谢太傅②,当时未解惜蓑衣。〔注〕①林逋,宋代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赠谥“和靖”,世称“和靖先生”。②谢太傅,东晋时隐居刻溪的谢安。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秋天湖水水位回落时节蟹大膏肥,巧妙交代了拜访黄公酒舍的原因。B.第二句“归”字前承“过”字,后启二三两联归舟所见湖西黄昏美景的描写。C.第三句写鱼儿察觉行船沉入水草,表达对鱼儿拒人千里之外行为的憎恶之情。D.第七、八句用典,通过自己当年不解东晋谢安隐居来表现而今隐居山水之乐。13.诗歌第四句“犬闻人语出柴扉”着似平淡,实则有趣味,请简要赏析(6分)第19页共19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5.C16.①描绘了村犬听到有人说话时跑出柴门的画面;②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③用人语声反衬出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④渲染了宁谧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项,“表达了诗人对鱼儿拒人千里之外的憎恶之情”错误,这一句借对鱼儿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愉悦情趣。故选C。1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犬闻人语出柴扉”的趣味,注意从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诗歌第四句“犬闻人语出柴扉”的意思是村庄的狗远远地就听到了有人说话的声音,跑出篱笆门来迎接我。诗句运用反衬手法,用“人语”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渲染了宁谧、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祈雨晓过湖上欧阳修清晨驱马思悠然,渺渺平湖碧玉田。晓日未升先起雾,绿阴初合自生烟。自闲始觉时光好,春去犹余物色妍。更待四郊甘雨足,相随箫鼓乐丰年。[注]此诗作于皇祐二年,这年全国大面积干旱,欧阳修因执政有方,所辖地旱情并不严重。第19页共19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祈雨后信马归来,见平湖浩渺,碧水宁静,意境开阔而美好。B.第三句写太阳尚未升起,湖面上水汽氤氲,具有朦胧宁谧之美。C.第四句“自”描写湖边雾气轻笼草树,自去自来,有种寂寞之感。D.全诗先写沿途美景,后写心中所想,过渡自然流畅,节奏明快。16.“悠然”“闲”“乐”这三个词是如何表现诗人自我形象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第19页共19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5.C16.塑造了一位豁达自得、与民同乐的太守形象“悠然”二字写出了诗人祈雨后信马归来,见平湖浩渺,碧水宁静,意境开阔而美好的心境;所辖地旱情并不严重,“闲”字写出了诗人故祈雨之后放松闲适的状态;诗人畅想了喜获丰收之后的景象,“乐”字写出了诗人与民同乐、治政有方。【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C项,“……有种寂寞之感”错误。第二联“晓日未升先起雾,绿阴初合自生烟”写出了太阳尚未升起,湖面上水汽氤氲,湖边雾气轻笼草树,自去自来,写出了一种对湖边景色的喜爱之情,并无寂寞之感。16.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通过这三个词语,塑造了一位超然豁达悠然自得与民同乐的太守形象。诗歌第一联“清晨驱马思悠然,渺渺平湖碧玉田”中“悠然”二字写出了诗人祈雨后信马归来,见平湖浩渺,碧水宁静,意境开阔而美好的心境;第二联“自闲始觉时光好,春去犹余物色妍”中“闲”字写出了诗人放松闲适的状态,皇祐二年,全国大面积干旱,诗人因执政有方,所辖地旱情并不严重,故祈雨之后诗人并不忧心旱情,虽然春天已过,但诗人仍觉万物可爱。第三联“更待四郊甘雨足,相随箫鼓乐丰年”畅想了甘霖普降,喜获丰收之后箫鼓齐奏庆贺丰收的景象,而“乐”字塑造了一个治政有方、与民同乐的太守形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华清宫①林宽②殿角钟残立宿鸦,朝元归驾望无涯。香泉空浸宫前草,未到春时争发花。第19页共19页 华清宫罗隐③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④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注]①华清宫: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内有温泉。②林宽:中晚唐诗人。③罗隐:唐末五代诗人。④开元:盛唐时唐明皇李隆基的年号。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诗第一句中“残”字,表示檐角的钟已经残毁,宫殿业已荒圮。B.林诗第三句中的“空”字与“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用法相同。C.罗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宫殿层层叠叠,从一开始就听到美妙的笙歌。D.罗诗第四句中的“争”字与“未到春时争发花”的“争”意义不同。16.上面两首诗都由华清宫引发出对唐明皇、杨贵妃旧事的感慨,但各有所侧重。请分别写出其侧重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5.C16.第一首作者借眼前华清宫衰败的场景,抒发作者对昔日盛景的追怀和哀悼之情。第二首作者则借华清宫话题,引出唐玄宗、杨贵妃一事,讽刺玄宗过分宠爱杨贵妃,以致不能成为明君。【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第19页共19页 C项,“从一开始就听到美妙的笙歌”错,这是作者想象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时歌舞升平的情景,他并没有听到乐声。故选C。16.本题考查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林宽的诗,“钟残”“无涯”“空浸”等字眼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昔盛今衰的感伤。罗隐的诗,后两句“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讽刺了唐明皇骄奢淫逸、宠爱杨玉环而不理朝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其一)①苏轼白发相望两故人,眼看时事几番新。曲无和者应思郢②,论少卑之且借秦③。岁恶诗人无好语④,夜长鳏守⑥向谁亲。少思多睡无如我,鼻息雷鸣撼四邻。[注]①本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外调密州期间。连续两年的旱灾使百姓流离失所。②思郢:思楚国屈原。③借秦:借秦朝乱亡,以论治政之道。④无好语:公择来诗,皆道吴中饥苦之事。⑥鳏守:贡父近丧偶。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韵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是唱和诗的一种,别称“步韵”。B.“岁恶”与“眼看”两句可以看出友人与诗人对当前时事看法不一致。C.“无好语”与“鳏守”两词简要交代了两位友人寄诗的内容,言真情切。D.“少思多睡”一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劝慰,也体现出诗人旷达洒脱的情怀。16.诗人看似洒脱,但内心仍有所挂怀,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第19页共19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5.B16.①诗人为百姓忍受饥苦流离不安而担忧。②诗人为自己的济世情怀无人理解而忧愁。③诗人为友人丧偶,无人陪伴而挂念。【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B项,“看出友人与诗人对当前时事看法不一致”分析错误,依据注解①的背景,作者苏轼因反对新法外调,而友人写信给苏轼“岁恶诗人无好语”,意思是“由于年成不好,吴中百姓疾苦”,可见也是反对新法的。所以二人的看法应该是一致的。故选B。16.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原诗尾联“少思多睡无如我,鼻息雷鸣撼四邻”,来劝慰朋友,让朋友向自己一样少想多睡,表面看似很洒脱,但实则不然。“眼看时事几番新”一句,再结合写作背景,诗人是反对当时的新政的,反对变法的,只是出于一种无奈,表达了自己关心政事,有济世情怀却无人理解而忧愁苦闷之情;“岁恶诗人无好语”一句借朋友的书信内容,皆道吴中饥苦之事,来抒发自己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夜长鳏守向谁亲”一句意思是贡父近丧偶,谁来陪伴他呢,表达了为友人丧偶,无人陪伴而挂念之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①,颇回故人车。第19页共19页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②,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注]①深辙:大车所轧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②周王传:指《穆天子传》,记录了有关周穆王的传说。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夏”紧跟着暮春的时序,此时草木繁盛,枝叶纷披,将陶庐笼在一片绿阴之中。B.“既”、“已”、“时”等字眼表明耕种既毕,收获尚早,诗人可以偷闲读书,别有兴味。C.“微雨”、“好风”是细雨和风,润衣不湿,吹面不寒,增加了酌春酒摘田蔬的兴致。D.这一首诗在写法上纯以自然为宗,节奏舒缓适度,语言俚俗粗拙,口语化,亲切朴实。16.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感到“乐”的原因。(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第19页共19页 【答案】15.D16.①环境美妙:夏日绿荫遮蔽的庐室。②有闲暇读书:耕种已毕,正值农闲,可读书。③气候怡人:有微雨和好风,惬意。④读书轻松愉悦:因求知怡情而“泛览”“流观”。⑤读书快乐:可随书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语言俚俗粗拙,口语化,亲切朴实”说法错误。本诗语言风格是含蓄雅致的,其中间用比兴、用典等手法,厚积薄发,深衷浅貌,文情融合臻于绝妙。所以语言风格上不属于“俚俗粗拙,口语化,亲切朴实”的特点。故选D。16.本题考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一二两联写了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环境静谧雅致,这是“乐”之一;第三联写了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也自寻其趣,这是“乐”之二;第四五六联写了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这是“乐”之三;最后四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这是读书之乐。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这是“乐”之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第19页共19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寓驿舍[宋]陆游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注]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16.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5.A16.(1)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营造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2)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的动作中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3)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第19页共19页 A项,“恬淡幽静”错,首联营造了荒凉幽寂的气氛。故选A。1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本诗是如何做到感情强烈的,也就是分析本诗是如何抒情的。答题时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其抒情手法,进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首联“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借景抒情,“闲坊”地处僻静,“古驿”陈旧、荒凉,门常掩,又空荡荡的,表现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颔联“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用典,运用鲲化为鹏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颈联“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绕”“数”“解”“量”运用动作描写,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解带量松的动作中发现竹增松长。竹增松长,岁月如流,诗人在这数竹量松的举动中,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所以,这些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寄寓了作者岁月如流,壮志难酬的无穷感慨。尾联“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写壁上的诗句,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结联?感慨今夕,情感沉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第19页共19页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16.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5.C16.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项,“也透露出一丝无奈”说法错误,“尚余”句表现了红梅傲寒的品格,并没有“无奈”的意思。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19页共19页 首联“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运用了拟人手法写红梅迟开的原因。诗人抓住红梅不畏严寒,在百花过后的冬季才开放这一特点,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它迟迟开放的原因,是因为“怕愁贪睡”,它为什么而怕愁贪睡呢?是因为担心自己像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会不合世俗的时尚,因而怕愁贪睡,它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所以才不与其他百花一样同时开放,而是“独开迟”。“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诗老”,老诗人,指宋初诗人石曼卿。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议论。认为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来品评。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辩梅花和桃杏呢?结合注释可知此处诗运用典故。从整首诗来看,作者托物言志,借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品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送梓州①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②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树杪(miǎo):树梢。③梓州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橦木花织成的布匹。④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15.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写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翻新教化,恪尽职守,有所作为。第19页共19页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16.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5.C16.运用了想象、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夸张的手法来写景。①想象: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想象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②夸张:“万壑”“千山”采用了夸张的手法。③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动静结合),写出梓州气象阔大的自然风光。【解析】15.此题考查对诗歌进行赏析的能力。C项,“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错误。尾联意思是“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可见使用的手法并非反衬,而是以文翁类比李使君,希望李像文翁那样优秀。故选C。16.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9页共19页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技巧;再释运用,即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最后析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明手法,对考生来说是一个难题,此题题干中说到的艺术手法,包括的范围较广,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题干要求考生分析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手法,这两句诗歌是写景,但并不是诗人看到的景象,而是他想象的,因此可以从想象的手法来分析,同时“万壑”“千山”又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既是写景,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入手,如虚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首联是说,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首联从大处落笔,气势不凡。第19页共19页
同类资料
更多
2022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