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界润滑边界润滑定义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边界润滑模型,1.边界润滑定义由于润滑分子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层具有润滑作用的界面膜在摩擦过程起主要润滑作用,该种润滑状态叫边界润滑。采用不具有流体效应的表面膜进行润滑的工况叫边界润滑。表面吸附膜或反应膜进行润滑的工况叫边界润滑。,2.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当固体表面依靠范德华(VanderWaals)力与介质中的液体或气体分子相结合而形成定向排列的吸附层,这种吸附称为物理吸附。特点: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间不发生电子交换;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固体表面与液体求气体中的吸附分子间的结合键具有电子交换,此种吸附称为化学吸附。如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形成金属皂,CnH2n+1COOM金属2.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化学吸附:特点:化学吸附是不可逆的。,3.边界润滑模型自1922年Hardy提出边界润滑的概念以来边界润滑理论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先后出现了Bowden模型、Adamson模型、Kingsbury模型、Cameron模型、Cobblestone模型、混合模型等;最近已发展到分子行为和分子膜润滑研究,并有重要应用价值。,3.1Hardy模型-1922年Hardy,1864-1934,是生命学家,毕业于剑桥,是英国皇家学会生物方面的秘书,在研究胶体稳定性和行为时,发现有一层极性吸附膜。给出了边界润滑的基本概念及吸附方式。提出了单分子层吸附膜的重要性。可以解释边界条件下摩擦系数仍比较小以及摩擦系数与粘度关系不大等现象。特点:,3.1Hardy模型存在的问题是:未能考虑摩擦副的真实接触状态。2.有许多现象不能解释:小载荷时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而降低;在正常的边界润滑条件下,仍存在金属的接触。,3.2Bowden模型-1950年Bowden(1903-1965),6个孩子中排行为第五,14岁时母亲去世,主要靠父亲培养,他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以至于高考未中,后来在私人教师的培养下,考上澳大利亚的大学,然后又到剑桥读硕士,主要研究电化学和物理化学。1931年开始摩擦学研究(接触问题),其主要贡献是对Hardy模型的发展,与Tabor将一起,将Hardy的思想与Holm的真实接触概念相结合,提出了Bowden模型、摩擦粘着机理等。后来转入PTFE和滑雪研究,组建了建桥大学摩擦研究小组。,3.2Bowden模型-1950年F=A[αSm+(1-α)Sf]A―表观接触面积;Sm-金属剪切强度;Sf―润滑膜剪切强度;α―金属的接触率;F―摩擦力。特点:提出了润滑膜不连续的概念;提出了摩擦力二项式,该式一直延用至今;符合放射性示踪法的测试结果,解释了Hardy模型不能解释的问题:①存在金属接触;②压力增加接触处趋于变形所需剪切能摩擦系数,没有考虑动态效应,只是静态模型。存在问题:未能给出金属接触面积与负荷的关系,即没有考虑压力效应。不能解释电导现象。即小负荷时,电导很小,电阻很大。但负荷加大,摩擦系数处于边界润滑范围,即远小于干接触的摩擦系数,但是电导却升到大致和非润滑表面一样,电阻很小。因此,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结果。3.2Bowden模型-1950年,3.3Adamson模型-1960年认为只有在小负荷时,Bowden模型才能成立。在正常压力下,金属接触区几乎不变化,金属的表面变形不足以将润滑膜挤走。但却足以使其有些压缩,即施加机械压力于膜上。Adamson在Bowden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压力的影响,给出了润滑膜的加压模型。在压力作用下,液体的逃逸趋势和蒸气压的增加,使一部分长链分子平躺着。,3.3Adamson模型特点:考虑了机械压力的作用;可以解释电导与摩擦系数矛盾的现象。载荷 间隙 分子平躺:①减摩擦作用存在,②电击穿,电导率上升;提出了凝聚态边界膜润滑效果的原因。存在问题:没有考虑吸附分子与基体的作用力大小。没有考虑吸附分子的动态效应;,3.4Kingsbury模型-1958年1958年,Kingsbury[另一个Kingsbury(1863-1993)研究轴承]针对Bowden模型的缺点,提出了新的动态模型。将Bowden模型中的α定义为膜的破裂率:α=(Ns-N)/Ns其中:Ns-固体表面可以吸附的分子总数;N-实际摩擦过程中吸附于表面的分子数量;α-润滑膜的破裂率。vz,3.4Kingsbury模型认为吸附分子在固体表面上是停留、脱离的动态平衡过程。若粗糙峰以速度v移动一个分子间距z的时间为tz,吸附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停留时间为tr,则有:α=1-exp(-tz/tr)tz=Z/vv ∞,tz0,α0速度很大,表面分子未逃逸就滑过去了。v0,tz∞,α1速度很低时,分子一旦离开,粗糙峰与基体的接触就不会再分开。,3.4Kingsbury模型其中:E为吸附热;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t0为与表面方向垂直的振动周期。当:tz>>tr时,α1运动速度很慢或分子在表面停留时间很短(如高温、分子活性大).Tz<
2nm)CSS实验后磁头、磁盘表面-厚膜,3)高结合力的自组装分子膜研究思路:增强结合力,填补微空,防腐蚀。胡晓莉,1H,1H,2H,2H-全氟葵烷基三乙氧基硅烷CF3(CF2)7(CH2)2Si(OCH2CH3)3(简称FTE)3)高结合力的自组装分子膜-形貌,3)自组装分子膜-生长过程和规律(a)DLC表面,(b)1.5h,(c)12h,(d)24h,(e)36h,(f)48h,3)自组装分子膜-膜厚和接触角反应时间36h时膜厚和接触角值达到饱和,分别为1.2nm和110.5º,清洗对FTE自组装膜膜厚和接触角值的影响3)高结合力自组装分子膜-抗清洗性能,3)高结合力自组装分子膜-摩擦学性能10mM浓度时已制备FTE单层自组装膜的磁头第2万次起停结果,化学名称:全氟聚醚,简称PFPE化学结构式:X-[(OCF2CF2)p-(OCF2)q]-O-X,p/q=2/3平均分子量:2000-4000g/mol端基-X:-CF3,非极性端基-Z-CF2CH2OH,极性端基-Zdol性能特点:低表面张力和小接触角-易于铺展流动化学和热力学稳定-减小降解概率低蒸发压-减少气泡产生与基体的高粘着作用-防止润滑剂流失良好的润滑特性-降低摩擦磨损4.PFPE膜分子动力学模拟李欣胡元中,采用粗粒化珠簧模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PFPE润滑膜的微观结构和迁移性质,讨论其对润滑剂流动性、稳定性和自修复能力的影响。4.1PFPE膜分子动力学模拟,静态结构在近壁面处:单分子密排层状结构在远离壁面处:非极性PFPE膜恢复体相结构极性PFPE膜形成二聚体结构PFPE膜静态结构-模拟结果4.1PFPE膜分子动力学模拟,PFPE纳米液滴的铺展过程非极性PFPE极性PFPE4.1PFPE膜分子动力学模拟,三种分子运动:滑落、扩散、填补铺展截面形状:1)台阶形前驱膜2)帽形轮廓极性端基作用1)阻碍分子滑落导致直立帽形结构2)端基作用导致层间摩擦力限制了上层分子扩展速度4.1PFPE膜分子动力学模拟,4.2PFPE膜分子模型磁盘表面润滑分子迁移流动示意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