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014-10-23 13:11:38

本文Tag标签:

导读:"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普遍存在缺陷,这是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沦为失足青年的其中一个原因。

[论文摘要]"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所在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普遍存在缺陷,这是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沦为失足青年的其中一个原因。本文是以河源市江源小学为例做的一个调查报告。身为一个"教育者",我们能够为这些孩子们的生存、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出哪些努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江源小学:心理问题江源小学是属于河源市城郊的一所学校,在校学生有1293人,其中留守儿童有264人,占了在校学生的20.5%。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的有156名,占总数的59.1%;父母均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有99名,占总数的37.5%;约2.7%的留守儿童寄住在亲戚朋友家;还有约0.76%的留守儿童在监护人那一栏上是空白的。他们又该如何生活?这些数据,正是一个地方的真实。在当下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河源,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让家庭的生活条件更好,陆续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儿童的人数也随着这种情况的普遍化而增多。外出务工的人员为他们入驻的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他们的家乡,留守儿童的问题却随"父母缺席"的状况增多而有不断发展和恶化的趋势。
  2012年初,我校对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多方调查。一是询问学生,通过提问了解其自身的基本情况;二是由学生引见,与其家中的长辈(父母或祖父母)进行交流;三是在走访的过程中向留守儿童发放调查问卷。多方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校的留守儿童中的70%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无助、学业失控、心理失衡等困难和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行为欠佳。其中的大多数,他们的身上普遍有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等等不良行为或坏习惯。这些行为的人产生往往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从心理原因上来分析:
  一是"缺爱"。很多时候,孩子们得到来自学校的表扬和奖励,通常第一时间会想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来自至亲的鼓励无法实现,心理上难免有失落的感受。有时在外受了委屈,回到家里,却找不到可以尽情倾诉的对象。由于情感上的缺失,很多小孩子在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就"学"别人,跑到网吧里,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寻安慰。本身不谙世事,其作为也无人控制,这些孩子很轻易地就陷入了网络的"温柔乡"一发不可收拾。
  二是"拜金"。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经济条件较好,他们为自己对孩子缺乏关爱而感到愧疚,又无法回到孩子身边,于是就借用金钱的力量,给自己孩子大把大把的钱,期望借此表达对孩子的爱。这样的条件使一部分孩子只记住了钱,却无视了父母。有的爷爷奶奶过分宠爱孙儿,不教育他们要节俭。没人限制,孩子就只懂得满足自己。在钱的推动下,孩子们学会了挥霍、攀比、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
  三是"犯罪"。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境不好,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无法提供哪怕是最基本的生活供给。孩子身体羸弱、营养不良不用说,更因为有"希望像别的同学一样上学、生活,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想法,也想获得别人的认同,却在现实的刺激中产生了心理偏差,羡慕的心情变换为虚荣心,家里没有资金来源支撑他们的幻想,就到外面去偷。习惯成自然,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失足者"。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彻底脱离社会的正轨。
  四是"厌学"。在我们调查的这些留守儿童中,虽然不乏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成绩处于中、下游的人占大多数。由于监护人大多只是一位至亲或是祖父辈,老一辈本身的文化程度较低,没有能力为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只有父亲或母亲在家的,大人每天忙着干活,抽不出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业。孩子不懂,又没人辅导、监督,惰性和疑惑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有的孩子不写作业,甚至有不上学的现象产生。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也不强,最终只会导致产生厌学情绪,随后逃学、成绩变得一塌糊涂,最终结果--就是辍学回家。
  留守儿童的种种心理问题,主要影响因素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作为老师,学生的家庭状况我们不能说百分百了解,但学生在学校的状况,我们绝对是最清楚的。就学校和留守儿童的关系,社会上有那么一些说法。摘录如下:留守儿童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这意味着,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采取特殊的观察,关爱,保护、援助手段,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没有一个既定的方案。每个特殊儿童有本属于他或她的"病历",每个问题儿童都有个他或她的独一无二的"治疗方案"。这不但组要家庭、学校、社区、社团与政府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而且还需要一大批热心的,能胜任的"教育者"。从留守儿童一方面而言,很需要家庭以外的"一对一"式的特殊关怀和指导。
  虽说如此,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关爱越少的效应。有部分留守中的小学生倾诉说:"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的边上,似乎我们这些人可有可无"。有些老师不自觉地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他们提到留守儿童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罗列他(她)的缺点、错误和毛病。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严格到位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确实相对调皮和难以管理,但把留守儿童视为"异类"和"心病",只会加速将留守儿童推向歧路和深渊。[page]其实,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的缺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能完全责怪那些常年工作在农村艰苦环境中的中小学老师。因为在道义上和在条件、资源、制度上,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校领导对待留守儿童,具有正常义务,但不具有非正常的义务,这方面同样存在自由处置的权利,可正常管理,也可当"保姆"(父母替代型)。当留守儿童在学校就学期间出现严重问题,如辍学、失学、离家出走、死亡、违法违纪等情况时,社会与政府问责学校的依据、权利、程序、标准在哪里?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归根结底,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得到解决,学校必然也要做出努力。在这方面,江源小学开展了"一对多"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一对多"即一个老师关注多个学生,并从他的生活学习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观察,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一对一"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同学帮助一个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上不再感到孤独无助,从同学身上感染到积极、正面的力量。以此同时,江源小学还为家境贫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多次募捐活动,在生活方面和心理辅导方面也提供了相应的帮助。一大批热心于教育事业的老师,主动为有潜力的留守儿童义务"开小灶",让留守儿童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激情。另外,希望家园和七彩小屋的投入使用,使孩子们有了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文体活动的快乐阵地。让帮助更多的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在此,作为"教育者"中的一员,我还有一些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小小建议:
  1.社会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除了政府、学校外,其他部门和各界人士也应有所关心。他们可以通过学校建立一个爱心基金会,帮助需要的儿童。
  2.学校可开通"心情热线",并设立"心情聊天室",负责的老师承诺保密与孩子的谈话内容,让留守儿童有机会放心地、安心地把自己的不快、烦恼告诉老师,从中得到自己所需的、关于生活的疑惑的指导和解答。
  3.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大多是一个村或临近的几个小村镇,居民彼此之间都较为熟悉,村级干部作为这些小村镇的名人,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对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看哪些地方还需要帮助。另外,村组干部应组织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学习,让他们明白监护人的作用、义务、责任,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指导。还有年轻的党员可以集中行动起来,去帮助留守儿童,发挥好党员的作用。
  4.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基本资料给其父母打电话,鼓励在外务工的父母经常和孩子交流、了解情况,同时也要加强这些父母和校方的交流和沟通,相互间及时反映、了解情况,尽快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以上为本人的调查报告,望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给他们更多适当的帮助。
欢迎登录61宝宝网!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