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ID:50698 2021-10-08 1 3.00元 8页 850.80 KB
已阅读8 页,剩余0页需下载查看
下载需要3.00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考试范围:第二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1.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则,鼓励胡汉通婚。他曾娶汉族贵女为妃,如范阳卢敏之女、清河崔宗伯之女、荥阳郑羲之女、太原王琼之女、陇西李冲之女。这推动了()A.拓跋氏政治地位的提高B.北魏皇族正统地位的确立C.鲜卑族生活习惯的改变D.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2.梳理时间线索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观察《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线索,其中①②③分别为()A.东晋、西晋、南齐B.东晋、西晋、北凉C.西晋东晋前秦D.西晋、北周、东晋3.下面是古代某时期北方形势图。该图主要反映出()A.汉朝北部边疆形势危急B.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西晋统一全国时机成熟D.东晋十六国民族纷争的形势4.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最早是北朝民歌《木兰诗》记录了花木兰的形象。“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反映了当时()A.女子替父从军是普遍现象B.儒家思想影响人们观念行为C.国家从战乱走向统一稳定D.社会上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5.第7页共8页 有学者指出,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这反映出()A.孝文帝改革亡废除了汉族的旧俗B.胡服禁令遭到了各族的反对C.民族融合是孝文帝改革的前提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6.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A.加快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C.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D.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7.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安禄山“使副将何千年入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玄宗本着“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答应了安禄山的请求。这一事件()A.标志着藩镇割据的正式形成B.说明唐朝的民族矛盾尖锐C.消除了各地藩镇谋反的心理D.加速了安禄山叛逆的进程8.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五代十国,皆节镇之流裔而合兵者也。”其依据应是()A.五代政权除后唐外多定都于开封B.唐后期藩镇割据纷争愈演愈烈C.唐末黄巢起义威胁统治者的利益D.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过于频繁9.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B.汉藏两族最终实现了民族交融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同盟D.唐蕃之间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10.观察下列图片,我们从中得出的重要信息是()A.西方国家模仿能力强B.唐朝时和欧美国家开始交往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D.在欧美有许多用唐姓命名的街道11.“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对以上材料的确切理解是()A.农产品数量增长,粮食价格逐级下降B.唐政府压制手工业发展,丝织品产量下降C.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第7页共8页 D.唐政府奖励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12.在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第八十二位。杨坚能够人选的理由主要是()A.完成国家统一B.加强中央集权C.开通大运河D.完善科举制度13.《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C.参知政事D.通判1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15.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B.察举制的弊端C.科举制的兴起D.出身门第成为选才唯一标准16.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秧治秦,规定“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下列史实发扬了这一做法的是()A.封国制B.科举制C.恩荫制D.旗人制17.唐代进士的出身71%是士族子弟。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占50%,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如崔氏、卢氏等。这反映了当时()A.九品中正制影响十分深远B.科举制旨在选拔士族子弟C.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员选拔D.门阀士族仍具有较大影响18.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政体,三省是对中央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削弱了三省长官权限B.扩大了宰相行政权C.加强了君主专制D.降低了行政效率19.诗歌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而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据此可知()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B.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第7页共8页 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D.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20.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北魏时期建立的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其中的三教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三教融合趋势加强B.统治者推行三教并立政策C.思想多元导致了民族交融D.佛教成为了社会主流意识21.明代同財生活在苏州的祝枝山和文徵明虽为好友,但二者书法风格迥异,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文徵明的书法温润秀劲。这体现出明代书法()A.强调个性化创造B.世俗化趋势增强C.开始形成士人群体D.开拓奔放的时代精神22.“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李白性格放荡不羁,杜甫性格沉郁顿挫B.李白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杜甫出身于农民家庭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杜甫生活于由盛转衰时期D.杜甫和李白的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千秋23.唐代,许多士人对佛道思想持较为开通的态度,如白居易就主张“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这表明当时()A.三教合一成为潮流B.理学思想开始形成C.儒学正统受到挑战D.思想活跃体现多元24.章怀太子墓在1971年被打开,墓内的壁画异彩纷呈,其中《打马球图》《客使图》就是代表作。马球发源于波斯,画面上有20匹各色骏马,骑士均穿白色或褐色窄袖袍,脚蹬黑靴。《客使图》描绘的是鸿胪寺官员接待使臣的场景。这些材料对研究大唐盛世的史料价值是()A.研究唐代服饰、饮食资料B.最早的中国马球运动场景第7页共8页 C.研究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D.体现中华文明海外的影响25.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A.文化交流B.扩大选官基础C.澄清吏治D.推动方言传播二、综合题(3题,共50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第7页共8页 (姚)崇曰:“垂拱(武则天年号)以来,以峻法绳(糾正)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唐朝军队在青海被吐蕃打败),未有牵复之悔(反省补救),臣愿不倖边功.可乎?比来(近来)壬佞冒触宪网(奸佞触犯法纲),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宦官)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浸亦为之.臣愿租賦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先朝亵狎(不尊重)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唐朝官员)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意指敢触犯皇帝),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指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钜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汉代专权的外戚)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帝(唐玄宗)曰:“朕能行之。”——引自《新唐书姚崇传》(1)将姚祟列举的弊政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2)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产生了什么影响?(3)姚崇当时最担忧的问题是什么?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王位的世袭,由于宗法制度的完善,奉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予以贵不以长”的信条。因为有了确定的王位继承制度,所以西周的王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据《公羊传》改写材料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对西周社会和后世有什么影响?(2)材料二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2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第7页共8页 郦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在北魏先后担任过尚书主郎中、治书侍御史、太守、刺史等职。他经历了孝文帝改革与迁都洛阳,曾随孝文帝出巡。这些经历给郦道元考查各地人情风貌以及接触大量文献的机会,为他著书立说奠定基础。郦道元喜爱山川地理,但觉得之前的著述不够周详,遂决定选取三国魏人写的《水经》为蓝本,为之作注,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等尽可能详细描述,从而达到“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目的。《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除了在地理学上成就突出外,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也卓有成就。书中引文多达375种,这些文献如今大多已失传,因而其价值愈加显得珍贵。由于《水经注》的内容十分丰富,后世学者纷纷从中汲取营养,进行广泛研究。经历代学者的深入研究,形成一门学问,叫做“郦学”,不仅在中国发展壮大,而且在国外有所发展,出现许多著名的“郦学”专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李凭《郦道元的生平与学术成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郦道元作《水经注》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郦道元作《水经注》的影响。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1-5.DCBBD6-10.ADBDC11-15.AAABB16-20.BDCDA21-25.ACDCA【26.(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27.(1)滥施刑法;对吐蕃进行武力讨伐;对触犯法纲的奸佞过分宽宠;宦官参政.贿略之风日益盛行,外戚受重用,仗势弄权;皇帝对大臣不能以礼相待;进谏忠臣被治罪,敢讲话的官员心寒;武后和唐睿宗建造佛寺道观,耗资巨大。(2)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采纳正确意见,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3)姚崇最担心的问题是外戚弄权,告诫唐玄宗永远不要忘记东汉的教训。28.(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影响:对西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团结。对后世,有利于家庭和谐;增强民族凝聚力;过于强调家庭本位,人情关系;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等。(2)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用: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互相监督,互相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9.(1)魏晋南北朝,政权分裂,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魏文化的繁荣;郦道元个人官宦经历以及兴趣志向的影响;前人著述不够完备和详实。(2)影响:为我国古代地理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保存大量文献史料;推动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发展;后世影响巨大,产生国际影响。第1页共8页
同类资料
更多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